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指标体系_方法与模型比较研究_曾润喜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建构研究

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建构研究

吴 绍忠、李 淑华将 舆情 、舆情传 摇和 舆情 受众相 结合 ,生
成了网 络 舆 情 预 警 等 级 指 标 体 系;谈 国 新 、方 一 利 用
 ̄ s p a c e 理论建构 了网络舆情 监测评 价指标体 系 ;王 青 、成
颖 、巢乃鹏等通过对 主题舆 情进 行 E—R分析 ,从 舆 情热 度 、舆情强度 、舆情倾度 、舆情 生长 度 4个维度 设计 了网 络舆情监测与预警 指标体 系 ;兰月新则 根据 网 民反应 、信 息特性 、事态扩散 3个方面 提 出了突发事 件 网络 舆情 安全 评估指标体 系。
[ A h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p r a c t i c e f o t h e i n f o r m a i t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w o r l d l o w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v i d e d i l n i n d e x s y  ̄ e m o f o n l i n e
徐 迪 、
( 湖北 网络社 会发 展研 究 中心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5 )
[ 摘 要】本文在信息管理的实践基础上 ,针对整个舆情工作流程 中研判 这一重要环 节。从 分析单 一舆 情 事件 的传播 情况
和演化规律入手 。建构 了反 映网络舆情传播深度和广度的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 的指标体 系。该 指标体 系由 3个一级 指标 。共分 4 个层级展开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 结合 的方法 ,提 出了科 学系统 的网络舆情研判理论模型。
【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分析研判 ;指标体系;理论模型
DOl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8—0 8 21 . 2 0 1 3. 1 0. 0 0 2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在政府层面,面对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的网
民,政府需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同时正在实施的 “阳光政府”也需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要做好这两
项工作,对网络舆情建立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是一 项基础性的工作,竹立家认为“舆情监测是现代科学 技术进步在社情民意方面的反映,政府可以通过民 情的搜集来更好地做出一些符合公众愿望的、符合 社会发展形势的公共政策,从中也可以更好地应对 一些社会危机事件,起到预警作用【2】。”
1105
动态,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改善服务,扩大市场。 在“精准营销”、“网络营销”的推动下,企业也把目光 投向了“口碑监测”。
1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
所谓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就是发现对网络舆 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并连续不 间断地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它们的信息, 根据预 警体系内容, 运用综合分析技术, 对当前网络舆情做 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及时做出等级预报 的活动【3】。”
IRI 的指标体系中,网络口碑波及度衡量了所有 网 络 媒 体 中 涉 及 相 关 信 息 的 网 站 比 例 ,即 以 IRI-100 网站观察系统中包含有相关信息的网站的 比例来评判某一话题在网络中传播的广泛程度。网
1106
情报科学
29 卷
络口碑参与度衡量了某一主题在网络中所产生的反 响和热议程度,即在 IRI-100 网站观察系统中针对 某一主题平均发布的信息量、回复数量和浏览数量 的综合统计。网络口碑评价度考查了网络舆论环境 对某一主题的整体态度倾向。
据 CNNIC 最新发布的《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 2010 年 6 月,我国总体网 民 规 模 已 经 达 到 4.2 亿 人 ,互 联 网 普 及 率 攀 升 至 31.8%。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 web2.0 技术的广泛 应用,网民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通过网络发表自己 的言论。目前,网络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及企业也更加重视 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情报理论与实践 ·
— 77 —
! 实践研究 #
ITA
展态势是动态变化的 , 但是指标的选取要有相对稳定性或 具有自动更新机制 , 以保证指标体系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 续性 [3 ] 。 112 预警指标选取的设计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包括下列三类因素 。第一 类 : 警源 , 这是产生网络舆情风险的根源 ; 第二类 : 警 兆 , 这是网络舆情风险在网络空间运行中暴露出的现象 ; 第三类 : 警情 , 这是网络舆情风险的外部形态表现 。
对于警源因素的第三层构建关系矩阵为 :
1 2 4 2 164 2 1
IT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实践研究 #
●曾润喜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4)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
摘 要 :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在向专家发放的 74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警源 、警兆 、警情三类因素和现象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预警指标体系 , 并对影响这一指标体系的因素和现象进行排序 , 确定了影响权重 。
C21牢骚言论 C22激进言论 C23小道消息 C24网络团体 C25黑客行为 C26政治争论 C27政治动员 C28网络实时播报 C29网上群体侵犯
C31集体上访 C32集体罢工 C33暴力群斗 C34恶性侵犯事件 C35政治集会 C36游行示威 C37民族冲突 C38宗教冲突 C39动乱
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中 , 为便于比较在两者中哪一个更 重要一些 , 重要多少 , 这里使用 1—9 的比例标度 , 对重 要多少赋予一定的数值 。标度见表 2所示 。
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 、态度 、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 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 , 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 。按照 罗伯特 ·希斯的观点 , 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 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 、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 法 [1 ]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 , 因而 , 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 事件预警指标体系 , 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判 断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 , 对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 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

1、设计原则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指标体系应涵盖网络舆情的各个方面,包括舆情热度、传播渠 道、受众反应等。
(2)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应基于客观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3)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方便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 分析。
(4)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够适应网络舆情的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和优化 指标。
三、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1、选择关键指标:预警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这些指 标应能够反映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事件的敏感性、涉及面、传播速 度和影响力等。
2、建立指标体系:在选择关键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预警指标体系。这包括确 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 重要渠道。然而,网络舆情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维护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成为了必 要的工作。
一、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的构建
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信息筛选:通过对信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真实程度等指标的评估,可 以有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3、意见引导:通过对意见领袖影响力和网络舆情情绪倾向的评估,可以有效 地进行意见引导,避免不良情绪的扩散。
4、政策制定: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 据,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
5、制定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在低 级预警阶段,可以采取观察和跟踪措施;在中高级预警阶段,可以采取更加积 极的应对措施,如发布官方声明、组织新闻发布会等。

网络舆情和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

网络舆情和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

网络舆情和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网络舆情和网络热点事件对于社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网络舆情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舆论动向,而探究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和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1. 舆情数据采集舆情数据采集是研究网络舆情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的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2)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所关注的舆情主题或事件,例如某一社会热点事件或某一具体话题。

(3)制定数据采集方法:可以通过爬虫技术、人工抓包或订阅号等方式,将相关数据采集下来。

(4)整理和清洗数据: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剔除无关信息,保留有用数据。

2. 舆情分析方法舆情分析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分析:通过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对舆情文本进行积极、中性、消极等情感分类,以揭示舆情的情感倾向。

(2)关键词提取:通过关键词提取算法,识别出舆情文本中的关键词,以了解舆论关注点和热点。

(3)网络社会关系分析:通过网络分析算法,研究舆情数据中的用户关系和社交网络结构,揭示社会媒体中信息传播的模式和路径。

3. 舆情研究方法的应用舆情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和分析、舆论动态的监测和预测等领域。

例如,可以利用舆情研究方法来分析特定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路径和关键触发因素,了解事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方法1. 热点事件的选择研究网络热点事件首先需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事件的关注度:选择具有较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普适性。

(2)事件的新颖性:选择较新颖和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有利于研究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2. 事件调查和数据收集在确定研究对象后,需要进行事件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事件相关资料:包括报纸、杂志、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渠道的报道和评论等。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一、引言政府网络舆情是指大众通过网络形成的与政府本身及其工作有关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网络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当出现突发敏感事件时,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因此,政府舆情的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几年舆情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研究从2003开始,政府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从2010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开始爆发式增加,一方面源于网络舆情基础性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在完善政府治理、维护政府形象的巨大作用。

本文通过采用引证分析法对近十年的政府网络舆情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且进一步对其研究热点分布、学科分布方面做出分析,以此了解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政府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采用主题与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而衡量文献影响力的指标采用的是CNKI数据库被引用次数高的数据。

三、政府网络舆情研究分类分析(1)政府网络舆情的学科分布。

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类为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他们主要围绕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传播与传统舆情传播的异同,如《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刘宗让,2009)、《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闫利平,2012);政府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如《网络舆情分析:面向政府的决策情报服务》(黄小燕,2012);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有效反映和引导能力,如《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吴芸,2011)等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

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也是政府舆情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网络舆情变化和发展,为政府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提供解决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长。

网络舆情不仅可以反映民意和社会情绪,还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然而,网络舆情分析并非易如反掌,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网络舆情监测的方法网络舆情监测主要有两种方法:手动监测和自动监测。

手动监测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手动收集和整理信息,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可以获取到更为准确的数据;自动监测则是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自动抓取数据,比如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指定平台的信息。

自动监测虽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结果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技术网络舆情分析的技术主要包括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

文本挖掘是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挖掘出相关信息,这种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无序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

情感分析则主要是用来评估文本信息的情感倾向,比如判断人们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情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通过对情感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情绪和民意动向。

社交网络分析则是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的结构和关系,探寻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影响力。

三、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技术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舆情监测与评估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等。

舆情监测与评估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各种监测工具和技术来收集、评估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以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发现网络谣言和舆情事件的热度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主要是用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信息。

信息可视化技术则是将网络舆情分析的结果通过图表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得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析结果,同时也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四、网络舆情分析的应用领域网络舆情分析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行业调研和舆情监测,也可以用于企业品牌形象管理和危机公关。

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对社会造成了重要影响,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应对网络舆情,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背景在开始讨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背景。

指标体系是根据特定目标或问题,借助量化和评价方法,将多个有关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有机联系的指标系统。

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所面临问题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二、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参与主体,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于全面了解和治理网络舆情问题至关重要。

1.准确评估网络舆情形势网络舆情瞬息万变,舆情形势的准确评估是处理舆情事件的基础。

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相关的指标数据,进而对舆情形势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有助于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关键节点。

2.明确网络舆情治理目标网络舆情治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可以明确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通过各项指标的量化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果。

3.推动网络舆情治理科学化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有助于推动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化。

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指标的量化和评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主观决策的盲目性,提高管理效能和决策质量。

三、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建立一个科学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借鉴已有指标体系的经验在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的经验和成果。

例如,可以借鉴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领域的指标体系,适度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和需求。

网络舆情分析与传播模型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传播模型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传播模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情分析与传播模型研究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内容、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深入理解和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应对舆情事件。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并介绍目前常用的网络舆情分析与传播模型。

首先,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关于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舆论倾向和情感表达。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更加快速、广泛和互动。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博客和论坛等渠道自由表达观点,形成庞大的舆论场。

网络舆情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和参与度高的特点,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影响。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传播模型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文本挖掘方法来实现的。

一方面,分析者可以收集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如微博热搜榜、新闻评论、话题讨论等。

这些数据包含了用户的观点、情绪和行为,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挖掘和分析。

另一方面,传播模型则可以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建模。

常用的模型包括信息传播模型、网络结构模型和情感分析模型等。

信息传播模型是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模型之一,通常使用SIR模型(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来描述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

该模型将网络用户划分为易感人群(Susceptible)、感染人群(Infected)和恢复人群(Recovered),模拟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通过模型参数的调整,可以预测舆情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为舆情事件的治理提供科学建议。

网络结构模型是研究网络社区和互联网拓扑结构对舆情传播的影响的重要模型。

研究发现,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有显著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在小世界网络结构下,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而在无标度网络结构下,信息传播范围更广。

因此,通过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预测舆情的传播规模和路径,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wa n migmo e n od rt po i ea rfrn ef r h ne t u l en m n id x sse d li re o rvd e e c o teItme b i e p cs t e t n e ytm, a d a o p o d te rt a u p r i n l r v e h o i l p ot s i d e c s
21 02年 5月
第 3 卷第 5期 2
现 代 情 报
Junlo ora fMo e Ifr t n dm omai n o
Ma y, 2 2 01
V 13 N . 0.2 o5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陈 杰 雨 新 呼 兰月 新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学院 ,河北 廊坊 0 50 ) 6 00
o u t t c e ra o t c . I i a e , b s d o e e ou o fItme p b cs n me t i 8mma z d te b — o n Y at h d ge t mp r n e t i n t sp p r ae n t v lt n o n e t u l t n , t l y a i a Ot h h i i e i l i r e a h s r cpe fn t o u l e t e t n e s m. Sat gf m tes ra rc s . i etb s e o r dme so a id x i p i ilso ew r p i s ni n id xs t c n k b c m ye tr n r h p e dp o e s t sa l h d afu — i n i n [ n e i o i
[ bt c]I rcn y r,m nti f e o ul et et a l )em l adn l evr h hcue e A s at n eet e s o on o nt r pbi snm n hsb xl o n l ̄s e w i asd t r a i rg w k c i  ̄l l e O e c h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时钟平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时钟平

第14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4No.1 2013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一、问题的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是由各类事件引发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大学生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相对于传统的舆情,网络舆情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特点,传播速度快,方便参与,加之高校学生集体管理的模式,网上网下相互影响,所以舆情一旦产生,更容易对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产生群体一致性影响。

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极高的群体,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应学生思想状态的重要窗口,几乎所有受关注的现实问题都会在网络空间引起强烈的反响,可以说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稳定的“晴雨表”。

按照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第1期时钟平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125利益密切相关,与高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更直接。

一般情况下由于普通社会网络舆情而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所以突发事件根源的确定只考虑重点社会层面危机。

此外,考虑到预警体系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而一般的、针对个体的突发事件,比如突发疾病、交通意外、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比较偶然,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将此类事件纳入预警体系的研究,不仅使研究的难度增加,还会大大降低研究的意义,不利于预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不将这类事件纳入预警体系之中。

2.关注程度是指衡量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因素。

关注度决定了舆情的影响力,关注度高的话题一般具有较高的点击量和回帖量,会被转发,并引发深度评论。

针对某一舆情可以用下列指标来衡量:(1)累计点击数量或浏览量;(2)点击量或浏览量变化率;(3)累计跟帖或评论数量;(4)跟帖或评论变化率;(5)累计转载数量;(6)转载量变化率。

[4]3.发展倾向是指校园现实中基于对网络舆情的评判而出现的群体性态度或行为,是网络舆情风险的外部表现。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反应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不断出现,不断冲击检察机关的形象及公信力和执行力,微博客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给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各检察人员应加强媒介通识教育的培训,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负面涉检网络舆情,把握“黄金四小时”原则,继续推行“阳光检察”,维护检察官和检察院的形象和公信力,使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实现。

[关键词]网络舆情;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

[1]“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已悄然到来。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空间。

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以有效控制舆情的导向及把握引导与干涉之间的度,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的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等问题,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具有情绪化是舆情的特征之一,因此,舆情有时难免会缺乏理性,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正确的回应,正确引导舆情。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对其已有研究,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曾润喜博士提出的: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基于信息安全的网络图像舆情分析与识别研究

基于信息安全的网络图像舆情分析与识别研究

基于信息安全的网络图像舆情分析与识别研究
詹必胜;曾润喜;佘硕;葛镜
【期刊名称】《情报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随着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非法传播、提取,恶意篡改和伪造网络图像舆情信息成为舆情信息传播环节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

基于数字指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将混沌序列加密算法嵌入水印形成数字指纹,从而设计一种新的基于传输系统的图像舆情信息安全体系。

经实证研究,该体系能有效防止图像信息的非法传播,避免其被恶意篡改和伪造,并能甄别其真伪,从而增强网络图像舆情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合法性。

【总页数】7页(P7-12,27)
【作者】詹必胜;曾润喜;佘硕;葛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0;TP309
【相关文献】
1.基于神经网络和图像分割的林火图像识别研究 [J], 丁虎;姚磊;刘少刚;吴伟峰;高春晓
2.基于战术规划识别的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J], 任红梅
3.基于2DPCA和LDA的人脸图像预处理与RBF神经网络的人脸图像识别研究[J], 杨燕;刘刚;张龙
4.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书馆信息安全的验证码识别方法研究 [J], 李晓英; 白海龙
5.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分割》 [J], 曹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舆情研究视角分析

网络舆情研究视角分析

网络舆情研究视角分析刘波维;曾润喜【摘要】[目的/意义]网络舆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选题,学界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舆情进行观照,并基于不同视角构建应对舆情的策略和路径.[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网络舆情研究视角进行比较、归类、编码和分析,总结出7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结果/结论]由此探究网络舆情视角研究范式,分类分析视角选择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密合度及论证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未来视角研究应从共享和深度协作方面研究网络舆情,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借鉴等.【期刊名称】《情报杂志》【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研究;扎根理论;舆论生态【作者】刘波维;曾润喜【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绵阳 621000;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大学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3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7.02.015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受到某些经由互联网传播的事件刺激后而产生的,对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

由于网络舆情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界等尝试关联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网络舆情。

用不同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观照分析,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维度了解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传播过程和阶段特征,为网络舆情管控单位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研究述评并不少见,有的从博弈论的角度切入[2],有的从指标体系角度切入[3],也有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切入进行述评性比较研究[4]等。

但这些网络舆情研究述评限定于对网络舆情的某一类视角研究展开综述,而对于网络舆情研究究竟涉及多少视角这一问题并没有涉及。

由于网络舆情吸引了众多学科从不同视角切入,因而对不同视角的整体性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付业勤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付业勤

研究,为进行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思路方 法。 1 指标的选取
指标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能准确反映研究对象 某方面情况的特征依据。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 系的指标 构 成 的 整 体,综 合 反 映 对 象 各 方 面 的 特 征。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 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 作化的结 构 的 过 程[15]。 为 保 证 网 络 舆 情 监 测 预 警 结 果的客观、准确、有效,指标体系设计坚持科学性、系统 性、层次性、可行性、发展性、导向性的原则。
收稿日期: 2014-04-01
修回日期: 2014-05-06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现状、问题与对策”( 编号: HNSK14-09) ;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
研究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旅游网络舆情管理研究———传播机理、监测体系与应对机制”( 编号: Hjsk2013-49) ; 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
舆情的监测和预警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旅游危机事件 监测预警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4) 08-0184-0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1965. 2014. 08. 031
Research o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Index Systems of Tourism Crisis Ev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摘 要 根据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构成,运用修正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建构由三级指标组成的旅游

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

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

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曾润喜【摘要】通过对武汉白云黄鹤BBS站华中大学子版所发布的所有回帖数超过10的133个论坛帖子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高校论坛上,大学生对帖子的关注程度与时间不相关,存在着一批活跃ID,学习生活类话题和学校事务管理类话题是学生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校园BBS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显示窗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借鉴这一平台,做好高校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高校;论坛;网络舆情【作者】曾润喜【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18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以网民为信息传播者的网络言论,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及新闻组、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博客和维基等。

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他们在校园论坛上经常讨论些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样本与抽样武汉白云黄鹤BBS站全称“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BBS武汉白云黄鹤站”。

始建于 1996年 3月 12日,1996年 12月 20日定站名为白云黄鹤并沿用至今多年来,主要活跃群体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在校师生。

目前全站现有注册 I D近44000个,分类讨论版面 210个。

本研究的数据基于武汉白云黄鹤 BBS站华中大学子版 (HustStu2 dent)获得。

华中大学子版是白云黄鹤 BBS站最大的版块,平均在线人数超过 100人,该版讨论的内容包罗万象,完全可以反映出高校学子的网络行为。

采集的帖子为 2008年 11月 17日至 2008年 11月 30日在华中大学子版所发布的所有回帖数超过10个的帖子,共抽取帖子 133个。

基层政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的路径

基层政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的路径

基层政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的路径
曾润喜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22()14
【摘要】在网络舆情处置时存在着“解惑”和“解恨”两大原则,即网民既想知道这个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又希望相关涉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面临着新形势下媒介技术和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基层政府在推动落实网络舆情相关的问责工作中,实事求是推进问题和矛盾的实质性解决是关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标准是准则,制定质量评估与考核体系是成效保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必要性是外部保障,关注问责以后的网民反应是必要反馈。

不仅要聚焦问责的过程及个体,更应该注重事件善后、干群关系修复、网络舆情治理意识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做到及时回应、科学处置和认真问责相结合。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曾润喜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智能媒体与计算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
2.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路径选择──基于网络舆情应对的SWOT分析
3.自媒体时代网络涉警舆情处置策略探析—
—基于典型网络涉警舆情处置案例的研究4.网络舆情视域下基层政府信任危机生成逻辑与跨越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
李佼瑞;李浩
【期刊名称】《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26)3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视频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激增,对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文章设计了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方法.通过优酷网用户的视频统计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该安全监测方法能够为政府和国家舆情安全监管等部门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提供一定的参考,以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危害社会于未然.该安全监测方法也可以检验政府制定政策或媒体引导产生的效果.
【总页数】7页(P116-122)
【作者】李佼瑞;李浩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0.6
【相关文献】
1.我国海洋经济安全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J], 朱坚真;刘汉斌
2.房地产经济安全监测系统的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J], 刘长生
3.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提高饲料安全监测工作水平——农业部2007年饲料质量
安全监测工作会议在珠海召开 [J],
4.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提高饲料安全监测工作水平——农业部2007年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会议在珠海召开 [J],
5.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张振伟;黄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刘波维;曾润喜
【期刊名称】《情报杂志》
【年(卷),期】2017(036)006
【摘要】[目的/意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既是公众参与管理食品安全的重要平台,又是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风险因素,业界和学界从不同角度展开对食品安全舆情的研究并建构应对路径.[方法/过程]对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研究文献分别按照以不同类型的舆情研究对象为标准和以不同模型为标准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并归纳这些文献好的观点和策略.[结果/结论]指出存在着利益相关者考虑不全,生命周期研究没有观照其特殊性等问题;同时提出未来食品网络舆情研究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及加强它们间协作,生命周期研究应观照其舆情的复杂性等方面发展.
【总页数】7页(P118-123,166)
【作者】刘波维;曾润喜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绵阳 621000;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大学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3
【相关文献】
1.食品安全网络伪舆情研究及管理 [J], 赵静娴
2.2013年下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研究 [J], 白玲
3.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 [J], 程惠勤;李鹏程
4.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 [J], 程惠勤;李鹏程;
5.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视角 [J], 郭淑香;戚筠;高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出 现了多个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 系在构建怎样的标准,如何具体实施等方面各说不一, 较为散乱。本文梳理了近 5 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 指标体系学术文献,对我国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研究 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从指标设计和方法模型两大方面
收稿日期: 2013 - 12 - 17
早期学者将衡量网络舆情议题划分为 5 个维度: 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和意见维度; 对这 5 个维度进行指标观测和权重赋值,可以衡量网 络舆情稳定性、舆 情 强 度 和 受 众 意 见 倾 向 分 布[3]。 早 期研究虽然存在量 化 主 观 性 和 指 标 不 完 备 等 问 题 ,但 对网络舆情指标体 系 构 建 研 究 作 出 了 方 向 性 界 定 ,对 后来学者进一步深 化 研 究 具 有 启 发 性 借 鉴 ,此 后 学 者 大致从这几个维度 对 网 络 舆 情 指 标 进 行 设 计 、细 化 说 明和补充创新。
1. 3 基于舆情不同发生主体的指标体系 当前基 于主体研究的网络 舆 情 指 标 体 系 设 计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和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 的 指 标 体 系 设 计 ,明 确 网 络 舆 情 具 体发生领域,指标体系的设计也更具有针对性。
1. 3. 1 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评价指标 网 络舆情能促进利益相关者快速自主对企业产品质量和 服务发表意见,且更容易促进负面舆情的汇集,进而影 响企业声 誉 和 利 益[11]。 有 学 者 在 对 网 络 舆 情 和 社 会 影响力及微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力广度、影 响力深度、影响力速度作为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影响力广度下设地区覆 盖度和媒体覆盖度两个二级指标,影响力强度下设舆 情关注度和情感冲 突 度 两 个 二 级 指 标 ,影 响 力 速 度 下 设扩散速率和影响 力 持 续 度 两 个 二 级 指 标 ,在 二 级 指 标下设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上获得的运营数据测量的三 级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确定上,选取专家法和层次分 析法对权重赋值,并对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合理性检 验[12]。虽然此指标体系设计存在末级指标不完备,权 重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 力评价的量化研究,丰富了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研究成 果。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4 年 4 月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 33 No. 4 Apr. 2014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比较研究*
曾润喜 杜换霞 王君泽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不同学者关于网络舆情指标体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指标设计 预警 比较研究法 生命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1965( 2014) 04 - 0096 - 0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1965. 2014. 04. 017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dex System,Method and Model
Zeng Runxi Du Huanxia Wang Junze
(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s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vents took place very often,researches related to index system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itnessed a continual increase. However studies of different scholars on the same topic of index system are inconsistent w ith each other and the overall research got a bit chaotic. This paper,focusing on index design and methods model aspects,review s,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concerned research abou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a number of areas are involved in the index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how 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lacking of process of argumentation,ignoring the overlapping final stage,having great subjectivity in both determining index w eights and model construction,and missing complete theoretic framew ork,therefore,systematic and entire life cycle - oriente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dex adopting the unified criteria should be set up.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dex design early w arning comparative study life cycle theory
修回日期: 2014 - 01 - 18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文科青年项目) “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议程、媒介议程对政策议程的影响”( 编
号: 2013WQ050) 。
作者简介: 曾润喜( 1984 - ) ,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政治传播与公共政策; 杜换霞( 1990 - )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政治传
在某一特定主题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之后,有学 者对网络舆情主题信息进行进一步深化分析。在对网 络舆情的 E - R 分析基础上,得到 4 个网络舆情专题 主要特征属性: 网络舆情热度、舆情内容强度、舆情生 长状态和受众倾向。将这 4 个方面作为网络舆情监测 预警体系一级指标,在提炼基本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借 鉴其他学者研究,设计了关注度、网站覆盖度、地区覆 盖度、频度、倾向分布度、焦度、拐度等 7 个较为传统的 二级指标,同 时 创 新 了 舆 情 权 威 度、危 度、突 变 度、异 度、时效度等二级指标,形成了具有层次结构的网络舆 情监测预 警 指 标 体 系[10]。 能 够 较 全 面 地 反 映 出 网 络 舆情主题传播范围及程度、网络舆情现状及发展动态, 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也存在缺少量化研究、没有对 权重赋值的问题。
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将网络舆情信息定量化, 有助于明确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来源、范围和方向,全
面了解网络舆情的 发 展 状 况 和 动 态 ,及 时 通 过 预 警 指 标发现网络舆情潜在问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判断也 更加客观[2],进而推进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治理工作,对 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构建和 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并尝 试建立网络舆情 指 标 体 系 用 于 监 测 、评 估 和 预 警。 网 络舆情作为社会舆 情 的 重 要 方 面,指 由 于 各 种 事 件 的 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型 期 的中国,如果不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控, 容易产生危害社会和政治安定的消极因素[1]。要科学 地掌握网络舆情的 发 展 趋 势 并 采 取 合 适 行 动 ,就 需 要 构建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1. 2 基于主题分类的指标体系 当前关于网络舆 情指标体系的研究普遍存在忽略舆情事件产生具体背 景、指向性过宽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对网络舆情 事件自身特性、事件 发 生 具 体 背 景 及 影 响 度 进 行 分 析 的基础上,研究网络 舆 情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具 有 理 论 创 新
性。在特定主题分类 上 设 计 网 络 舆 情 影 响 指 数 、网 络 舆情趋势指数和网 络 舆 情 积 聚 指 数 三 个 二 级 指 标 ,对 特定主题上的网络 舆 情 进 行 综 合 考 量 和 动 态 追 踪 ,能 够促进对网络舆情事件当前状况和发展动态趋势作出 具体判断[9]。这种指 标 体 系 构 建 方 式 ,能 够 反 映 出 网 络舆情事件产生的具体背景,因而更具有针对性,但也 存在实践中监测困难、主题分类冗杂等现实问题。
系的构建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指标设计和方法模型两大方面,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络舆情的相关学
术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但存在指标体系设计缺少
相应的论证过程、未注意末级指标的相互重叠现象、网络舆情权重确定方法和模型存在主观性、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构建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等问题,应基于统一标准建立系统化、全生命周期的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播与公共政策; 王君泽( 1982 - ) ,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网络舆情。
第4 期
曾润喜,等: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比较研究
·97·
着手,基于不同视角 对 网 络 舆 情 监 测 指 标 体 系 及 突 发 事件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和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