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08766ef5335a8102d2202a.png)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C
D
66°34´S 90°S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 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 小值之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节气 夏至
冬至 春分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的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值的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赵亮家要装太阳能,为了使太阳能发挥 最大的作用,其采光面的倾角应满足什么 要求?北京与上海太阳能的倾角一样吗?
探究问题2
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 0°
2、此时是什么节气? 日期是多少? 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
3、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半球昼夜等长 ,赤道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 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昼半球:h>0° 晨昏圈:h=0° 夜半球:h<0°
夜长: 昼长: 昼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夜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要学会从昼弧和夜弧长短看
夜弧
晨 昏 线
昼长夜短
昼弧
太 阳 光 线
A
B
C
D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1.3地球运动 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变化
![1.3地球运动 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4422f7227d3240c8447ef4a.png)
(二)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3、南、北半球昼夜长度关系(_长_短)? 4、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变_,夜变_) 5、赤道上昼夜长短的情况(_长_短)?
(二)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6月22日 6月22日 23.5°N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北移 北半球昼变长 位于北半球 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变短
3月21日
北半球昼变短 南半球昼变长
9月23日
北半球昼变长 南半球昼变短
3月21日 0°
北半球昼变短 南半球昼变长
12月22日
北半球昼变长 南半球昼变短
23.5°S
(二)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2、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 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3、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 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4、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北或南),则哪个半球就会昼 长大于夜长。
拓展思维
• 1我们研究昼夜长短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气温产 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节③昼夜长短变化
谢谢!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北移 北半球昼变长 位于南半球 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变短
23.5°S
(二)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6月22日 6月22日 23.5°N
太阳直射点 位于北半球
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 位于北半球
9月23日 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 位于北半球
0°
太阳直射点 位于南半球
23.5°S
高中地理课件-1.3.6 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中地理课件-1.3.6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c7cf89ad02de80d5d84063.png)
思考探究: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每天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3.6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弧
夜弧 晨昏线
1、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孤?标出昼弧和夜弧 2、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若: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若: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若:昼弧=夜弧,则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分别在哪个纬度?全球昼长各有什 么分布规律?极昼、极夜分别出现在哪? 2.阅读图中不同纬度的昼弧和夜弧比例,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有 什么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反之)
排序是( A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6. 某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5:0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8:00,则
该地的经度为( B )
A:112.5°W B:127.5°E C:100°E D:112.5°E
沙场练兵:下表为“我国某地连续两天日出、日
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表完成1~2题
全球昼夜平分
春 分
昼变长、夜变短 直射点北移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极昼 夏 至
直
射
昼变长、夜变移 昼变短、夜变长
直 射 点 昼变短、夜变长 南 移
秋 分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以北半球为例 6·22 昼最 长
短
夜渐 长
23°26′ N
昼 长夜短 昼夜等长 3·21
方法二:已知日出和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 + ½ 昼长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46f5f176c175f0e7cd137ec.png)
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 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 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规范解答】(1)画图略 (2)A C (3)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② 南 (5)BC
(3)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 算昼长或夜长:
昼长时数
昼弧所跨经度数 1小时 15 夜弧所跨经度数 夜长时数 1小时 1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 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 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 逐渐变短 正午最短 逐渐变 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日影长短的方法 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离直射 点所在纬度越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2.五带划分
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品课件 1.3.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1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品课件 1.3.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1](https://img.taocdn.com/s3/m/43024555240c844769eaeeeb.png)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回 归线
热带
终年炎热
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时2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比较 图中 昼夜 弧的 长短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直射 点
位置
北半 球
昼夜平分
赤 道 昼夜平分
南半 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昼短夜长,越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活动
不同 地点 昼夜 长短 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随时间的变化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
四 季 的 划 分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5°N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23.5°N
北
有太阳直 射现象
23.5°S
南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66.5°S
有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9d5bfc9af1ffc4fff47ac95.png)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空间)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春/秋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2.季节变化(时间) 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最大,夏至最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回归线之间地区:两次直射,回归线上一次
随时间的
变化—— 四季交替
3、4、5为春季 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 12、1、2为冬季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五带划分
同一时间,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 度变化,使得太阳辐射 具向有从低纬向高纬递 减的规律。
1 . 如图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
新加坡(1°N),汕头(23.5°N),海口(20°N),正
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 五一劳动节期间,下列自然现象正确的是( D )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长夜短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北半球昼长夜短
2.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φ - 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 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某地 = 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 纬度的差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冬夏至秋至日日分:::
1.3地球的运动(3)
![1.3地球的运动(3)](https://img.taocdn.com/s3/m/79a1cc0e52ea551810a687c5.png)
昼夜等长 春分 昼 昼 短 渐 于 长 夜 冬至 昼最短 昼渐短, 昼渐短,昼<夜 昼渐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夏至 昼 昼 长 于 夜 渐 短 秋分 昼夜等长
北半球为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海门中学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时时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海门中学
90° 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 H = 90°- 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
例:海门(31°N)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海门(31°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31° 23°26′)=35° H(海门)=90°- (31°+ 23°26′)=35°34′ 海门)=90°
生活应用: 生活应用:
规律: 规律:
按季节: 按季节 春秋二分: 春秋二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冬至日: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按纬度: 按纬度 北回归线以北: 北回归线以北: 夏至日达最大值,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 南回归线以南: 冬至日达最大值,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 回归线之间: 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 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春分--春分--夏至: 夏至: 夏至--夏至--秋分: 秋分: 秋分--秋分--冬至: 冬至: 冬至--冬至--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 运动方向 运动方向 向北 昼夜长 短变化 昼夜长 短比较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9e5592f783e0912a3162a1d.png)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幺分析: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
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运动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便产生了四季变化.
解答: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的原因分别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
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是什幺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1.3.2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1.3.2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c8da0095cc22bcd126ff0c4f.png)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夜弧
N
昼弧
夜半球
昼半球 S
春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夏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 区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冬至日
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极圈及其以南地 区出现极夜现象。
北极上空图:
N
N
南极上空图 S
S
总结:
1、根据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还是极 圈被平分
2、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与纬度的确定,纬度根 据日期和节气确定,经度就是求地方时为12 时所在的经线。 3、日出、日落时间的确定。
图中,设EDF表示晨 昏线,ED表示昏线。 (1)此时,太阳直射的 纬度是 , 经度是 。 (2)这一天,A地是 (填“极昼”或“极夜 ”)。
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分 直射 点 位置 北半 球 南半 球
昼夜平分
夏 至
冬 至
昼长夜短,越 往北白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往南白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长
赤 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二、 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随时间的变化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
(3)此时,北京时间 是 时。 (4)这一天,B,C,E三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 小的排列是? (5)这一天,B点的昼长 是时 ,日出时间是?
四 季 的 划 分
天文特征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5°N 北 极 圈 无太阳直射 无 北温带 极昼极夜现象 北 回 归 线 23.5°N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 回 带 归 线
1-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课件)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1
![1-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课件)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d041d136294dd88d1d26bd5.png)
太阳直射点向哪一方向移动,哪一半球昼变长。
春分
昼最长 夏至
昼最短
冬至
秋分
昼夜等长
9
判断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A、植树节:北半球昼短夜长但昼变长夜变短 B、劳动节: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 C、教师节: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变短夜变长 D、国庆节: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变短夜变长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就变长。
17
12
2.3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昼弧角度/15 夜长=夜弧角度/15
13
2.3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日出时刻=夜长/2 =12-昼长/2 日落时刻=24 - 夜长/2 =12 +昼长/2
14
计算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
A
B
C
D E
F G
H
同一天,x˚N的昼长=x˚S的夜长
现象
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地球自转运动 地球公转运动
3
光照图判读昼夜长短 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
2.3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
夏至
春分或秋分
冬至
5
1.随季节变化……(以北半球的同一地点为例
)
昼夜平分
春分 3·21
昼最长 夏至 6·22
昼渐短
昼渐长
冬至 12·22 夜最长
秋分 9·23
昼夜平分
6
2.随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 夏至北半球各地昼
广西容县 高中 2020 秋季期1.3-4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五带(43张PPT)
![广西容县 高中 2020 秋季期1.3-4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五带(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2bf934011ca300a6c39073.png)
总结
地
球
自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 五带
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
黄归
赤运
交 角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回
动地
球
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谢谢!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运动
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节主要内容: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三、四季更替 四、五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一)昼弧和夜弧
概念:昼弧是指纬线位于白昼的部分,夜弧是指 纬线位于黑夜的部分。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46°52′ 23°26′
太北半阳球直昼射短在夜哪长南个,纬回纬度归度越线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 全南半球球昼反夜之有. 什么分布规律?
(四)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北或南),则哪个半球就会昼长 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四)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全球昼夜平分
春 分
昼变长、夜变短 直射点北移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极昼
夏 至
直
昼变长、夜变短
射 点
北
移
冬
直射点南移
至
昼变短、夜变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极夜
直
射 点
昼变短、夜变长
南
移
秋 分
全球昼夜平分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0°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的运动(7)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必修1课件公开课教学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的运动(7)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必修1课件公开课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a20f90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e.png)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
昼夜长短
日照时间的长短
阳
直
射
点
的 移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的强弱
动
太 阳 辐 射 能 多 少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7)
昼夜长短变化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变化(定性分析) 2)昼夜长短的计算(定量计算)
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 D、赤道上
2、太阳直射的地方( D )
A、昼夜等长
B、全都昼长夜短
C、昼最长、夜最短 D、除赤道外,昼长夜短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b d
a
c
3、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D ) A、a→b时,重庆的昼长缩短 B、b→c时,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C、c→d时,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 D、d节气出现时,全球昼夜平分 4、图中b季节出现时,下列城市的夜长最长的是( C ) A哈尔滨 B北京 C海口 D济南
赤道上的 昼夜情况
3月21日~6月22日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短 夜渐长
昼夜等长
6月22日~9月23日 9月23日~12月22日 12月22日~3月21日
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短 夜渐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课堂检测】
1、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地方是( D )
A.甲是南极圈
B.丁可能是赤道
C.丁不可能是赤道 D.甲是回归线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第5~6题。
时间 地点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d6f198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9.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60222e089eb172ded63b755.png)
(4)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日变化 A、南北极点上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没有变 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0 12 24 时间
B、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天之中是有变 化的,一天之中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 午太阳高度。
太 阳
90°
太
阳
90°
高
高
度
度
0 0:00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 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 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 阳的方向。
a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 (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b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 (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
d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 化幅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幅度的 范围是23°26′到46°52′之间
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90 °-(当地纬度
- 23°26′)
b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90 °-(当地纬度 +23°26′)
c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46°52′
A 40°N
23°26′N
15°N
B
0°
23°26′S C
40°S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
A、南北回归线之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90°
b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90°-最大纬度 差= 90 °-(23°26′+当地纬度)
c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 =23°26′+当地纬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PPT课件
![昼夜长短的变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473b108bd63186bdebbc52.png)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各地昼增长, 移到最南端是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 区出现极昼。
三、昼夜长短的确定
夜弧
昼弧
太 阳 光 线
昼长=昼弧的经 度差/15º
夜长=夜弧的经 度差/15º
N E
A
D
B
夜弧 赤道
A B
昼弧
C
6.22的俯视图
P
0 30
A
Q
N
R
(一)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夜弧
A
春秋分
A
夏至日
A
冬至日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二)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
--------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1.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 极夜区外)越向北昼越长。 2.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 极夜区外)越向南昼越长。 3.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太阳光
太阳直射点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太阳光
太阳直射点
【规律总结】
1.昼夜长短状况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 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1.3.2地球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经过球心的大圆 ;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
1.3公转
![1.3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573ca115650e52ea55189882.png)
1.3地球的运动——公转【考纲点击】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重点)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重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重点)4.昼夜长短的计算。
(难点)【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公转特征(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从A点绕太阳公转一周,回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365日6时9分10秒。
(3)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A位置近日点时,为每年1月初,公转速度快,处在B位置远日点时,为每年7月初,公转速度慢。
2.黄赤交角(1)几种数据间的关系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①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②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③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特别提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问题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1.太阳直射点与日出日落的时间、方位的关系(1)日出日落时间:①太阳直射的半球,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
②越往高纬,日出越早(晚),日落越晚(早);越接近赤道,越接近6点日出,18点日落。
③越接近二分日,越接近6点日出,18点日落;越接近二至日,日出越早(晚),日落越晚(早)。
(2)日出日落方位:①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1.3.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讲解
![1.3.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2272b3ff00bed5b8f31da7.png)
23˚26′N
90°
0˚
66˚34′S
23˚26′S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表: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节气或 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 位置
赤道 (北移) 北回归线 (开始南移)
赤道 (继续南移) 南回归线 (开始北移)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分布
季节变化
自赤道向南北 赤道最大值,其他纬度 两侧递减 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自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最大 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半球达最小值
自赤道向南北 赤道最大值,其他纬度 两侧递减 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自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 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达最小值
(3)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冬至 (12月22日)
直射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 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现象
冬至到春分 南回归线向赤道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无阳光直射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无 极 昼 极 夜
有极昼极夜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15。/时
练习
(1)图中C地的昼长为12 小时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课件-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共28张PPT)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课件-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c60a55172ded630b1cb6c5.png)
升旗 6:33 6:34 6:36 6:37 6:38 时间
降旗 17:23 17:21 17:20 17:19 17:17 时间
1.3地球公转的意义 —昼夜长短 的变化规律
【读图识昼夜】
北极
桂林 昼弧>夜弧, 则昼长夜短
晨 昏 线
南极
桂林 (25°N)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 晨昏圈的摆动 昼弧夜弧的变化
【演示比昼夜】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合作与探究1】
各小组讨论并用昼夜长短变化仪演示,比 较在一年中桂林(25°N)的昼长与北京 (40°N)、哈尔滨(45°N)、漠河(54°N) 三地相比,
【演示比昼夜】
北回 归线
赤道
南回 归线
夏至
昼长夜短 北半球
春分
秋分
昼短夜长 北半球
冬至
23.5°N 0° 23.5°S
【演示比昼夜】
第3组 问题:用昼夜长短变化仪演示,找出桂林什 么时段昼变长,夜变短?北半球昼夜长短变 化情况一样吗?极昼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是 怎样的? 第4组 问题:用昼夜长短变化仪演示,找出桂林什 么时段昼变短夜变长?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情况一样吗?极昼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是怎 样的?
南回 归线
冬至
23.5°S
直射点向 南 移动,桂林(北半球)的昼变短夜
变长。
季节变化规律:
直射点向 北 移动,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 直射点向 南 移动,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
北回 归线
夏至
23.5°N
赤道
春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运动 自转 赤道平面 公转 黄道平面
6.22夏至
黄赤交角
3.21春分
9.23秋分
次年3.21春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2.22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1)请比较表中六个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两个城市之间白昼时间
差值最大可达:
A、1小时25分 B、3小时05分 C、2小时06分 D、1小时58分 2)据表中的资料,可知下列四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
A、西安
A、12月12日
B、成都
B、12月22日
C、上海
C、1月2日
D、拉萨
D、1月11日
3)下列日期中,与本表所示城市日出日落时间大致相同的是:
1.下列四个日期中温州昼夜时间差最小的是( B ) A.9.10 B.10.1 C.6.1 D.1.1 2.夏至日,下列四地昼夜时间差最大的是( D ) A.海口 B.温州 C.杭州 D.北京
【高考回眸】
※
(2008·上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 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 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 (180°,23.5° S) 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 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 12月22日 。 期是__________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C.乙地昼长20小时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D.甲地夜长12小时
【高考经典】(2008广东卷) 右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 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 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 3)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
范围的比例是:
A.1∕4 B.1∕2 C.1∕3 D.大于1∕2 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北冬南夏
(2011· 安徽皖中名校联合体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 况,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的排列顺序是( D ) A.由低纬到高纬 B.由南到北 C.由东到西 D.由北到南 2、图中甲地的日落时刻是 ( D ) A. 6时 B.15时 C.18时 D.21时
【练习2】每逢周五,《新民晚报》刊登日出日落时间表,下表为某 年11月30日刊登的12月2日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据此回答:
城市 北京 哈尔滨 西安 日出时间 7:18 日落时间 城市 上海 成都 拉萨
9:32 16:50 6:54 8:57 15:51 7:33 10:02 17:35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6:36 10:15 16:51 7:44 10:18 18:02 8:34 10:22 18:56
昼最长 夜最短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时间段 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扩大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春分至夏至 夏 昼 白昼逐渐变长 半 长 夏至至秋分 年 夜 白昼逐渐变短 短
秋分至冬至 冬 昼 北极圈内极夜 白昼逐渐变短 范围逐渐扩大 半 短 冬至至春分 年 夜 北极圈内极夜 长 白昼逐渐变长 范围逐渐缩小
※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 乙 地。 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幅度是____ D。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问题设计上,更多的是利用光照 图切入,因此要熟悉和理解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日照图。 不同节气的日照图
节气 夏至
侧视图
俯视图
北半球
南半球
S
冬至
S
两分
S
【难点突破】
1、 图文转换
※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中三条曲线各代表哪一日 (二分二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
①冬至日 ①
②夏至日 ②
③春、秋分
③
※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中三条曲线各代表 哪一条纬线昼长随季节的变化? 昼长(小时) 24 北极圈 赤道 南极圈
【练习1】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 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A、8小时 B、10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学校所在地7:00日出 C、122°E D、116°E C、9月 C、较高 D、11月 D、无法判断
A、120°E
A、4月 A、较低
B、125°E
B、7月 B、相同
4)该日可能在:
5)此日甲城的昼长时间较该校所在地的短,则甲城的纬度较学校:
4、根据昼夜长短推断大致季节及纬度高低
原则: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季节相反,哪个半球 昼长夜短,则该半球处夏半年,其不仅有太 阳直射点分布,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并 有极昼地区出现;另一半球则处冬半年,昼短 夜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并有极夜地区 出现。 昼夜长短的时间差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 增。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时间差为0。
二、昼夜长短变化知识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推断大致的日期 一年中同一昼夜长短时间在同一纬线上有两次出 现的机会,且日期以“二至日”大致对称分布。 2、根据极昼极夜范围推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极昼地区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 为余角;极夜地区的最低纬度与此时极昼地区的最低 纬度度数相同,南北相反。 3、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经度位置 一般程序: Ⅰ、根据昼夜时间长计算日出(或日落)地方时 Ⅱ、对照日出(或日落)地方时与当地区时差计算经度差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北(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直射点向北(南)移动,
(3)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全球昼向北(南)变长。
【难点突破】 3.日出、日落早晚的比较
①同一地海拔高处(如高山或飞机上) 先 看到日出。 (先或后) ②同一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日出日落早晚取决于两地经度差, 东 边日出、日落较早。(东或西) ③同一经度的两地,地方时相同,日出、日落早晚取 决于两地的昼长差,昼长较长的地点日出较 早 , 日落较 晚 。(早或晚) ④经度、纬度均不相同的两地,日出、 日落早晚可 综合两地的经度差和昼长差求出。(较难)
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
B.台北处于一年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 D.日本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空间变化(同时不同地) 即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同地不同时) 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3、其它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 点纬度 春分 3.21 赤道 昼夜长短情况 昼夜平分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夏至 6.22 北回归线 秋分 9.23
赤道
昼夜平分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冬至 12.22 南回归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太阳直射赤道 春分 昼夜平分 太 阳 直 射 夏至 北 回 归 线 太 阳 冬至 直 射 昼最短 南 夜最长 回 归 线 昼夜平分 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
D
)
B.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
C.昼半球的范围逐渐扩大
D.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应用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白昼长度是指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日出日落时 刻关于正午对称(以地方时为标准),如图1所示。
一、昼夜长短的计算
读下图,写昼长、夜长的计算公式 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15°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4—夜长 夜 =(日落时间—12)×2 弧 昼 =(12—日出时间) ×2 弧 夜长 =夜弧所跨的经度/15 ° =(24—日落时间) ×2 =24—昼长 说明: =日出时间×2 1、同纬线地区昼长、夜长时间相同, 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6)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
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7)同一天中,南北半球对应 纬度线,北半球的昼长等于 南半球的夜长。
12月22日
6月22日
1.请指出上图分别大约为什么日期?判断的理由? 太阳射点在哪里? 2.下列城市中,6月22日前后,白昼最短的是: D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3.下列节日中,上海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C A. 国际妇女节 B. 国际劳动节 C. 国际儿童节 D. 中国教师节 4.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D A赤道地区 B.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关于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
【高考经典】(2008广东卷) 右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
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
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30°E,20°N C.30°E,20°S B.150°E,20°S D.150°E,20°N
2)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12
0 3.21 6.22 9.23 12.22 3.21
【难点突破】
2、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23º 26´N
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