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导”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导”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3-01-11T15:13:32.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00期供稿作者:张孝敏[导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张孝敏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二中心小学405400

摘要:巧妙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沟通知识的新旧领域,加速旧技能的迁移、新技能的形成,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课

何谓“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导”,怎么去“导”,这的确是门艺术。通过“导”,可以让学生自奋其力,以达到自致其得的目的。导得好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1.悬念激趣。如教学“年月日”,在导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侦探吗?你们知道著名的侦探是谁?想不想像福尔摩斯一样帮老师破案?”这样用悬念开场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情境激趣。教学“秒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2011年的春节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点的?那你们还记得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12点时的情景)。师生一起倒数“10、9、8……”刚才我们所数的“10、9、8、7、6、5、4、3、2、1”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秒。)如此导课,就将这一熟悉的并且特别容易煽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场面很好地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秒的长短。

二、导课要选择合适时机

1.导在关键点。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题:“某班有学生不到五十人,其中女生正好是男生的80%,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学生初看这道题,都面面相觑,认为无法解答。这时教师作了如下引导:“想一想,学生人数应该是个什么数?”“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理解?”一下子,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很快,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法,有的用分数解,有的用比例解,有的用方程解……一道看似无法解答的题,由于教师在关键处点拨了一下,便迎刃而解了。

2.导在意外处。例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可以以“文具超市”这一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顺利地进入第二环节时,不料一学生手举标价“

3.50元”的圆珠笔问道:为什么我的笔3.5后面有一个“0”?未等笔者回答,有人已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5元的物品有写成5.00元的。面对反应热烈的学生,笔者及时表扬他们善观察、爱动脑、敢发问,并肯定商品的标价经常是有在小圆点的后面出现一个或两个零的情况。今天屏幕上的数,小数点后面都没有“0”,是不是电脑博士不小心写错了呢?同学们只要继续与老师一起研究,就肯定会找到令你满意的答案。

3.导在意犹未尽处。例如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小结:同学们通过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欣赏和发现了众多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相信大家的兴趣很高,你们一定也想自己设计一幅或几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吧?那就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吧!同学们在如此激昂的鼓动下,挥毫作画。

三、导课要选择恰当方式

1.以旧带新式。如一位同仁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80页的两步应用题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一道一步计算的复习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花?”然后再逐步改变问题、补充变成一道较复杂的一步应用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回顾了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这时,再改变第三个条件,变成:“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由此自然过渡到例题,易于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2.悬念激趣式。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接着教师举出几个比较大的数,如5127、5271、2157等,告诉学生它们也能被3整除。学生笔算证实后,教师告诉学生:教师不用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报出一些数考考老师。当老师随口说出正确的判断时,学生想要探究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开始本课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设疑导入式。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显示了圆的形成,并启发学生:“看了这个圆,你觉得圆给人的感觉怎么样?”“我觉得圆而饱满。”“我觉得圆胖乎乎的。”“我觉得圆非常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当学生说到汽车的车轮是圆形时,教师设疑:“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仅仅是因为圆形的车轮给人的感觉比较美吗?如果掌握了圆的特征,你就明白这是为什么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