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简述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 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 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 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 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 生活的画面。
春节
冬至
重阳节
端午节
七夕节
清明节
花朝节
二月二,龙抬头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 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 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 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 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 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宵节
中秋节
腊八节
立夏节
寒食节
元旦
春节
•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 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 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 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 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 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 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 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 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 ‚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
中国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 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 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準备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
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 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
春节习俗
1、扫岁 2、守岁 3、拜年 4、贴春联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6、挂贴年画 7、放烟花爆竹 8、看春晚 9、逗利是 (压岁钱)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 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 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 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 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腊八粥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 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 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 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 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 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 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闹 元
宵
豆沙包、手套 、镜子、雪
舞狮子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传统节日
中国节日表--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简介:中国节日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无一不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图解:下图是中国节日表。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意义:一年之始。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意义: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3.头牙:农历二月初二意义: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是祭拜土地公公
的日子。
4.寒食节: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意义:为纪念介子
推。
5.清明节:公历4月4或5或6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祭祖的日子。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意义:纪念屈原。
7.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意义: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又名“中国
情人节”。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意义:象征家庭团圆幸福。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意义: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13.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意义: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
14.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15.除夕:大年初一前夜意义:一年之末,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
贴年画。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是指在一个文化群体中长期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礼仪、节庆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过年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吃团圆饭、贴春联、赏花灯等。
这个节日持续15天,直到元宵节结束。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
4.婚礼: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礼上,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比如交换婚戒、敬茶、拜堂等。
5.端门:端门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风俗,也是婚礼中的仪式之一。
在这个仪式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新郎会在门口等待,两人一起进门,象征着新娘进入了婆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它们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几种民俗文化的介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欢庆的节日。
春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和拜年等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和传统戏剧,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祈福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祖的时刻。
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墓扫墓祭拜并整理墓地,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与自然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如春游和踏青等。
清明节正值春天,是人们赏花观景的好时机,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刻。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源自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菖蒲等。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有赏雄黄酒,同时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牺牲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人们祭拜月亮、赏月和吃月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团圆,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和糖葫芦等。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赏月灯和玩花灯等。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表达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一般在农历的九月九日,九月九谐音为“长久”,因此人们将这一天定为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插茱萸、佩艾草和饮菊花酒等。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据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XXX祈求巧艺和美满姻缘。
传统俗包括放烟火、编织七巧板、吃巧果等。
中元节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
人们相信这一天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鬼魂可以回到人间。
人们会为祖先和亡魂供奉食物和纸钱,以示敬意和祭祀。
中秋节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菊花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
人们会登高、赏景、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日,人们会尊敬和感激老年人的贡献和智慧。
冬至节冬至节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人们会吃汤圆、糯米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祝和感恩。
腊八腊八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平安。
除夕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除旧迎新的节日。
人们会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等。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应景戏应景戏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通常在节日期间表演。
这些戏剧表演包括舞蹈、歌唱、杂技等多种形式,以庆祝和祭祀节日。
XXXXXX是一种传统的植物,通常在阴历冬至前后使用。
人们会将XXX挂在门前或者熬茱萸水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时间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通常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因此日期会有所不同。
俗中国传统节日的俗因节日而异,但通常包括祭祀祖先、赏景、吃传统食品等。
这些俗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以示尊重和慰祭。
同时也要在家中供奉祖先和神灵,祈求平安和福祉。
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祭祖和敬神的重要时刻。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据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传说,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女性们会在楼上结彩,摆放美食,以乞巧。
有人提议将七夕节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中国传统节庆与俗一览表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庆祝。
人们举行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包饺子等。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传统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很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简介: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被称为“月圆节”。
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赏中秋卷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会登高远眺,欣赏秋景,并且佩戴茱萸叶。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简介: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4日前后-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被称为扫墓节。
人们会扫墓、祭拜先人、踏青等。
端阳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简介: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人们会以浪漫的方式庆祝,如放天灯、写信传情、赏星等。
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简介: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进行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
农历正月初一-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简介: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人们会进行拜年、赏红包、贴春联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赏秋景,佩戴茱萸叶。
元旦节- 时间:公历1月1日- 简介:元旦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也是西方的新年。
人们会进行庆祝活动,如燃放烟花、跨年晚会等。
教师节- 时间:公历9月10日- 简介:教师节是用来纪念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节日活动:张灯结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贴春联、拜年、祭祀、烧炮、文艺汇演;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一般风俗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禁火禁烟,吃冷食。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简介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这里重点介绍中国七大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节。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正月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立春祭农日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中秋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一、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三、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五、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七夕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乃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双星、卖巧果、丢巧针、染红指甲、种五生等活动内容..诗人亦多吟咏其事..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酻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艺文类聚》卷四引《竹林七贤论》:“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前世皆儒学;内足于财……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摽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又引《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出腹;云晒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何’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南宋梁刘孝威《咏织女》诗:“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以此日为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赏月之事;唐以前并未盛行..相传唐玄宗与方士叶法善夜游月宫;此说系神说;而民间盛传;影响所及;赏月遂成风气..至宋代愈盛..每至中秋之夕;人家或登楼临轩;或安排家宴;赏玩月色;留连达旦..虽贫若之人;亦解衣沾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明代至中秋夜不祭月之俗:家家置月宫符像;男女肃拜烧香;至旦而焚之..至清代;又有烧斗香之俗: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其中;僧俗皆买之;焚于月下..中秋又有月饼;为应时唯一食物;亦用于祭月及作馈赠之礼《太平广记》载:“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妆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争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春场》:“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亲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清顾禄《清嘉录.八月.斋月宫》:“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中秋之夜的食物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七、重阳节亦称“重九”、“九日”..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故《西厢杂记》谓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酒诸俗;以为禳避之术..至东汉时;又产生方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日避厄的传说;因而;至迟在汉魏之际已形成此节..此后;重阳登高游赏、佩萸泛菊、食糕成为自宫廷至民间的普遍风俗《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有风至;吹良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嘉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所开之花;指菊..元张养浩《九日》诗:“一行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参见“菊花酒”、“登高”等条..八、冬至节亦称长至、长日、大冬、冬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此后白日渐长;故称..在农历的十一月;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汉代视冬至为重要节日;仅次于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当时朝贺、享神情;皆如元旦之仪..魏晋时始稍次于元旦..至宋;仍视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进贺;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民间虽至贫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备粉饮食;享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吴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受到特殊重视;与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首有关;当时冬至即是元旦;故天子有迎岁新年之礼..此风至清犹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贺尊长;并交相立谒;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谓之“拜冬”..古时又有向尊长进献履袜之俗;表示祝源“长履景福”;后世则成为冬至日子妇进舅姑的一种节物..此外;并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渊鉴类函.岁时部.冬至》引《易通卦验》:“冬至之始;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又引《玉烛宝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岁..”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顾禄《清嘉录.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苏州人阳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九、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此日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腊八节也是古代岁祭祀祖先众神之日..周时腊与大蜡同日而异祭;民间行腊祭;天子诸侯行蜡祭;秦汉时蜡礼亡、通行腊..周以今农历十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孟冬;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十二月..腊虽在岁终;但古时日期无定..汉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魏曾以辰日为腊;晋以丑日为腊..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因此恰为佛之生日;故宋时即恢复汉制..清时十二月择日祭百神;可知其时腊祭已不复定在戌日..古时腊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他活动..如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唐时腊日召群臣赐食加口脂、腊脂、谓之“赐腊”..宋熙宁以后亦有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之礼..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后汉书.礼仪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汉应劭《风俗通》:“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猪也;因猪取兽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十、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亦称除夜、大年夜..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此外;民间除夕有于门上贴门神之俗;每至夜半;辄除旧门神;易新门神;至于门上帖春耿;则源于古时的桃符..以红纸书写联语;帖于门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钱物;谓之压岁钱;盖源于宋时宫廷于岁除;赐钱物于后妃之礼..。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简介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简介1. 春节 - 好年头的来历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农历新年的夜晚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开始放鞭炮、贴红纸和挂灯笼来驱赶怪兽。
这样,“年”怪兽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而这个传统也传承至今。
2. 元宵节 - 寒食节的起源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古代有一位忠义之士名叫曹操,他在寒食节这天离开家乡去投奔董卓。
曹操的母亲担心他的安危,给他准备了几十个元宵,藏在城门外的灌木丛中。
曹操一路上带着元宵行军,用灌木丛中的元宵照亮道路。
最后,曹操获得了胜利,元宵节也因此成为庆祝胜利和祈福的节日。
3. 端午节 - 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他为了救国,投江自尽。
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却未能寻找到屈原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投放了粽子到江中。
此后,端午节成为了划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的传统习俗,以纪念屈原。
4. 中秋节 -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有一段关于中秋节的著名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中国有10个太阳,世界面临严重干旱和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作为奖励,后羿得到了不死不衰的仙丹。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仙丹后飞上了月亮。
所以中秋节成为了人们观赏月亮、赏月饮茶和吃月饼的日子。
5. 清明节 - 伯明砂的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用来祭扫祖先和缅怀故人。
传说在古代,伯明砂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医者,他将病人的疾病吸附在自己的身体上,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而为了避免自己的家人感染,伯明砂离开了人间。
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和感激他的医术,人们在清明节会烧纸钱、上坟祭祖,并采摘嫩绿的青草,以感谢伯明砂。
6. 重阳节 - 赛过“九”的故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老人节。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当中的节日相信每个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节日,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中国详细主要文化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中国详细主要文化节日汇总大全总汇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度过的一年中最热闹、最重要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家庭聚会、吃团圆饭、互赠红包和观看烟花等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灯笼展览和赏灯活动,品尝元宵和猜灯谜。
清明节 (公历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同时也是春游的好时机。
这一天还有著名的扫墓曲艺表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屈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人们在这一天会庆祝爱情,送礼物和写情书。
这是一天中女性充满浪漫期待的日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月圆之夜,人们会团圆家庭聚会,赏月、吃月饼,同时还有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传统文化活动。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庆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放假七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举行各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和游行。
除了以上列举的主要文化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或地方性的节日,如重阳节、腊八节、元宵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寓意,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总结:中国有许多重要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些节日见证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5PCzV。
四、立春:每年地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地服装,抬着一头纸糊地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地耕牛抬到县衙地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jLBHr。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xHAQX。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地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地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LDAYt。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地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地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地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地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地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Zzz6Z。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唐代诗人杜牧地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地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地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dvzfv。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地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地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地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地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地来源.rqyn1。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地晚上称“七夕”.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地针眼,就算很“巧”了.Emxvx。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五代·后唐地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地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地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地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地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地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地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地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SixE2。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6ewMy。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地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地习俗.kavU4。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y6v3A。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地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地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地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M2ub6。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地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地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地习俗.0YujC。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eUts8。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地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地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sQsAE。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年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地都要尝尝.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地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地枣糕呀!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她拔下头上地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皇帝还没明白过来.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刚好是农历地腊月二十三.“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地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GMsIa。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地——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地,这叫做“祭灶”.TIrRG。
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地事.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地好7Eq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