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
第一部分概述
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
1、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内的电场,当达到电- 化学平衡时,K+ 净流量为零。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 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内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
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3 0%时,则会危及生命。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为1.050 ~ 1.060,血液呈弱碱性,pH为7. 35一7.45,
二、血桨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同时,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也不会存在于血清之中。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4、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通常,把0. 9%的氛化钠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渗透压比它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比它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三、红细胞
(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几种动物的红细胞数.(1012/L)
动物数量
马7.5 (5.0—10.0)
牛7.0 (5.0—10.0)
猪6. 5 (5. 0---8.0)
狗6. 8 (5. 0--8. 0)
编羊12. 0 (8. 0---i2. 0)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人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
(4)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按粒细胞胞浆颗粒的嗜色性质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几种动物的白细胞数(109/L)
动物白细胞总数
马8. 77
牛7. 62
绵羊8. 25
山羊9. 70
猪14. 66
狗11. 50
猫12. 50
(5)血小板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理性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等。
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血凝块。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
(3)抗凝物质及作用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
统称为抗凝系统。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a.抗凝血酶Ⅲ:本身的抗凝作用非常慢而弱,但一旦与肝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抗凝
血酶Ⅲ的抗凝作用可增加成千倍。
b肝素
c.蛋白质C
(4)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5)加速或促凝的常用方法
a:血液加温能提高酶的活性,加速凝血反应。接触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也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解体并释放凝血因子。手术中常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术部以加快凝血与止血。除了温度因素外,纱布粗糙面及其带有负电荷也是促凝的因素。
b.许多凝血因子合成过程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障碍
第四部分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