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与中国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一、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很多变革,其中之一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开放、技术转移以及文化碰撞等方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盛行的时期。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之一。
西方资本主义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当时的中国领导层认识到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滞后,需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因此,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推广、企业产权改革和市场开放等。
三、市场开放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伙伴。
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了自身的发展。
外资的引入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的注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同时,中国市场的开放也为西方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寻找更多的销售机会,并获得更高的回报。
四、技术转移随着市场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还有技术转移。
中国吸纳了许多西方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加快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比如,在建设高速铁路、电信网络以及制造业升级等领域,中国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从技术接受者到技术创新者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文化碰撞除了经济层面的影响外,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年轻一代被西方的时尚、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所吸引,这也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经历焕发与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近代西方思想对中 国的影响
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
在政治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他们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开始倡导改革和变法。
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虽然这次变法最终失败,但它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则是在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借鉴了西方的民主理念,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一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西方的法治思想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法律往往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缺乏公正性和普遍性。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秩序。
在经济思想方面,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西方的市场经济理念、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经验逐渐被引入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应用。
例如,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等,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文化思想方面,西方的文化思潮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观念。
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与西方思想的传入
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与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经济文化转型,其中西方思想的传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转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也是对现有体制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转型及西方思想传入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力的减弱,中国不得不开放港口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
这一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进入中国,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铁路、电报、近代制造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中国开始实施近代工业化政策。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也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转变。
除了经济转型,近代中国还面临了文化转型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观念逐渐受到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冲击。
维新运动的发起人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对中国的传统制度提出了质疑。
他们主张启蒙思想和民主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接纳西方文化,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西方思想的传入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广泛阅读西方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是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流派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些思想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改革的关注。
他们开始提出种种改革主张,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西方思想的传入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发一片统一的声音。
一方面,西方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家族和谐、社会秩序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西方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思想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挑战。
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同时,也注重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求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动因及其特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动因及其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战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变化动因: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是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外在动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廷开放通商口岸、取得关税协定权、内河航运权等,至此中国的国门向西方列强敞开,西方各国的经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削弱了对本国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打击并逐渐瓦解。
另外,内在动因是小农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
传统经济结构内部自身的发展到了晚清已经是步履维艰,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无法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裂变。
特点: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质优价廉的洋货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迫使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在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呈现不平衡。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总之,西方列强的冲击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外在动因,内在动因则是小农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
此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并沦为附庸;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力图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一、引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分别是“西方模式”、“苏式模式”和“中国模式”。
这三种模式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二、西方模式西方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提出和实践。
这种模式在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清政府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以推广和普及。
1.经济模式西方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贸易和经济竞争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西方模式的政治模式是民主政治,具有选举、表决和言论自由等特点,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
3.文化模式西方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人文精神和开放性。
三、苏式模式苏式模式是20世纪中期中国尝试的一种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尝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
1.经济模式苏式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以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苏式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单一制度下的集中式政治制度,强调国家和党的领导力和集中化管理。
3.文化模式苏式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闭合性文化,强调社会公正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四、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自主探索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其特点是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经济模式中国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中国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党政合一的集中式国家政治制度,兼顾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
3.文化模式中国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以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模式。
五、案例分析1.香港香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继承了西方模式,其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自由制度的特点,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
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
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了对华的经济渗透,因此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自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到新中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清除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100多年间,西方列强利用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资源是其主要手段。
列强的经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
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
(1)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甲午战争以前,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英法美俄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华战争打败清政府,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开辟商埠、控制海关、垄断航运,大肆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使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日渐加深。
但由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有些时候外国的商品并不是很占优势。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时代发展,经济侵略的方式也发生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强迫贷款、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设工厂、开采矿山等。
(2)近代后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急剧增长,并向中国倾销商品,193 2年出现中国外贸史上入超的最高记录。
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则发展为赤裸裸的野蛮掠夺。
具体表现在:农业方面:侵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将采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金融方面: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大量印发军用票,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近代西方资本在中国
近代西方资本在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等种种特权,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中国经济—步—步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近代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成为中国近代定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甲午战争前,英、法、德、日等国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据资料统计在华外国银行有八家,分支机构十六个,它们包办中国政府各项贷款及投资,并发行纸币,吸收中国存款以扩张其在中国的金融势力。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垄断的金融势力开始大规模向外资本输出,逐渐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外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为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开辟了通路。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形式大体为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两种。
其一,政治贷款。
据史料统计,中午战争前,1853年到1893年间,清政府共举外债39次,从1894年到1911年间,所借外债108项,总额为12. 394亿余元,为甲午战争前借款的27倍。
贷款被附以苛刻的政治条件作抵押。
1895午到1913年,西方在华共设银行13家,85个分支机构,构成对华政治贷款扩大资本输出的金融网络。
其二为经济投资。
到1898年11月,西方国家共取得6420英里的对华铁路投资权,至1911午,西方在中国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长达8900多公里,占铁路总里程的93%以上。
西方国家修筑铁路所到之处,大量移民,强占村镇,开铺设埠,成为事实上的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大煤矿、重要铁矿、金矿均被西方国家控制。
欧战爆发后,日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大肆扩张,1914年日对华投资达21960万美元,占西方国家对华投资总额(160130)万美元的13.6%。
到1931年增至113690万美兀,占外国投资(324250)万美元的35.1%。
到1945年6月,日对华投资达260亿日元,折合美元100亿。
通过在占领区的大量投资,日帝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殖民主义的残暴掠夺。
在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
在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
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概述1、从19世纪40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2、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3、从70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
4、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分中居于垄断地位。
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条件。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6、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投资,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约》的签订,使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势。
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列强继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
8、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9、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
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曲折的经济近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前至鸦片战争后这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及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
这一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变,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农业国;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看,当时西方列强在各个领域都对中国进行侵略。
其中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其次是法国;最后才是日本和德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清末洋务运动,这是一场以资产阶级为主要领导的洋务运动,目的在于使中国摆脱落后的封建经济,为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但洋务运动也使清政府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这也为清朝晚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落后就要挨打。
而在洋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新式海军。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他们不得不先从海外购买二手舰艇和弹药(最典型的是:鱼雷、炸弹等)。
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中国海军长期缺乏武器弹药和其他现代化装备,海军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市场(包括通商口岸)。
但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在客观上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大幕,对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对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渗透与扩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铁路、电报、新式航运业的出现也在渐渐改变着古老社会的面貌,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高考专题4.1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与中国(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五、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①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②代表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 斯》等。 (2)现实主义文学 ①特点: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 ②代表作: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 托尔斯泰 的《战争与和平》等。
图4 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 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 清晰。
解题思路:材料二中的四幅地图分别体现的是公元 1400 年前、公 元 1400—1800 年、公元 1900 年前后和公元 2013 年的世界贸易,反映 了世界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解答本问应注意以全球史观为视角,从 贸易的范围、贸易的手段角度,并结合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进行 解读。
2.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内忧外患。临时政府倒行逆 施,导致了巴黎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 (2)革命措施。 ①政权建设: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保障人民 的权利。 ②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3)失败原因: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其他革命力量,没有 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成熟政党的领导,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 时期。 (4)历史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 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和教训。
2 高考热点· 探究悟道 热点考向 1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阶段 开始出现(15~16 世纪) 推动因素 新航路开辟 商业资本 市场拓展(17~18 世纪) 殖民争霸战争 初步形成(18 世纪中 期~19 世纪中期) 不平等的商品 贸易 瓜分世界资本 输出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世界市 欧洲殖民扩张 和掠夺 场雏形 出现 世界市 场拓展 世界市 场初步 形成 世界市 场最终 形成 工业资本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篇: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不但继续进行商品倾销,而且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各国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航运业、银行业、船舶修造业以及一些出口产品的加工业等方面。
当时各国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为商品输出服务,在华外国银行业的业务也局限在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汇兑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各国为把中国变成它们各自独占的市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增加,不仅包括以上全部,还包括中国的防纺织、面粉、烟草的方面。
同时,中国关税的征收权、保管权、支配权均有外国银行控制。
这对中国的近代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对近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的资本输出,阻断了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的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性,一开始就把中国原始资本主义扼杀在出生的摇篮里。
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品。
同时,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进行投资设厂使得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的尴尬局面,对中国革命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并且,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起到了加速瓦解的作用,同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外国帝国主义三者并存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正常发展的规律。
最后,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通过各种投资的利润,各种贷款利息和回扣,通过货币经营直接积聚资金,极大地占有了中国的资金,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
并且,不断蚕食着中国的资源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形成“先天不足”的局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及影响
概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及影响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
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
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深入、具体的剖析。
本文着重分析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以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过去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本文采用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概念。
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进行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1一、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侵略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些条约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此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支持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
因此,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预,导致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剥削。
他们强制中国开放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剥削,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
三、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传教、教育、文化输出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中国也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因此,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2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容概括如下: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逐渐从鄙视西方转变为接受西方。
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等。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
首先,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强迫性贸易,将中国变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被掠夺。
西方列强通过强迫中国开放市场,瓜分中国的资源,导致中国的产业被破坏,农民被迫失去土地,大量的劳动力被掠夺,导致中国的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落后。
同时,西方列强还通过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贸易,将中国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市场,使中国无法自主发展自己的经济。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依附和被控制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其次,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的政权被西方列强操控,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西方列强通过操纵中国的政治体系,削弱和分裂中国的政权,使中国的政治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这种政治动荡使中国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权和政治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导致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意识的丧失,使中国的政治分裂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剧。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削弱了中国的政治力量和国家统一,使中国的政治陷入了停滞和分裂状态。
最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加剧,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使中国的社会分化和阶级矛盾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同时,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导致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的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知识整合】近代史中西对比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专题七: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一、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标志) 但仍占主导地位 外资企业出现 洋务企业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怎样的作用?
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起了诱导作用 【因为洋务派率先采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 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作为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实质含义?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1、夹缝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
【春天】 3、短暂春天(1912—1919或一战时期或民国初期) 4、较快发展(1927—1936) 【夏天】 5、沉重打击(1937—1945) 【秋天】 6、全面萎缩 (1945—1949) 【冬天】 陷入绝境 7、枯木逢春(1949—1956)
●西方近代化始终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中国最初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
(或: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最主要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根本原因(即经济结构变动的实质): 落后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 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冲击
●指率先采用机器生产方式,并非指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些入侵与侵略给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并解析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经济影响1. 市场瓜分与资源掠夺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他们通过强制开放港口以及掠夺资源,导致中国的财富流失和国家的经济崩溃。
2. 产业破坏与技术剥夺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传统工业体系,同时阻碍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列强不仅掠夺了中国的技术和专利,还通过排斥新兴产业,将中国置于技术落后的局面。
二、政治影响1. 领土侵占与领土割让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手段,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这些领土割让不仅导致了国土的缩减,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2. 政权削弱与国家分裂西方列强的侵略削弱了中国的统治体系,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和混乱。
例如,太平天国战争和戊戌变法等事件,都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支持,使得中国政权失去了稳定与统一。
三、文化影响1. 文化冲击与文化西化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受到排斥和贬低。
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了文化的西化现象。
2. 教育制度改革与新知识传播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后,带来了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使中国同样开始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四、社会影响1. 社会动荡与民众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反抗侵略者。
一系列的民族运动和起义表明,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意识日益增强。
2. 国家觉醒与现代化探索面对侵略和瓜分,中国开始着手进行国家的觉醒和现代化的探索。
这种觉醒和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独立运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各个领域都深受其害。
近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_传播_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费小颖
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近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费小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在日益高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中,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
在此期间,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也经由新教传教士和回国的留学生传入中国。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新式学校开始开设经济学学科。
进入到20世纪以后,借助经济学专著的译本和国人的自撰等形式,西方经济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并发展开来。
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经济理论;在华传播;近代中国在贯穿于整个晚清的第二次“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经济理论传入了近代中国。
这些理论的传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最早产生联系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一个被广泛接纳的观点是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第一次摩擦起火花发生在1766年。
当时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阁曾向两个中国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做以了解。
为了帮助两个中国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目的和意义,杜尔阁特地写了《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
但这本书是否曾经传入中国,则是个未解之谜。
毕竟杜尔阁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对于当时处在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的清王朝来说,缺乏落脚的现实基础,因此这点火花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西方经济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与早期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1895年)这一阶段大体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
西方经济学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入要早,其确切时间大抵是在19世纪6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80年代。
这一阶段,在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的传播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的是新教传教士。
兴办学堂、译著书刊、开设经济学课程,新教传教士通过这些途径将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在尚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近代中国广为传播,这些经济理论和思想对以“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等为代表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
中国经济发展史(最新)
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农抑商”的原则在经典和史籍中被一再强调,农业不仅继续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唯一可行的基础,而且是唯一合适的基础。然而,这决不是要扩大农业生产和增加农业税收,或按现代西方眼光,“繁荣”农业经济。中兴的目标是重建一个朴实和稳定的农业社会,在此社会中提倡节俭,强有力地抑制政府的开支、绅士的奢侈和农民的物质欲望。
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作者:北京市日坛中学高级教师邓伯良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列强中国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列强贩卖华工;列强在中国开始早期资本输出。
2.能力方面:(1)通过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外国侵略的憎恨,培养和激发他们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2)结合本节教材的两段资料和一个表格,帮助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和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是重点。
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又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是重点。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外国商品摧垮中国的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是难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的商品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 息是 (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准确地分析图中文字、图标等所含的 有效信息。上图主要说明了世界性贸易开始出现,说明了世 界市场的雏形出现。A项说法错误;B项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更不符合图中信息。排除A、B、 D。答案:C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线索梳理】
1、线索梳理主要着眼于知识体系的 构建。包括课前学生自主构建和课堂上教
师引领的宏观把握两个环节。
2、原则: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消 化弱点。在网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
在于结合课本回扣课标的重点问题及薄弱问 题。
史观问题: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一要注意尊重 不同文明类型;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 野和宏观角度去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 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 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 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 历史”。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 线,包括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政 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 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 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蒸 汽时代。 ①工业资本主导经济,工业资 产阶级占主导地位; ②生产组织形式为工厂; ③机器生产; ④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 政治: 掀起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浪潮,资本主义战胜封 建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统治地位。 科技: 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 开放性,推行殖民 扩张政策。市场、原料,商 品输出为主。 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进一步 发展;现实主义兴起。
【解析】C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 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 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 “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 不断地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 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 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本题选C项。
一、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深远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 (1) 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 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 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 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表现为:美洲的金银流向欧洲,使 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 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 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 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 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时间
为什么不同时期列强的 扩张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发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进程 展 15—16 资本主义萌 新航路开 商业资本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 辟 世纪 芽时期 和掠夺 开始形成 16—18 工场手工业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 世纪 时代 拓展 18中— 工业资本主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19世纪中 工业革命 19中期 义时代 期,世界 (自由资本 市场初步 主义时代) 形成 19中后 垄断资本主 第二次工 私人垄断 瓜分世界 20世纪初, 期—20 义时代 资本 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 业革命 最终形成 世纪初 期
中西纵横
战 国 ●时 期● BC475 秦 汉 时 期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隋 唐 时 期
(构建网络)
提示: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与西方 及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结合起来
五 代 十 国 ● ● 辽 宋 1368 1840 近代时期 1949 明清时期 夏 金 元 14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66 1945 世界 ● ● ● ● 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经济、思想)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政治: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 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 题,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近代 化起步; ③思想: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 第二次科技革命: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C、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意识形态,是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沉重打击下, 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出现的。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建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 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工厂。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的特点 是将生产资料与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 产,即机器大工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均归资本家所有,工 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厂的纷纷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 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积极对外扩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盛行。 2、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大企业)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煤炭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 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 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 了新的经济组织——大企业即垄断组织(国内财阀、国际联合公 司、跨国公司等)。与中小企业相比,垄断组织的特点是控制着 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 国家机器;由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提 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主在一定程度上 放弃了自由竞争信条,政府与垄断组织联系密切。
复习建议
1.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紧紧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重 点复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则重点复习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并注意和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形成相联系。 2.注意比较问题的能力。如西方各国殖民扩张的情况异同;两 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 3.纵向联系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 (联系加强)——殖民扩张 (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 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列强侵略中国、中国 经济结构变动—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热点联系。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运用全球史观看待中国 近代化;借鉴两次工业革命,看待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 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环境污染——雾霾的恶劣天气等进行整合 复习。
为什么不同时期列强的扩张方式不同?
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
工场手工业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 累时期,生产力也比较落后,因而采取的侵略方式主 要是直接掠夺,欺诈式贸易。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极大提高,资本主义发展需 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采取商品输出为主的 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累了 大量的资本,因而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侵略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也决定了英美和日俄对中国 的侵略方式的差异。 英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以经济侵略为主, 日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以军事侵略,扩张领土为主。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 电气时代。 ①垄断组织产生; ②公司成为工商业组 织的支配形式; ③股票交易市场形成; 政治: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科技: 现代科技的产生及 发展 对外关系: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世界。列强间的矛 盾加剧,引发一战爆发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流派 (文学、绘画等)发 展;印象派绘画产 生;民族乐派的形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考预测
(1)从命题内容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 命题热点,环境污染问题雾霾的恶劣天气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 视因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复习尤为重要,其中两次工业革命的比 较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之间的关系等也是考查的主要内容 (2)从命题角度看,多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能 力立意为主,重点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灵活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命题, 进行中外纵横联系,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对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等;从全球史观、文明 史观等视角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政治与经济、中国 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工业革命
考情透析与预测
一、命题规律: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本专题知识的核心,很多考题突出这一主题,从世界市场 的形成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尤其是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工业革命的影响更是历年高 考的重中之重,如:2013年安徽、江苏等、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4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