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及软岩大变形分析
基于构造应变对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
( . 国地质 大 学工程 学院 , 1中 武汉 4 0 7 ;. 3 0 4 2 中国地质 大 学艺术 与传媒 学院 , 汉 4 0 7 ) 武 3 0 4
摘 要 :岩 体 中 的初 始 地 应 力 场 是 岩 体 稳 定 性 与 工 程 运 营 必 须 考 虑 的重 要 因 素 。 以东 营 子 隧 道 工 程 为例 , 以隧 址
ma he r g e son a n r i n l i f c us a t e s fe d. e r s t h w ha h e ho e — ke t e r s i nd i ve son a a yss o r t l s r s il Th e uls s o t t t e m t d ov r c m e he e t a n o und r c o s t r s r i t f bo a y ondto t nii 1 r s a s r s 。mo e a c a e y r fe t t c u t l ii ns o i ta c u t l t e s r c ur t l e l c s he r s a s r s i l ft un l a d p ovde he a c a e d s l c me tbo da y c nd ton o he s a lt n l t e s fe d o het ne , n r i st c ur t i p a e n un r o ii sf r t t biiy a a — y i u s soft nne ur ou i g r k. ls r nd n oc
SS i
由于场地 和经 费 等原 因 , 只能 选择 在 工 程 的关 键 部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
陈子全;何川;吴迪;代聪;杨文波;徐国文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53)006
【摘要】为探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支护结构的非对称受力特性,结合碳质千枚岩力学特性与变形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特性,对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在93座典型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了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隧道埋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量与最大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埋深的分布较为离散,在一定地应力、岩体强度或埋深条件下,隧道变形量既存在于高值区间,也存在于低值区间;隧道变形量随地应力的增大、岩体强度的降低、埋深的升高逐渐向高值区间靠拢,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是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层理弱面耦合作用的结果;基于隧道最大变形量与隧道强度应力比的幂指数变化规律,提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
【总页数】8页(1237-1244)
【关键词】高地应力;层状软岩;变形破坏规律;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
【作者】陈子全;何川;吴迪;代聪;杨文波;徐国文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
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监测与初始地应力场反分析
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监测与初始地应力场反分析文辉辉;张婵娟;潘晓光;袁坤【摘要】隧道施工的安全预警问题,备受工程界关注.在湖北省谷(城)竹(溪)高速公路珠藏洞隧道施工过程中,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指数函数回归模型,采用位移反分析法对隧道工程区域的岩体地应力场进行了反分析.根据反分析成果对隧道施工进行了模拟,确定了工程区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其分析成果与周边隧道的应力测试结果吻合较好,为工程的安全施工、监测断面的布置、围岩稳定性评价、二次衬砌施作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19【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位移反分析;初始地应力;隧洞开挖;围岩变形监测;珠藏洞隧道【作者】文辉辉;张婵娟;潘晓光;袁坤【作者单位】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交通基础工程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现场围岩变形监测作为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同时,运用现有的地质勘探技术、岩石力学与工程理论,开展围岩材料特性参数反分析,对隧道掘进面附近围岩变形进行预测和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谷(城)竹(溪)高速公路珠藏洞隧道所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现场勘探资料并不完整,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以现场拱顶位移和边墙收敛监测数据为基本信息,采用位移反分析法对围岩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反分析,并将反分析结果应用于隧道施工监测,有效地预测了隧道围岩变形及最终变形量,为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和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工程概况珠藏洞隧道是谷(城)竹(溪)高速公路中的一条分离式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寺坪镇境内,地处青峰断裂带区域。
隧道按双向四车道进行设计,左洞全长2 356 m,右洞全长2 290 m,设计净宽10.25 m,净高5.5 m[2]。
隧址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淮地台(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青峰台褶束,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发育,走向近东西向,略向北突出。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现场试验研究
桥丨隧I工丨程够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现场试验研究韩常领1,姚铁峰2,徐英俊3,夏才初3(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 10075&.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 10065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摘要:文章依托宝汉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开展了“三台阶开挖、双层初期支护、无原位应力释放”和“三台阶、双层初期支护+原位应力释放”两种不同大变形的试研究,通据了围岩变形和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山隧种的性。
结,“三台阶开挖、双层初期支护+应力释放”可控制隧围岩大变形。
关键词:软岩隧道;大变形;原位应力释放;双层初期支护;现场试验中图分类号:U451+.5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82/ki.wccst.2020.11.035文章编号1673-4874(2020))1-029-040引言西区修建的高不山区延伸,特殊复隧多。
围、埋深大、地应力高等因为隧道建设过程中的重难点,因此大变形及施的研究是重要意义的。
多关大变形隧道治理的研究。
家竹菁隧道,土件复杂,以高地应力著称,采用一般标准的初期支护,洞移60〜80cm,拱顶下沉240cm,用层模筑混凝土衬砌"了大变形的发生、发展[1-2]0隧道是的高地应大变形隧道,最大变形量达100cm^±,平均变形在40〜60cm,拱大下为105cm,现场通护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多重支护并用的手段,了隧道大变形3-4-。
尤显5木隧心段施工为,基于(、抗让结合、锚固加强”的变形理念,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圆形4层支护结构+径浆+杆+”变形,了隧道的大变形。
[6]水隧道为背了研究,针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大、部分钢拱架扭曲、断裂,分别进行了双层初期支护与双层衬砌的试验,发层初期支护变形更小,工序更。
张7通木隧毛羽山隧道进行超前导洞试验,与不采用超前导洞法相比,正洞变形量可减少约30%〜40%,但尽管了超前导洞应力释放"产生过大变形,仍造成了初期支护侵限,这说明超前导洞应力释放能力是有限的。
某隧道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5.32
10.14
5.055.Leabharlann 410.484.98
5.19
10.10
5.15
6.41
10.37
6.33
6.59
11.27
6.41
5.47
9.64
4.21
5.12
8.14
5.42
【作者简介】 唐宝利(1980—),男,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104 发明与创新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i jp
i =1
(二)初始地应力场影响因素及边界约束条件
回归地应力场表达式为:
σ = (l1σ1 + l2σ1∆ ) + (l3σ 2 + l4σ 2∆ ) + l5σ 3 + l6σ 4 + l7σ 5 + l8σ 6 + l9σ ∇ + ε k
其中: σ 为初始地应力值; σ1 、 σ 2 分别为沿东西向、南 北向水平边界施加的1cm均匀挤压位移; σ1∆ 、 σ 2∆ 分别为沿
·工程教育前沿·
(三)计算范围及计算模型 考虑数值计算边界约束条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工程地质 条件,确定计算区域如图1所示。依据上述计算区域图及区域 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方法和摩尔-库伦本构 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相应的网格剖分,共划分四面体 单元164243个,节点32484个,计算网格剖分见图2。计算区域 模拟了研究区域内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地层,具体地层岩 体力学参数取自于室内三轴试验及参数反演结果,研究区域各 地层岩体力学参数见表2。
表1 研究区域地应力实测表
测点编 号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摘要:总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比较各种大变形预测技术,归纳大变形防治措施。
分析表明: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围岩变形破坏不同,需要加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广应用的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预测体系;在支护参数方面,需要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工程对策;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大变形,需制定合理大变形防治措施。
以期为今后软岩大变形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隧道稳定性高地应力大变形预测与防治高地应力下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隧道难题之一,其变形机理及结构受力特征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完整的解决。
首例严重的交通隧道围岩大变形是1906年竣工的长19,8km辛普伦I线隧道;我国南昆铁路线家竹箐隧道390m(IDK579+170~+560)洞段发生大变形:日本艾那山I线400m大变形路段用36个月才得以通过。
总之,目前在围岩大变形机制、围岩大变形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方法体系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大变形成因分析1.1地质方面的原因根据我国大量隧道统计,大变形隧道多发生在泥岩、页岩、千枚岩等软岩,在构造及风化影响显著时变形更大,同时伴有地下水渗流和高地应力时更易产生大变形。
1.2施工方面的原因隧道围岩变形量的大小除受地质条件客观因素影响外,与施工方法及手段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喷锚支护施做不到位、仰拱和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距离过长、开挖后无法及时封闭成环,而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变形监控量测不规范或不及时、钢架底部悬空或长期积水浸泡,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都对大变形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大变形发生。
1.3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地质条件了解不够,根据有限的探孔了解地质情况,对变形程度估计不足,以致支护措施不到位。
如果设计的锚杆不够长,就无法穿过松动圈,对围岩加固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作者:覃子秀林志严远方冯万林吴秋军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3年第11期摘要:文章結合依托工程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变形灾害严重程度与地应力等级、围岩软弱程度高度相关,地应力越高、围岩越软弱,大变形越严重;(2)大变形灾害具有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3)大变形灾害处治应遵循“抗放结合、共同承载、动态控制”的原则,采取多项主动支护措施,降低灾害影响。
关键词: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施工技术;灾害处治0引言近年来,我国公路路网向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的中西部延伸,配套的隧道工程也因地质条件等因素逐渐向大埋深、地质因素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的工程条件带来诸多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灾害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深入地认识了大变形特征与变形控制技术。
赵瑜等[1-2]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朱朝佐等[3]结合分段施工工艺,提出了采用格栅纵向连接形式以提高支护结构纵向整体性的方法。
张宏亮等[4]分析比对了武都西隧道大变形多种施工方案,认为应力释放至一定程度后及时施作二衬可有效解决大变形问题。
卢阳[5]结合文笔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成功案例,提出了“因隧制策,动态调整”的施工原则。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应采取“强支护”措施对抗围岩变形,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等级的大变形灾害,容易对现场施工产生误导。
本文根据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结合依托工程,对变形控制技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期形成成套处治技术,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难题。
1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1.1 工程背景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 km,最大埋深为629.1 m,穿越木寨岭,沟通西南地区与甘肃及西北地区。
隧址区地质环境极其复杂,地处秦岭构造带,工程开展极具挑战,在建设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大变形灾害。
复杂地应力区某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
L 0 W C A R B 0 N W o R L D 2 O i 4 , l o
复 杂地应 力 区某隧 道软 弱 围岩大 变 形控制
舒建平( 中国电 建集团成都 勘测设计研究院 有限 公司, 四川成都 6 1 0 0 0 0 )
【 摘 要】 近些年, 随着我国国 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 国内的隧道施工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 , 并逐步走 向成熟 , 同时 , 为适应快速发展 的经济建设 ,
制 施 工技 术 、 平 导 变 形控 制技 术 、 设 置 临 时仰 拱 等技 术 。 正 洞
变形控 制施 工技 术 主 要 是 针 对 灰 质 页岩 复 杂 应 力 地段 . 因为 该 地段 岩体 稳 定 性 较 差 , 且 地 下水 含 量 较 为 丰 富 . 地 应 力释 放
容 易出现 局 部 地 段 的 滑 塌现 象 正 洞 变形 控 制技 术 隧道 位 于山 区且 埋 于地 下 ,修 建 过 程 中不 可 避 免 地 会 遇 到 各 速 度较 快 , 种 各 样 的 复 杂环 境 和 不 良地 质 , 高地 应 力软 弱 围岩 大 变形 就 主 要是 综合 支墩 式 栈 桥 抗 干 扰 仰 拱 施 工 法 、三 台阶 五 部 开 挖 工法、 单 洞 双 线 上 下行 运 输 法 等 多 种施 工 方案 . 形 成 一 套 独 特 是 其 中之 一 。 目前 , 国 内外 对 于在 不 同地 质 条 件 下 高地 应 力 对 隧 道 工 的 先进 有 效 的综 合 施 工 工 艺方 法 ,这 种 工 艺 能 够 根 据 软 弱 围 循 环进 尺调 整 、 预 留沉 降 量 调 程 的影响特性尚难取得统一认 识 . 尤 其 是 针 对 软 岩 隧 道 高地 岩 的 变 化进 行 支护 参 数 的 调 整 、 具 有 更 合 理 的 工序 作 业 时 间 , 遵循 三 台 阶顺 序 施 工 , 能 够 应 力 的 影 响 特 性 支 护 变 形 控 制 结 构 形 式 及 施 工 方 法上 仍 有 整 , 实现 铜 拱 架 架 立 、 锚 杆 施 做 、 出渣 等 工 序 的 平 行 作 业 : 有 效 的 待 进 一 步研 究 。因此 , 本 文依 托 某 隧 道 工 程 , 针 对 该 隧 道 软 岩 控 制 了高地 应 力 软 弱 围岩 变形 ,减 少 了作 用 于支 护 结 构 上 的 大 变 形 的 存 在 问题 . 并 对 其 进 行 分 析 提 出控 制 的 措 施 . 总 结 分 析 了软 岩 大 变 形 的 变形 规 律 和控 制 技 术 。 进 一 步优 化 和 完 善 了软 岩施 工 工 法 。 最 终 实 现 了 两水 隧道 变形 可控 和 安 全 顺
高地应力环境下引水隧洞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析
A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d e e p l y b u i r e d d i v e si r o n t u n n e l a s t h e s t u d y b a c k g r o u n d,t h e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性 的建议 。 关键 词 :高地应 力 ;数 值模 拟 ;现 场试验 ;挤 压 型 变形 ;围岩稳 定性
中 图 分 类 号 :T U 4 5 1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4 ) 0 2 — 0 0 8 7 — 0 6
摘
要 :以实 际深埋 软岩 引水 隧洞施 工 为 背景 ,在 对 导致 大 变形 的 围岩压 力性 质认 识和 力 学行 为分析
的基 础上 ,结合 室 内实验 、数值 模拟 手段 、施 工 变形监 测数 据和 围岩一 衬 砌接 触压 力现 场试 验 ,研 究
了隧洞 开挖后 洞 周位 移分 布特征 、 围岩 变形和 支护 受力随 时 间发展 规 律 。研 究 结论 表 明 :( 1 ) 大主应
s u r e t h a t c a u s e s l a r g e d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me c h a n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c o n c e r n e d .T h e s t u d y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 1 ) w i t h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t h e h i g h g e o — s t r e s s w i t h t h e ma j o r p i r n c i p a l s t r e s s i n a v e t r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 ,t h e l a r g e r d e f o ma r t i o n o f s o f t r o c k i s
隧道应力扰动区地应力测试及反演研究
根据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的前期工作,对隧道 初始应力状态作了如下分析【4】。
(1)隧道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端,大娄山脉北 西侧,属乌江侵蚀河谷发育的中低山峡谷地区。 山脉蜿蜒,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呈北北 东一南南西向延伸(图略)。段内山峦起伏,沟谷深 切,高差悬殊,属于切割较强烈的低中山区。最高 海拔高程为1 380m,最低为198 m,相对高差近 l 200 m。自然坡度约为25~45。,基岩大部裸露, 地表冲沟,切沟发育。
影响因素较多,受测量场地和经费等影响,不能进 行大量测量,其结果仅仅反映出局部的应力场。为 更好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在实测结果的基础 上结合工程地质条件,通过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 对进行地应力场反演分析,以获得地下工程区域内 更大范围的地应力场。
隧道工程稳定性有多种因素起作用,这些因素 可以分为内在固有因素和外在的人为因素。内在固 有因素包括围岩的工程地质力学特性、岩体的初始
的数值,弥补了现场测量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轴线各点的地应力与隧道的埋深、地形地貌有关,且在K42段处于
极高的应力状态,为隧道的开挖、支护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t深埋长隧;构造应力:应力扰动区:地应力;反演
中图分类号:u 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rustal stress measurement and inversion of stress disturbed area of a tunnel
共和隧道前期施工进展顺利,但埋深超过500 m后开始出现大变形和围岩破坏现象,拱项钢支架 被挤压扭曲变形,局部掉块,边墙也出现岩体挤出 的破坏情况。面对强烈地压显现必须对应力进行重
新评估和修改设计,首先进行现场应力测量。 3.1试验目的和依据
复杂地应力区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探究
2 . 2 预 留变形量 的确 定
不 同 围岩 机 构 情 况 下 的 支护 作 用 原 理 不 同 . 因此 会 有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变形 ,在 进 行 隧 道 建 设 设 计 过 程 中对 于 变 形 量 的预 留要 有 不 同的 标 准 和依 据 。 在施 工之 前 , 首先 要 确 定 复 杂 地 应 力 区软 弱 围岩 具 体 地 质 情 况 . 运 用超 前 地 质 探 测 技 术 . 能
支护优 化 参 数 的 确定 需要 通过 确 定 系统锚 杆 优 化参 数 、 初 期 支 护厚 度 优 化 确 定 、 二次衬砌厚度的优化确定、 炭质 页岩 富
1 复杂地 应力区软 弱围岩 的地质特征
复 杂 应 力 软 弱 围岩 的地 质特 性 主 要 包含 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在 高地 应 力 的复 杂 的 应力 作 用下 产 生 挤压 , 形 成 太变 形 。 如 何 控 制 好软 弱 围岩 隧 道 的变 形 程度 是 当今 隧 道 施工 中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之一 。本 文 主要 通 过 某隧 道 案例 , 对 其复 杂 地 应力 区 隧道 软 弱 围岩 大 变 形控 制 所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研 究 , 提 出相 应 的解 决 措施 。
而粗 略 的 计 算 出支 护 的 最 大承 受 能 力 ( 失 稳 临界 点 ) , 从 而 算
且 会 随 着 隧道 开挖 后 不 断 的 释放 , 由于 围岩 软 弱 、 自稳 性 差 ,
且 承 载 能 力低 下 . 会 导 致初 期 支 护逐 渐承 受不 了 变形 程 度 . 逐
隧 道 的 变形 程 度 是 当今 隧 道 施 工 中 不 能 逃 避 的 问题 之 一 . 也
隧道工程反分析问题浅析
对 于 隧 道 初 始 应 力 场 的研 究 , 据 地 质 力 学 分 析 , 主 依 其
要组成成分为 自重应力场 和构造 应力场 的这一 观点建立 数 学 汁算模型。根 据隧道实测地应力结果 , 将计算 域内的地应
力 场视 为 自重应 力 场 和边 界 构 造 应 力 场 的线 性 叠 加 , 过 分 通
解、 模拟 自重应力场及 边界荷 载应力 场 , 后组合 成计算 地 最 应力场值 。一般作为 测量地应 力场 的水压 致裂法无 法得 到 铅锤 面内的剪切应力 , 因此 , 通常 回归计算 中仅选取 自重应
力 场 和 3个 边 界 水 平 构 造 应 力 场 ( 2 。 图 )
特别 是随 着 国民经济 的发 展 , 修建 的长 、 、 隧道逐 年 增 大 深 多, 在高地应 力场下 由于 隧道开挖 引起 的岩爆 、 变形等 危 大 害频频 出现 , 因此 , I 程区 内地 应力场 进行 研究在 交通 工 对 1 : 程领域逐渐得到重视。 获取地应力场的分 布通 常有两类方 法 , 其一 为位移反分 析方法 , 这是在施工 中由监测位移反演局部 区域应力分布 的
初 始地 应 方场 研 究 巾 目前 可 供 工 程 实 践 采 用 的 方 法仅 是 以
某些位置 的现场实测 地应力 资料来反 演初 始地应 力场 的应
力反分析方法 ( 叫“ 点法 ” ( 1 。 又 选 ) 图 )
岩土工程问题反演理 论是依 据可 由工程现 场获 取的信 息建立反演确定初 始地应力及地层特性参 数的理论和 方法。 即利用现场量测 到的信息 , 或者说量测到的来 自工程施工引 起的结构与介质 的扰 动量 , 括位移 、 包 应变 、 二次应力 或地层
【 要】 现今的隧道工程都向长、 深方向发展, 摘 大、 如何获得地层材料性状参数和初始地应力场参数
隧道岩爆及大变形的综合集成预测分析
隧道岩爆及大变形的综合集成预测分析摘要:岩爆与大变形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需要进行考虑的重要问题,与隧道工程的岩体结构和应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进行隧道岩爆以及大变形的综合集成预测分析,有利于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工艺水平与质量效果。
本文将应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某隧道工程大埋深环境下围岩应力分布特征为例,通过模拟分析,对于该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大变形以及岩爆部位进行预测分析。
关键词:隧道施工岩石爆破应力分布大变形爆破位置效果预测某隧道工程为该地区二级公路的重要隧道工程施工标段,隧道全长约为4000多米,净宽约9米,净高约7.6米,是一个双向行驶的越岭特长人字坡单洞两车道隧道工程。
在进行该隧道工程施工中,由于隧道施工地段位于盆地边缘的山区地形中,该地区的地质结构岩层活动强烈,以溶蚀高中山地形为主,山顶与山谷地区的高度落差值比较大,约在1100米到1800米之间,隧道施工地区的山岭地势走向与该地区的主要地质结构走向一致,该地区地形的主要地质结构走向为NWW向,地质结构的最大主应力分布方向为NEE向,与隧道工程的洞轴线趋于平行,隧道工程中围岩结构的应力作用方向与隧道洞壁相垂直。
如下图1所示,为该隧道工程的地质岩层结构分布示意图。
本文将结合该隧道工程的大埋深环境下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隧道工程大埋深环境下的围岩应力特征模拟分析后,对于隧道爆破施工中的围岩大变形以及岩爆部位进行综合集成预测分析。
1、隧道岩层大变形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在上述隧道工程中,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与环境特征,在进行隧道开挖掘进施工中,存在有一组软岩地质结构施工底层,由于软岩岩层本身的岩层强度比较小,因此,在进行该段特殊地质岩层结构的隧道掘进施工中,需要对于岩层的大变形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于岩层大变形程度进行预测,以保证特殊岩层地质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
如下表1所示,为该隧道工程软岩岩层的岩体强度参数表。
表1 某隧道工程软岩岩层的岩体强度参数表在进行该软岩岩层地段的隧道掘进施工中,施工埋深设置在350米到800米之间,工程施工中岩体结构的最大主应力在12.03 Mpa到25.72 Mpa之间,岩体结构的垂直应力为10.41 Mpa到22.36 Mpa,水平应力作用为6.93 Mpa到15.93 Mpa,根据这一特殊地质结构岩层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埋深情况与应力作用大小,结合上表1所示某隧道工程软岩岩层的岩体强度参数值,在进行该隧道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埋深设置比较大,并且地质结构应力作用也相对较大,而岩层结构中的岩体强度比较小,岩层软弱性比较高,因此,施工中需要对于岩层的大变形可能性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
基于构造应变对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
基于构造应变对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
刘廷;刘宇航;刘浩;李萌
【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
【年(卷),期】2012(019)005
【摘要】岩体中的初始地应力场是岩体稳定性与工程运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东营子隧道工程为例,以隧址区构造应变作为待求解的约束条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实测地应力资料,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隧址区地应力场进行了回归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区域构造应变获得的隧址区初始应力场克服了边界条件对地应力场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反映了隧址区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可为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准确的位移边界条件.
【总页数】4页(P136-139)
【作者】刘廷;刘宇航;刘浩;李萌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57
【相关文献】
1.桑珠岭特长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J], 王庆武;巨能攀;黄健;杜玲丽;张陈羊
2.段家坪隧道区域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J], 王华;韩贺庚;管晓军;袁铁;彭桂彬
3.穿越多断层公路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J], 刘柯良;谢卓雄;熊文威;刘晓阳
4.深埋特长隧道初始地应力场数值反演分析 [J], 吴双宇
5.地形及构造应力影响下初始地应力场的3D-FSM反演分析 [J], 秦忠诚;刘承论;赵祉业;李青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地应力蚀变花岗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地应力蚀变花岗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周航;谢荣强;宋章;任金龙;王士奇【期刊名称】《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年(卷),期】2024(6)1【摘要】西部山区某蚀变花岗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大变形不同程度地造成喷射混凝土剥落、钢架扭曲变形、钢拱架断裂、初支变形侵限以及隧道内坍塌等。
为揭示蚀变花岗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孕育机理,通过岩石试验、监控量测、数值计算分析和地质综合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蚀变花岗岩隧道高地应力及大变形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蚀变花岗岩隧道工程区受构造影响强烈,蚀变特征显著,岩体结构疏松,蚀变花岗岩地层为大变形提供充足的物源条件。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显示发生大变形的蚀变花岗岩区段与地下水紧密相关,蚀变花岗岩中的伊蒙混石、绿泥石等亲水性矿物成分含量较高,遇水极易崩解,使得岩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大幅降低。
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地应力测试,反演分析了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发现蚀变花岗岩隧道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沿线多处于高地应力状态,为大变形的发生提供内动力地质条件。
根据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生的支护变形及监控量测分析,复杂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的影响以及施工工艺与支护结构的质量是引起围岩大变形的重要主观因素。
【总页数】7页(P29-35)【作者】周航;谢荣强;宋章;任金龙;王士奇【作者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岩土工程设计研究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地质路基勘察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相关文献】1.穿越花岗岩蚀变带隧道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突涌机理分析2.高地应力隧道蚀变花岗岩地层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3.藏噶隧道蚀变花岗岩地层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研究4.八外洋隧道穿越花岗岩蚀变带的大变形机理分析5.高地应力条件下花岗岩蚀变带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地应力场软岩隧道渐进破坏试验与分析
不同地应力场软岩隧道渐进破坏试验与分析黄锋;朱合华;徐前卫【摘要】针对软弱地层中常常发生的隧道塌方事故,以Ⅳ级围岩深埋公路隧道为对象,利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特定应力场下无支护隧道围岩的渐进破坏机理。
采用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模型试验工况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初始地应力场的情况进行扩展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破坏区主要集中在隧道拱顶上方,数值计算中用损伤变量最大值表示的破坏区与模型试验吻合较好;2)随着侧向压力系数的增大,松动破坏区面积随之扩大,且主要区域由隧道边墙两侧逐渐转变为隧道拱顶、拱底区域;3)随着侧向压力系数的增大,边墙水平收敛位移逐渐减小,拱顶收敛位移逐渐增大。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tunnel collapse inner soft -weak ground,the deep buried road tunnel with surrounding rock mass of grade Ⅳ was chosen as study object.The progressive mechanism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mass without support system was studied by model test.The case of model test was simulated by FEMwith an elasto -plast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On this basis,the cases of different initial ground stress field were carriedout.The study shows that:1 )the main area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failure after tunneling is central-ized above tunnel crown.The failure area denoted by maximum of damage variable in numerical calculation are similar with the results in model test.2)With the increase of c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s,the area of loose fail-ure becomes more simultaneously,andthe main areas gradually change from tunnel hances to crown and invert. 3)With the increase of c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s the convergencedisplacement of hance becomes less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crown becomes larger.【期刊名称】《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8页(P1412-1419)【关键词】软弱围岩;初始地应力;渐进破坏;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作者】黄锋;朱合华;徐前卫【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与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庆 400074;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在软弱破碎岩体中修建隧道工程,因其赋存介质的多变性、不可预见性而难以驾驭和控制[1],围岩失稳造成的塌方事故已成为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灾害现象之一[2]。
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方法
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方法
朱付广;王世杰;胡伟;张丞;钟英杰;费文平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岩体初始地应力的确定是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基础,其反演分析方法较多,但其适用条件各不相同,需进行分析比较后采用.归纳总结了各种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反演分析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各种反演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总页数】1页(P213)
【作者】朱付广;王世杰;胡伟;张丞;钟英杰;费文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上海千年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6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7
【相关文献】
1.考虑裂隙岩体参数折减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J], 陈志超;徐颖
2.某隧道岩体初始地应力场有限元反演分析 [J], 赵宇
3.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粒子群优化反演及在FLAC3D中的实现 [J], 罗润林;阮怀宁;黄亚哲;朱昌星
4.ABAQUS软件在岩体力学参数和初始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 [J], 刘仲秋;章青;
束加庆
5.p值法在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 [J], 蒙伟;何川;晏启祥;郭德平;李瑞林;唐进才;廖烟开;陈子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西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及软岩大变形分析摘要:金西隧道是古宁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址区穿越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衔接区。
其中丽江-小金河断裂具有强烈闭锁及小震空缺区特征,预测其发生强震及地表破裂的潜力强于其他断裂。
综合岩性评价及软岩大变形模拟认为二叠系黑泥哨组因发育软弱层,导致其强度较低易变形具极强变形风险。
总之,本文认为工程及岩组与现今NNW-NW向走滑型的主压应力方向高角度相交是区域岩组产生高变形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软岩的变形与岩体的强度与断层破碎带的影响有关。
本文综合断裂和岩组各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对软岩变形进行预测,并评价其工程稳定性。
关键词:古宁高速;活动断裂;地应力;软岩变形;工程地质比选;1 引言丽江古城至宁蒗高速公路工程(以下简称古宁高速)是“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对于加密国家西南部高速公路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是川渝地区通往丽江最近的陆路通道,项目的建成将成为丽江市北上成都、南下大理的最短通道,对于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对加快推进全市社会经济跨越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古宁高速公路工程区位于川滇块体腹地—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和宁蒗地区。
受印度板块北东向推挤、青藏高原软流层物质沿大型走滑断层向东侧移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等因素影响,川滇块体现近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具有复杂性。
基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许忠淮等分析认为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以NW向为主导;吴建平等研究认为川滇块体内部主压应力方位从北到南由NNW向转为近SN向;综合震源机制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崔效锋等认为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存在3个明显不同的应力区,即滇西南应力区(NE向)、川滇应力区(NNW向)和马边-昭通应力区(NW向);乔学军等利用1998年~2002年200多个GPS点观测数据对川滇地区形变场进行研究,发现滇中次级块体的水平形变优势方向为165°~168 °,一定程度上表明川滇地区NNW~NW向的主压应力方位;此外,丰成君等还分析认为丽江-剑川地区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NW~NW向,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压应力方位(NNE~NE向)相比,主压应力方位发生较明显的逆时针偏转。
针对于该区地应力问题,参考已公开发表资料或工程勘察报告,选择距离线路工程区较近的丽江干塘子钻孔和鹤剑1号隧道HZK2钻孔,并将两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作为模拟工程区及邻区初始地应力场的应力边界条件。
2 简化地质模型基于古宁高速金西隧道预选方案及邻区1:20万基础地质图,综合考虑工程岩组和断层破碎带的因素,建立研究区及邻区简化二维地质模型(图1),简化模型中还包含不同规模的断裂带近30条,断层破碎带宽度近似为200 m。
图1 金西隧道及邻区简化二维地质模型图2金西隧道有限元计算模型3 有限元计算模型参考研究区及邻区相关勘察报告,确定模型中不同工程岩组物理力学参数,其中断层破碎带在模型中以弱化带处理,即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摩擦强度。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商业软件,选用8节点Plane183单元,将简化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共得到有限元计算单元10789个(图2),有限元计算模型中重点关注1号测线(AB段和BC段)和2号测线(T1~T12段)沿线及邻区初始地应力分布特征。
4 构造应力环境已有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深度测量的水平应力与垂向应力进行比较,其关系有S H>S h>S v(逆冲型)或S H>S v>S h(走滑型)但总体水平应力占主导作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40°W、N34°W、N40°W和N29°W,平均方位为N35°W,反映了NNW~NW向的主压应力作用。
在800 m深度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分别为18.20 MPa和12.39 MPa,因此,在有限元计算模型中,先将模型的东北、东南边界法向位移约束,之后在模型的西北边界沿N35°W方向施加18.20 MPa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而在模型的西南边界沿N55°E 施加12.39 MPa的最小水平主应力。
基于此,可模拟得到两条测线沿线及邻区二维初始应力场分布特征。
图3测线沿线及邻区水平主应力值a最大水平主应力值;(b)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初始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在不同边界条件下最大水平主应力(S H)、最小水平主应力(S h)与垂直应力(S v)的关系均为S H>S v>S h反映其应力状态均为走滑与区域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5 金西隧道软岩大变形预测评价丽江古城至宁蒗高速的1号测线沿线跨越强度较低的薄层泥灰岩区、夹煤层的泥页岩区及多条断层破碎带,受断层活动影响,沿线岩体较破碎,存在软岩大变形的高风险。
鉴于此,基于预选线路及邻区初始应力场反演结果,选取适宜的软岩大变形判据准则,预测分析丽江-宁蒗1号测线与2号测线沿线软岩大变形风险并进行工程稳定性评价,为高速公路科学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地质参考。
5.1软岩大变形预测评价方法关于围岩变形量有多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目前国内主要方法有现场观测经验回归法、隧道围岩变形模型预测法以及基于数值分析的预测预报方法。
Hoek利用轴对称有限元法对大量岩体进行了分析,得到在有支护压力、原地应力作用下隧道围岩的相对变形预测公式,可表达为:(3)式中:εt为隧道围岩相对变形量(%);σcm为岩体单轴抗压强度;p i为隧道支护压力,取为0.5;p0为原岩应力,取3σ1 -σ3。
由公式(3)可估算深埋隧道围岩相对变形量,再基于表3中大变形分级方法,可对软岩大变形风险进行预测评价。
由于章节限制文章中只对丽江干塘子钻孔应力边界条件对两条测线软岩变形进行评价,两个应力边界的软岩变形评价结果。
软岩大变形分级评价标准大变形等级相对变形量εt%无<1.0轻微 1.0~2.5中等 2.5~5.0强烈 5.0~10.0极强>10.05.2软岩大变形预测评价(1)1号测线围岩大变形预测评价1号测线之AB段先后穿越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的三叠系北衙组灰岩、二叠系玄武岩组及石炭系灰岩区,3种典型的工程岩体平均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32 MPa、80MPa和60 MPa,基于图18中800 m深度1号测线沿线及邻区初始应力场模拟结果,可计算得到预选线路01沿线原岩应力p0,再由公式(3)估算得到1号测线深埋隧道围岩相对变形量和大变形风险(图16)。
1号测线深埋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评价在800 m埋深,AB段相对变形量为10.11~19.20%,平均为14.04%,具有极强变形风险,其中大变形风险最高段是三叠系北衙组灰岩区;BC段相对变形量为10.09~22.37%,平均为14.34%,具有强烈-极强的大变形风险,其中极强变形风险位于二叠系黑泥哨组分布区。
(2)2号测线围岩大变形预测评价2号测线之T1和T2段穿越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的三叠系北衙组灰岩(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32 MPa),T3~T6段主要位于二叠系玄武岩组(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80 MPa),T7和T8跨越三叠系北衙组灰岩区(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70 MPa),T9~T12段则位于三叠系松桂组石英砂岩区(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65 MPa),基于400 m深度2号测线沿线及邻区初始应力场模拟结果,可计算得到预选线路02沿线原岩应力p0,再由公式(3)估算得到2号测线深埋隧道围岩相对变形量和大变形风险。
按照相对变形量分两段,在400 m埋深,2号测线之T2~T12段相对变形量为5.07~10.13%,平均为9.05%,具有中等-强烈的大变形风险,而T1段相对变形量为12.0~14.41%,平均为12.94%,具有极强的大变形风险。
另外T2-T6及T12的相对变形量处于强烈变形风险值间,而T7-T11相对变形量处于强烈-极强变形值的过渡区。
图13-2号测线深埋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评价对比分析1号测线和2号测线相对变形量可得出,在最大埋深位置,两测线在最西端均可能发生极强的变形风险,除此之外,2号测线其他分段(T2~T12段)平均相对变形量均要小于1号测线(AB和BC段)约5个百分点。
从软岩大变形风险程度上来看,2号测线的软岩变形风险小于1号测线软岩变形。
6 结论与建议从深埋隧道围岩大变形风险程度上来看,古宁高速预选线路02发生中等-强烈大变形风险低于预选线路01,预选线路02优于线路01。
古宁高速预选线路02之西端(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区域)具有极高的大变形风险,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有效措施提高隧道抗变形能力。
建议开展工程区三维初始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围岩稳定性评价(岩爆、大变形等)。
参考文献[1]王泽传,赵茂春,严城民,朱延浙.滇西北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35(02):66-75.[2]吴中海,张永双,胡道功,赵希涛,叶培盛.滇西北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裂的晚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11):1361-1375.[3]黄小巾,吴中海,李家存,尼玛次仁,刘艳辉,黄小龙,张铎.滇西北裂陷带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构造活动性[J].地质通报,2014,33(04):578-593.[4]Zhang P Z,Shen Z K,Wang M et al.2004.Continuous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data.Grology,32(9)809-812.[5]韩竹君,徐杰,虢顺民,杨主恩,向宏发,吴大宁.滇西北伸展构造区的构造特点及其动力学研究[J].中国地震,1993(02):44-51.[6]丰成君,陈群策,李国歧等.青藏高原东缘丽江—剑川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危险性[J].地质通报,2014,33(4):524-534.[7]杨英,杨文辉.滇西北地区断陷盆地软土特征及选线原则[J].铁道工程学报, 2013(08) :31-36.[8]刘志春,朱永全,李文江,等.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5):690-697.[9]宋章,蒋良文,杜宇本,等.成兰铁路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探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6,(S1):11-16.[10]刘文玲.活动断裂带软岩大变形隧道开挖支护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22(03): 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