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合集下载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崭新的一代电影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视角,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包括现实主义、历史反思、人文关怀等。

他们更倾向于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现象与人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见到更多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深度挖掘。

2. 鲜明的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镜头和深邃的色彩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电影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3. 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等。

他们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四、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风格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概述“第六代”导演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影坛的一批导演。

这一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和人道主义。

三、电影创作特点(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起伏,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观赏性。

(三)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第六代”导演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

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

四、代表作品分析本部分将选取“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五、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平台。

他们的作品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特征:刻意模糊叙事线索和淡化叙事情节,具有新内涵的写意风格,对边缘化群体的审美关照,着力于微观叙事的写实主义,强烈的文学化倾向,简约凌厉地给观众营造大量想象空间的影像铺排。

这些审美特征促成了第六代导演在大众审美视野内的崛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视觉媒介审美范畴内的全新文化景观。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审美特征突围新生代电影导演胡雪杨在其处女作《留守女士》(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刚推出时。

有意无意地向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7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此话一出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第六代导演”这一命名便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文化底层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尽管这一艺术群体并没有发布共同的艺术宣言,但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审美文化的指向性看却有着基本的精神,从而使之在艺术追求和美学表达上呈现出某种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包含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他们所关注的一些命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本文并非要给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一个全面的评价,而是尝试从审美文化和审美特征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影像表现,并努力寻找第六代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和美学实践品格。

一、作为审美机制的电影美和美学概念的建立,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关的。

经典美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试图通过艺术,寻找人类自我实现或确证的途径。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美学。

都绝少再以抽象的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

与此同时,“审美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则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审美文化”作为美学命题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着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但其现在成为美学新的研究焦点,其实是时代发展在美学领域的历史性表象。

“文化”与“审美”本来就有着内核上的同一性,“审美文化”凝聚为一个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文化命题,则必然包含着诸多的文化积淀,并最终借此开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大银幕热潮,“第六代”导演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赞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多元的艺术表达、深沉的社会洞察等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塑造。

本文将从艺术表达、创作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的艺术表达(一)深刻的人文情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普通人,从平凡中挖掘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真谛。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二)多元的艺术表达“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尝试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实验性叙事、非线性结构、多角度呈现等,使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冲击力。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电影为载体传递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创新性的电影语言“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尝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角度呈现等手法,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推向新的高度。

四、社会影响力及作用(一)对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也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激发了更多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二)对观众审美认知的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多元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与商业价值追求演变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与商业价值追求演变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与商业价值追求演变摘要:第六代导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早期追求个人化的风格,偏执于美学和艺术价值,所以和大众脱离。

新世纪以后,第六代导演逐渐走向成熟,在先锋和通俗、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做到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美学价值;商业价值一、早期偏执的美学追求。

第六代导演80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导演。

主要有张元、王小帅、路学长、管虎、娄烨、张扬、贾樟柯、陆川、宁浩等人。

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第六代亲身感受社会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单纯制造娱乐赢得票房,显示出学院派的精英立场。

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的小人物有小偷、妓女、无业游民等等。

在叙事风格上,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带有很重的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喜欢大量的使用长镜头,形成了纪录片的风格。

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作品里现实的最为明显,贾樟柯的电影几乎是生活的原始记录,很粗糙但很真实。

比如《小武》中,把一个小偷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焦虑和无所适从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他们放弃了很多的声光技术,用最朴素的接近于记录片的形式把人物和事件呈现出来,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

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放开了早期电影导演常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作品更有人情味。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影视美学特征分析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影视美学特征分析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影视美学特征分析
陶奕骏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总体美学特征是"真"。

他们呈现的镜头是自己所看到过或者所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在电影中通过一些故事还原,要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当今中国社会。

他们以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影视艺术创作理念不断地在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陶奕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1.1
【相关文献】
1.绚丽光影下的黯淡忧伤——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新城市"美学 [J], 张珊珊
2.试论中国"第六代" 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 [J], 梁红伟
3.简析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特质 [J], 苏鸣
4.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探索之路 [J], 夏秋悦;陈红梅
5.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J], 贾磊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影像表达”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影像表达”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影像表达”作者:肖雪梅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经过美术或者绘画的专业培训或是学习。

因此他们的电影创作与擅长“讲故事”的“第五代”导演相比,他们的影片打破了中国电影传统叙事方式“戏剧性”,更注重画面的表达和表义功能,充满了强烈的影像意识。

关键词:第六代;影像;美学特征出生于60年代中期或者是70年代的“第六代”导演,他们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开放的80年代接受教育。

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期间,国外大量的盗版DVD涌入中国。

因此“第六代”导演观看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影片,对世界电影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

在“第六代”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有重要影响的导演美国的有:库布里克、威廉·惠勒、昆丁·塔伦蒂诺、斯皮尔伯格、彼得·威尔、迈克尔·柯蒂斯、比利·怀尔德、奥立佛·斯通、马丁·西科西斯、马丁·布莱斯特、希区柯克;法国的有:阿伦·雷乃、德莱叶、布莱松、戈达尔、卡雷尔·赖兹、罗曼·波兰斯基、路易斯·布努埃尔;意大利的导演有:安东尼奥尼、贝妥鲁奇等,影响“第六代”的电影有:《巴林·林登》、《宾虚》、《现在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愤怒的公牛》、《毕业生》、《广岛之恋》、《圣女贞德》、《筋疲力尽》、《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乡村牧师的日子》、《红色沙漠》、《扎布里斯基角》等。

这些电影导演和影片更接近电影的本质,运用影像来讲故事,或传达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意念。

电影的基本语言是画面和声音,但画面是电影艺术的本体。

“第六代”导演的这些导演以及作品的影响,他们的创作秉承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影像表达”,充满了强烈的影像意识。

第一:他们的影片创作把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推向极致。

1945年,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认为,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自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导演的代际更迭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逐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界定与特点“第六代”导演主要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人,他们在创作上更注重对生活、社会的深入思考与剖析。

这些导演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电影语言的探索,重视画面美学的运用,同时也擅长于对人文关怀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1. 艺术表现: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将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题材广泛,涵盖了都市、农村、历史、战争等多个领域。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3.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不拘一格,他们既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也尝试了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新颖的叙事手法,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纠葛。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影响及社会意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们的作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观影的乐趣,也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思考这个社会。

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手法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人性深处的情感纠葛。

同时,他们也将继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第六代导演也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 第六代导演 ” 的电影美学风格

“ 第六代导演 ” 的电影美学风格

论“ 第六代导演” 的电影美学风格摘要:“ 第六代导演” 及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美学风格主要有:刻意模糊影片线索的明晰性和淡化叙事的情节性,因此而形成了他们的“ 新写意风格” ;追求“ 摄影机不撒谎” 是其最基本的发言模态,并因此而表达一种新写实主义即“ 微观写实主义” ;偏爱长镜头和追求画面的僵持意味,并因此而流露出一种中国式的新自然主义即“ 新本色主义” ;作为“ 状态电影” 或“ 大陆地下电影” 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但亦被认为是伪个性。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电影美学风格新生代导演胡雪杨的处女作《留守女士》(上海电影制片厂 1992 年出品)刚刚推出的时候,他有意无意地向社会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9 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 第六代工作者'” 。

此话一出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随后便有了“ 第六代导演” 的说法。

作为当前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主体,“ 第六代导演” 这一概念在宽泛意义上和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指“ 第五代导演” 以后活跃于世纪之交的新生代导演外,还包括了年龄意义上的“ 第五代导演” 的新锐人物如霍建起等。

“ 第六代导演”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代际特征远没有“ 第五代” 那么明显,对他们的电影美学风格进行总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仔细分析,还是有不少共性的东西,本文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一、情节的淡化与新写意风格“ 第六代导演” 中相当一部分人员,由于背离了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和历史母题,所以他们的影片看上去往往直奔主题,甚至刻意模糊影片线索的明晰性,有时急于表达什么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什么也没有表达。

所以,他们往往主题先行而导致故事干瘪。

如张元的《北京杂种》,已然将传统电影或商业电影看重故事情节的观念来了一个全面颠覆,整个影片几乎将故事情节弱化得若有若无,看上去更像是一堆杂乱无序的碎片,又像一个精神病人毫无逻辑的自言自语,那些习惯了传统线性叙事和因果叙事的观众显然难以适应,看后只能是一片茫然。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引言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第六代导演群体,如贾樟柯、张艺谋、王小帅等,以其特有的“平民化”审美风格和拍摄手法,引发了广泛的观众共鸣,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以贾樟柯为例,探讨其作品中体现的“平民化”审美风格,以及这一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一、第六代导演出身背景和“平民化”审美风格的确立第六代导演出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他们目睹了社会巨变和快速发展,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大多数都是毕业于普通大学。

他们在与传统电影产业脱节的状态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审美倾向。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之一,以自己的同情和关注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人们,塑造了其“平民化”审美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通常定格于一个底层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场景,通过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和平凡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人类的存在困境和社会变迁。

二、“平民化”审美风格的表现手法1. 纪实主义拍摄手法贾樟柯以纪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他对真实、自然和直接的追求。

他常常采用长镜头来拍摄,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物的面孔和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完成日常生活所做出的一些行动。

这种拍摄手法让观众能够透过贾樟柯的镜头看到他们并不陌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并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2. 剧情片中的平淡叙事贾樟柯的电影中,剧情叙事往往是平淡而直接的,没有夸张的情节和精心设计的冲突。

他通过将故事讲述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细枝末节上,追求真实和自然的叙事风格。

这种平淡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

3. 镜头中的空白贾樟柯的电影中,还常常出现大量的空白,即在镜头之间留有时间和空间的片段。

这种镜头中的空白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影中。

这种表现形式让贾樟柯的电影更加艺术化,同时也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谈“苦难意识”下第六代导演的美学风格

谈“苦难意识”下第六代导演的美学风格

谈“苦难意识”下第六代导演的美学风格[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六代导演是一个重要的群体。

面对创作意图受挫的政治背景、小成本投资面临的市场冷遇以及自身个性表达的有意夸张等共同因素,第六代导演在反映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文化选题时,却表现出了某种隐秘的一致性――苦涩的青春。

本文从美学艺术视角和现实历史维度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第六代导演的美学思想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总结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独特美学风格――强化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美学风格; 苦难意识[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94-02“第六代”作为一个代群,它的命名先于它的电影创作实践,可以说是在多种目光、多种期待交织之下诞生的产物;同时,它也不是对一种统一的美学风格和统一的艺术理念的归纳,因为被命名为“第六代”的导演并不具有明显统一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因为第六代导演具有一些在共同历史时期下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一些线索探寻不同导演的共同之处。

第六代电影被称之为“地下电影”或“先锋电影”,直接涉及的政治因素非常微弱。

其内容通常被概括为“青春残酷写作”,其先锋性与西方的“政治先锋电影”相去甚远,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并没有直接的、正面的抗击,以对个体经验的着力书写,暗暗隐含着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疏离与漠视。

一、模糊的文革记忆出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第六代导演,缺乏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对“文革”灾难的深刻感知,留在他们脑海里的“文革”苦难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文革”在他们的脑海中是模糊的儿时记忆碎片,“文革”的影像在他们笔下便多了几分游戏的儿童心理。

因此,第六代导演被评价为是“历史的缺席者”,甚至是自觉的缺席者和被放逐者。

对文革苦难的书写与其说是不能,不如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疏离,甚或一丝刻意的留恋之情。

不多的几部叙说历史的电影,则是一种纯粹个人化了的叙说,是个人野史、心灵史性质的叙述。

浅谈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对于“美学”的创作与应用

浅谈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对于“美学”的创作与应用

国哲 学 家珞 蒂 说 , “ 他 是 真正 的振动 ,充满 力 量感 的 。 ”但 “ 可 肯 定 自 己的 艺 术 作 品 ,在 他 们 的刻 意 规 避 “ 宏 大叙 事 的表 现 形
可西 里 ”不 是 一个 戏 剧 ,在接 受 记 者采 访 时 ,导演 陆 川说 : “ 影 式 ,但 也 很巧 妙地 反 映 了生活 中被 被 边缘 化 的人 以及 一 些 生活 中 片 的 真 实 感 的 追求 ,但 没有 真 实 的 东 西可 以记 录 。这 是 一 部 电 的状 态 。 影 的可可 西 里 ,不 是 可可 西里 的现 实 。”彭 辉 说 : “ 电影 是 “ 真 早在2 0 世纪5 O 年代 ,法 国著 名 导 演 巴赞 载 谈 布 列松 的 电影 实 ” ,真 实 的 生活 枯燥 复 杂 ,而 电影 需 要 高潮 。 ”因 此 ,让观 众 和 小说 之 间的 关系 时 ,他 说 : “ 布 列 松 的核心 始 终把 握 故事 或戏 震 惊 ”可 可 西里 ”的真 实 ,并 不 意味 着对 现 实 的直 接 反映 ,但 重 剧 ,文 学 与现 实 的交错 最 严格 的 ,摒 弃抽 象表 现 主义 美 学 ”,探 新结 构下 的真 诚 的态度 ,纪录 片 导演 彭 辉评 论 戏剧 “ 可可 西 里 ” 说: “ 这 是 良心之 作 ” 。 “良心 ”是 导演 的态 度 ,而 “ 可 可 西


些评论家称 : “ 中 国将 是 第 六 代 电影 导 演 的 道 德 自觉 追

对 生命 本质 的诠 的审美 对 象 ,从而 产 生 了同情 的 观
电影 的 伟 大 之 处 在 于 能 够 回 到 对 生 命 本 质 的解 释 上 面 。对 众 … … ”也是 审美 的同情 ,不 只 是一 个人 的承诺 , 从代 表 的叙 事

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

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
光 影 艺 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5 一 O 3
论 中国第六代 导演 的艺术风格
杨 婉 怡
( 海南大学 人 文传播 学院 , 海南 海口 5 7 0 2 2 8 )


要: 中国的电影 学界一般 以“ 代 际” 来划分导 演。第六代 导演一般指北京 电影学院 8 5级以后 , 9 0年代左右 开始执导 的
或愤怒 , 而是把真实 的东西展现在你面前 。 让你 自己看 , 自己想 , 自己体会 。 他们尊重生活的真实状 态 , 尊重观众 , 不将 自己的感情强加
的性格被不 断立体化 的时候是我们这个变化 中的社会的一种性 格。 而就在这种 人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 性和更多 的宽容 。 从
他们就是 2 O世纪九 十年代 的原生态 。导演从布景 , 服饰 , 语 言等角度都坚持如实再 现的原 或 自己扮演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说 , 的边缘群体 。困顿 和尴尬 的处境使他们对城市边缘人 的生活有 则, 力 图展现影片中人物所处时空的本来面貌 。 贾樟柯是其中很 正 如张元所说 : “ 我是一个边缘状态 的艺术家 , 所 以 突出的代 表。他早期的作品“ 乡村三部 曲” 就是在他 的家乡汾 阳 深切的体会 。 拍摄的 ,他不加修饰的展现给观众一个 原生态的乡村—— 家中 简陋而凌乱 的摆设 , 人物 自然流畅的方言……看完影片后 , 每个 观众都会被影 片中的真实所感动 ,对那个 不起 眼的小地 方生 出
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他们关注改革 开放 的大潮 中, 社会 巨大变革中那些个体 的人 , 普通人甚至是边
坛的主流力量 。而第六代导演出道之处就是出于代表精英文化

浅谈第六代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市场观念

浅谈第六代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市场观念

浅谈第六代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市场观念引言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是指那些在中国电影行业中活跃于19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一群新锐导演。

他们的作品着重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市场观念。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市场观念进行浅谈。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常常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呈现故事情节。

他们注重真实的刻画和细腻的表达,通过对社会底层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展示出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想象力的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深度和内涵。

此外,第六代导演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对节奏的把握。

他们往往采用慢节奏的叙事方式,通过慢慢地展现故事情节和细节,给观众以静谧与思考的空间。

这种慢节奏的表达不仅使得影片更加真实,也呼应了当代社会人们匆忙生活的反思。

第六代导演作品还常常以黑白画面或低对比度的色彩处理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质感和艺术感,同时也对影片情节的表达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市场观念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市场观念上与过去的商业导演有所不同。

他们更加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和独立性,不追求商业化的成功。

他们更注重挖掘和发掘现实题材,探索当代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种市场观念使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更具观众针对性和社会关注度。

与此同时,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投资较为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创作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受到传统商业投资者的冷遇;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电影行业的监管和限制也增加了作品的制作难度。

因此,他们常常选择以低成本、独立制作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发展和影响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独立创作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观众看到了不同于商业片的电影作品,也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和风格。

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国际声誉。

在市场方面,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不仅商业化的电影能够吸引观众,艺术性更强的独立电影同样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贾晓春(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

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

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

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

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

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

[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

[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

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收稿日期:2008-09-25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12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本质和不着痕迹的手法给我们呈现着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原貌。

二、消解、淡化故事情节第六代导演都不屑于讲故事,他们的影片大多数展现的是一个个互不关联的无缘由的系列事件, 从影片的叙事方式来看,第六代与传统的叙事电影或∃第五代%的寓言电影明显不同,他们的影片多半没有集中起承转合的情节。

即使有一两条不明朗的情节线索,仍然无法掩饰作品的零散特征,他们的影片没有所谓的∃主题%和∃结尾%在他们的影片中几乎看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3]。

所以,没有流畅的叙事方式,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政治态度,而以截取平凡普通的生活碎片和平淡的叙事口吻讲述着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人生百态。

看过∀卡拉是条狗#的观众,也许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和疑问,该片结尾明明有两个悬念,但最后怎么一个都没有解决,老二怎么就一下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关在派出所的儿子的情况是怎样的,我们都不得而知。

同样在张元的∀北京杂种#中,我们虽然能够在破碎的影像背后看出几条叙事线索,但始终是模糊的。

而管虎的∀头发乱了#中,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客观地展示了一群生活颓废的摇滚青年的生活片段,而对这些片段之间的前因后果没有做出交代,没有达到流畅的叙事效果。

这对于习惯了传统电影的观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但第六代导演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电影就应该拍出生活的原汁原味,还原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

因此,跳过演绎,真实记录,是第六代导演对某种时代生活的真实记忆。

而这种真实,会让我们自觉地对自身当下的生活反省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面对生活,理性地追求属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生的幸福感。

三、长镜头的运用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有很多的长镜头,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看似平静的镜头表现力,呈现给观众最真实的人类生存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个体内在的震撼力。

这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第六代里,把长镜头运用到极致的当属贾樟柯,他认为,纪实的长镜头是他追求画面僵持感的必要手段,也许只有这种僵持感才能真实地记录人在时间中的孤立感,才能表达人与时间的永恒主题。

∀小武#中,最令人回味的长镜头之一:一个邋遢的男人堆在沙发上,他妻子一边哄着他们的儿子,抱着他在煤气灶、小屋门口和阳台间走来走去。

就在丈夫这样坐着一动不动、母亲哄孩子的时候,灶上的水开了。

而水壶的咕嘟声并不是柔和的音乐,却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狂啸。

∀小山回家#里,贾樟柯用了7分钟的长镜头,单一拍摄小山在街上走的情形:摇摇晃晃的镜头,冻得直发抖的小山,还有北京大街上形形色色人们的真实活动以及人们所说的话使影片看起来有意想不到的真实,完全把一个落魄民工的现实遭遇和心理想法展现出来了。

而在∀站台#一开始,一个破旧的车厢里,歌舞团团长那种毫无意义的点名和训话,僵僵地持续了好几分钟。

长镜头拍摄在贾樟柯的7部作品中屡见不鲜,目的是让观众自己去感知真实世界,去感知隐藏在真实世界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同样在第六代其他导演的影片中,长镜头使用也非常多。

如张元的∀我爱你#中,大量使用长镜头来表现夫妻吵架的戏,其中,吵架的起因、细节、对白、结果都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青年夫妻的种种困惑与问题。

此外,路学长的∀过年回家#在影片开头就有个1分多钟的长镜头。

在屋里,机位始终没有动,只是有小角度的环摇,但是通过三个人物的动作、走动、交谈,使得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到亲切无比。

长镜头使用最大的收获是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影像展现,四、非职业演员的方言出演第六代导演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以日常生活事件取代虚构故事, 必给观众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反对编导分家, 不需要职业演员, 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 采用日常语言。

[4]在他们作品中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并且有的人物还使用方言出演,使他们的影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同时,非职业演员那种自然流畅,本色不掺杂的出演让影片更容易打动观众。

张扬的∀昨天#是一部根据演员贾宏声亲身经历拍摄的影片,剧中演员全部使用真实姓名并由贾宏声、他的父母及其朋友本色出演,讲述了演员贾宏声10年戒毒人生经历,向观众真实展现了他颓废、怪诞、乖张的生活,以及他在毒品诱惑下的痛苦挣扎。

而张元的∀儿子#由于讲述真实故事,原型扮演,尊重观众,获得了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

王小帅∀春冬的日子#,由画家刘晓东和喻红这两位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来演出,被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被BBC 评为是自电影诞生以来百部佳片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影片。

而在∀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中,主角那一口流利的京腔,∀盲井#中两个煤矿民工的河南方言,∀任逍遥#中的山西汾阳话,这些不同地域方言以一种新的表现手段更加突显了电影的真实质感。

贾樟柯说; 当你在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场景里进行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意外,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实际的情况是,你做出的选择却极有限。

因此,只有你对故事的性质有了足够的把握时,你才有可能在无数个偶发因素中始终保持你的方向感,即使发现对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六代倾向于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创作,体现了第六代电影导演对 草根 美学的追求,展示了一种平民化的审美趣味。

总之,我们说,第六代导演热衷于从主题、人物、情节、镜头等各个方面,来挖掘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试图以自己亲身体验和成长经验,为我们展示现实人群的生活境遇,表现出一种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正如张元的自白: 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体,他们能把历史写成语寓言很不简单,而且那么精彩的去叙述,而对我来说,只有客观,客观对我来说太重要的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边的事,稍远一点的我就看不到了。

[5]参考文献:[1]张凤铸,萧盈盈.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览[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91页.[2]韩小磊.对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J],电影艺术,1995. 2.[3]中国电影新生代与法国浪漫主义写实美学的一致性[J],电影艺术,2006年第6期:第124页.[4]许南明,富谰,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 ],中国电影出版社:第35页.[5]郑向红.张元访谈录[J],电影故事,1993年第5期.The Aesthetic Styles of Chi na 's Si xth generation F ilm D irectorsJI A X iao chun(N ort h w estN or m al Un i v ersit y Institute of Cultural and H istorical ,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Abst ract :The gro w t h o f think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po litical art i d eas and the for m ati o n o f the"sixth gener ation"of young fil m d irectors ,is i n Chi n ese soc iety I n the fi e l d have a tre m endous i m pac,t to the Chinese peo ple have a great sp lit the inner w orl d of change i n the 1980s .A s a resu l,t they are co m p letely different fro m prev i o us generations o f persona lized m 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gro w th of its o wn unique experience and concern about the"o w n si d e"of the peop le and events ,the pursu it of ob jecti v e tr uth o f aesthetic style .K ey w ords :the si x t h generation o f directors aesthetic style the real ob jecti v e[责任编辑:胡 勇]13 第23卷 第4期 贾晓春: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