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课件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重视。李嘉图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积累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1,哺育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发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发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彼此转化的过程,各国情况不一样。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发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花了半个多世纪,农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改革成本的转嫁领域,自然就引发了“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过程,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讲解,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简单回顾
根据科学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扩散,形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分布。在此扩散过程中,最初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但随后的发展过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导致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很难越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内卷化趋势,无法依靠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比如以中国和
1各国实行资本积累的方式不一样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资本主义起步时,采用海外殖民、贩卖人
口、土地改革等方式取得第一桶金;而对于广大后发展国家来说,他们基本只能依靠农业积累来完成。
西方对比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点:韦伯的宗教决定论 2、 布罗代尔的技术决定论3、彭慕兰的资源决定论4、沃勒斯坦的国际剥 削论5、麦戈伊的文化决定论6、诺斯的制度决定论7。如此错综复杂 的解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令人一致认同的答案。对此,我们就从中 国农业发展过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发展到顶峰之后,
没有
转入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劳动的女巫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步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 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稳定的 农耕生活,农业产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随着农业从狩猎中分离,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游离不定, 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从战国到隋,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当时 的亩产量也由战国中晚期的216市斤提高到西汉末年的264市斤。隋 朝到元代,随着北方民族大量南迁,传统农业也由北向南传播,到元 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此时,农业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 仅在宋朝时便达到了 309市斤左右。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 的持续发展和日趋完善,农业产量也由明朝的亩产量平均 346市斤, 提高到清中叶的367市斤8上下,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伴随农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岀版社 [英]威廉•麦戈伊:《文明的五个纪元——以五个文盲划分世界历史》 ,山东书画出版社 2004年 2
3
4
5
6
7
[美]道格拉斯・C •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岀版社1999年。
亩产数字来自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95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能够为工业等提供不断增加的原料,到明朝中后期开始在苏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 农业税制的沿革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定居,和受到自然、地区等因素的约束,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也逐步发展起来。到西周时,出现了“食府”,专门
针对贫困人员的赊借制度,以维持社会的稳定;田制上则从殷周开始实行井田制。一田一百亩,一井900亩,分八夫耕作,每夫私田100 亩,公田10亩,共880亩,余20亩为耕夫的农舍。他们先施公田,而后私田。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牛耕等的推行,很多农夫已经越出井田范围,大量开垦私田。由此国家为了增加税收和提升国力,即如《管子•治国》篇说:“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此背景下,诸侯列强都实行了变革旧制,典型者为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行重本抑末”。西汉时期,以法令形式打击商人,完全确立了重本抑末的政策,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实行均田制,唐代中叶消亡,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9。唐朝时在前期基础上,由于长期对人口管理的疏散,以人丁为核心的租庸调制无法正常运作,于
9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它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
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岀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
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是在780年时任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来,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
唐朝中叶致宋,都继续沿用了两税法。随着时间的延长,积弊日深,要求变法者日甚。在此条件下,北宋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进行了变法。此次变法内容广泛,涉及到经济的如下一些:青苗法,即在新苗未熟时,凡是民户自愿请贷者,将所贷粮食折合为现钱贷付,归还时随税一起收取;均输法,即将四方各路税敛上供之物,视丰歉年成、有无多寡、路途远近等情况,平均输送而加以调剂,以流通货物,平低物价,避免富商大贾垄断,增加朝廷收入;市易法,即由政府拨出款项干预市场买卖,使富商大贾无法垄断居奇;免役法,即以钱代役,以募役代替差役与现役;方田均税法,即重新丈量田地,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农田水利法,等等。此次改革遭到各方的反对而失败,恢复了早期的纳税方法。元朝以后,在宋基础上稍加变通。明朝时,改变不断,影响最大者为一条鞭法”,“一条编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清朝前期沿用明制,后来有了一些改制,重大变化的为康熙五^一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政策,从而改变了长达几千的变化,出现了人丁与赋役不相连,人丁与田亩的数字逐步在统计中实际化。
从上述农业税制的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大致有如下三个不同时期:秦朝以前,王权比较软弱,税制不够健全,财赋依靠农业;秦至宋元,王权得到加强,税制趋于定型;(田租、口赋、力役)明清,王权空前强大,税制完备,财政更加依靠农业税。
一点小常识
“黄宗羲定理”: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税派高潮。
3. 土地关系10
封建土地关系一直在清代农村生产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它主要
10
陈争平等编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