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B内部评级法

合集下载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汇总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汇总

五级分类 12级分类
组合评级
预期 损失率
五级评级
两维评级体系
客户评级 AAA级 AA级 A级 BBB级 BB级 B级 CCC级 CC级 C级 D级
贷款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常+ 正常+ 正常正常关注+ 关注+ 关注次级+ 次级+ 次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正常- 关注+ 关注+ 关注+ 关注+ 关注关注- 次级+ 次级+ 次级+ 次级+ 次级次级- 可疑+ 可疑+ 可疑+
目实施。
美国银行风险评级应用
Risk-Based Economic
Limits &
Capital
Authorities基 Allocation经济
于风险管理的Leabharlann 资本分类额和权威部门Risk-Based
Credit Process 信贷过程
Portfolio Optimization 资本投资最优化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
理论和基本原理
内部评级法(IRB)
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 IRB方法根据违约 概率(PD),内部评级是指银行使用自 己的评估系统,对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及 对银行风险资产监测的信用管理活动。
一般情况下,其对信贷客户的评级 结果直接用于信贷活动,在本银行内有 效。从国际经验看,只有风险管理水平 高的银行才能使用内部评级。
(2)评级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3)评级系统和方法的改善。
(4)评级系统的标准。
(5)PD的测算。
(6)数据的收集和信息系统。

IRB方法以及其在中国银行界的运用

IRB方法以及其在中国银行界的运用

IRB方法以及其在中国银行界的运用张旻 2002-04-15 11:33:32在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新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中,非常明确地确立了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IRB方法根据违约概率(PD),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LGD),违约的总敞口头寸,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IRB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银行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六大风险:公司业务风险、国家风险、同业风险、零售业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

然后,银行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其风险要素,并计算得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这些风险要素主要包括:违约概率(PD),指债务人违反贷款规定,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概率;违约损失率(LGD),指债务人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状况,它表现为单位债务的损失均值;违约风险值(EAD),指交易对象违约时,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估计;期限(M),指银行可以向监管当局提供的交易的有效合同期限。

IRB方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资本的配置更加精确,与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更加匹配。

这与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对信用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的内部评估框架也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中国银行界需要采用诸如IRB方法等一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但是实施IRB方法需要银行满足如下的最低要求,实现这些最低要求的本身就是对中国银行界的重大挑战。

(1)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

新资本协议要求,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需要具备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区分信用风险的不同水平,经营良好的借款人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不良借款人至少要划分2个等级。

(2)评级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在给予贷款承诺之前,需要对每个借款人和融资项目进行评级,这种评级必须是独立的,而且需要完善的风险评级流程和组织结构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

(3)评级系统和方法的改善。

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内部评级法探析_鲍静海

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内部评级法探析_鲍静海

货币银行Financial Industry201004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我国银行将最早于2010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中信用风险实行内部评级法(IRB)。

IRB 法更多的要求银行自己估计各种风险要素,然后代入相应的风险权重函数,以计算最低资本。

对于IRB 法所采用的各种监管公式的理论依据,巴塞尔委员会没有作详细的说明,存在着不透明性。

同时,这些监管公式是基于十国集团的经验数据而得出的,不一定适用于我国。

因此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而言,要很好的实行IRB 法,就要充分理解其基本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银行在实施IRB 法时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才能以IRB 法为指导,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IRB 法的基本框架IRB 法根据不同的风险特征,将银行账户分为五个资产类别:公司、主权、银行、零售及股权。

在公司资产类中,又将专业贷款分为五个子类,零售资产又分为三个子类(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贷款、其他零售暴露),如表一所示。

表一资产类别、相关系数及期限调整资料来源:BCBS (2004)同时,IRB 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根据初级法,银行自己估计违约概率(PD ),其他风险因素(违约损失率(LGD )、风险暴露(EAD )及期限(M ))采用监管当局的估计值。

高级法要求各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标准的条件下,自己估计上述风险因素。

然后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将上述风险因素代入相应的风险权重函数,用于确定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

(一)公司、主权和银行风险加权资产1.公司(普通公司贷款)、主权和银行暴露相关性(R )=0.12×1-e -50×PD 1-e -50+0.24×(1-1-e -50×PD1-e-50)期限调整(b)=[0.11852-0.05478×ln(PD)]2资本要求(K)=LGD ×[N (G(PD 1-R)+R 1-R姨×G (0.999)-PD]×1+(M-2.5)×b 1-1.5×b 风险加权资产(RWA)=K ×12.50×EAD2.对中小企业规模的调整中小企业暴露采用对公司风险权重公式从规模的角度进行调整。

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评级(IRB法)0539总结

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评级(IRB法)0539总结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
一、最低资本金要求
1、银行设定最低资本金 2、要求银行将信用风险与评级 联系 —公共评级 —内部评级 3、要求银行把IRB法与实证的 返回检验联系起来,在应用信 用评级时要求具有独立的风险 管理部门与建设风险管理文化
二、监管者对资本充足率的监 督 四条基本原则: 1、银行必须估计与其风险相 对应的清偿能力 2、监管者必须检查银行自己 的估计和资本战略 3、银行应该拥有超过最低资 本金要求的资本 4、当银行资本金水平恶化时 ,监管者应该提早介入
A、原则:结合国情,积极参照 B、基本策略:“两步走”和“双轨制” “两步走”—先执行好《1988资本协议》,按照《商业 银 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到2007年绝大部分商业银 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 “双轨制”—是将来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不搞一刀切。 C、大型商业银行应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尽早达到新 资本协议的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应借鉴新资本协议要求 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 D、争取2009年我国有10家左右的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
1、组织体系的建设要符合银行战略发展要求 – 关注风险调整后赢利和股东收益 – 关注价值创造和风险度量 2、在激励机制和工资待遇方面 1)要与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联系,而不是以总利润或者总资产为标准 2)要与特定的风险管理目标联系(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资产组合的信用评级) 3)绩效评价应当是经过风险审计过的(Linked to performance on risk audits) 3、要求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具有所需要技能的职员 4、对所有基层和风险岗位建立问责制(Accountability) 5、力求风险度量和风险-酬劳(risk-reward)关系的最优化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IRB)是一种资本计量方法,用于计算银行对信用风险资产的资本要求。

这种方法是根据银行内部评级模型进行资本计量,较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区分度。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资本计量规则一般包括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以及资本要求计算公式。

首先,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银行需要建立一个内部评级模型,根据以往的数据和经验,对各种信用风险资产进行评级。

这些评级通常分为几个等级,低风险评级的资产要求更少的资本,高风险评级的资产则需要更多的资本。

2.等级划分和分配:根据内部评级模型的结果,银行需要将信用风险资产按照评级进行划分和分配。

通常,评级越低的资产,其风险越高,需要分配更多的资本。

3.借款人与担保品的抵押评估:银行在进行内部评级时,需要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及可能提供的担保措施。

借款人信用状况越好,提供的担保措施越好,其评级越低,需要分配更少的资本。

4.未来损失的考虑:在进行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时,银行需要考虑未来的损失。

通常,银行会根据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计算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在资本要求中进行考虑。

其次,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资本要求计算公式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基本指标法(Foundation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FIRB):基本指标法是IRB方法的一种变体,适用于比较低的风险资产。

这种方法基于振幅指标(LGD)和概率违约(PD)对资产进行风险加权和资本要求计算。

2. 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违约概率是指在给定时间段内,借款人出现违约的概率。

银行需要根据内部评级模型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并将其作为资本要求计算的一部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自从金融危机过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纷纷采取行动,以避免未来出现类似的危机。

其中,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III)是全球银行监管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简称IRB)作为一种评估银行信用风险并确定资本要求的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重点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

一、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委员会给予银行在资本要求计量和报告方面更多灵活性的方法,其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级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测量不同风险类别的风险水平,对其债券、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进行评级。

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借款人信用评级、担保品价值、贷款剩余期限、利率等因素。

根据这些评级,银行可以将其信用风险资产分组,以确定相应的资本要求。

2. 额外资本要求根据不同评级组合的资本要求,银行需要为风险资产设置相应的额外资本缓冲。

评级越低,额外资本要求越高。

这样,银行将面临逐渐增加的资本要求,以使其更好地承担风险。

3. 内部模型和监管基准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建立内部模型来评估风险和确定资本要求。

然而,为了防止银行过分降低其风险估计,委员会制定了监管基准作为内部模型的下限。

银行的内部模型估计的风险水平不能低于监管基准。

二、内部评级法的演变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发布以来,内部评级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这些演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模型的发展在新资本协议之后,银行积极投入到开发更准确、更细致的内部模型中。

这些模型考虑到更多的风险因素,以更精确地评估银行资产的风险水平。

同时,模型也在不断改进和修正,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2. 风险披露增加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增加对其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披露。

这包括对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架构和方法的详细描述,以及评级结果的披露。

银行内部评级法

银行内部评级法

银行内部评级法1. 简介银行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IRB)是一种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方法,它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数据和模型,对借款人进行评级和定价。

该方法被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并成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2. IRB的目的和意义IRB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银行更准确地衡量和管理信用风险。

通过使用IRB,银行能够根据借款人的特征和历史数据,对其进行评级,并据此确定贷款利率、担保要求以及资本充足性水平等。

IRB的意义在于: -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借款人进行评级,银行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其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

- 促进风险定价精确性:根据不同借款人的风险特征进行差异化定价,可提高资产定价效率。

- 支持合规监管:使用IRB可以满足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性的要求,并提供可验证的数据和模型。

3. IRB的基本原理IRB主要包括两个关键部分: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简称PD)和损失给付(Loss Given Default,简称LGD)。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而损失给付则是指一旦发生违约时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

IRB的基本原理如下: - 数据收集和整理:银行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包括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历史还款记录、财务状况等。

- 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银行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计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

常用的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等。

- 评级划分: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将借款人划分为不同级别。

通常使用字母等级(如AAA、AA、A等)或数字级别(如1、2、3等)来表示不同风险水平。

- 定价和决策:根据评级结果,银行可以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借款人进行差异化定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4. IRB的优缺点IRB相比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具有一些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4篇 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第4篇 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版本<1.0>巴塞尔协议研究项目组吉贝克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二零零六年四月目录1.IRB法的核心 (3)2.IRB法和标准法的区别 (3)3.IRB法要求的资产类别 (4)4.IRB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异同及其计算公式 (6)5.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8)5.1PD (8)5.2LGD (10)5.3EAD (11)5.4M (12)6.计算主要参数所需的数据 (12)6.1PD (13)6.2LGD (13)6.3EAD (14)6.4M (15)7.实施IRB法的体系架构 (15)7.1技术层面 (15)7.2制度层面 (16)1.IRB法的核心新巴塞尔协议在最低资本需求的计算上有两个最大的创新,其一是在信用风险计算中提出了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es,IRB法),其二是在总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引入了对操作风险的计量。

IRB法是在满足某些最低条件和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得到监管当局批准有资格采用IRB法的银行可根据自己对风险要素的估计值决定对特定敞口的资本要求。

IRB法对每一风险类别采用一致的算法,即将一组特定的风险要素转换为最低资本要求。

IRB法的核心,是银行自身通过构建模型测算客户的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

违约概率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将违约概率定义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一年内的平均违约率。

各信用等级违约概率的确定必须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而且为保守的和前瞻性的估计。

要测算违约概率,需要分析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

通常,影响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有财务因素、经营因素等,并且不同的风险类别,其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不同。

只要银行决定采用内部评级法,无论是初级法还是高级法,都必须自己计算各类客户的违约概率。

2.IRB法和标准法的区别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两种主要的方法中任择一种。

商业银行高级法

商业银行高级法

商业银行高级法
商业银行高级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AMA)是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发
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提出的一种更为复杂的资本计量方法。

它旨在更准确地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并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更大的风险。

高级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部评级法(IRB),第二部分是市场风险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 for Measurement of Market Risk,SARM)。

1.内部评级法(IRB):
内部评级法是高级法的第一支柱,它基于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确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级别。

IRB将借款人分为五个级别:AAA、AA、A、BBB和BB,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率。

1.市场风险标准法(SARM):
市场风险标准法是高级法的第二支柱,它基于外部的基准数据和内部的风险参数,来计算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

SARM将市场风险分为四类: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

实施高级法需要银行具备强大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以确保准确地计量风险并保持充足的资本。

此外,银行还需要定期接受监管机构的审计和检查,以确保其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能力符合要求。

1。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体系建设——项目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体系建设——项目服务方案
其他股份制银行
这些银行虽然没有进入“申请实施巴塞尔协议”的银行名单,但为 了在后期获得银行监管部门的认可同时出于提升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的需要,其中的大部分银行如光大银行在2009年左右就开始了针对内 部评级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城商行和农商行
这两类银行总体上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方面的起步较晚,绝大部分 银行甚至还没有考虑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其中,部分规模较大的 银行和具有一定战略意识的银行如宁波银行、包商银行、河北银行等出 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行业地位、在海外上市等多方面的考虑已经 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开始建设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目录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核心应用方面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可以用于支持营销、信贷准入、授信审批、风险 限额、贷款定价、绩效考核、信贷政策制定和预警监控等。
高级应用方面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可以用于经济资本计量、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确 定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风险定价、计算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 绩效考核、配置风险资源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我方派遣项目组成员到银行驻点开展项目,项目全 程由专家指导,项目成果由专家检查确认。具体流程包 括数据整理、建模、确定参数、验证修正参数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实 施 具 体 流 程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我方派遣项目组成员到银行驻点开展项目,项目全 程由专家指导,项目成果由专家检查确认。具体内容包 括配套政策制度调整、业务流程改造、组织IT系统上线 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QRRE*
银行自己估计 PD、LGD、EAD。
其他
* QRRE, Qualifying Revolving Retail Exposures, 合格的循环零售贷款
四、 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1、PD 新协议指出,对客户违约概率的估计须反应长期的平均水平,所以对建模
样本数据的时间长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数据源的历史观察期一般为五年以 上。在估计违约概率的技术上,新资本协议要求必须使用相关信息和适当地考虑 长期经验的技术,并给出三种具体的技术: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 违约模型。
与标准法不同,IRB 法更强调银行内部对其具体风险特征的评估。IRB 法 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表现在,银行对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估计值将作为计算资本 的主要参数。IRB 法并不允许银行自己决定计算资本要求的全面内容,巴塞尔委 员会确定了计算资本要求的一系列风险权重函数计算公式,银行需要做的是根据 选择初级法或高级法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数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违约概率、违约 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以银行估计的这些指标值代入委员会提供的风险 权重函数计算公式中,最终得到风险加权资产。这些风险权重函数的计算公式建 立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之上,涉及了大量的数理统计知识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分 析,与标准法相比,IRB 法在银行的风险有效评估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4)产生收入的房地产。指的是为房地产提供资金的方法。这种融资方法 下,贷款偿还及清偿的前景主要依赖于资产创造的现金流。此类现金流的主要来 源是出租或租赁收入,或是资产销售,其典型的特征是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和出现 违约贷款清收的可能性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两者都主要依赖房地产创造 的现金流。
(5)高变动性的商用房地产(HVCRE)。这是一种具有较高损失波动率的 商用房地产融资,它包括按照各国监管当局认定的房地产做抵押的商用房地产贷 款、为土地收购性质项目的发展和建设阶段融资的贷款以及为其他性质的发展和 建设融资的贷款。

信用风险内部评等法(IRB)

信用风险内部评等法(IRB)

貳、信用風險內部評等法(簡稱IRB法)一、總論(一)經主管機關核准使用內部評等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以下簡稱IRB法)之銀行,應依據本規定之程序與標準計算各風險成分估計值,以計提信用風險最低適足資本。

(二)前項所述之最低資本,係指在IRB法架構下信用風險之非預期損失(Unexpected Losses,以下簡稱UL);至於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es,以下簡稱EL)之處理詳述於後續之第六部分。

(三)在IRB法架構下,各類資產之資本計提,應具下述三項要素:1、風險成分:由銀行自行估計或由主管機關提供之風險成分估計值,包括違約機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以下簡稱PD)、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以下簡稱LGD)、違約暴險額(Exposure At Default,以下簡稱EAD),以及有效到期期間(Effective Maturity,以下簡稱M或到期期間)33。

2、風險權數函數:將風險成分轉換為風險性資產,並計提法定資本之計算公式。

3、最低作業要求:銀行採用IRB法衡量特定資產風險成分者,應符合最低作業標準。

(四)本規定未明確說明之其他暴險,銀行就其非預期損失計提資本時,除標準法下規定風險權數為0%之暴險外,所適用之風險權數為100%。

(五)銀行開始採用IRB法之前一年,其適足資本必須分別以IRB法及原計算方式進行試算34。

(六)銀行採用IRB法之初期,須依下列資本底限之規定辦理:1、資本底限:係指以調整因子乘以下列各項計算後之餘額:(1)依其開始採用IRB法前所適用之資本適足率計算規定,所計算出之全部風險性資產總額之8%。

(2)加計第一類資本及第二類資本之扣除額。

(3)扣除依「銀行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規定得列入第二類資本之營業準備及備抵呆帳。

2、各年調整因子如下35:(1)採行基礎IRB法者36,其實施第一年之調整因子為95%,第二年之調整因子為90%,第三年之調整因子為80%。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充分肯定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

显然,内部风险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Foundation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IRB--- Internal---Ratings---Based简称IRB法-。

内部评级法提出了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xposure Against Default)以及年期(Maturity)。

初级法的要求比较简单,银行只需计算违约概率,其余要素只要依照监管机构的参数即可。

高级法相对复杂得多,银行需要自行计算上述4个要求,且受监管机构限制的地方较少。

换言之,在高级法下,银行的自由度增加了,减少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控手段。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作了对使用高级法的银行有较高的要求外,同时对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提出加强规范,亦规定银行在使用高级法前要先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在推行高级评级法前,银行须参考监管机构的要求标准,考虑如何符合监管机构的期望,从而有效推行自己的内部评级法。

一,基本要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

换言之,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银行才有能力运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

所谓内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对经合组织近50个国际性大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有效内部评级体系应包括评级对象、结构、方法、标准和检验等几个主要因素。

银行内部评级法

银行内部评级法

银行内部评级法1. 简介银行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IRB)是一种用于评估银行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银行内部的评级模型和数据来确定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概率,从而确定相应的风险权重和资本要求。

2. 评级模型银行内部评级法依赖于建立有效的评级模型来对借款人进行分类。

评级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2.1 借款人基本信息评级模型需要考虑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收入、职业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银行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2.2 借款人历史数据评级模型还需要分析借款人的历史数据,如过往贷款记录、还款情况等。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判断借款人是否存在违约风险。

2.3 借款人财务状况评级模型需要考虑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这些财务数据可以帮助银行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2.4 借款人行为特征评级模型还需要考虑借款人的行为特征,如信用报告、征信记录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银行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意愿。

3. 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概率基于评级模型,银行可以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简称PD)和损失给付概率(Loss Given Default,简称LGD)。

3.1 违约概率违约概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违约预测模型来计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通常采用百分比表示,如0.5%表示0.005。

3.2 损失给付概率损失给付概率是指在发生违约情况下,银行实际损失的比例。

银行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估计损失给付概率。

损失给付概率通常采用百分比表示,如40%表示0.4。

4. 风险权重和资本要求基于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概率,银行可以确定借款人的风险权重和相应的资本要求。

4.1 风险权重风险权重是指银行对不同借款人分类的权重。

风险权重越高,表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概率越高,风险越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2001年初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在经过一系列修订之后即将在2005年实施。

因为这份重要的风险管理文件对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带来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显著的冲击,因此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关注。

在这份新协议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以下简称IRB方法)的推出。

从理论角度把握IRB方法的演变及其形成,对于我们分析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的演变巴塞尔委员会此次提出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国际大银行发展出各种风险模型来衡量信贷风险, 并且计算经济/风险资本〈economic capital〉。

这些银行意识到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公布的旧版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并不能准确、敏感地体现真实的风险水平, 因此, 在衡量风险时更多地采用经济资本,而不是监管机构所规定的资本。

另外, 随着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asset securitization)与衍生产品的出现与日益复杂, 更加突显1988年的资本协议不能准确衡量实际风险的问题, 1988年的协议面临重新修订的必要。

委员会了解现行资本协议的不足,也致力研究改善的方法, 其中一个里程碑是1996年的修订, 将市场风险包括到资本协议中,并允许银行采用风险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VAR, value at risk)。

当一些银行运用风险模型来衡量与管理信贷风险之后, 委员会面对重新考虑有关信贷风险资本的规定。

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的《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文件中, 首次提出三大支柱的概念, 并在第一支柱的信用风险中提出IRB方法。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

• 内部评级体系是内部评级模型体系和评级支持体系的总称,其中评级模型体系 在整个内部评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评级支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持、辅助
和保障作用。
• 评级模型体系主要是由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客户评级模型、债 项评级模型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资产分池参数估值模型共同构 成。评级模型体系通过建模过程所固化的内容是各项风险参 数计量规程;评级模型体系的动态输入内容是区域、行业、 客户、财务、债项和缓释等信息流和数据流;模型体系的输 出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和风险计量结果。
• 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模型蕴含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的三个核
心:(1)二维评级和资产分池;(2)四大风险参数;(3)
两大风险量化结果
精品课件
5
内部评级基本逻辑结构
客户评级 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债项评级
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资产分池
违约概率 有效期限 违约损失率 违约风险暴露
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
精品课件
6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贷款的不良行为,如逾期、非逾期精品等课。件
8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核心之二:四大风险参数
• 四大风险参数是评级模型的直接输出结果,包括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以及有效期限。他们是内部评级 模型的产物,也是推导两大风险计量结果的中间参数,是 整个信用风险精确计量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纽带。
核心之三:两大风险量化结果:EL和UEL
• 信用风险的最终量化是基于评级模型及PD,LGD,EDA和M四 大风险参数的估值而实现的。其理论基础是VaR风险计量 原理,即在99.99%的置信度下的信用风险的损失价值和概 率分布,损失价值总量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大部 分。
精品课件
9

巴塞尔-内部评级法

巴塞尔-内部评级法

9.2 内部评级模型体系的基本框架
• 内部评级体系是内部评级模型体系和评级支持体系的总称,其中评级模型体系 在整个内部评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评级支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持、辅助 和保障作用。
• 评级模型体系主要是由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客户评级模型、债 项评级模型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资产分池参数估值模型共同构 成。评级模型体系通过建模过程所固化的内容是各项风险参 数计量规程;评级模型体系的动态输入内容是区域、行业、 客户、财务、债项和缓释等信息流和数据流;模型体系的输 出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和风险计量结果。 • 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模型蕴含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的三个核 心:(1)二维评级和资产分池;(2)四大风险参数;(3) 两大风险量化结果
9.3 四大核心风险参数的估计
3. 违约风险暴露(EAD),也叫风险敞口:是指由债务人违约 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 • 风险敞口的确定规则如下:
– 表内业务,风险敞口就等于名义贷款额。在满足标准法规定条件 的前提下,可对同一公司表内的贷款和存款进行轧差,从而使风 险敞口减少(贷款减去存款的余额)。 – 表外业务, 需对两大类业务分别处理,一是用款支出不确定交易, 如信用证、承诺和循环贷款;二是外汇、利率和股权的场外衍生 产品合约。对于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交易类别有不同的风险转换 系数。
内部评级基本逻辑结构
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客户评级 债项评级
违约概率 有效期限 违约损失率 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
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资产分池
违约风险暴露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核心之一:非零售二维评级和零售资产分池 • 1.非零售风险暴露二维评级: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
客户评级,以违约概率为参考值,即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债项评级,是对债项本身特定风险的计量和 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债项损失的大小,即违约损失率。 – (1)客户评级是针对客户本身可能引起违约的因素进行评级。 客户评级模型一般有打分卡模型和统计模型。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2001年初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在经过一系列修订之后即将在2005年实施。

因为这份重要的风险管理文件对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带来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显著的冲击,因此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关注。

在这份新协议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以下简称IRB方法)的推出。

从理论角度把握IRB方法的演变及其形成,对于我们分析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的演变巴塞尔委员会此次提出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国际大银行发展出各种风险模型来衡量信贷风险, 并且计算经济/风险资本〈economic capital〉。

这些银行意识到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公布的旧版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并不能准确、敏感地体现真实的风险水平, 因此, 在衡量风险时更多地采用经济资本, 而不是监管机构所规定的资本。

另外, 随着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asset securitization)与衍生产品的出现与日益复杂, 更加突显1988年的资本协议不能准确衡量实际风险的问题, 1988年的协议面临重新修订的必要。

委员会了解现行资本协议的不足,也致力研究改善的方法, 其中一个里程碑是1996年的修订, 将市场风险包括到资本协议中,并允许银行采用风险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VAR, value at risk)。

当一些银行运用风险模型来衡量与管理信贷风险之后, 委员会面对重新考虑有关信贷风险资本的规定。

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的《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文件中, 首次提出三大支柱的概念, 并在第一支柱的信用风险中提出IRB方法。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
理论和基本原理
内部评级法(IRB)
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 IRB方法根据违约 概率(PD),内部评级是指银行使用自 己的评估系统,对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及 对银行风险资产监测的信用管理活动。 一般情况下,其对信贷客户的评级 结果直接用于信贷活动,在本银行内有 效。从国际经验看,只有风险管理水平 高的银行才能使用内部评级。
(1)强化数据管理。 (2)获取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资源。 (3)实施一定程度的变革管理来帮助项 目实施。

美国银行风险评级应用
Risk-Based Economic Limits & Capital Authorities基 Allocation经济 于风险管理的限 资本分类 额和权威部门 Risk-Based Pricing & Credit Process Risk Rating ProfitabilityRi 信贷过程 System sk-Based Output风险 Pricing & 评级系统输 Profitability 基 Portfolio 出 于风险的定价和 Optimization 收益 资本投资最优化 Forecasting预 测 Provisioning Reporting报告 损失提列
可疑- 损失+ 损失+ 损失+ 损失损失+ 损失+ 损失+
内部评级的基础地位

支持营销 信贷审批 风险定价 组合管理 贷后风险管理 准备金计提——EL 经济资本分配——UL 监管资本充足率
内部评级系统主要功能

客户评级 债项评级 国家评级 行业风险评级 区域风险评级 产品风险评级 交叉风险评级
正常- 关注+ 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评级法2001年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并就此草案向各界征求意见,拟于2006后实施。

在此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简称IRB)的推出。

该方法的推出,在整个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简介IRB的推出,是委员会经过对业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信贷风险估算模型(主内部评级法要是MTM及DM两大类的模型1)的研究和比较之后,根据其成熟度及可操作性进行调整后进行相应调整修改最后确定的基础方法。

在此方法中,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授信信用风险,委员会将其划分为主权、银行、公司、零售、项目融资及股权风险。

对于公司授信风险而言,委员会还将其划分为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同样的还有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

在基础评级法中,金融机构需根据内部数据对于不同级别的借款测算违约率(PD),金融监管当局则必需提供其他所需参数如违约风险暴露(EAD)及给定违约损失率(LGD)等。

而高级法中,上述参数由银行自行测算决定,但必须由监管当局加以确认方可实行。

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基础法和高级法在计算公式及授信期限等调整因子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在计算风险资产及提取相应准备上存在巨大差异。

但总体来说,对于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采用高级法往往能比采用基础法减少必须的准备提取,但对于一些风险控制较差的银行,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 IRB方法根据违约概率(PD),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LGD),违约的总敞口头寸,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IRB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银行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六大风险:公司业务风险、国家风险、同业风险、零售业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

然后,银行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其风险要素,并计算得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这些风险要素主要包括:违约概率(PD),指债务人违反贷款规定,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概率;违约损失率(LGD),指债务人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状况,它表现为单位债务的损失均值;违约风险值(EAD),指交易对象违约时,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估计;期限(M),指银行可以向监管当局提供的交易的有效合同期限。

IRB方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资本的配置更加精确,与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更加匹配。

这与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对信用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的内部评估框架也是一致的。

基本结构与旧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所提出的内部评级法更加广泛地涵内部评级法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因此,新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改由三部分组成: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12.5倍之和,即:资本充足率=资本厂风险加权资产=(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2.5]巴塞尔委员会进一步提出,银行必须将账面敞口归为6类:公司、主权、银行、零售、项目融资以及股权。

内部评级法风险权重是由这3个因素的函数确定的,这个函数将3个因素转化成监管风险权重。

此外,最低资本要求还应考虑信用风险类别、评级体系、违约估计模型、数据收集和IT系统等多方面因素。

关键指标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计算资本金需要输入4个指标:债务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以及债项到期时间。

(1)违约概率(PD)。

违约概率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巴塞尔委员会定义违约概率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1年内的平均违约率,违约概率的确定必须是通过对这个级别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而且是保守的和前瞻性的估计。

(2)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

此处的损失是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失,包括折扣因素、融资成本以及在确定损失过程汇总发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

违约损失率与关键的交易特征有关,如是否有抵押品及其债权从属关系等。

(3)期限(M)。

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定义为1年和以上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任何资产的有效期限都不得超过7年。

除非另行规定,期限为借款人完成贷款协议规定的所有义务(本金、内部评级法利息和费用)需要的最长剩余时间(以年计,通常为该金融工具的名义期限);对于分期付款的金融工具,为剩余的最低本金合同还款额的加权期限,定义为:加权期限=∑tPt/∑PTtt其中Pt表示在未来t月内到期的最低本金合同金额。

期限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监管当局通常期望银行及时提供合约中敞口的有效期限。

在标准法中,根据监管标准或外部信贷评估机构的评估,借款人被分为5类风险权重(O%,20%,50%,100%,150%)。

IRB方法规定了更精确的风险区分方法,即对PD、LGD和M分别估计,然后作为产生相应风险权重的因素。

如果考虑到其他敏感性,通过使用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代替标准法下五个离散的风险档,较好地反映了信贷质量的全貌。

这样,对于PD、LGD以及某些情况下的M共同显示低风险债务人的敞口,那么其风险权重一般要低于使用标准法得出的风险权重。

同样,PD、LGD和M显示高风险借款人敞口,其风险权重往往高于标准法得出的风险权重。

风险资产权重在确定风险因素后,可利用风险权重函数将风险要素转换成风险资产权重。

与原协议不同,IRB风险函数根据风险业务分类的差异而不同,且呈现较好的连续性。

IRB法风险权重用风险暴露内部评级法的PD、LGD以及期限M的连续函数来表示。

该函数将上述风险要素转化成风险资产权重。

该方法不依赖标准法下监管当局确定的风险权重档次,相反它允许在更大程度上辨别风险,并满足银行不同评级体系的要求。

(1)初级法风险权重函数。

在初级法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期限因素,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就取决其中RWc表示与风险暴露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相联系的风险权重,而BRWc表示给定违约概率下公司风险暴露的基准风险权重,并按50%的违约损失率进行调整。

每项风险暴露的BRWc反映了它的违约概率,并按以下方程确定:BRWc(PD)=976.5×N(1.118×G(PD)+1.288)×(1+0.0470×(1一PD)/PD0.44)其中N(x)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G(z)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反函数(即x满足N(x)_z,x=G(z))。

(2)高级法风险权重函数。

在高级法中,期限不是3年的风险暴露,其风险权重违约概率和期限水平应作上下调整。

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RWc,可表示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限的函数:RWc=(LGD/50)×BRWc(PD)×[1+b(PD)×(M一3)],或12.5×LGD,取较小值。

其中b表示违约概率期限调整因子的敏感度。

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将为期限调整因子制定新的处理方法。

主要障碍(1)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

随着近几年银行资产迅速扩大,中国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国际最低标准8%的问题。

新协议实行后,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将会更为突出。

根据新协议框架的测算,全球银行业在新协议下所需的资本金总体水平变化不会很大;但对于个别银行来讲,由于资产质量不同,所需资本金水平将会有明显差异。

一般而言,同一家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方法测算的风险资产规模较原先要减少2%-3%,对于一些经营状况更好的银行,其下降程度会更为明显;而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如果实施IRB法,其资产风险权重的总体水平反而会有大幅度提高,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

(2)保守的管理理念与信贷文化。

新资本协议和IRB法给中国银行业所带来的内部评级法挑战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矛盾。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银行业习惯于以规模控制进行信贷管理,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暴露,而对那些西方大银行常用的风险评级、风险预控、资产组合分析和各类风险缓解技术缺乏深入了解。

事实上,如果推行这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势必对旧文化观念和利益格局造成严重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来自传统势力的抵制。

(3)僵化的内部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特别是占主体的国有银行,习惯于以政府机关的行政命令方式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在机构上偏重于按行政职能设置岗位,缺乏创新性工作所需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不利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现行管理体制及其绩效评价标准对银行内部的高技术研发形成了明显的短期激励效应,不利于IRB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发展。

事实证明,管理体制僵化是中国银行业接受新资本协议和IRB等先进管理方法的主要障碍。

(4)不良信用环境。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是恶劣的社会信用环境,这一问题同样影响到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行。

风险评级必须建立在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真实数据基础上,然而在现有的社会信用环境下,这一点恰恰是难以保证的。

据统计,2001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全部117万户贷款企业中,提供审计后财务报表的仅占总数的7.9%,而同期花旗银行高达33.4%。

这使得企业提供的数据质量难以从制度上得到保证,财务欺诈现象比比皆是。

不真实的数据信息必然造成风险评级结论的不准确,从而对风险决策和资本监管形成误导。

毫无疑问,我国如不尽快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人力资源约束。

风险评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作后盾。

从国外经验看,实施IRB法的银行必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它由宏观经济专家、产业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财务分析师、计量经济学家等组成。

此外,银行还需要针对某些特殊领域,通过外聘方式与行外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智力资源网络。

而在人才评定方面,国内银行尚还缺乏合适的评定准则,致使高学历低能力以及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这方面,中国银行在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劣势和差距。

(6)监管当局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新资本协议规定,监管当局应对银行所采用的风险内部评估体系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作出明确的判断,防止因为拒绝先进的评估方法而阻碍管理水平的提高,或因为接受不完善的评估体系而导致风险失控。

事实上,刚刚成立的银监会在IRB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即便国内有些银行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央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检验,从而无法确认这类系统是否可以用于资本监管。

策略选择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重视内部评级法的建立和实施;同时,必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