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地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地理学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

其中,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则研究自然环境的分布和特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水文圈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地球,人类发明了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缩小后的图形表示,可以反映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分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有两极和一个赤道;2. 地球有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需要365.24天;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导致了季节的变化;4. 地球有一个大气层,包括对地球有益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二、地球的地图表示地球有很多不同的地图表示方式,包括球形地图和平面地图等。

其中,球形地图更符合地球真实的表面形状和大小,而平面地图则常用于地图的传输和制作。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包括:1. 等角投影方式,如横轴等角、兰勃特等角、黄牛座等角等;2. 等积投影方式,如墨卡托投影、冯·诺依曼投影等;3. 等距投影方式,如柱状投影、等距圆锥投影等。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地图上通常会标注比例尺和坐标系,以方便使用者理解地图的大小和位置。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一般表示为1:N的形式。

坐标系则是地图上的定位系统,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经纬度和标准时区地球的经度线和纬度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以东经和北纬为正方向。

另外,为了方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对比,世界上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度约为15度,被称为标准时区。

总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通过地图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的基本特征
浩瀚宇宙之中 : 地球是一个表面光滑、蓝色美丽的正球体。
机舱窗口俯视大地 : 地表是一个有些微起伏、极其复杂 的表面。
—— 珠穆朗玛峰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高差近20km。
事实是: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 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 梨形的椭球体。
地球的物理表面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
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①地球的自然表面 ②地球的物理表面 ③地球的数学表面
3
地球的自然表面
理论值:以大地水准面为标准,假设地球是
一标准椭球体,地球内部物质密度无差异,计
算的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值。
但 各处由于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严实
密度不同。
实测值:实际测量的重力值。
实测值经高度和密度校正后与理论值不符的现
象称重力异常。
15
重力异常的重要意义 • 当矫正后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称正异常, 反之称负异常。正异常区表示地下存在高密度 物质,负异常区则为低密度物质。 • 地壳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 铜、铅等金属矿区,表现为正异常;存在一些 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煤、石油,表现为负 异常。
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 地球椭球体,简称 椭球体。
它是一个规则的 数学表面,所以人 们视其为 地球体 的数学表面,也是 对地球形体的二级 逼近,用于测量计 算的基准面。
2. 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Km。 地球的扁率: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 a=b-c/b b:地球赤道半径 c:地球两极半径
地球的基本特地征球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掌握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探索自然、发展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球体,其赤道的半径约为6378km,而两极的半径约为6357km,因此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这导致地球在赤道处稍胀大,而在两极稍扁扁平。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圈的过程,其周期约为24小时,对应地球的昼夜变化。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其周期约为365.25天,对应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陆地包括七大洲,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0%。

4.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洋、风系统、地形等。

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

二、地理环境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主要由大陆和岛屿组成,海洋则由大洋和近海组成。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天气、气候、动植物分布等方面都有影响。

2. 气候系统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区域,包括热带、温带、寒带等。

这些气候区域影响着各地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3.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较为匮乏。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4. 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

保护地球环境对于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三、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一些地区人口密集,而另一些地区则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的不均匀对经济、社会、环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2. 文化交流地球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研究对于增进各地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作用。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1. 第一章: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 1.1 地理学科的定义
- 1.2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
- 1.3 地理学科的分类
2.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 2.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 2.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2.3 地球的地理构造
3. 第三章: 地球的气候与天气
- 3.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 3.2 气候要素
- 3.3 气候类型
4. 第四章: 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
- 4.1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4.2 大气环境污染与保护
- 4.3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章: 水资源与水循环
- 5.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5.2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5.3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6. 第六章: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6.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6.2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影响
- 6.3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7.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7.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 7.2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7.3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方法
8. 第八章: 人口与城市化
- 8.1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 8.2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 8.3 人口问题与解决措施
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 9.1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 9.2 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可持续性
- 9.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10.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0.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标
- 10.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10.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讲义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讲义
L K O
b θ n a m
K
有:
m2 + n2 = a2 + b2
m· n· sinq = a· b
椭圆′称内任一条直径d的平行弦中点在椭圆内的轨迹 形成另一直径d ′, 则d为d的共轭直径。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41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在分析地图投影时,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小圆
的比较,说明变形的性质和大小。椭圆半径与小 圆半径之比,可说明长度变形。很显然,长度变 形随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有一个极大值,即 椭圆长轴方向,一个极小值,即椭圆短轴方向。 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称为主方向。椭圆面 积与小圆面积之比,可说明面积变形。椭圆上两 方向线的夹角和小圆上相应两方向线的夹角的比 较,可说明角度变形。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2
三、全球定位系统
地面控制部分由1个主控站,5 个全球监测站
和3 个地面控制站组成。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3
三、全球定位系统
用户接收部分的基本设备是GPS信号接收机,
其作用是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卫星 所发射GPS信号,以达到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克拉索夫斯基 1975IUGG WGS-84
a b α e2 e‘2
6 378 245.000 6 356 863.019 1/298.3 0.006 693 422 0.006 738 525
6 378 140.000 6 356 755.288 1/298.257 0.006 694 385 0.006 739 502
x=f1(φ,λ)
y=f2(φ,λ)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32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第二章_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_地球的基本特征
均气压1.013×105帕。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 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 快得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 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一年缩 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 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 用。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 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
Chapter 2 The earth
第二章 地球
讲授地球行星的特点、地球的形 状与结构、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 源、地质作用的分类等。
Chapter 2 The earth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地球行星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质作用
第1节 地球行星的特点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 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 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 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 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 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 气,21%是氧气,余下的1% 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 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1)密度和压力
地球物质密集的程度,即地球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地球是一个 巨大的球体,它的质量为5.96×1021吨,体积为1.08×1027厘米3。因此, 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3。根据实测资料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一 是随深度而增加,地表岩层密度为2.7~2.8克/厘米3,33km处为
地磁子午线----地球表面想象有 无数通过两地理极的大圆,每一个这 样的大圆叫子午线(meridian)。地磁 场也有无数磁力线在地球表面上通过 两地磁极,每一条这样的磁力线叫地 磁子午线。
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地磁要素的变化,有 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两种。

第二章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1)分解

第二章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1)分解
二.坐标系统
(1)天文经纬度:
天文经度: 经过观测点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 两面角(时差角) 天文纬度(赤纬): 观测点的铅垂线方向与赤道平面间的 夹角。 本 初 子 午 线 子 午 线 φ
λ
赤道
天文纬度
2.1 地球空间参考
二.坐标系统
(2)大地经纬度
大地经度: 参考椭球面上,观测点的大地子 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两面角。 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大地纬度: 参考椭球面上,观测点的法 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第二章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主讲:刘瑞娟
2.1 地球空间参考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1. 地球体的量度 对地球体认识及量度的过程 天圆地方说 亚里士多德 首次提出地球是球形的 埃拉托色及 首次估测了地球的大小 我国张遂 最早对地球实测 现代 天文大地测量、地球重力测量、卫星大地测量
2.1 地球空间参考
2.1 地球空间参考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3.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地球椭球体的表面可用数学模型定 义和表述,即地球数学表面。
它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
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 准面。
§1 地球体与地面参照系统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3.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椭球体三要素: 长轴 a(赤道半径)、短轴 b(极半径)和椭球的扁率 f
青 水 岛 准 观 原 象 点 山一.地 Nhomakorabea体的基本特征
地球体形状 地球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 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2.1 地球空间参考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2. 地球体的物理表面
重力等位面:和重力方向线相垂直的,形成无数个曲面 ,每个曲面上重力位相等。把重力位相等的面称为,即 水准面,也是地球的物理表面 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裹的球体,称为大地体。 3.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地球椭球体: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形成 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旋转椭球体,或称地球椭球体 。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地理学的基础。

本章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图的使用。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由固态的地壳、流态的地幔和铁镍合金构成的核心组成。

地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表面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较厚。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但由于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为膨胀,而在两极处略为扁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7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3. 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地球的缩影,是人们观察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分布的重要工具。

在使用地图时,需要了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标和图例等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读懂地图上的信息。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主要介绍宇宙中的地球位置以及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关系。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条件。

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

太阳系的形成是由一个巨大的分子云逐渐坍缩而成的,其中太阳质量占据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绝大部分。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内部行星地带,距离太阳约 1.496亿公里,成为第三颗从太阳算起的行星。

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周期为365.24地球日。

3. 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例如,地球从太阳获取能量,并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式向宇宙释放能量。

第三章:碰撞地壳构造和地理环境本章主要介绍地球地壳的构造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地壳形态的影响。

了解地球地壳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

1. 地壳构造的特点地壳构造是指地壳上地理现象的总体分布格局和形态特征。

地壳构造包括大地构造和小地构造两个层面,大地构造是指地球上大范围地理现象的总体分布格局;小地构造是指地球上局部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容貌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容貌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容貌特征地球的外表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环绕,大气里边是大部分被海水所覆盖的固体地球表面。

通常人们所谈论的地球往往是指固体地球而言,而将大气誉为地球的外衣。

地球拥有秀丽的太空影像、似梨状的外形轮廓和多姿多彩的表面特征。

第一节地球的太空影像1976年12月21日,美国准备环绕月球飞行考察的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8号冲天而起,开始了它历时146小时59分的太空旅行,乘坐在飞船上的宇航员们被太空的神奇所震撼,也为地球的美景所折服,他们没有写下光辉的诗篇,也没有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而是带回了一幅幅地球美丽的照片,第一次向人们展示出人类“家园”的全貌。

照片显示:漆黑的太空之中,太阳和星星发出刺眼的光芒,唯有被淡蓝色大气圈包围着的小小地球,犹如一颗悬挂在太空中不停旋转的晶莹的蔚蓝色玛瑙球,美丽而柔和;地球低空稠密的大气层形成一道暗蓝色的光带,从无边的黑暗中勾绘出地球溜圆的身影;表面漂浮的云层好似游龙嬉戏空中,更使地球犹如仙境一般,并再次证实了地球大气的存在;假如目光正好对准一次台风,那么浮云则呈现出一个庞大的“旋涡”;在朵朵白云间,隐露出棕色的陆地和深蓝色的海洋,固体地球表面基本上被彼此相连的蔚蓝色大海所包围,大陆像镶嵌在海洋中的岛屿一般,显得微不足道,也再次说明了地球水圈的贯通性。

宇航员们告诉我们,身居太空,遥望地球,仿佛能够看到地球生灵在和煦的阳光下弹奏着和谐的乐章;而每遇“旋涡”,似乎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所有欢乐都将可能被这漩涡所吞噬。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也愈来愈准确。

古代人们曾根据直观的感觉,提出“天圆地方”的假设。

以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形天体,十六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绕地球航行成功,证实了这一看法。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在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联合作用下,地球应该是一个微扁的球形。

十九世纪通过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得出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的推论。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课后答案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1.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书上讲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阶段,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第二阶段,认识到地球是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第三阶段,通过重力测量得到“大地水准体”,来近似表示地球形状。

从这个过程上来看,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精确的,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2. 何谓“重力异常”?重力异常是如何产生的?具有什么实际意义?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一样。

存在密度较大的物质的地区,正异常;反之,负异常。

通过此原理找矿和地质调查,称为重力勘探。

3. 地球磁场具有什么特点?地磁异常和磁层具有什么实际意义?与地理南北极不完全重合,地理北极是磁南极,地理南极是磁北极。

磁力线从磁南极出发向磁北极。

磁偏角与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叫地磁异常,主要由地下岩石磁性差异引起的。

磁法勘探就是根据此原理寻找地磁异常区,从而发现高磁性矿床。

由于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的磁场被压缩在一个固定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

4. 岩石圈温度垂直变化有什么规律?如何表达?常温层,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加深而增加。

5. 全球地热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地热释放的形式有哪些?地热异常有什么意义?特点:①大陆与海洋的地热流平均值几乎相等。

②海洋中脊地热值大,海沟地热值小;岩层的地热流值随岩层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③岩石圈厚,地热值小;反之则大。

6.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各是怎样形成的?大气圈: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总要产生一些较轻的物质,较轻的物质上升堆积形成大气圈,是重力分异的结果。

水圈:同样是物质分异的结果。

生物圈:生命演化形成(书上没有,猜的)。

7.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地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圈层。

(特点见下面)地幔:指的是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由含镁、铁较多的硅酸盐、辉石、橄榄石等组成;有软流层;中、深源地震皆发生在上地幔。

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手写

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手写

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手写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球体,稍扁,赤道略胀。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时间为约23小时56分4秒。

3.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365天6小时9分。

4.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轴倾斜角度为23.5度,这个倾斜度决定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5.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6.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第二章: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约70%的表面为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还包括淡水、地下水、冰川等形式。

2. 地球的陆地环境:地球上约30%的岩石陆地,主要分布在各大洲上。

3. 地球的气候环境:地球上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炎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地球的植被环境: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草原、森林、沙漠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生命1. 地球上的动植物:地球上生存在陆地、海洋、淡水等各种环境的植物和动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2.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

3. 地球上的人类:地球上居住着众多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包括开荒、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等。

第四章:地球资源与利用1. 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

2. 地球资源的利用:人类利用地球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矿产开采、能源利用、农业生产等。

3. 地球资源的保护: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资源。

总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保护地球资源,维护地球环境。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陆地向海洋自 然延伸的部分, 坡度缓,水深 在200米以内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 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大 脊 中洋
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 方,火山活动较强烈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1)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其范 围是由海岸线向外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 大的转折处。大陆架部分的海底坡度平缓, 一般小于0.3°,平均约0.1°。
五种基本的地形
山地 盆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二)海底地形特征
根据海底地形的总体特征,海底大致可分为大 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1.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 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大陆边缘常包括大陆 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则出现 岛弧与海沟地形。
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 密度小,引力小。
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 探矿法。
(三)地磁
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磁力线在地球周围 分布,形成一个偶极地磁场。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
不重合,地磁极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地
磁轴与地理轴(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 两者交角目前约11.5°。
1.普拉特模式:地壳下面存在一个 均衡面,均衡面以下的物质密度是 均一的,均衡面以上的物质密度不 均一。为了保持均衡面上物质的均 衡,密度小的地方地势高,密度大 的地方地势低。
2.艾利模式:艾利认为地下没有哪一种 岩石能够承受得起高山这样的重量,高山
之下的岩石势必被压碎而侧向迁移,高山
底部同时应往下沉。 所以,艾利认为地壳
(七)弹塑性
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的条件下, 地球表现为弹性; 在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的力的条件下, 地球表现为塑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学习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学习笔记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地球?水球?1、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很不均匀。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但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但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从水陆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陆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水半球。

但无论是水半球还是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2、海陆分布大势:(1)亚欧大陆: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块整体,合称亚欧大陆。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亚洲是最大的洲;大洋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5)大洲分界线:①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一里海—大高加索山脉一黑海—土耳其海峡②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欧、非: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

④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⑤亚、北美: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北冰洋)。

⑥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里克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2)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

(3)海陆变迁的例证: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人类活动遗迹;③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2、大陆漂移说的内容: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片汪洋。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上的水资源、气候和天气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是由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以及金属铁质核心所组成,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从形状上看,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地球表面特征丰富多样,有大洋、陆地、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形式,水的分布极不均匀。

在地球的水资源中,只有约3%的是淡水,且大部分淡水被冰雪所占据,人们使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一小部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三、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气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长时间的大气状态和特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典型天气状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和表现,指的是当地的天气状态。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五、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所组成。

陆地形成于34亿年前,在此之前,地球表面是一片岩浆、熔岩的滚烫湖泊。

海洋形成于20亿年前,由于地球物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五大洋和众多海湾和海峡。

六、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物质结构按密度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并按其物理性质分别为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液态铁质外核和固态铁质内核。

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包括飓风、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人们必须研究它们的成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时刻都在人们的思考之中,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中考地理总复习 七上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课时四 世界的地形 海陆变迁)基础知识梳理地理

中考地理总复习 七上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课时四 世界的地形 海陆变迁)基础知识梳理地理

【解析】本题考查发生地震时正确的逃生方法。地 震发生时,在郊外应远离山崖、陡坡、河岸或大树,防 止因发生崩塌、滑坡造成伤亡。
【规律总结】
一、防震减灾措施 1.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有序撤到屋外的空旷地带;如 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躲在墙角,随后迅速撤离出屋内; 2. 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3. 政府及时调动救灾人员。
等高线的弯 山谷 曲部分向⑩
_高___值凸出
一对山峰等 鞍部
高线组成
山脊之间 山谷线也叫集 低洼部分 水线
两个山峰 之间的 11 _低__地__
鞍部位于山谷 线最高处
等高线 陡崖
12 _重__叠__ (峭壁)

近于垂直 一般以锯齿状 的山坡 表示
等高线 a. 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 b. 等高线13 _密__集__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14_稀__疏_ 上坡度 的地方,坡度较缓 的判读 简记:“越密越陡越难爬,越稀越缓好走路”
地面宽广平坦高
高原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山地 较高(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形 类型
海拔高低
主要特征 地势起伏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 丘陵 较低(500米以下) 超过200米
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
盆地
/
中部相对低平
2.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1)世界最大的平原——①_亚__马__孙__平原; (2)世界最大的高原——②__巴__西___高原; (3)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5)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名称
定义
特点
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 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3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3

大气圈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重 要的作用: (1)大气可以供给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 的碳、氢、氧、氮等元素。 (2)大气可以保护生物的生长,使其避免 受到宇宙射线的危害。 (3)防止地球表面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和 水分的散失,如若没有大气圈,地球上 将不会存在水分。

(4)一切天气的变化,如风、雨、雪、雹 等都发生在大气圈中。 (5)大气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6)大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大气容易遭受污染,大气环境的质量直 接关系着人类健康。
第三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的能源 地质作用的分类
近年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



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 (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 椭圆形 (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从包含南北 极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纵剖面来看,其形状与 标准椭球体相比较,位于南极的南极大陆比基 准面凹进24m;而位于北极的没有大陆的北冰 洋却高出基准面14m。同时,从赤道到南纬 60°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 间低于基准面。
水圈是地球构成有机界的组成部分,对地 球的发展和人类生存有很重要的作用: (1)水圈是生命的起源地,没有水也就没 有生命。 (2)水是多种物质的储藏床。 (3)水是改造与塑造地球面貌的重要动力。 (4)水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 水资源的多寡和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 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
生物圈
地壳的类型


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和 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 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 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 (表层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向海洋自 然延伸的部分, 坡度缓,水深 在200米以内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 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大 脊 中洋
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 方,火山活动较强烈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1)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其范 围是由海岸线向外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 大的转折处。大陆架部分的海底坡度平缓, 一般小于0.3°,平均约0.1°。
生长三要素:空气、阳光、水
微生物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 地球内圈的特征
8种主要元素占地球总量的98%以上。
组成地球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及其百分比含量
元素 氧O 铁Fe 镁Mg 硅Si 硫S 镍Ni 钙Ca 铝Al
1.64 1.32
百分比30.25 29.76 15.69 14.72 4.17 1.65
1.普拉特模式:地壳下面存在一个 均衡面,均衡面以下的物质密度是 均一的,均衡面以上的物质密度不 均一。为了保持均衡面上物质的均 衡,密度小的地方地势高,密度大 的地方地势低。
2.艾利模式:艾利认为地下没有哪一种 岩石能够承受得起高山这样的重量,高山
之下的岩石势必被压碎而侧向迁移,高山
底部同时应往下沉。 所以,艾利认为地壳
据物探资料推测(地震波、重力)。地球内部有
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
面。
莫霍面、古滕堡面、康拉德面(据此划分地壳、 地慢、地核)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大洋浅(平 均8km)、大陆深(平均33km)。 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 首先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 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一界 面就消失了。以最早(1914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 球物理学家古登堡的名字命名。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 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 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 武岩层(硅镁层)。
当把地磁场近似地看成是均匀磁化球体产生的磁 场,这种磁场叫正常磁场。
磁异常:①正磁异常——实测磁场大于正常 磁场 → 磁性岩体和矿体(如磁铁矿、镍矿、 超基性岩、高磁性物质);②负磁异常—— 实测磁场小于正常磁场 → 低磁性或反磁性 矿物和岩石(如金、铜、盐、石油、花岗 岩)。
(四)地电
大地电流的平均密度约为2A/km2 , 发 电厂是以大地作为回路的。 电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电暴 地电异 电法勘探
地壳
岩 石 圈
地 幔
上 地 幔
共同特征:为 超铁镁质岩石。 软 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明显降低,<10%的岩石处于熔融 平均密度: 流 状态,其强度降低、塑性增加,物质发生蠕变,并缓慢流动。 3.5g/cm3 圈 是岩浆的发源地,也是构造运动的动力源。250km 地震波速迅速增加,物质密度增大由3.64g/cm3增至 4.64g/cm3。 650km
5.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称盆地。
6.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区。吐鲁番 盆地中的艾丁湖。
五种基本的地形
山地 盆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二)海底地形特征
根据海底地形的总体特征,海底大致可分为大 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1.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 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大陆边缘常包括大陆 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则出现 岛弧与海沟地形。
地 核
过渡层 内核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主要区别:
* 物质成分差异 * 地壳结构差异 * 形成年代差异 * 地壳厚度差异
第三节 地壳均衡现象
地表有高山和深渊、大陆和海洋 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地壳结构有所不 同。 1855 年 前 后 英 国 人 普 拉 特 和 艾利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均衡作用模 式。
3.内热层(增温层)---热能来自地球内部,即放射性 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热异常区(温泉、火山) →热水、发电、医疗。
地 球 的 温 度
地下100km约为1300℃ 1000km约为2000℃ 2900km约为2700℃ 地心温度约为4000-6000℃
地热梯度(深度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 是+2.5°/100m。 地温极(地热增温级),增加1度所需的米 (深度40m)。
层圈名称
特征 1.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上部花岗质层(硅铝层)平均密度为 2.7g/cm3,下部玄武质层(硅镁层)平均密度为3.3g/cm3。 2.大陆地壳平均厚33km(最厚>70km),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岩浆岩、变 质岩,最老的岩石年龄为38亿年,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 大洋地壳平均厚8km(最薄<3km),主要为玄武岩类及现代沉积物,只有 硅镁层没有硅铝层。 3.是所有地质作用的场所,也是目前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莫霍面 为坚硬岩石,与地壳共同构成地球外表。60km±
一般为石油,炔,石膏等非金属矿区,物质 密度小,引力小。
利用重力异常找矿的方法称为重力 探矿法。
(三)地磁
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磁力线在地球周围 分布,形成一个偶极地磁场。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
不重合,地磁极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地
磁轴与地理轴(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 两者交角目前约11.5°。
(2)根据大气成分把大气圈分为均匀层 (低层大气)和非均匀层(高层大气)。
A.在100km以下是低层大气,大气由 18种气体混合组成,分布均匀,故叫均匀层。 主要成分N2、O2,次要成分对地质作用意义 较大的有CO2、O3、H2O 。
B. 100公里以上为高层大气,分O2、 N2、H2三层,不均匀。
地球的形状呈梨形,其实地球确切 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的平 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 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 海洋面积占70.8% 陆地面积占29.2%
平均深度:3729m 海洋:
平均高度:875m 陆地:
最深11034m(马里 最高:8844.43m 亚纳海沟) (珠穆朗玛) 两者相差近20km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不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实心椭球 体,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
赤道半径a=6378.137KM 两极半径c=6356.752KM 平均半径R=6371.004KM 长短半径差a-c=21.385KM 扁平δ=(a-c)/a =1/298.257 表面积S=4πr2=510064472KM2 体积V=4πr2/3=10832亿KM3
(2)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 是大 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部分。其平均坡度为 4.3°,最大坡度可达20°以上;
(3)大陆基(continentalrise) 是大陆坡与
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坡度通常为5′~ 35′ 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在海沟 发育的太平洋边缘不发育。
(一)陆地地形特征
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 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类型。
1、山地— 海拔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
天山
昆仑山
2、丘陵—海拔低于 500m,相对高差小于 200m
3、平原—海拔< 200m的广阔而平 坦的地区
4.高原——高原是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面积较 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二)重力
地面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增 加而减少,两极重力最大。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
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 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
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一
般为金属矿区,由于物质密度大,对地面物 质的引力较大。
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
2、水圈: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
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可看成是一个包围地 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
水循环——海陆水分之间的交换。
水以各种方式对地面(或地下)岩石进 行破坏、改造,并把破坏的物质带到另一些 地方堆积下来,形成削高补低结果。
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命物质组成的
一个封闭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
(七)弹塑性
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的条件下, 地球表现为弹性; 在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的力的条件下, 地球表现为塑性。
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两种:纵波(p波)— 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 (s波)—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 直,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密 度和刚性程度的介 质中传播的速度不 一致;在地下压力 很高的情况下,固 体物质密度大,波 速快;遇到不同物 理性状介质的界面 时,发生折射与反 射;在液体介质横 波不能通过,纵波 减速。人工地震--地震勘探法。
(五)放射性
在地表的岩石、水、大气、生物中都有放射性 元素存在,但主要集中在地球上部特别是酸性岩 浆岩中。238U、235U、232Th、40K、87Rb。 放射性的主要表现是放出热量,是地热的主要 来源之一(能源)。
放射性物探、放射性检测---环保。
(六)地热
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
1.外热层(变温层)---地球表层,温度来自太阳热。 2.常温层(恒温层)---内、外热层的分界面,相当于 年平均温度。
下地幔 外核
地震波速平缓增加,密度为5.1g/cm3,化学成分与上地幔相似,铁的含量增 加。 2900km 古登堡面
平均密度10.5g/cm3,地震纵波速度急剧降低横波消失,推测为液态, 温度约 3000℃,压力大于3×1011Pa4642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