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大赛】《分子生物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分子生物学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衔接基础生物学与生命领城前沿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扩展性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同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效果明显,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也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特点是知识点繁多而零碎,同时,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课程难度较大。自2005年起,教学团队一直在探索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从提升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发力,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创新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新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总体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了“学什么、如何学、学得如何”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建立了基于建构主义、合作教育理论指导的翻转课堂、TBL(Team-BasedLearning,团队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ming,基于问题的学习)、 Sandwich (三明治)教学、双语教学等多轨并行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置于解决特定科学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自觉开展深层次学习,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组建学科知识结构、培育科学思维与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育发散思维及后继学习能力,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完善了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化考核。在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坚定四个自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国际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学会交流沟通、团队合作。

2、多模式多方法联动搭建创意课堂,体现课程创新性

自2005年以来,教学团队一直在尝试各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并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校和专业定位,且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和改革历程如下:

(1)2006年,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了传统板书教学,加大了课程信息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动态画面展示生物大分子活动的全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此后,在每一轮的教学中不断丰富PPT 素材,做到每一个生命活动过程都有对应的动画或视频展示。

(2)2009年,首次尝试了Sandwich(三明治)教学模式,并获批市教学研究项目。精选内容编写了Sandwich教学教案,主要包括RNA干扰、表观遗传学、蛋白质表达系统三个学习专题。同时,探索出一套Sandwich课堂教学分组方式与课堂流程。在教学中,穿插小组讨论、交叉学习、学习汇报等环节,通过师生、生生的不断交流、沟通,反复多次的问题讨论,使问题的结论越来越清晰,印象越来越深刻,最后结合实际的问题讨论,实现学以致用。Sandwich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2011年,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改革的尝试。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是关键,在经历了因价格太高无法选用英文原版教材、选用的英文教材逻辑性和关联性描述不够、生源的英语水平不足以阅读全英文教材等问题后,最终确定了中文版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教材,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目的方案,并从原版教材中精选了适合的内容,制作了电子版英文讲义。此后,一直延续中文版教材为主,英文版教材为参考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并逐年提高英文试题在期末考试中的比例。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明显提高,在专业学习和研究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能跟踪国际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同时,双语教学也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好地同国际接轨。

(4)2013年,“**大学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上线,教学团队及时将网址推送给学生,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挑选难度较大的章节进行课外学习。同时,每堂课都会预留出5-10分钟时间,解答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遇到的难点问题。2015年,“**大学分子生物学”在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上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学习,并在考试中引入课程内容相关试题。但是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课外学习,大部分学生只完成了极少部分的学习,甚至有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外学习。

(5)2017年,通过学习通,开始了线上课程的建设,将预习、复习、作业学科热点追踪等课外学习内容转至线上,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试题库,资料库等线上资源。2020年,尝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线上精品课程资源,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采取BOPPPS教学方法,和学生-起对线上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测试,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尝试将考研试题作为课外作业,适当提高课程难度,满足部分学生的考研需求。此外,在课程教学安

排中,保留4个学时的机动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和任务驱动方式,结合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追踪分子生物学发展热点和前沿问题,包括基因定点修饰基因编辑技术、新冠病毒复制与疫苗等。

3.科研融入教学,体现课程高阶性,提升课程挑战度

分子生物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在每一轮教学中,教学团队都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如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结构、新冠病毒的复制机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方法,以及新冠病毒核酸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将学生容易理解内容搬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教学时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术视野:指导学生查阅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此外,通过开放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操和演练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实验的选题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从科研课题中选题,并着重强调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开展部分科研工作,挑战自我。

2019年,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课上,我们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首先根据实验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所需仪器和试剂,教师收集学生上述信息后,有针对性的集中讨论、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方案与教师的方案作比较,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试剂、设备的性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这样,在动手操作时,对每一个步骤、每种试剂、每样仪器就能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课后,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开放性实验学习更多的实验技术,训练实验技能,井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研究。

4.开展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

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注重的是教学结果,并不能较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具有总结.鉴定、诊断、反馈、导向.改进、激励和管理功能。2020年我们开始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在线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开门测、出门测、课外作业、分组任务等环节,考察基本知识点的落实,期末考试则主要以考研试题为主,难度较大,考察的是总结归纳和应用能力。这种基于“重过程-考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效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5.课程思政贯穿全程,坚持“三全育人”

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我校“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生物技术产业人水”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确立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际,对课程的典型章节中所蕴含的思政道理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拟定了各章节的思政元素矩阵(见下图),在教学大纲的各章节中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探索了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教学创新成效

1.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课堂体验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好不好,教学质量高不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是重要的评价参数。最新一轮的教学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每周在课前课后用于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平均为3小时,部分学生的学习达到8小时以上(占2.8%),说明学生能在课外广泛参与课程的学习,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深度参与课程的学习。

多模式多方法联动搭建的创意课堂轻松活跃,又不失挑战。100%的学生认为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对他(她)有价值;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是有帮助的;课程教学有启发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培养创新意识。

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机、态度、情感意志、人格、人际交往技巧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综合评价,将教与学双向活动有机结合。

2.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思政资源的挖掘,将“传道”落实到“授业、解惑”的教学全过程,在丰富有深度教学内容的同时,让课程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即有人又育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意志品质、思辨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贵任、使命担当、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提升。

分子生物学+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做法与经验,以及教学团队按照新时代课堂教学新要求对课堂的调整策略,对我校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课程教学都具有指导与借鉴价值。

【教学创新大赛】《分子生物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分子生物学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衔接基础生物学与生命领城前沿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扩展性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同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效果明显,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也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特点是知识点繁多而零碎,同时,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课程难度较大。自2005年起,教学团队一直在探索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从提升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发力,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创新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新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总体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了“学什么、如何学、学得如何”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建立了基于建构主义、合作教育理论指导的翻转课堂、TBL(Team-BasedLearning,团队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ming,基于问题的学习)、 Sandwich (三明治)教学、双语教学等多轨并行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置于解决特定科学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自觉开展深层次学习,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组建学科知识结构、培育科学思维与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育发散思维及后继学习能力,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完善了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化考核。在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坚定四个自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国际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学会交流沟通、团队合作。 2、多模式多方法联动搭建创意课堂,体现课程创新性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课程介绍 《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现象和本质,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军,是研发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作为一流学科核心课程,是学校发展和巩固生命科学优势的重要基础。授课对象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理科试验班学生,生物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深造率达70%以上,思政教育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以价值观为先--树立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培养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激活学生创新5A基因为目的,靶向高阶能力目标: 系统知识和方法(Systematic Approach,SA) 系统掌握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基因结构与功能、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树立科学方法论; 国际视角(International Angle,IA) 追踪相关领域动态和发展;

逻辑论证(Logical Argumentation。LA) 培养科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Self-learning Ability,SLA) 激发自主知识构建和终生学习能力;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Ability,CA) 锻炼良好沟通能力和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精神。 三、经典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和展示 《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持续迭代优化充满可能性、包容多样性、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协同进化的“生态型”教学平台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理念和思政教学设计贯穿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4.1重视开篇“绪论”的重要思政功能 通过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究意识;通过全面介绍多元过程化的教学设计,融入价值观培养科学思维团队协作情感因素等培养目标;并通过推荐书目等方式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知识融合意识。 4.2重视最后一章“基因组研究进展”的教学设计,通过揭秘基因组暗物质,引发学生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深度思考,激发其探究生命奥秘的科学精神和砥砺强国之志

我院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

我院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

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

高校教学创新大赛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近年来,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成为了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教学创新的意义、教学创新成果、教学创新评审标准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教学创新的意义 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是一个旨在鼓励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它意义重大,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入了解,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教学质量更加高效。同时,大学生也可以从这样的比赛中受益,通过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动手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创新成果 教学创新成果丰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体验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比如,有些老师利用PBL(问题驱动式学习)教学法,帮助学生通过深度探究问题来学习知识;有的老师利用互动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老师互动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有的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比如微信群、云盘等,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互动等等。这些教学创新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创新评审标准 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审标准一般分为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其中,教学设计重在看是否符合课程教学大纲,是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手段重在看是否新颖、生动、有效,是否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效果重在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总之,高校教学创新大赛对于加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创新中来,创造更多的教学创新成果。

【线上教学案例】《分子生物学》一流课程

一、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课程为精品课程、一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自主开发MOOC课程资源于2019年建设完成,先后在学银和大学MOOC平台上线运行。课程团队不断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目前累计选课人数超过7000人次。在2020年疫情期间,《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示范包”,被全国15个省21所高校的学生选用。课程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生物学相关专业二、三年级同学、社会学习者。 二、教学设计 1.整合多级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团队以自编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为主,以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范本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国外优秀教材《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引领,整合多级水平优秀教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引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计,融入产教理念。

课程团队基于地方综合院校的学情,重点针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根据生物学人才培养的特点,融入产教融合理念,引入最新成果,融合交叉学科知识,科研促进教学,围绕人类基因组计划、诺贝尔奖中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与蛋白质、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以“问题牵引式”为切入点,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课上与课下过程联动的课程教学。 3.挖掘思政元素,强化立德树人。 课程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基于OBE理念,不断挖掘《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结合龙江“四大精神”、“五色”教育内容及学校的红色传承,在课程目标中体现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求真务实、国际化视野等素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图1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 4.优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Molecular Bi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40847 学时:32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中文简介: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科学,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学、医学、食品质量控制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是狭义范畴上的分子生物学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围绕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中心法则,介绍DNA的结构、基因的组织、DNA 的复制、修复、转录、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等过程,及这些过程中涉及的酶和蛋白因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与DNA、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基因分子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遗传信息整个传递过程的分子机制,为将来学习基因工程等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与前沿,了解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生物化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学习背景,有一定的阅读英文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要求学生理解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特点,掌握从DNA 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传递规律及其调控,理解分子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原理,了解分子生物学在农业、食品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动画、PPT和录像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PBL教学法:老师以问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作答;二是自问自答的方式,表面上提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来回答,而是起到一种引导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维的作用;三是有些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思考。这种提问式教学方式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启发式教学:在生化教学中介绍著名科学家突破一些重大课题的思路和实验。 4.归纳法教学:生化教学中采用总结、归纳和分析比较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复习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互动式讨论:每一节课留出5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交流。整个学期之中组织一、二次集中讨论。每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此挂钩。 6. 老师留思考题,让学生课后观看网络教学视频,回答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目标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建议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建议 引言 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生命体系中的分子构成和生化过程。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分子生物学可以应用于基础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应用研究。这使得分子生物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广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学习相对困难。本文将探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和建议。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着重讲解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高级课程,有着许多抽象、复杂、生僻的概念和知识。因此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应该从基础的知识开始进行,确保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比如,两个DNA链间的碱基互补、RNA 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基本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状态复杂的分子过程。 强调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极为重要。使用各种生物化学实验进行分子生物学教学,例如PCR、蛋白质纯化等等,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并深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生物化学原理,也能够提高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多角度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分子生物学教育中,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单纯地讲述一些生物分子的操作方法,也要增加病例、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 在讲解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时,可以尝试使用 多媒体手段,如PPT、Flash等,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以便更好地达 到效果。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 对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互相帮助,形成有效的教学团队。同时,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还应当加强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减少误差、 缩短时间。 新技术的引进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课程中新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知识不断涌现。为了保持该课程的活力和真实性,应及时引进新的理论及方法,让学 生掌握这些最新科研成果,提升教学的质量。 结论 可以看出,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包括实验教学、多角度的 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 获得了更直观详细的知识和技能。同样,还需引进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创新大赛经验

教师创新大赛经验 一、教学创新的核心是? 创造力教学、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与学创新的实践活动。 将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有独特的见解,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引入新的教学大纲、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或采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 创新的目的意义:实现课程目标、解决教学问题。 二、凝练课程的核心目标 (以分子生物学为例) 最核心的课程内容: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维持、变异及表达调控的知识与意义。 最关键的学习结果:能够从分子的水平去理解和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最迫切的学习需求:科学高效地掌握知识及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维,能够将之用于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1. 针对核心目标分析教学现状 2. 根据教学现状锁定痛点问题:达到课程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创新可解决的真问题。 3. 核心目标的达成与痛点问题的解决就是所有教学创新的归属——一致性原则。包含理念与模式创新、内容与资源创新、方法与手段创

新、考核与评价创新。创新举措的梳理逻辑要与核心目标达成和解决痛点问题的逻辑一致。 4. 创新举措和实践: 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过程 基于学习闭环过程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 混合式学习过程提升知识迁移应用和高阶思维能力 思政融合赋力学生自主内驱的激发 信息化资源及工具保障深度个性学习和精准全过程教学管理 多元化学习评价及反馈——以评促学,打破成绩魔咒的外驱动机三、内容升华与价值升华的统一(教学内容与体系) 课程内容重构的规划思路:把握四新内涵(新理念、新专业、新结构、新模式、新体系、新技术……) 与新科技紧密结合、对接新兴产业、突破了学科和专业的边界,由多学科交叉生成的学科。新工科作为国家战略、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支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面向人民健康和构建健康中国,从治疗为主到预防、治疗、康养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推进医工理文融通。 适应全球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

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学生在课堂之外接受学习内容,然后在课堂内讨论、探究和实践,使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发掘深层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以及思维技能。课堂内容从传统的知识向能力转变,由被动向自主学习转变,使高校生能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深刻的学习收获,从而激发学习欲望。因此,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首先,分子生物学中有大量的理论定律和实验原理,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之外接受学习内容,学习基本理论定律;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实验室活动,通过实验数据讨论实验原理,让学生更深入的探究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职能,从而起到辅导作用,给学生定性分析、启发性问题提问等,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自身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据了解,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们更有动力参与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质量。翻转课堂模式也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更有信心,更容易掌握知识,更容易发现学习的问题和兴趣,从而探究学习的深层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探究学习中更深层的学

习意义,引导学生从发现学习中获得乐趣。 为了进一步把握翻转课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必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提供途径和支持,从而更好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教学,做出贡献。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分子组成及其相互作用与调控机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分子生物学课程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学生往往更加关注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政教学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也应有一席之地。本文将围绕着“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 一、思政课建设 思政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应建设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思政课。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授与生命伦理、生态环境等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等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从而构建起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系。 二、课程设计 在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与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有关的分子生物学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及其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思政相关的课程任务和作业,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培养其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真实的研究案例或生物科技应用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增强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课堂上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和行业趋势,增强其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分数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展课程作业、课外读书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

分子生物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实验教 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实践性的学习机会,也为他们打开了了解生命奥秘的大门。本文将从PCR技术、基 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等方面,探讨分子生物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PCR技术的应用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分子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在短时 间内扩增特定DNA片段。在实验教学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DNA 指纹鉴定等方面。 首先,通过PCR技术,学生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实验。例如,可以利用PCR技 术检测人体中是否携带某种遗传病基因,从而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方式。这种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遗传学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PCR技术在DNA指纹鉴定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提取自己 的DNA样本,并利用PCR技术扩增特定DNA片段,然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从 而得到自己的DNA指纹图谱。这种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还能够加深他们对DNA指纹鉴定原理的理解。 二、基因克隆的应用 基因克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可以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 中复制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在实验教学中,基因克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基因治疗等方面。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学生可以进行基因工程实验。例如,可以将一种植物的抗病基因克隆到另一种植物中,从而使其获得抗病能力。这种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基因克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基因治疗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一种治疗性基因导入到细胞中,从而研究该基因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这种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基因表达的应用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为RNA并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基因表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表达、酶活性测定等方面。 通过基因表达技术,学生可以进行蛋白质表达实验。例如,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录为mRNA,然后通过转染技术将mRNA导入到细胞中,最终获得目标蛋白质。这种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基因表达的机制和过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技术。 另外,基因表达技术还可以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基因表达技术获得目标酶,并通过酶活性测定方法来评估酶的活性。这种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酶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验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PCR技术、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等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分子生物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科学研究平台。

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领 域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敏锐触觉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 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深 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广泛的综合能力。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要注重培养学 生对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复制与修复等。 在综合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参与 科研项目、实验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或者学术会议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建 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相关知识; 可以开设专业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建立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推动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建设知识体系时要注重整合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培养创新 型人才时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 研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分子生物学人才。

分子生物学教学技巧与策略分析

分子生物学教学技巧与策略分析 分子生物学教学技巧与策略分析 引言: 我国的生命学科建立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探究,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分子生物学科也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为我国的生命学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生物学科的同学来说,把握这么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后续的其他学科学习也有着很大关心。作为许多专业的必修科目,同学在学习分子生物学时肯定程度上会感觉到这门学科的困难性。所以在教学技巧上我们要争论如何提高同学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同时怎样才能提高同学对这么学科的爱好,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属于生物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门课程,所以同学在学习中以及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熟悉:许多同学对于分子生物学科的熟悉度不高,认为这门课程比较难懂,而不去学习,没有熟悉到这是一门作为后续学科的基础学科,没有赐予足够的重视。 2)教学内容:现在许多国内开设分子生物学的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主线的确定上都没有达成全都,存在许多种类型的主线

编排模式,层次不齐。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都是实行填鸭式教育方式,没有给同学更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这门课程的精彩所在,让同学没有足够的爱好去学习,教学方法也显得很单调,导致教学质量严峻下降。 4)其他问题:还有诸照实验设备不能满意教学需求、师资水平有限以及赐予同学的实训机会较少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2. 实行的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应对以及改进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们分子生物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关心。 2.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方式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中肯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许多同学在接触分子生物学之前并没有太多的预备学问,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材的选取中,肯定要做到难易适中,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同学对该课程的爱好以及学习的信念。 在教学内容的支配上要做到科学化。本门课程最开头面临的比较晦涩的问题就是教学学时和试验学时的支配以及教学内容的支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产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这也导致许多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科在内容上有肯定的重复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把握两个要点就能够将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支配: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具有发展速度快、对生物的生存及自身发展意义远大等特点,是生命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其研究领域也十分宽泛,包括核酸类、蛋白类等生物体中所有的大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将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水平由表观提升到分子水平,其发展程度因现代科学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活跃。对于生命科学这门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及相关原理的熟练运用是必备的基本功,这也造就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同于其他生命学科实验课的重要地位。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者意识到为了能够引起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需要把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剔除出来,独立形成一门课程,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学分。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学生加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比之下,在原来理论教学囊括实验教学的情况下,由于学分的限制及课时的约束,往往只能开设6个有代表性的演示实验;而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教学独立成科之后,则可以2~3个“综合性”实验来牵头,“综合性”实验又下设几个“子”实验组成完善的实验课体系。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实践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同及实验课所具有的特殊性(周期性、成本大)等原因,一些较为重要的科研实验不好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实践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及主动性;验证性实验居多,

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一、引言 教学创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报告旨在介绍我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教学创新成果,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二、背景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为此,我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 三、教学创新成果 1. 创设情境:我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我会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丽意境,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欣赏艺术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合作学习: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我会播放相关的视

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背景知识。 4. 个性化辅导:我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我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四、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教学创新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五、心得体会 教学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创新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 通过参加教学创新大赛,我深切感受到了教学创新的力量和价值。教学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希望我的教学创新成果能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心得体会

分子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生物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生物心得体会 学习生物心得体会 生物有机化学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有机化学与 物理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产物。 )针对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g-蛋白偶联的 受体、蛋白激酶以及细胞凋亡过程,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 子调节剂并应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3)利用单晶-衍射 或nmr 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复合 物的结构和构象,从而探讨活性小分子如药物分子作用的内在机制。4)研究酶,细胞或微生物催化的新反应,酶催化反应的机理,酶的 改性等。研究酶或微生物参与的复杂分子的合成机理。 我是中药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化学知 识的运用非常多,而自己以前主要掌握的是生物方面的知识,对化 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少。但让我庆幸的是一门生物与化学的 结合学科——生物有机化学开设了。因此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么课。周老师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 生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获益匪浅。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 东西,主要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另一个就是对 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我经验性知识的积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收 获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生物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核酸、蛋白质和多糖三大生物大分 子化合物及其它参与生命过程的有机分子,它们是维持生命机器正 常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础物质。第一章,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是生物 体的基本构成组分,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通常是由几十 种天然存在的氨基酸通过肽键(酰胺键)按各种特定顺序连接而成的生 物大分子,具有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第二章,核酸化学,也就是遗传物质核酸,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脱 氧核糖核酸(dna),它是兼有储存和传递信息二种功能的高分子聚 合物,另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其作用是把特殊的遗传信息转变 成特殊的氨基酸指令系列。dna将生物遗传信息rna,再通过rna合成蛋白质,由蛋白质表现出一定生物性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