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事物 都有自己的属性。事物的属性有的是这类事物中每 个分子都必须具有的、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来的特有属性,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使 它与其他事物相区别。例如“焦虑”这个概念反映 的就是“对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不 安、担忧的情绪”。
《护理学研究方法》(第2版)
第一章 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 王红红
导入案例
某课题组设计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干预研究项 目,提出的研究假设为“通过住院期间对糖尿病 患者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后续随访 中的服药、饮食和运动的依从性会优于常规护理 组的患者”。提出此假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 什么通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干预能够提高其 依从性?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Orem的自理模式 Orem的自理模式(Orem’s self-care model)认为自理是个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结构完 整和功能正常,维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采取的 一系列自发性调节活动。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科研实例
李志颖等将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 心脏病患者的健康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研究 中。他们以自理模式为理论基础,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及疾病认知程度、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 评估,并评估其自理能力。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水 平,设计相应的护理系统,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 能力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有显著的效果。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二)其他学科理论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概述: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通过一 系列的实验,研究了儿童社会学习问题,提出了 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 概念,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
护理学研究自考章
自考护理学研究的知识概括1----4章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通过系统地、有控制的收集资料,反复的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2.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3.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研究通常划分为几种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4.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究未知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5.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临床指标的不稳定性,临床研究的特殊性;6.护理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大多数7.护理研究的范畴;教育、管理、历史、理论、各专科临床及量表;8.护理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即有益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公平的原则;有益的原则包括免于遭受伤害或不适的权利和不被剥削或利用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包括自主决定的权利和充分认知的权利;公正的原则包括公平治疗的权利和隐私权;9.护理研究相关伦理准则:客观性、真实性、诚实性、合作性、平等性、效率性;10.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取舍;11.知情同意书的基本内容:1研究介绍2风险描述3利益描述4保密描述5补偿描述6联系人说明7关于退出实验的说明12.伦理审查委员会IRB至少包括5名具有不同文化、经济、教育、性别和种族背景等成员组成;第二章护理研究的基本程序1.护理研究的基本程序①确立研究问题②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③陈述理论框架④确认研究变量⑤形成研究假设⑥科研设计⑦预实验⑧资料收集与整理⑨资料分析⑩撰写论文2.护理实践是护理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这些研究问题可以来源于个人实践、受他人研究的启发、目前或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研究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调查研究2实验观察3资料分析4经验、体会;3.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的目的:1了解所进行的研究领域及其相关内容,避免完全重复;2知晓相关领域有影响的成果及其内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3比较和熟悉相关的问题和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知识空缺或者是缺陷,从而进一步规划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5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4.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5.文献检索是指将文献按照其外表特征如标题、作者、来源、卷期页等或内容特征如文章的主题,根据一定的方式编排并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利用相应的方法、途径或手段,从检索系统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6.文献分类①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主要指原始论着、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录、档案资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最基本②二次文献:是将大量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着录其特征着者、篇名、分类号、出处、内容摘要等,并按一定的顺序加以编排,以供读者检索形成的文献;③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系统的阅读、分析、研究、整理和概括而编成的文献;④零次文献:指未经发表或未进入社会交流、未经系统加工整理的最原始文献;7.文献检索的步骤:1明确查找目的和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4根据文献线索,查找原始文献;8.文献检索的方法:1常用法,又称工具法,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2追溯法3循环法9.理论框架:是指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作说明;10.概念框架: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对各变量的关系进行说明;11.变量:指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和测量的,随条件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控和测量的诸因素;12.变量的分类:按变量值的性质1数值变量: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可经测量取得数值,多有度量衡单位;2分类变量:其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它可分为无序变量计数资料和有序变量等级资料按变量间的关系1自变量X: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即研究者的安排、人为操纵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可影响结果;2因变量Y:又称依变量或应变量,它随因变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应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13.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性定义,二是操作性定义;14.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15.假设: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研究问题提出的一个预期性的研究结果各变量之间关系或暂时性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最后来证实或否定;16.假设的作用:①依据假设,提出并确定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种类、数目及其关系,从而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具体目标;②依据假设,确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范围和方法;③依据假设,确定处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方向、范围,以便验证假设;④研究假设可以使理论的形成更加完善,帮助填补知识体系的不足;17.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服从研究目的,必须按设计规定的条件进行严格选取;18.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必须严格规定总体的条件,还要注意的是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有足够的数量的样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使研究内容缺少必要的重复而缺乏代表性,太多则不易控制,并且还会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19.研究方法:1量性研究: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理论,用数字资料来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2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环境中参与分析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解释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的研究方法;20.预实验:指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之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按照设计内容顺利进行,先按照研究设计的内容进行小规模的试验;21.预实验的目的;检查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需要修正的地方,核实样本量的估计是否合适,也可摸清和熟悉研究条件,使参加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可以统一方法,减少误差,并对完成课题的工作量、时间和人力安排做出恰当估计;22.资料来源:第一手资料是专门为回答研究问题而收集的原始数据,第二手是别人曾为目的而收集的数据;第三章确立研究问题1.研究问题:指研究者想要回答的特殊疑问,它确定了研究中所需收集资料的类型,研究者一般从较宽泛的领域中识别问题;2.选择研究问题的注意事项:1选择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要立足于创新2选题范围不可太大,涉及面过大不易深入3研究问题的可行性4最好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选题3.假设的特征:1)变量间关系的描述;第一个特征即是它是一种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2)可测量性:第二个特征3)文献支持或理论基础4)简洁、具体且概念清晰4.概念: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界定或概括,以明确其含义及独特性的名词;5.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阐述;6.概念模式:是解释现象、陈述命题,反映哲理的一系列抽象的、相关的结构7.理论/概念框架的作用①统领文献知识②呈现研究相关概念及概念间关系③呈现研究设计方法④作为研究结果整理、分析与解释的依据8.形成理论/概念框架的基本过程①选择与研究现象相关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界定②陈述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形成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层次结构④构成理论或概念框架图⑤选择合适的理论做为研究框架的依据⑥检查研究理论/概念框架第四章医学信息额获取与利用1.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反映了事物的存在、运动状态及其特征;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3.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载体媒介、知识信息、文字包括图像、符号等是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4.文献特征主要有两种:外表特征、内容特征;5.文献分类: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为图书、期刊、报纸及特种文献6.文献检索工具按照其编着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目录:分类目录、书名目录、着者目录、主题目录②题录:只着录文献的外表特征,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章做基本着录③索引:将书刊资料所刊载的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以及所论及的主题等进行着录,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编排而成的检索工具;④文摘:分为指示性文摘和报道性文摘;7.文献检索的途径:1从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①书名途径:是查找文献最方便的②着者途径:是简捷的③序号途径:如专利文献2按文献内容特征①分类途径:以分类法的类目名称为检索用词,以分类目次作为查找文献的途径;分类途径是查找国内文献的一条主要途径,最适宜来检索学科概念明确的文献;②主题途径:③关键词途径④分类主题途径8.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①分析检索课题②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③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④查找文献线索⑤获取原始文献9.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简称中目----分类途径/主题途径国外科技资料目录简称外目----主题途径第五章护理研究设计1.研究设计: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等;2.干预: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也称处理因素;3.随机化: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4.盲法: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5.在量性研究中,根据设计内容分为三种(一)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任何实验性研究中,必须具备3项内容:干预、设对照组、随机化;(二)类实验性研究;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按随机原则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三)非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6.回顾性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目前所存在的某种现象入手,向过去进行追溯,以期发现导致目前存在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者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7.前瞻性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现存状况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研究对象的某种状况或者某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效果;8.在研究中有无护理干预是实验性研究和类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之间的本质;9.设对照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外变量的影响,突出试验中干预措施的效应;10.任何一个实验性研究都至少应设立一个对照组,在护理研究中,特别是实验性研究设计,研究者应特别注意不要触犯伦理原则;11.常用的设对照的方法:①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均来自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比较;优点是消除了研究对象自身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节约样本量,在护理研究中较为常用;②组间对照: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两组不同的受试者;③配对对照:将研究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这样每遇到一对就分别给予不同处理;12.在常用的研究方法中,实验前后对照设计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研究方法;13.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施加干预;14.索罗门四组设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四组,两组实验组,两组对照组15.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它是检查因果假设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设计,反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较高;局限性:实验性研究需要严格的控制干扰变量,出于伦理方面和实际研究情况的考虑,很难做到完全应用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找到完全相均衡的对照组而使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16.类实验性研究的类型①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该设计包括干预措施和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研究对象,且对象都是非随机分组的②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是类实验研究中最简单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没有对照组,也没有随机分组,即只有一组实验组;③时间连续性设计17.类实验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在进行人群的干预研究时可行性高,不易触犯伦理原则局限性:使研究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干扰因素无法像实验性研究那样随机均衡的分布在各组中,可信度不高;18.非实验性研究的类型1)描述性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的研究;它常见的有现况调查和纵向研究等方法;2)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3)纵向研究:是对一特定人群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该人群及个体中的动态变化;4)相关性研究:是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5)比较性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现象、行为或人群的异同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两种;19.非实验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研究,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局限性:无护理干预措施,无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因果关系;20.质性研究主要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根基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21.质性研究设计的特点①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②要求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情景③设计具有灵活性④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⑤综合收集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⑥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同步进行⑦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23.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24.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25.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最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26.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基本原理是使每个抽样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机会完全相等;它分为抽签法、查随机数字表法等;27.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即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顺序统一编号,再规定抽样间隔H,通常H为总体例数N与样本例数n之比H=N/n;28.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29.按误差由小到大排列为;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30.非概率抽样:是指抽样时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不是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机会被选择进入样本;31.非概率抽样分为4种①方便抽样最差的②定额抽样③目的抽样质性研究中被选用④滚雪球抽样⑤理论抽样用于根基理论研究32.随机误差:是指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33.偏倚:系统误差既是偏倚;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34.偏倚的常见类型:(一)选择性偏倚:指由于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分为入院率偏倚、诊断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分组偏倚;(二)一般应答率应达到90%;若低于70%,则偏倚较大;(三)选择性偏倚的控制方法;科研设计严谨,设立并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设立多组对照,提高应答率,减少失访率;(四)信息性偏倚: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系统误差;分为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测量偏倚;(五)信息性偏倚的控制方法: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制定严格的资料收集和质量控制方法,尽量使用客观的指标;(六)混杂性偏倚: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即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因变量与疾病或时间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此时出现的偏倚即为混杂性偏倚;(七)混杂性偏倚的控制方法:随机化,分层,匹配,限定研究对象,数据分析时使用多因素分析;第六章资料收集的方法1.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和档案记录法;2.设计收集资料的方案前应考虑得问题①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②采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收集资料③资料是否要求严格的客观性④是否存在霍桑效应的影响3.收集资料方案的步骤:①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②选择资料收集的方法③选择或编制研究工具④预实验⑤设计资料收集的形式和程序⑥实施资料收集的方案4.问卷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多选用的方法;5.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会谈,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方法;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6.访谈法的优缺点:优点;应答率较高,适合于不能填写问卷的研究对象,所获资料较为完整、丰富;缺点:费时,花费大,影响因素较多;7.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对事物或现象仔细观看和认真考虑,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8.观察法的分类按观察情形分类:1.自然观察法2.标准情形观察法按观察结构分类1.结构式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9.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①局外观察者正式介绍后开始观察,不参与活动②参与性观察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但以观察为主,参与为辅③观察性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但以参与为主,观察为辅④完全参与者安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观察领域;10.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适合于不易被测量的情形;通过应用观察法研究者可获得更为深入的资料;缺点:伦理问题;结果偏差;主观性;耗时;11.生物医学测量法的目的①测量与护理有关的基本生理过程②选择护理干预方法③评价护理干预效果④改进标本采集方法⑤测量患者的生理功能第七章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1.信度: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稳定性、内在一致性和等同性是信度的三个主要特征.2.重测信度:常用来标示研究工具的稳定性的大小,即指同一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3.信度越高,一般大于0.7可以接受;4.内在一致性:指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之间的同质性或内在相关性,内在相关性越大或同质性越好,说明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都在一致的测量同一个问题或指标,也说明工具的内在一致性越好,信度越高;包含折半信度、Cronbach’a相关系数与KR-20值;5.折半信度是测定内在一致性的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有前后折半法,奇偶折半法;6.效度: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一)表面效度:是由评估人根据自己对所要测量的概念的理解,尽其判断能力之所及来断定工具是否适当;用有或无反映,(二)内容效度:根据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来对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比例所作出的判断;(三)效标关联效度:侧重反映的是研究工具与其他测量标准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0.70,研究工具则被认为质量较好,可接受;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的主要区别是时间上的差异;(四)结构效度:重点了解工具的内在属性;有关结构效度的数字计算,应用最多的是因子分析;(五)信度低的工具效度肯定不高;第八章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1.变异: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医学数据最显着的特征;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3.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4.抽样误差:在抽样时,由于总体中的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5.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统计学上用符号P表示,P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6.假设检验:又称显着性检验,是应用统计学原理,由样本之间的差异,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异的一种推断方法;6.计量资料:又称定量资料:指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一般有度量衡单位,7.计数资料;又称无序分类资料,指按照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8.等级资料:又称半定量资料或有序分类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指按照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9.比较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用x2检验;秩和检验用于等级资料的组间差异;10.统计表由表题、标目、线条、数字、备注等部分组成;11.统计表要求:①每个表要有表号和表题,写在表的上方中央,表题应扼要说明表的主要内容;②统计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简单表一般是三线表;③表注写在表的下面,不列入表内;④缺失用...表示,无数字用—表示,不留空格;第九章护理论文的撰写。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
shenlong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shenlong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商品及劳务的跨国流动,分为 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要素贸易。 狭义的国际贸易仅指商品贸易。 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商品贸易 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的流动 问题。
shenlong
二、主要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表示在一 定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 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shenlong
图1-1
shenlong
在图1-1中,埃奇渥斯盒状图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 量L,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K,图中曲线X0表示以 Ox为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0表示以Oy为原点的 Y的一条等产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 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 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 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或相对价格), 即:
1.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 的流动程度低; 2. 国际贸易常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
shenlong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分类
1.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
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 制定(是采用自由贸易的作法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作法) 提出依据; 2.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 关现象,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济活动 (如 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土地压力
资源压力
人口贫困化
生态环境破坏
....
制度创新 受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本章读书体会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 • 诱致性制度创新机制并不总是有效,应考虑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土地制度为例,应考虑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和历史的路径依赖, 进而使制度变革的产出最大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 • 制度变迁需要考虑制度成本。越是好的制度,运行成本可能就越大,甚至 大过其带来的收益,那么制度再好也要收场或调整(制度的净收益为正)。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丰富的经验。 • 研究中国土地经济问题需结合中国文化和土地制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 客观地研究问题。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 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要素B变得 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 会诱导出使用更多的要素A和节省 要素B的技术变迁。
• 成本最小化+预期收益最大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总利润超过了 组织集体行动的总成本,进而引导 集体行动,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技术变革→部分群体收益→支持采取行动的政治家→①政治领导人效用增 量>成本→制度创新得以继续;②政治领导人效用增量<成本→制度创新受 阻) • 政治诱致机制的转换效率较低 • 个体的收益、地区的价值体系、各利益集团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公共品供给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理论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研究第一章货币数...
内容摘要(一)选题背景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
2006年11 月16 日,这位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4 岁。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州的布鲁克林,他的家庭是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的移民。
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
他曾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
在公共政策领域中,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及尼克松总统与里根总统的非正式顾问。
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
“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
他坚持不懈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准备着为探寻真理而与他人进行辩论,他自己为此也受尽了那些无法理解他的人们的嘲弄。
事实上,只有在过去的15至20年里弗里德曼才受到实事求是的看待,而在此之前,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被人们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其著作都不被允许摆放在书架上。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自由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他几乎“独自”恢复了“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发起了一场广为人知的反凯恩斯主义论战,并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了自由市场精神的旗手。
弗里德曼与他一直反对但始终保持尊敬的凯恩斯,曾先后深刻影响了20 世纪的下半叶和上半叶。
受他们学说影响的国家,如今还在实践中或明或暗地按照其理论前行,而他们却从此只能留下其思想的光影,将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争战留给了这个争论不休的世界。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代名词。
他在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文化语言学 第一章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言学可以帮 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 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文化语言学还可以应用于媒体 研究、国际关系等领域,对于推动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 义。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 点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 跨文化环境,促进跨国企业和国
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语言学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 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和共同发展。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跨文化教育是培养全球化人才 的重要途径,而文化语言学在 跨文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 历史、传统、习俗和社会关系 等方面。
语言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文化影响语言
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重 要的影响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表达 方式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文化的变迁也会引起语言的演变, 例如新词的创造、旧词的消失或
词义的变化等。
色。
通过将文化语言学融入教育体 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
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 跨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 案例,促进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在跨文化教育中,文化语言学 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和 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 地进行跨文化教育实践。
总结词
文化语义学
详细描述
该理论关注语言中词汇的文化意义和语境依赖性。认为词汇 的意义不仅取决于语言内部的语法和用法,还受到文化背景、 社会习俗和历史演变的影响。
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24版)
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24版)合同目录第一章: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概述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研究目的与内容1.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二章:合同法的基本原则2.1 合同自由原则2.2 公平正义原则2.3 诚信原则第三章:合同的成立3.1 要约与承诺3.2 合同的形式与内容3.3 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第四章:合同的效力4.1 合同的生效与失效4.2 合同的履行与违约4.3 合同的变更与解除第五章:合同的履行5.1 合同履行的原则与方式5.2 合同履行的保障措施5.3 合同履行中的争议解决第六章:合同违约与责任6.1 违约责任的认定6.2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6.3 违约责任的免除与减轻第七章:合同的终止7.1 合同终止的条件与程序7.2 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7.3 合同终止后的清算与结算第八章:合同的特别条款8.1 保密条款8.2 仲裁条款8.3 签字栏、签到时间、签订地点等特别条款第九章:合同的法律适用与争议解决9.1 法律适用原则9.2 争议解决机制9.3 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与争议解决第十章:结论与建议10.1 研究总结10.2 政策建议10.3 研究展望合同编号______第一章: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概述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商法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民商法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探讨合同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分析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研究内容涵盖合同法的理论基础、合同的成立与效力、合同的履行与违约责任、合同的终止等方面。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本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文献和案例,构建合同法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合同法的系统分析,揭示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功能和作用。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二节 主要内容
3.区域决策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也就是 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 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区域经济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为鼓励区 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 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 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 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 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1
本章关键问题
• 什么是公共政策?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有哪些? • 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你觉得什么是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 的政策。包括人口、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宗教 等政策
• 4、科技政策(旨在促进革新)
指导整个科学事业发展的策略。包括科技管理政 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 5、文教政策
国家对自身的文教事业的规划、发展方向所制定 的指导原则。包括大众传播政策、文学艺术政策、 体育政策、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 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 对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 利益选择 – 利益整合 – 利益分配 – 利益落实
• 增进社会利益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核心问题
l “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 国首相帕麦尔顿)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的内涵
• 词源学上的分析: 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 许慎《说文解字》:“政者,正也” ,“正”的含
护理研究 必做题答案
护理研究必做题答案必做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C 1、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是()A、周密严谨B、合乎逻辑C、实事求是D、探讨因果关系D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尊重原则的内容()A、自主决定权B、隐私权C、匿名权D、知情同意权二、多选题1、科学的本质应是(ABCD)A、合乎逻辑B、可验证(可被重复)C、着重一般共性问题D、探讨事物的因果关系E、着重感性认识2、科研工作具有(ACE)A、探索性B、社会性C、创新性D、独立性E、连续性3、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表现在下列几方面内容(ACE)A、描述事物的现状B、指导实践C、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D、开展进一步研究E、产生理论或引出定律4、临床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到(ACD)A、研究对象的复杂性B、研究设计严谨C、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D、临床研究的特殊性E、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5、下列有关公正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BCDE)A、受试者应自主同意参与研究B、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选择受试者C、使受试者得到公平治疗的权利D、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对待受试者E、对性别、年龄、种族、经济水平等不同的受试者均应一视同仁三、名词解释1、科学本质:是合乎逻辑;可验证,即可被重复;科学研究着重一般共性问题;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研究现象的机理和相关因素、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等一系列的创新过程。
2、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活动,并能从中认识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的知识。
3、医学研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临床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临床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4、自主决定权: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应告知受试对象整个研究的所有事宜,受试对象有权决定是否参加研究,并有权决定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时候终止参与,且不会受到治疗和护理上的任何惩罚。
5、护理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护理问题,通过科学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该护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地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护理。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不是绝对的均衡布局,而是因地 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类 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 马克思《资本论》 • 商品生产者尽可能接
近原材料产地或市场, 因为可以节省运输成 本,降低生产成本;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资本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
分离以及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 • 经济上,城乡差距主要反映在 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上 • 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取得支 配和统治地位,城市逐渐成了 国家的政治中心,占据了支配 和统治地位,而代表着封建生 成关系的农村不得不接受城市 的统治。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本章结构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 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生产力布 局
城乡统筹
区际分工 与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恩格斯《反杜林论》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 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 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 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 的保持或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 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 前提条件 • 尽管区际分工是因着自然资源 分布不均而产生,但它又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护理研究 必做题正确答案
护理研究必做题答案必做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是(C)A、周密严谨B、合乎逻辑C、实事求是D、探讨因果关系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尊重原则的内容(D)A、自主决定权B、隐私权C、匿名权D、知情同意权二、多选题1、科学的本质应是(ABCD)A、合乎逻辑B、可验证(可被重复)C、着重一般共性问题D、探讨事物的因果关系E、着重感性认识2、科研工作具有(ACE)A、探索性B、社会性C、创新性D、独立性E、连续性3、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表现在下列几方面内容(ACE)A、描述事物的现状B、指导实践C、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D、开展进一步研究E、产生理论或引出定律4、临床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到(ACD)A、研究对象的复杂性B、研究设计严谨C、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D、临床研究的特殊性E、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5、下列有关公正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BCDE)A、受试者应自主同意参与研究B、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选择受试者C、使受试者得到公平治疗的权利D、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对待受试者E、对性别、年龄、种族、经济水平等不同的受试者均应一视同仁三、名词解释1、科学本质:是合乎逻辑;可验证,即可被重复;科学研究着重一般共性问题;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研究现象的机理和相关因素、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等一系列的创新过程。
2、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活动,并能从中认识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的知识。
3、医学研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临床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临床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4、自主决定权: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应告知受试对象整个研究的所有事宜,受试对象有权决定是否参加研究,并有权决定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时候终止参与,且不会受到治疗和护理上的任何惩罚。
5、护理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护理问题,通过科学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该护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地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护理。
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用于指导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过程。
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思考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法和解释分析的依据。
因此,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并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理论框架应该与研究领域和问题相匹配,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概念模型。
2.理论的广泛应用:一个理论在研究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能够证明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3.理论的逻辑一致性: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框架时,需要考虑该理论的内部逻辑一致性。
一个理论框架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和假设,并能够在相应的逻辑关系下进行研究分析。
4.可证伪性和解释力:研究者需要考虑所选择的理论是否可以被实证研究所验证,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
选择理论框架后,研究者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
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定义和概念化:研究者需要对所选择的理论进行概念化,并明确相关概念的定义和操作化方式。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概念和操作定义。
2.假设和变量:研究者可以根据所选择的理论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明确所研究的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能够帮助研究者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确定需要关注的变量。
3.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明确所选择的理论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分析结果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并避免过度解读。
总之,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能够指导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过程。
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框架时可以考虑研究领域和问题、理论的广泛应用、逻辑一致性以及可证伪性和解释力等因素,并在构建理论框架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对话主义及其限度评宋刚对《口铎日抄》的研究
对话主义及其限度:评宋刚对《口铎日抄》的研究*□ 梅谦立中图分类号:K.248.3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1.01.027*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齐飞智博士对此文的校对。
(1) Erik Zürcher Ed., Kouduo Richao:Li Jiubiao’ 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 . Sankt Augustin, NewYork: Routledge, 2007.(2) 罗群:《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柯毅霖著,王志成、思竹、汪建达译:《晚明基督论》,成都: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原版文献为:GianniCriveler, Preaching Christ in Late Ming China . Taipei: Taipei Ricci Institute, 1997.(4) 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台北基督教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2002年;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
(5) Thierry Meynard and Pan Dawei, Giulio Aleni,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 Leiden: Brill, 2020.在明末天主教研究当中,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的分量仅次于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
虽然艾儒略并没有在北京、南京、杭州这些政治文化中心长期服务,只是在相对边缘的福建省传教,但是他的著作非常丰富,涵盖神学、哲学、科学等领域,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框架可区分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
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如果框架来源 于一个理论,框架中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 论指导的理论是现成的,那么该框架就称为理论框 架。如果框架没有根据某现存的理论作为依据,可 以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则称为概念框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一章 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导入案例:
生物学家Heinrich和他的助手们曾经花了一个夏天的时 间对一种名叫食蚁狮子的小昆虫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 在他们秋天回到学校后,Heinrich发现他的研究结果与其他 研究者发表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解释这些差异,第二 年夏天他又重新做了一次实验,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对食蚁狮 子时间框架的假设没有经过验证,所以被误导了,他们的观 察时间不够长,还没有发现这些昆虫的重要特征。他最后得 出结论:“如果关键的理论假设错了,即使再仔细的研究结 果都可能是错误的。” ---朱光明译的《质的研究设计:一 种互动的取向》 ——摘自朱光明译的《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三、护理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模式和理论
(一) 护理理论与模式
1.奥瑞姆的自护模式
理论概述 自护模式包括3个理论结构:自护理论 (the theory of self-care),描述、解释什么是自理。自护缺陷理 论(the theory of self-care deficit),描述和解 释人们为什么通过护理得到帮助。护理系统理论(the theory of nursing system),描述、解释护理与自 理的关系。自护缺陷理论是自护模式的核心结构,强 调人只有在有自护缺陷时才需要护理的帮助。护理的 目标是帮助人们提高自护能力,增进健康,提高生活 质量。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科研应用实例 Orem自护模式在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有 些研究以Orem的自护模式为理论框架评估研究对象的 自理能力。如甄鹰等采用Orem自理模式,对1例腰椎间 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评估,针对护理问题采取 护理措施。张莹等用Orem 自理模式评估1型糖尿病患 者的自理能力,评估患者的3类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 发现自理缺陷。 有的研究人员则用Orem的自护模式发展护理干预模式 用在研究中。如高彩凤等运用Orem自理模式为理论基 础,制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训练方法,以提高 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康复效果。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一、 相关定义
(一)、概念
概念(concept )是描述物体、属性或事件的一些 词组,是对真实世界的抽象描述。概念是人类思维形式 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概念反 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使它与其他事物相区别。
架。概念框架、理论框架没有严格区别,经常互换
使用。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二、构建理论框架的意义 促进学科的发展 指导研究 发展和验证理论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三、护理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模式和理论
(一) 护理理论与模式
1.奥瑞姆的自护模式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科学研究是在继承中创新的活动。好的科研课题必须将已 有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至新的课题中,回顾理论和文献知识为 科研继承提供基础。理论框架是以图或者叙述的形式,解释 有待研究的主要事物,包括关键因素、概念、变量及变量间 假定的关系,是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建立理论框架是护理 研究的重要部分,不仅为立题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设计提 供方向,还能将研究结果与已知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本章 主要讨论如何为科研课题发展理论框架的基本知识和步骤。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科研应用实例
Roy的适应模式在我国护理实践应用较为广泛。吴丽 萍等将Roy适应模式应用在促进初产妇产褥复旧中。 课题应用Roy的适应模式制订实践护理程序,对实验 组产妇进行干预。内容包括:初产妇自住院起即接受 Roy适应模式干预,首先对产妇进行一、二级评估 (包括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互依赖四 个方面)→分析刺激来源和种类→确认问题→制定近 期、远期目标→护理干预→评价→再次进行一、二级 评估。每周对产妇评估1次,出院后每周随访1 次,应 用Roy适应模式对产妇进行评估干预,产褥期结束后 对产妇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以评价产后复旧效果。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概念是构成理论的基石。根据概念所 代表的事物、属性在现实世界中能够观察 的程度,可将概念分为:
经验性概念:指那些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观察 到的或体验到的事物,如粉笔、冰、红色等。 推理性概念:指那些能够间接观察到的属性 或事件,如疼痛、体温升高。 抽象性概念:指抽象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 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如关怀、压力等。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二)、理论
理论(theory)从广义上来说,是人们对自然界及人 类社会现象的规律的系统性认识;从狭义上来说,理论 是对事物和现象本质所进行的系统性和抽象性的概括。 理论是由一组概念、定义、概念间关系组成,具有逻辑 和整体性。 理论对学科的贡献主要包括:①以理论为基础,对观 察到的现象和有关材料进行系统、整体的解释;②为学 科研究概念和变量提供理论框架,使这些概念和变量在 研究的现象中获得特殊的意义;③以理论为指导,把研 究结果联系起来,使科学知识得以积累,扩充学科知识 和理论。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2)科研实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护 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如夏莹等将班杜拉社会 学习理论应用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研 究中。科研者把班杜拉学习理论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程序。在健康教育程序的制订中, 课题强调引导患者相互交流,加强观察学习法的应用, 同时鼓励依从性好的患者进行演说和经验交流, 树立 榜样的作用, 影响患者的行为表现。课题同时应用了 自我效能理论,鼓励患者针对自身情况设立目标、自 我评价,引发动机功能调节行为。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2.Roy的适应模式
理论概述
Roy的适应模式(Roy Adaptation Model)将人体看成 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构成的一个适应系统,这 个系统通过适应的过程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在适应系 统下有4个子系统:生理需要、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 相互依赖。这些子系统作为适应方式为系统应对环境 刺激和改变提供应对机制。刺激来源于环境,包括主 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护理的目标是调节和 控制刺激,促进适应反应,减少不适应反应。
理论概述 奥瑞姆的自护模式(Orem’s self-care model)认为 自理(self-care)是个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结构完整 和功能正常,维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 自发性调节活动。自理是后天学会的、成人的行为, 自理的范围包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依赖自己的人。 自理的需求随着年龄、生长发育、健康状态的不同而 改变。
(四)、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
• 框架通常具备3个特点:①系统性研究的思路和 方法,用框架从整体、系统上来理解研究的内容 与目标,明确和理解框架中各概念(部分)及其 关系的意义。② 框架与框架内的概念相辅相成, 概念及其关系的有机构成激活了框架,而框架的 形成又进一步帮助确定和理解概念的意义。③ 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框架形成的基础,只有对概 念及其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会构建 出一个好的框架。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对概念的定义(definition)有两种: • 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是关于 概念的理论上的定义,如“术后疼痛”的概念定 义是一个经历手术过程后感受到的不适体验。 •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包含 测量某一结构或一个变量所必需的具体操作活动。 如“术后疼痛”的操作定义是用0~10的等级尺 度来测量术后疼痛。在研究的理论框架陈述时, 对研究概念必须给出操作定义,指出具体在此研 究中的测量方法。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man的系统模式
理论概述
纽曼的系统模式(Neuman System Model)强调整体护 理观(holistic client approach),把人看成是一 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开放系统。 组成的个体健康的基本变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 文化、发展和精神。Neuman的模式用一组同心圆图 来代表系统,中心是基本结构,由系统的最基本生存 因素组成。基本结构的外围是3层防御机制,由外至 内分别为弹性防御线、正常防御线和抵抗线。系统 模式强调预防,将预防作为干预措施(prevention asintervention),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 预防。护理是一门独特的专业,帮助系统减少压力 源和减轻压力源反应,使护理对象保持、获得和维 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四)、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
• 框架(framework)是围绕某一具体被研 究或被描述的事件或问题,通过概念与概
念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
是各种相关概念或研究变量有机组合而形 成的一个可视化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