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量表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课量表参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观课分工会议

时间:4月27日上午

地点:林业大厦第七会议室。

指导专家:李万江

研修组长:孙鲁

参加人员:王亮升刘洁陈永芹邢万里高红翠李静玲王娥李雪陈建国

记录整理:邢万里

会议纪实:

一、专家李万江为大家解读观课有关事项。李老师指出观课必须有主题,主题来源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仔细记录教学细节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课堂观察应从小问题入手,越是细小的问题,越容易实施观察,容易通过观察研究解决。另外,观察主题还应具有共享性,即反映多数老师的共性问题,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聚焦教学的热点,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研究中发挥评课小组的作用。

确定观课维度,介绍观课方法,李老师指出观课方法有许多,主要有注视、扫视、定时定点观察、换位观察、倾听、询问、访谈、录音录像方法等。

同时李老师对观课量表记录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要求。指出观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记录教者的教学流程,这需要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板书、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和质疑、师生活动的主要情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在记录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的感悟、想法、不同意见、欣赏之处等写下来,还可以在记录本上记下发言次数、流程使用时间等记录。无论怎样记录,都必须保证记录尽可能简洁明了,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

二、研修组长孙鲁希望大家在课堂观课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准备。观课的准备工作包括:观察主题的确定、观课内容的确定、观察工具表的制定以及做好分工等事项。

根据研究的主题以及确定的观课维度,进行观课分工,具体如下:陈永芹、李雪负责“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这一观测维度。

李静玲、王娥负责“学生回答问题如何体现模型思想”这一观测维度。

王亮升、刘洁负责“教师教学方式如何有效渗透模型思想”这一观测维度。

高红翠、邢万里负责“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这一观测维度。

三、专家李万江最后强调:老师们明确分工后,商量定出适用、可操作的观课量表,然后上传,小组内进行研讨、审查、互相借鉴学习。

附:观课量表

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观察量表

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渗透模型思想观察量表

学生回答问题体现模型思想观察量表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观察量表

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

我们组是从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的维度进行观课的。经过课堂观察与计算我们得到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这个观察量表。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些问题,陈老师设计的六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们看,二三四三个环节大约用了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索、分析、概括、抽象模型,经历建立模型的全过程,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正是充足的时间保证,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让学生感悟。不给时间怎么感悟啊陈老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整个课堂教学这里的时间给的足足的,这也正是我们教学当中模型思想感悟最重要的过程。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观察量表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观课报告:

我现在从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这三方面来谈一下学生的活动情况:

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学生在观察上做的还是挺好的,不论是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还是在观察、比较多个算式特点,学生们能够做到仔细、敏锐,能很快就找到有用的信息、发现、感知到模型的结构特点。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建构模型的基础,也只有牢牢抓住了这点,才能找到我们模型的根!比如在找三组算式共同点时,观察的价值体现的特别突

出,只有孩子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并加以比较,孩子才会发现进而才有可能在脑中初步建构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

而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在观察时,也越来越敏锐,直至在解释、应用模型时,即使对于变式练习,孩子仍能够做的很好,这说明孩子们对于乘法分配律已构建起来,而且还能观察出细微的差别,这一点我觉得观察应该是先决条件。

学生的操作活动,集中体现在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棵花”问题,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而这个操作活动,促进了孩子从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俗话说“动作是思维的体操”。孩子们在动手中动脑,而动手又促进了孩子对模型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中,学生的表达主要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

书面表达情况,我们根据学生作业纸的情况来交流一下,

从学生1号作业纸及学生回答、交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表达分为会圈、会算而且能结合图意说、、会圈、会算仅仅会圈三个不同梯度。

课后,我统计学生的3号作业纸发现,有45人能够很好地运用模型,规范、正确地填写,掌握较好,3人出现下面的答案:(12+40)

×3=40×3+12×3,说明这三个孩子已经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

这不正说明陈老师已引领孩子很好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吗另外学生口头表达,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在讲数学故事时,先后有8人次发言,6人从不同角度用数学故事的形式加以解释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模型,难能可贵的是有两个孩子能够对同学的发言及时的纠错和进行补充。

在回顾整理环节里,一小女孩清晰地回顾了探索规律、建构模型的流程及方法,学生们说的特别好。

随着课堂的推进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观察和操作的行为越来越少,而表达上却越来越多和充分,这也反映出学生已由直观逐步抽象、步步深入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

这节课上孩子们能够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构建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渗透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陈老师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话语转换的教学方式。比如,出示情境图后,老师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关于面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关于棵树,你还想知道什么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导入了课题,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了数学问题,对模型有了初步的体会,为学生探究模型留足了时间。

独立解决,初步感知环节。

陈老师主要运用了“问题导引-—自主探索—师生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式的意义,初步感知模型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