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
摘要:现在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可是,很多老师在运用它时,存在着不少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希望能更好地服务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问题明确;思考充分;分工合作;点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三)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平等探究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小组讨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成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如何安排好课堂中小组讨论呢?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语文课堂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要明确讨论交流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无“话”可说
笔者发现,课堂中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时,教师问题不明确,许多学生吃不透老师的问题,更谈不上对于老师的问题如何入手。这样一来,学生认为反正是不知道,还不如乘此机会讲讲闲话呢。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为你打开一扇门》公开课。在精读品味环节中,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问题:“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第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节,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对此小节的体会。”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学生们朗读后,讨论开始了。学生
们有的在那里盯着书看,有的微笑着看其他组员,有的干脆开小差。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是好?这说明,这位老师的问题不够明确。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先精心设计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让他们有明确的任务后再下手。
二、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
新课标刚一开始实施时,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人看到自己是在用新课标上课,很着急,时不时让学生讨论,忽视了控制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得不偿失。
记得当时上的是冰心的《繁星》。为了急于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立即组织讨论“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由于很多学生还没有完全了解课文内容,甚至还不知道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就进入讨论环节了。过了几分钟,我有点着急了,为了让课堂气氛马上升温,又让学生讨论“感受文章语言,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讨论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后来我才知道,这完全是没有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造成的。所以,现在我上课要求学生讨论时,一定会强调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几分钟后,在和组内的其他人讨论交流。”只有这样,小组讨论才能有真正的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教师要安排好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和合作,不能让学生有闲可“偷”
笔者在以前上课时发现,每次叫小组讨论时,一个小组里总是那么几个人在讨论、在交流。而其他人要么在看书,要么发呆,好像讨论不管他的事一样,也不知道在讨论中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这就是因为缺少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让有些学生有闲可“偷”。
后来,经过我们几个语文老师研究,得出一种小组成员分工的方案:一般马蹄形小组里有8个人。选一个人作为组长,他负责组织讨论,记录组内成员发言的大体内容。4-5个人负责思考讨论的问题,其他2-3个人负责倾听、评论刚才4-5个人的答案,同时;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每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都能对讨论的问题说出一二点来,练习题上也不再是大面积空白了。
这样分工到人,不仅节约了讨论的时间,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美好品质。
四、教师要及时地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不能让学生留有疑惑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小组讨论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不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听过一位老师的《孔乙己》公开课。讨论交流的问题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大
约”和“的确”同时出现,如何理解?教师分为几个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大致有这几种:第一,一种矛盾修辞;第二,伟人出错,纯属笔误;第三,首先,表示作者的推测,其次,孔乙己在那个无情的社会里必死无疑。最后,这个老师只说了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并没有进行点评哪组同学说得更贴切,只是草草结束了这个环节。从学生当时表情看,学生心里还是很糊涂的。
因此,教师的点评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个环节恰恰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因为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是学生小组讨论,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应该退到次要的位置,或者就直接放手不管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学生在讨论时,思维发散开来,畅所欲言,有时难免会偏离问题,这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讨论的问题上来,这样才能使讨论进一步加深。
小组讨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正如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改变着师生关系。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它将会以一种更完美的姿态成为我们的高效课堂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吴幼颖.如何避免小组学习走入误区.中小学管理,2003(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