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材料展示: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
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
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投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图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分别为: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师:(展示20世纪初国民现状)根据材料,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让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1. 章引言: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代表人物的分析,使学生能逐步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鉴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观看影像资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两个片段后,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特别是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一场思想领域的反封建运动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示课件)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由于教材对这一问题没有全面介绍,因此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4亿多元。
(2)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911年产业工人人数约50多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超过200万人。
此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1200万人。
工人阶级在进行经济斗争的同时,还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性斗争。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内容;2.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人物;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热血传奇》这部电影开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人物:(1)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
(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3.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1)让学生自主阅读《五四宣言》,然后让学生讨论宣言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
(2)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1)通过讨论,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教师总结并给出评价。
四、教学方式:1. 导入:电影导入;2. 听课和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讨论;3.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五、教学手段:1. 影视资料:《热血传奇》;2. 课件:整理课堂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或线上研讨会,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2. 鼓励学生阅读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北洋政府的统治等。
2.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1915年至1921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民众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
3.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心得。
5. 总结课堂: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如《新青年》杂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
2. 图片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如北京大学校园、重要人物照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在20世纪初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影响以及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份新文化运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 传统文化的困境: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陷入了传统文化的困境,科举制度的衰落、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2. 革命思潮的兴起: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文化,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新文化运动的目标1. 推翻旧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推翻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2. 倡导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3. 提倡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的传播,呼吁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争取权利和自由。
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2. 促进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步伐,促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和民主。
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文化运动强调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问题,不再盲从传统观念。
五、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1. 教育内容的改革: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改革,加强了对科学知识的教育。
2. 教育体制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呼吁改革教育制度,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文化运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思辨,不再僵化地接受教育。
六、新文化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 兴起时间、标志、代表等要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标要求:依据旧课本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认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文化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师出示是图片
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说明;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老师:出示自学要求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并大声朗读《敬告青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点评: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和专制,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C. 进步的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猛烈的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
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世纪的曙光”
老师: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
师[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
2、你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学生:
(1)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 )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讲述: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点评:(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
(三) 巩固小结,提炼升华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一
面新旗帜,有了新发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这就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后,他们开始把马史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堂检测
1.提出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文章是()
A.《敬告青年》B.《孔子与宪法》
C.《狂人日记》D.《庶民的胜利》
2.《每周评论》的创办者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3.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对东西方文化作了客观的评价
4、《新青年》杂志是由陈独秀创办的,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5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6.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下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7.20世纪初,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一场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传播了哪些“新思想.新理论”?
8.思考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近代化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后反思:
1、这节课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贯穿设计。
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朗读《敬告青年》,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通过穿越时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这次运动中,给学生亲生感受,设计了多种活动形式如自主预习、体验历史、合作探究等,让学生既
能充分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又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拓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拓展思维,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2、本人在准备和讲授这节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应该是学生“学”的好坏。
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
但我也存在很多不足,自己的语速过快,学生可能跟不上我的思维。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