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做一名范仲淹式的组工干部
做一名范仲淹式的组工干部——重读《岳阳楼记》有感近日重读了一下《岳阳楼记》,感触颇深,被作者范仲淹优美的文笔、胸怀天下苍生的精神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深深地触动,于是上网查阅了范仲淹的生平简介,从他的成长历程和轶事典故中,我看到了一个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的光辉形象,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诚、敬业、爱民、清廉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每位组工干部学习。
忠诚的品质忠诚是一个人对上级无限拥护,并甘愿为之奉献一切、牺牲一切。
范仲淹一生仕途多舛,多次被提拔又多次被贬谪,但无论身处何位,人在何方,他都能端正心态,服从朝廷的安排,并且兢兢业业,从不消极懈怠,这体现了他高度负责、无限忠诚的精神。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大气谦诚、严谨细致、正派公道、团结和谐”的要求,我们必须向范仲淹学习,更加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克服私欲,排除干扰,以绝对的忠诚和扎实的工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当好参谋助手。
敬业的精神成功的关键在于任务执行者敬业的程度,有一句名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组织部门应该说并没有特别专业、特别精深、难度系数特别高的工作,只要肯学习、肯吃苦、肯钻研、愿意做都能做好,遇到一点困难就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是绝对做不好工作的。
我们学习范仲淹,就是要学习他不畏困难、毫不抱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执政一放就造福一方的敬业精神。
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必须做好党员、干部、人才的表率,组工干部要将敬业精神作为立身之本,积极思考问题,不被动应付,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不推诿扯皮。
要常思领导之急,常解群众之困,立足本职岗位,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完成好工作。
爱民的情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取得重大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组工干部,最大的党性就是坚决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最好的品行就是为人民群众奉献一切,公而忘私;最真的表率就是敢于让干部群众向自己看齐,堪为楷模。
品《岳阳楼记》,敬范仲淹真
纵观悠悠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发现古人终生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习文,追求文满天下;二是做官,力求造福百姓。
这两个目标前者多为后者服务。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些带着文人气质的为官者。
可文人书生意气,不媚俗,不转圜,不谙世事。
所以在追求仕途当中,总是磕磕绊绊。
说也奇怪,文人在这一磕一绊中却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他们或流放、或贬谪……于是在朝堂上难见他们的身影,可在那简陋的贬所、孤寂的雨夜、秀美的乡村……他们却来了一次华丽转身,把自己的落寞、孤独、情思倾泄于笔尖,竟写出了旷世美文,成就了一世文名!诸如:屈原、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轼、范仲淹……但在众多文人中,吾辈犹敬范仲淹。
公元1045年,是宋庆历五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放岳州知府,滕氏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
到了岳州,也是励精图治,很快就将岳州打造一新,并将岳阳楼重新修建一番。
他想呀,“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
自然,他很快就想到了他的好朋友,文坛巨匠――范仲淹。
但范仲淹没到过岳阳呀,他怎么写得出来呢?但这点难不倒滕子京,只见他稍思片刻,立马找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将心思与图一并寄给了范仲淹。
滕子京肯定不曾料想,正是这一寄,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岳阳楼,更成就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诞生是一次偶然!历史选择了范仲淹,但他不付滕氏所望,果然一“记”天下知。
此文历经千年,传至吾辈,吾辈读之,品之,对其人钦佩不已!一敬范仲淹学得真实、学得单纯。
读《岳阳楼记》,那是字字珠玑、文约义丰;手法灵活多样、运用自如。
读来如一曲交响乐,荡气回肠。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之赞颂。
我在此不做多述,只是借用作者那句“前人之述备矣”则可。
作为现代教师,我思考的是范仲淹成才的过程。
打开历史,他两岁丧父,少年时代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天以粟米粥填肚,而粥也是节省着吃,一碗粥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上了。
二十三岁时来到南都应天府书院,更是过了五年“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士人情怀内容摘要:范仲淹出身于封建的士大夫阶层,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正是这一阶层的济世情怀。
此文今天读来,在惊叹其文字精美之余,其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极致的济世精神,仍不能不让我们汗颜。
对比当今物质生活已非常丰富的现代人来说,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关键词:作者其人文章其魂省省吾身振振后人一.先看看作者其人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
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2]。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
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
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
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
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
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庆历六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应老友滕宗谅之约,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激励百世人心。
如果注意到,此文以“庆历四年”为起始,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为结句,而此期间正是范仲淹从其一生事业的顶峰跌落到晚年的遭谤毁、受贬谪之时,那么,此文所内涵的政治文化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一范仲淹在文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里的“忧其民”、“忧其君”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而“进”与“退”则凝练地概括了他一生宦海沉浮的四“进”四“退”。
范仲淹在宋太宗端拱二年生于徐州,两岁丧父,母贫无所依,改嫁长山朱氏。
他21岁时寄居在寺院刻苦读书[①],23岁时询知身世来历,感愤自立,佩琴剑径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冬夜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如此苦学五年乃“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弟忠信”。
宋真宗祥符八年,仲淹登进士第,作诗云:“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朱熹也曾说:“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
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
”范仲淹先后在广德、集庆和兴化等地任职,为民兴利除害,政绩斐然。
最显着者是他在宋仁宗天圣四年任兴化县令时,发动通、泰、楚、海四州民夫,建成数百里的扞海堤,民至今享其利,称“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写了《奏上时务书》,提出“救文弊,复武举,重三馆之选,赏直谏之臣,及革赏延之弊”等改革措施。
此后,他又写了《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等。
在写《上执政书》时,他正居母丧,但“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希望“四海生灵长见太平”。
家国情怀:从“岳阳楼记”看文人担当
家国情怀:从《岳阳楼记》看文人担当《岳阳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宏大的意境而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刻地体现了文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在千百年间熠熠生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时,正处于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之中。
他虽遭贬谪,却并未陷入个人得失的哀怨与自怜,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心系着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福祉。
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便是文人担当的首要体现。
在文章中,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引出了“迁客骚人”面对不同自然景象时的不同心境。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他们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而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际,他们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然而,范仲淹并未停留于此,他笔锋一转,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这是一种超脱于个人情感和外界环境的豁达与淡然,更是文人在面对家国大事时应有的理性与沉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一名句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
当身处高位、手握重权时,他担忧的是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宁,社会是否和谐稳定;而当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远离政治中心时,他依然心系君主,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
无论是进是退,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与人民,将个人的忧愁与欢乐完全置于天下之后。
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了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
他在为官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力图改善民生,减轻百姓负担,即使面临重重阻力和困难,也从未退缩。
他兴修水利,救济灾民,兴办教育,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
这种精神境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
范仲淹的治国思想与《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范仲淹的治国思想与《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1. 范仲淹的治国思想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务方面有卓越表现,也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其治国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1 忠诚国家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官员,范仲淹始终强调忠于天子和尽职尽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众福祉为己任,臣子则应忠心耿耿地侍奉国家。
1.2 市场经济观念范仲淹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并主张发展农业和商业,提出了“农本”、“商孝”的政策。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商业能够促进社会繁荣。
1.3 教育重视范仲淹对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提倡选拔贤能之人,并推动教育普及化。
他倡导培养民众文化素质,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2.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该文描写了他登上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思考。
2.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长江岸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在范仲淹时代,岳阳楼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
2.2 创作动机与主题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时,正值北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乱世悲苦的感受,并寄托了他对国家前途和社会秩序的关切。
2.3 文章内容与意义《岳阳楼记》以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在登临岳阳楼时的心境和所见所感。
文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忧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该篇文章既是范仲淹个人情感宣泄的产物,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也为后来许多文人学士提供了创作灵感。
结论范仲淹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并体现在他创作的名篇《岳阳楼记》中。
该篇文章不仅是范仲淹个人思考与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通过研究范仲淹的治国思想和《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到他对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范仲淹俭廉观后感
范仲淹俭廉观后感《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作的游记。
全文跌宕起伏,气势恢宏,无不彰显着范仲淹的廉政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透射出了范仲淹的忠孝之心。
“情势之在心为忧者寡,为乐者多”,他的这句话具体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为国忧民的高风亮节。
他也常以君子之心举世而知,其著作处处都是真知灼见,不仅仅是对岳阳楼风景的描写,更是对忠廉节义的推崇和对官场腐败的痛心。
范仲淹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不登高望自广,不跃浅自显”几个字,曾多次引发我对他的敬仰和思维,以及对当今社会风气的反思。
他的这句名言,实在是让后人感慨万千。
一方面,不登高望自广,不跃浅自显,是说不要踏足太高,仰视自己,也不要沉浸于低下,轻视自己。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视过高,高尚并不是高傲,高傲一般是因为心胸狭窄,才搞出来的;怀藏天地,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宽容大度,这才是君子之心。
而且不登高,不跃浅,表明了他对待官场,对待权力的态度。
官场上有些人是靠投机和阿谀奉承来凑数的,但范仲淹却坚信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廉政勤政,把国家和百姓的福祉摆在第一位,自然就能光耀自己。
其实他也并非是不思上进,而是他注重内在,而不在乎外在的虚名。
他惟独注重个人修养,心怀天下,内化贯穿。
正所谓“得不取,举不争”。
在这句话的鼓舞下,当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切实做到勤政廉政,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真。
另一方面,不登高望自广,不跃浅自显,也是对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的一种反思。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得太高,整天只看得见名利,肆意攀升。
他们摇钱树、投机求合,宁可无法无天,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人只顾自己的得失,却很少顾及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他们不惜以身价换取金钱,不知廉耻,身败名裂。
而对这样的人,大家只能是鄙视。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追求虚名,不得寸进尺,而要务实地工作,切实做到廉洁奉公,真正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忠诚和廉洁之心表现出来。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臣和军事家,他在岳阳楼上所写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不仅展示了他对于岳阳楼的景色的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楼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写道:“臣心思煌煌,斗志激激,六年之间,赋诗百篇”,这句话展示了他对于为官的热情和使命感。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要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热情和决心。
他自称“臣”,显示了他对于身份的认同和责任感。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写道:“使童子识字,就令有所学;使有所学,就令有所行。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行为的重要性。
官员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更要有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他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无愧于天地。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官员应有的正直和廉洁之心。
官员要以良心为依归,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范仲淹在文中还提到了官员应有的勤奋和努力。
他写道:“岳阳楼北楼,临江而建,楼高七十二尺,阳朔四面,引江入楼,与江上水平。
”这句话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官员应有的远大目标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范仲淹还写道:“夫人之不修妇人之义,不习女子之行,而学于斯,何不可乎?”,他通过对楼中女子的赞美,强调了女性应有的坚强和内外修养,并借此来敦促官员们要有自律和自我要求。
范仲淹在文中还借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于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态度。
他写道:“江陵道中,盖有数楼者,皆显于江表”,这句话强调了岳阳楼在江表的显赫地位,也隐含了官员应有的忠诚和为国家尽职的责任。
范仲淹进一步写道:“愿与天地精神,共长久而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安宁和人民安康的期望,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担当和使命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楼中人物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为官者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一名官员,范仲淹要求官员们要忠诚、正直、勤奋,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政之道作者:张希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2期范仲淹(989—1052)以《岳阳楼记》一文,名传千古;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几为妇孺皆知。
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殉职于赴知颍州(治今安徽阜阳)任上途中的徐州,先后为官从政三十七年。
他既历知州县,又数任朝官;既出宋夏戰争前线为将,又入朝廷为相。
韩琦(1008—1075)称赞他:“雄文奇谋,大忠伟节。
充塞宇宙,照耀日月。
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一○八《代韩魏公祭范希文》)王安石(1021—1086)评论他:“呜呼我公,一世之师。
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王文公文集》卷八一《祭范颍州仲淹文》)黄庭坚(1045—1105)则称:“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至今文经武略,衣被诸儒,譬如蓍龟,而吉凶成败不可变更也。
”(《石渠宝笈》卷二九《宋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跋)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蕴涵着极为宝贵的政治思想和智慧,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而其为政之道最为突出的,则是“以天下为己任”。
朱熹(1130—1200)说:“范公平日胸襟豁达,毅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又说:“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
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
”(《朱子语类》卷一二九《自国初至熙宁人物》)下面试就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政之道作一些简要论述。
一、忧患意识:“有忧天下之心”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首先表现在他“有忧天下之心”。
(《欧阳修全集》卷六七《与范希文书》)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具有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人生、社会所遭遇的苦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前551—前479)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孔子所忧的是道义。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而被人称道。
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他的一生中陷入困境时写的,它记录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历程,同时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关怀。
范仲淹以他的政绩和忧国忧民之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国士。
I. 从历史背景探究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之心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繁荣的时代。
然而,北宋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和内部不稳定的局势。
范仲淹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官员和学者,他的政绩和忧国忧民之心在当时备受赞赏。
II. 政绩 - 才干超群的官员作为官员,范仲淹具备出众的才干和政治智慧。
他在任官期间,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在他担任岳州知州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举措,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他公正无私的执政风格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拥护。
A. 经济发展范仲淹重视农业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倡新的种植技术,并修建水利设施来提供灌溉。
通过这些举措,范仲淹成功地提高了农田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B. 社会秩序范仲淹在岳州的任期期间,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维护。
他加强了警务机构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对犯罪分子和社会不良行为的打击。
范仲淹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岳州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III. 忧国忧民之心 -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除了出色的政绩,范仲淹还体现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刻担忧和忧国忧民之心。
他通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达了他的想法和感受。
范仲淹在文章中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但他也透露出他的担忧和忧虑。
他观察到了北方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以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无能。
范仲淹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局势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并感慨万分。
他写道:“父母之邦,如何临之?自古以来,不其病乎?然则病而后能治,治而后能安。
”这句话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状况的认识和思考。
道大则才大——由《岳阳楼记》看范仲淹之“大家风范”
是 ,他所追求 的快乐是怎样的 呢?欧 阳 修在 《 资政殿 学士户部侍郎文正 范公神 道碑铭并 序 》中给了我们答案 : “ 公少
有大节 ,其于富贵贫贱 ,毁誉欢戚 ,不
一
动其心 ,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 原来范仲淹不在乎富贵贫贱 ,不在
道 大 则 才 大
由《 岳 阳楼记 》看 范仲淹之 “ 大家风范 ”
韩 愈的 “ 有忧于天下”源于孟子 的
“ 忧 以 天 下 ,乐 以天 下 ” ,是 对 孟 子 “ 达
次看到 ,难免会觉 得沉重和难 以接受 。 有位学生很坦诚地 告诉 我 : “ 老师 ,我 觉得这样 的人 生太累 ,太苦。”不但是 学生 ,老 师们 在一起探 讨的时候 ,也有 人觉得范 仲淹 未免刻板持重 ,不 如欧 阳
、
范仲 淹 的道 义 之 “ 乐”
在 才 学上 的 成 就 就 越 高。 其 实 ,为 师之 “ 道 ” 也是 如 此 ,能 够辨 别 正确 与 错 误 , “ 秉持 ” “ 道 义 ” ,专 注 于 能 力 的提 高 ,
范仲淹( 9 8 9 年一 1 0 5 2 年) , 希文 , 苏州人 。宋太宗端拱 二年八月二 卜九 日
摘 要: “ 道 大 则 才 大 ” 出 自范仲
钱 梨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
堪其忧 ,回也 不改 其乐。贤哉 !l , i l 也 。”
如果 说 颜 回是 “ 道 大 ” ,那 么 范 仲 淹 不 仅 “ 道大”而且 “ 才大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淹 《 上 时相议制举书 》,意思是 一个人 对 学术的理解越深刻 ,对人性的理解越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墉时为北道 重镇 成德军节度掌书 记。次 人并 未能真正理解 “
再读《岳阳楼记》 秉持为民情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读《岳阳楼记》秉持为民情怀《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在文中他深情表达了为民情怀。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和对民生的关注,展示了他的为民情怀。
他将自己的心思和关切置身于百姓之中,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安定努力奋斗,体现了一位聪明智慧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的社会责任感。
范仲淹在文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通过描写楼中山水的壮观美丽,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然后引出了对政治问题的思考。
他在文中说:“起蒙;蔽月;羽化而登临于宇宙者,天之病也。
”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在这里暗指了朝廷的腐败和内外交困。
范仲淹不满于朝堂上的腐败现象,他深知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安定幸福息息相关。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情怀满满地写道:“将适在襟怀,以览四方之战兮。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之心。
他观察到了时局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对此深感忧虑。
他希望能够站在高楼之上,一览四方的战事,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尽力奋斗。
范仲淹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
范仲淹在文中还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担忧。
他写道:“一葛藟之材,直可坐于舆中。
”他认为政府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进入政府,为国家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希望政府能够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尊重他们的权益,以及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
范仲淹的为民情怀源自他对民生的关心和对人民幸福的渴望。
总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
他关注国家的政治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好的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明天。
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倡导政府重视人才培养和百姓的权益保障。
他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责任感,为民情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岳阳楼记政治抱负的句子
岳阳楼记政治抱负的句子岳阳楼记政治抱负。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君山岛上,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岳阳楼为背景,描写了作者对政治抱负的追求和思考。
岳阳楼记中的政治抱负,不仅是范仲淹个人的政治理想,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抱负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
他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表现出了一名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和担当。
在范仲淹看来,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
他在岳阳楼上放眼望去,观赏湖光山色,却不忘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这种政治抱负不仅体现了范仲淹个人的政治理想,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提到“登临而招”的政治抱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招揽人才,为国家的政治事业做出贡献。
这种政治抱负体现了范仲淹对政治事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有担当的政治家。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政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对政治抱负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个人政治理想的追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临而招”等句,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抱负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种政治抱负既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
总之,岳阳楼记中的政治抱负,不仅仅是范仲淹个人的政治理想,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和对政治抱负的表达,展现了一名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和担当。
他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政治事业的责任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
这种政治抱负不仅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岳阳楼记》蕴涵着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
《岳阳楼记》蕴涵着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导语: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蕴涵着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范仲淹首先说明了作记的缘由是受朋友之托,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然后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有览物而悲者,有览物而喜者,最后则点明了《岳阳楼记》主旨。
对上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悲和喜——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进亦忧,退亦忧”。
难道就没有快乐的时候吗?有,但必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表达了作者伟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范仲淹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将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的思想体系是孔孟所建立的“民本”政治观念。
他讲求正气与仁义道德,主张改革和廉洁奉公。
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的人生哲学是积极的,对自己的修养是刻苦认真,严以律己。
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首先描写了洞庭湖变幻莫测的奇观,并把天气的阴晴与游人的忧乐进行联系和对比。
通过由景生情的过渡,把关注的焦点由景转移到情,进而用理性的眼光考察产生不同思想感情的根源,否定了常人注重个人荣辱得失的庸俗心态,然后通过歌颂古代圣贤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提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标准,抒发了自己要继续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满腔豪情。
从行文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范仲淹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之后,丝毫没有苟且偷安或消极厌世的念头,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丝毫没有动摇和改变,仍然情绪高昂,满怀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自然形胜,以及迁客骚人们在不同景色中所产生的不同心情,批判和否定了迁客骚人们随物悲喜的人生态度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狭隘思想,借赞扬古代仁人不为外物所左右,矢志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抱负,表现了作者虽处受谗遭贬的逆境,仍要坚持理想、关心国事的积极态度。
范仲淹《岳阳楼记》主题解读
范仲淹《岳阳楼记》主题解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主题解读《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岳阳楼记》主题解读“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岳阳楼记》从何而来呢?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而此时,作为朋友的范仲淹深知滕子京内心有一种难以掩饰的遭贬的郁闷,但却并不因此颓废的微妙情怀,于是放笔为文。
因此笔者以为,称赞滕子京才是本文的核心;而劝勉老友与自己共勉,自己也将向老友看齐有一番抱负,才是本文的真正立意所在。
我们看范仲淹之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足见其称颂之心。
当然,作者深知对于遭贬之人不宜叙述过甚,尤其是滕子京,被贬就因其“负大才”“为众所嫉”。
于是作者在洞庭胜景之后一笔宕开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悲一喜。
而滕子京是怎样做的呢?他没有向别人那样“忧谗畏讥”,意志消沉,精神颓废。
相反,他励精图治,忧国忧民。
他在岳州为官三年,就被当朝史学家司马光称赞为“治为天下第一”。
可见,滕子京处江湖之远是能忧其君,并勤政爱民的,他本人就是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
但范仲淹能这样直露吗?不能!于是范仲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后,作者顺势一转作结,言到“微斯人,吾谁与归?”言外之意不就是说:好在还有你这样的人,不然,谁还是我的志同道合者呢?这难道不是作者与滕子京共勉吗?但是,我们在对课文解读的时候,常常是只看到范仲淹的阔大胸襟及伟大抱负,而忽视滕子京就是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更会忽视范仲淹是在劝勉友人,从而片面地认定作者是在抒怀!我们不妨想想,如果范仲淹是在借作记而抒怀,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有抱负有雄心,那不是在夸赞自己嘲讽友人吗?这可能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因为滕子京被贬的原因范仲淹是知道的。
从岳阳楼记看做人做官
从岳阳楼记看做人做官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
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
■我们该怎样做官——忧民、忧国、忧政的为政之道孙中山说,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再说白点,就是治理国家,为百姓办事。
这是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所有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课题。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
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国、忧政,是留给我们的三笔政治财富。
其一,忧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
既然政治就是管理,官和民的关系就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
忧民生的本质是政府官员的公心体现。
一些进步的封建政治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强调“民为邦本”,唐太宗甚至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范仲淹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努力在实践中贯彻。
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民办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二是调查研究,体恤民情。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三是大胆改革弊政。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其二,忧国。
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实际是忧国。
无论封建时代的皇帝,还是当今社会的总统、主席,虽权在一人,但却身系一国之安危。
于是,以“君”为核心的君民关系、君政关系、君臣关系便构成了一国政治的核心部分。
范的忧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说真话,提意见,出主意,“敢与天子争是非”。
而仁宗对范是既不全信任,又离不开,时用时弃,即信即离。
岳阳楼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岳阳楼记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就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后迁居苏州吴县。
1015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
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
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朝代】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他对为官之道的独特见解。
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作为一位官员的为政之道。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他以洞庭湖为起点,逐渐引领读者进入岳阳楼的美景。
这种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远近为法”的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必须具备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不满足于局限于岳阳楼的美景,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诚信为本”的原则。
范仲淹强调官员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诺言。
他注重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信只有通过真诚和信任,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作为一位官员,范仲淹注重与下属、同事和民众的沟通和合作,将诚信作为自己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鼻孔里都是闻不到味道,心中却能感受到世间百态。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人为本”的
原则。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位官员,首要的是关心民生,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他强调官员应该多与人民接触,倾听人民的声音,关心人民的利益。
只有真正了解人民,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民谋福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屈子之哭,可乘之舟也。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历史为鉴”的原则。
范仲淹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他通过引用屈原的故事,告诫后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取。
他认为官员不能只看眼前的问题,更要关注长远的发展。
范仲淹自己也是学贯古今,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千里悲秋常作客。
”这句话体现了他为官之道中“以责任为重”的原则。
范仲淹深知官员的责任重大,他把为政的艰辛和痛苦与个人的悲凉和无奈相联系,表达了对为官者的期望。
他认为官员应该时刻保持对人民的忧患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工作。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作为一位官员的为政之道。
他以远近为法,以诚信为本,以人为本,以历史为鉴,以责任为重,这些原则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品质和价值观。
范仲淹的为官之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们今天的官员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范仲淹的为官之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为
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