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李宏爽
来源:《牡丹》2020年第02期
现代教育行业不断发展,并越来越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理念与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朱熹的科学教育思想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受到了儒学的感染,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在朱熹的思想中,他比较关注从自然事物中发掘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深度研究其内在的人文元素,从而得到思想上的感悟和升华。现代教育应该融入朱熹的科学教育思想,并且为人才培养教育注入更多人文元素,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朱熹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然后分析了朱熹科学教育思想的根本内涵,最后分析了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它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将科技教育思想应用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朱熹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他以复兴时期的孔孟之道为基础,将北宋之后的思想学说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儒学体系,即使仍然属于儒学理论中的道德和社会相关的研究范畴,但是加强了对自然科学的分析。许多研究学者通过对朱熹的自然科学研讨,对其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如《朱熹的自然哲学》等。这些研究都在试图说明,朱熹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是合理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成就。现有的研究缺少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入讨论,本文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对其展开分析,以丰富现代研究,同时传播朱熹教育思想的精髓之处,提升当代科技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朱熹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教育家,这对我国如今的教育环境也具有较深的影响。所谓教书育人,虽然大多数是知识的传授,但也是一种人格的塑造,重视受教者高尚品德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虽然也加强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设立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仍然与这些古代的教育思想脱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实际应用,而忽略人文的价值,急功近利的教育形式使道德风气下滑。所以,人们仍然需要加强对古代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学习,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真正实现育人。
一、朱熹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
朱熹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主要是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包含着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与现代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宋朝,儒家比较重视科学和自然知识,所体现的是一个事实问题,并非逻辑问题。在起始阶段,宋朝儒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宇宙发生论的研究上,以周敦颐和邵雍等人的太极图说等相关事项为基础,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理气”思想。其
认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气则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等,朱熹将“理气”视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源,从而阐述了万物进行衍生以及宇宙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逐渐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中的“自然之理”。
在宋朝,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与成就。例如,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涉及了数学、医学、天文学等不同的领域,并且系统地研究了古代与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发展中积累的关键性成就,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创造了“水运仪像台”,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以及印刷术也是在宋代完成的。在古代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工业以及自然科学逐渐强大的发展趋势。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程度的影响,这种思想与朱熹的不谋而合。朱熹在宋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认为:“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
二、朱熹科学教育思想的根本内涵
朱熹作为杰出的教育思想家,经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众多科学思想。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的思想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了科学教育思想内容中的关键内容。
首先,朱熹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称为“格物致知”。朱熹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育家,他经常对经典的书籍进行整理,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他比较重视对学生等个体的科学教育,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弟忠信而無违也。”除此之外,他激发了门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如蔡元定,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书信的往来,对一些新的科技进行研讨,作出了许多涉及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著作,如《书经外传》,其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
其次,朱熹的思想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及功能主要在于将气质的性进行改变,恢复本然的性。他认为,人们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只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为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朱熹时常将家喻户晓的自然现象与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事物所存在的不同关系和本质,讨论其相似性。以差异化的观念世界或者经验世界形成对比或者对应的格局,这样就能够在无关的事物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进行理解与把握。举个例子,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旦进行启动,那么就不需要很大的动力来维持车辆的运转。由此,他认为在学习的起初应该付出比较大的努力。他观察到小树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如果某天停止生长,那么生命也会随之终结,根据这个自然现象,他认为人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朱熹的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上能够看出,他比较重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进行道德的提升。在小学教育中,内容逐渐由经验规范和学习经验规范组成,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而对于大学的教育内容,由经验规范之先验依据——义理心性以及穷理之规范组成,其核心主要为先验的道德。由此能够看出,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其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为从经验规范到先验的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提升。
最后,朱熹的教育思想也包括读书方面的教育。朱熹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所以,只有读了圣贤书,才能够达到穷理的目的。朱熹的读书研究为古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他的读书言论,形成了读书程序的订立,例如“读书分年日程”“论读书”等,这些在封建式的教育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读书是一个完整且进阶性的过程,需要保持巩固性、量力性以及积极性原则。他的读书方式包括熟读析思、循序渐进、切记体察等内容,为现代读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三、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现代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加强素质教育,而朱熹的科学教育思想能够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现代教育中可以将朱熹的思想作为文化知识学习的新方向。
首先,借助朱熹的“格物致知”来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朱熹在一篇针对科举和学校考试观点的文章中,提出:“如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因为儿童理解能力是比较差的,但提升空间大。所以,在朱熹的理论研究中,他比较关注小学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应该在行事练习方面多费心思,这就是对“格物致知”的进一步学习,将经验规范列为核心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加强科学素质。
对于现代公民来说,科学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对基本的科学思想和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实际的问题。从目前学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学校比较重视自然知识和科学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经过知识的洗礼,学生能够了解自然中的事实,能够简单运用科学方法。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认知,从而提升整体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朱熹的科学教育思想应该被广泛传承,其有助于当代人才的培养。
其次,朱熹重视道德培养,能够加强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教育的最终目标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价值理念,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在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而朱熹关于“理”的研究中,将“格物”和“穷理”紧密结合,有助于社会与道德问题的解决。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如今的教育逐渐推动了科学教育,但也出现了人文教育脱节和人们思想狭隘等问题。如果教育不能够对人才进行综合性培养,那么就缺少对技术与科学的人文性理解。朱熹认为道德的科学教育是很重要的,知识要与人文进行结合,并且将自然知识在内的相关问题传授给学生。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学习体系,在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修养与人生理想升华,从而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