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高等教育普通化的中国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蔡俊兰高等教育的规模(主要包括在校生数、招生数和学校数)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量变以及量变到质变可以引起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1950—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过程:前10年速度和规模迅速上升,到1958—1960年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波峰,在校学生总数近9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0.37%提高到1.9%,超过亚非地区同期发展水平;随后迅速下降,1970年出现了一个波谷,在校学生总数仅有6.8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几乎为零。

高等教育发展起伏如此之大,实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所罕见,它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控制的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决策方面的非理性。

1977年,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动因,由此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高等教育增长与波动轨迹,同时考虑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影响因素,运用划分周期阶段最基本的速度法,我们可以将中国1978-2003期间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1978—1991: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

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高等教育几乎萎缩到了零入学率,所以在各高等学校纷纷恢复招生以后,使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等规模指标均有了快速的增长。

这种快速的增长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具有补课的性质。

1983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初步设想,要求高等教育规模在1990年的在校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达到500万人,研究生达到10万人。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经济强国,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与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一、多元化的学科设置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学科设置的多元化。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理工科、文科还是医学、农学等领域,我国的高校都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这种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注重实践教学我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这也是其独特的特色之一。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举个例子,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中会有大量的实验和实习,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与许多国家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高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产学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科研的结合度较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优势。

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和实践,增加实践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国际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总结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的多元化、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产学研结合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色论略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色论略
李 秀 杰
( 州 师 范 学 院 , 宁 锦 州 1 10 ) 锦 辽 2 03
[ 摘

要 ] 本 文 在 比较 中提 出 , 国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具 有 与 别 国 不 同 的 特 色 是 : 度 自觉 的 质 与 量 统 中 高
性 特 色;一主 多元” 发展 模 式特 色; 生迟 、 展 快 、 展 不 平衡 的 速度 特 色。 “ 的 产 发 发
教 育 目标 、 育 模 式 、 育 质 量 的 多 样 化 , 及 在 课 程 设 确 提 出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概 念 , 这 实 质 就 是 在 质 与 量 教 教 以 但
置 、 学 内 容 、 育 方 式 、 学 方 法 、 学 条 件 、 理 方 式 两 个 方 面 规 定 了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目标 。 19 教 教 教 入 管 9 8年 颁 等 方 面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与 满 足 求 学 者 愿 望 的 一 系 列 变 化 。 布 的《 华 人 民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 九 条 规 定 ,公 民 依 中 第 “ 大 众 化 高 等 教 育 模 式 与 精 英 化 高 等 教 育 之 问 最 大 的 区 别 法 享 有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权 利 ” 这 是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法 , 是 质 量 标 准 从 单 纯 的 学 术 专 业 水 平 标 准 变 成 了社 会 适 应 律 规 定 。 19 99年 全 国 教 育 工 作 会 议 提 出 2 1 00年 毛 入 学 性 标 准 , 才 培 养 的 规 格 和 类 型 多 样 化 , 再 把 培 养 学 术 达 到 l % , 0 1年 朱 总 理 提 出 将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目标 人 不 5 20 精 英 作为 高等 教育 的 唯一 目的。

新中 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

新中 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

新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进程中,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从建国初期多数人处于文盲状态,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得到了极大保障。

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素质,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也是重要特点。

随着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创新。

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到如今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不断更新和增强,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又一突出表现。

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追求。

国家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配置等手段,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农村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改善,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特殊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的包容性。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并坚持连续三年扩招后 ,汤敏
博 士 和“ 扩招 ” 在 我 国高 教界 乃 至 整个 社 会 引起 重 大 这
国家和地区, 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 , 发展 规模 , 发展模式都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模
式正是人们试 图把握 教育发展规律 的体现 。由于研究 者的经验和角度不同,也就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 式 。概括起来有 , 波浪发展论 、 非均衡发展论 、 功能发展 论、 阶段发展论等 。 波浪发展论强 调高等 教育发 展 中停滞 与扩 张交替
二、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
1998年11月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
士 和夫人 左 小 蕾 博 士联 合 给 中央 有 关 领 导写 了一 封
信, 他们建议 , 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 , 新增学生实行全额 自费 , 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 ,
给部 分有 困难 的学生提供 贷款 。当1999 年开始扩 大高
反响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几年之间, 我国高等 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 进人21世纪的前5年中, 我国的高 等教育事业继续发生了突飞猛进 的变化 。2002年 , 国 我 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巧%。 依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 , 我 国已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下表:②
2000- 2004年我国18- 22 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状况(万人 . % ) 年度
浅 析 中国高等教 育大 众化 的历 程和 特征
周善标 毛建如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 随着我 国高校招生规模 的不断扩 大以及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 了由“ 精英化 ” 大众化 ” 向“ 的转 变。我 国高等教 育事业 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带有 自己鲜 明特点 : 经济后发 ; 政府主导 ; 主要通过挖掘现有 学校 的潜 力扩 大招 生数圣 ; 承载着 巨大的人 口特别是农村 人 口数1 的 包袱 ; 所有高等 学校走均衡化的办学模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学校之间缺乏利益竞争。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历程 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7-02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

①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矛盾。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发展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自马丁·特罗,他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历程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将其定位在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大众化仅指数量的增加,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不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发展,一个朝普及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并实现的,具有许多鲜明特征。

1.前期准备不充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远远不够。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而是高校人才结构与社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 是一种绝对的供过于求的表现, 作为高等学校 新的历程和境界, 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而言 , 大众化 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的体现。而另一方面,
的 教育消费 需求, 我国人民 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正 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是呈现着前所未有极其高涨的状态。这种强劲的高等教 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 , 全面认识并从根 育需求一方面是 由于社会不断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素质的 同时也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 本上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和规律 , 这对于积极推进 要求而形成的巨大压力所致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 并使之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具 在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的情况下, 开始具备 了接 受了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特别是这种“ 可能” ,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人 民群众长期 以来企盼上大学的愿望变成一种现实的 需求。也正是因为如此 , 高等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成为扩大 教育是 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内需 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 相对过去精英型教育时代来说, 的不期而至, 归根结底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的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袁 小鹏
( 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 辑部 , 黄 湖北 黄 冈 4 80 ) 30 0 摘要 : 大众 化高 等教育 区别于精英式 高等教育 的一个最本 质的 特征 , 是教 育需求 的 多元化 ; 与多元 化教 育需 求 相适
应 的是高等教育结 构 的多层次和教 育模 式 、 方法的多样性 ; 国高 等教 育要 从指 导思想 、 布 局 以及 教育 教学 的方法 我 结构
N . 20 o 5 02

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征

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征

的规律 : 当人均 G P D 低于 10 00美元 时, 高等教育 般处于精英化阶段 , 当人均 G P 10 30 D 在 00— 00
美元之问时 , 高等教 育开始 向大众化阶段转变 , 而
人均 G P在 3 0 D 00美元 以上 时, 高 20 - 2 64 [ 作者简介 ] 黄久龙 (9 3 ) 男, J 沂水人 , 17 一 , I东 I 南京 大学教冉科 学与管理系研究生 , 徐州师- 八・ 化学系助理研究 员。 + t 巳 .
维普资讯
1 个百分点的速率稳 步提 升到 19 97年 的 9 1 . %。 7 年问增加 了 5 4个百分点 , 长速度 与第二次 . 增 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内美国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 大体相当。在校生总数从 19 9 0年的 26 3万人 0. 增加到 19 99年的4 86 0 . 万人 , 增加 了 1 , 0多 倍 2 0 万人。从本专科在校生人数 的比例来看 , 19 在 90
他同时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会在财政和管理学生入学和选拔课程和教学形式教师的职能教师的培养和社会化标准的制定与保持考试方式与授予资格的性质学生的住宿和工作安排学习动机和学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维普资讯
业的快速发展 , 然是社会经济极 大发展 的产物 , 高等教 育的 大众化带有 几个 明显 特点 : 自 但 经济后 发型 , 在经
济发展相对 落后 的情 况下 实现 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 ; 政府主 导型 , 通过政 府的政 策干预促进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的 实施 ; 办学 内涵型 , 主要通 过挖 掘现有 学校 的潜力扩大招 生数 量 ; 口众 多型 , 人 即承载 着 巨大 的人 口特 别是农 村人 口数量 的包袱 ; 模式单一 型, 所有 高等 学校走 均衡 化的 办学模 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 学校之 间缺乏 利益 竞 争 。上述特点使 我国高等教 育在理念更新 、 资金 保障 、 制度 完善 、 养 目标 、 培 办学活力等 方面与发 达 国家的 高 等教育仍存在较 大差距 , 必须 引起 我们 的高度重视 。 【 中图分 类号] G 4 6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2 0 ) 3 31 - 0 76 2 ( 0 6 0 416- 0 4

我国高等教育有哪些

我国高等教育有哪些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近几十年来的快速扩张和不断优化的过程,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本文将讨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不断涌现出一批拥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这些投入的增加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高等教育在我国具有较为多元化的学科设置。

除了传统的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门类之外,还涌现出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数据科学等。

这些新的学科的引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还逐渐重视跨学科的教育模式,积极推动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种融合与交叉的学科设置有利于培养具备超前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选拔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国内一流大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知名学者、专家和研究人员,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同时,高等教育还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向问题驱动、实践性、创新性的教育方式转变。

高校积极推行实验教学、实践锻炼和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另外,高等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机会。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

1902年,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段时间内发展缓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才开始得到重视并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高校扩招并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

同时,中国大学的学科设置也得到了优化与调整,增加了对科技、经济、医学等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特点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多样化的学校类型: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医学院校等,同时还有独立的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各类高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生需求。

2.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中国的高等教育拥有丰富多样的学科门类,包括文、理、工、管、法、经、教育、农、医、药等多个领域,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3. 国际性的合作交流:中国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产出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有些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某些新兴行业的人才供不应求。

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教师、设备、课程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竞争力,而一些地区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与地域因素,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中国高校教育的特点

中国高校教育的特点

中国高校教育的特点
1)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

“全球最杰出的大学都有这样一些特征:给予学者们开展其研究的很大权利,学术自由的氛围,一定程度上的院校自主权”
2)多样化。

“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成为高声望的研究机构。

任何一个学术系统都是一座金字塔,在这一金字塔中有少数顶尖大学,为数众多的是服务于各种需要的其他院校……不以研究为中心但为
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的院校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2】“多样性表现于高等教育的组织和成品的变化,包括学术院校所提供的不同的课程及学术院校的不同类型。

3)中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高校有较大的自主权。

“中国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就必须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4)中国高等教育受到很大的关注,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大学现在处于社会的中心。

原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和传递社会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价值,而现在大学更多地成为研究和创新的中心。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

2020年11月第36卷第6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Nov.,2020No.6,Vol.36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20.06.001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徐高明,吴 惠(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 要:1999年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进程可以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提高质量阶段、内涵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各有侧重。

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呈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鲜明特征:在决策机制上,是基于多源流汇聚的合理决策;在发展模式上,是后发国家高等教育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在过程转换上,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有度、有节奏平稳推进大众化的新奇迹、新路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20)06 0001 14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2017ZDAXM01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B a/2016/01/24)作者简介:徐高明,男,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政策。

吴 惠,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2019年,是1999年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20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关键之年。

1999年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进程是一个后发国家高等教育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它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有度、有节奏平稳推进大众化的新奇迹、新路子。

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20年发展历程,科学细分这一进程的发展阶段,分析梳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特征,对于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顺利过渡,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维普资讯
20 06年 3月 第2 8卷 第 2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 l f hn he ogs nvrt( u aie S c l c ne) ora o C ia r G re i s y H m nts& oi i cs T e U ei i aSe
育大众化是果 。而我 国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9 9年 6 转变 , l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 素
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 到 2 1 “ 00年我 国同龄人 口的 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 的 9 %提 高到 1%。 在教育 5 ” 据研究表明: 在一个 国家或地 区, 当人均 c P 国 D( 部制定并颁布的《 全国教育事业第 十个五年计划》 中, 低于 10 0 0美元 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 明确 20 05年主要 目标是 “ 各类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 民生产总值) 5 当人均在 10 30 00— 00美元时 , 高等教 加到 10 60万人左右 , 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达 6 万人 般在 1%以下 , 其 0
教育阶段性理论 ” 。将高等教育划为“ 英才” “ 、 大众” 教育 大众化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口等 人 和“ 普及” 三个发展阶段 。以高等教育扩张的某个数 既存事实的基础上推 理出来 的。大众化理论 开始 只 量百分比划分阶段 , 即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的状况 是特罗的个人经验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 , “ 是一 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 , 其基 种根据事实而进行 的逻辑判断 , 是我根据 自己从事高 本涵义是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 1%为精英教育阶 等教育 的经验对 当代 世界 高等 教 育发 展 的一种判 5
的进程 ,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 19万人 , 5 比上 自的特 点 。 年增加 了 5 万人 , 幅达 4 %。20 年毛入学率 已 l 增 7 03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 广东经济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 广东经济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蔡俊兰高等教育的规模(主要包括在校生数、招生数和学校数)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量变以及量变到质变可以引起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1950—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过程:前10年速度和规模迅速上升,到1958—1960年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波峰,在校学生总数近9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0.37%提高到 1.9%,超过亚非地区同期发展水平;随后迅速下降,1970年出现了一个波谷,在校学生总数仅有6.8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几乎为零。

高等教育发展起伏如此之大,实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所罕见,它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控制的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决策方面的非理性。

1977年,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动因,由此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高等教育增长与波动轨迹,同时考虑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影响因素,运用划分周期阶段最基本的速度法,我们可以将中国1978-2003期间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1978—1991: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

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高等教育几乎萎缩到了零入学率,所以在各高等学校纷纷恢复招生以后,使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等规模指标均有了快速的增长。

这种快速的增长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具有补课的性质。

1983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初步设想,要求高等教育规模在1990年的在校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达到500万人,研究生达到10万人。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作者:魏文萍来源:《商情》2010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达程度更多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科学知识、专业人才和发明创造,而大学历来对前两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的快慢决定着国家进步的步伐。

我国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项国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了30多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期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1.教育规模迅增,结构多样化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专科在校生1884.90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24.16万人。

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

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

表1 高等教育结构分布表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从以普通高校为主迅速转变为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民办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相结合的多结构教育主体,而教育机构的数目也由85年的一千多所增加到07年的二千多所。

2.制度改革巨变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改革

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改革

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改革高等教育是指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主要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教育。

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各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一、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专业领域: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强调对科研和创新的支持。

2.培养创造力: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的领袖和专业人才,这也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4.国际化:高等教育涉及到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以上是高等教育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1.教学方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

由于社会日益发展,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适应互联网技术和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这包括远程教学和在线课程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线参加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共享。

2.课程设置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课程设置应该灵活多样,涵盖多种专业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探索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支持学生的学术和非学术发展。

3.科研环境改革高等教育必须建设更好的科研环境,以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环境需要更加开放,打破学科和部门的界限,支持学者合作和交流。

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包括建立更好的实验室和设备,以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4.财政投入改革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以增强学校的发展和质量。

高中教育的中囯话教育

高中教育的中囯话教育

高中教育的中囯话教育高中教育的中国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孔孟之道、文艺之美以及科学之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模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高中教育方面,中国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国内高中教育一大特色。

一、高中教育的中国化特色中国化的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对于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全面性要求。

中国高中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教育中一方面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也重视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教育中,中国化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其次,教学中注重的“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教育传承的重要特色。

高中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取者,更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处理复杂关系的思考者。

教育应该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精神价值观。

中国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并把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吸收到教育内容之中。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自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能使学生在知识面、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提升。

二、高中教育中国化面临的挑战中国化的教育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应该积极应对并加以解决。

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 教材质量不均衡。

现实中,教材的质量不尽相同,并且有些教材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质量较差的教材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制约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2. 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偏差。

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学校在评判学生时往往出现主观性和不公平的情况,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3. 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素质对于高中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现实中,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学水平的差异等问题都变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经验

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经验

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经验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标志,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经验。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特色。

高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中外学科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系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项目已经开展,电子图书、学习资料、网络课程资源库、数字化校园等尝试外籍实践,优化教学、学习、管理、服务等环节,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个性化的支持与保障。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国际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国际交流和合作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

中国也在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影响力。

四、市场化运作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是指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产权、有独立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我财务管理、自负盈亏、自主制定招生计划等市场化机制。

通过市场化运作,高等教育机构获得政策扶持、范围内自主管理权和灵活的经营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教育质量。

五、工业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上不断推进,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是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百练:高等教育普通化的中国特点
材料一:
中国在21 世纪初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了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将从精英阶段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大众化阶段培养技术精英转向提高大多数人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他们面向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可以看出,他主张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于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他们如何生活和生存,其实质是强调要从侧重科学知识的“ 专才教育” 回归到以通识课程为主的“ 通才教育” 。

诚然,针对过度强化科学技术的“ 专才教育” 带来的问题,强调通识课程有特殊意义。

但在我国现阶段,如果高等教育功能如马丁·特罗所言发生转变,对大多数人进行“ 通才教育” ,将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如果高等教育的功能仅仅是为大多数人面向未来生活做准备,大学不是把大多数人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广,但可能是专精欠缺、能力不强的万金油型人才,那些国家需要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呢?
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可能也有技能培养之意,但应该是一种很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如果普及化阶段仅仅着眼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则要求显得过低,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差甚远。

如果大学本专科是“ 通才教育” 和一般的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必延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如此一来,一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培
养年限延长,教育成本增加;二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因为研究生规模是有限的。

(摘编自刘在洲《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若干特征转变研判与对策》)
材料三: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指标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 %以上。

由于学生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引起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相应变化。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不仅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而且学生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成年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罗所言的“ 成人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这一现象确确实实出现了。

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就当前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仍然都是传统的高等教育适龄青年(18 -22 岁)。

普通高校学生构成的单一化使得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中有关普及化的一些特点难以在我国显现。

我国高校必须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环境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所有人的义务,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反映在教育领域,虽然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一些地区倾斜,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教育规模、水平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差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这种差距从根本上说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

高等教育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事业,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教育经费投入地区间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摘编自胡建华《高等教育普通化的中国特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于2010年达到100%,此后一直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控辍保学的成效是显著的。

B .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虽然有过反复,但是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至2020年,一直维持在80%以上。

C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0年前增长缓慢,此后逐渐加快,2020年接近6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D .2012年至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数都逐年递增,其中2020年分别达到138万人、25万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了大众化阶段。

B .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各阶段不同培养目标的理论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为此,我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全面否定。

C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有半数以上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标准。

D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它的高等教育也一定是高水平的,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

3.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D 2.C
3.①依然要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②针对我普通高校学生构成单一化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③继续向教育不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入学率,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都逐年递增”错误,图2显示,工科专业研究生毕业人数2013年、2014年都是18万人,2016年、2017年都是20万人,不
是“都逐年递增”。

故选D 。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了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是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B.“ 进行了全面否定”错误,材料二的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了其价值,说“针对过度强化科学技术的“专才教育带来的问题,强调通识课程有特殊意义”,又说其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D.“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它的高等教育也一定是高水平的”说法绝对,经济发达只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条件之一,高等教育发展得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故选C 。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大学不是把大多数人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广,但可能是专精欠缺、能力不强的万金油型人才,那些国家需要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呢”可提出,依然要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结合“普通高校学生构成的单一化使得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中有关普及化的一些特点难以在我国显现。

我国高校必须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环境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可提出,针对我普通高校学生构成单一化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结合“虽然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一些地区倾斜,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教育规模、水平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教育经费投入地区间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提出,继续向教育不发达地
区倾斜,提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入学率,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