李安-喜宴-赏析
(完整word)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喜宴,喜在哪里?在婚礼上高爸爸的笑容里?在那些宾客满意而归的脸上?还是伟同和微微强装欢笑的婚纱照?就在闹剧的最高潮,李安亲自上镜说了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
这些表面的喜,是悲凉的,东方文化被谨小慎微地解剖,我们看到了婚礼的繁文缛节,看到了老人抱孙子的强烈愿望,看到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而李安也不惜直接用台词讲出来,中西文化的对立都源自压抑和自由的对立。
喜宴,不喜在哪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伟同的说不出来的表情。
伟同的不喜,是因为他力求皆大欢喜,又不想牺牲自己的喜,幸好最后的结局还算喜.如果说伟同代表夹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男人,那微微就代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女人,而这个人物似乎容易被忽视,所以这里就多说一些,微微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寄予期待,是传统的她;后来发现这不现实,就想打掉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是西方文化熏陶的她;最后还是和伟同、塞门组成了特别的家庭,是折衷的她。
高伟同是影片纽带衔接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
他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有一位同性恋恋人,但是他又无法摆脱父母对其婚姻的催促,为了满足父母心愿,他只好为父母演一场戏,以解二老焦虑。
高父、高母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高父作为当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一名高级将领,他秉承了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儿子结婚生子。
顾微微是一位从大陆到美国求学的女孩,她本是“临危受命",但她不断地被两位老人所感动,在洞房之夜与伟同假戏真做,而且还怀了孕,最后她决定生下孩子.塞门是伟同的同性恋爱人,原本为帮助伟同,同意伟同与微微假结婚,却想不到他们假戏真做.伟同的父亲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经过痛苦的思索,无奈地面对事实,承认塞门的身份。
最后伟同、微微、塞门以及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影片情节冲突转折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个矛盾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根据郝夫斯特和强皮纳斯的文化维度来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常常想的是“我们”,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想如何遵从社会规范,并具有与内群体成员合作的强烈倾向。
《喜宴》分析 附影评范文
经典解读:《喜宴》(附学生范文)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曾获桕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
故事的展开,是通过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结婚,他的父母前来參加婚礼而进行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就在这个故事中被逐渐呈现出來,文化、家庭伦理、婚姻和饮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同时,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恋话题,也让现众对于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可以说是李安开始备受国际影坛关注的转折点,在国际影坛上收获颇丰,見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着文化精神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巧妙的场面调度从镜头调度上,东方电影多运用长镜头、平緩运动镜头和景深镜头。
这种镜头能够营造出真实写意的画面,为观众提供东方禅意、诗性的审美感受。
电影的魅力是在纪录电影的美不是人工营造的结果,而是去捕捉和纪录的结果,电影的美在于呈现生活。
电影的魅力是追求无尽的接近现实,巴赞强调深焦镜头的使用,趋近真实,像真实世界一样将前景、中景、远景中发生的故事呈现在画面上。
在威威试穿高母送她旗袍的这场戏,威威从左边出画,赛门和伟同在右边入画,送高父、高母见面礼,景深处,威威穿着旗袍出来,前景中赛门的背影和景深处威威和伟同看他的眼神都一目了然,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情,在威威和高父、伟同站一起看高父写的书法时,威威对王羲之的行书描述可谓经典地道,这时,摄影机横摇向赛门,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传统文化的再现处理十分经典。
《喜宴》的运动很节制,并且较单一,经常是用于重新取景的需要。
对于电影的视觉语言而言,最简单的画面和影像都会有外延表意发生,任何一个画面都存在极端丰富的意义,都会有你始料不及的意义传达。
例如,渐隐画面逐渐黑暗,仅仅表现一段时间消逝了,但是当画面真正没入到一片黑暗当中,它同时传达了一种对某种阴暗前景的预示。
影片中的节奏平静、悠闲,感情丰富、恬淡,营造出宁静致远的东方式意境,在总体艺术构思上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色。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一)《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
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
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
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
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
李安《喜宴》
李安——《喜宴》《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
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
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
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
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
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李安客串)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
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
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影片分析:《喜宴》拉片
出生在中国成长在美国的伟同虽然承认自己同性恋的身 份并接受赛门与之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坦然的将之告诉 给他的父母。而这在赛门眼中是不能理解的。从这我们 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明显不同。
伟同确实是大人了,他不再是趴在爸爸肚子上的小胖 孩,也不是喜欢让妈妈咬一口的乖宝宝,他有自己的 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但中国的传统思想还在他的思 想里根深蒂固着,所以,他不敢向父母坦诚他的性取 向。
自父亲与母亲来后,伟同与赛门的生活变得混乱。 伟同更是时刻处在欺骗父母的愧疚之中。纯黑的画 面中,一条条的线把伟同框的死死的,而伟同也成 了剪影。他和赛门以为得平静生活并没有如预期的 在结婚公证后结束,这只是黑暗生活的开始。
伟同父亲睡着了,伟同试探他的呼吸。也许在这 一刻,伟同潜意识里是希望父亲就此沉睡下的。 这样,伟同就不用在现实与传统之间进行抉择了。
伟同和微微在美国公 证结婚时,两人一开 始按照中国的传统 “男左女右”站立, 而公正人员让他们换 了置。在微微和伟同 的潜意识里,中国的 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 影响的。所以,才有 了这场假婚礼。另一 方面,从这一细节处 也能体现出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
交换戒指时,伟同选择给微微带到了食指上,他是明白戒 指的意义的他想从根本上告诉自己和微微这只是一场局。
在薇薇租的房屋内,开始时伟同位于赛门和薇薇之间, 向薇薇解释。而赛门一个自然的走动,介入到薇薇与伟 同之间,而他们三人的关系也在接下来发生了改变。原 本是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男人的爱情,而当一个中 国女人的介入,这样的三角关系使得原本简单的情节开 始复杂起来。赛门的过问反而使伟同和薇薇的关系更加 暧昧,正是这样才会发生以后假结婚和假戏真做的故事。
1. 2.
3.
4.
结婚后在餐厅遇见伟同父亲以前的属下程伯伯,程伯伯问伟同赛 门和微微的身份。伟同只是回答了赛门并没有介绍微微,这证明 在伟同的心中赛门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身为餐宴的女主角微微一 直没有在画面中露面,我们不难想象微微尴尬的表情,正如她在 伟同与赛门之间尴尬的位置。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在传统中国婚礼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喜宴》中,婚礼仪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电影中的婚礼仪式包括传统的中国婚礼和西方的婚礼元素。
在中国婚礼中,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尊重;而在西方婚礼中,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的一对同性恋人要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隐藏他们的性取向,而在西方婚礼中则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爱情。
这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的差异,也体现了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尊重和理解。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和内敛,而西方文化更开放和直接。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们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取向的保守和封闭;而在西方社会中,同性恋可以公开表达、自由交往。
这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方式对于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于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的转化和适应的思考。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一对同性恋人在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婚礼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喜宴》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引发更多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文化的思考。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作品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
《喜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中国的女性
影片接下来就出场了另一个人物:从大陆来到美国的的黑市居民威威(金素梅饰)。这个女性在贯穿全剧里展示的都市一个中国人审美观念下的女性形象。首先她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她对于处于“女性”地位的西门的同情;还有她的善良,在结尾的时候她没有因为自己和伟同的法律关系耀武扬威的排斥所有人;当然更重要的是她东方女性的温柔,是被后来来到美国的伟同父母亲喜欢的,因为她真的是一个很标准的中国的儿媳妇。这些和我们看到和了解的美国女性们的独立、个性、坚强、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个人主义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对比,这让我们的观众在对此片最后的结局“合理性”产生了接受及认同给了一个较好的人物创作。
李安凭《喜宴》一举夺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如果说这是一部讲述同性恋的电影,那更可以看成是李安在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很多差异:
1、中国同志与美国同志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赵文瑄饰)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着,并拥有自己的房产。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利治坦斯汀饰)过着自由的快乐的生活。为了快些人观众看到“同志”的标识,在影片的开始当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时,在邻居的注视下他们如同不见的在亲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的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即使是勇敢的在公众面前认可自己的同志,也是决没有人敢毫无顾及的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的,如果有个别人感,也不过是“壮举”和“醒目。”这样的文化差异这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4、中国的文化习俗
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很多:赛龙舟、看花灯、吃元宵、猜迷语等等,当然也包括闹洞房。其实在古代,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很大的权利单位,而单位的负责人就是一家之长:父亲。所以家里面不管是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得到父亲的首肯,婚姻大事更是。所以平时年轻人在家也只是唯唯懦懦的,不敢大声疾呼自己的理想,但是当一个人可以结婚了,也就意味这他或多或少就可以“独门独户”了,而结婚的当晚,在拜堂之后,家长也就离开了热闹的现场,留下得便是年轻人的世界,而这样的时间是不可以错过的,是要借机发泄一下的,因此这就给闹洞房造到了最充分的理由。那么复杂的文化背景是西方国家怎么也搞不明白的,于是电影也表现了这样的场面,当大家把伟同和威威送入“洞房”后,朋友们便一定要玩些“过火”的游戏,在我们看来只要是结婚了,那方面的事情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了,不但不神秘,还可以拿来开涮。大家一起把这对新人放到床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盖着被子脱光所有的衣裤后才一欢而散,尽兴而归。这就使得都喝醉了的伟同和威威在一起发生了性关系。电影到这里,不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一直被我们关注的严肃的问题:男同性恋能不能面对异性时勃起,并和异性发生性关系?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父亲”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又在东西文化的缝隙中显露出了新的特征。
李安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承载着双重文化的人,在艺术创作时难免将两种文化同时带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跨文化的特征,于是。
从他的作品中能够透过两种文化得到新的启示。
关键词:父亲、文化差异、转变作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李安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都能将他极具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游刃有余。
《喜宴》是李安在1993年推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导演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问题的认识。
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以独特的视角——用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来处理处于道德边缘的同性恋问题,原本是一部悲剧的电影作品在导演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一部喜剧。
故事的主人公伟同长期生活在美国,作为一个同性恋他在美国有一个同居男友赛门,远在台湾的父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始担心他的婚事,便三天两头打电话催促儿子结婚。
为了打消父母的念头他只好与租客崴崴假装结婚,父母得知儿子的喜讯后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被灌得烂醉的伟同与崴崴在喜庆的氛围里假戏真做发生了关系,意想不到的是崴崴竟然有了身孕。
故事的最后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崴崴决心为伟同的父母生下孩子,而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另一位“爸爸”。
影片中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妥协,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在这样环境中失去了它的力量,在面对同性恋这样的边缘问题时,是与非变得难以决断,而《喜宴》中导演巧妙的处理使这个社会问题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
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喜宴影评_精品文档
喜宴影评《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影片,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致的美术设计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影片的剧情、演员表现以及其传达的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剧情概述《喜宴》是一部以台湾社会为背景的家庭喜宴题材电影。
故事围绕着一个尖酸刻薄的家庭喜宴展开,男主角威仔是一个已婚男子,他的家人为了对他进行传统的围炉夜餐,邀请了亲戚朋友前来参加。
然而,这个喜宴成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威仔的一个秘密即将被揭露。
整个故事通过喜宴的进行展开,并揭示出各个家庭成员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纠葛。
通过喜宴的场景,导演李安巧妙地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固有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演员表现《喜宴》的演员阵容强大,每个演员都为角色赋予了生动的个性和情感。
王渝文饰演的男主角威仔,通过他的表演,展示了一个普通男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在演技上的精湛表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真实感和魅力。
另外,导演李安的妻子吴倩莲也在电影中饰演威仔的妻子小诗,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倩莲的表演塑造了一个通情达理、坚强而又柔情的女性形象,与王渝文的表演相互搭配,营造了电影独特的情感氛围。
此外,其他配角如李康生、李碧华和陈冲等演员的表演也不可忽视。
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故事,他们的表演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喜宴场景的平静,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张力和戏剧性。
主题分析《喜宴》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它还传达了一些深刻的主题。
导演李安通过喜宴的场景,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关系以及性别角色等社会议题。
首先,导演通过喜宴的方式,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审视。
喜宴是一个传统的仪式,由于各个家庭成员的观念差异和不和谐的关系,这个传统的喜宴变成了一场混乱的戏剧。
这种冲突在电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勾勒出了台湾社会传统和现代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次,电影还探讨了家庭关系和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期望和理想,但却因为社会压力和亲情约束而无法实现。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这是一部以婚姻生活为主题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带给了人们很多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李易晖和金宝龙是同性恋情侣,他们相爱多年,过着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为了给金宝龙的父母一个交代,他们决定要在法律上合法结婚。
为了这个婚礼,金宝龙的家人从美国专门赶回台湾,但是这场婚礼却变成了大混战。
整个婚礼充满了喜剧和凌乱的元素,看似大家欢笑着,其实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压抑。
影片中的情节另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他们的生活发展和他们的人权问题。
虽然同性恋在现代的社会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重,但是他们仍然面对着很多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例如:身份认证,劳动合约等等。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看见同性恋的朋友,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了解他们,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电影喜宴把家庭、婚姻、友情和性爱等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思考这些因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在婚姻当中需要的是什么?是爱情,还是责任和义务?我们自己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影片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元素,那就是食物。
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还有我们的情感需求。
在电影喜宴中,烹饪和食物成为了一个情感层面的体现,它让我们思考食物跟人类的情感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电影喜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它通过多角度的呈现和思考,让观众在享受美好和感受悲伤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见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推动电影的发展,让更多的好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最后,电影喜宴告诉我们:“同性之恋,跟异型之恋,其实没有区别。
只是大家都想要一个好的生活,一份幸福。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且尊重同性恋,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尊重和成长。
《喜宴》反映中美国家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会产生摩擦的火花,在这火花中差异也被照耀的愈加明显,电影《喜宴》就是这样一簇火花照耀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
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
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
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
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
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
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
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
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
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1 电影《喜宴》简介1.1 李安导演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 在美国学习喜剧导演专业直至获得硕士学位, 旅居美国多年, 深谙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在华人导演中, 李安无疑是把东西方文化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最好的一个。
两种不同文明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安独特的电影视角, 使他的电影兼具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洒脱, 其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使其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2 电影简介在《喜宴》这部影片中, 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在美国共同生活, 并且非常幸福, 但为满足自己上年纪并且体弱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
然而假结婚却真的让假妻子葳葳怀孕, 这使高伟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 高伟同向母亲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 葳葳在故事最后决定生下孩子, 高父也接纳了赛门……在所有人经过痛彻地思考而让步后, 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和谐的结局。
2 电影中透露的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2.1 性文化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因为中国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对性处于隐晦状态。
中国主体文化对婚前性行为的批判, 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有近乎本能意识的处女情结, 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
按照中囯传统观念对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中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以往是非常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洞房花烛夜”会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缘故。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伟同和顾葳葳在新婚那一夜会弄假成真, 想必和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作祟有着必然联系。
其次, 在西方, 目前, 人们普遍对婚前性行为还是普遍接受的, 在性教育和性产业很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知道如何合理避孕, 如何避免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人说他有处女情结, 周围的人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他不正常, 不过要是这个人说他是基督徒, 人们会在心里给他竖起大拇指。
李安电影《喜宴》视听分析2000字
李安电影《喜宴》视听分析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电影作品,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家庭观念的变化以及同性恋题材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认知。
本文将从主题、镜头、色彩、构图和音乐等方面来分析《喜宴》的视听表现。
一、主题分析《喜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和同性恋议题上。
电影以传统中国家庭为背景,通过吴天明和易安妮的婚礼展开故事。
而故事的发展却不是以儿子和未婚妻为中心,而是以同性恋关系为核心展开的。
电影对于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对于父母的角色的刻画。
吴天明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希望儿子能够有个美满的家庭。
而母亲则代表了女性在传统文化和家庭中的地位,她倡导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
电影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探讨则主要体现在吴天明和西西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西西要离开时,吴天明才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友谊。
而在婚礼前夕,西西再次出现,这一次他们决定共同面对他们的感情。
二、镜头分析《喜宴》的镜头语言是李安导演的特色之一,他善于用镜头传达角色内心的情感。
在电影中,李安导演使用大量微距镜头来展现角色的情绪和内心。
例如,在吴天明面对父亲质问时,电影使用了微距镜头来捕捉他眼中的泪水和表情的微妙变化。
这样的镜头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内心的感受。
电影中还有一些大场面的镜头,这些镜头往往配合着精美的视觉特效来打造氛围。
例如,电影中西西离开时的场景使用了大量的特效来营造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此外,电影还采用了分镜剪辑的手法,将多个场景和情节相互穿插,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色彩分析在《喜宴》中,颜色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部电影使用了比较柔和的色调,如黄色和蓝色,这些色彩都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此外,电影在场景转换时也运用了色彩的变换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变化。
电影中的人物造型也十分考究,吴天明的父亲穿着传统的长袍和头巾,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而吴天明和西西的服装则更加现代化,穿着时尚的西装。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结婚的故事。
电影以家庭、传统和性取向等问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长辈、维护家庭荣誉是其中的基本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书和阿贵的结婚,既是为了维护家族传统,又是为了能够彼此扶持。
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常见,但在西方则是不被接受的。
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当阿书的外甥女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理解和反感。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入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尊重和信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宴会上畅饮作乐,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宴会上,会客人遵守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做法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在描绘中国传统家庭中隐藏的秘密的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婚姻制度、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去分析和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电影《喜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对在美国成长的年轻夫妇回到台湾办理传统的婚礼,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窥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融合彼此。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呈现上,通过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展现来彰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以及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突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也为观众呈现了在家庭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在电影中,婚礼仪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婚礼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对传统的尊重和仪式感十分重视,在婚礼上需要遵从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和规矩。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多的是关注两个新人的个人意愿和感情,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在电影中,年轻夫妇因为在这方面上的差异而陷入了许多尴尬和矛盾之中,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上的不同之处。
电影《喜宴》也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展现文化差异。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饮食注重餐桌礼仪和家人团聚,强调食物的质地和烹饪方法。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更注重单品的口感和创新的烹饪方法。
在一场中西方餐桌上的冲突中,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上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喜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现,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也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的机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浅析李安电影《喜宴》的中国文化内涵
浅析李安电影《喜宴》的中国文化内涵09新闻班 094030322 陆晓雪李安是台湾著名的导演,他的能成功的走入国际影坛,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在他的电影中处处体现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内涵,传达的是中国“以和为贵”思想观念,无论是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卧虎藏龙》还是表现同性恋题材的《喜宴》,都在展现东方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李安这部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很浓重的电影《喜宴》,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包含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中心的思想就体现“仁”。
《喜宴》讲述的是一个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和碰撞的社会下,长辈和青年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的故事。
其中,最能体现传统的文化内涵的就是大量丰富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事像,在热闹和喜庆中为我们生动的展示出一幅中国当代婚庆的风俗画面。
中国传统的婚姻里面首先是必须要有,媒人,所谓“无煤不成婚”。
电影里,在高妈妈寄来的录音磁带里面我们可以听出父母为伟同找的一个婚姻介绍所“来电俱乐部”,也就是所谓的婚姻媒人,动用很大的力量来为儿子寻找适合的条件媳妇。
在中国,媒人文化十分浓重,自古也就有了“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相并重之说,在中国古代,没有媒人的婚姻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中国婚俗文化当中,一定要有聘礼。
影片中,高妈见到儿媳妇威威送给她一副贵重的见面礼——一个红包、首饰和嫁衣,这里的礼物有一定的聘礼的意味。
聘礼所传达的一层意思是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买卖的关系,这个在传统婚姻上体现得更加严重。
第三,中国传统婚俗中的祈子习俗。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跪拜父母,高妈喂儿媳妇喝莲子汤的细节,还有让小孩子蹦床的情节,包括在婚宴上,让新娘蒙住双眼,最后是让小孩亲新娘,新娘误以为是新郎而引起了二老极为的开心的镜头都表现出来中国传统婚俗中期盼新人能够早得贵子的习俗。
第四,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闹喜宴闹洞房。
《喜宴》当中的重头戏是婚礼上的喜宴,导演用大量的镜头渲染了婚宴上中方的宾客“闹新人”的场景,以及在新房之中“闹洞房”的场景。
喜宴电影观后感
喜宴电影观后感《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
影片以饱含喜庆之情的婚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东方家庭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彩的剧情安排,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外籍新娘韦杰(韦冠英饰演)和华裔男子继瑞(郑裕玲饰演)的婚礼展开。
影片通过展示婚礼前后的琐碎和矛盾,展现了一系列感情纠葛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深入人心的细节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影片的开篇,婚礼的场景展示了热闹喧嚣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华人家庭中团结而喜庆的气氛。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逐渐发现这个家庭之间隐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例如男主角继瑞和他父亲之间的冲突以及继瑞和韦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异等等。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体验到了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婚礼的前夕,继瑞拜访自幼关爱他的调音师乐张(喜儿饰演),并邀请她出席婚礼。
然而乐张的到来引发了连锁反应,令继瑞的家庭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细致入微的剧情安排,让观众根本停不下来,一直追随着故事的发展,希望看到家庭问题的解决,角色关系的和谐。
同时,导演也适时地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使得影片在呈现人生百态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欢笑和轻松的气氛。
此外,《喜宴》的视觉表现也非常出色。
电影中的镜头构图精美,充分展现了华人文化中的美学。
例如,一场婚宴的盛宴和仪式感被极具艺术感和美感的画面所体现。
细腻的服装设计和华丽的场景搭配,为观众呈现了华人传统婚礼的宏大和庄重。
同时,影片也通过运用音乐和声音效果,进一步渲染了情感和气氛的营造。
音乐的选择与情节相得益彰,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正因为《喜宴》凭借其精致的细节、紧凑的剧情和精美的视觉效果,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婚礼的故事,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家庭和情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清晰地展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问题的纷扰,让我们反思和思考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3年上映。
影片以婚礼为背景,通过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感情纠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家庭的现实。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导演手法和主题等方面,对《喜宴》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影片的剧情紧扣婚礼这一主题,以一场即将举办的婚礼为线索,展开了一段复杂而扑朔迷离的故事。
新郎金宝(王渝文饰)与新娘欣欣(杨贵媚饰)之间早已经破碎,新郎的双性恋身份以及新娘的姐姐小陈(王红饰)等一系列因素,使整个婚礼变得凄凉而混乱。
剧情的设置巧妙,通过展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角力,引发观众对情感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在表演方面,影片的演员们都表现出色,将角色的心理状态和痛苦转化为具体而细腻的表演。
王渝文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金宝这个内心挣扎的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幽默的喜剧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形象独特的双性恋角色。
王红饰演的小陈则以她散发出来的自信和率真,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演员如杨贵媚、曾志伟等也都有精彩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导演李安的精心构思和独特的导演手法是《喜宴》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乐,将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物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婚礼的准备过程中,通过交叉剪辑和快速切换镜头的手法,将多个情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观影的紧张感和节奏感。
在音乐方面,李安选择了一系列中西合璧的音乐,使得影片的氛围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喜宴》所探讨的主题也引人深思。
影片以“婚礼”为契机,探讨了家庭、性别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议题。
通过对金宝双性恋身份的揭示和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影片引发了对性别认同、社会压力、传统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喜宴》以细腻而真实的表现方式,深刻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的家庭与情感困境。
总结起来,《喜宴》是一部出色的影片。
通过紧凑的剧情、精彩的表演、巧妙的导演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本片成功地刻画了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纠葛。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思考和感悟,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触动。
《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第二部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
《喜宴》乍看是在写同性恋,而且这种同性恋关系还存在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之间。
但实际上,《喜宴》是以“同性恋”为楔子讲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电影中,在老陈的餐厅中五个人气氛沉重的吃饭时,高家父子关于喜宴的对话中,尽管画面的主题是高家父子和老陈的对话,却将伟同和赛门之间尴尬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高父和老陈关于喜宴兴致昂扬情绪高涨,伟同情绪激动,赛门面无表情。
这里有一个细节,即老陈与高家人说话的时候,全桌人都没有动筷子。
但是随着对话的深入,赛门逐渐感到对话的冗长,就开始自顾自的吃。
这与老陈一直毕恭毕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
这与几千年来统治中国思想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儒家的思想观念有关。
儒家思想中特别强调了“名副其实”和“礼”。
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应该站在这个位置上最好自己的事情。
上就是上,要负起上的责任;下就是下,要担起下的义务。
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权力距离,形成了“礼”的概念。
这个“礼”并不是孔子所说的由“直”产生的“礼”,而是封建政治文化下的外在规范产物。
这种规范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
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中西方对家的理解,母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后,很是伤心,她怕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高血压发作,叫儿子一定要保密。
一天,父亲找赛门谈话,原来父亲听得懂英语,他一早就知道,塞门很奇怪,为什么不说出来,父亲说,他也不知道,为了这个家吧。
中国人对家的情结,西方人是无法体会的,所谓的五代同堂,天伦之乐,都是以家为最终目标的人生追求,一个家字创造了每年1.4亿人流量的春运,已经相当于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了,这种风雨无阻的执著,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无法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安
李安电影《喜宴》包含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和对传统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隐喻。
电影透过“喜宴”这个仪式,排演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危机、妥协与无奈。
在一片喜闹剧式的氛围里,编织成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的一个现代话题。
李安的电影既在好莱坞体制化表达程式中进行技术操作,同时又用东方人的观念和审美丰富了好莱坞表达。
电影《喜宴》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影
片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
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
影片中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现代
的都市——纽约发生的,东西方在这里交汇,新旧观
念在这里冲突后包容。
就艺术形象的深层而论,高伟同与以作为中国传
统观念化身的父亲之间引而不发的矛盾对峙,成为全
剧叙事内在的驱动力。
李安电影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
集所有的中国符号于一身:精要的掌握中国历史文化
遗产,精通太极拳、长于书法、熟悉中国诗词艺术、
领悟体现于饮食之中的中国文化精义。
他所熟悉的世
界观,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战。
伟同已经在
美国住了十年,而且有绿卡,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
一方面表现出对父亲的价值观难以接受,但同时又不
能将其完全摆脱,仿佛身不由己的总是带着一副自我
伪装的道德面具在跳舞。
电影《喜宴》在这样一个叙
事架构里包含的内容和层次很丰富:两代人的情感交
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
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
隐喻。
在电影《喜宴》中的父子家庭关系又隐喻着另外
一個意识形态结构,那就是文化认同以及中国现代化
问题。
影片中高父说“我看见大陆和台湾的婚姻感到很
欣慰”,中国的根还是要中国人来传承。
大陆(顾威
威)台湾(高伟同)的婚姻在美国举行,中间还有一
个美国同性情侣塞门,国语、英语、上海方言几种语
言交杂。
这个怪异的三口之家的存在,有直接指向三
地关系的微妙性和相对的妥协。
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
系,也许可以看作是李安自己对美国、中国台湾、大
陆在新时期关系的独特刻画。
伟同与赛门的同性恋,
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由情感,然而在传统的伟同父母
眼中却是大逆不道的。
父亲在婚礼上对伟同、威威说
的话,也可以看作是老一辈台湾人对旧身份的无法抛
弃,仍然期望在台湾、大陆割之不断的血脉关系上能
有一个圆满的了结。
威威对于中国书法的见解受到高
父的赞赏。
高家得到了小孙子,每一个人都得到了相
对的圆满。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十分暧昧的态度,虽然
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似乎已经表示退出历史舞
台,但是以伟同为代表的新一辈却陷入了更深的矛
盾。
感情和责任的矛盾,也许要在更长远的将来慢慢
化解、克服。
导演对于场景的选择、利用以及对演员
的调度可谓独具匠心,高父在过安检时高举双手,外
化了高父的完全妥协,亦有人说是缺少沟通交流,这
是本片的华彩之一。
社会关系和功能在历史上总在不停的变化
着”③,电影《喜宴》中以高氏父子对峙为核心的五
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设置,既有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的困
难,也有不同性别的人在性、爱选择时的种种隔膜和尴尬,还有处于中西不同文化观念和现实境况中的中
国人(大陆人和台湾人)、美国人之间的诸多障碍,
并借助于同性恋的“外衣”,一层层地剥开相当深刻
而又微妙的人情、性情和人性内涵。
代表一种潜在的、不可抗拒
的东方伦理传统的压抑, 在。
如果说父亲的形象指代了
以父权为代表的传统的东方文化, 那
么儿子的形象必定代表了西方现代
文明,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
渲染,体现了一种更轻快、更自由
的生活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影响下
的行为方式。
既然两代人的形象均
被冠以深层内涵,他们之间的关系
也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关系: 两
代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影响下形成价值体系的差异并产生
种种摩擦,这些摩擦又无一例外源
自两代人各自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
这样,在故事表层上我们所看到的
家庭成员的矛盾正对应了他们背后强大的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
虽然影片是以一个家庭为视角,但是导演试图通过电影向我们传达的决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而是对两种观念较量的态度。
李安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
并没有止步于表现东西方文化差异,观众可以从他的镜头中读出他的思考:如何化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危机,为文化的交融做一个恰如其分的注释。
《喜宴》中,父亲深谙真相却
选择沉默。
他把原本送给威威的礼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塞门, 以非正式形式接受了儿子的恋人, 又为了维持传统的家庭模式不敢公开。
父亲对现实的妥协, 既是无奈的选择, 又是他以退为进, 力求摆脱危机而求得新的平衡的一种老到的处世态度, 他好像一只有力的大手, 在幕后操纵事态的发展, 又像是个局外人, 冷眼旁观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
当与塞门一同坐在风中, 看着河面上的微澜时, 他显得那么无助, 昔日里叱咤风云的风光和藐视一切的自信都无从寻觅, 身上威严的光环已经褪去, 只是作为平等的个体存在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大势力之下。
李安被称为:“现今世界上唯
一的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
[2] 作为游刃于东西文化间并能巧妙地缝合东方和西方的导演,他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多元文化交错杂糅的影像世界: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和坚守,与对西方文化精华的汲取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两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实现着交流,从“文明的冲突”到“在冲突中对话”,再到“在对
话中协商”,最后“在协商中共进”,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画卷渐次展开。
在不断展开的画卷上,中华文明都
必将参与以“文化”为核心词的话
语博弈,参与新一轮的国际文化大
融合。
在跨文化的现实语境中,我
们能否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我们自
己.也许正如李安所说:无论来自
什么文化背景,只要懂得利用自己
文化的特长,人们就会获得成功。
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它包
含以孝道为主的中国家庭道德观,以自由主义为主的西方家庭观;中国人以孝为
先的婚姻观念,西方人以爱为主的婚姻观念。
通过电影,观众欣赏到的不仅仅是
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了解外国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认识到中西方文化
的不同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喜宴》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李安电影,影片有着严格的顺时、线性叙事结构,紧紧围
绕既定的冲突变奏出新的叙事动机和线索,并通过角色的塑造和人性的挖掘来完成叙事。
从电影符号和叙事
的角度出发,探究影片的冲突构建与和解问题,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