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一、概念题
1.开放式提问[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它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提问类型有多种,开放式提问是其中之一。提开放式问题比较适合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善于思考的采访对象,因为他们比较善于对一个大题目进行梳理和层次分类。这种提问方式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开放式提问可以使采访气氛轻松,并通过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获得大量和丰富的信息。但它会占用较多的采访时间,不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采访对象。
2.视觉采访[暨南大学2018年研]、现场观察[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研]
答:视觉采访又称现场观察或观察采访,是新闻采访的基本手段之一,其是指记者用眼睛进行采访,对客观事物进行目击和思考,了解、搜集和核实新闻事实材料的一种方法。现场观察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开放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②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发现新的线索,并用观察所得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③注意对细微处的观察;④通过观察获得至关重要的新闻素材。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正视采访对象、留意每一个细节及进行紧张的思考。
二、简答题
1.新闻采访提问的原则与方法。[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
答:(1)新闻采访提问的原则
①要通过提问牢牢把握可能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在原有准备的基础上,要能随机应变,即兴发挥。
②要牢牢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明确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③要能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避免使用万能的提问方法;针对不同阶层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2)新闻采访提问的方法
①正问法。从正面提问,记者直截了当地说明采访的要求,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显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访问对象一般也有什么谈什么,知道多少谈多少。
②侧问法。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漫谈的形式,迂回之后再逐步把话头引到正题上来。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和报道方式的限制。
③诱问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提问,记者应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帮助破除其表达障碍,适用于采访对象因谦虚、性格内向或无从谈起等因素而保持沉默的情境。
④设问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设身处地地替采访对象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为了启发对方的思路,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谈出对某种事情、某个问题的真实想法。
⑤激将法。遇到被采访者回避采访话题,采访者在把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后,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使其吐露出事情的真相。
⑥反问法。从事实的相反方向去提出问题,这也是一种激发性的提问方式。由于某种原因,访问对象不能就记者提出的问题谈出真实的情况和想法。如果记者出其不意地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就能引起对方心理上的震惊,促使对方认真地考虑问题。
⑦追问法。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循着访问对象的思路去求根问底。对于访问中必
须弄清的事实、关键性的材料、触及事物本质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和细节,记者都要作为谈话的重点,抓住不放,直至水落石出。
⑧隐问法。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提问,记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本意,而是从侧面隐晦曲折地提出来。从采访对象的回答和表情里,记者能作出某种推测和判断,或者得到某种证实。
新闻采访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有报道价值的信息,提问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艺术,因此没有一定之规,记者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等因素,机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在一次采访中交叉使用各种方法。
2.简述记者采访提问要注意什么。[上海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注意事项。[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研]
(2)简述采访提问中的注意事项。[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研]
(3)简述采访提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采访中,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保证整个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记者还应当注意下述事项:
(1)提问宜简洁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长长地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前面
部分再重复一遍。”
(2)提问宜具体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一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犹如老虎吞天,难以回答。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思维及心理活动规律,思维活动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得有个具体过程,而具体化是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促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更深刻、有序地发展。
(3)提问宜间接
在具体发问时,可以是直接发问,即就新闻要素中的“什么”要素发问,这属封闭型发问。如“你午饭吃了吗?”“吃几碗?”等等,这种发问方式固然简洁明了,但对方遇此发问,限制性较强。不欲多言,一般以“是”或“不是”之类片言只字了之,新闻内涵较少,交谈形式也较呆板。
(4)提问宜深刻
特别是在采访干部、专家、学者等对象时,提问应有深度,这样,对方才有思考的空间,答得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地掏出颇有价值的材料来。如《新民晚报》有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作家王蒙,从第二天见报稿《我们有笑的必要和权利》一文中不难看出,记者事前对对方有较深的研究,采访层层深入,引出一些有深度又有情趣的内容来。
(5)提问宜自然
记者提问与采访对象作答,实际是在进行一场谈话,既是谈话,就必须受“谈话法”的基本方法支配。记者采访的目的在于了解情况,提问则是了解情况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问题提得好,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也可能滔滔不绝,反之,极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也会守口如瓶。因此,提问是谈话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问艺术是记者谈话艺术的概括和集中。采访是真正寓问于谈的交谈式,还是搞成一问一答的僵化式,这是检验一个记者成熟、老练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