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自然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
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科学的作用和内容
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
环境系统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能量、物质及其循环
物质循环
大气圈
大气圈的重要性及其物理特性
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逸散层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构成
大气污染
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酸雨
荒漠化
森林锐减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非洲儿童
3、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开始到产业革命,局部影响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南极上空发现臭氧洞,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伴随严重的生态破坏
(2)社会生产力: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的劳动产品。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1世纪的金色列车上,
谁将与人类同行?
人类年复一年地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不知道这样的胜利还能庆祝多久。
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2)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
生态道德:人类同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一,尊重自然的权利,热爱大自然。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1)代际公平: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发展着想;
(2)代内公平: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注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
2003四川沱江污染事故
2004淮河水污染事故
2005吉林化工公司引发松花江污染事故
危及人民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淹没在垃圾
中的城镇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3)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4)传统发展观所致。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2)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3)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续)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1)地球是一个整体,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治理环境全人类应该广泛合作共同行动。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1)人的内在尺度:人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创造活动。人根据需要,认识规律,改造对象世界。
(2)自然的外在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3)二者关系:首先,要支配自然就要服从自然。人的内在尺度必须服从自然的外在尺度。其次,人有创造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1)人类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
(2)外部自然具有优先地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能动性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风机65-70 80-90 30
泵65-80 78-90 10
我国建筑耗能、物耗巨大
已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为高耗能建筑;
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建筑钢材消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10%-25%;
1992年联合国在里给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
1994年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06年“十一五规划”能耗降低20%。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1)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生态自然观形成的伦理需求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共同消费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但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了生态失衡。
(2)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产生前直到工业社会前,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
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已有城市在旱季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我国GDP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
2003年我国占世界份额
GDP 4%
物耗:
钢铁27%
原煤31%
氧化铝25%
水泥40%
石油7.4%
用水效率低下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第二,爱惜动植物,自觉保护生态平衡。
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第四,遵纪守法,维护和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环保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工作,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道德义务。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生物圈。
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
——根据仇保兴副部长讲话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生态条件先天不足
我国正进入大范wk.baidu.com生态退化及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将会造成更大压力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七大水系水质类别变化
触目惊心的淮河!
污染事故接踵而至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自然界的自组织良性循环。
系统自然观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有机整体,从生态和谐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由朴素自然观到系统自然观再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农业生产采用原始、粗放的漫灌和渠灌用水方式,比国外的喷灌和滴灌分别多消耗水30~70%;
城市供水管网漏水率高达20-30%,设备漏泄率也十分惊人。
中国与发达国家设备能源效率的比较(%)
设备中国发达国家差距
火力发电站28.5 36-38 6-10
工业锅炉55-65 80-85 20-25
工业窑炉5-37.5 40-60 40
3.当代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臭氧洞开始,主要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问题。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发展
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形成---标志环境科学的诞生。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损耗
全球气候变化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4、中国环境现状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临什么新挑战?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
与世界人均值的比较
水资源25%
耕地40%弱
石油8.3%
天然气4.1%
铜25.5%
铝9.7%
水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304m3,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城市严重缺水;
工业社会对环境的污染超出自然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负荷,难以恢复常态。
人既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又是协同进化者。
3、生态自然观形成的伦理需求
(1)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思考
第一,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摆正我们的位置。
网友“哲夫”在《21世纪谁将与人类同行》一文中说:时间是一部金色列车,发车时乘客中还没有人类,人类是后来强行从树枝上跳上来的不速之客。人类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俨然以主人自居了。当时间的金色列车喘着粗气穿越20世纪隧道驰入21世纪的高山时,许多原本的乘客连同它们的衣服以及携带的行李等,都已经被人类成功地侵占并消费掉或据为己有,人类以为没用的则永远丢下了车。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
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最根本的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改变私有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合理的社会。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自然主义: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2)人道主义: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共产主义:人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续)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动态过程由系统内部的物质运动所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相互作用构成循环和转化的生态过程。
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不是消极地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积极地保护自然。当然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人类要施加有益影响,建立新的平衡,取得更好的生态效果。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创造环境的能力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人改变环境和创造环境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1)自然生产力: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形成生物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来维持。形成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能力。
三、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人类文明发展史
原始文明(采集、狩猎)——300万年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
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科学的作用和内容
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
环境系统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能量、物质及其循环
物质循环
大气圈
大气圈的重要性及其物理特性
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逸散层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构成
大气污染
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酸雨
荒漠化
森林锐减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非洲儿童
3、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开始到产业革命,局部影响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南极上空发现臭氧洞,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伴随严重的生态破坏
(2)社会生产力: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的劳动产品。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1世纪的金色列车上,
谁将与人类同行?
人类年复一年地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不知道这样的胜利还能庆祝多久。
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2)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
生态道德:人类同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一,尊重自然的权利,热爱大自然。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1)代际公平: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发展着想;
(2)代内公平: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注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
2003四川沱江污染事故
2004淮河水污染事故
2005吉林化工公司引发松花江污染事故
危及人民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淹没在垃圾
中的城镇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3)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4)传统发展观所致。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2)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3)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续)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1)地球是一个整体,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治理环境全人类应该广泛合作共同行动。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1)人的内在尺度:人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创造活动。人根据需要,认识规律,改造对象世界。
(2)自然的外在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3)二者关系:首先,要支配自然就要服从自然。人的内在尺度必须服从自然的外在尺度。其次,人有创造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1)人类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
(2)外部自然具有优先地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能动性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风机65-70 80-90 30
泵65-80 78-90 10
我国建筑耗能、物耗巨大
已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为高耗能建筑;
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建筑钢材消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10%-25%;
1992年联合国在里给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
1994年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06年“十一五规划”能耗降低20%。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1)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生态自然观形成的伦理需求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共同消费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但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了生态失衡。
(2)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产生前直到工业社会前,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
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已有城市在旱季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我国GDP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
2003年我国占世界份额
GDP 4%
物耗:
钢铁27%
原煤31%
氧化铝25%
水泥40%
石油7.4%
用水效率低下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第二,爱惜动植物,自觉保护生态平衡。
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第四,遵纪守法,维护和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环保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工作,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道德义务。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生物圈。
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
——根据仇保兴副部长讲话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生态条件先天不足
我国正进入大范wk.baidu.com生态退化及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将会造成更大压力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七大水系水质类别变化
触目惊心的淮河!
污染事故接踵而至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自然界的自组织良性循环。
系统自然观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有机整体,从生态和谐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由朴素自然观到系统自然观再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农业生产采用原始、粗放的漫灌和渠灌用水方式,比国外的喷灌和滴灌分别多消耗水30~70%;
城市供水管网漏水率高达20-30%,设备漏泄率也十分惊人。
中国与发达国家设备能源效率的比较(%)
设备中国发达国家差距
火力发电站28.5 36-38 6-10
工业锅炉55-65 80-85 20-25
工业窑炉5-37.5 40-60 40
3.当代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臭氧洞开始,主要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问题。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发展
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形成---标志环境科学的诞生。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损耗
全球气候变化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4、中国环境现状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临什么新挑战?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
与世界人均值的比较
水资源25%
耕地40%弱
石油8.3%
天然气4.1%
铜25.5%
铝9.7%
水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304m3,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城市严重缺水;
工业社会对环境的污染超出自然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负荷,难以恢复常态。
人既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又是协同进化者。
3、生态自然观形成的伦理需求
(1)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思考
第一,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摆正我们的位置。
网友“哲夫”在《21世纪谁将与人类同行》一文中说:时间是一部金色列车,发车时乘客中还没有人类,人类是后来强行从树枝上跳上来的不速之客。人类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俨然以主人自居了。当时间的金色列车喘着粗气穿越20世纪隧道驰入21世纪的高山时,许多原本的乘客连同它们的衣服以及携带的行李等,都已经被人类成功地侵占并消费掉或据为己有,人类以为没用的则永远丢下了车。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
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最根本的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改变私有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合理的社会。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自然主义: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2)人道主义: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共产主义:人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续)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动态过程由系统内部的物质运动所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相互作用构成循环和转化的生态过程。
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不是消极地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积极地保护自然。当然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人类要施加有益影响,建立新的平衡,取得更好的生态效果。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创造环境的能力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人改变环境和创造环境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1)自然生产力: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形成生物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来维持。形成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能力。
三、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人类文明发展史
原始文明(采集、狩猎)——3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