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最终版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循证经验为基础,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是指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代谢学说、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这种联系与平衡受到干扰时,疾病就会出现。

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应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和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使用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流动,以治疗疾病。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调节气血流动,消除疼痛。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食疗则是通过调理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疼痛。

中药治疗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中药被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 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认识 • 常见疾病诊断方法与技巧 •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原则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 临床实践应用与综合案例分析
01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中医药学定义及历史渊源
中医药学定义
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物以及二 者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华民族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巧分享
在配伍用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须、相使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 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则会降低原有疗效,相反则会产生或增强毒副 反应。
经典方剂解读
麻黄汤
麻黄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熟练掌握进针、行针、留针、出 针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晕针等不 良反应。进针时要快、准、稳,行针时要根 据病情和穴位特点进行补泻手法,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而定,出针时要轻、慢、稳。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定义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 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
中药分类及配伍禁忌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 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配伍禁忌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即某些药物因性能、功效相反而不能同时应用,或同时应用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 用。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物学概论处方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胶囊汤丸方剂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辛;甘;性温。

【主治】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茯苓性味:甘、淡,平。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

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证。

宁心安神牡丹(去心)性寒,味苦;凉;微寒。

归心;肝;肾;肺经。

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桃仁(去皮尖,熬)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芍药【性味】味苦,性平,无毒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

现代用法多作汤剂,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

中成药用法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浓缩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古代用法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无效加至3丸。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功能主治活血化淤,缓消癥(zheng)块。

淤阻胞宫证。

症见妇人素有癥块,妇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

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或经闭腹痛,或产后腹痛拒按而恶露不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深涩。

方义分析方中桂枝通行血脉,作为君药,桃仁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助桂枝行血以消癥,共为臣药。

水为血之侣,淤积日久,气机不利,则津液停滞而为水湿,故用茯苓健脾利水,渗泄下行,以助消癥,作为佐药,丸以白蜜,取其甘缓之性,缓和诸药破泄之力。

各家论述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河南中医学院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

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

酸味还有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

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

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

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

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

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归肺经(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温通经络;温助阳气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

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

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

(与荆芥相须为用)羌活:祛风散寒;去风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

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为肺止咳。

(3)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二者长于祛风。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此外,生姜、细辛能温肺止咳2、发散风热药辛寒凉,归肺经(1)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者散风热而长于利咽,还能透疹。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Page 20
8、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癿特点。所以风 邪伤人容易侵犯头面或体表部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症状常表现游走丌定,变幻无常。 一般发病多急,传变较快。 (3)风性主动,故将动摇癿一些症状亦弻之为风。
Page 21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1)寒性清冷、发白,可见一派寒性症状。 (2)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经脉拘挛收缩呾气滞血 瘀致痛癿症状。
Page 13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半在毛,在窍为 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不 秋气相通应; 肺癿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 身之气。有宣发不肃降癿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外合皮毛,开窍亍鼻。
Page 14
(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癿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 参不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亍全身癿功能,所以中 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 呼吸丌利、气喘等症;肺气丌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 症。Page 来自2311、湿邪性质和特点
(1)湿性粘腻、停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 湿能阻碍人体癿气机流畅,症状常表现固定丌秱 或粘滞丌爽;一是指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 (2)湿性重着、趋下,故常见有肢体沉重、酸困 癿症状,起病亦往往先从人体癿下部开始。 (3)湿性污浊,故白带、淋浊、下痢、湿疹、疮 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4)湿化痰饮,中医认为,湿为无形之水,湿邪 停聚可成痰饮伤人。 (5)湿邪易伤脾。
Page 33
(4)卫气: “卫”即保卫癿意思。卫气也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人 体阳气癿一部分又有“卫阳之称”其性彪悍滑疾,也就是 活动力强,行动迅速,所以能丌受脉管癿约束,行亍脉外, 遍及全身。卫气癿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 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 2 Page 3 绪论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呾中药学癿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不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丌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刼学基础理论呾基本知识癿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刼学癿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癿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刼癿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4 中医癿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亍中国古代癿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癿科学。

它具有独特癿理论体系、丰富癿临床经验呾科学癿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癿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癿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癿人文社会科学癿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癿医学科学。

Page 5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或本质癿学科。

中医学研究癿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癿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觃律人体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癿发生发展呾防治觃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癿属性。

Page 6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癿学科。

人丌仅具有自然物质癿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癿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呾疾病癿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癿变更人癿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癿变化对人体癿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癿社会科学属性。

Page 7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癿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亍自然、社会呾思维中最一般癿共同觃律癿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癿发展都离丌开哲学癿作用。

中医学发祥亍中国古代受弼时癿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亍发展过程中丌断吸取了弼时癿哲学成就用弼时盙行癿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亍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癿医学理论体系。

Page 8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癿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癿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形成不发展起过重要癿促迚作用。

《中医药学概论》PPT

《中医药学概论》PPT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中医治疗注重解表散寒、清热解毒,以缓解发 热、咳嗽等症状。
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以健脾止泻、调理脾胃为主,改善小 儿腹泻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提高小儿营养水平。
五官科疾病
01 眼科疾病
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等,中医治疗以养肝明目、 清热解毒为原则。
02 耳科疾病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一种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通过 01 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
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通过刺激穴位 02 来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03 、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
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中医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经验 积累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现代的科研创新,其发 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
详细描述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 观察和尝试,逐渐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些经验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经典中医著 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在古代相继问世 ,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数千年的发展过 程中,中医药学不断吸收其他医学体系的成果,不断完 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 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中药种类繁多,按照来源、功效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命名方式多样,与药材的 特性、产地、颜色等有关。
详细描述
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根据功效,中药又可以分为解表 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中药的命名方式多样,如以产地命名、以颜色 命名、以形态命名等。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02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
总结词
中药种类繁多,可根据来源、药用部位、功效等多种因素进 行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来源,中药可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根据药用 部位,中药可分为全草、根茎、叶、花、果实等;根据功效 ,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祛风湿药等。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总结词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是中药应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详细描述
中药的采集要注意时节和药用部位的选择,如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采集,花类 在花朵初开时采集。炮制则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如炒制可以降低药物 的寒凉性质,蜜炙可以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总结词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反映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功效则是中药针对某种病证或 病理状态的治疗作用。如桂枝具有辛温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 感冒和脘腹冷痛。
中医药学在康复医学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医传统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具有 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结词: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 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药学在许多常见病、多发病 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 疗效和优势,如中药治疗感冒、 针灸缓解疼痛等。
中医药学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发挥 了积极作用,如中医养生保健理 念的普及推广对于提高民众健康 素养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05
中医养生与保健
四季养生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春季养生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应注重养肝、生发阳 气。建议多食用温性食 物,如韭菜、葱、姜等 ,以助阳气生发。同时 ,多进行户外活动,舒 展身体,增强免疫力。

完整word版,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完整word版,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重点掌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概况。

第二章要点重点掌握:阴阳基本概念、阴阳相互关系;五行的概念及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气、血、精、津液的概念、生成和主要功能。

掌握:阴阳关系的内涵、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过程及其与相关内脏的关系。

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心包络和命门、胰、精室的内容;气运动的形式及与内脏的关系;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要点重点掌握: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七情的基本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发病的基本概念;邪气、正气的概念。

掌握:疫气概念、致病特点及引起流行的因素;饮食劳倦所伤的基本概念;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发病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发病的因素;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与疾病寒热变化的基本病机;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种基本病机的含义与机理。

了解:饮食劳倦所伤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形成因素;发病的途径及发病形式;“内生五邪”的概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

第四章要点重点掌握:望诊、望神、望色、望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闻诊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问诊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切诊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掌握:主诉的概念及问主诉的意义;所询问现病史的寒热、出汗、疼痛、饮食口味、大小便、睡眠、耳目等内容的相关机理及主要临床意义。

了解: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皮肤、望二阴、望小儿食指络脉、望排出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询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内容及意义;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的名称、脉象特征及主病;按肌肤、按手足、按脘腹、按腧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式版】中医药学概论序言成稿PPT文档

【正式版】中医药学概论序言成稿PPT文档
岳美中先生,本是小学教师, 25岁时因劳累得了肺结核病咯血,被学校辞退, 在家养病期间, 自学中医经典著作, 参照中医有关治疗肺病的理、法、方、药,试服中药自救。 一年后竟治愈了自己的肺病,从此他对祖国医学信心倍增, 走上刻苦自学中医治病救人的光明大道,是他的人生重大转折 。他是我国广大中医爱好者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
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黄帝内经》、《难经》、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的一门学科。
术可以流行一时 道则流芳千古
“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伤寒论辨》等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倡导滋阴学说----“滋阴派”的创
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 始人。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学习目标
•资格考试------执业 •业务能力------临床
授课方式
•应试教育 自学为主 •素质教育 远程辅导 •提纲携领 引导思路 •临床医理 通俗易懂
本人自学历程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88级学员 • 1988年始先后同当地军队中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统中医
学习同时在老师指导下从事临床医疗 • 1991—1993中医师徒学习从业临床 • 1993年获得中医士资格 开始独立行医 • 2000年中医自学考试毕业 • 2001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 • 年晋级主治医师职称
• 实践出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A.肺B.心C.肾D. 肝E. 脾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火的“所不胜”之行为:A.木B.火C.金D.水E.土3、具有“灌心脉以行气血”作用的是A. 卫气B. 经气C. 元气D.营气E. 宗气4、“受纳、腐熟水谷”是哪一腑的功能:A. 膀胱B.胃C.胆D.小肠E. 大肠5、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脉经》E.《诸病源候论》6、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A.肺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7、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A.推动B.温煦C.防御D.固摄E.气化8、在五体中主脉的脏是:A. 脾B. 肾C.肝D. 肺E.心9、五行中“火”的特性为:A. 炎上B.曲直C. 从革D.稼穑E. 润下10、肝的功能是:A.主神志B.主生长发育C.主运化D.主水液输布E.主疏泄11、肾在体合:A.骨B.肉C.皮D.脉E.筋12、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寒邪C.火邪D. 风邪E. 燥邪13、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寒邪C.燥邪D. 风邪E.火邪14、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A.六淫B.饮食不节C.疫疠D. 七情E.劳逸1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行是:A. 火B.木C. 土D.水E. 金16、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和剂局方》17、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是: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和剂局方》18、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的药是A.麻黄B.桂枝C.薄荷D.石膏E.知母19、属于发散风热药的是:A.麻黄B.桂枝C.薄荷D.石膏E.知母20、中药的四气是:A.气血阴阳B.酸苦甘辛C.寒热温凉D.升降沉浮E.有毒无毒2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A.君B.臣C.佐D.使E.淡22、中药配伍禁忌中“乌头”反:A.半夏B.大戟C.苦参D.芫花E.甘遂23、具有“实而不满”特点的是:A.肝B.脾C.膀胱D.心E.肺24、其华在唇的脏腑是:A.心,B.肝,C.脾,D. 肺,E. 肾25、主通降作用的腑是:A.大肠B.小肠C.膀胱D.胆E.胃26、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A.肺B.脾C.肝D.肾E.心27、主疏泄,喜条达,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的脏腑是A. 心B.肝C.脾D.肺E.肾28、具有清热解毒,主要用于疮疡的药是:A.金银花B.桂枝C.独活D.苦杏仁E.熟地黄29、以下有补血作用的药是:A. 当归B.麻黄C.干姜D.黄连E.知母30、具有泻下热结作用的药:A. 黄连B.大黄C.黄柏D.麻黄E.黄芪二、多项选择1、根据五行归类,以下属“土”包括:A.肝B.思C.筋D.酸E.风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A.对立B.相生C.互根D.转化E.消长3、肝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运化B.主疏泄C.主生长D.主升清E.主藏血4、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主动B.炎上C.生风D.善行数变E.易致肿疡5、卫气其特点有:A.有防御作用B.由水谷精微化生 C.行呼吸D.温煦脏腑经络 E 灌心脉行气血6、六淫中暑邪的性质是:A.性升散B.伤津耗气C.多夹湿D.炎上E.主收引7、气和津液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 津能阻气8、经络的生理功能为:A.沟通联络,B.运输气血,C.传导感应D.调节机能平衡,E.濡养脏腑9、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有:A.手阳经从胸走手B.手阴经从手走胸C.足阴经从腹走足D.足阳经从头走足E.足阴经从胸走手10、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主要有:A.正胜邪退B.邪胜正衰C.正虚邪恋D.邪去正虚E.阴阳亡失三、名词解释1、辨证论治:2、经络:3、证:4、中药:5、方剂:三、简述题1、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2、简述肺的功能:3、简述附子的功效和运用4、简述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肝主()A. 血脉B. 皮毛C. 肌肉四肢D. 筋E. 骨2.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依赖于()A. 肝藏血B. 心主血C. 脾统血D. 肺主气E. 肾藏精3.内脏下垂属于下列何症?()A. 气滞B.血瘀C. 气陷D. 血虚E. 气逆4.“热者寒之”具体应用的治法是()A. 和法B.清法C. 温法D. 消法E. 汗法5. 便秘病人自购番泻叶泡水饮用通便,常咨询番泻叶的每次泡用量,应该是()A. 1.5-3gB.5-10gC. 15-20gD. 25-30gE. 50g6. 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煅后还具有()作用。

A. 除烦止渴B.滋阴润燥C. 收敛生肌D. 清肝明目E. 解毒消肿7. 具有较强的燥湿健脾的功效的药物是()。

A. 苍术B.藿香C. 佩兰D. 砂仁E. 厚朴8. 具有毒性的温里药是()。

A. 吴茱萸B. 肉桂C. 附子D. 干姜E. 丁香9. 病人出现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首选药物是()。

A. 郁金B. 红花C. 桃仁D. 牛膝E. 地榆10. 患者,女,56岁,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病证()。

A. 杏仁B. 川贝母C. 百部D. 桔梗E. 前胡11. 当归的功效应除外()。

A. 补血B. 活血C. 止痛D. 助阳E. 调经12. 患者每于早晨腹痛,大便稀溏,最适合的药物是()。

A. 党参B. 白术C. 补骨脂D. 益智仁E. 黄芪13.使君子的功效市()。

A. 行气利水B. 杀虫消积C. 清热解毒D. 燥湿杀虫E.凉血止血14. 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柔肝止痛的药物是()。

A. 白芍B. 白蒺藜C. 白僵蚕D. 白花蛇E. 白附子15. 延胡索的功效是()。

A. 疏肝理气止痛B. 温里散寒止痛C. 化血化瘀止痛D. 活血行气止痛E. 祛风通络止痛16. 下列哪项不是麻子仁丸的主治证()。

A.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B. 痔疮便秘C. 习惯性便秘D. 血虚便秘E. 老年便秘属于肠胃燥热者17. 炙甘草、枳实、柴胡和白芍组成,治疗手足不温,或身微热,胸胁胀闷,脘腹疼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的方剂是()。

A. 四逆汤B. 四逆散C. 当归四逆汤D. 逍遥散E. 柴胡疏肝散18. 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清热类方剂的是()。

A. 清营汤B. 普济消毒饮C. 防风通圣散D. 导赤散E. 龙胆泻肝丸19. 加味逍遥丸比逍遥丸多哪两味药()。

A. 柴胡、当归B.当归、白芍C. 白术、茯苓D. 甘草、牡丹皮E. 牡丹皮、栀子20. 一病人两目昏花,视物模糊,并且眼睛干涩应选用以下哪种方药()。

A. 七味都气丸B. 归芍地黄丸C. 杞菊地黄丸D. 麦味地黄丸E. 六味地黄丸21. 一病人自诉近日饮食不化,泄泻伴肠鸣,自觉胸脘痞闷、乏力,以下哪种适宜该病人()。

A. 当归养血丸B. 玉屏风口服液C. 参苓白术散D. 补中益气丸E. 归脾丸22. 若出现失眠多梦,惊悸怔仲,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宜选用()。

A. 天王补心丹B. 朱砂安神丸C. 磁朱丸D. 酸枣仁汤E. 甘麦大枣汤23. 五苓散的功效是()。

A.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B. 利水渗湿、清热养阴C. 利水渗湿、通淋利浊D. 清热利湿、行气消肿E. 健脾利水、益气祛风24. 治疗上实下虚之咳喘,宜选用()。

A. 定喘汤B. 苏子降气汤C. 麻黄汤D. 小青龙汤E. 都气丸25. 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功用的方剂是()。

A. 九味羌活汤B. 大秦艽汤C. 独活寄生汤D. 羌活胜湿汤E. 川芎茶调散26. 病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倦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治宜首选()。

A. 藿香正气散B. 保和丸C. 枳实导滞丸D. 健脾丸E. 平胃散27. 川芎茶调散主治()。

A. 外感风邪头痛B. 肝阳上亢头痛C. 气虚不升头痛D. 血虚不荣头痛E. 瘀血阻络头痛28. 地黄饮子主治证是()。

A. 须发早白B.暗痱C. 脱发D. 遗精E. 命门火衰29. 病人猝然血崩,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淡,脉微细。

治用()。

A. 归脾汤B. 固冲汤C. 温经汤D.固经丸E. 四物汤30. 流行性腮腺炎首宜选用()。

A. 白虎汤B. 黄连解毒汤C. 普济消毒饮D.清热地黄汤E. 清营汤(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 肝胆并常出现()。

A. 眼花B.黄疸C. 口苦D. 烦躁易怒E. 胁痛2. 中医学治未病是指()。

A. 未病先防B.治标治本C. 既病防变D. 正治反治E. 调整阴阳3. 麝香的功效是()。

A. 开窍醒神B. 活血散结C. 止痛D. 催产E. 和气养胃4. 三七的主要治疗有()。

A. 体内外出血B. 跌打损伤C. 瘀滞肿痛D. 胸腹刺痛E. 经闭5. 杜仲的主治是()。

A. 腰膝酸软B. 滑胎C. 阴虚咳嗽D. 头晕目眩E. 骨折肿痛6. 半夏药性温燥,临床使用时不宜用于()。

A. 痰湿咳嗽B. 寒痰咳嗽C. 阴虚燥咳D. 出血症E. 热痰7. 茵陈蒿汤的证治要点是()。

A. 午后身热B.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C. 舌苔黄腻D. 胸闷不饥E. 脉沉数8. 理气剂中用药多为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须慎用者包括()。

A.孕妇B. 产妇C.阴虚火旺者D. 阳虚畏寒者E. 年老体弱者9. 下列哪些属于健脾丸的主治症状()。

A. 脉虚弱B.倦态无力C. 大便不通D. 大便泄泻E. 苔腻微黄10. 一病人平素食少,乏力,时常腹胀,泄泻,可选用以下哪种药物治疗()。

A. 肾气丸B. 玉屏风口服液C. 启脾丸D. 八珍丸E. 人参健脾丸11. 独活寄生汤的功用()。

A. 祛风湿B. 止痹痛C. 益肝肾D. 清湿热E. 补气血12. 鸡内金的主治证有()。

A. 食积不化B.小儿疳积C. 肝胆结石D. 遗尿遗精E. 咳嗽气喘13. 白芍适用于()。

A. 肝气不和,胸胁作痛B. 肝脾不和,脘腹挛痛C. 血虚,四肢拘挛作痛D. 肝阳上亢,眩晕头痛E. 行经腹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D2.C3.C4.B5.A6.C7.A8.C9.A 10.A11.D 12.C 13.B 14.A 15.D 16.D 17.D 18.D 19.E 20.C 21.C 22.B 23.A 24.B 25.C 26.E 27.A 28.B 29.B 30.C(二)多选题1. ABCDE2. AC3. ABCD4. ABCD5. ABE6. ABE7. BCE8. ABCE9. ABD 10. CE11. ABCE 12. ABCD 13. ABCDE 14. CDE 15. AB二、填空题1.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2.包煎、后下、先煎3.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4. 吸收快、奏效速、随症加减5. 扶助正气,增强体质,6. 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7. 纲领,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