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

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理解,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理解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准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能够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能够划分为223的句式。

老师也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来读这首诗,我们合作一下,一起读,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非常棒!还能够这样读:老师读一三两行,同学们读二四两行,一定注意诗的节奏哦。

(三)再读诗句,读出画面。

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表达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诗歌字面的意思相信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难懂,但读诗不能仅限于读懂意思,还要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画面。现在再来默默地读上一两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能够在与画面对应的诗句旁边写上关键词。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吧!

孩子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说给老师听一听。再把与你想象的画面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交流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师小结:石灰不惧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畏粉身碎骨,那它是为了什么呢?生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拓展生平,读出情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的誓言,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假如我们联系作者于谦的一生经历,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

补充介绍于谦“少年立志”“两袖清风”“刑场就义”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在音乐和教师的诵读中读出情感。

白居易以前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像于谦这样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歌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五)学习这个类的诗,自学《墨梅》

像这样的诗,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诗《墨梅》(板书)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两遍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指名说意思,相机指导朗读。

(六)创作书法作品

教师出示范例,学生创作本课书法作品。

(七)质疑:

很快就要下课了,比对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同学们,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你们再读这两首诗时,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留?流

石灰吟墨梅

托物言志

课文:

20 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fén yàn

焚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钢笔描红。

焚砚

3.解释带点的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4.古往今来,还有很多写梅花的诗,找一两首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实录(苏教版六下)

执教:江苏陈宏斌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今天的会场跟平时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从教师朗诵的古诗句子找答案“烟花三月下扬州”分享教师喜欢竹子,介绍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竹石》指名朗读。

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石灰吟》,复习背诵《游子吟》,理解“吟”的意思,体会诗歌题目的含义,就课题质疑:诗人是怎么赞美石灰的?为什么赞美石灰?赞美石灰是为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音准及节奏。讲223解节奏,指名不同的节奏,交流完整的词语连在一起读,教师引读,男女合读,让学生感受这节奏样朗读的感觉。

3.想象诗歌画面朗读,读懂诗意。学生尝试一边自读一边写出诗意。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想象画面去朗读诗句:

“若等闲”为什么读得平常?真的平平常常吗?

“全不怕”表达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表达石灰的,是为了什么?赞美石灰的坚强、不怕牺牲。解决了问题“为什么写?”

4.于谦这么写,引出文天祥的诗句,欣赏于谦的其他诗句,介绍于谦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加深体会诗句含义。教师语言讲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读诗句。体会作者人物形象和心理,解决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解决“怎么写”

6.引出王冕的《墨梅》,让学生从诗句中读懂什么。欣赏题画诗,提问,通过这首诗体现王冕的什么志向?齐读

7.就两首诗的学习进行质疑,指名说。

8.小结,欣赏历代书法名家及教师的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与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竖着写、无标点、落款),学生练习书写诗歌。

9.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10.总结: 我希望带给你们的文化精神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学子甲天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一】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 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第1篇】 《石灰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 《墨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并背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句及词语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记下自己的困惑,和同桌交流。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于谦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3)全班交流,记下问题。 三、精读解疑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诗。 1.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字(板书6021)这个数字代表着唐代咏物诗的数量,咏物诗仅在唐代就有6021首,它的总数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出图),看见竹,你会吟诵;看见梅,你会吟诵;看见松,你会吟诵。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咏物诗——《石灰吟》 石灰,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感受石灰在我们生活中的平常。 3.吟知道什么意思吗?吟:有节奏地读,读出味道来。(古诗的一种形式)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石灰吟》这首诗。第一自由读,第二反复读,把它读正确,读顺畅。 (1)谁来读?注意听生字是不是读正确了。 (注意评价“粉骨碎身”和我们常说的粉身碎骨意思是一样的,但读诗不是凭印象要字字看清楚) (2)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正确,而且要吟出诗特有的节奏来。 指导停顿的意韵不断,读出味道。师生配合吟读。 二.读诗。 1.通过读诗你们对石灰又有了哪些了解?提示学生看插图、默读、联系生活,看看通过读诗,你对石灰又有了那些了解?学生谈。 2.你们到底对石灰了解了多少,我出一个问题考考你们。 若等闲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句推想、联系五年级学过的《七律长征》理解都可以,并对习得方法给予肯定。) 3.石灰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结合学生回答划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首诗28个字,连用3个四字词语,12个字,学生结合这三个四字词语谈谈石灰产生的过程,结合图片以克服生活经验的不足读懂石灰的产生。

4.仅仅这样抠字眼是读不好诗的,还要想象,还要体验,要读进词语中去,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来。 引导学生从词语中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并入境朗读。 5. 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读者三个词语的感觉。把感觉带进去,再读这三个词。 6. 把三个词放回到诗中,再读整首诗.再读到这若等闲\\全不怕,再读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读整首诗。 7.你能把诗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自由说,学生说。注意评价关联词语的使用。 8.诗读到这儿,你还觉得石灰太平常吗?(指、板书不寻常)读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 三.读诗人。 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诗人 1. 听明史中关于于谦的一段介绍。(播放)贴浓缩的四字词语。 当我们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这样几个词语,好好读读,你有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体会人与物的相呼应)从浓缩的词语读到诗句。 2.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击他在意吗,烈火焚烧在乎吗,粉骨碎身他怕吗,(一一擦去),因为他——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到底要留什么在人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ppt)引读诗句。 3.从此,你还会觉得石灰平凡吗?从此看到石灰,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于谦;想起这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石灰吟》齐读。 四.尾声。 1.读诗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读诗人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于谦,读诗也读人这就是咏物诗。 2.同学们,翻翻本单元的课文,从《广玉兰》到《夹竹桃》到今天的《石灰吟》后面的《墨梅》,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咏物抒情”。虽然这是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一篇关于古诗的课文,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我们读那千千万万首咏物诗的开始,是我们读者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2019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_北师大版精品教育.doc.doc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课堂实录 师:现在是春天,我们来吟诵一首赞颂春天的诗,谁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非常好,非常有韵味儿,把诗的感觉读出来了。谁再来?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他背得非常有音乐感,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生齐背)“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说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啊?(生笑)生:我想不能吧,一来,菜刀不是用来剪东西的,不是用来把叶子裁漂亮的,二来用在诗里也俗了点。 师:是的,换成菜刀不精致,没有韵味儿,太俗了,不雅气,不雅致,对不对?那么“二月春风似剪刀”里有个“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个“裁”字,合在一起就是? 生:“裁剪”。 师:对,你看精致不精致? 生:精致。 师:由裁剪,我们还能联想到春姑娘,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生读) 师:古诗的韵味,同学们朗读的韵味,让我们的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这节课,我们来读两首古诗。石灰,是一种矿物,它的颜色是——(生:白的)对,清洁的白色,纯洁的白色。梅花是一种植物,

它的气味是——(生:清香)是啊,淡淡的清香,暗暗浮动的清香。课文预习了,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诗人王冕把墨梅比作自己,就是说要把自己写下的东西流传给后代。 生:我觉得于谦写石灰也是写自己,表达了自己肯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嗯,两位同学都说到了诗人,我们喜欢刘谦,更要喜欢谁呀?(生:于谦)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谁还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们是什么印象? 生:我读懂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诗人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师: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这两个词语用得好。老师还想知道,这两首诗已经会背了的同学举手。(生举手)这么多啊。好,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谁愿意来读一读两首古诗,先读第一首古诗。 (生有感情朗读) 师: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一般般吧。 师:太谦虚啦,岂止一般般啊。(生笑)一字不错,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给他掌声。(生鼓掌)谁还来读? (生有感情朗读) 师:哎呀,读得真好,有停有顿,有静有动,诗的感觉给她读出来了,我们班同学读书水平都挺高的。同学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哪一个呀?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精选17篇)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精 选17篇)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篇1 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6《红梅》【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7、《岭上红梅》【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18、《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19、《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0、《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唐】李商隐

墨梅石灰见性情魏星执教古诗两首

墨梅石灰见性情魏星执教古诗两 首 师:现在是春天,我们来吟诵一首赞颂春天的诗,谁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非常好,非常有韵味儿,把诗的感觉读出来了。谁再来?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他背得非常有音乐感,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生齐背)——“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说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啊?(生笑) 生:我想不能吧,一来菜刀不是剪东西的,不能把叶子裁漂亮,二来用在诗里也俗了点。 师:是的,换成菜刀没有韵味儿,不精致,不雅致,对不对?你看,“二月春风似剪刀”里有个“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个“裁”字,合在一起就是—— 生:“裁剪”。 师:对,你看精致不精致? 生:精致。 师:由裁剪,我们还能联想到春姑娘,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生读)

师:古诗的韵味儿,同学们朗读的韵味儿,让我们的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读两首古诗。(课件同时呈现两首诗)石灰,是一种矿物,它的颜色是——(生:白的)对,清洁的白色,纯洁的白色。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气味是——(生:清香)是啊,淡淡的清香,暗暗浮动的清香。课文预习了,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诗人王冕把墨梅比作自己,就是说他要像墨梅那样把美好的品格流传下来。 生:我觉得于谦写石灰也是写自己,表达了自己肯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两位同学都说到了诗人,读诗离不开诗人!谁还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们还有怎样的印象呢? 生:我读懂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他们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师:“两袖清风、为官清廉”两个词语用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先读第一首。 (生有感情朗读) 师: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一般般吧。 师:太谦虚啦,岂止一般般啊。(生笑)一字不错,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给他掌声。(生鼓掌)谁还来读? (生有感情朗读)

《墨梅》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墨梅》比较阅读(12分) 材料一:《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材料二:《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三:《画菊》(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1、材料一,你认为那个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2、材料一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为什么?(2分) 不是,作者托物言志,此诗表面上写墨梅,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结合于谦的生平,说说材料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含义?(2分) 于谦是明朝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后被诬陷杀害。据说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诗中的“石灰”具有不怕牺牲,甘愿奉献,清白做人的品格,正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和一生的真实写照。“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托物言志,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野蛮统治。景帝病重,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3 分) 诗句用隐喻手法,表明了自己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三则材料有何共同点?(2分) 三则材料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是前2句写物,后2句言志,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情操。

《墨梅》《竹石》《石灰吟》-word课件

《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十一册)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

第二届全国小语学导课堂观摩活动—魏 星《古诗两首》(石灰吟 墨梅)教学实录(有配套课件)

第二届全国小语学导课堂观摩活动—魏星《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学实录(有配套课件) 魏星《古诗两首》 2012.4千课万人 课前背诗: 1、背一首春天的诗《咏柳》,谁会背?生背 2、二月春风似剪刀能说成似菜刀吗?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没有美感 3、齐背 一、学《墨梅》 1、揭题,理解“石灰、梅花”。石灰是什么颜色?梅花的气味是——。 2、《墨梅》这首诗是不是有些知识不用老师教了呢? 生:是诗人题在画上的诗。 师:画家,现实中没有墨色的梅花,他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生:前两句是写梅的样子,后两句是写赞美。 3、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理解诗句意思 出示课件: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再请一位学生边读边学。 这是谁家的梅树?将这个意思读出来。谁家的?吾家。吾家看出诗人对墨梅的喜欢,谁能读出来? 画中的那株梅长在什么地方?洗砚台。理解砚台。多么有文化的美,读出来。 谁能读出生命力?生读 我家梅树有什么特点?生读。 为何把淡墨痕读得那么重呢?还有不同的读法吗?为何读得那么轻?反复读后两句,齐读全诗。 二、学《石灰吟》 1. 读诗,理解“焚”,经受了拿些考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指导读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听语言艺术家读,齐读 三、对比阅读 1、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咏物诗 作者借这个物比喻谁?自己 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石灰——“我”——清白 梅花——“相似”——清气 人——“转”——物 借这些事物表达诗人自己的品质。 第三句都有一个“不”字,读出转的意味来,师生合作读。 读诗:咏柳梅花、游园不值、草、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独坐敬亭山 2、选择其中一种事物,写自己的志向,模仿写诗。 荷花竹子秋菊 落叶野草胡杨 流星滴水 萤火激流……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