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德育
• 在严格要求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
• 教师爱要适度,严要有理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五、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学——德育
含义
基本要求:
•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
C.实践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D
(2012年)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2012年)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A.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B.情感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2013年)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水 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平与学生已有的______________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学——德育
“大家知道吗?最有权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什么 人?是女同学。因为男同学留长发是给女同学看的。 ”肖老师的语音刚落,全班楞了一下,许多男同学都 低下头,有几个留长发的同学尴尬地红了脸,厚脸皮 的陈刚也只是笑。“我想女同学是不会公开回答这个 问题的”,肖老师接着说,“但根据报道,女同学普 遍觉得男同学曾长发显得很疲塌,不精神,缺乏青春 活力”。以后,肖老师班上留长发的学生越来越少。
的理解和掌握及其对其存在意义的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实
践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引言概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德育涉及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德育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学的概念和原理。
正文内容:一、德育(Moral Education)1. 自律(Self-discipline):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方式,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指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基于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作出的决策和判断。
3. 道德感(Moral Sentiment):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悔恨等。
4.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基于道德准则和原则。
5. 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s):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信念,包括公平、正义、真实等。
二、教育学(Educational Science)1.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针对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方法(Educational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育目标。
3.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4. 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指教育学领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决策。
5. 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指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德育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1. 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2.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中的德育概述
引言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学生的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德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学中的德育,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
正文内容1. 德育的意义a.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正义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行为自觉的公民。
b.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 德育的方法a. 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化,通常通过教育者示范、奖惩体系和道德故事等方式进行。
b. 全人教育方法:全人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内部价值观改变来促进德育的发展。
c. 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社会和群体中承担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和行为。
3. 德育的实践a. 学校德育实践: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承担着培育公民的重要责任,通过课堂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b. 家庭德育实践: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c. 社会德育实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道德行为,社会德育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4. 德育过程中的挑战a. 价值观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德育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如何处理和融合不同价值观成为德育实践中的挑战。
b.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机会,如何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德育ppt课件
培养国家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 度,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 观,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
感和归属感。
践行爱国行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爱 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
己的力量。
社会公德教育
遵守社会规范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基 本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文明
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和挑 战,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强 实践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 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近现代德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德育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全面育 人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
02
德育的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历史、文化、艺术等 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 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02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公正、诚信的德育
环境。
德育课程与学科渗透
03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实践锻炼法
01
02
03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 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校园文化活动
01
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鼓励学生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支教等,培养
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02
公益精神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公益精神,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度和参
与度。
03
志愿服务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f制度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学校环境、提出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要求、规定特定的价值导向。
2、道德情感的发展
?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对道德情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道德是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使儿童早期经验中承认道德标准的内化,是更为高尚的社会道德的反映。
? 超我通过两种途径发挥其功能:良心、自我理想。
? 儿童不适当的行为——父母制止、惩罚——内疚感——良心
? 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中心”到“他律”到“自律”最终到“自由”。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准则。
它是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重要依据。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及其结论:
品德发展的阶段有一定顺序
? 品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 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 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a说服法:说理疏导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参观等形式。
教育学之德育
品德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 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 谐发展。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 同的方式方法。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 力的过程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 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 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个要素协调统一 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 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 成品德的过程。
基本内容:中学德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
1990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指导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
《小学德育刚要》(1993年)和《中 学德育大纲》(1995年)对小学和中 学不同学段做了不同的规定。(见教 材P286-287)
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不同:
小学阶段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 习惯为主;
初中阶段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 高中阶段侧重进行政治观点和人旋律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二)品德发展规律
1.品德诸要素的发展 品德的结构极为复杂,对于究竟是由哪
几种因素构成则观点不一。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
(2)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
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 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 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 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德育( moral education)德育,又称德性教育或德性修养,是指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
它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与完善。
1、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等。
2、特点:实践性、自觉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3、功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促进个体社会化,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4、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6、方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活动7、载体:校风、学风、班风、党团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8、模式:全员参与型、分层推进型、典型引导型9、德育过程:一般要经历明确目标、接受教育、内化认识、实践锻炼四个基本环节。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包含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专公无私、专己无私等道德规范。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并不相矛盾,两者统一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中。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
1、思想品德课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
它包括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意识教育的课程,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
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指德育课以外的其他各门学科中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政策、总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VIP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德育教学课件
3)注重宣传与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
(一)教学教育途径 (二)学校管理教育途径 (三)组织活动教育途径 (四)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教育途径 (五)社会实践教育途径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 即循循善诱原则。
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 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 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基本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民主、法律与法制教育 (六)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七)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五、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客观存在的
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的认识
第三节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的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1、概念: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形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3、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
1、概念: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 英勇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 2、榜样包括: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 中的好样板 3、基本要求:
2、思想教育:是指在形成青少年科学的人 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3、品德教育:这是形成青少年一定的道德 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 我国古代还没有使用“德育”这个概念, 往往以“德”或“育”来代替德育,也有用 “学”、“道”;
➢ 近代,一些教育家曾用过“道德教育” 和“训育”等概念表示德育;
➢ 现代,德和育作为一个词来使用。
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是对该事物最 本质的思考。“德育”这个词,我们经常挂 在嘴上讲,但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是德育? 为什么要进行德育?如何进行德育?这是关 于德育的最本质的三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德 育的哲学思考的问题。
➢ 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 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 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 常”(仁﹑义﹑礼﹑智﹑信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 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 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道德同修业 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 一致﹑因材施教﹑尚志等。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 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 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 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简言之,什么是德育?德育就是教师 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 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德 育的本质。这就是“德育”概念的内涵。
至于“德育”概念的外延,根据中国的国 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 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 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 规范);法纪教育(遵纪守法);心理教育 (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可分别不同的层 次的学生,予以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卢梭、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 梭利所采用。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德育。 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着真正 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 不应分裂开来。
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建 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于道 德观念的培养。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 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 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 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德育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确定的,是为 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它服从于人们的社会 使命。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 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 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学校 德育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 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 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德育的具体 任务如下: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 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 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 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 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 行为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 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 界观打下基础。
什么是德育?
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凡是事物皆是一个矛盾,矛盾由两个对 立的侧面构成。这是《矛盾论》中对立 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基 本规律,即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共 居一体。
德育(狭义指道德教育),也是由矛 盾着的两个对立侧面构成:一面是道德 教育者(在学校是教师),另一面是道 德学习者(在学校是学生)。这里,矛 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二、德育的历史发展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 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 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 重视德育。
(一)中国德育的发展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 于首要的地位。
➢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
➢ 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 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 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 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 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 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 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 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自然后 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 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 的外力干涉。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 的道德情操。
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激发 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 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 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 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 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 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 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 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 为个人的品德。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学校 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 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 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 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的 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 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
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因此,所谓德育,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学 生作为道德学习者,要主动地学习德育,是 道德教育的主体,视道德学习为自己生命的 一部分。
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教师是道德的教育 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的环境、条 件,促进学生由道德无知到道德有知,并且 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正确 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