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情简介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隔江相望,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市陆域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1.3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3万人。现辖3市2县3区,拥有1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
大江大海赋予了南通鲜明的江海特征。长江进入南通段,江面更宽阔,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雄峙江边,展现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画卷。206公里海岸线上散布着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大自然留下的蛎砑山奇观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境内最北部属于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生态优良。南通城风光秀丽,濠河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30华里的千年濠河环抱古城,被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
江风海韵孕育了南通灿烂的江海文化。6500年前,南通开始成陆,新石器时代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代表,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涌现出“蓝印花布”、“沈绣”、“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标志,环濠河建成各类博物馆20多座。
江海大地哺育了勤劳聪慧的江海儿女。这里走出了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书画大师范曾、数学家杨乐及两院院士30多位、世界体育冠军18位。
通江达海的宽广胸怀催生出追江赶海、弄潮创业的江海精神。千
百年来,南通先民围堰造田、开荒煮盐,沧海变桑田,蛮荒成福地。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等10多个全国第一,并创造性地按照近代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当代,在“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激励下,南通作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以来,全市上下以迎接十八大召开、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两个率先”目标上咬住不放、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实现南通“八个领先”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12年,全市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江八市保持领先。一些总量指标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继2003年突破千亿元、2007年突破两千亿元后,2012年达到4558.7亿元,增长11.8%,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财政总收入继2003年突破100亿元后,2012年突破1千亿元,达105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财政收入质态良好,税收占比达到80.9%,较前年提高4.6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二是区位格局显著改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推动下,继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后,总投资361亿元的沪通铁路项目可研报告正式获批,并已举行开工动员大
会,成为改善南通交通格局、提升门户城市功能的又一重大利好。
三是创新转型步伐加快。2012年,六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90%和39.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40.5%,完成新兴产业产值2573.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2.2%,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海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马电力参与的特高压输电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南通大学神经修复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是开放开发深入推进。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同意设立南通综合保税区,全市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到5个,省级开发区达到10个,跨江合作共建园区达到12个。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连申线航道整治和江海河联运工程开工建设,海启高速立项,海洋铁路建成,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深入实施,洋口、吕四、海门港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沿海,近期代管范围总面积约585平方公里的通州湾南通滨海园区启动建设。
五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8730元和13250元,增长14.5%和13%,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10大类22项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民生投入占比55.6%,10件42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全市城乡居民全部饮上长江水,中心城市快速路网基本建成,市区拆迁安置房开工量、竣工量和安置户数均创历史新高,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得到落实。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同期、好于预期、好于全省,实现了在新起跑线上的良好开局。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增长11.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2亿元,增长20.1%,分别高于全省2.3和6.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476亿元,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1亿元,增长1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8.6亿元,增长12.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2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33.8亿美元,增长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