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诗歌研究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岳哀悼作品中的“心画心声”
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文坛上的代表人物,却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金人元好问认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也形成了后人对潘岳整体作品因人废文的趋势。
本人选取潘岳的哀悼类作品进行观照,结合其人生经历,分析其哀悼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为潘岳人生之"心画心声",以对潘岳作品有更准确全面的了解。
潘岳悼亡诗初探
潘岳悼亡诗开"悼亡"诗题先河,对前代悼亡类诗有继承,有发展,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潘岳悼亡诗感情真挚饱满,情景水乳交融,注重辞藻雕饰,擅长运用时空意象表达细腻情感,创造特定艺术效果。
对潘岳人格的一种评价
在对潘岳的评价上应注意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要分清前期下僚时期和后期的他,明白他人品问题主要出在其后期;其次,对他后期的人格表现,不能笼统将其完全归咎于他自身,必须考虑他所处的现实政治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人格形态都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从一种动态变化而非机械僵化的人生观出发,潘岳一生的行为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钟嵘《诗品》潘岳条疏证
潘岳与王粲诗作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词采秀美卓绝,风格凄怆忧郁,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两人相似的遭遇密切相关。
钟嵘还引用李充与谢混的评价,详细阐释了潘岳与陆机诗作虽然均具有辞采之美,但潘诗就内容的深刻性而言不及陆诗。
因此,钟嵘称陆机为"太康之英",而潘岳仅居于从属的地位。
从潘岳《悼亡诗》看潘岳其人
潘岳的《悼亡诗》缠绵悱恻,情恸悲苦,结合诗文,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讨论怀旧情节在诗文创作和鉴赏中的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潘岳的"性轻躁,趋世利"人品和"气韵流转,辞风奔放"的文品之间的矛盾,最后对其《悼亡诗》感情的真伪作出判断。
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心画心声未失真——浅议潘岳及其创作
作为"二十四友"之一的潘岳,无论人品还是文品都屡遭诟病。
本文试图以潘岳的人生经历为参照,通过对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求潘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和创作感受,辨析其复杂、矛盾的情感诉求,力证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的批评并不准确。
从“知人论世”看潘岳的人品及文品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诗学理论,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的时候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还要关注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文章试以"知人论世"说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第六首对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潘岳人品及文品的出入问题作一个具体全面的分析。
简析悼亡诗的开创者潘岳
两种别样吁叹一样刻骨心酸——潘岳《悼亡诗》与纳兰容若《饮水词》各一首比较
潘岳和纳兰容若分别是我国西晋和清代的著名才子。
二人都曾名满天下,却又都曾痛失爱妻。
由于境遇相似,二人在悼亡诗词领域都有佳作问世。
通过对其悼亡作品的两首代表作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文学式样和叙述风格方面迥然不同:一为五言诗,一为长短词;一宏观,一微观;一冗繁空泛,一平易流畅。
但其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都是一样的痛彻心扉。
并且在悲秋主题、即景生情、以情动人、有我之境、时代之情等艺术手法上更是表现出了太多的相似性。
潘岳的个性与文风
作家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作品的联系也很复杂。
不能仅仅从作家的道德水准来分析其文风的形成。
以潘岳为例,他风格的形成根源于他分裂的个性。
他庸俗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他作品境界的狭窄,而他高雅的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作品的精华部分。
理解潘岳个性与文风的联系,对于理解西晋文学有重要意义。
论潘岳作品的文学风格
文学发展至太康时期,在语言、音律等方面出现了新转变,文人更加重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表现。
作为太
康文学的重要作家,潘岳的作品很典型地代表了同时代文学创作的共性特征,即西晋文学"繁文缛采"的总体风格;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清新浅近"的个性特征。
浅析潘岳的思想性格
潘岳一向是位颇受争议的文人,《秋兴赋》、《闲居赋》中表现出的高洁品格与他趋炎附势的真实为人有很大出入,因此人们常认为他是个文人相悖的无行之人,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深受当时名教即自然的玄学思想的影响。
试析潘岳“清绮浅净”的文学风格
多方位的审视探讨潘岳,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
细读其作品,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结伴而生。
诗文之情思,如泣如诉;文风之状貌,清绮浅净。
潘岳在西晋文坛名赫一时,其作品成为我们解读西晋文学风格特征不同于前代的一把钥匙。
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疏证
钟嵘《诗品》推溯诗歌源流,论潘岳源出于王粲,今人大多或以为牵强,或以为该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诗歌皆文辞华美。
文章对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作出疏证,认为潘岳与王粲的渊源关系在于:一、清且悲的诗歌风格;二、叙事如传的书写笔法;也正是这两点使潘岳诗歌"浅"于陆机。
文章具体分析了"浅"与"深"之所指,阐释了钟嵘"陆海潘江"之评的意义。
潘岳应制诗中有标格
应制之作大都以歌功颂德为主,潘岳的《关中诗》却以直谏独为标格。
本文通过对史评中阿谀奉承、无气节的潘岳形象进行再认识,力图一定程度上澄清对潘岳及其作品的误解,使之得以有文学史意义上的客观评价。
潘岳研究二题
西晋著名作家潘岳的《闲居赋》和《金谷集作诗》大约是他最富于代表性的诗赋,前者曾经被视为不说真话的典型,后者的文化意义也远未得到足够的说明。
如果对二者重新加以研讨,可以看出《闲居赋》所反映的生活和情绪都是真实的,按照当时士人的观念,在田园里闲居享乐同他们在官场里不择手段地奋斗并不矛盾,指责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元好问对于西晋的风气比较隔膜,缺少理解之同情;《金谷集作诗》透露出当时庄园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高层士人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在客观上却为后来的山水诗导夫先路。
建国以来潘岳研究刍议
潘岳是西晋太康年间的重要作家。
建国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集校注出版及生平事迹考辨;其人与其文的争论;对潘岳文学创作的研究。
但总体而言,潘岳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存在着不少空白的领域亟待学者进一步开拓和耕耘。
曲蓬何以直,托身以丛麻——从潘岳河阳、怀县之作看其心路历程
通过分析、厘清潘岳的河阳、怀县之作,探究他离都外调的心路历程,以及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与创作产生的影响。
潘岳的哀情作品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析论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文人,一生所著颇丰,但是留存至今的不多,其中以悼亡哀情作品居多。
本文主要分析潘岳的哀情之作,并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分析。
清绮浅净——论潘岳作品的语言风格
潘岳的语言风格用“清绮浅净”概括较为准确。
“清绮”是指语言清新秀丽;“浅净”是指造语通脱易晓。
从语词锤炼、用典、对偶三个方面来看,潘岳的作品是炼字浅净、用事无迹、对偶精工。
陆机潘岳悼挽伤逝文学比较
潘岳、陆机悼挽作品同中有异。
潘岳悼挽选材范围广,陆机悼挽集中在东吴集团故老人物上。
悼挽以潘岳胜;伤逝以陆机为先。
潘岳悼挽亡妻关注普通人死亡,在伤悼之情唤起和渲染表现模式上对“见景生情因景达情”、“物存人亡倍加伤情”模式把握更为娴熟。
陆机发挥秋冬肃杀之气给生命个体带来的悲剧意识,多用日月、风、云意象,力图与宇宙、生命“非永恒性”相接,对宇宙人生哲学思考深刻。
潘岳感情较丰富细腻,选用物象较具体,对亡人思念每多睹物思人模式,常用松柏意象。
潘陆二人开拓了后世作家关注视野,使一些惯常表现模式固化和成熟,密切了特定创作主体与悼挽题材主题关系,有助于中国诗学范型等成熟。
论潘岳作品的艺术特征
潘岳作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以“情”字贯穿始终。
“情深”是潘岳创作的底里,也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他的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多种抒情手法。
他又融多种表现方式于一炉,各种句式兼而有之,行文流畅毫无板滞之感。
潘岳是把“缘情”发挥得最为成功的实践者。
现代潘岳研究综述
对现代潘岳研究进行梳理,说明西晋太康时期著名作家潘岳研究存在的几个阶段及取得的成绩。
从《关中诗》探讨潘岳“人文不一”问题
历代人们对潘岳评价不高主要是基于对其"人文不一"的不齿,但并非潘岳的所有作品均有此特点。
本文以《关中诗》为例,通过分析作品推演原因:人品低下却有非"谄事"之作;《关中诗》真实反映了作者思想;潘岳之人品低下在当时应如何理解;"人文不一"在潘岳的咏物和非咏物之作中应区别分析,进而得出对潘岳需要重新认识的结论。
潘岳家世婚姻考订
本文主要依据有关史料以及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对西晋重要作家潘岳的生平中有关家世和婚姻的部分进行考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考察其人在历史中的原貌。
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论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
潘岳生活在极其黑暗恐怖的西晋时代,一生追逐功名,虽才名冠世却历经坎坷,下场悲惨。
其作品主要有诗、赋、哀诔三大类,善于写哀是其作品的总特色。
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婉转曲折,高妙绝伦。
他的创作以情为宗,真挚深切,哀怨动人,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神。
论《潘岳诗文选》的灵魂与精神及其他
潘岳的诗文婉约缱绻却掩饰不住奔涌的激情,豪迈激越之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的伤感。
诗文中人、景、史融会于体,其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对社会世态的透视,对命运的慨叹的归宿是大中华意识、自强不息与锐意报国的精神。
论“左思深于潘岳”
左思、潘岳为西晋中期太康诗坛的代表诗人,但两人的创作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拟从钟嵘“(左思)深于潘岳”说着手,将左思与潘岳作比较,从而进一步探讨左思诗歌的风格。
潘岳三考
在一些史书和谱牒中,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出入行藏多有舛误,导致他的创作和人格得到一些不尽合理的评价。
本文梳理、分析、综合各种史料,对潘岳“挟弹出洛阳道”、“与杨氏结婚”、“作《阁道谣》”等事件的时间与真相进行较为详尽、准确的考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
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
机乐府诗入洛前后是分水岭,二者艺术成就相差十分悬殊,决不能以一种评价概括之。
入洛前乐府诗,黄子云的贬辞是合适的;而入洛后乐府诗,刘熙载之称许可谓至评。
《闲居赋》不是矫情枉饰之作———它毕竟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也并非“高情千古”之文———元好问不过是使用了诗歌的夸张手法;因而,《闲居赋》非但证明不了“文不如其人” ,反而是“文如其人”之实据。
左思之诗,其诗风主要不是豪放,而是“疏野”。
左思也不是建安风骨之真正全面继承者,真正全面继承者是刘琨。
今天,我们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审美眼光、鉴赏趣味,将左思、陶渊明之诗推到当时最高地位,这是我们的需要,无疑完全正确;而当时人将它们置于曹植、陆机、谢灵运之下,也完全正确,因为在基本点上今天与当时并没有变化。
正确评价潘岳之人品及其文品
潘岳其人并非如常人所认为的那样卑躬屈膝,一味追名逐利。
从他努力进取的行为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真隐、大隐们所缺乏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超越自身意识,是不应该遭到谴责的。
潘岳的诗、文、
赋等作品在文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凭着敏捷的才思、明净的文辞步入了西晋第一流作家之列,同时也为空泛低沉的西晋文坛吹进了一缕清新之风。
躁动的心灵扭曲的个性——从潘岳作品看潘岳
从潘岳作品中看潘岳是善良多情而又善于谄媚取宠的文人,是自身矛盾的人物也正是历史真实的人物
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诗品与人品的出入
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以潘安仁《闲居赋》文行相违之事例,指出诗人之高情不容伪饰,裁示诗品与人品失真之流弊,牵涉到:一、心画心声失真之偏向。
二、《闲居赋》的评价。
三、潘岳“拜路尘”的品格考察。
指陈出诗品与人品的交合分歧问题,以真淳为诗学之大根大本,示人鉴别真伪之要紧关扳。
元遗山以潘岳诗文示例,惟其诗文中存在之品格问题尚无具论。
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
潘岳在钟嵘《诗品》中位列上品,有“潘才如江”之定评。
根据钟嵘提供的这一诠释路径,本文从潘岳诗作的主题取向、缘情特征、句式结构、文体语言几个方面对“潘江”的意义做了再阐释。
陆机与潘岳唱和诗中的论争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陆机由吴王郎中令改除尚书郎,由淮南返洛京。
此时鲁公贾谧赠陆机诗一首。
诗由潘岳代作,《昭明文选》卷二十四系于潘岳名下,题曰《为贾谧作赠陆机一首》。
陆机和之,题曰《答贾长渊一首》。
这两首诗属应酬之作,未见精彩,因而历
潘岳年谱
潘岳年谱王增文魏齐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一岁潘岳生于本年。
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
”晋十四年即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此年三十二岁,以此推之,潘岳生于本年。
潘岳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潘岳...
试论潘岳批评的视角转换
无论从诗歌艺术的独特性还是从诗歌内容所表现的深度和广度这两方面来看,潘岳的创作成就既无法与六朝优秀的诗人相颉颃,也难以跻身古代诗人之前列.然而对于潘岳其人其文的批评,却是古代文论中一个独具意义的批评范型,呈现出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批评态势.透视这一现象并进行述评,对于探究批评主体的得失,尤其对于尽可能客观地审视潘岳其人其文,不无裨益.
潘岳二题
正> 传统批评对潘岳人格的否定,主要基于《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的有关记载: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
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
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
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
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
诗歌“诚本”说辨析─—从遗山论潘岳谈起
诗歌“诚本”说辨析─—从遗山论潘岳谈起降大任在《元遗山新论》①中谈及遗山有关潘岳的论诗绝句时,我提出遗山之失,是虽应不齿潘岳趋炎附势的为人,俱无需否定其《闲居赋》的艺术价值。
因为人品及其人之文品,在往不一致,对人品之评价不宜等同于对文品的评价。
这个看...
潘岳潘尼叔侄小传
潘岳(公元247——300年)西晋文学家。
字安仁,荥阳中年(今河南省牟县人。
少时被乡里称为奇童。
二十几岁才名就已很大。
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郎,人称潘黄门。
因潘岳美姿容,时人称为潘郎(后常借以称妇女可爱慕的男子)。
他与陆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
被并称为“潘陆”。
他与侄子潘尼俱有文名,作品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文学史上称为“两潘”。
他与石崇等诌事权贵贾谧,居谧门二十四友之首,后赵王(司马伦)专潘岳哀词试论
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潘岳为文的擅场是在赋及哀诔诗文上,而其哀词成就尤著,以致历代毁潘者亦难置微词。
王隐推其“哀诔之妙,古今莫比”;刘勰更赞道:“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综观前人评论,可知王、刘的意见颇具代表性。
近年潘岳研究渐受重视,于潘氏文学诸方面多所论及。
本文拟就代表潘岳文学最高成就的哀词作点
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潘岳文学刍论
潘岳,字安仁,是西晋太康文坛与陆机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家。
可是由于他的无行,后人多扬陆抑潘。
黄子云说:“安仁情深而冗繁,唯《内顾诗》…独悲‟云云一首,《悼亡诗》…曜灵‟云云一首,抒写新婉,余罕佳构,昔人谓之潘江,过矣。
”(《野鸿诗的》)也有大是潘岳文学实绩的人。
陈柞明就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拆,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蓄不尽之妙耳。
安仁过情,士衡不及情;安仁任天真,士衡准古法。
……故安仁有诗而士衡无诗。
钟嵘唯以声格论诗,曾未窥见诗旨。
故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