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
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学前教育是指在学龄前,即0-6岁的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原则和方法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1. 尊重幼儿的天性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人的自然本质,尊重幼儿的天性。
《论语》中有“幼而不学,老而无所”之说,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古代教育家孟子也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即幼儿的本性相近,但是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差异。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尊重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2. 以德育为先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德育,尤其在幼儿教育中更是如此。
《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守信用、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
3. 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4. 以身作则中国古代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即教育者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幼儿。
孔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强调了教育者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者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二、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方法1. 游戏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论语》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说,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看图识字法在中国古代,看图识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三字经》、《百家姓》等书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利用图片和图画来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
3. 借物比类法在中国古代,借物比类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孟子》中有“以天下为一家”之说,强调了人类的共同性。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
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1. 重视早期教育:古人认为,儿童早期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及早进行教育。
例如,《三字经》中强调:“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生命的初期,性格和天赋都是相近的,但随着教育和习惯的不同,人们会变得各有差异。
2. 循序渐进:教育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逐步进行。
例如,《论语·学而》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从复习旧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
3. 因材施教: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教育应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进行。
例如,《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应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育,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
4. 重视实践与体验:古代家庭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例如,《礼记·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句话意味着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通过实践和体验,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培养品德:古代家庭教育最强调的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例如,《弟子规》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待人以诚等。
6. 倡导勤学苦练:古人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锻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和刻苦的锻炼,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要勤奋不懈,教育他人要耐心不倦。
7. 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古代家庭教育不仅注重家庭的教育作用,也重视学校的教育作用,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例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意味着,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的教育付出努力。
8. 崇尚礼仪教育: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也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的必备素质。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课件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2.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师徒制、儒家教育、官方教育等。
3.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4.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因材施教、身教言传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提高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教育方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
难点: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师徒制等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重点阐述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3. 分析:对比分析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师徒制等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4. 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5. 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关于古代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观念儒家:仁爱、礼教、孝道道家:自然、无为、养生佛家:慈悲、因果、修行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家庭教育观念师徒制:师徒关系、技艺传承儒家教育:六艺、论语、孟子官方教育:科举制、学校教育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4.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身教言传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儒家、道家和佛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2. 请分析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师徒制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实践主要包括胎教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
胎教是指在母亲怀孕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重视母亲自身的身心健康,创设有益的外部环境等,有意识地给胎儿施加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健康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被视为治国的基础,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质量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此,帝王宫廷和民间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著述,可供后人鉴取。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学前教育是指为幼儿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师傅传授的手工艺技能。
古代父母普遍以教育男孩为主,因为男孩有继承家业的责任。
女孩则大多经历家庭教育,学习家政技能和礼仪知识。
到了宋代,官方开始有一定的教育组织。
当时设立了“书院”来对士人子弟进行教育。
虽然这些书院主要对象是儿童,但并不是全面的学前教育,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考试的准备。
清朝是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清朝的皇帝乾隆在位期间,设立了“小学”和“幼稚园”来接受人民的教育需求。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对幼儿进行普遍教育的制度。
小学主要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幼稚园则更注重幼儿的自然生活和社交技能培养。
到了20世纪,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新的教育法律出台,更多关注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当时建立了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社交技能。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新中国的建立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律。
大量的学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幼儿园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培训水平,完善了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系统。
近年来,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家投资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明显提高。
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不断涌现。
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幼儿接受到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教育。
总之,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家庭教育、官方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等不同阶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特点:
1、除了宫廷教育,其普遍特点是提倡教儿宜早;
2、教子义方(即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就要先具备什么品德;
4、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二、学前教育的意义:
1.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
4.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
5.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陶冶幼儿的情操,
7.发展幼儿的美感。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发布时间: 2006-11-30 16:45:29 被阅览数:次来源:北方教育网文字〖大中小〗)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
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设立学校,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曾经说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汉代太学的设立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太学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它的最初设立动机,就是西汉武帝接受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卷5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2页。
)的主张,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的。
隋唐以后,虽然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日渐成为科举的附庸,但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目的自然是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
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对儿童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总结:1. 人性本善与教育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引导和培养。
这种思想对于学前教育提出了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的要求,注重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环境。
古代儒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培养儿童品德和道德的基础。
父母应该起到良好榜样的作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3. 游戏教育中国古代的游戏教育思想跳跃了千年,孔子提出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观念,认为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娱乐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游戏教育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中被广泛运用。
4. 尊重个性与因材施教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尊重儿童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
儒家强调了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形成综合素质教育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罗82强调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体力、美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全面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6. 培养思维和创造力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儒家注重琢磨和思考,提倡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儿童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品德和道德,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游戏教育和培养创造力,注重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尽管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变,但其中一些核心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为年幼的儿童提供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方式。
与现代学前教育相比,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目的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早期社会,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礼仪。
在古代社会,儿童的养育和教育往往由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
父母会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示范,教给孩子如何善待他人、合理生活等社会行为规范。
此外,古代学前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和基础数理观念。
二、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私塾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采取游戏、歌谣、故事等方式进行教育。
社区教育则是指孩子在社区中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游戏和生活。
私塾教育则是选择一位有学问的人作为家庭教师,在家中集体教育儿童。
古代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蒙学教育和基础技能培养。
经典蒙学教育是指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培养儿童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中国古代,儿童会背诵古代经典诗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古代学前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基础技能,如书法、绘画、乐器演奏等。
这些技能培养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古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变革古代学前教育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培养了儿童的基本礼仪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其次,学前教育也为后续教育奠定了基础,使儿童在进入学堂学习时更容易适应学习内容和方式。
另外,古代学前教育也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古代学前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清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如草堂、丹堂等。
这些机构为儿童提供了更规范、系统的教育,强调儿童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概述1.1 学前教育概念解析1.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特点1.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2.1 儒家学前教育思想2.2 道家学前教育思想2.3 墨家学前教育思想2.4 法家学前教育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制度3.1 夏商西周的学前教育制度3.2 春秋战国的学前教育制度3.3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制度3.4 隋唐宋元明清的学前教育制度第四章: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4.1 家庭教育概述4.2 家庭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作用4.3 古代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第五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5.1 古代学前教育场所与教育内容5.2 古代学前教育方法与手段第六章: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6.1 夏商西周的学前教育实践6.2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6.3 先秦时期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第七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7.1 秦汉时期的学前教育制度7.2 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特点7.3 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实践第八章:隋唐宋元明清的学前教育8.1 隋唐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8.2 宋元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8.3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第九章:著名教育家与古代学前教育思想9.1 孔子与儒家学前教育思想9.2 颜之推与家庭教育思想9.3 朱熹与蒙学教育思想第十章:古代学前教育经典著作10.1 《三字经》与《百家姓》10.2 《千字文》与《幼学琼林》10.3 《大学》与《中庸》第十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1.2 宗教与道教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1.3 文化传统与学前教育内容的形成第十二章:古代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与实践12.1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12.2 古代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12.3 古代学前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十三章:女性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角色13.1 女性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13.2 女性教育者的作用与影响13.3 女性学前教育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古代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玩具14.1 古代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活动14.2 古代玩具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14.3 古代玩具的制作与流传第十五章:古代学前教育的现代启示15.1 古代学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15.2 古代学前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5.3 古代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家思想、经典著作、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方法与实践、女性地位与角色、游戏与玩具以及现代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儿童在入学前的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体系。
古代中国重视儿童的教育,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教学相长”的理念。
学前教育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与现代学前教育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品德和基本生活技能,以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最早的教育,父母或家庭长辈会亲自教导儿童。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授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家庭教育,古代中国还有一些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如私塾、家塾等。
私塾是一种由私人或地方社区设立的小型学校,主要面向家庭富裕的人家的子弟。
家塾则是由家长或家庭中的知识分子亲自教导儿童的教育方式。
在私塾和家塾中,儿童会接受更为系统和正规的学前教育,学习诗词、经史、礼仪等知识。
古代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学前教育机构,即寺庙学堂。
寺庙学堂主要由寺庙设立,培养儿童成为僧人或学者。
这种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通过学习佛经和古籍等,培养儿童的宗教信仰和知识储备。
古代中国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教师会通过讲述故事、问答互动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儿童也会通过实践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来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品德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家庭教育、私塾、家塾和寺庙学堂等形式进行。
尽管与现代学前教育有所不同,但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依然对今天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在孩子们进入正式学堂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古代中国重视子女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兴旺的基石,因此学前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早和最基础的形式。
从出生起,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包括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以及基本的礼仪知识。
家长们经常会向孩子们传授一些道德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文化修养。
此外,父母还会教导孩子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生活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私塾是民间设立的小型学校,由有一定知识和教育背景的人士创立和经营。
对于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来说,他们会将孩子送到私塾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私塾教育通常注重孩子们的性格塑造和德育训练,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智慧和文化修养。
私塾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私塾里,孩子们还会进行诵读和默写等训练,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承担私塾教育的费用,因此孩子们主要通过官方教育来接受学前教育。
在古代中国,官方教育机构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设立和管理的。
这些机构为贫困家庭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在官方教育中,孩子们主要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识字、数学计算等。
此外,他们还会学习一些简单的礼仪和社会规范,以及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如农耕、织布等。
官方教育以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实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传承。
家庭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最早的教育启蒙,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则提供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这些教育方式共同培养了中国古代孩子们的品格、智慧和文化修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 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体系,但古人对于儿童早期的教育却有着独特的理念和实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原始社会,长辈们通过言传身教,将生存技能和生活经验传授给年幼的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
古代学前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
“德”被视为一个人立身之本,因此在儿童年幼时,就注重通过故事、榜样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等。
其次,是为日后的学业和仕途做准备。
古代社会重视科举,期望子弟能够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在学前阶段,会进行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启蒙,如识字、算数等。
再者,还有强身健体的考虑,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和活动,锻炼儿童的身体。
在教育内容方面,古代学前教育涵盖了多个领域。
伦理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成为儿童必读的经典。
这些读物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
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识字、写字和初步的诗词诵读。
识字往往从简单的象形字开始,通过直观的形象帮助儿童记忆。
算数方面,会教授一些基本的加减法。
生活常识教育也不可或缺,比如季节变化、农作物种植、礼仪规范等。
教育方法上,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儿童的天赋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启发诱导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提问、引导思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榜样示范也很重要,长辈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同时,还会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家庭在古代学前教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中,长辈们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
除了家庭,私塾和书院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充了学前教育的功能。
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会聘请私塾先生,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历史上四个学前教育制度
历史上四个学前教育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是指给予儿童在学龄前适宜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学前教育制度,这四个学前教育制度分别是古希腊的幼儿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三教九流”的家庭教育、德国的幼儿园制度以及美国的学前教育制度。
古希腊的幼儿教育制度是古代欧洲最早的学前教育制度之一、古希腊人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他们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等不同环境来进行。
在家庭中,父母会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文字、音乐、体育等知识和技能。
这一制度在古希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后来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三教九流”的家庭教育是中国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学习环境,家长们重视教育子女的责任。
根据“三教九流”的理念,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途径,有条件的可以请家庭教师,培养孩子的学识和品德。
另外,中国古代也存在一些独特的学前教育机构,如“黄丝院”等,这些机构提供了专门的幼儿教育,为孩子们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
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开创者。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弗洛贝尔提出了幼儿园的概念和教育理念。
他认为孩子的早期经验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在幼儿园中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游戏、观察和实践来学习。
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并成为后来国际上学前教育的重要模式。
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社交能力培养,为现代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是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范例。
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关注学前教育,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美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包括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家庭托儿所等多种形式。
美国的幼儿园注重儿童综合发展,强调通过游戏和探索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我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说明: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导子女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古代家庭通常会通过故事、诗歌、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例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
2. 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基础,主要是教导子女学习基础知识,如识字、算数、诗词等。
古代家庭通常会通过家塾、私塾、家庭教师等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3.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子女在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兴趣和技能。
古代家庭通常会通过琴棋书画、诗歌朗诵等方式进行艺术教育,让子女感受美的熏陶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4. 生活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是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培养子女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古代家庭通常会教导子女如何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技能,同时也会传授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技巧。
除此之外,古代家庭还会注重礼仪教育和节俭教育。
礼仪教育主要是教导子女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尊重他人等方面的礼仪规范;节俭教育则是在培养子女珍惜资源、勤俭节约等方面的美德。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子女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还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古代家庭学前教育也注重家庭教育方法的运用,如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这些方法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虽然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学前教育有所不同,但它在塑造和培养儿童的未来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学前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
古代中国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区。
在这个小社区中,父母和长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
他们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长辈和他人,以及基本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这种家庭教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产生着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转向社区教育。
在古代中国,街道和社区常常形成一个小的社区网络,人们在这里分享资源和知识。
社区里有许多街道庙宇,被视为教育的中心。
这些庙宇通常由士人或士族管理,他们负责为儿童或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些庙宇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礼仪、音乐等。
通过社区教育,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操和才能。
在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学前教育形式是师傅和徒弟制度。
这个制度通常发生在手工艺或技术领域,比如木工、铁匠、陶瓷等。
徒弟通常从小学习和工作在师傅的工作室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技巧和知识。
师傅不仅教授手工艺技能,还传授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
通过这种制度,儿童能够通过实践和指导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除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师傅徒弟制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比如私塾和儿童学堂。
这些机构旨在为年轻人提供更系统和全面的教育。
私塾通常由士人或高级文人主持,他们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儿童学堂则是为年轻儿童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
这些机构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和文学等,培养学生的才干和素质。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在塑造儿童的个人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前教育帮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通过家庭、社区和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有才能和智慧的人才,如孔子、杜甫、李白等,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针对儿童在入学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虽然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在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认知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游戏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向来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一、家庭教育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批教育者,他们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儿童。
父母常常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
父母会给予儿童关爱和安全感,同时教导他们尊敬长辈、敬畏神灵、坚持正义等价值观念。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礼貌和纪律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游戏教育游戏教育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儿童的游戏活动多样丰富,有捉迷藏、跳房子、扔沙包等。
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儿童的玩乐需求,又能促进他们的体能和智力发展。
例如,捉迷藏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跳房子游戏则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
古代儿童通过游戏,在玩乐中获得了与同伴互动、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机会。
三、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形式。
虽然主要面向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包括一些年长者。
书院教育是一种基于经典文化的教育模式,目的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塑造儿童的道德品格和修养。
儿童进入书院后,会接受和学习经书、礼仪等知识,同时也进行游戏和体育活动。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德育,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并着重培养儿童的尊重长辈、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游戏教育和书院教育,古代中国学前教育在儿童的道德、智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观念、道德情操和社交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古代学前教育也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辅以游戏教育和书院教育,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智力能力和社交能力。
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原则和方法对于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1. 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应该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天人合一意识,引导儿童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以德育为核心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德育,即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尤为深远。
儒家教育主张“以德育人”,认为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核心。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儿童学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等良好品德。
3. 以知识启蒙为主要任务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注重知识启蒙,即启发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古代,学前教育主要由家庭和私塾完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知识。
在现代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启发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古代,教师主要采用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和探索。
在现代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儿童主动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发布时间: 2006-11-30 16:45:29 被阅览数:次来源:北方教育网文字〖大中小〗)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
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设立学校,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曾经说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汉代太学的设立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太学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它的最初设立动机,就是西汉武帝接受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卷5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2页。
)的主张,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的。
隋唐以后,虽然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日渐成为科举的附庸,但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目的自然是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
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2)齐家治国的基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也说:“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顾炎武:《日知录•家事》,《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可见,古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它作为今后出仕、治国安邦的基础与管理才能的一种检测。
同时,由于“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
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
”(丘?:《大学衍义补》卷首,四库全书本。
)故家庭对幼童的学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起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日后能够齐家治国奠定基础,也是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联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统治,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亲疏。
家庭内部以父权实施家长制管理,国家最高统治者则以君权实施“家天下”的统治,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
秦以后虽实行郡县制,但仍以家庭(家族)为国家对臣民进行统治的中介。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地方行政,一般都以县为最下级的行政单位,然而县境广阔,人口众多,要实行有效统治,还必须依靠地方自治性质的乡村组织。
由于中国农村社会聚族而居的特点,家族成为乡村组织的基础。
乡村组织对百姓实行的是族权与政权的联合统治,因此,国家的统治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家庭组织的力量。
“家之不宁,国难得安。
”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职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3)光耀门楣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有一则民间笑话:有位父亲让其心爱的儿子骑在脖子上赶路,一位道学先生见了,指责道:“骑父作马!”然而道学先生的话音刚落,小孩便喊道:“望子成龙!”小孩子的话道出了当时做长辈的普遍心态,而这种心态又是与希望家族兴旺发达的企盼密切联系着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
中国古代是个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历代统治者制订法律,惩罚罪犯,都不只限于个人,总要牵连整个家族,所谓“一人当灾,全家遭殃”,一人犯法,轻者罪及三族,重者株连九族。
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出人头地,不仅是个人的荣幸,也是全家的荣耀,如在科举时代,若家中有人高中举人、进士,则朝廷以大红喜报报喜,整个家族都将沉浸于喜气洋洋之中。
正是由于个体与家庭间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使得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家中长辈都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希企通过家教早日使子孙“成龙”,以达到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目的,同时,子孙们亦以身许家,把光耀门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
2.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综观上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前家庭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方面。
(l)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向以思想品德为教育内容的主体,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 0年版,第5页。
)行指品行、德行,意思是说在品行、德行修养有余力时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以品德为先不仅是数千年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主旨,而且也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纲领”,汉时王修曾教育自己的儿子:“未必读书,并学作人。
”(王修:《诫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
)南宋教育家朱熹亦说:“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页。
)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使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德教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孝悌《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
”可见,注重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周以后,孝悌之道更是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也就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
如清代学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规》中曾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这些要求均是为了突出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
《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意思是说,孝子的事亲之道,主要是平时对父母态度应恭敬,不得懈怠,尽己之能侍奉父母并使其得到快乐。
《礼记•曲礼》中也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东汉时的黄香可以说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香九龄,能温席。
”(王应麟:《三字经》,《中国封建蒙学文化评述•附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据说黄香9岁时,对父亲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
因此他就被列为古代廿四孝之一,成了封建社会儿童学习的榜样。
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同时,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亦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
当然,封建社会的“孝”从本质上说是“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
”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如果说孝是用以维系纵的家庭关系,占主导地位,那么悌则是用以强化横的家庭关系,居辅助地位。
对幼儿进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
据说东汉时大文学家孔融4岁时,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而自取小的。
这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家庭教育中强调悌德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个人日后能在社会上立身。
三国时向朗曾告诫其子说:“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
”(向朗:《遗言诫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
)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则明确指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40页。
)如果兄弟阋墙,则子侄亦不相爱,当有外祸来临之时,还会有何人援手相助?《魏书•吐谷浑列传》中还记载了一则故事: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在病危时便把儿子们叫到面前,说道:“你们各人拿我一枝箭,在地上折断。
”他的儿子都把箭折断了。
随后他又对其母弟说:“你取19枝箭来,合在一起把它折断。
”他的母弟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便说:“你们明白吗?单独一枝箭容易折断,把多枝箭并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
只有你们同心协力,然后国家才能够巩固。
”这则故事正是寓意着兄弟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②崇俭我国古代是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
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故珍惜粮食,崇尚俭朴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封建社会中,父辈创下的家业,小辈坐享其成,难知其中的艰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传家集》卷67,《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如果不使自己的子弟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败家之子,这也是许多家庭重视对儿童进行崇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使幼儿树立崇俭的观念,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家庭中经常教导儿童俭朴是一种美德,奢侈则是最大的罪恶,如宋代文学家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曾告诫后辈:“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认为生活的清贫、俭朴,常促人奋进、成才,而专尚奢侈则会使人堕入深渊。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为了培养儿童的俭朴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饮食与衣着,古人主张不能过于讲究,如《礼记•曲礼》中曾规定:“童子不衣裘裳。
””这不仅是因其过暖不利于儿童发育,更主要的是因其华贵不利于儿童养成崇俭的习性。
清代的唐彪对此说得很明白,他说:“童子幼年,不可衣之罗绮裘裳,恐启其奢侈之心,长大不能改也。
”(唐彪:《人生必读书》,《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③诚信诚信就是诚实无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