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资源消长状况与保护路径探讨【论文】
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现状及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许多野生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原生境,我国建设了许多原生境保护区。
目前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现状和问题。
1. 原生境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方式,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原生境进行保护。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大量的原生境保护区,总面积超过百万公顷。
2.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建立原生境保护区后,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力度,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种群数量逐渐有所增加。
3. 科研保护力度加强。
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还促进了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科研工作,科研机构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二、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面临的问题1.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尽管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原生境的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导致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依然处于生存危机之中。
2. 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并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资源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需求,导致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不佳,部分植物资源依然面临着灭绝危机。
3.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有的原生境保护区管理人员对植物资源的保护认识不足,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植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三、相关解决措施3. 加强管理与监督。
加强对原生境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区内的人类活动,杜绝一切可能对植物资源造成危害的行为,确保植物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4.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提高社会对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植物资源的良好氛围。
农业保护状况与政策建议论文
农业保护状况与政策建议论文农业保护状况与政策建议论文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策略,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允许土地流转等保护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使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不必再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笔者认为,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和加入WTO的国际市场竞争、农民权益缺失等多重压力下,应当继续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1现阶段我国继续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必要性1.1我国农业自身特点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性,如抗风险能力弱、产出收益低等。
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要考虑这些特性。
同时,又要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农业过去20年的发展特点,并加以具体分析。
1.1.1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收益程度、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①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1000hm2耕地上的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17.1台,而日本高达438.2台,美国为27.3台。
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5%,印度、日本、美国分别为25.4%、1.6%、0.9%。
②收益程度受农业的生产成本、农产品的价格和产业的附加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政策,使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一直在不断扩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
我国实行对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作物实行保护价格的收购政策,但是农产品受本身收入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价格上涨幅度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大多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的,因此收益比较低。
③科技投入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看,2006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仅为0.5%,远远低于欠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则相差更远[1]。
当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利用方式:主要包 括直接利用和加工 利用。直接利用是 指直接将生物资源 用于食品、药材等 方面;加工利用是 指通过加工生物资 源,生产出各种产
品。
添加标题
开发程度:当地生 物资源的开发程度 较低,大部分资源 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
力。
利用效果:当地生 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资源利用率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等。
开发利用与保 护之间的利益 矛盾难以协调
0
0
0
0
1
2
3
4
政策法规不完善
缺乏专门的生物资源保护 法
现有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政策制定缺乏科学依据
法律法规更新速度滞后于 生物技术发展
技术手段落后
缺乏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
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 存在较大差距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
对策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资
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加强学校教育,将生物多 样性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 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
保护意识
利用媒体资源,制作宣传 片、公益广告等,广泛传 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
性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提高社会参与度
技创新。
生物资源保护现状
保护政策及法规
当地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生物资源保护 政策,包括禁渔期、
禁猎区等规定
政府设立了自然保 护区,对珍稀、濒 危物种进行重点保
护
当地政府与非政府 组织合作,共同推 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工作
当地政府加大对违 法捕捞、猎杀等行 为的处罚力度,确 保法规得到有效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论文一、背景介绍农业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1. 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化肥、农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严重;•农田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已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单一,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加剧;•农田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这些问题已经给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1. 加强土地保护与恢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和恢复土地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土地修复和治理力度,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2.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耕作方式、种植方式、施肥方式等,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加强农业废弃物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合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等。
3.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农业节水和灌溉技术研究,降低农田用水率;•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高水质。
[野生,种质,资源,其他论文文档]野生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完善对策(1)论文
野生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完善对策(1)论文论文摘要:野生稻资源是中国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种质,是研究和改良水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
而现今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水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失、甚至灭绝。
本文以云南省野生稻遗传资源濒危情况为例介绍了野生稻濒临灭绝的情况,介绍了野生稻物种的两种保护方法以及我国野生物种保护现状,进而对其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野生稻;资源多样性;多样性保护Abstract: The wild rice resources of china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china rice resources. Because it has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and has the high-quality seed which the current widely-used seed has not.it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r esources to study and improve the rice species.however,the wild rice is suffe ring serious recession、lost even extinction for many reseasons in which human kind’s breakage is the main on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wil d rice’s dying using the situation of Hu Nan pr ovince as an example. Meaningw hile, it presents two kinds of methods to protect the wild recourses and set the situation of china for example. At last, it makes a discussion in protect ing the various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wild rice.Key words: wild rice , resources diversity, conservancy of diversity.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一半的人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1.1 水资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加强水资源保护,首先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制度,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活动。
同时,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治工作力度,减少土壤侵蚀对水质的影响。
1.2 土壤资源保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和养分供应的基础。
为了实现土壤长期高效利用,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此外,在耕地管理方面采取措施减少耕地面积损失、改善耕地结构,并推广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以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
1.3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植物遗传资源库和数据库,收集、保存和管理各类重要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同时,加强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破坏。
二、加强农业资源的管理2.1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并加强对水源地、灌溉系统等关键环节的监测和管理。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灌溉效率的同时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等水源的过度开采。
2.2 土壤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推广有机肥料、绿肥等土壤改良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此外,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2.3 农作物品种管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加强对农作物品种的管理,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之一。
而农村地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农村地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保护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还可以提供各种粮食、药材、材料资源,对维持人类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过度的开发、乱砍滥伐导致了大片森林的破坏,生物种类数量大幅下降,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缺乏生物多样性将导致农业生产受损,疾病蔓延等问题,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其次,建立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各类濒危物种。
同时,加强监管,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
五、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倡导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旅游。
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有效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六、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只有保护了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稳步增长。
七、加强政策支持除了社会各界的努力外,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八、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生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对策展开,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状分析1.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行为导致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森林的砍伐、湿地的填海造田、草原的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2.非法捕捉和交易野生动植物的非法捕捉和交易是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一些珍稀动植物因其药用价值、装饰价值或食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和交易,导致了它们生存受到威胁。
非法的狩猎和捕捉行为也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3.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空气、水质的恶化使得很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一些物种甚至因此而灭绝。
4.法律法规不完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行力度也不够。
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可以以各种借口逃避法律的制裁,导致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二、对策建议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保护活动、开设保护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知和参与意识。
2.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的非法捕捉、交易和破坏行为。
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提高非法捕捉和交易的成本,从源头上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3.保护栖息地加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破坏。
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等,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提供它们生存繁衍的空间。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合集五篇)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合集五篇)第一篇: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结合所学的课程,谈谈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农业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
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1、野生队伍消费的问题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世界上不说第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野生动物消费的国家,那些大型的、繁殖缓慢的、容易被发现的物种面临着由于过度利用所导致的威胁。
2、外来入侵种的问题实际上外来入侵种的问题现在来说是除了栖息地之外第二大造成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淡水系统都被引入的外来的杂草所破坏。
另外,由于我们引进鱼类的问题,也对当地特有的鱼类资源造成可以说最大的危害。
其中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现在还没有人去评估。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些外来的物种,特别是有危险的入侵物种的引进。
现在虽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外来入侵种的问题,但是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入侵种引入到中国,包括草类的外来入侵的物种。
3、法律体系建立的问题我们现在和自然保护区最有关的法律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很难实施的。
所以,我们整个的法律体系都需要修改。
另外,我们现在的保护区,按照条例,其中不允许进行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的保护区却面临着要修大坝、要修道路。
生物退化和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应对措施
生物退化和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应对措施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垃圾和废气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很多危害。
这些危害不但对人类造成了伤害,而且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不断增加,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生物物种的退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本文将研究和探讨生物退化和生态安全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其应对措施。
一、生物退化现状生物物种的退化和灭绝已经成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球灭绝的动物、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
其中,许多动物和植物种类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也永远无法再见到。
二、生物退化原因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生物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洪水、干旱、飓风、地震等,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生物退化和灭绝。
2、资源消耗过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消耗殆尽。
这些消耗不但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3、人类活动干扰现代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生物物种退化和灭绝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森林开垦、河流改道、水源开发、大规模捕杀野生动物,以及各种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生态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1、加强气候变化防控对气候变化的防控是目前生态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应当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加强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应当加强森林保护,尽量减少开垦和建设活动,保护天然水源和湿地,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护珍稀野生动物,遏制野生动物走私。
3、加强环境治理应当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防护,减少化学物质、垃圾和废气排放。
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现状及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我国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设原生境保护区,但在实际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就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设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制定,积极推动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
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保护区不断增多,保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建设目标上,主要包括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源的收集和鉴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
在建设资金上,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在政策引导上,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对于在原生境保护区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补贴、奖励等。
在基础设施上,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也日趋完善,涉及到的设施有生态旅游设施、监测设施、科普设施等。
对于保护区内的居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搬迁和生活环境改善。
以上种种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
二、存在问题1. 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在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中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总体来看仍然不足。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保护区的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导致建设进度缓慢,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 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生态保护区,而且它的管理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收集和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多方面。
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一些保护区的管理混乱,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
3. 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手段,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过度,导致了原生境的破坏。
如何在生态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亟待解决。
4. 地方政府推动不力: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对于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建设进度缓慢,资源的开发盲目等问题。
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也日益意识到。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不仅关乎着广大农民的生计,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气候干旱的地区适合种植耐旱作物,而沿海地区适合发展水产养殖。
因此,了解并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资源,是推动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二、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态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动植物在农田中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对害虫的天敌和天敌的天敌的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是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化肥农药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四、水资源管理对农业生态的重要性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但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下降。
因此,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五、土地利用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对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因此,推行节约用地政策,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土地承载力的提升,是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六、农业科技对农业生态保护的促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比如无土栽培、精准农业、农业遥感技术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加。
由于过度采挖、环境破坏等因素,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保护对策,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1. 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
有些动植物资源被用于药用、食用、观赏等方面,这些都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一种利用。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量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的减少。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因为过度开发被濒临灭绝的边缘。
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也因为过度捕杀、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数量锐减。
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我国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二、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生态保护和恢复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只有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它们的生存空间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未来,应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减少因人类活动而对其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
3.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了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需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视程度。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识。
4. 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变化趋势,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关于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的论文报告一、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农业生物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水平也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山东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发展战略,以期为山东省及其它地区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现状1.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包括作物、禽畜、水产、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作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禽畜资源也比较充足,主要有猪、奶牛、肉鸡等。
水产资源主要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个方面,主要有对虾、鲈鱼、鲫鱼等。
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农业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山东省政府已经在多个方面对农业生物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
例如,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上,山东省已经开始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得到明显下降。
此外,山东省也开始重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科技创新,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培训等途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品质。
3.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在合理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同时,山东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土地水平的流转和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土地资源的非农化利用,导致了部分农业土地的荒芜和污染。
同时,某些地方的农产品品质和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导致了消费者的担忧和对农产品的怀疑。
三、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发展战略1.加强政策支持针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山东省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工作。
在政策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规范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需要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
首先,应实行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健全健康有序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增加耕地的保护率。
雷波县农业生物资源现状及消长原因分析
雷波县农业生物资源现状及消长原因分析亓东明;蔡光泽;王安虎;华劲松;谢佳蓉;陈英【摘要】Based on general survey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Leibo County, 21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special agricultur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reason of growth and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this county. The author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resources.%通过对雷波县农业生物资源进行普查和系统调查,共采样本215份。
记录了该县特色农业生物资源,分析了该县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消长情况及原因,并对该县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3【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雷波县;农业;生物资源【作者】亓东明;蔡光泽;王安虎;华劲松;谢佳蓉;陈英【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雷波县农业局,四川雷波616250;雷波县农业局,四川雷波616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1 雷波县基本情况雷波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金沙江下游北岸,是凉山州的东大门,东南隔江与云南省永善县相望,北与宜宾、乐山地区相邻,西接美姑县,西南紧连昭觉县、金阳县。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我国作为拥有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国家,其利用与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研究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等多种类型。
这些植物资源在中医药、食品加工、园林景观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野生植物资源的非法开采、过度开发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部分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2. 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也丰富多样,包括珍稀动物、猎捕动物、观赏动物等。
这些动物资源在药用、食用、观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非法猎捕、非法贩卖等行为的存在,我国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着生存空间的压缩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况愈发严峻。
1. 加强立法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完善的立法保护体系。
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非法捕猎、非法贩卖等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从源头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免于破坏。
2. 加强资源管理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和监控,合理划定资源利用的范围和限额,并采取措施严格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及时通报非法捕捞、非法贩卖等活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高压态势,减少资源遭受破坏的可能性。
3.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调整和优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结构,引导人们更多地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等方式,减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压力。
发展野生动植物旅游、观赏等形式,增加资源的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购买、食用、使用来源不明的野生动植物制品,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vivi705wu@吴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普及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资源开发保护方面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存在很多问题。
在最求农业经济成果最大化的同时,我们忽视了与整个生态的适应和和谐,导致生物多样性贫乏,系统结构层次单一;继而造成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同时过分依靠额外人工资源输入;由于生物多样性极不稳定,环境污染每况愈下·····而且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各方面发展建设的瓶颈,不仅整个社会经济产业链受到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成本受到极大的挑战。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我国农业区整体上,产业结构还是过于单一。
大部分农区中,农、林、牧、渔、副等没有很好的有机结合,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一般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态,生产规模过小也引起生产资料利用不充分,以至于不可避免的造成资源浪费,继而影响环境卫生,最后循环受到负面效益影响。
所以,今后我国需要加大对提高农业生态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农区生物种类多样性减少,食物网组成简单,系统稳定性差。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产品,当今农业生物链已经被过分简化。
缩短了生物链虽然有助于较少能量的传递衰减,但过于简单的食物链很容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不稳定。
一旦农业生态系统中遭遇某种生物的流行病害或者生物入侵,农业生态系统将很容易崩溃,并将产生经济上的和环保上的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以前的一些潜在的对正常农业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可能因为现代畸形生物链和农业方式而逐渐消失或远离,野生物种正在减少或濒临灭绝。
这类问题在近些年已经逐渐凸显,注重农业生物种类多样性保护将是未来我国农业生态发展必要措施。
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不够优越,自有的优秀品种还不够全面,远没有达到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需要。
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
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的规模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也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关研究方法和对策。
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追求农业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挑战。
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耗竭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问题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规模农业生产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等。
2. 土壤质量的改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发展中必须重视土壤质量的保护和改善。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业废弃物,加强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过度的灌溉和农药使用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质量的下降。
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推行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等。
二、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利用问题1. 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通过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开发新型农业产品和生物质能源。
例如,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可提供能源和肥料。
2. 农林业循环利用模式的建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线性模式为主,即“种植-收获-处理-消费-排放”。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建立农林业循环利用的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通过种植绿肥和休耕来改善土壤质量,发展有机农业等。
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农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直接涉及到食品供应、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
为了保护农业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农业资源的保护需要注重土地保护。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由于过度耕作、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土地逐渐退化和贫瘠化。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们应该推行可持续农业实践,例如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这些农业方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保持,从而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水资源的压力增加,我们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和喷灌系统,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例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来供给农田灌溉和养殖用水。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农作物种植过度依赖少数优势品种,这导致了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这包括保存和保育重要的农作物和家畜基因资源,培育适应多样环境的耐性品种,并推广种植多种农作物的混种和轮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和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除了以上措施,政府和农民还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补贴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和新技术。
同时,农民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农业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习惯。
只有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物资源消长状况与保护路径探讨云南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从上述情况可看出,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依然十分丰富,其中地方品种的多样性高于培育品种,该地区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多样性仍然保留至今。
经调查得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生态条件的影响,交通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小宗作物、畜禽的育种力量薄弱等的影响,但是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调查得知有的少数民族十分喜欢糯性食物,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等都要用糯性米做民族食品,如泼水粑粑、麻脆粑粑、五色米饭等。
而且,傣族等多居住于热区,习惯早出晚归干农活儿,经常在山上吃饭,经常是一片芭蕉叶包上一团糯米饭和一些酸辣菜。
糯米饭因为便携、耐饿,而且冷后不变硬、不回生,成为傣族最好的劳作午餐。
而新平县彝族每年糯谷丰收后,在7月半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炒糯米花。
据说在炒制糯谷过程中,当糯谷受热爆裂发出的劈啪声,有如打仗时的枪炮声,会把妖魔鬼怪驱赶走,祈求一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同时,爆米花也是过节时小孩子喜爱吃的零食。
正是因为这些民族传统习俗,使得糯稻、糯玉米、糯谷子等糯性地方品种在少数民族中保留种植下来。
如系统调查收集到的稻类和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中,糯性资源所占的比例很大。
本次调查的10个少数民族中糯稻和糯玉米的分布情况,其中哈尼族、傣族、彝族、佤族、景颇族对于糯性资源占有数量较大。
哈尼族糯稻最多,达到46份;彝族的糯玉米最多,达到30份;傣族的糯性资源所占比例最大,糯稻和糯玉米均占到该民族所调查收集稻和玉米资源的近70%。
云南省各族居民普遍喜食米线、米干(卷粉)、饵块等,因此,适宜制作成米线、饵块的韧性好、米质硬的粳稻品种被普遍种植。
傈僳族的“红根细”(又名老鼠牙)(2008534145,为采集号,下同)米粒硬、食味好,傈僳人用来做凉粉、米线。
“细芽谷”是拉祜族地区种植的地方老品种,生长期长,耐贫瘠,因其米质好、味香,专做优质米凉粉和米线筋骨好而被保留。
佤族的“黄砂”(2008532434)有适应性广,耐旱耐瘠性强,抽穗后灌浆速度快,子粒饱满度好的特点。
米粒成浆后韧性强,不易碎断,是佤族群众用来做凉粉、米干的主要栽培品种。
“矮粳饭谷”(2008534091)是景颇人做凉粉、米线专用品种,抗病虫害,耐寒,米粒色泽好,米质硬。
彝族的大花谷(2008534283)又叫花谷米,米粒色泽较深,红色,米质硬,彝族群众用来做配粉与其他饭米混合制作米线、凉粉、米凉虾等食品。
“红饵块谷”(2008534354)是哈尼族用于酿酒、舂粑粑,年节时用其制甜酒和做米线、饵块等传统食品的主要栽培品种。
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喜欢的辣椒地方品种。
例如,傣族居民饮食以酸、辣为特点,其佐料品种多,最重要的是小米辣。
小米辣有野生的和家种的,野生小米辣形如老鼠屎,当地又叫老鼠屎辣,是云南特有种质。
家种的小米辣分为两类,一类为小米辣,果实较小,辣味浓;一类为中米辣,果皮白色或黑色。
在傣族农家,一般房前屋后都要种植小米辣,这些小米辣多为自家采食。
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民族也种植和喜食小米辣。
先将菜用清水煮熟,常食的栽培品种有青菜、白菜、南瓜(面瓜)、马铃薯等,野生蔬菜一般为树头菜、蕨菜、甜弯根、野苦菜、甜菜、阎王菜等。
用做蘸水的香料蔬菜种类丰富,有韭菜、根用韭菜、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薄荷、蒜、小米辣、茴香、芫荽等。
用熟菜伴蘸水是多个民族常用吃法,只是不同民族选用的佐料稍有差异而已。
苦荞在四川省凉山州是彝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彝族民众对苦荞有深厚的感情,几千年来彝族民间奉苦荞为“食之母亲”。
苦荞自古就深入彝族的各种民事习俗活动中,凡红白喜事均不能没有苦荞,苦荞已成为维持彝族生存、繁衍的主要食品。
因此,在当地保留着许多地方品种,形成了农民田间保存苦荞种质资源的自然保护基地。
本次调查中,在凉山州收集到苦荞资源54份,占收集总数(128份)的42.2%。
藏族民众的主要食品是糌粑,糌粑是用青稞子粒炒熟后磨成的面,携带和用食都方便,保证了藏族民众在雪域高原很好的生存。
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民众对裸大麦的爱称,青稞在藏族地区已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另外,藏族民众用青稞子粒酿制青稞酒(藏语为“羌”),青稞酒是藏族民众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都少不了青稞酒。
青稞自古以来伴随着藏族的休养生息,凡传统节日、农事活动、宗教祭祀都不能没有青稞。
加之藏族居住区是高寒气候,青稞在当地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小气候地区都有相适应的地方品种保留种植至今。
本次调查共收集青稞品种100份,其中藏族地区的为85份。
2.1.7傣族和佤族特别喜欢食酸味水果[5]在傣族和佤族的聚集区柠檬、羊奶果等都得到较好保存,并进行了驯化栽培。
佤族人对红粒玉米、红米稻等红色子粒的品种很崇拜,认为可以辟邪、治疗疾病等,赋予了其特殊的情感。
陆稻是佤族的主要稻谷种类,在种植中,他们多保留红色的稻种,不仅由于红米米质硬、香、耐饥饿、涨饭,更重要的是因为佤族对于红色子粒的崇拜。
西盟佤族自治县调查收集到的21份稻类地方品种中有16份是红米资源(其中水稻1份,陆稻15份),占76.2%。
各民族不同的农业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物种类,而不同的作物种类又影响着其居民的饮食习俗。
例如,各民族多喜欢饮酒,而酿酒的原料也具有民族特色,由于地方品种大多比培育品种出酒率高,酿出的酒香醇,更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因此,这些酿酒原料作物在少数民族中保留了更多的地方品种资源[2-3]。
居住在坝区的傣族、白族用水稻酿酒;居住半山区的哈尼、景颇、拉祜族等用陆稻和玉米酿酒;居住在山区的佤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用谷子、穇子、稗子、玉米等酿酒;高寒山区的藏族、彝族等用青稞、小麦、大麦、荞麦等酿酒。
小红米(穇子)水酒是佤族喜欢饮用的一种水酒,味道香甜。
节日和一些喜庆时,用于招待亲朋好友,或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
小红米子粒小、糯性好、味香,是酿酒的上等原料。
现在云南佤族地区还保留着当地的土法酿造技术。
小红米除酿酒外,还用于熬粥、制糕点等。
本次调查收集到小红米(穇子)地方品种37份,其中佤族保留种植9份。
佤族利用薏苡的硬壳装饰背包和衣服。
佤族不分男女老少都习惯背他们自己织的花背包,包上用细长型的野生薏苡子粒壳拼成图案,有的中间还缀上毛线,形为小花。
据当地农户介绍,野生薏苡子粒壳有细长形、圆形和纺锤形等,都可用于装饰民族背包和衣服等。
因此,当地农民已经种植野生薏苡。
傣族用红高粱做染料。
将紫红高粱的壳粉碎,放在锅里加水煮开后,将编织的麻布放进锅中,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麻布就被染成色泽鲜艳的紫红色,并且不易退色。
染竹筷也是同样的程序。
佤族用黄土和玉米等染布。
耿马县黄佤族用特定的黄土,加入玉米、黄饭豆与纺好的线一快煮,再用染黄的线织成布,有的还加入茶叶一快煮。
加上黄饭豆、玉米和茶叶是为了染的线不易退色。
在淡黄色的衣服上配黑色边,镶上金属的钮扣,构成黄佤(佤族的一个支系)特有的服饰。
由于少数民族祖祖辈辈以薏苡、红高粱、黄饭豆、玉米等作物资源做装饰或染料,使得这些资源长久保留种植。
薏苡是当今十分稀有的作物,但是本次调查仍收集到37份资源,这是非常难得的种质资源。
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在农历七月十四日,用八大碗食品供奉祖先,其中一碗供品是大白芸豆(四季豆),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白族每年都要种植这个大白芸豆品种;还有一碗是肥膘猪肉,也是必备菜肴供品,所以村民每家都饲养本地猪。
泸水县白族种植的四季豆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在火把节时,需将四季豆蒸熟后用于敬奉祖先,寓意祖先食用后,自己才能食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祈福。
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纳西族)利用食用稗祭祀祖先,因此,摩梭人种植食用稗的传统保留至今。
种植的食用稗品种是祖先留下来的老品种。
傣族、景颇族等在进行较大祭祀活动中,都要用牛肉做祭品,如傣族的泼水节,一定要杀当地水牛用以祭祀;景颇族在老人去世下葬时,常用黄牛在坟头做祭礼活动;独龙族在“剽牛祭天”活动时,使用的是当地特有的半野生品种独龙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几乎每家都饲养祖辈传下来的本地牛。
景谷县哈尼族的接骨糯又叫黑米糯,为陆稻,子粒紫色或黑色,配其他草药用于骨折、骨裂等骨伤,作包缠、药酒等进行治疗。
澜沧县佤族和拉祜族的接骨糯在当地又称紫糯米,当地村民认为紫糯米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补血功效,多用于煮糯米饭、稀饭食用,用于补血补气;在骨折时与中草药一起包在伤口上,可促进伤口愈合。
西盟县和沧源县的佤族认为紫糯米可以外敷接骨,做稀饭有滋补功效。
永德县佤族的背子糯在当地有百年的种植历史,当地人用黑木耳、背子糯和红糖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可治疗骨折,尤其是对肋骨骨折的效果好;背子糯、香葱和红糖一起煮食用于治疗头晕;此外,村民介绍直接喂食生米也有利于鸡脚骨折的愈合。
腾冲县傈僳族认为高岩紫糯旱谷糯性好、饭香,有明目、滋补、治疗肠胃炎、胃酸过多的作用。
腾冲县傣族黑团糯能治疗糖尿病、肾结石等。
陇川县景颇族的鸡血糯口感好,具有药用价值,米汤可补血。
陇川县“野山姜”(2008534078)景颇族除食用外也用来做药材,具有泻火清热、解酒去毒的功效。
澜沧县“荆芥”(2008532094)叶子味香浓,做调料,用于佤族稀饭和各种凉拌菜;种子具有保健功能,放在眼中,无异物进入眼中的感觉,自动清洁眼球,明目清热。
傣族、哈尼族、景颇族认知芭蕉除食用外,还有治疮痂、急性肝炎、高血压、子宫脱垂的作用。
冲天芭蕉的花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具有舒筋活血、补血、止血功效。
与猪心配伍煮熟食用,可治疗心脏病;与地胡椒、红糖、苏木、生鸡蛋配伍,可治疗妇女血崩、流鼻血等[5-6]。
佤族和傈僳族把木瓜叫酸木瓜,是饮食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常用作中药,具有和胃、舒筋活络、化湿之功效,并且认为酸木瓜是上天赐予的,不能随便抛弃[5]。
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土地有95%以上为山区,坪坝小而少,地块小而分散,属雨养农业,十年九旱。
小气候多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面对严峻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环境,各民族结合自己的生产与生活习俗,分别采取了针对性的农耕制度和措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品种。
如云南元阳县是有水源的高山地区,哈尼族结合自身的居住条件修建起梯田,集中连片,层层叠叠,非常壮观,被称誉为哈尼梯田或元阳梯田。
哈尼人建立了一套集犁耕、施肥和用水三位一体的梯田农耕制度。
经长期选择,选出适宜梯田种植和民族饮食习惯的多样化优良品种,如月亮谷、香糯、长毛糯、冷水糯、花糯、紫糯等,以及适应高山冷凉气候的冷水谷、红脚谷、小谷、大谷和早熟谷等。
再如,川藏地区的藏族农业耕作区,主要作物比较少,只有大麦(青稞)、荞麦、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