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本思路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1.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证伪主义理论证伪主义理论作为波普尔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对当代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卡尔·波普尔

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卡尔·波普尔
自由的悖论在于,不加限制的自由会击溃自由其本身。波普尔认为自由取决于制度,而不在于平等。因为即便人生来平等,但极权主义仍然将他们困于枷锁中,所以,平等绝不能以牺牲自由的代价来换取。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严重的不平等,所以制度既要维护自由经济制度,又要限制自由竞争所产生的不平等。国家的权力实施要局限于人民自由的范围内,国家的干预也必须是间接的、制度化的,而不能专断的、私人式的。他尤其反感道德政治化,将道德视为一种国家意志,那是根本错误的。开放社会应该是政治道德化。
波普尔不同意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流血冲突事件都应该被避免。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非正义性和非人道性的弊端,但这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社会弊端的根源,问题在于对资本主义中那些盲目的和不加限制的经济力量缺乏控制。任何不加限制的权力都是危险的,经济权力并不比其它权力更危险,而同样的,它也是可以被制约的。波普尔用经济干预主义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对于上层建筑是专制工具的说法,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正是限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手段。而且没有民主的制度,那么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便是没有制约力量的了。
应该由谁来统治,这个问题在波普尔看来是个错误的提法,因为它不可避免的走向暴君和极权主义。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探讨权利制衡的方式,应该以合理温和的手段来达到普遍的目的。开放社会应该是一项基于民主制度的渐进社会工程。
民主的原则虽然是防止极权和专制,但是有的时候民主制的效率却不如专制主义。波普尔将专制分为开明的和恶性的,开明的专制拥有最高的效率,而民主制的政策实依赖于权力的制衡,不可避免的遭遇效率损失。但是波普尔同时指出,开明的专制是不可靠的,用阿克顿的名言来说: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专制者可以开明一时,但不可能一世,即便可以开明一世,也不能保证后代的开明。所以开放社会必须是一个基于民主制的社会,它的目的不在于最高的效率,而是减少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卡尔▪波普尔如何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重点阐述了世界3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了三个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三个世界理论;世界3;当代意义;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在其《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他的多元本体论——“三个世界”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1,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比如桌椅、植物。

它是客观的,因为物质对象能被其他人所体验到:它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自身。

其次是世界2,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倾向的世界,比如愉快与痛苦,爱与恨,信仰等。

它是主观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被其他人所经验到;但它不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再次是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批判性讨论、艺术作品、故事、歌曲等。

世界3是从世界1(客观物质世界)和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派生出来的,它包罗了科学文化的精神内容,构成一个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的世界。

它是精神的,是另一个独立自存的世界,有其自身的演化方式,区别于世界1的物质性;它又是客观的,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文字、纸张、声音等体现出来,区别于世界2的主观性。

这样,波普尔就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1是物理世界层次,这个世界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先在的、外在的、能够被感知的,是世界的基本层次;2是精神世界层次,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思维活动,是物理世界“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派生物,是内在于主体,不可直观的东西;3是客观的精神世界,即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精神财富所构成的领域,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显示和提高的世界。

关于世界1、3之间的相互关系,波普尔认为,世界1产生世界2,世界2产生世界3,世界1,3的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世界2的中介。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客观真理论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并重塑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临时性以及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科学理论并非通过验证得到支持,而是通过能够被证伪的特性来界定。

换句话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提出预言,并且有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反驳,那么它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与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数据来证明理论。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以提出可证伪的预言。

如果我们发现了违反这两种理论预言的现象,这两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改或抛弃。

通过强调可证伪性,波普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严格和保守的方法。

事实上,波普尔主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中实现的。

科学理论的临时性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观点。

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最终确立为真理,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即使某个理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看似无懈可击,它仍然可能在未来的新实验中遭到反驳。

这种看法促使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数据和新的理论解释。

波普尔以“科学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过程”来形容这一概念。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当过于依赖过去获得的数据或结论,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新的实验和观察,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实例分析波普尔在这一方面吸取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理论衰落的教训。

例如,19世纪末,拉马克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曾广泛接受,但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拉马克主义遭到了反驳。

在这个过程中,表明了即使是曾经被视为合理科学观念,也可能会随着新理论的发展而变得站不住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四)

【材料 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1
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六、论述题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人差距扩大。一些企业
5
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试运用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
(l)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2006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2006总第147期 第6期 Academic Ex chang e Serial No .147 No .6[收稿日期]2006-04-01[作者简介]胡海波(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讲师。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胡海波(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精神。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6-0025-03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重要领域。

其中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有启发的,就像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倒过来一样,现在西方科学中很多思想也可以倒过来立正,为我们所用。

”[1]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就在于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一、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是不断的发展过程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的发展过程。

从表面上看,这个思想当时已并不新鲜,黑格尔早就“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2]恩格斯也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波普尔不同意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流血冲突事件都应该被避免。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非正义性和非人道性的弊端,但这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本主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社会弊端的根源,问题在于对资本主义中那些盲目的和不加限制的经济力量缺乏控制。任何不加限制的权力都是危险的,经济权力并不比其它权力更危险,而同样的,它也是可以被制约的。波普尔用经济干预主义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对于上层建筑是专制工具的说法,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正是限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手段。而且没有民主的制度,那么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便是没有制约力量的了。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波普尔将他称为错误的预言。首先,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而只是预示了经济干预主义的必然性,而经济干预主义不一定采取公有制的方式。工人阶级的利益保障不需要用社会革命的暴力手段,完全可以采用社会改良和民主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其次,无产阶级革命并非不可避免。波普尔对恩格斯等人的暴力革命倾向极为反感,波普尔认为他们有意地挑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使革命爆发。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后果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这些结果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被现代资本主义所彻底解决了。马克思用价值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这在波普尔看来是多余的,因为价值理论首先就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即便它是正确的,马克思的预言也无法实现,因为随着民主制度的作用,国家社会的干预保障了剥削现象的限制。资本主义初期所表现出的残酷剥削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波普尔首先批判马克思的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历史主义,因为在波普尔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波普尔承认经济的作用,但他认为将过分强调经济的作用,甚至夸大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那就彻底错了。波普尔提出两个理由:第一,如果经济体系被摧毁,但技术知识仍然存在,那么经济体系很快就能被重建,然而如果技术知识被完全摧毁,那么现存的经济关系将随之消失,而且它的重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第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波普尔一再强调,思想和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绝不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波普尔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看来这么说是完全颠倒了。政治权利应该是基本的,因为它能控制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民主也就是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利的唯一手段。

卡尔波普尔和卡尔马克思

卡尔波普尔和卡尔马克思

卡尔波普尔和卡尔马克思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验,及其后来的挫折。

当然,人们可以说:严格地说来,遭受挫折的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而是特殊模式的社会主义。

然而,根据70年的经验重新审查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原是合情合理的。

除此以外,也要求重新审查其他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看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这是一件艰巨的工作。

本文将审查卡尔·波普尔的批评以及他所提供的替代办法。

在他的思想自传中[1,p.36]中,波普尔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他生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与马克思主义的邂逅是他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正如他所说的,这使他成为可错论者,认识到教条思维与批判思维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阿特勒的工作一起,帮助他解决了“分界问题”:科学陈述的特点是它们对经验反驳和批判评价保持开放,换言之,它们应该是可证伪的。

波普尔虽然从此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但他对马克思个人和马克思主义仍怀着尊敬。

他写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动机是无可怀疑的……马克思作出了真诚的努力将理性方法应用于社会生活最迫切的问题……他并没有白费心血……”[2,v.2,pp.81-82]“回到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了。

所有现代学者都应归功于马克思,即使他们不知道他……甚至他的错误的理论也是他的不可战胜的人道主义和正义感的证明。

”[2,v.2,p.121]“马克思的信念基本上是开放社会的信念。

”[2,v.2,p.200]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可归结为两个主要学说:历史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

按他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社会理论家信奉的历史决定论观点,使他们不能提出可证伪的社会理论。

那么,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历史决定论按照波普尔的意见,历史决定论主张:“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根据历史规律提供给我们长期的历史预言。

”[2,v.1,p.3]或者说,历史决定论是:“对社会科学的一种探讨方法,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历史预见,认为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发现历史演变背后的‘节奏’或‘模式’,‘规律’或‘倾向’而达到。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

目录辨析题部分 (5)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5)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6)6)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6)8)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6)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1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7)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1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8)15)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8)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8)17)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8)18)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9)19)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9)2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9)21)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9)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9)2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9)2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0)2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0)26)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科学开始于问题”
?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和联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试图解决问 题来学习。
? 他说:“因此,我乐意承认,象我自己那样的证伪主义 者更宁愿大胆的推测(即使它可能很快的成为假的), 来试图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去详细叙述一连串 无关的老生常谈。我宁愿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并在发现我们的 推测是假的时,我们对真理就会知道得更多,并将更接 近真理。”
?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观察,坚信“理论 先于观察”。
?1.“理论先于观察”
?波普尔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
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兴趣和期望等 决定的。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 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 导下进行。
可以教导哲学家们懂得科 学……仅是大胆的、思辨的猜 测所组成的。”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1.“可证伪度”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所 以都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每一个理论 的 “可证伪度”是不一的。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 度就愈高;
?(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 伪度就愈高。
的无穷循环过程图式化为: P1-T T -EE-P2……
?在这里“P1”表示问题,“ T 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 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 P2”表 示新的问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有 时他称之为“四段式”。
Hale Waihona Puke (五)科学发展的模式? 2.“试错法”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内涵探析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内涵探析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2 0 -0 90 10 -9 6 2 1 ) 10 2 -3
证实而变得无意义。 以上标准受到 了波普尔 的反 对, 他认为区分科学与非科 学的方法不应该是通过
观察或是思辨 , 因为很多伪科学是基于观察和归纳 而得出的, 比如 占星术 。波普尔还认为经验证实原
地位的看法是科学 的基本特征是基于经验和观察 的
方法 , 而非科学 的特征是基于思辨的方法。一切知 识 本 质上 来源 于经 验是 逻辑 经验 主义 继 承经验 主义 的基本 主张。逻辑 经验 主义与传统经验 主义不 同,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逻辑真理和数学是分析 的, 其真
理 性 只取 决 于命题 所 包 含 的语 词 的意义 , 经验 世 与
界没有关系。但是 其他所有 的命题都是经验 的, 它
们 的有效性则需要通过经验 和观察加 以证实。在此
收稿 日期 :0 1—1 21 l一2 7
作者简介: 马戈(96 , 汉)江苏 州, 1 一)男( , 徐_ 硕士 8
主要研究科学哲学。
3 0
长春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基础上 提 出 了 “ 义 的 证 实 原则 ” 该 原 则 表 明 : 意 , 一
切非逻辑 的命题的意义都要通过经验 证实得 以澄 清。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因为无法进行经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普尔科学认识论 与方法论的基础。 关键词 : 波普尔; 证伪主义; 分界 问题; 归纳 问题
中图分 类 号 :5 1 B 6 文 献标 识码 : A
的 问题 。 [ 波 普 尔 的可 证 伪 性标 准 只是 为 了 区分 ”2 】
科 学 和非科 学 , 在 科 学 和 形 而 上学 之 间 画条 界 限 要

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对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启发意义

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对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启发意义
是凭空而来 的 , 它来 自“ 问题 ” 而 问题 就是矛盾 , , 正是矛盾激 发人们 的创造 ,而也只有科学认 知主体创 造精神才能推 动科
学不 断地发现新现象 , 提出新问题 , 创造新的假说和理论。
二 、 学 在 不 断 批 判 中前 进 科
科学是属人 的。 他认为 , 了人 , 有 才有 了对世界的科学认识 , 才 有了关于这种认识及其结果的科学知识 , 才有 了所谓科学。毕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识不断增 长, 人类 『身 不断 进 少 。迎 过 “ l ” I “伪 米促 进 人类 } : 的 发现 和增 长, 足 波普 尔学 说 的核 心 , 根 本 目的 于 灶 洲
穿 『已 f学 的 始终 , 样的 一 I - } 这 无忖 心 思 又足 中同 的 。 ¨
会出错 ,更不愿意看到 自己辛辛苦苦 建构起来且取得学 界和
世人认 可的理 论出错 ,他们宁愿通过增加辅助性假 设去修 补
不大可能有新产品问世。正如波普尔所 说 , 假如没有对纯思辨
的 ,有时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思想 的信仰 ,科学发 现是不可能 的。 人们尽可 以把科学的历史看做发现 理论 、 摈弃错 了的理论
准独家经营一种 商品 , 么该商品的质 量就注定不会提高 , 那 也
管人 们用科学 战胜并取代 了神学 , 也出现 了把科学 “ 但 神化 ”
的趋势 。在世人的心 目中 , 科学是不会 出错也不应该 出错 , 就 如“ 上帝 ” 永远也不会犯错误 一样 。在诸多科 学家特别是 权威
科学家那里 ,许多人不愿意相信那些经反 复验证 的科学 理论
有不断批判 , 不断地实践创新 , 才能推动理论研 究的不断进步和 完善, 才能更好地指 导我们 当前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也

马克思试卷1

马克思试卷1

一、辨析题:对下列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2、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指出,辩证法既可以解释出乎意料的情况,又可以解释合乎意料的情况。

所以,辩证法其实就是一种变戏法。

3、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价值决定的。

可见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没有关系。

4、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

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层次清楚,观点简明。

(每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其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为什么说历史中的必然性即使不被发现仍是现实历史中的真实力量?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合规律性)与多样性(合目的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基本特性?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唯物史观是如何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这种解决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论述题:要求切中题意,观点明确,表达清晰。

(每小题10分,共20分)1、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2、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不是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四、综合题:以下三题请任选其中两题作答。

[整理版]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整理版]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0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0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

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

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绪论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选集》第4卷第213页)?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

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过明确的深刻论述。

有人认为,“马克思一生没有指出自己思想理论的精髓”。

列宁“在他数以千万字计的论蓍中,仅仅有一次提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在他的大量蓍作中,似乎只有一次运用了…精髓…”。

这种说法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

不是出于咬文嚼字,就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蓍作缺乏真正的了解。

在这里首先谈一下语义是必要的。

“精髓”、“核心”、“灵魂”的含义基本相同,通常作同义词使用,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最根本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如在列宁的《主义》一文中译成“最本质的东西”一词,《列宁全集》第二版的译文则改为“精髓”。

两者意思相同,只是译文的具体表达有所不同第一章1、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首要的问题,这是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和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大的根本问题。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如何看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一观点?(客观规律与人的能动性)答:肯定了规律的客观性,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

卡尔 波普尔

卡尔 波普尔
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 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他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更是否定了 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所以,与那种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波普尔实际上是一位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 最强烈的批判者。
主要思想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 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 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 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 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 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 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 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 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 出版。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玻尔。 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
波普尔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对归纳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 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休谟早在200年前就提出“归纳问题”, 罗素也曾以诙谐的方式重提(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终有一天自己会被主人拧断脖 子)。而维特根斯坦(这位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 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6.363)。可是这个过 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6.3631)。”所以,就归纳问题的发现而言,前有休谟提出,后有罗素 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再论,波普尔对此毫无原创性可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第500期·
波普尔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性的基本思路及其启示
□范 畅 刘晓男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 科学的庸俗化在马克思时代已经很严重, 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就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
俗化。 然而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一些与马克思根本不相容的观点以科学的
普尔同样没有看到马克思对传统经验科学的超越, 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的新一轮庸俗化浪潮。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科学性; 波普尔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2015) 04-0006-07
科学的庸俗化在马克思时代已经很严重, 马克思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 学的庸俗化—— —庸俗的经验主义、 实证主义、 唯物主义和神秘主义。 然而, 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由此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庸俗化。 面对这种情况, 马克思公开抱怨人们对 他的科学方法“理解得很差”, 〔1〕 甚至连“废话”、 “胡说”、 “轻率”、 “无耻” 这样的词都用上了 (《哥 达纲领批判》 〔2〕), 最严重的一次警告莫过于马克思宣称: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3〕 马克思去世后, 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以至于列宁认为: 半个世纪以来, 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理解 马克思的。 〔4〕 然而, 列宁也没有能够阻止这一过程, 终于导致20世纪倍受诟病的斯大林主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资本论》 及其手稿科学方法论再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5-01-30 [作者简介] 范畅 (1971-), 男, 河南夏邑人,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与当代社会发展观研究; 刘晓男 (1983-), 男, 辽宁黑山人,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破解这一难题, 必须把目光转向西方科学史和哲学史。 在近代科学史上, 培根最早把“自然哲学” 与 神学区分开来, 为近代经验科学奠定了基础。 培根认为, 只有自然哲学 (即自然科学) 才应被尊为科学的 伟大母亲, 一切科学如果偏离了这个根子, 就不会生长。 〔8〕 强调自然, 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客观, 在客观 实在中探求永恒真理。 一门知识只要自称科学, 必须把“客体” 置于核心位置, 运用归纳、 分析、 比较、 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揭示隐藏在“客体” 中的那个不变本质。 这种客观主义科学观曾受到休谟怀疑论的打 击, 但经康德论证以后, 得到继续强化。
名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大行其道, 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种种困境。 大量文献表明, 在传统经验科学意义上
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的重要原因。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意识到, 靠再多
的“证明” 也说明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其精神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波
如何批判费尔巴哈, 是决定马克思如何出场的关键。 如果仅仅在认识论领域强调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 义的缺陷, 那么极有可能再次回到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老路上去, 仍然摆脱不了主客关系陷阱, 仍然在科 学观念上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 幸运的是,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找到了能动的社会实践这一理解科学的重 要维度。 费尔巴哈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 但费尔巴哈理解的社会实践没有能动性和历史性 (这些元素只能 在黑格尔哲学中去寻找)。 一旦把社会实践的能动性和历史性纳入科学认识过程, 不仅黑格尔思辨唯心主 义倾向得以克服, 也超越了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 彻底消除了唯物与唯心、 思维与存在、 主观与客观、 人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和机械对立。 更为重要的是, 面向实践, 科学不再仅仅是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造 世界, 这就把科学的解放功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无论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还是当时的自然
休谟之后, 直接从物本身引申出客观有效性已不可能, 康德转而认为, 科学的客观有效性并不直接来 自于对事物直观表象的感知, 而来自于知性判断即“概念”, 正是这些“概念” 才使经验判断具有客观有 效性。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概念” 是先天的, 具有普遍有效性, 而普遍有效性就是客观有效性, 二者可 以互换互用。 〔9〕 通过引入知性概念, 康德认为他解决了自然科学何以具有客观有效性的问题, 为客观主 义科学观开辟了新的航道。
理 论 界 2015 第 4 期
006
·总第500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认为,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些早期理论 (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预言) 是可以检验的, 而且事实上也被“证 伪” 了— ——虽然证伪了, 仍是经验科学—— —, 但马克思的追随者们不但不接受这一点, 反而想方设法使马 克思的学说不受批判, 这样一来, 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不可检验的形而上学, 降低了自身的科学地位。 〔6〕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Karl Raimund Popper) 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 义者, 是马克思的追随者们把原本具有经验科学性质的理论演绎成了缺乏批判、 也不接受批判的非科学。 波普尔的话语背景是20世纪的“冷战” 阴云, 锋芒所指是与西方民主阵营相对立的苏联马克思主义。 但拨 开历史烟云, 我们发现, 在这一过程中波普尔同样以科学的名义庸俗化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 性, 进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的新一轮庸俗化浪潮。 本文拟在西方科学和哲学观念演变的大背景 中对此展开考察, 以期解决上述历史难题。
众所周知, 黑格尔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对主客绝对同一性的强调使黑格尔哲学披上思辨唯心主义 的神秘外衣。 费尔巴哈曾说过,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 概念是唯心主义与自然科学的“不男不女的混合 物”, 〔11〕 其最大问题是把关于事物的思想跟事物本身等同起来了, 这是一个不产生效果的原则、 有害的 原则。 费尔巴哈主张彻底取消这种主客绝对同一性, 明确规定科学的真正来源是“自然物”, 这种科学 “是从思想的对立物, 即从物质、 实质、 感觉中产生出思想, 并且在通过思维过程来规定对象以前, 先就 与对象发生感性的、 也即受动的、 领受的关系”。 〔12〕 显然, 费尔巴哈试图摆脱康德以来困扰科学认识领 域的主客关系陷阱, 但他没有成功, 结果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 探讨这一问题的下一个接力人是马克思。
关于波普尔的这一论断, 历来争议很大, 但无论争议多大, 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波普尔指责的主要是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把一门原本具有经验科学性质的理论演绎成了缺乏批判、 也不接受批判的形而 上学。 〔7〕 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都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 都宣称马克思主义是经 过证明了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实际上都存在严重的形而上学和机械决定论倾向, 对此不必多言。 问题在 于, 当波普尔把马克思与其后继者区分开来, 承认马克思的某些理论是经验科学时, 实际上仍然庸俗化地 理解了马克思主义。 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 经验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1919年前后, 奥地利正在进行社会革命, 报纸上连篇累牍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据, 而诞生不 久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却没有这么多证据, 只要有一次日食观测证明它描述的效应不存在 (当时爱丁顿对日 食的观察刚刚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理论就会被否定。 这种巨大的理论风险给青年波普尔留下 了深刻印象, 他意识到, 如果以为一个理论能被“证实” 就必定是基于经验的科学, 那就大错特错了。 波 普尔的看法是: 衡量一种理论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5〕 这是波普尔科学分界思想最精要的表述。 依据这个标准, 波普尔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他
然而黑格尔不这么认为。 在黑格尔看来, 虽然康德并不是纯粹的客观主义者 (康德区分经验与先验、 知性与理性、 现象与物自身, 既确保了经验科学中自然规律的客观有效性, 又摆脱了培根以来解释宇宙的 机械论模式, 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但康德科学观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主客之间的 “运动”。 什么是“运动” 呢? 简单地说, 运动就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象 (非我) 的辩证同一过程。 在黑格尔 眼中, 没有永远的客体, 也没有永远的主体, 认识过程是“由自在转变为自为, 由实体转变为主体, 由意 识的对象转变为自我意识的对象……转变为同时又被扬弃了的对象, 或者转变为概念的运动”, “这个运 动是向自己回复的圆圈, 这圆圈以它的开端为前提并且只有在终点才达到开端。” 〔10〕 由此黑格尔实现了 对康德科学观的重大补充: 科学不能止于对客体的静态分析, 还必须通过由客而主、 由主而客的主客同一 辩证法实现对事物的运动式理解。 通过对主客相互转化过程的强调, 黑格尔的科学概念拥有了前所未有的 历史感和生成意识。
二、 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波普尔根本瞧不起黑格尔辩证法。 在他看来, 在经验科学中要想反驳某个理论, 只要指出这个理论自 相矛盾就可以了, 黑格尔却说矛盾没关系, 然而承认矛盾就意味着科学的彻底瓦解。 波普尔对马克思把自 己的科学理论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很不满意, 但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确实不同于黑格尔辩证法, 马克思 辩证法具有反教条主义倾向。 问题在于: “马克思的不断进步的、 反教条主义的科学观从来也没有由正统 马克思主义者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活动领域之中。” 〔15〕 相反, “马克思主义者仿照恩格斯 《反杜林论》 的 先例, 运用辩证法主要是为了辩解, 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系统免遭批判。 ……由于辩证法, 反教条主义态 度不见了, 马克思主义自身变成了一种教条主义, 它足够灵活, 可运用辩证法而躲开任何新的攻击。” 〔16〕 面 对这种“科学” 的马克思主义, 波普尔宣布: “‘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死了。” 〔17〕 “‘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 指的正是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世时, 恩格斯曾借助自然科学在实证意义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去世后, 这 一倾向得到强化, 以至考茨基宣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纯粹的科学”, 〔18〕 倍倍儿甚至说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用“数学的精确性” 计算出资本主义的末日, 〔19〕 受此影响, 列宁、 布哈林、 斯大林和苏联马克思主义 理论家们无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证科学这个提法。 然而,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指以卢卡奇为开拓 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来说, 如果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科学, 那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 判性就丧失了, 毋宁说,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 而是批判的哲学,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 显然, 无论波普尔还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 这个话题谈起来很艰难, 但无论多么艰难, 彻底弄清它都是值得的。 众所周知, 在整个欧洲中世纪, 辩证法沦落为神学诡辩术,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辩证法被视为与科 学相对立的东西而遭到唾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康德把辩证法纳入先验辩证论, 使辩证法重新获得了生 命。 在康德以前, 辩证法是给无知和假象涂上真理色彩的工具, 在康德语境中, 辩证法成了批判理性误用 的工具。 康德的看法是, 只要理性超越了经验和先验的界限, 就会出现二论背反, 必然陷于自相矛盾, 即 “辩证的幻相” (Der dialektische Schein), 而科学是不允许矛盾存在的。 先验辩证论的目的就是要把理 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排除由于理性的误用而产生的矛盾。 可是, 黑格尔不这么看。 黑格尔反对康德, 归根结底, 在于反对康德人为设立“物自身” 这个东西, 因为这样一来, 认识的对 象只能作为物自身永远停留在思维的彼岸。 黑格尔认为, 科学不能停留于这种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 必须 再进一步, 达到如下认识: 作为科学, 认识结果既是“形式的”, 也是“质料的” (如果一定要用康德的 术语来说的话), 即认识到主体与客体、 思维与实在的同一。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那就是借助通往科学的 “唯一真正方法” —— —否定性辩证法: 为了争取科学的进展……唯一的事就是要认识以下的逻辑命题, 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 或 说, 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 消解为抽象的无, 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 〔20〕 并不消解为零的矛盾, 就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矛盾。 在这种矛盾中, 事物产生了包含先行概念、 又比 先行概念更丰富的内容, 即先行概念与对立物的统一, 黑格尔称这种矛盾是“内容在自身所具有的、 推动 内容前进的辩证法”。 〔21〕 很清楚, 康德把科学限定在经验范围内寻求思维与思维对象的静态一致性, 如果一致, 就可以说发现 了科学真理, 如果不一致, 则出现矛盾, 矛盾的结果是对立物的相互抵消, 一旦产生这样的矛盾, 科学就 不能成立。 康德把辩证法称为“辩证幻相”, 就是这个原因。 对黑格尔来说, 科学是主客互为转变的动态 过程, 矛盾的结果不是对立物的相互抵消, 而是对立物的相互增长。 如此, 科学必然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