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a18f5a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6.png)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途径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途径,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全面把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本框架。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阅读、主题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思考方式。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素材的分析、提炼、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个人陈述、口头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探究式教学在思维训练中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aaf12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c.png)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
体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思维训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资料,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和探究。
2. 写作思维训练: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
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描写、抒发情感、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
3. 逻辑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
设计逻辑思维训练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4. 批判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批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5. 创造思维训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设计创
意写作、创作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思维训练方式,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发。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与训练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329a84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a.png)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与训练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与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本文将从训练学生观察思维、判断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察思维的培养观察思维是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特点,进而形成清晰的观察思维。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取一首名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意象,并描述其形象特点。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判断思维的培养判断思维是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语文题目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判断并给出理由。
这样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例如,选择一篇短文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造性的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幅图片,让他们自行撰写一篇短文,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名言名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引用毛泽东的名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让学生进行联想,写下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总结: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判断思维和创造思维,四年级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6afca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8.png)
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
一、阅读思维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章,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写作思维训练写作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分析和描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质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三、讨论思维训练讨论是语文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观点,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视野,增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四、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语文课中也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让学生改编一个故事情节、设计一个新的角色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构,发现其中的规律和亮点,鼓励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
综上所述,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5899941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5.png)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语言、审美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初步形成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时期。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注重课堂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开展课堂思维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展开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培养其多元思维、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的关键时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分析文学形式、描写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科普读物等,让他们了解世界、认识常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描述事物、表达观点、议论文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其写作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构思内容和结构,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文笔和想法。
四、注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情境、童话、异想天开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拓宽思路;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式,让学生形成分类思维、归纳思维和综合思维等。
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
通过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欣赏不同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c8a5d7b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3.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当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时,教师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炼思维。
观察力训练:
图片描述游戏: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细节,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看图写话:给学生看一幅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分析能力训练:
文字选择题: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小文段,让学生阅读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通过分析文段中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字排序:给学生一段文章的小节,要求他们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判断力训练:
实事求是:给学生一些关于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述,要求他们判断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力。
推理推断:给学生一段对话或故事,要求他们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力。
创造力训练:
写作游戏:提供一个主题或情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故事或写作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本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绘制一本独特的绘本。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计合适的思维训练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学生将不仅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培养出思维敏锐、逻辑清晰和表达流畅的能力。
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01ebdc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e.png)
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思维训练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表达思维。
在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框架和逻辑关系,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如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
在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解读隐含信息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和例子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其批判性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开展创意写作、文学创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串联、文本改写等练习,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五、借助评价机制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借鉴创新性评价方法,如开展学生作业评比、举办作文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语文思维训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同时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与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1695a6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f.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实践方法:
1. 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 故事讲述与分析: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进行讲述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6. 游戏教学: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思维能力。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8.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可视化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思维训练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教案
![关于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0c3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6.png)
关于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的关系;2.掌握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语文思维能力2.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三、教学步骤Step 1 热身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幅图画或者一个词语给学生自由联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猜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活动的状态。
Step 2 什么是语文思维能力2.1 导入:教师介绍语文思维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此的思考。
2.2 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自己对语文思维能力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互相补充。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举例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Step 3 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1 导入:教师介绍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按照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源,总结归纳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
Step 4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1 导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和重要性。
4.2 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以课文或者其他资料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Step 5 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关系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概念,并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2 探究: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和要求,进行表演或者讨论,体会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的互动关系。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中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技巧
![小学语文教案中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72d3d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d.png)
小学语文教案中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案中常用的思维训练策略与技巧。
一、启发式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式问题是指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和思维灵活性。
例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正确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多元化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思维训练工具。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分析和总结课文的内容,梳理课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同时,学生还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机地组织起来。
通过多元化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习的动力。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同时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平台或者书面形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思维方式培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思维方式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0f849a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2.png)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思维方式培养“人生最累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各种思维的碰撞。
”这是笛卡尔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和思维方式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和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解读文本,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由发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三、促进学生的扩展性思维扩展性思维是指能够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并且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扩展性思维非常重要。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扩展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文本,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内容进行关联,并且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发散出更多的思路和观点。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合作性思维是指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性思维。
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分析文本,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引导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自主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d0a964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b.png)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成为了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思维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入思维训练: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启发思考: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3. 多元阅读: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本,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多元思维和包容性思维。
二、在写作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入思维训练:1. 提升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锻炼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述能力,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思维习惯。
2. 引导合理思考和推理:通过让学生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引导他们思考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进行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如编写故事情节、发明新的角色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在听说训练中融入思维训练语言的听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入思维训练:1. 训练思维逻辑: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合理的论据和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
2. 启发思考能力:在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质疑现象,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f41f41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1.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1. 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文本,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方式,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并能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2. 创设情境训练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字的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让学生以某个场景或故事情节为背景,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
这样的训练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词语搭配训练语文学习中,词语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锻炼学生对词语的选择和组合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词语搭配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培养他们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4. 探究问题训练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通过探究问题来实现。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5. 多元化文本训练多元化的文本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非常有益。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一些名人言论、文化典故、经典诗词等丰富的文本,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以上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思维训练方法,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思维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8ec46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a.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当涉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时,以下是几种可以使用的方法:
提问与解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这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深化他们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包括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故事、诗歌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对不同题材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材内容相比较,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比赛、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活动,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思路、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例如共同阅读一篇文章,合作解答问题,共同撰写一篇短文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借鉴、思考、讨论,并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使用这些思维训练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32bf94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7.png)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语文思维训练的意义语文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
语文思维训练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体来说,语文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议论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在讲解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帮助学生掌握逻辑分析的方法。
3.鼓励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应用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思维训练的效果和评价实施语文思维训练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思维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f2e45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6.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一、激发兴趣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
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词,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行。
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课文,二是积累了语言材料,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等思维能力。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如何从浩渺的生活中选出与课文相关的精炼句子,就需要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等能力。
而分析和综合正是思维的基本活动。
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拿了《召公谏厉王弭谤》来对比阅读,提问: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者,水也;君者,舟也。
水则载舟,亦可覆舟。
”在讲《石钟山记》中“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于生活“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
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二、激励创新语言综合运用题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
注重体现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写“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这句话,如果仅从形式上考虑要求写一句“比喻+疑问”的句子就会沦为文字游戏,也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
这句话的“神”之重点不是“遗忘”而是“心”,仿句时,必须从“心”入手。
“神”会之后,再细酌句之形,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断提炼归纳。
我们可以由“心”推到“眼”,由“眼”想到屏障,由“屏障”想到金钱,再想到高远的瞩望。
找开了思维的闸门之后,一句句美丽的语言喷涌而出:金钱是眼的屏障,挡住了多少高远的瞩望。
记忆是脑的武器,攻克了多少遗忘的堡垒。
家乡是脚的羁绊,束缚了多少男儿的壮志。
机械是手的儿子,延续了多少创造的梦想。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638e7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4.png)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或者语法规则,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多元化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从阅读开始。
多元化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
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激发他们对不同主题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创意写作写作是培养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给予学生写作任务,鼓励他们展开想象,表达观点,培养逻辑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训练辩证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多面性,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思维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清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
通过多元化阅读、创意写作、辩证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语文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深度,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学生。
思维训练,引领未来!。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a597c0c90c69ec3d5bb75eb.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的。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
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
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
因此,指导他们去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
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物和事情。
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重视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点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则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61f3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一、启发性问题引导思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进行问题解答。
例如,当教师讲解一个短文时,可以提问:“你认为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你能从文中找到哪些线索来支持你的观点?”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通过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判断某个观点的正确性等。
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辩证思维培养辩证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全面思考、多角度分析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如,当教师讲解一篇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不具有,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的存在,是否可以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法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阅读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故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引导他们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语言思维之争。
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
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深入;另一种可能是,思维训练尽管重要,但在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无指标可衡量,怎么检查我搞了还是没搞?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它,当然就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它了。
一、语言与思维的亲缘关系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一旦与社会隔绝,就会既丧失思维能力,又丧失语言能力。
作为心理现象的思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都是以社会作为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狼孩之所以不具备正常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正是他远离人类社会的结果。
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都以人脑为依托,以人脑正常的生理机制为基础,以社会交际为前提,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对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属性有了粗浅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1]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针对斯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论述的一个偏颇观点:“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谈到同语言的‘自然物质’不相联系的思维,才会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
”此后十余年来,思维先于语言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赞同。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论证,只举出两个事实来证明周建人先生论断的正确:其一,儿童在学会说话(通常在两岁左右)以前,已经能用手势、表情、哭声等来表达许多要求,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把玩具进行分类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发出“语言的痛苦”的慨叹。
我们平常人说话或作文,也常常感觉到“辞不达意”,可见人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语言对思想的表达大都只能是“近似值”。
如果认为“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那么上述两个事实便不可理解了。
从“思维先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出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
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
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
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思维制约语言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
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
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
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3.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
思维具有非离散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所谓非离散性,是指“思维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时候,对象的各种要素在思维中互相渗透、连接,无法分解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单位”[2]。
所谓非线性,是指“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形成明确的先后次序而有条理上要步步展开”[3]。
而语言则恰恰相反。
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必须把处于非离散状态的思维分解为一个个清晰的单位(即言语的层次),并将其纵横交织的内容纳入在时间意义上展开的直线轨道(即语句的先后次序)。
语言的长处弥补了思维的不足。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
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如果说,数学是思维“体操”,那么,语文课则是思维的“田径场”。
在这里,思维经受着“投掷跑跳”、“摸爬滚打”等多项目、全方位的锻炼。
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不能四面出击、漫无边际地进行。
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呢?1.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人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
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
当思维活动沿着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直线上展开一段之后,向其它方向折去,出现折向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
思维方向在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言语思路。
同三种类型思维方向相对应,言语思路有纵向、横向、折向三种。
从本质上说,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
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有可能清晰。
言语思路制约着言语作品的结构。
结构单纯的文章,只采用了单一的言语思路。
例如《人类的出现》按照“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顺序介绍人类进化历史,是纵向思路;《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围绕主人公“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来安排结构,是横向思路;《范爱农》先写“我”对范爱农的“反感”(“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写他的朴实、正直、高傲、倔强,不和旧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性格,是折向思路。
结构复杂的文章,则兼用两种或三种思路。
例如《天山景物记》在总体上采用纵向思路(由天山外围写到天山深处,从低处写到高处),而在某些片断中又用了横向思路(《千里牧场》一节中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由此可以看到,文章结构复杂,实际上是几种思路套用的结果。
三种基本类型的言语思路按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文章结构来。
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谋篇能力,改善语言的条理性和锻炼思维方向,是治本之道。
2.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标志,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
和运用语言能力关系最密切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类、比较、对应。
分析,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若干个方面或要素,再分别对它们加以研究,揭示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综合,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将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的结构、功能、性质、规律。
心理学家认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它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4]。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
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在阅读教学中,重分析,轻综合,甚至只搞分析,不搞综合。
从50年代开始,课文分析之风日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肢解课文上,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
这些老师不懂得,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相反;重综合,轻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怎样安排成若干层次。
抽象与概括也是互相联系的两种思维方法。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5],并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阅读教学中给各篇课文总结写作方法,这是抽象;找出同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是概括。
在教学实践中,这方面有两个偏颇:一是只满足于“一篇”的抽象,而缺少“一类”的概括,难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二是为了省事,把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塞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概括的实践,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
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6]。
分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揭示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的过程。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广泛应用分类的方法。
例如:从一篇篇地教文章发展到一组组地教文章;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某一类文章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记人叙事时怎样把繁杂的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状物说理时如何安排层次等等。
特别是在写作活动中,分类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凡是取横向思路来谋篇时,必以分类为基础。
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只知道堆砌大量的事例,材料虽多,却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原因在于不会分类。
如果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来证明各个分论点,各个分论点共同支撑中心论点,这样写成的议论文自然要高一个档次。
比较,是在相关的事物之间求同比异的思维方法。
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删改的比较,等等。
比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对比、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
对应,是指思维的某一阶段与另一阶段、某一方面与另一方面之间,通过适当的概念、判断或推理而建立起对称、呼应、对立、相关、相承、相反之类的联系。
也许心理学家还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一般研究思维的论著中没有涉及对应的方法。
其实,对应在言语活动中是用得很多的。
例如:“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初中语文第二册)这里“高贵”、“纯洁”、“坚韧”三个词的顺序是不可更换的,因为和前边的“牡丹花”、“荷花”、“菊花”有对应关系,显示出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