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外民族个性

合集下载

双峰对峙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双峰对峙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集美大学JIMEI UNIVERSITY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商秘)年级 2 0 1 x 班级中文x x x x姓名xxx 学号 2 0 0x xxxxxx 指导教师xxx 职称xx200x年5月集美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xxxx 班学生xxx 学号2 0 0 x xxxxxx一、毕业论文标题问题: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二、毕业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 2 0 0 x 年10月8日起至 2 0 0 x 年 5 月28 日止三、毕业论文进行地点:集美大学文学院四、任务书的内容:目的: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研究在各自的范畴中都放出了异彩,但却很少有人将两部作品作为各自民族文学的源头,从文化母题、民族精神与写实传统等方面对其进行比力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一种开阔的视野,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原创意义进行深刻的比力与诠释,从而揭示出公元前6世纪摆布中国与古希腊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学繁盛一时的代表在审美创造方面的共时性与差异性,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揭示世界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任务:(1)在系统地研究相关评论资料和比力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荷马史诗与《诗经》进行深入的精读与整合,进而运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视野对其进行现代性重构,其间也要适本地吸收其他批评理论与研究方式的合理成分,以期穿透两部作品的文化底蕴。

(2)在教师指导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研讨前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学术研究前沿,通过撰写草稿、拟定初稿到修改定稿这3个基本的写作阶段,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3)拓宽知识视野,适当参考外文资料,并提交一篇与论题相关的外文译文(外译中)及其原文;(4)阅读、研究参考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按照工作日程放置记好周记并按期送指导教师审阅;(5)按照集美大学的有关规定和版式,按时打印论文并装订成册;(6)系统地整合本身的论文写作资料,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

《荷马史诗》与《诗经》所展示的东西方古代经济形态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所展示的东西方古代经济形态的比较
马 涛
( 复旦 大 学, 上海 2 0 0 4 3 3 )
摘 要 : 世 界上许 多古老发 达的 民族差 不 多都 有 自己的 史诗 , 古 希腊 的《 荷 马 史诗 》 和 中国先 秦 的《 诗
经》 就 属 于 这 样 的 伟 大 作 品 。《 荷 马 史诗》 与《 诗经 》 展 示 了古代 东西方 的经 济 、 政 治、 人 文 生 活的方 方 面 面, 比 较《 荷 马 史诗 》 与《 诗 经》 所 反映 的 东西方经 济形 态 , 对 认识人 类早 期社会 经济 形 态的特点具 有一 定的意 义 。
关键词: C g , - 马 史诗》 ; 《 诗 经》 ;东西方 古代 经济形 态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4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O 0 2 —6 9 2 4 ( 2 0 1 5 ) 7 —1 4 8 —1 5 5
世 界上 许 多 古老 发 达 的 民族 差 不 多 都 有 自己
迈 锡 尼 文 明后古 希 腊公 元前 1 1 世 纪 ~前 9世 纪历 史 的重 要 的文 献 资 料 。荷 马 时 代 反 映 的 古 希 腊 社 会, 按 照摩 尔 根对 历 史 时 期 的 划 分 , 大 致 处 于 野 蛮 时代 高 级 阶 段 的全 盛 时 期 , 也 即 由 氏族 社 会 晚 期
成, 根 据 史诗 所 描 写 的 内容 推 测 , 写作 的年 代 至 少
相隔 5 O ~1 0 0年 。《 伊利亚特》 叙 述 的应 是 较 早 的
工、 货 车和 战 车 、 用 圆木 和 木 板 造 船 、 作 为 艺 术 的
建筑术的萌芽、 由 设 雉 堞 和炮 楼 的城 墙 围 绕 起 来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独特的文化性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之间的联系,包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

一、《诗经》的内容《诗经》是一部古代诗歌集,包含了总共305篇的古代民歌和宫廷诗歌,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

这些主题包括爱情、家庭、友情、农业、战争等各个方面。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文化集合体,也是最早的一部文化遗产,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情感。

二、《诗经》的特点1. 简洁明快《诗经》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著称,多采用对仗句式和押韵手法,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诗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其读起来格外流畅和动听。

2. 歌颂自然《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观察。

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农业文明的特点。

同时,它们也教育着人们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3. 重视家庭和社会伦理《诗经》中大量的诗歌描写了家族、父母、子女等家庭关系,强调孝顺和传统家庭价值观。

同时,它也强调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如忍耐、正直、勤劳等。

这表明中华民族对家庭、道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视。

4. 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诗经》中许多诗歌表达了人民的疾苦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它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诗经》具有了丰富的社会意义。

三、《诗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影响1. 彰显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哲学思想《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如对生死的思考、人际关系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等。

这些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智慧。

2. 培养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和音乐性对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和鉴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
文化比较
赵景梅;胡健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总页数】5页(P188-192)
【作者】赵景梅;胡健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2
【相关文献】
1.试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兼与《诗经》中的王事诗相比较
2.试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兼与《诗经》中的王事诗相比较
3.《荷马史诗》与《诗经》
中的女性审美观比较4.《荷马史诗》与《诗经》所反映的东西方早期社会制度与经济观念的比较5.荷马史诗和《诗经》不同文化因子及其成因的探究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马史诗》与《诗经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导语 (2)二、诗的文体 (2)三、诗的表现方式 (3)四、诗的功能 (6)五、结束语 (7)注释、参考文献 (8)《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张婷婷第一部分:导语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

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

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

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

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

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

中外名著比较知识点总结

中外名著比较知识点总结

中外名著比较知识点总结名著作为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中外名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进行比较,总结一些知识点。

1. 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经》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

两者都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承着各自文化的精髓。

a) 题材和文化背景:《荷马史诗》描述了古希腊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诗经》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 叙事手法和形式:《荷马史诗》以叙事为主,注重描写英雄间的对抗与挣扎;《诗经》以歌辞为主,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表达情感和思想。

c) 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荷马史诗》中体现出以荣誉、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诗经》则强调忠诚、孝顺、仁爱等传统的中国价值观。

2.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元曲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西方戏剧的代表,与中国元曲有着相似之处。

两者均以戏剧形式表达人性、社会和政治的冲突,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a) 剧情和表演风格:莎士比亚戏剧以复杂的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为特点;中国元曲侧重于表达意境和情感,善用词汇、音韵、舞蹈和音乐等手段进行艺术表现。

b) 主题和思想内涵:莎士比亚戏剧关注人性的复杂性,探讨爱情、权力、背叛等主题;中国元曲强调爱情的纠葛、社会的阶层差异以及命运的无常。

c) 语言和诗歌性:莎士比亚戏剧运用精彩的对白,以及韵律紧凑的诗歌来表达人物情感;中国元曲则通过曲调、曲词的协同演绎,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

3. 高尔基小说与鲁迅小说高尔基和鲁迅作为两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他们的小说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和呼唤人民觉醒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a) 反映社会现实:高尔基的小说揭示了俄国工人阶级和贫苦人民的生存境况,探讨了社会阶级冲突和革命斗争;鲁迅的小说则透过对旧中国社会的描写,批判了封建道德、尖锐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英 国 文 学批 评 。
---— —
1 02 - - - — —
部族迁徙 、战争等重大 事件和部 族所 崇拜 的英雄 光辉事 迹等为题材的 ,经过艺术 加工创 作而成 的规模 比较 宏大 的民间叙事诗。黑格 尔认为 : “ 史诗 是 民族 的形象 化历 史 ,如果 我们综 合各个 民族 的史 诗 ,就会 看到 一部 全人 类 的历 史 ,并且 是一部把 生命力成 就 和功绩都 表现 得最 优美辉煌 的世界 史。 ” 欧洲文 学 的源头 《 荷 马史诗 》 便 是 西方叙 事史诗的经典 代表之作 ,它产 生于希 腊社会 氏

பைடு நூலகம்
参差 荇莱,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 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 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 右笔之 。窈窕淑女 ,钟鼓 乐之。 这首 《 诗经 ・国风》 中的 《 关雎 》通 过 比兴 的手法 抒发 了一个青 年 男子 对一 位采 摘荇 菜姑 娘 的爱 慕之 情。 这个简短 的诗篇 ,叙 事成 分极 少,也不是 它 的重 点 ,我 们虽然无法知道具 体是哪位 男子恋慕 上 了哪位 姑娘 ,但
颂英雄 ,颂扬战争 ,肯定攻伐 ,而 《 诗经 》 则是 由严格
的社会道德标准 ,以人 为核心 ,赞美 良知 与情操 ,歌颂 劳动 、爱情 、友谊和各种 为 国为 民献 身的正 义行 为的 以 抒情为主 的短篇诗集” 。
关 关雎 鸠 ,在 河之 洲 。 窈 窕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事本身的成分也 占极少 成分 ,而且有尾韵和诗词 的平 仄 ,
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感想和情感 。
在 《 诗 经》 之后 的中国诗 歌史 中 ,从 汉赋 、乐 府诗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337论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石 燕(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摘 要: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

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

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

一方面,由于二者的文化生成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差异性,两部文本在文化内质上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质性”。

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个文本的文化观念着手,以期挖掘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共同和不同的文化质素,从而为认识当今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婚恋观;劳动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37-3“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1] 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

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

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欢迎大家浏览。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浅谈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是由采风制度下周王朝的史官、乐官们所编定。

孔子曾整理过《诗经》。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

就其内容而言,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分为 15国风,为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土风歌谣。

“雅”是指周王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歌诗。

“颂”是在祭祀和典礼仪式上使用的乐歌、颂歌;另外,“颂”中还保留了若干商、周等古老部族的史诗,这些史诗述说了这些部落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英雄的事迹。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因此说,《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当时,各国社交、外交所用的乐曲都出自《诗经》,《诗经》也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范本。

由于《诗经》长期、广泛的传播,具有极高的公信度,所以,不仅在民间,即便是在上流社会也有着极高的引用频率,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重大的外交场合或是典礼中,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的“断章取义”是一种流行的作法。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中,对《诗经》的熟悉程度,对《诗经》引用的恰当程度,都是一个人整体文化修养水平的标志,当然也就关系到他享有的社会尊重程度。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史诗经典内容赏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全面地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而《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者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分别是中西方的文学巨作,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的对比中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广义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

文化即人化,其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内核1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强调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产生原因是和地理因素分不开的。

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

中华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田园文明,汉民族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沃土上,地缘环境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汉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人际关系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所以家庭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单位,整个社会逐步以“家”为中心向外扩展,然后到亲缘关系,再到虚拟的血缘关系即同乡关系,最后扩大到整个民族,即扩大化的地缘关系。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化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化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异生活如诗,而诗有两种:一是纯粹的诗歌,另一个是史诗。

非常巧合的是,在公元前7、8世纪,中国诞生了伟大的诗集《诗经》,而同一时代,古希腊则产生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

而《诗经》与《荷马史诗》其实正是中西不同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

同为人类文学艺术最能体现纯粹艺术精神的诗歌,中国的诗歌与西方的诗歌从最早的《诗经》与《荷马史诗》起,就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征。

《诗经》中的短小而深沉的抒情艺术与《荷马史诗》中宏大激烈的叙事风格是中西古典文学的典型差异特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总共305篇。

它描述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社会生活全景,包括狩猎耕耘,采摘渔牧,农夫商贾,战争徭役,闺怨春情,幽情密会,初恋思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风俗习尚。

《荷马史诗》则以古希腊周围汪洋大海和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描述了勇将阿咯琉斯与主帅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冒险故事,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展现了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赞美了人性中的英雄精神与自由主义。

这也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诗经》、是由严格地社会道德标准,以人为核心,赞美良知与情操,歌颂劳动、爱情、友谊和各种为国为民献身的正直正义行为的以抒情为主的短篇诗集。

《荷马史诗》则是富有神话色彩的有连贯故事情节的叙事诗,赞美勇敢,歌颂英雄,肯定攻伐,颂扬战争。

基于《诗经》和《荷马史诗》的关于中西文学特征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抒情性文学比较繁荣,而西方的叙事性文学则比较发达。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种迥然相异的现象呢?这在于中西方文学界对于文学的最根本的看法也就是中西文论观念的不同。

“诗言志”是中国长期的主流文学观念,而从古希腊起,“模仿说”就被西方的文学世界所推崇。

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1)形成了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如《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

(2)创造了“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诗经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

中西文化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联系与区别 廖嘉武

中西文化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联系与区别 廖嘉武

《伊利亚特》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 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 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它 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尤有较大的影响;在此 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荷马时代为背景的作品,即 使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其文学 成就在现代仍有较高的价值,被郭沫若称为“史 诗中的史诗”、“诗体小说的第一个顶峰”。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 《尚书》上所说,《豳风· 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 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 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 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 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 《诗谱序》,是《陈风· 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 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 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 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 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 《诗经》。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 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 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 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 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剩下 诗歌了。
爱情:
毕竟是充有着中国传统思想,诗经中的人们对爱情 的表达是含蓄的,男人对看到女子的背影就感到赏 心悦目,处在纯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女子平时都会 用丝巾遮住半边脸,她们从小就被灌输“犹抱琵琶 半遮面”是美丽,矜持的。 荷马史诗中人们的爱情是直接而快速的,好像只要 有感觉就会迅速相爱。无论男女都很直接表达对对 方的爱,故事中的第一场战争赫克耳托就对他的士 兵们说爱你们的国家,爱你们的妻子,所以要拼命 作战。

谈《荷》与《诗经》

谈《荷》与《诗经》

谈《荷马史诗》与《诗经》经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整理分析,发现《荷马史诗》与《诗经》很多方面存在差别。

一、《荷马史诗》和《诗经》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诗经》: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语言丰富,注重修辞技巧,《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

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灵活,语气很自然。

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极具神话色彩。

如《大雅·生民》的前三章:“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荷马史诗》:剪裁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两部史诗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度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和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先倒叙,又插叙,再又顺叙,多种叙述手法并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宏伟丰满;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西方古典文学的精神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西方古典文学的精神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之精神20100515278郭亚莉要谈《诗经》与《荷马史诗》至精神,先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诗经》与《荷马史诗》吧。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

其实,诗经与荷马史诗的题材侧重点不同。

诗经侧重礼乐,舞蹈,歌唱,祭祀。

其实,诗经就是当时配乐的歌词,只是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乐谱和舞蹈失传。

而荷马史诗的题材侧重的是战争与历史。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

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

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

从题材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古典文学精神之不同。

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之地----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是一个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

因此,中国古人最重视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内陆农耕生活方式。

而希腊所在的爱琴海地区是一个多山地带,半岛西北部有品都拉斯山,东北部有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多山的地貌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可耕面积受到极大的限制,农业无法再希腊半岛大显身手陆地给希腊人贫穷,大海却将财富赐给了希腊人。

谋求生计,海上贸易,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希腊人富裕冒险精神,尚武精神,喜爱侵略的民族精神。

与希腊相反,,中国的农业形经济与宗法制政治则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种与希腊人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安贫乐道,自给自足的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兼与《荷马史诗》比较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兼与《荷马史诗》比较

〔 关锐词〕 诗经, 战争诗, 敬德。 重礼
[ 中圈分类号] 1 07.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一2523(2005)01一0001一02
结盟日 恤病, “ 讨贰” (帮助弱国, 讨伐叛国) , 后陈国依附楚, 宋依盟约讨伐陈, 卫却违约救陈, 引起卫与宋、 晋之间的混 战。《 风 ‘ J第 击鼓》 便反映了这几个诸侯国间的混战给戍卒 带来的长期戍守征战之苦。 ( 四) 周王朝、 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 周民族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 在周的周围, 西北面有强 大的鬼方、 毅吮、 犬戎, 今山东、 淮河流域有东夷、 淮夷, 南面 有楚, 因此周及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 小 雅》 中的《 采截》出车》六月》祈父》瞻彼洛矣》采芭》渐 《 《 《 《 《 《 渐之石》《 ,大雅》 江汉X 常武》 中《 的内容都和周王室与诸侯 间的战争有关。 诸侯国与周边部落的战争在《 诗经》 中也有反映,秦 《 风 无衣》 写秦国反击西戎的战争,会颂 浮水》 《 写到鲁战 胜淮夷的战争。 二、诗经》 《 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及其折射出的文化特
灿, 有如赫菲斯托斯的永不熄灭的火焰。又如:赫克托尔思 虑等待, 阿基琉斯来到近前, 如同埃倪阿利奥斯, 头盔颇动 的战士, 那支佩利昂产的拌木枪在他的右肩骇人地晃动, 浑 身铜装光辉闪灿, 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 闭这 些激动人心的文字使史诗充满了激昂的情调。 相比之下,诗经》 《 中的战争诗也有着激昂的基调, 上述 四类战争诗中, 凡是歌颂胜利的诗歌都能让人感受到激昂 的气氛。但是, 我们在这些充满激昂的胜利之情的诗歌中 看不到类似《 荷马史诗》 的激动人心的杀戮和战斗场面, 只 能见到盛大的军容, 威严的阵势。如“ 王旅惮哗, 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具冀” 气《 一 大雅 常武”产戎车既安, 如轻如轩. 四牡既估, 既估且闲. 薄伐 狡犹, 至于大原。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 ” 一 “小雅 。 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外民族个性【摘要】:中国的《诗经》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他们都有对战争的叙述,也都有爱情故事的出现。

在《伊利亚特》中得特洛伊之战中,为了海伦斯巴达的王找到阿伽门农联合阿基琉斯,用木马计攻破了坚强的特洛伊,并战胜了。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双双战亡。

《诗经》里的战争也是那么惨烈,征夫怨,思妇泪,沮丧和绝望的哀伤弥漫其中。

爱情观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的爱情故事也有很多的不同,希腊的私奔于中国的私奔,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结局。

广阔富饶的平原里的农耕文化和狭窄贫瘠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得英雄文化,决定了如今不同发展的不同国家。

【关键词】:战争爱情文化民族个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不容置疑。

然而古希腊的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一般,在另一个环境中茁壮成长,并成为与我国文化并列辉煌的海洋文明。

在这样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同样经典的却代表不同区域与国家的不同文化,这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出自不同的国家,来源于不同的环境,反映的是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的事情,却同是经典,同被世人所推崇,到底是怎样的不同,才有了如今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才有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多彩民族文化。

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了解。

一、首先是他们产生的时间和来历。

在久远的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而在久远的中国大地上,也有一部历史长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公元前11世纪末叶至公元前771年)初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二、其次是他们所写的内容。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耶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

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

特洛耶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奥德赛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

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

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的诗;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

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

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最后从他们所用手法以及表达的感情作比较。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如此相较可以看出,《荷马史诗》是以敘事为主的,篇幅较长的,塑造并歌颂英雄主义的,崇尚美的,重视神話的一篇历史故事。

而《诗经》是以抒情为主的,篇幅较短小有精悍的,写一些世俗凡人,性格溫柔敦厚,赞美人性光辉的诗歌集子。

他们似乎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一个刚烈,一个柔美,刚烈的勇敢无畏,柔美的温柔纯美。

如《诗经》中国风得第一篇《周南。

关雎》中所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是一首关乎男女爱情的诗,所讲的无非是一男子热烈的在追求一名美丽的姑娘,他的热情唱成了一首情歌,后又被做成了诗,一直流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荷马史诗》中得《伊利亚特》中有这么一段:在故事的开始,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在酒宴上却对斯巴达的王妃一见钟情,并在酒宴中后时与美丽的王妃有染,他深深地迷恋上了美丽的海伦,并自私的决定带着她回到伊利昂城,他不顾哥哥的反对毅然带走了海伦。

也正是因为这一有利的导火索,斯巴达的阿伽门农带着阿基琉斯来到了美丽的伊利昂城,并攻打这个富饶的地方,从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战争。

在《诗经》中,爱情诗被赞美的,当然在《荷马史诗》中也一样是被歌颂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简单的一点看出,中国人的爱情观是唯美而且软弱的,对于自己爱的东西,是讲究“两情相悦”并且需要世俗的认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结为连理,共享百年只好,而“私奔”却要被族人耻笑,要“侵猪笼”,甚至被火烧。

可在西方,当可爱的小王子带着美丽的海伦这一有夫之妇回到伊利昂城后,他的城民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并致以崇高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他的父皇还接受了这个儿媳的存在。

这也就是说,中国与西方在那个时候的爱情观就是不同的,中国信奉“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而西方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看《诗经》中讲战争的《大雅。

大明》诗作于周王朝建立之初。

刚刚成为统治者的周人以无比自豪的心情赞美王季、文王、武王率领周人发大兴旺的业绩,特别称颂了文王获得上帝的眷顾,以至于在武王时代,终于推翻了殷商王朝,入主中原的巨变。

而《荷马史诗》中,当大木马被特洛伊的人们牵入城内,斯巴达的战士开始屠城,一切战争结束后,看着这场胜利的战争,他们欢呼的却是“我们活在这个英雄的时代”,他们骄傲的时“他们活在阿基琉斯的时代”。

着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尚的时仁义君主,骄傲的是能生活在和平年代。

而西方人崇尚的时英雄人物,他们所骄傲的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有英雄的出现,有英雄的存在!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区域中,生活的不同的人们,他们的个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个性,他们的思想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他们不同的一切都将影响着以后的一切,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

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诗经》与《荷马史诗》他们都同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学,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更记载着历史,但他们有着许多不同的东西。

首先看历史条件,《诗经》是从西周开始就收集诗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史记·货殖列传》)。

①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

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

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才进入春秋时期。

《荷马史诗》是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的一次部落战争。

当时的希腊正处在原始公社制过渡时期,奴隶制已经萌芽,古代的氏族组织已经开始瓦解,居民已经有贵族、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分了,不过奴隶制并不健全,氏族制还有相当的活力。

住在这个时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成为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的手段,几乎成为“一种正常的营生”(恩格斯语)特洛亚是小亚细亚西岸的一个城市,它地处欧亚海陆交通要冲,繁荣富庶。

希腊人为了掠夺那里的奴隶和财富而发动的这次战争。

战争以希腊人的胜利而结束。

②中国的古来居民居住在广阔富饶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流域巨大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安于农耕生活,失去了强烈的侵略欲望,而把生活的希望和幸福都寄托在土地的收获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