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全册重难题集锦

化学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验探究

1.某工厂废水中含有Zn(NO3)2、AgNO3、Cu(NO3)2 三种溶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废水样,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银

猜想二:银和铜

猜想三:银、铜和锌

猜想四:银、铜和铁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取少量滤渣乙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________,说明猜想四不成立。

(2)为了进一步证明滤渣乙的成分,小组同学再次讨论一致认为:取少量滤渣乙,向其中加入____,若看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即可证明滤渣乙的成分。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2)步确定的滤渣乙的成分来判断滤液甲中阳离子至少有_____种。

【反思交流】同种金属放入不同的金属盐溶液时,_______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答案】【交流讨论】铁不与Zn(NO3)2反应,不能置换出锌

【实验探究】(1)无气泡产生

(2)硝酸银溶液(或AgNO3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3)2

【反思交流】金属活动性相对弱

【解析】【交流讨论】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排在锌后面,所以铁不能将锌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即滤渣中不会有锌,猜想三是错误的。【实验探究】(1)取少量滤渣乙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渣中不含铁,因为在银、铜、铁三种金属中只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2)排除了铁的存在后,滤渣中可能只有银或有银和铜两种物质,要进一步证明滤渣乙的成分,需要加入一种能与铜反应的金属盐溶液,如有反应现象出现,则证明铜的存在。因此所加溶液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铜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如硝酸银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的反应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3)滤渣乙的成分为银和铜,则加入铁反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溶液中铜离子被全部置换出来,则溶液甲中阳离子为Zn2+、Fe2+,第二种情况,溶液中铜离子被部分置换出,则滤液甲中阳离子为Zn2+、Fe2+、Cu2+ ,故滤液甲中最少含2种阳离子。【反思交流】由【实

验探究】(2)知探究铜是否存在而无需探究银是否存在,说明了当一种金属放入不同的金属盐溶液时,金属活动性相对弱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2.某实验学校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做了金属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体生成。 为确定生成气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生成气体可能是H 2、HCl 、NH 3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2NH 3+H 2SO 4=== (NH 4)2SO 4;

②NH 3+HCl ===NH 4Cl ;

③2NH 3+3CuO =====△3Cu+N 2+3H 2

O 【实验探究】(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 ,将气体通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当观察到_________,则该气体中无HCl 。

(2)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 装置是为了证明有NH 3,则A 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③A、B实验装置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④C中玻璃管内观察到_________,证明有H2。

【实验结论】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一种盐、NH3和H2,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实验小组的一个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探究】(1)无沉淀生成(或无明显现象)(2)①溶液变红色②吸收水蒸气和氨气③不能对调,若对调A、B装置,由于浓硫酸会吸收氨气,则无法验证氨气的存在,且进入C装置中的气体也没有干燥,影响实验效果④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出现水珠

【实验结论】Mg+2NH4Cl===MgCl2+2NH3↑+H2↑【反思与评价】是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所以二者不能共存

【解析】【实验验证】(1)若该气体中无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无沉淀生成或无明显现象。(2)①NH3和H2O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A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有NH3;②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氨气;③A、B 装置不能对调,若对调A、B装置,由于浓硫酸会吸收氨气,则无法验证氨气的存在,且进入C装置中的气体也没有干燥,影响实验效果;④加热条件下,氧化铜能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因此当观

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出现水珠时,则可证明有H2。【实验结论】根据上述探究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一种盐(MgCl2)、NH3和H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Mg+2NH4Cl===MgCl2+2NH3↑+H2↑。【反思与评价】因为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即氨气不能和氯化氢共存,实验中证明了有氨气,则说明没有HCl,所以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

3.宝宝和贝贝同学对实验室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产生了探究欲望,于是他们取少量样品进行了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宝宝和贝贝同学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络资料】①CaCl2溶液呈中性。②常温下熟石灰固体微溶,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几乎察觉不到。③新制的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 两种固体组成的,常作干燥剂。

【猜想假设】该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______和______。

【实验探究】宝宝和贝贝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们探究实验设计步骤如下:

①宝宝取适量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试管外壁无热的感觉,说明样品中一定没有______。继续加足量水,振荡,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沉淀,宝宝认为碱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贝贝对

宝宝的结论提出了疑问,贝贝提出了疑问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把过程①所得物质过滤,取适量的滤液于试管中,然后往试管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③把过程②所得物质进行过滤,用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到pH试纸上,把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对照,测得滤液的pH=7。【解释与结论】根据以上探究:

①你认为该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_____。

②实验探究过程③所得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反思拓展】碱石灰的正确保存方法是_______。

【答案】【提出问题】这包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CaCO3 Na2CO3

【实验探究】①CaO、NaOH

Ca(OH)2+Na2CO3===2NaOH+CaCO3↓ ③标准比色卡【解释与结论】①Na2CO3、CaCO3CaO、NaOH、Ca(OH)2②NaCl、CaCl2【反思拓展】密封,干燥保存

【解析】【提出问题】根据【猜想假设】中提示的内容可知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这包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因为碱石灰中的CaO在空气中可能会先跟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碱石灰中的NaOH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因此猜想

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还含有CaCO3和Na2CO3。【实验探究】①因为CaO与水反应后会放出热量,NaOH固体溶于水后也会放出热量,题目已知该样品加入少量水后试管外壁无热的感觉,说明样品中一定没有CaO和NaOH;试管底部有白色沉淀还有可能是

C a(OH)2与Na2CO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CaCO3;③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应该用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溶液的pH。【解释与结论】①根据【实验探究】中的第②步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发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样品一定含有Na2CO3,第③步中测量滤液的p H=7,说明样品中没有Ca(OH)2,再根据【实验探究】中的第①步骤继续加足量水,振荡,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该样品一定含有CaCO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该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2CO3、CaCO3;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CaO、NaOH、Ca(OH)2;②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后会生成NaCl,又因为CaCl2溶液是过量的,因此实验探究过程③所得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CaCl2。【反思拓展】因为碱石灰样品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保存碱石灰样品应该密封,干燥保存。

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的无色溶液,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究竟是什么?

【作出猜想】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瓶溶液不可能是____(填序号),并作出了以下猜想。A.酸B.碱C.盐D.氧化物

猜想一:可能是H2SO4溶液;

猜想二:可能是BaSO4溶液;

猜想三:可能是(NH4)2SO4溶液;

猜想四:可能是Na2SO4溶液;

猜想五:可能是CuSO4溶液;

【交流讨论】讨论后,大家认为猜想二和猜想五不成立,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为中性,(NH4)2SO4溶液为酸性。

【实验探究】分别取少量待测液进行如下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一是否成立,大家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Na2CO3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经过【交流讨论】环节后,只要给待测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并微热,即可得出结论。简述你的看法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出猜想】BD【交流讨论】猜想二中BaSO4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猜想五中CuSO4溶液为蓝色

【实验探究】①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②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反思评价】此法只能确定待测液是否为(NH4)2SO4,不能确定是Na2SO4溶液还是

H2SO4溶液

【解析】根据标签上的“SO4”可得知,该瓶溶液不是碱和氧化物,只能是酸或者盐;由于这是一瓶无色溶液,所以不可能是猜想二和猜想五,猜想二中BaSO4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猜想五中CuSO4溶液为蓝色。向该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说明不是猜想三;到此,还剩余两种猜想,再向该溶

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且猜想四不成立,说明猜想一成立,因此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继续加入铁粉,铁粉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5.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化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好奇,为证明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帮助

完成:

(1)老师告诉他们:可能由BaCl2、CuSO4、Na2CO3、K2SO4等中的几种混合而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据此得出,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

(2)【提出问题】该白色粉末还含有什么成分?

(3)【猜想与假设】

猜想1:该白色粉末还含有Na2CO3;

猜想2:该白色粉末还含有K2SO4;

猜想3:该白色粉末还含有______。

(4)【设计与实验】

【实验结论】该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继续探究无色溶液B 的成分,取出无色滤液B 样品,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无现象,则滤液B 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答案】(1)BaCl 2 CuSO

4

(3)【猜想与假设】Na 2CO 3、K 2SO 4 (4)【设计与实验】

【实验结论】BaCl2Na2CO3

【反思评价】NaCl(或NaCl和BaCl2)

【解析】(1)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CuSO4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由此可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没有CuSO4;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混合物中有能够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由题可知,BaCl2与Na2CO3或K2SO4反应都能产生白色沉淀,故混合物中一定含有BaCl2。(3)【猜想与假设】由题可知猜想3为:该白色粉末还含有Na2CO3、K2SO4。(4)【设计与实验】白色沉淀A可能是BaCO3,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BaCO3和BaSO4的混合物,据此推断A的组成成分可能有3种。碳酸钡能被酸溶解,硫酸钡不溶于酸,题中向白色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现象应是沉淀全部溶解,即猜想1成立,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实验结论】该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BaCl2、Na2CO3。【反思评价】NaCO3溶液显碱性,取出无色滤液B样品,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无现象,说明B中不含

Na2CO3,即Na2CO3完全反应,BaCl2可能也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有剩余,则溶液B中一定含有生成的NaCl和可能含有反应过量的BaCl2。故溶液B的成分可能是NaCl或NaCl和BaCl2两种情况。

6. 自行车车把上常镀有一层铬,小芳发现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没有铬,于是她和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一起探究铬与常见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资料】铬(Cr)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铬进一步氧化;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

【猜想】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①Cr>Al>Cu ②Al>Cr>Cu;③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结论】猜想2正确

【交流与讨论】(1)实验前所用的金属片都需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四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结合探究结论,有同学提出上述四个实验可进行优化,只需选择三种药品,即可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这三种药品是

_______。

【拓展】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一是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判断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还是氢后;二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猜想】Al>Cu>Cr 【实验探究】铝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交流与讨论】(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及污物

(2)2Al+3CuSO4===Al2(SO4)3+3Cu (3)铝片、硫酸铬溶液和铜片(或硫酸铝溶液、铬片和硫酸铜溶液)【拓展】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

【解析】【猜想】根据已有知识,铝的金属活动性较铜强,所以铬可能比铝强,也可能介于铝和铜之间,还可能是比铜的还弱。【实验探究】实验一说明铝的活动性较铬强,实验二说明铬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实验三说明铜在氢之后,实验四证明铝较铜活泼,铝可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实验现象是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所以四个实验证明铝的活

动性较铬强,铬的活动性较铜强。【交流与讨论】(1)由于铝和铬在空气中都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所以实验时需用砂纸将金属片打磨,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及污物;(2)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3)比较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只用三种药品,一般的思路是活动性最强和活动性最弱的金属单质及活动性居中金属的盐溶液,或活动性最强和活动性最弱金属的盐溶液及活动性居中的金属单质,结合本次实验探究,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择铝、铜和硫酸亚铬溶液,或铬、可溶性铝盐溶液、可溶性铜盐溶液。【拓展】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是通过比较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或利用金属能否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确定。

7.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质量相等的4种白色固体NaOH、Na2CO3、CuSO4、Ca(OH)2,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

【查阅资料】CuSO4的水溶液呈蓝色,CuSO4和Na2CO3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

下面是“奋进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用两步就可以鉴别出这四种固体,第一步分别取一勺固体(约1g)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充分震荡:能鉴别出的物质是______和_______。第二步只要加入盐酸,根据现象就可鉴别。大家马上进行了实验操作,发现剩余固体和盐酸反应都有气泡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的理

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证明剩余的白色固体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你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拓展反思】(1)步骤①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2)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氢氧化钠溶液要_________保存。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

【答案】【设计实验方案】硫酸铜(或CuSO4)氢氧化钙[或

Ca(OH)2]氢氧化钠可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已变质

【实验操作】

【反思】检验并除尽碳酸钠密封

【解析】分别取一小勺固体(约1g)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热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在试管中进行,水的量不会很多;二是热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常温下就很小(微溶于水,也就是说100g 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小于1g),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所

以装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会出现浑浊,通过资料还知道装硫酸铜的试管会出现蓝色溶液,所以用水可以鉴别出的物质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剩余固体应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用盐酸鉴别,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但这两种固体和盐酸反应都产生了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如果是氢氧化钠变质了,可能还会残留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所以问题转化成鉴别变质的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在碳酸钠存在时检验氢氧化钠,需要将碳酸钠除去,且不生成氢氧化钠。所以除去碳酸钠的试剂就一定是可溶性盐,而且要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所以选择的试剂可以是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过滤后如果有氢氧化钠则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为红色,否则溶液为无色。步骤①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尽碳酸钠。由上述分析可知,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8.小亮同学在学校实验室做细铁丝燃烧试验时,发现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出现了“红热球状物”于是他收集了一些球状物,决定利用家庭现有物品探究球状物的成分。

【实验用品】玻璃杯、铁锤、白醋等

【实验过程】将球状物用铁锤砸碎。然后放入玻璃杯中,并向玻璃杯中加入一定量白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提出问题】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

(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2)Fe2O3和Fe3O4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3)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分析】实验测定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Fe3O4,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__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_______已分解。

【实际应用】有些食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答案】【实验过程】冒出气泡(或有气体生成)

【理论分析】1535~1538 Fe2O3

【实际应用】变红

化学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物质的推断

1.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甲(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高温分解生成乙和丙,丙能做干燥剂。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和丁反应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甲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CaO

(2)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3)作补钙剂(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是不同类别的物质,B、E属于同类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重难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说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激发探究的情趣。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会说出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会说出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练习药品的取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4. 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5.说出稀有气体的稳定性及其主要用途。并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的逻辑思想。 6.阐述空气的自净能力、空气的污染状况、空气污染的防治措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氮气和稀有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课题2 氧气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领会氧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4.说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基本含义。 5.分辨可燃与支持燃烧这两个易混概念。 6.比较分析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认清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本质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辨析。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全册重难题集锦

化学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实验探究 1.某工厂废水中含有Zn(NO3)2、AgNO3、Cu(NO3)2 三种溶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废水样,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银 猜想二:银和铜 猜想三:银、铜和锌 猜想四:银、铜和铁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取少量滤渣乙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________,说明猜想四不成立。 (2)为了进一步证明滤渣乙的成分,小组同学再次讨论一致认为:取少量滤渣乙,向其中加入____,若看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即可证明滤渣乙的成分。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2)步确定的滤渣乙的成分来判断滤液甲中阳离子至少有_____种。

【反思交流】同种金属放入不同的金属盐溶液时,_______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答案】【交流讨论】铁不与Zn(NO3)2反应,不能置换出锌 【实验探究】(1)无气泡产生 (2)硝酸银溶液(或AgNO3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3)2 【反思交流】金属活动性相对弱 【解析】【交流讨论】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排在锌后面,所以铁不能将锌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即滤渣中不会有锌,猜想三是错误的。【实验探究】(1)取少量滤渣乙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渣中不含铁,因为在银、铜、铁三种金属中只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2)排除了铁的存在后,滤渣中可能只有银或有银和铜两种物质,要进一步证明滤渣乙的成分,需要加入一种能与铜反应的金属盐溶液,如有反应现象出现,则证明铜的存在。因此所加溶液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铜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如硝酸银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的反应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3)滤渣乙的成分为银和铜,则加入铁反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溶液中铜离子被全部置换出来,则溶液甲中阳离子为Zn2+、Fe2+,第二种情况,溶液中铜离子被部分置换出,则滤液甲中阳离子为Zn2+、Fe2+、Cu2+ ,故滤液甲中最少含2种阳离子。【反思交流】由【实

中考化学九年级上学期_人教版_中考真题_选择题_难题50题

中考化学九上真题选择题难1 试题数:24,满分:120 1.(单选题,5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干燥氧气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为() A. 制氧 B. 干燥 C. 收集 D. 验满 2.(单选题,5分)2021年中科院航天催化材料实验室将甲烷转化为甲醇(CH3OH,常温下是液态)实现了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铁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过程中,CH4发生还原反应 C.生成CH3OH过程中,分子数目减少 D.将甲烷转化为甲醇有利于储存和运输 3.(单选题,5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易溶物 B.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的质量乙>甲 C.60℃时,将100g乙的饱和溶液配成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需加水380g D.甲中混有少量丙,若要得到较纯净的甲,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4.(单选题,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gH2跟8gO2完全反应,可得到10gH2O B.用含Fe2O385%的赤铁矿160t,理论上可生产100t含杂质4.8%的生铁 C.各取10g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镁粉产生的H2多,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D.将10gCuSO4•5H2O与90gH2O混合,固体完全溶解,可得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CuSO4溶液

5.(单选题,5分)如图所示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Na2CO3的溶解度 B.t2℃时,NaCl和Na2CO3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1℃时,将NaCl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一定有晶体析出 D.Na2CO3固体中含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6.(单选题,5分)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CaCO3 CaO+CO2↑)。现有100g CaCO3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生成CO2的质量是33g B.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 D.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 7.(单选题,5分)高纯度的单晶硅是制做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① SiO2+2C  Si+2CO↑ ② Si+3HCl 250℃ HSiCl3+H2③ HSiCl3+H2 Si+3X 反应① 制得粗硅,通过反应② ③ 进一步得到高纯硅;三氯硅烷(HSiCl3)的沸点是 31.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 中X 的化学式为 HCl B.三氯硅烷由氢、硅、氯三种元素组成 C.三氯硅烷中硅、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1:3 D.反应② ③ 实现了硅元素的富集,将粗硅转化为高纯硅 8.(单选题,5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与稀HCl:2Fe+6HCl=2FeCl3+3H2↑ B.Ba(NO3)2溶液与稀HCl:Ba(NO3)2+2HCl=BaCl2+2HNO3 C.NaOH溶液通入CO2:2 NaOH+CO2=NaCO3+H2O D.乙醇燃烧:C2H5OH+3O 2CO2+3H2O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定向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错误的是 A.燃烧匙B.蒸发皿 C.长夹子D.滴瓶 2、下列操作不正确 ...的是 A.读出液体体积B.闻气体气味

C.取固体粉末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下列中华传统民俗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剪春花B.酿米酒C.包粽子D.捏面人 4、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还有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火上浇油B.浪里淘沙C.铁杵成针D.木已成舟 5、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B.液体的倾倒 C.点燃酒精灯D.检验装置气密性 6、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B.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 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D.用石油为原料生产药物 7、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白磷用作烟雾弹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点燃酒精灯 C.闻气体气味D.读取液体体积 10、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滴加液体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D.量筒读数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化学重难题型题库-物质的推断

化学重难题型题库 物质的推断 1.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甲(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高温分解生成乙和丙,丙能做干燥剂。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和丁反应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甲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CaO (2)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3)作补钙剂(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是不同类别的物质,B、E属于同类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E→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 (2)2NaOH+CO2===Na2CO3+H2O(合理即可) (3)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两种反应物均可溶,反应后有沉淀产生 3.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均含同一种元素,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位。其中甲为红棕色的固体氧化物,乙为单质,丙、丁均为含氯离子的盐,②为常温下的化合反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条件是__________。

难点详解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难点解析练习题(含答案详解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难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风吹草动B.百炼成钢C.披荆斩棘D.滴水成冰 2、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变”美酒B.金条“变”金箔 C.冰块“变”冰雕D.铁水“变”铁锅 3、下列中华传统民俗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剪春花B.酿米酒C.包粽子D.捏面人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苹果腐烂C.电灯发光D.切割大理石 5、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B.烧制烧器C.风力发电D.木材制凳 6、宿松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木雕B.剪纸 C.竹编D.酿酒 7、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火上浇油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杯水车薪 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量取9.5mL液体 C.取用粉末固体D.点燃酒精灯 9、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河水结冰B.酒精挥发C.粮食酿酒D.石蜡熔化 10、下列过程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①氧气用于供给呼吸②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保质期④活性炭用于净水⑤干冰用作制冷剂⑥75%的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重难点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重难点 第一讲走进化学世界 1、什么是化学? 2、怎样学习化学? 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 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镊子;少量液体,滴管; 一定量液体,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一般用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②物质的加热。 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加酒不过肩,加热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嘴吹最最忌)。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遭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 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 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 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 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 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第二讲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 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本质区别:宏观,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A+B+……=C 分解反应:D=A+B+…… 第三讲物质构成的奥秘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重难点有效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金刚石、石墨和C60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掌握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反应。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 金刚石的结构石墨的结构 C60的结构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比较:(《金刚石、石墨和C 》)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粒和少量杂质构成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还不是碳的单质(被称为无定形碳)。由于木炭和活性炭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毒气、色素以及有异味的物质等。木炭和活性炭有吸附性,所以它们在制糖工业、食品工业、防毒面具制作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要点诠释】 1.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4.“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要点二、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起反应。 2.可燃性(碳与氧气反应): (1)当氧气充足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CO2 (2)当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 2C+O22CO 3.还原性(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高温下碳能跟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使这些氧化物失去氧而发生还原反应。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金刚石、石墨和C60》) (1)药品:木炭粉(黑色)、氧化铜(黑色粉末)。 (2)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结论:2CuO+C高温2Cu+CO2↑ (4)几点说明: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要点诠释】 1.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都相同。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木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样多(都是4个),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的是CO2,而氧气不充足时主要生成CO。 3.性质决定用途: (1)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所以古代用墨写的字经久不褪色。

难点详解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题攻克试题(详解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苹果腐烂C.电灯发光D.切割大理石 2、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不能松懈。下列防控措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戴口罩B.量体温C.用消毒液消毒D.少聚会 3、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火烧连营B.司马光砸缸C.曹冲称象D.铁杵磨成针 4、下列中华传统民俗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剪春花B.酿米酒C.包粽子D.捏面人 5、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火上浇油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杯水车薪 6、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还有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火上浇油B.浪里淘沙C.铁杵成针D.木已成舟 7、下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 C.D. 8、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列古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残片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 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馒头发霉C.纸张粉碎D.石蜡熔化 1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西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在生活中获取能量的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下列获取能量的方式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A.用牛粪烧水B.用木材烧水C.用煤气烧水D.用电磁炉烧水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酒精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中75%的酒精效果最佳。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的性质有①有特殊气体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与水相互溶解。以上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化学性质的__________;医用酒精属于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攻克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在加油站最需要张贴的的标志是 A.禁止吸烟B.禁止带火种 C.可回收塑料D.节约用水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措施可行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A.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做燃料B.修高烟囱争取把废气排到高空 C.CO还原氧化铜时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尾气D.为防止酸雨危害庄稼,在田地里放置活泼金属 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水的作用是提高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B.热水的温度应该不低于红磷的着火点 C.这个实验设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D.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据报道,用75%的酒精(乙醇的水溶液)可以很好地杀死新冠病毒,以下关于乙醇(化学式为C2H5OH)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B.乙醇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中氢元素的含量最高 D.乙醇与甲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相同 5、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 ...的是 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B.电器着火时用自来水扑灭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 6、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B.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中发生缓慢氧化 C.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形成酸雨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来自于化学反应D.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难点详解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专题攻克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有关2CuO+C 高温 2 2Cu+CO 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CuO具有氧化性 B.C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铜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2、如图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两种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3、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下列装置中,你认为设计最不科学的是 A.B. C.D. 4、科学家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A.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B.甲和丁均为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中各元素质量比为3:8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5、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点燃 2Fe2O3 B.无水硫酸铜检验水:CuSO4+5H2O=CuSO4·5H2O C.甲烷燃烧:CH4+2O2点燃 CO2+2H2O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难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难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的是 A.氮气难溶于水,用作保护气B.氧化镁是白色固体,用作耐火材料 C.氦气密度小于空气,用于填充飞艇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金工业 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 A.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B.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C.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D.组成: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 B.二氧化碳能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C.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书写档案时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4、下列各选项中,事实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5、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关于O3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臭氧由O3分子构成B.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g C.臭氧和氧气属于同种物质D.臭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6、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金刚石、石墨B.水、冰C.红磷和白磷D.氧气和臭氧 7、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自主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总结整理 ☆在实验验过程中,学会对比观察,分辨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掌握并能区分出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整理资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掌握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互相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

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须的.化学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学习的特点,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了解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攻克试题(含详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一氧化碳冶炼金属B.石墨用作电极材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2、如图装置若用来收集气体,要求该气体 A.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 B.密度和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C.不溶于水D.对空气无污染 3、下列用途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吸附毒气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作燃料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4、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金刚石、石墨B.水、冰C.红磷和白磷D.氧气和臭氧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的腐烂变质与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均为氧化反应 B.进入菜窖前应先检验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C.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硬水泡沫多,软水泡沫少 D.石油的分馏得到多种化工产品,是利用各物质的熔点不同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B.取用大理石 C.倾倒稀盐酸D.验满二氧化碳 7、净水时,活性炭的作用是 A.沉降B.蒸馏C.消毒D.吸附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H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B.把烧黑的铜丝加热迅速伸进2 CO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紫色逐渐变红色 C.2

难点详解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的腐烂变质与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均为氧化反应 B.进入菜窖前应先检验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C.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硬水泡沫多,软水泡沫少 D.石油的分馏得到多种化工产品,是利用各物质的熔点不同 2、一定质量的木炭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其充分发生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B.

C . D . 3、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 .自来水生产中用氯气杀菌消毒 C .用活性炭作饮水机的净水剂 D .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过滤食盐水 B .CO 2的验满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液体的加热 5、某碱式碳酸铜(aCuO ·2CO 2·bH 2O )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为测定该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取m 1g 碱式碳酸铜样品,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测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为m 2g ;称量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 3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测量沉淀的质量改为测量石灰水的增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B .通过上述数据可确定a=32 5m 4m C .加热时,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小 D .若生成的水蒸气液化残留在剩余固体中,会导致b 的测量值偏大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及常考题型汇编)(基础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全册 重难点有效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 3.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1. ①水的 沸腾 ②大理石 的研碎 ③氢氧化钠 与硫酸铜反 应 ④石灰 石与 盐酸的 反应 【实验结论】:实验①、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实验③、④的共同特征是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2.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但一定要注意现象只是帮助判断,而不是根本依据。如电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胎爆炸为物理变化,而炸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要点二、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要点诠释】 1.有时易将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混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知: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汽油易燃烧是化学性质(可燃性);汽油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的语言描述是在化学变化的基础上加一些表现能力的字眼,如“可以”、“容易”、“能”、“会”等。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铝、铜等金属具有导电性,可以作导线;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典型例题】 类型一、 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2016•长春中考)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木条燃烧 D.水结成冰 【思路点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答案】C 【解析】A 、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 、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 、木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 、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总结升华】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