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01
02
03
肝脏大小形态
肝脏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轮 廓清晰、形态饱满的脏器 ,大小与个体体型和生理 状态有关。
肝实质密度
正常肝脏实质密度较为均 匀,CT值约为50-70 Hu ,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肝血管结构
肝血管包括门静脉、肝动 脉和肝静脉,在影像上表 现为清晰的管道结构,走 行自然,无狭窄或扩张。
肝脏病变影像表现
03
04
形态改变
胰腺形态可发生肿胀、萎缩、 分叶状等改变。
密度不均
胰腺实质密度不均,可出现低 密度灶或高密度灶。
边缘模糊
胰腺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 界不清。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可伴有结石或钙化 。
胰腺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
胰腺肿胀、密度不均,胰周炎性 改变,可伴有胰管扩张。
慢性胰腺炎
胰腺萎缩、钙化,胰管扩张、扭 曲,可伴有胰周炎性改变。
肝脏肿大
肝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 ,常见于肝炎、肝硬化、 肝癌等疾病。
肝实质密度不均
肝实质密度出现不均匀, 可见于脂肪肝、肝脓肿、 肝癌等疾病。
肝血管异常
肝血管出现狭窄、扩张或 扭曲等异常改变,提示血 管病变或肿瘤侵袭。
肝脏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肝炎案例
患者肝功能异常,CT显示肝脏肿 大,密度不均,考虑诊断为肝炎
。
肝癌案例
患者有乙肝病史,CT显示肝脏占 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 脉期明显强化,考虑诊断为肝癌。
脂肪肝案例
患者体型肥胖,CT显示肝脏密度普 遍降低,肝实质密度不均,考虑诊 断为脂肪肝。
02
胆系影像诊断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为疾病早期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肝胆胰脾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其影像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在人体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代谢器官,胆囊则储存和分泌胆汁,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而脾脏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
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病变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
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肝胆胰脾的常见病症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胰腺炎和脾肿大等。
针对不同的病症,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例如,超声检查常用于诊断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CT则可以诊断肝癌和胰腺癌。
影像诊断技术B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和病变情况。
CT通过X射线的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
MRI则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行详尽的成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
此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也为肝胆胰脾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结论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现早期的病变,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医生能够结合多种影像模式,对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肝动 脉---门静脉短路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
正常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
A.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1、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 2、密度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 3、胰腺边缘模糊、可有胰周渗液 4、胰腺均匀增强无坏死 5、吉氏筋膜增厚
胰腺疾病的CT诊断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
B.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1、胰腺弥漫性肿大 2、密度减低 、其中有更低密度的坏死灶或高 密度出血灶,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3、胰周积液(小网膜囊、肾旁间隙、结肠旁 沟等) 4、胰腺边缘模糊 5、胰腺脓肿、脓肿壁较厚有环状强化、其内部 分可见气泡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 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 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 根据瘤壁的厚薄分为--薄壁型(壁薄腔大)
肝脏的影像诊断
正常CT表现 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 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 低于肝质 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 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 质强化达峰值。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单发或多发,临床主 要为发热、肝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1.平扫 (1)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 数可见气体影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2.增强扫描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通用课件
密度均匀
正常胰腺的密度均匀,与周围组 织界限清晰,无异常密度影。
胰管无扩张
正常胰腺的胰管无扩张,管径不 超过3mm。
胰腺病变影像表现
形态改变
病变引起的胰腺形态改变,如 肿大、萎缩、局限性隆起等。
密度不均
病变部位胰腺密度不均,可出 现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是胰腺病变的常见表 现之一,管径超过3mm。
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或好转。
THANKS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实 质密度可能会出现不均匀, 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灶。
肝肿大或缩小
病变可能导致肝脏体积增 大或缩小,与正常肝脏大 小形态有差异。
血管纹理异常
病变可能引起肝脏血管的 异常改变,如扩张、狭窄 或扭曲。
肝脏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协助诊断肝脏疾病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 肝脏的异常表现,为临床 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椭圆形,管壁光滑。
胰腺
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实质回 声均匀,主胰管无扩张。
脾脏
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实质回 声均匀。
胆系病变影像表现
胆囊结石
胆管扩张
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团块, 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肝内外胆管扩张,管壁 增厚、毛糙。
胰腺炎
胰腺体积增大,形态饱 满,实质回声减低,主
胰管扩张。
脾脏病变
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 常,实质回声不均匀。
淋巴结肿大
胰腺病变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增大。
胰腺影像诊断临床意义
诊断胰腺疾病
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确诊大部分胰腺疾病,如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监测疗效
治疗后通过影像诊断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 估病情变化和预后。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肝、胆、胰、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保障人体正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增进对肝胆胰脾的认识并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的过程中,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平片、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等。
X线检查比较简单,可以快速检测异常病灶。
但其局限为检查区域较小,只能识别结构明显的病灶。
CT检查具备灵敏度高,扫描快,检查范围广泛,可以准确鉴定病灶大小和位置,具备高度准确性,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查方法。
MRI检查无辐射性,在检测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中心城市医院的价格较高。
超声检查无辐射性,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组织的检查效果也较好,但其缺点是操作者依赖性较强,探头接触面积较小,需要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一般适用于甲状腺病、骨病、心血管疾病等。
肝脏影像诊断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身体代谢活动的中心之一。
MRI和CT扫描是肝脏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查供血动脉、门脉及肝内胆管的各个部位。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积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信息,帮助尽可能地获得更加准确的肝脏影像,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恶性特征。
胆囊影像诊断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器官,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超声检查是目前检测胆囊的最佳方法。
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快速显示胆囊内的石头和胆汁淤积,也可以确定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胆囊的病变情况。
胆囊癌仅占恶性肿瘤的1-2%;但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70%存在胆囊癌的变化,因此超声检查应该成为每位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
胰腺影像诊断胰腺是人体分泌生命必需激素和消化液的重要腺体之一。
常用的胰腺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检查、CT、MRI、超声等。
其中,CT和MRI扫描是最常用的诊断胰腺疾病的影像方法。
对于胰腺的肿瘤、胆管炎、胆囊癌、胃肠癌的淋巴转移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 冯平勇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正常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CT检查 1.CT平扫: (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2.增强扫描: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同 3.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增强
1)动脉期:增强明显,条状、结节状或片絮 状。乏血管者无增强 2)门静脉期:轻或中度增强,病灶与正常肝 脏对比明显,瘤中坏死出血区无增强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肝动 脉---门静脉短路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单发或多发,临床主 要为发热、肝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1.平扫 (1)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 数可见气体影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2.增强扫描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脂肪肝在CT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或肾脏,且 呈不均匀性。
MRI检查
脂肪肝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强度,T2WI呈高信 号强度。
肝硬化的影像诊断
超声检查
肝硬化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形态失常,肝实质回声 T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形态失常,肝实质密度不 均匀,门静脉扩张。
进行X线摄影,以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情况。
02
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
血管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胆、胰、脾等器官的血管病变,如肝
癌、胰腺炎等。
03
血管造影检查的局限性
血管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同时价格较高
。
02
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X线平片
脂肪肝的X线平片表现主要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与脾脏相差 无几,甚至更低。
04
胰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CT表现
胰腺弥漫性增大,质地不均,边缘模糊,增强扫 描时,胰腺实质明显强化。
MRI表现
胰腺信号强度增高,边缘模糊,T1WI呈等或稍 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US表现
胰腺增大,轮廓线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匀,常 有钙化或结石。
慢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CT表现
US表现
胰腺局部肿块,边缘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匀,常有液化坏死区 。
05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大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大
分为生理性肿大和病理性肿大, 生理性肿大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 表现为轻度的体积增大,而病理 性肿大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感染性肿大
例如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如单 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结核等, 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节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可修改版ppt]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检查 肝胆胰脾 • 普通CT检查(CT平扫)
1.检查前准备 2.扫描方法:仰卧位,必要时侧卧或俯卧位 (防止胃内气体干扰) 3.范围:全肝,肝脏上缘到肝角下缘 4.参数: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连续 扫描,可疑部位可薄层(5mm,3mm) 5.窗位:45~55Hu 窗宽:100~200Hu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 肝胆胰脾 CT增强扫描 目的:增大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扩大二者的密
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及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 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的碘剂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 常用造影剂 离子造影剂 泛影葡胺、Angiografin 非离子型造影剂 Uitravist,Omnipaque 注意事项 1.禁忌症 对碘过敏者禁用 肝肾功能减退、活动性肺结核、多发性脊髓瘤 及甲亢者禁用 2. 做过敏试验 碘过敏症象 (毛细血管 扩张,充血水肿)眼睑充血、流泪、流涕、喷嚏 等,严重喉头水肿、过敏休克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用的造影剂增强方法 静脉滴注法 增强效果欠佳,多不采用 静脉快速注入法 缺点:只能评估一个层面 动态扫描法(dynamic CT)目前最常用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 团注法动态增强扫描 • ⅰ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 ⅱ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
此检查方法研究病变的血液供应情况, 鉴别病变的性质为目的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phy,ERCP)
术后胆管"T"行管造影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口服胆囊造影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方法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表现通用课件
目录
• 肝胆胰脾概述 •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 胆囊正常影像表现 •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 脾脏正常影像表现
01
肝胆胰脾概述
肝胆胰脾的生理功能
肝
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 器官,具有代谢、解毒 、分泌、免疫等多种生
理功能。
胆
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 胆汁,帮助消化食物中
的脂肪。
血管
正常脾脏血管走行自然,无扭曲、扩张或狭 窄。血管壁清晰,无钙化或血栓形成。
淋巴系统
正常脾脏淋巴组织丰富,但无淋巴结肿大或 异常钙化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
总结词
胆囊内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无结石或异常占位。
详细描述
胆汁密度及信号均匀一致,呈水样低密度或低信号,无高密度结石或异常占位 病变。胆汁透声良好,无沉淀物或泥沙样结石。
04
胰腺正常影像表现
胰腺大小形态
胰腺大小
正常胰腺长度一般为10-15cm,厚度 为2-3cm,宽度为3-4cm。
脾
位于左上腹,呈扁圆形,具有 丰富的血供。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 式,常用于初步筛查。
CT检查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可 以清晰显示器官结构和病灶。
MRI检查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 行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 。
X线检查
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关系,但对细节显示有限。
02
肝脏正常影像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是肝脏影像表现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肝脏的大小与人体身高和体重成正比,形态呈不规则的楔形,右叶 厚而大,左叶薄而小。在影像学检查中,肝脏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无局限性隆 起或凹陷。
肝、胆、胰、脾疾病的影像诊断
VIII、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
1、PTC检查方法
细针经皮经肝穿刺肝门胆 管注入造影剂使胆系显影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
2、Indications
• USG、CT、MR等不能确诊有胆管梗阻 • 或发现有梗阻,施行PTC进一步明确梗
1、ERCP检查方法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2、诊断价值
• 判断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原因 • 诊断十二指肠壶腹部、胰腺疾病有一定价值 • 可取得组织学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 能进行一些治疗处理,如取石、安放支架、
括约肌切开术等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3、Limitations
• 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检查应在X-线 • • •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造影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 • • •
超声成像
(USG) (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1、目的
CT增强扫描 2、方法
• 团注增强扫描 • 团注动态增强扫描 • 增强后延迟扫描 • 螺旋CT双期/多期扫描 • CT血管造影:CT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
CTHA、CTAP
螺旋CT双期扫描
基于肝特有的双重供血系统
• 肝动脉系统 • 门静脉系统
(Hepatic arterial suppl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以及强化情况
CT与MRI诊断
CT检查方法: • 检查前5~6小时禁食; • 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的泛影葡胺 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肠管显 影; • 常取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扫描完全肝脏; • 先平扫,多需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CT与MRI表现
• 肝内肿块: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 肿块边缘较前清晰。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明显减弱,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MRI表现: T1WI表现为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表现为高信号, 常不均匀,有时肿瘤边缘可见一低信号环的包膜,增 强扫描肝癌信号可明显增强,可低于或高于肝脏实质 信号,边缘较前清晰,其中的坏死和瘢痕区无强化。
第三章 肝、胆、胰、脾
安徽医科大学附院放射学教研室
• 肝、胆、胰、脾位置邻近,关系密切, 不少疾病彼此影响,影象学检查方法是 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选 择,互相补充。
• 检查查的目的: • 确定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无、位置、
大小与性质; • 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 • 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
•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 描时,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 时间的延长,强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 则逐渐降低,最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 灶与正常肝脏等密度,这个过程比较长,约 10~20分钟。而肝癌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 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因 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
• CT上肝脏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 织 密 度 影 , CT 值 为 50~60Hu , 高 于 脾脏等;
• 肝脏内门静脉和肝静脉显示为低密 度的管道状或圆形影,增强后明显 强化;
• 肝脏内动脉和胆管正常比较细小, 通常平扫和增强是,扫描都不能见 到。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MRI 1. 正常表现 平扫,增强扫描 2. 异常表现 病灶的形态、信号强度、大
小、数目
MRI检查方法
• 常规使用自旋回波成象技术T1WI和 T2WI作横断和冠状面成象;
• 梯度回波快速成象技术; • Gd-DTPA增强扫描。
正常MRI表现
• 正常肝的结构均匀,其信号强度中 等,在SE序列其信号略低于脾而高 于背部肌肉;
• 血管呈低信号,显示良好; • 腹内脂肪呈甚高信号; • 气体呈极低信号。
• 门静脉受累和癌栓形成:CT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扩张, 内有充盈缺损。MRI表现为低信号的门静脉内有高信 号的块影。
伴发改变
• 肝硬化:50~90%的肝癌合并肝硬化, 30~50%的肝硬化合并肝癌。
• 腹水 • 钙化 • 胆管扩张 • 淋巴结肿大 • 远处转移
(四)转移性肝癌
(三)原发性肝癌
• 临床与病理 90%以上为肝细胞癌;病理上分 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可行AFP检查。
• 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造影 可发现2cm的病灶;供血动脉增粗;出现 肿瘤血管;占位征象;血管浸润征象;肿瘤染 色和充盈缺损;静脉早显;门静脉改变(推移、 狭窄、癌栓形成而闭塞);
肝癌动脉造影表现
临床与病理 全身的恶性肿瘤约30~50%可转移到肝,以消化
道和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境界不清,可钙化,增强扫描有时可出现“牛眼症” (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 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牛眼 征” )。
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的无强化的低密废水肿 带构成了所谓“环征”(ringsing),90%出现“环 征” 一般多见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周围没 有水肿则呈单环。如果脓肿壁的内层由坏死组织 构成不出现增强,而外层由纤维肉芽组织构成呈 明显增强,则可见脓腔外周的低密度环和周围低 密度的水肿带之间有一增强的脓肿壁外层环,即 所谓“三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 肿的特征性表现。
三、疾病诊断
(一)肝脓肿
• 临床与病理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 • 影像学表现 1. X线 2. CT 3. MRI
肝脓肿CT、MRI表现
• 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密度 • 边缘不清,有水肿环,壁强化 • 脓肿内积气 • MRI表现为长T1长T2。T1WI表现为
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区,边缘清晰, 周围有一圈略低于肝信号的晕,代 表肉芽组织。T2WI脓腔表现为高信 号,其周围仍有一圈低信号的晕围 绕,增强扫描晕环强化为高信号。
一、检查技术
• X线 • USG • CT • MRI • 肝动脉造影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X线 1. 动脉期:肝脏内动脉分支边缘整齐,行
走自然,并有一定的规律,管经由粗变 细; 2. 毛细血管期:可显示多数毛细血管; 3. 肝实质期:肝脏密度普遍均匀增高。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CT 1. 正常表现 平扫;螺旋CT双期和三期
肝脓肿
膈下脓肿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为常见良性肿瘤,多无症 状,病理上由血窦组成。
• 影像学表现 1. 动脉造影 肿瘤内出现“血湖”,呈爆
米花样染色,持续时间长;无肿瘤血管 和动静脉短路,可与肝癌鉴别。
2. CT 3. MRI
肝海绵状血管瘤
•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 瘤。其CT平扫与肝癌的表现相似,增强 扫描采用“二快一慢”的扫描方式90% 可与肝癌鉴别开来。所谓“二快一慢” 就是注射造影剂要快,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血管瘤MRI表现
• 血管瘤MRI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较大肿瘤其 中心区结构不均匀且信号更低,为其中的血管和 纤维化所致。T2WI肿瘤信号很高,并随回波时间 的延长血管瘤的信号逐渐增强,有“灯泡征”表 现。90%的血管瘤具有上述特征。增强扫描早期 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强 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则逐渐降低,最 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灶与正常肝脏等密 度, MRI对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诊断优于CT、 U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