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探析——以重庆山地历史城镇为例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龚滩古镇有着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保存了具有古代巴渝生活风情的地域文化和山地古镇传统聚集形态。
其有十分珍贵的建筑学保护研究价值、历史会的考证研究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
对龚滩古镇进行调行研究保护规划划及旅游开发,正确引导城镇建设发展。
是当前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一致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市民意愿,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这些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龚滩古镇概况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与贵州沿河县相邻。
龚滩是一个千年古镇,兴于唐、明两代,这里终日舟楫列岸,商贾云集,成了渝川湘黔的物资集散地,故又有“钱龚滩”之誉。
古镇处在两江交汇处,万刃峭壁下,全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街,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群临江而立,吊脚楼全系木料支撑、穿斗而成的梁架结构,屋高三五丈许,二至三层。
楼下堆货,楼上住人,四周铺设走廊,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筑。
杨家行“大业盐号”是龚滩代表性的老屋,整幢楼房所有构件全部凿挖活扣连接,可装可拆。
古镇保存有武庙、川主庙、童家祠堂、西秦会馆等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西秦会馆,高墙大院,内设正殿、偏殿、耳房、戏楼,雕梁画栋。
龚滩多沟,桥是古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卷拱桥、平板桥、桥重桥、屋架桥、大桥包小桥。
在一条顺岩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18座桥,当地人称“一沟十八桥”。
龚滩进入视线的那一刻不由惊叹人类强大的创造力在险峻的悬崖上硬生生凿出来街道支起来三五丈高的吊脚楼就这样顽强地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古镇几代人的哀乐人生数百年的商贾繁华上千年的沧桑荣辱。
二、古镇发展沿革古镇建制据可考资料记载已有约I 700年的历史。
今龚滩,初为二三国蜀汉所置的涪陵郡汝复县。
从史料看,蜀汉时期至祝复县设置的过程中,古代巴人与土著居民择址聚居,生息繁衍,加之战争要塞,交通商贾货刹作用,城镇形态已有相当规模,基本掏成古镇锥形、袭滩成为乌江流域的重要口岸城镇。
自蜀经唐宋后逐步明显,明万历元年,风虬岩崩塞江形成险滩,人称龚滩,就周边地区农耕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而言,龚滩原缺乏发展的可能条件。
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街巷空间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寸滩老街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101-06 收稿日期 2023-07-17摘 要 鉴于当前我国城镇迅速发展导致了我国传统街巷空间的原有结构被破坏、身份认同和场所记忆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该文拟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将我国的传统街巷空间视为一种新型街道空间,构建传统街巷空间保护性更新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访谈、归纳分析等研究手段,对重庆寸滩街区的历史价值内涵进行了归纳,并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和人文背景进行了梳理,总结出重庆寸滩老街的价值意涵以及构建当地人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
通过对寸滩地区街巷空间更新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物质特征与文化记忆符号表达之间的联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更新策略:意象系统的修复,仪式与文本系统的延续,空间秩序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传统街巷空间的保护性更新策略,以继承历史风貌区独特文化记忆,激活传统街巷空间活力,提高物质空间品质。
关键词 传统街巷空间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保护性更新 寸滩老街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ies and towns has led to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n China, the lack of identity and place memory, etc., we intend to regard China's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as a new type of stree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construct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method system for the protectiv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on-site interviews, induc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w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value connotation of Chongqing Cuntan Street, and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background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n we summariz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Chongqing Cuntan Old Street and the cultural memory of constructing local identity. By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spatial renewal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Cuntan area, we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memory symbols, and accordingly propos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renewal strategie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image system,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itual and text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order, that is th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so as to inherit the unique cultural memory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rea,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space.Keyword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Cultural memory, Identity, Renewal strategies, Cuntan Street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街巷空间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寸滩老街为例The Protective Renewal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A Case Study of Cuntan Street in Chongqing在我国传统城市中,“街—巷—院”是其空间组织的基本格局,而街巷是城市最基础的框架,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单元的纽带。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李和平,吴骞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
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
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Analysis Method of Mountain City Profile:Taking Chongqing Yuzhong Peninsula as an Example朱梦源 Zhu Mengyua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1-0076-05 收稿日期 2017-06-26摘 要 该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观点,借助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 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 试图探索山地城市设计新思路。
该文以重庆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并以其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范本,采用网状体系的方法,对连续山地城市剖面上各个地段的空间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进行分析,针对重点区段的空间建设进行原型提取,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 类型学 城市剖面 山城 分析研究 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morphology, we focus on urban scal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pace research by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ity profil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n mountain city. Taking Chongqing eighteen ladder-Minquan road liberation monument-Hongya hole histor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ofile line, selecting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model, using the mesh system metho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ty system of the sequential city profile, we also make a prototype extraction for the key sections' spati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sign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City profile, Mountain c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ign method1 研究动因目前研究城市形态的思路大都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角度入手,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的角度出发,如分析图底关系,但是城市现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从水平角度去解析难免具有局限性。
晚清重庆的城市文化景观探析——以《渝城图》为例
晚清重庆的城市文化景观探析——以《渝城图》为例
马婕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重庆凭借着水路交通和山地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繁荣发展的商业重镇。
先后经“四筑渝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城池形态。
清代是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继承了历代的地域文化精髓,成为古代山地空间城市建设的典范。
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叠加,重庆城池遗址的保存早已不完整,历史舆图的研究为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章将以《渝城图》中描绘的重庆独特城池形态与滨河商贸空间为基础,结合文献及图像资料,从城市形态学视角浅析晚清重庆城市的城市文化景观要素,进而总结其空间特征,并通过对重庆环境风水、经济利益、社会意识的考察,探讨形成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的背后原因。
【总页数】4页(P261-264)
【作者】马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
2.基于《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的清末重庆城市格局与交通文化景观解读
3.巴渝园林
的继承与发展探析——以重庆园博园巴渝园为例4.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英文)5.基于《渝城图》的晚清重庆城门--码头景观空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渝中区山城巷场地调研
1951年5月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局接管后交重庆市 卫生局续办医院,取名新渝医院。后来仁爱堂医院 房屋一直由四川省中医学校使用,因此留下了现在 看见的这道土墙门。
④
2001年2月,政府将仁爱堂、神父住房、修道院房屋 3000余平方米划拨给教会。教区把堂内原修女院1至 3层楼房办成了仁爱敬老院,为社会老年群体服务, 成为当时渝中区条件最好的养老院。
现为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中医学院也已并入 重庆医大(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学院),这里的 房屋除钟楼外(因教堂钟楼是区级文物不能拆除)全 部拆除。
06
周边建筑
通远门 唐式遵公馆
居住建筑 教育用地
场地周边大多为居民区,周边棚户区已被政府征用 场地东南侧仁爱堂现作为幼儿园使用 红峰小学已被废弃
THANKS
07
场地现状
将场地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A:干休所的活动空地,地势最高 B:废墟,邻近重医宿舍 C:废墟,地势最低,邻近仁爱堂
A
B C
08
植物
总结
1.场地周边历史感强,重要建筑与历史地段集中。 2.场地周边地铁与公交系统均有,交通便利。 3.通往场地有山城步道与居民巷道两种途径,山城步道作为游览性道路有更多的人流量,可 以考虑主入口设置在沿山城步道一侧。 4.紧邻场地有原仁爱堂的遗址,需考虑新建建筑与旧建筑的交流与和谐。 5.场地内部原有树木有所保留,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已有60余年历史,应在后续设计中考虑予 以保留。 6.场地一侧面向嘉陵江,景观视野极其开阔。
场地四周建筑对西、西北冷风有遮挡作用 临江条件对场地微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
05
周边文化
总体:沿江四组团,城市中心
人文: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重回水岸
基于旅游动力的历史城镇保护利用整合探析——以重庆秀山洪安古镇为例
似乎横亘着传统风貌保护与居民追求现代家居生活 镇物质空间整合利用手段和街 区社会 网络等非物质
的矛 盾 、改造 经费 的大 需 求 与 地 方 政 府 的 短经 费矛 遗 产 的保 护 和整合 利 用 问题 。
盾 、政 府 发展 经 济 与 历史 保 护 的矛 盾 等 。但 纵 观全 2 特 色 与 问 题— — 洪 安 古 镇 保 护 现
控 反馈 机 制来 防止 过 度商 业化 和旅 游 超载 等可 能 的 码头见证着昔 日商贸的繁荣 ;为沈从文名著《边城》
破 坏 ,上 述表 面 的矛盾 即可迎 刃而 解 。
的原型 地 ;为 1949年底 刘邓 大 军进军 大西 南攻 克 的
首 站 ,现 存 临时 司令 部 旧复兴银 行 ;花灯 歌舞 魅力 迷
O 引 言
如 图 1所示 ,基 于控 制论 原理 ,在 古镇旅 游 发展 初期 (旅游接 待饱 和前 ),旅游人数 、收入和保护投
“蜀道 有尽 时 ,春 风 几 处 分 ;吹 来 黔 地 雨 ,卷 入 入间存在正反馈关系 ,旅游发展会增加保护投入 ;当
楚 天 云”。清 代名 人 章恺 如此 描 绘 洪 安鸡 鸣三 省 的 游客 量接 近 饱和 时 ,在 纯市 场调 节 下 (B),游 客 量增
摘 要 :在特定条件下 ,立足长远视野 ,历史城镇 (街 区)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利用 是契合 、协 同与共 生的 ,基于此前 提 ,以重庆洪安历史名镇 为案例 ,对衰 落型商贸古镇实施历 史街 区保护 和旅游 利用 的协 同共 生手段 进行 了针对性 研究 ;提出了历史保护 和旅游利 用整合的六大方法 :非 遗充实 街场 、设施 畅通建 筑 、节点衔 接街巷 、旅游 强化 动力 、 游线 串联景 点 、地域联合共 治等 ,力 图为同型历史城镇保护和利用提供 可资参考 的思路和借鉴 。 关键词 :旅游动力 ;历史城镇 ;保 护与利用 ;整合规划 ;洪 安边 城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8—1933(2014)叭 一271—04
山城巷调研报告
山城巷调研报告山城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城巷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居民生活情况及发展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山城巷的发展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山城巷的认知与满意度情况,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对山城巷的建筑、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文化特色山城巷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曾是古时的商业繁华地区。
山城巷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两旁的民居、店铺建筑都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
同时,山城巷还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经常会举办传统戏曲、音乐等文艺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参观。
2. 建筑风格山城巷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为主。
建筑采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的屋檐、雕花窗棂、宝瓶式的屋顶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建筑外墙多采用灰砖红瓦,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3. 居民生活情况山城巷的居民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他们多从事木工、陶瓷等手工艺的制作和销售。
家庭内部多为多代同堂居住,家庭关系较为融洽。
同时,山城巷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4. 发展现状目前,山城巷的旅游发展形势良好。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山城巷,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
但是,山城巷的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
一方面,由于游客流量增加,部分建筑面临破损和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居民选择了搬离山城巷,导致部分建筑空置和人口减少的问题。
因此,进一步加强山城巷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
四、调研结论1. 山城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
2. 山城巷的居民生活情况较为稳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视。
3. 山城巷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在山城巷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加强对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重庆山城街巷空间规划方案
重庆山城街巷空间规划方案1. 引言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处处充满了壮丽的山川景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街巷空间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山城地形,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需要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重庆山城街巷空间规划方案。
2. 目标与原则本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优化重庆山城街巷空间的布局和功能,使之既能充分展示山城的独特魅力,又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制定具体方案时,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合理规划街巷空间的布局,以确保交通的便捷性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性;- 突出山城特色,弘扬地方文化,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保护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增加绿化面积,让居民享受到更清新的空气。
3. 方案内容3.1 街巷规划针对重庆的山地地貌特点,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划街巷空间:- 沿山势布局:根据山地地势,合理规划街巷的走向和坡度,减少土地平整成本,提高道路建设效率;- 多层次交通组织:将现有的道路网连接起来,打造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使行人、车辆和自行车可以自由便捷地通行;- 街巷归纳整合:将现有的零散、狭窄的小巷整合,统一设计并开发,增加通行性和人文景观。
3.2 街巷绿化为了提升山城的绿化覆盖率和空气品质,我们将实施以下措施:- 加大绿化投入:在街巷两侧增设绿化带,引进各种具有山地特色的植物,打造多样化的植被景观;- 推广立体绿化:利用立体花墙、屋顶绿化等方式,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提供休闲空间:在街巷中间或交叉口设置休息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3.3 街巷管理为了保护山城的环境和文化,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街巷的管理:- 强化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减少街巷环境污染程度;- 增加文化设施:在街巷周边设置文化展览馆、历史遗迹等,展示山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立社区组织:成立社区管理组织,负责对街巷进行巡查和维护,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以重庆山地居住区为例
架空式
(1)架空式示意图
建筑物底面与坡地局部或完全分离
对山地地形有较强的适应性
(1)吊脚式示意图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车行交通
(1)台地式道路交通法
(2)运用“S”型道路
高差小,道路系统完整串联
高差大,各台地间设置独立交
通,产生尽端路
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 曲线型道路来限制车速 多角度的提供景观视点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人行交通
(1)水平步道
(2)人行坡道
(3)人行梯道
坡道、梯道和水平步道是构成山地环境中步行系统的三种核心要素。
一方面能给人们减少人车混合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享受山地地形地貌带来的特殊观感。
常规人行交通
4.2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开发步行环境特色——人行交通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
以重庆山地住区为例
目录
Content
1 绪论 2 现状山地住区设计概述 3 山地城市住区案例解析 4 山地住区设计要点总结 5 结语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1.1研究背景
1 我国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山地城镇数量多 2 山地城市形态与平原城市形态差别很大 3 平原地区的住宅发展模式对于山地环境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3.1 以重庆春森彼岸住区为例——交通动线
(1)车行交通动线设置
地上车行流线
地下停车库范围 地下车行流线
பைடு நூலகம்
地下车库出入口
人车分流
3.1 以重庆春森彼岸住区为例——交通动线
(2)人行交通动线设置
入口电梯
步行小路
除了在同一标高平台上的水平园路外,还有衔接各台地、具有明显高差的台阶、坡
山地聚落的有机更替——以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197山地聚落的有机更替——以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为例◎刘可昕摘要:重庆当地的聚落有别于平原城市,因高低起伏的山地民居,聚集成一个个富有生长感、随机感的山地聚落。
但这样极具烟火气的聚落,却不断被大型商业综合体,仿古街所替代,那些拥有地域感和识别性的生活集群,被一种“普遍适应性”的现代“假复古文化”所取而代之。
虽然大型商业街赢得了经济GDP 的发展刚需,但却是以丧失地域文化和地方识别性为沉重代价。
该篇论文通过“留山留景留建筑”的能保尽保方式,和建筑与环境共融的街区转型手法,希望能提供一种即匹配历史生长逻辑,又符合社会主力消费群体需求的一种共赢手法。
该篇论文由四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即第1章,论述“大拆大建”以及“新陈代谢”的暴力城市更新问题,并提出以“微更新”的有机更新策略。
第二板块即第2章,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区位、背景等现状条件,及其转型时能挖掘的潜在优势和垄断价值。
第三板块即第3章,提出“整饬自然生态溪涧”“保育茂盛原生山林”“尊重场地精准选址”以及不同级别建筑的改造方法和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旅游策略。
第四板块即最后一章,阐述只有尊重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只有活化利用才能经久不衰,只有原生地景才能真显金山银山。
关键词:山地聚落;原生地景;传统肌理保护;区域联动;渐进更替一、绪论 (一)选题1.山地聚落的发展困境山地聚落是一种人与环境与时代自然而然的更替演变形成的结果,伴随有人与自然环境争天下,谋生计的过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GDP 至上的规划理念,导致许多有趣味感,原生感,精致感的山地聚落被开发成一栋栋高层塔楼加底商的住宅区。
在当今以卖房卖地获取利润的今天,在各式各样居住区层出不同的今天,在城市干道楼盘耸立千城一面的今天,本论文选取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点,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改造另辟蹊径的突破点。
2.研究山地聚落的意义重庆的山峦叠嶂,高低起伏,山水环抱有别于其他平原城市,而重庆的山地聚落也随之此起彼伏,错落有致。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2 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 次 研 究 运 用 了 层 次 分 析 法(AHP 法)和 ArcGIS 工 具 。 AHP 法不仅原理简单,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定量与定 性方法相结合的优秀的决策方法,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 用的决策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 的关键工具。利用 GIS 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将空间 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还可以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2.2 技术步骤
研 究 选 取 高 程 、坡 度 、地 形 起 伏 度 、汇 水 线 、生 态 保 护 范 围、地铁线六个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从网络获取地形等 高线数据并转换为 GIS 可用的数据,地铁线路,保护范围(山体 保护范围以及白鹭保护区范围)来自上位规划资料,之后导入 GIS 进行分析。之后运用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六个因子的 指标权重,运用 GIS 中重分类以及空间叠加分析法对六个指标 进行整合,最终得到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使用邻域分析工具得到地形起伏度分析图。地形起伏度 和坡度类似,同样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平整场地时的难度与成 本,所以城市建设用地应选择在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区域。在 这一标准下,按照地形起伏度的大小对地形起伏度进行重分 类 ,地 形 起 伏 度 越 低 的 区 域 越 适 宜 建 设 ,将 其 分 为 高 度 适 宜 (0m~15m),比较适宜(15m~30m),一般适宜(30m~60m),不适 宜(>60m)四个等级,并分别赋值 100 分,75 分,50 分,25 分,得 到地形起伏度适宜性评价结果。 3.2.4 汇水线距离分析
亚文化视角下的山地传统巴渝风貌街区外部空间整治探究——以重庆市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为例
亚文化视角下的山地传统巴渝风貌街区外部空间整治探究——以重庆市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为例张栩晨; 李和平; 王卓【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9(037)011【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亚文化; 山地; 传统巴渝风貌街区; 外部空间【作者】张栩晨; 李和平; 王卓【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图1 重庆主城山地高密度聚居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统计,我国2017年的城镇化率已达58.52%。
过去三十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依靠土地增量开发、新区建设、房地产投资拉动GDP增长等运营模式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伴随城镇化粗放增长衍生出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缺失、地域文化消逝、千城一面等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
作为我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涵养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商埠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蕴[1],也逐步形成了长江上游地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这一新兴主流文化,浓缩了山城、江城和不夜城的精华(图1)。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也造就主城区山地高密度这一主流空间特征。
然而,高歌猛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大量传统风貌街区被盲目拆迁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山城的文化根基摇摇欲坠[2](图1)。
因此,对于传统风貌街区的价值挖掘和文化复兴显得尤为重要。
借鉴社会学中的“亚文化”概念,希望通过研究有别于现代金融服务中心这一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传统风貌街区文化,唤醒那些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被人们所忽视的地域特色,旨在延承老山城独有的文化渊源和街区内涵,把“根”留住。
图2 重庆主城山地人居——山地传统巴渝亚文化系统建构图3 山地传统风貌街区解析图4 研究框架1 相关概念解读1.1 亚文化(1)亚文化概念“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弥尔顿·戈登首次提出并加以界定。
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探析——以重庆山地历史城镇为例
Ke ds mo nanh soia o s t esre es a e b idn n  ̄ n e t y WOr : u ti it rc l w ;h te ta p c ; ul ige 格 局 的独 特 性 必 然 使 整 个 城 镇 空 间 形 态 也 与众 不 同 : 山
Ab ta t 11 e sn so c l o nanT wnssre dl es a e r sal o ae o l ae u ti go .h sfr o n q s rc :1epla a t Hitr a u ti o i M 'te t n a a p c s eu u l lc tdi ac mpi tdmo nanr in tu mss meu iue n a y n c e o sye e tr s la a ty rs c tl,fau e ,pe s ad t k,smpe a d ee a ttne b d n R ms n d mul— ge ve tr u h a ln it r a a ts n i i l n lg o ,a u a tpa e ,a n n t a l iw h o g o g h soi lb pim.Al o in c l ft he a v — nin dla ead e p eso p ntetu s—o r. ep es n so ia o ti wnss e t dl es a e eg etyifu n e bo eme t e e v ep i rsinu o o r t e Th la a t o m h i g s Hitrc l M u a nTo n ’t e a p csa ral l e c d r n a n r n i eln eid hsoy yma yknd ffco ss c sn tr ur u dn s s ceyc a g s c lueee nsec d rn erso e eg n e nt gp ro i itr b n i so tr u h a au es ro h o s n a n ig , o it h n e , ut r lme t t. u igt i lw m r e c h n e eo me Bae nt a tr u ha l fr ta iin l n e to , a dd v lp n. sdo efco ssc a do m,rdto a o cp in a ds cey, ewrtrtist ndo eb idn n io me to t e t h s n c n o it T ie e f uth u lige vr n n f h r oi t h
历史文化街区案例: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旅游活化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活化策略——以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为例重庆母城文化名片以“十八”为名的特色IP内容,“七街六巷”的街区游览空间,高差跌落的川渝特色空间结构。
一、项目概况十八梯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区较场口片区,距离解放碑约十分钟路程,是连接渝中上半城与下半城的重要纽带。
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是重庆“最古老”的城市街区之一,作为重庆“母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兴起一发展一没落,见证了重庆800年的风起云涌,十八梯已成为老重庆挥之不去的城市回忆。
杭州新天地集团于2016年年底幵始对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进行活化打造。
项目占地约88亩,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商业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活化策略1. 文化-折射老重庆风貌十八梯起源于明朝,当时该区域内有一口水井为附近居民提供日常饮水,该水井距离这些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级石梯,“十八梯”因而得名。
作为重庆传统老城居住区,十八梯自明清成型以来就是“山城”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生活风貌区,也是府衙文化、幵埠文化、会馆文化、码头文化、陪都文化等“母城”文化的发源地。
十八梯片区内拥有多幢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和大量反映重庆风貌的民居、吊脚楼,其独特的山地地形也深刻体现出老重庆的地域特色。
项目通过深度挖掘十八梯历史文化脉络,提出以“老重庆”文化为脉络,以“真山城”建筑为基础,以“新体验”业态为引擎的整体打造理念。
项目整体景观按照山城意象重建恢复,同时建设十八梯博物馆,以重塑十八梯的城市文化名片。
2. 内容-发展全景体验中心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根据其资源及地形条件,结合业态布局规划传统文化体验区、国潮文化体验区、国际交流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四大功能区。
整体业态引入非遗文化展示、演绎表演秀场、创意潮流零售、特色主题餐饮、音乐餐酒吧、特色伴手礼等多元体验性业态,并通过夜间灯光、主题活动等,引领打造重庆夜间消费新空间。
项目更创新打造“十八件”、"十八味”、"十八景”项目特色IP产品内容组合。
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_以重庆市路孔古镇为例
[摘 要]重庆市路孔古镇在几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建筑风貌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
利用山地文化推动山地城镇经济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注重古镇整体风貌建设;加强对古镇人民文化、技术的培训;合理、适度地开发与控制、管理古镇各项资源。
[关键词]路孔古镇;山地城镇;山地文化[文章编号]1006-0022(2004)11-0097-04[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ities and T owns —With Lukong Ancient T ow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Huang Guangyu,Liu Min[Abstract] Lukong Ancient T own in Chongqing has formed its ow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styles and landscapes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with a long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The following points must be kept in mind in making use of the mountainous cul-ture to pus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ities and towns:efforts should be intensi-fi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style of ancient town;efforts should be intensified on the technical and cultural training of the people of the ancient town;various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town should be properly and moderately developed,controlled and managed.[Key words] Lukong Ancient Town,Mountainous town,Mountainous culture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以重庆市路孔古镇为例□ 黄光宇,刘 敏(重庆大学 建筑与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思想是东方哲学的精髓。
基于生态环境层面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川西平原城镇为例
基于生态环境层面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川西平原城镇为例袁丹丹;何晓川【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设计思想的发展,街道空间的生态性设计愈加得到重视.论文通过对川西平原地域生态环境的研究,从街道与气候、街道与水、街道与绿化种植三方面进行了生态环境层面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的探讨.【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3(033)005【总页数】3页(P41-42,47)【关键词】街道空间;生态环境;舒适性【作者】袁丹丹;何晓川【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对于外来者来说,街道空间是重要的展示空间,它反映着城镇的历史、经济与文化水平;对于居住者来说,街道空间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与交往空间。
川西平原区域内的城镇,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一直较好,城镇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传统城镇在城镇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为适应新时期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街道空间也在不断演进。
但是在早期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满足大量交通运输需求的笔直宽阔的街道,城镇街道空间的建设往往以当地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和人性化的居民生活环境损毁为代价。
在近几年中,尤其是伴随城乡统筹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契机,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思想有了新的转变。
在现行运用的设计方法中,以往城镇建设被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设计中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
围绕着街道设计的人性化、生态化、“绿色街道”、“生态街道”等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也广泛开展。
1 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生态环境这个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初是从俄文“экотоп”和英文“ecotype”翻译而来。
而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态环境,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影响其生存和繁衍、发展和进步的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具体包括气候、水源、土壤、生物等,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类,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从,错综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探析——以重庆山地历史城镇为例Chapter 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文章结构Chapter 2:文献综述2.1 山地历史城镇概述2.2 街巷空间生成环境概述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Chapter 3: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特征3.1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概况3.2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分析3.3 街巷空间生成环境要素分析Chapter 4:影响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因素4.1 影响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地形因素4.2 影响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土地利用因素4.3 影响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人文因素Chapter 5:提升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对策与措施5.1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优化的总体考虑5.2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优化的策略与措施5.3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优化的实施途径Chapter 6:结论6.1 总结6.2 研究成果和创新6.3 研究不足和展望Chapter 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山地历史城镇是中国独有的城市类型,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千年的沧桑,这些城镇的街巷空间多存在狭窄、曲折、不规则等问题。
为了探索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本文选取了重庆市区内的两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酉阳茅塘和忠县红岩寺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探讨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特征、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对重庆市区内两个典型的山地历史城镇——酉阳茅塘和忠县红岩寺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其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措施以提升其人居环境品质和景观价值。
1.3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六个章节。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将对山地历史城镇和街巷空间生成环境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第三章将重点分析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特征,探讨其建筑特色和地形环境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将详细分析影响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因素,包括地形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人文因素。
第五章将提出优化措施以提升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品质和价值。
最后,第六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Chapter 2:文献综述2.1 山地历史城镇概述山地历史城镇,又称山寨城镇,是指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类以山地为主要生态环境,且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镇类型。
山地历史城镇的地理环境与宜居环境相互制约,一方面,山地环境“地形险要、交通不便、通道狭窄、资源匮乏”,地理约束力较强;另一方面,山地环境生态功能、文化底蕴较为丰富,具备很高的旅游和观光价值。
因此,如何在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同时,提高其人居环境品质和综合竞争力,成为有关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街巷空间生成环境概述街巷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重要体现。
相对于“人造”型城区,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建筑布局、交通道路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街巷空间形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
其中,物质空间是由道路、建筑和公共空间等实物组成;社会空间是由人的社会行为和关系、经济交往等社会活动组成;文化空间则由信仰观念、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等文化因素构成。
因此,如何在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生成过程中,优化其物质、社会和文化空间的协调关系,成为提升城镇品质和价值的重要因素。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在国内,研究者们对于山地历史城镇进行了丰富的探讨和研究。
例如,文献《中国山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杨方圆),主要阐述了山地历史城镇存在的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问题;而《论山地历史城镇的文化视角》(谢慧敏),则突出了山地历史城镇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传承重要性。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于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重庆市市区山地历史城镇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杨岳林),分析了山地历史城镇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山地历史城镇空间形态透视》(肖杨军、邓勇),系统总结了山地历史城镇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国外,与山地历史城镇有关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
如《Residential Streets: Design, Layout, andTraffic Safety》(Rebecca Sanders-DeMott,Sabina Srinivasan),重点探讨了城市居住区街道的设计和交通安全问题;而《Landscape Planning for Small Cities and Towns》(Thomas L. Daniels,John A. Flack),则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小城镇和城市居住区的设计和规划方法。
综上可知,山地历史城镇和街巷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跨领域的多学科努力探索和分析。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其有关研究还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方法。
为此,本文将结合重庆市区内的两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全面探讨其街巷空间生成环境和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Chapter 3: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特征3.1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概况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山地历史城镇聚居地。
据统计,重庆有着28个山地历史城镇,其中主要分布在酉阳、忠县、万州等地。
本文选取重庆市区内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历史城镇——酉阳茅塘和忠县红岩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酉阳茅塘,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距离重庆市区约200公里。
茅塘历史悠久,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是酉阳县城的前身。
茅塘古镇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镇内建筑保存完好,风格别具一格。
街道纵横交错,有步行大街、下鹧鸪街、上鹧鸪街等古道、古桥、古井及寺庙等历史遗存。
忠县红岩寺,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距离重庆市区约120公里。
红岩寺始建于唐肃宗大历年间(766-77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岩寺坐落于群山环抱之间,依山而建,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岷江文化特色。
红岩寺内部建筑群分为庙门、山门、大殿、钟楼等多个部分,与周边山林融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历史城镇风景。
3.2 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分析山地历史城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川黔滇地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遗存和人文传承的见证。
这些城镇的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都具有独特的地区和时代特色,在不同地理区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也是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重要表现。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重庆市区内的两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酉阳茅塘和忠县红岩寺,其街巷空间表现出以下特征:1) 构成复杂,层次分明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形成历史悠久,受到地形地貌、社会文化、历史遗留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内的街巷空间被复杂地构成,呈现出层次分明和各异的特点。
例如,酉阳茅塘历史街道区从南向北分为步行街、下鹧鸪街、上鹧鸪街以及有名的“牛街”等多个街区,各具特色。
而红岩寺则拥有庙门、山门、红岩寺、仙人阁、宝藏院、钟楼等多个建筑群,构成了一道奇特的岷江文化景观。
2) 空间狭窄,曲折蜿蜒酉阳茅塘和忠县红岩寺都是山地历史城镇,街道布局及地形均有所限制,街巷空间在空间上表现出狭窄、曲折和蜿蜒等特征。
这种街巷空间特征曾经发挥过重要功能,如对于防御外敌和保护居民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现在却在交通、人口流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便性。
3) 建筑风格各异,特色鲜明重庆山地历史城镇的建筑风格和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多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例如,酉阳茅塘所处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筑风格多呈现出“草衣、木鱼、古船、风尘站”的样貌,以木材和石材作为主要建材,外墙常用草木灰等材料刷白。
而忠县红岩寺处于岷江侵蚀型峡谷内,周边山峰险峻,气候湿润,建筑多采用灰瓦、Chapter 4:影响重庆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生成环境的因素4.1 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主要因素之一。
重庆市区内的山地历史城镇街道布局多呈现出狭窄、曲折、蜿蜒等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地形环境对城镇空间布局和交通道路的限制所致。
具体来说,重庆山地历史城镇的地形特点主要表现为:1) 起伏不平重庆山地历史城镇处于川渝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这种地势特征制约了城镇在布局和空间定位上的发展。
例如,酉阳茅塘被河流环抱,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街道布局难以规整。
红岩寺则处在峡谷盆地内,山峰险峻,步行道路多为曲折蜿蜒。
2) 河流交错重庆山地历史城镇多处于山区和河流交错之处,河流环抱造就了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同时也限制了城镇空间的发展。
例如,酉阳茅塘的街道多与河流交错,交通道路狭窄,人流密集,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而红岩寺则建在岷江陡峭峡谷的山间,街巷空间在地形上表现出狭窄、曲折的特点。
4.2 土地利用因素土地利用是影响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城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