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

合集下载

博雅古琴的故事

博雅古琴的故事

博雅古琴的故事
博雅古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音乐乐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曾经学琴,因其高雅的音乐和文化内涵,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代表,成为了表现儒家文化的国粹之一。

博雅古琴于唐朝时期达到高峰,成为国家礼仪、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代表,被誉为“九州之音”。

由于它具有较高的音乐及文化价值,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竞相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琴瑟在御,融融冀幸,琴尊方士,
价重胜事”的描写。

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商引》中也有“千古名琴作胡琴,一弦一柱思华筝”的赞扬。

博雅古琴在宋代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承载文化传统、表达深情内涵的最高艺术雅趣。

它在宋代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古琴音乐艺术上,还体现在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上。

在宋代,许多文化和艺术活动都与古琴有关,一些著名的诗人、文人、画家和音乐家,如苏东坡、黄庭坚、贺铸等,都曾是琴界的重要人物。

他们热爱古琴艺术,弘扬古琴文化,使博雅古琴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雅古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音乐乐器所取代,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古琴具有独特的魅力,仍受到许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因为其高雅的音乐和艺术价值,人们欣赏它、弹奏它和研究它,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内涵。

古琴的历史典故

古琴的历史典故

古琴的历史典故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1. 《琴箫合奏图》典故《琴箫合奏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了两位仙女在云端上合奏古琴和箫。

这幅画以其唯美的意境和精湛的画技而闻名于世。

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古琴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于音乐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2. 《琴台十八拍》典故《琴台十八拍》是古琴曲目中的一部分,据说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音韵而闻名。

它的曲调独特多变,有时悲凉激越,有时柔和舒缓,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琴台十八拍》被誉为古琴曲中的瑰宝,也是古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琴心剑胆》典故《琴心剑胆》是一句成语,形容一个人性格坚定,意志坚强。

它源于明代小说家李时中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之一的古琴高手卢俊义被困在一个山洞里。

他用古琴的琴音唤起了山洞中的狮子,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琴音乐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4. 《琴棋书画》典故《琴棋书画》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四种艺术修养,分别是古琴、围棋、书法和绘画。

这四种艺术形式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追求高雅生活和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

其中,古琴作为代表音乐艺术的一种,被视为最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5. 《琴谱》典故《琴谱》是古代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书籍,记录了古琴的演奏方法、曲目和技巧。

其中最有名的是《琴谱》。

它是明代琴家谢良辅所编写的一本古琴教材,被誉为古琴艺术的权威之作。

《琴谱》详细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指法和乐理知识,对于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以上是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的价值和意义,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的魅力。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人自古便钟爱的乐器之一。

古琴的特色在于它的音色,浑厚婉转,其声波波形亦极为复杂,所以在演奏时需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而且,古琴亦被誉为万乐之源,因为它不仅令人能享受到美旋律,还能够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古琴被视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许多文人墨客或士大夫都喜欢自弹自唱,以释放心灵抒发情感。

而古琴以流淌的音乐,配合翩然的舞步,传达了一种刚柔并济、内敛慷慨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艺术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精神内涵。

首先,古琴充满了中国音乐的哲学内涵。

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古琴的发展历程已经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乐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古琴主要使用的音域是十二平均律,具有极其均衡的音色特点。

而且,在演奏古琴时,钦定了其五禽戏拟人的演奏法,后人便愈发重视了古琴艺术的哲学和心理价值。

比如,演奏古琴需肚脐各绕一圈,这是为了让身心能够同步,减少外在的干扰。

如果认真琢磨以上行动,就会发现在演奏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远离浮躁、专注入微。

其次,古琴艺术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古琴是一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历史的进程中,古琴曾被视作雅乐,许多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均有关于古琴的提及以及描写。

民间亦有关于古琴的神话传说,如《琴操》所述的“仙人指我琴,天上下瑶音。

玉匣随我开,应物动四隅”。

所有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积累,都为古琴艺术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的确,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思想,于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精髓和灵魂。

再次,古琴还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因其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民间爱好,更是紧扣着时代与国族风貌。

现代化后,古琴也和人民的审美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和西方乐器相比,古琴的音乐细腻、音色舒缓、气韵清新,又因其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文·图/胡建君夏至未至,却已然近,自古琴声悠悠,尤感惆怅瑟瑟。

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末至东周初,琴的作用,真正脱离庙堂巫师,成为文人赋诗弦歌的风流之器,故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才有了“士无故不撤琴瑟”,文人与琴,共同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也贯穿于历代美历史上的文人与琴早在先秦时期,琴已成为文人手中弦歌的重要工具,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回、庄子、屈原、宋玉等。

孔子无论在杏坛讲学,或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

史书谓其删诗三百,“皆弦歌之”。

正像后世文人画家“依仁游艺”的道艺观一样,孔子游心兹艺,虽学琴,但并不投入全部精力;也弹琴,但不以此为业,只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这便与他的老师,专业琴家师襄子形成区别,朱长文云:“师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其过襄远甚,其先授以声而未授以名者。

”对于文人琴而言,“知其音”倒在其次,而“得其意”更为重要,执著的不在于技法本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要的更在于意境和氛围了。

两汉时期,文人琴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凡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桓谭、梁鸿、刘向、马融、蔡邕、蔡琰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弹琴高手。

司马相如“少善鼓琴”;刘向“尝作《琴传》并《颂》”;桓谭“好音律,善鼓琴”;梁鸿“与其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马融“尤善鼓琴”;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琰为蔡邕之女,善诗文音律,常以琴书自遣。

在他们身上,文人琴颐养心性、崇古尚雅的审美追求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这种情况在魏晋六朝之际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文人琴家,以琴自娱、自乐、自遣、自得。

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另外还有孙登、张翰、刘焜、王子猷、陶渊明、戴安道等,无不是文人兼琴家。

其中尤以阮籍和嵇康最能代表“魏晋风度”。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他在诗文中多次出现琴的描绘,一是抒愁闷情怀,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情”等。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下面我们就聆听一首佛家古琴曲《普庵咒》。
(配合:佛家古琴曲《普庵咒》视频、mp3)
10
这首曲子听完了,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配合互动)
佛家讲究“明心见性”、“启发禅机”,跟佛有关的古琴曲例如有《忘忧》、《静观吟》、《普庵咒》,从这些琴曲中我们能体验到都佛家思想对古琴文化的影响,以及修心养性的内涵。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活动流程:
1、开场茶叙(配合播放古琴CD)
2、宣讲
3、古琴演奏欣赏,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宣讲文案)
序号
段落
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雅集的主题是“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今天的雅集由我配合古琴老师谢老师来为大家主持。
(在此建议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
这种音色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惟有钟可于之媲美,而钟在现代几乎已完全退出器乐演奏。除编钟在个别场合演出外,也就是在寺庙还可以听到钟声。
(伴随谢老师弹奏及讲解)
古琴的弹奏,要求操琴者摒弃一切虚浮花样,持端正严谨的心态,以最为自然朴实、简洁大方的动作,传达出所奏曲目的内涵。若想弹好古琴,一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技法,没有捷径可由;二是收心修心,心思跳脱散乱的人,琴音也不能和谐感人,必得正心诚意、排除杂念才行。
上面说的是儒家的“慎独”工夫。而弹琴时的“心志绝虑”、“视之若无琴”,与佛、道两家“无相”、“无我”、“忘情”、“绝虑”之精神修养亦可相通。所以琴容是否娴雅,是操琴的基本。
16
我们操琴练琴时,从外在抚琴姿势,到内在气息调整,潜移默化间,整个人从头到脚都会在平和的音乐中逐渐改变。
操琴时内在气息调整,其实是一种心理准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调息定心。佛教在修行打坐时,讲究调息定心,并以此为悟道之前提。清代《溪山琴况》的作者,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就提出了古琴演奏的“调气”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 古琴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 古琴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的外形和西洋琴类似,通常由长约1.4米的琴颈和七根弦组成。

琴颈上有十三个漆面亮度不同的指板,用来演奏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琴面则采用竹质制成,通过琴弦的震动产生音乐声音。

古琴的音色独特,柔和而悠远。

它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力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

演奏古琴需要借助指法、拨弦和和音等技巧,使琴弦发出不同的音响。

古琴音域宽广,在演奏时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非常受欢迎,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

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以古琴为伴,通过演奏古琴来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琴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和曲式。

古琴曲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山水、花鸟、古文诗词等不同主题。

古琴曲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的乐迷。

古琴的演奏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砺才能掌握。

演奏古琴需要灵巧的手指和精湛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学习古琴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便能够享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了演奏,制作古琴也是一门艺术。

古琴的制作需要选材、雕刻、装配等多个工序。

制作一把优质的古琴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现在,虽然有机械制造的古琴,但手工制作的古琴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通过演奏古琴,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古琴都能带给人们宁静和舒适的感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琴棋书画的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

琴棋书画的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

琴棋书画的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琴棋书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艺术门类,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

古典传统中的琴棋书画,包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传统,无论是音乐、围棋、书法还是绘画,都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展示出了一种崇高的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

首先说琴,中国古代的琴乐文化源远流长,古琴被视为中国的国粹,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心目中的精神寄托。

弹奏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常以琴酒为伴,用琴音来抚慰心灵,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古代名家如曹操、嵇康等都是琴艺高手,他们的琴音不仅传达着自己的思想情感,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传统。

其次说书法,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文人雅士们的一门重要技艺,被誉为“益风采,增光华,甚允美,为知音”。

书法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墨宝,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书者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抒发。

以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古代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自然与人性的理解,传达了一种清新淡雅、厚重沉静的韵味。

再者说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古代画家们大多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题,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观察体悟。

丹青妙手,笔墨意境的传神表现,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更跨越时空,给今人带来了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如李唐、米芾、文征明等画家的作品,无不流淌着他们内心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另外说棋,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礼仪规范和哲学思想。

围棋不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钟爱围棋,将棋局布局视为生活、人生的一种象征。

“棋圣”佛罗里达柯是古代知名围棋高手,他在围棋游戏中的定局、顽强与智慧,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处世智慧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古代的琴棋书画传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审美体验。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关系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古琴说起。

古琴,原名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弹弦乐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宝库。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正如《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一撤琴瑟”,是以古琴艺术一直深受历代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反映于文人的乐论和琴曲之中。

古琴的历史据文献的记载,古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经已出现。

到了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相当盛行,为文人所重视喜爱,更视之为修身养性的必须途径,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创始人为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

孔子一生执着于人生与人世,极其重视人格的修养,并以“仁”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

儒家思想是一套以“仁”为核心,强调君臣、伦常关系的学说。

儒学经典《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以修己为本,以“济天下”、“安百姓”为目的的思想,也直接感化着历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刘明澖1997:29﹚。

虽然琴家中少有仕得意者,但他们都时常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并将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寄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琴曲之中,如《离骚》、《屈原》、《骚首问天》等。

儒家的“中庸”之道亦深深影响着古琴的音乐表现。

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琴棋书

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琴棋书

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琴棋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誉为文人的四艺。

这四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日常娱乐,更是展现了他们的情趣修养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琴、棋和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展现出这些艺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影响。

琴,作为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是文人们的个人修身和以乐抒情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都以弹琴为乐,其中又以古琴最为流行。

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常被文人视为自身修养的象征。

他们用琴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琴音能够使人沉浸于宁静且深思的状态中。

文人们常常将琴带在身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门旅行,他们都会随时弹奏琴音。

通过弹奏琴音,文人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缓解生活的压力,达到心灵的净化。

棋是古代文人们另一个喜爱的艺术活动。

棋子细腻的制作和独特的规则使得棋艺在文人中得到高度的重视。

文人们将下棋视为一种智力和情感的博弈,通过下棋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同时,下棋也是文人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他们经常和朋友一起下棋,谈论着棋局和人生的哲学问题。

通过下棋的过程,文人们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结识新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

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高境界。

文人们通过书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书写文字是他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一支好的毛笔和一张优质的宣纸是至关重要的工具。

他们以书法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书写文字的过程也是文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通过用心用意地挥毫泼墨,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其中。

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文人的艺术创作,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传承的重要资源。

综上所述,琴、棋、书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展现了他们凝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也成为了他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琴棋书画的传统也延续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学习。

通过致力于琴棋书画的学习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够从中得到一种内心的寄托和宁静。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筝曲《墨客》是一首传统古琴曲目,它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曲目特点以及对文人精神的探究三个方面来剖析这首筝曲所体现的文人精神。

一、历史背景筝曲《墨客》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源自古琴文化,而古琴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古琴曲目的传承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中精神世界的传承。

在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琴曲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古琴曲更是成为了他们文化精神世界的载体。

二、曲目特点筝曲《墨客》的曲目特点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

首先是曲目的曲调。

《墨客》一曲的曲调悠扬古朴,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曲调中旋律的起伏、音符的变化都体现了古琴曲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其次是曲目的情感表达。

筝曲《墨客》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了文人墨客内心深处的独立、悲凉和抒情。

整个曲目在音乐语言上的精致,足以媲美古代文人的诗文之美。

最后是曲目的意境。

《墨客》一曲的意境极其深沉,描绘了墨客们在风花雪月、山水田园间追求灵魂的净化与超脱。

曲中的音符如行云流水,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超然境界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筝曲《墨客》的曲目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精神的真实意境和独特品格,这一特点使得这首曲目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三、文人精神探究筝曲《墨客》所体现的文人精神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表现了文人的独立精神。

古代文人墨客以其独立锐意的精神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在社会风气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魅力。

他们不受世俗名利之累,追求内心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独立精神在筝曲《墨客》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它表现了文人的悲凉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凉之情是绵延不绝的主题,而这种悲凉情感正是文人精神的一种特质。

筝曲《墨客》中的音乐语言流畅悠远,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境界,使人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和离愁。

这种悲凉情感不仅是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于世道人心的深沉反思。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一、古琴的起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琴这超有韵味的乐器。

古琴啊,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的历史呢。

传说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它的雏形啦。

最早它可能就是简单的几根弦,被人们用来表达情感,或许是对着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感受,像对山川河流的喜爱,或者是对风雨雷电的敬畏。

它就像是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精灵一样。

二、各个朝代的古琴发展1. 周朝周朝的时候啊,古琴就已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啦。

它不仅仅是个乐器,还和礼仪制度有了联系。

在那些庄重的仪式上,古琴的声音就像是一种神圣的召唤,把人们带入到一种庄严的氛围里。

而且啊,那时候的古琴制作也开始有了一些讲究,比如说选材啊,工艺啊,都有了初步的规范。

2. 汉朝汉朝可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呢。

这时候的古琴文化更加繁荣啦,出现了好多擅长弹古琴的人。

而且古琴的曲目也变得丰富起来,弹奏的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

就像是一朵原本就很美的花,在这个时期开得更加绚烂了。

那些琴师们就像魔法师一样,用他们的手指在琴弦上创造出各种美妙的声音。

3. 唐朝唐朝啊,那可是一个超级繁荣的朝代,文化艺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古琴也不例外。

这时候的古琴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琴身的雕刻还是琴弦的质量,都特别棒。

而且唐朝的诗人和古琴也有着不解之缘呢,像李白啊,他就特别喜欢听古琴,说不定他那些浪漫的诗歌,就是在古琴声的启发下写出来的呢。

4. 宋朝宋朝的古琴文化有一种淡雅的韵味。

这时候的文人雅士们特别喜欢古琴,他们把古琴当成自己修身养性的好伙伴。

在幽静的庭院里,或者是在雅致的书房中,常常能听到古琴的声音。

宋朝的古琴音乐风格更加细腻,就像宋人的山水画一样,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三、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可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哦,它有着超级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说阴阳五行。

琴身的构造就和这些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琴弦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就像阴阳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古琴与文人音乐

古琴与文人音乐

古琴与文人音乐琴必依士——古琴与文人传统琴为之器,起于上皇之世,后圣承承,益加润饰。

其材则钟山水之灵气,其制则倍律吕之殊用。

可以包天地万物之声,可以考民物治乱之兆,是谓八音之兴,众乐之统也。

1世传神农,伏羲,舜始制琴。

古琴这种乐器一产生后,就被赋予了除了悦耳之外的“包天地之声,考民物治乱之兆”,“兴八音”的教化职能。

春秋之后,随着中国士族阶层的崛起,古琴与士族文人群体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古琴也渐渐地脱离了一般的乐器,成为了八音之首,在中国古代,有着“士必操琴,琴必依士”的说法,古琴成为了士人文人修身养性的最佳良侣,“士无故不彻琴瑟2”。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外在物化表现,而“善抚琴”则居首。

可以这么说,古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外在物化象征,而古琴音乐则可以说是中国文人音乐的文化象征。

古琴的音乐具有冲淡之美。

冲淡,繁体写作“沖淡”。

沖淡者,沖和淡泊也。

《世说新语·政事》之《名士传》中提到“王承字安期,冲淡寡欲,无所循尚》”,而在《晋书·儒林传·杜夷》中也写到“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所以说,古琴的乐律和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澹泊精神意识是相符的。

古琴的体积不大“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3”并且琴体比较薄,所以不会产生很强大共鸣,所以发出的音量较小4。

在技术比较落后,没有扩音器的古代,这决定了古琴不会像其他丝竹乐器,譬如琵琶一样用作表演用途,而是一种“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5”的自娱性的,供抒发自己情感的“内向型6”乐器,在这1明▪朱长文《琴史》第一卷.棟亭藏本,扬州诗局重刊. 南陵徐氏藏本影印.2语出《礼记▪曲礼下》。

3语出《琴当序》.吴仪撰。

4现在一些古琴演奏中要将扩音器插入古琴琴体底部用来增大音量。

5唐▪白居易《夜琴》诗。

6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按照文化特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向型”乐器,例如琵琶,中阮等,多用于教坊歌伎等,是一种“娱他”性的乐器。

而像萧,古琴这种,则是“内向型”乐器,“抒情自娱”。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题目: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导言: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质、丰富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古琴的起源与发展1.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是由狩猎部落的弦乐器演变而来的。

古琴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横琴,通常由桐木制成,并装有七根弦。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传承自古代。

1.2 古琴的发展演变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然而,古琴的核心价值一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工具。

在古代,古琴常被视为士人的象征,其演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要求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情感。

第二部分:古琴的演奏技巧2.1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一般使用手指拨弹的方式演奏,辅以指甲、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完成不同音符的处理。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2.2 古琴的音域与音色古琴有着极其丰富、细腻、典雅的音色,音域广阔。

它可以轻柔细腻地表达纯净、空灵的音色,也可以激昂有力地诉说内心的激情与喜怒哀乐。

古琴的音色独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丰富的音乐表情。

第三部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1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雅士对古琴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演奏和欣赏古琴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得到满足,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3.2 古琴与儒家思想古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琴被视为一种以德治国的象征,与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古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播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

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简介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对古琴音乐有着特殊的偏爱和追求。

古琴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韵味的传统乐器,成为了明代文人表达情感、追求艺术境界的重要媒介。

文人与琴文人雅趣与琴明代以文人雅士为主导的社会氛围对于琴艺有着极高的评价和推崇。

文人们把学习、演奏和欣赏古琴音乐视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 琴棋书画之道明代文人常将古琴与书法、绘画、棋艺等进行联合提及。

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借助自然灵感,注重内涵而非外在形式,并以自我修身为目标。

与音乐理论相关的文章音律学说明代的文人对于音律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研究传统文献和琴谱,探索音律学说的本质和应用。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重要的音律体系如《平调升字宫调单元谱》被系统地整理出来。

### 音乐曲目明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琴曲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与思考。

其中一些著名的曲目包括《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影响与传承文人雅士影响力明代文人对古琴音乐的推崇和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积极参与琴艺演奏和创作,并通过写作、教学等方式传承并推广琴艺。

### 古琴艺术流派明代时期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的古琴演奏风格,例如丘长康派、文景之派等。

每个流派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艺。

结论明代文人与古琴音乐之间形成了紧密而特殊的联系,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内心宁静。

明代文人们对古琴音乐的热爱不仅推动了琴艺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琴以养性,琴以养身(主题阅读)

琴以养性,琴以养身(主题阅读)

琴以养性琴以修身庄照岗选编【题目准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

对这八个对象的追求,让中国古代文人能够静下心来,安居一隅,体验这些雅事,获得了一份生命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你对这些雅事有怎样的理解?请从中选择两三种雅事表达你的理解与认识,写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要求选好对象,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古琴松风自清音一张古琴,给历史谱上神韵一张古琴,让历史刻下旅痕自山涧的琴台飘出第一声幽幽琴韵,从此充满书香和诗意的古老文化就被美妙的音符漫漫浸润。

听听那琴韵,有泉的色采,花的声音,月的皎洁,风的长吟。

琴韵让一切都有了水的灵动,草的芳芬,有了对酒当歌的优雅、履险若夷的沉稳因为拨动琴弦的,不是一位温婉可人的淑媛,必定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不是一位胸怀抱负的书生,也必定是一位甘于淡泊的才俊。

神态必然平和,心志必然超群。

情趣必然高远,品行必然脱尘此时,面对这张古琴,更多的想起寒江独钓的高洁,想起怒发冲冠的激愤,想起牧羊大漠的苏武,想起慨然出塞的昭君。

的确,一张古琴珍藏了太多的故事,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惊天地泣鬼神,随便讲出一个,都能千古流芳,万世不泯,让往古厚重,让文化精彩,让历史深沉古琴,身长不过数尺,却胸襟博大,涵养天地古琴,弦不过数十根,却行云流水,演绎乾坤古琴,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音韵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还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

正因为如此,古琴就被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传承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坚韧,传承成一种自强不息的魂魄和精神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册页里,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

在那些古意氤氲的画页里,巍峨的大山,飘逸的高云,嶙峋的山石,苍翠的松树,朴素的茅舍,静默的仙鹤,烘托的却是古人怀抱古琴的画面。

没有琴声,却仿佛能听到一阵阵空灵的与凡俗无关的回响。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一提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人们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高山俊岭之‎上,两位风度翩翩‎的雅士席坐于‎苍岩飞瀑与古‎松巨石之间,一人举止优雅‎的抚琴,一人神态平和‎的侧耳静听;或在茂林修竹‎之间,一位身着宽袖‎长袍,气质刚毅洒脱‎的隐士,静坐于清泉碧‎溪畔临流抚琴‎,兴之所至,身心俱忘;或于苍松怪石‎之间,一位高士当风‎振衣,风致飘逸地行‎走在幽静的空‎山之中,身后的童子携‎带一张古琴,随同主人去访‎友寻知音。

如此种种,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以弹琴‎抚弦为自娱,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曾在无数的诗‎词文赋与金石‎书画作品中得‎以尽情展现。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被喻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琴棋书画”四大“雅好”中,古琴居于首位‎,此足见琴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难怪在人们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总是有‎琴相伴。

那么,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中‎国古代乐器中‎,为什么惟独“琴”能够居众乐器‎中的“王者”地位,并被受历代文‎人青睐和推崇‎,从而成为他们‎常备不离的雅‎器呢?中国文人在古‎琴这件乐器中‎又寄寓了什么‎样的精神呢?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

但秦朝很快灭‎亡,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

从此,懦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失意‎、不幸的命运,此时玄学盛行‎,遂使老庄之学‎得以广泛、深入地进入文‎士的精神世界‎。

也因有了这种‎契机,使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道互补的思维‎定势及心理模‎式结构开始正‎式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道家崇尚‎自然的价值观‎、求退避的行为‎结构及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对儒家强调积‎极干预、进取有为及大‎一统的国家学‎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它恰恰又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对立和补充‎,并在思想方式‎上是彼此相通‎的。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嵇康弹奏《广陵散》(图源网络)司马相如的一曲《风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从而与其远走结为伉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果说一曲古琴成就了一段爱情,就如梁祝一样成为了浪漫爱情的化身,那么另一段古琴曲却谱写了撼人心弦的一幕,那就是嵇康的《广陵散》。

广陵止息,嵇康绝响。

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愫与虚世沉浮里,我们感悟了其精神寄托的全部。

遥望历史的长河,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岁月里,古琴,是文人手中个体化“弦歌”的工具,是文人士大夫的时尚。

即使封建社会中的古琴一直没有摆脱朝廷庙堂,但古琴的气质却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取向息息相通。

古琴与文人雅士的不解之缘,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柳下眠琴图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它不仅是造琴工匠制作的乐器,更是文人直接参与制作的、蕴涵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

古琴乃古代所谓的“载道之器”,非音乐艺术范畴的“乐器”所能局限。

琴乐并非一般所谓的音乐艺术所能涵盖。

古代文人雅士显然是缔造琴文化的主力军,从整个琴学的范围看,文人雅士在人数上虽不是太多,但正是他们为琴文化发展定下了基调,古琴文化的参与者中并非都是文人,还有生生不息的民间音乐文化和智慧从之而出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从大的文化群体来看,除了受儒、老两大文化传统浸染的文人群体以外,其余的三教九流、佛道文化、皇室宗亲、山林隐士等群体都为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古琴已经是文人赋诗弦歌的重要工具,古琴由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巫术图腾活动分离出来,并寄托了先秦理性主义的光芒。

古琴成为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救育的必备工具。

无数贤哲对提高古琴的文化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竹林七贤古琴向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逐渐挺进,并向深层次浸透、熏染。

这种发展状况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显得尤为突出。

魏晋名士风度,虽然背后隐藏的是对惨烈的现实政治的逃遁,对现实生活的深沉绝望,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艺术气质,潇洒脱俗,自由雅逸,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筝曲《墨客》是一首以古琴为伴奏的古风乐曲,它曲调悠扬,充满着文人雅士的气息。

而在这首曲目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包含了对文人精神的探究和表达。

在文人精神的探究中,我们可以从乐曲的音乐特点、曲名的涵义以及历史文化的渗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乐曲所蕴含的文人精神。

我们可以从乐曲的音乐特点入手,来分析《墨客》所体现的文人精神。

这首曲目的曲调悠扬悦耳,以古琴为伴奏,曲调简单而富有内涵。

古琴在中国乐器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琴音清雅,音质悦耳,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在《墨客》中,古琴运用自如,将文人的清高、孤傲、豁达、潇洒等特质进行了鲜明的表达。

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乐曲中不乏有让人心驰神往的意境,仿佛让人们置身于文人雅士的情境之中,体味着其追求的高尚情操。

我们可以从曲名的涵义进行探究。

《墨客》这一曲名既蕴含了文人之气息,又带有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客”往往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的文人雅士,他们在追求个人境界和审美情趣的更将理想和现实进行艰辛的奋斗。

而这首曲目所选用的曲名,无疑是一种对文人墨客情怀的启示和致敬。

通过这一曲名的设定,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曲目所追求的文人精神,以及对墨客理想的赞颂和传承。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的渗透,来深入探究《墨客》中所蕴含的文人精神。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墨客一直以其独特的墨韵和风骨,成为了社会中引领潮流的先锋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上体现了一种超脱的人格魅力。

而《墨客》这首曲目所体现出的文人精神,正是对这一历史文化的渗透和继承。

在乐曲中,旋律的跌宕起伏、琴音的清朗悠扬,都在诠释着文人墨客的超然境界和高雅情怀。

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的渗透下,《墨客》才得以在音乐中呈现出一种极尽风雅之美的文人精神。

《墨客》这首筝曲所蕴含的文人精神是深邃而丰富的,它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怀,又渗透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四大“雅好”。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风雅自铸人格的文人士大夫,始终把琴棋书画作为自己人生旅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

琴,指古琴;棋,特指围棋;书,指书法;画,特指国画。

棋者,弈也。

黑白之间,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扩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

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

因此,古代文人常常是下棋时评诗论画,海阔天空。

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七言绝句《约客》中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

诗人在等待客人时,眼前的桌子上就摆着棋盘,或许他正是邀请朋友前来对弈。

诗人对棋的喜爱由此可知。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代苏东坡)吹箫抚琴、吟诗作画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古琴之音,既能排解心中的忧愁,又能抒发远大的理想。

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可不备琴。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吟咏山水田园的诗歌很多,与同时代的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的诗歌,意境优美有禅意,故而有“诗佛”之称,◎宫师庆是一位极负盛名的诗人。

同时,他又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画家。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予以融合。

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入画的画家,荒寒之境的开创者。

他很喜欢画雪意寒景,其水墨的渲淡,线条的劲爽,以及构图的平远,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雪景图,把野寒之美、荒寒之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后世推其为文人山水画的祖师,而荒寒之境的审美也随之盛行。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不仅文学成就非凡,而且在书法与绘画艺术上的造诣也令人称道。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一提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人们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高山俊岭之上,两位风度翩翩的雅士席坐于苍岩飞瀑与古松巨石之间,一人举止优雅的抚琴,一人神态平和的侧耳静听;或在茂林修竹之间,一位身着宽袖长袍,气质刚毅洒脱的隐士,静坐于清泉碧溪畔临流抚琴,兴之所至,身心俱忘;或于苍松怪石之间,一位高士当风振衣,风致飘逸地行走在幽静的空山之中,身后的童子携带一张古琴,随同主人去访友寻知音。

如此种种,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以弹琴抚弦为自娱,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曾在无数的诗词文赋与金石书画作品中得以尽情展现。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被喻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琴棋书画”四大“雅好”中,古琴居于首位,此足见琴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难怪在人们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总是有琴相伴。

那么,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中国古代乐器中,为什么惟独“琴”能够居众乐器中的“王者”地位,并被受历代文人青睐和推崇,从而成为他们常备不离的雅器呢?中国文人在古琴这件乐器中又寄寓了什么样的精神呢?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

但秦朝很快灭亡,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

从此,懦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失意、不幸的命运,此时玄学盛行,遂使老庄之学得以广泛、深入地进入文士的精神世界。

也因有了这种契机,使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道互补的思维定势及心理模式结构开始正式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道家崇尚自然的价值观、求退避的行为结构及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对儒家强调积极干预、进取有为及大一统的国家学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它恰恰又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对立和补充,并在思想方式上是彼此相通的。

也就是说,儒道两家思想的转换,无需思想方式上推翻重来,只要相互转变,就可以在“达者兼济天下”与“隐者独善其身”之中便捷地作出人生路途的抉择。

于是,儒道两家在思想上的这种互补结构,为文人的二重人格提供了思想依据,如果得志时便是儒家,入世为官,乐观进取;一旦失意时便成为道家,出世隐居,消极退避;或者逃遁到比道家更与世无争的佛禅世界中去,从而构建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儒治世,道修身,释养心”的心理。

正因为以老庄道家思想和佛禅的思想普遍渗入历代文人心田,同儒家思想共构互补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入自觉的文化心理模式,完整意又上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就因此形成了。

“中和”是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中庸》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露时,叫做中;表情外露时,不偏于表现一种感情,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由此运行,万物生生不已。

“中”与“和”作为一对相关联的概念,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和”是把许多复杂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中”则是指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

“中和”的主张就是将矛盾的各方面调和统一起来,使其和谐适度,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音乐观念和审美情趣便有了高下雅俗之分。

虽然士人在音乐审美观念上各不相同,但都在推崇“雅”的观念上趋于一致。

儒家所推崇的“雅乐”,要求合乎礼的规范,是那种使“君子听之,以平其心,以平德和”(《左传》)的宫廷祭典音乐。

这种用于典礼音乐的演奏,节奏缓和,声调平淡,造成庄严、肃穆、平静、和谐、安详的气氛,给人以中庸平和的音乐美感,能使人从中得到伦理道德的感化。

相对“雅乐”而言,儒家则对代表民间俗乐的“郑卫之音”大加批驳与贬抵。

在儒家的观念中,春秋时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放荡悦耳,这种靡靡之音能消磨人们的意志,使人贪图享乐,颓废堕落,所以后世以“郑卫之音”代表放荡激越的音乐。

因此,音乐中的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均发自人心,听其音声,就可知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其间体现演奏者雅俗志趣的音乐自然也清晰可辨。

对于儒家所推崇的“雅乐”,道家却以表现人的自然情性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这种音乐审美观尊崇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特点,即在体现人纯朴的本性音乐中,助益于人“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 《庄子•刻意》)的养生之道,亦即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才奉“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无声音乐为音乐美的极致。

至此,道家在儒家所赋予的政治功利和社会伦理意义的“雅俗”音乐观之外,客观上又提出了一种纯粹以音乐审美情趣和品位来划分,由典雅精致、虚静简淡为特征的又一重“雅”乐的审美观念。

这种“虚静简淡”的意趣的萌生,对后来的文人音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显现,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定势和人格模式一样,“正中平和”和“静淡远虚”分别代表着儒、道两家的音乐观,共同构成了文人音乐的审美基础。

这种代表著文人音乐审美精神与美学取向,又在的古琴艺术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

”另外,随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

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特有的音色效果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

琴体的构成,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而成。

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

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

而这些发音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合。

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趣尚,而历代文人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又促进了古琴形制的不断发展和音乐表现力的逐步完善,其特有的音色品质与后来日益丰富的其他乐器品种及民间俗乐越来越不相容,琴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高雅情怀所专用的乐器。

相对来说,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书房中自娱或在三、五好友间欣赏交流,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

”古琴的声音大小正好适中,体现了“中和”之美。

就总体而言,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

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

散音即空弦音,其特点是比较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

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徵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为按音。

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对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其多变的走手指法通过改变琴弦的不同张力,创造出无穷的音色旋律,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来表现的。

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称为泛音。

泛音则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度而又具醇厚之韵。

中音区取音“中和”。

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得以和谐统一。

这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相对文人古琴艺术所奉的“正中平和”的审美理想是为导向儒家人格为宗旨,那么,他们在实际操琴中所取的“静淡远虚”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艺术意境的美学要求,则无疑是属于道家的。

古琴是一门音乐艺术,这里的“静”,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弹奏时的精神状态,弹奏中操琴者需心无杂念,心神贯注,这样才能把握住音乐的内涵及发展脉络,进入“未曾成曲先有情”的境界中,这样在演奏中才能达到与“闹”相对的“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的“静”境。

“淡”是以“静”为前提而生发出的古琴弹奏中情绪的处理。

宋代周敦颐曾说:“乐声淡,则听心平”,心境的平和来自于淡泊的琴声,“淡”的意境谋求的是一种超尘脱俗、自甘淡泊的傲我情境,孤芳自赏的趣味,是一种含蓄的美。

由“淡”而给古琴音乐带来含蓄之美,实际上给操琴者带来了更多的主观联想的“远”的余地。

徐上瀛对“远”的诠释说:“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

古琴的减字谱,没有明显的节拍及节奏标记,乐谱只是记录作曲者情感体验的音符体系,演奏者对谱演奏难免会对原曲精神进行追寻、领略、探索的问题。

在体会的过程中,演奏者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身的思想情感体验来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正是演奏者在演奏处理进行中的再创造,使演奏者在乐曲中掺入自我联想,演释乐曲的内涵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天地。

通过“远”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对象的交融互渗,达到了道家所谓的“得意而忘形”,原乐曲此时仅是一具徒有形式的空框,其中洋溢着的纯粹是演奏者个人丰富而细腻、广阔而微妙的心理体验。

而“虚”则是“淡”与“远”这两者的升华,又是对它们的否定,是琴艺中达到“无我”,神游气化自失于自然的极境。

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诗句,其音有尽而意无穷,声有竭而情无限,演奏者进入的是与自然浑然一体、元比广阔、深邃的审美境界。

“虚”是文人们在琴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人音乐常以“正中平和”与“静淡远虚”相提并论,但在实际支配和指导着文人音乐活动的审美意识,归根结底是“静淡远虚”。

虽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思想结构,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定势和人格模式,但文人处于各自不同的时空环境,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生活方式也相应而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