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百合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要: 主要从 目前 国 内外 百合 (iu p ) Ll m s . 的百合 育种 目标 、 i p 新品种培育、 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 究进行 了阐述 . 为 认
近年来在百合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 术方法等方面均有很 多创新 , 使百合育种 工作 呈现 出美好 的前景。 同时对 百合抗
性 、 色 、 期 育 种 等 方 面提 出几 点 建议 。 花 花
安徽农学通报 , n u Ag . c B l2 1 ,8 0 ) A h i r Si u1 0 2 1 (9 i . .
百 合 育种 技术 研 究进 展
邱 日红 殷姝 媛 许 敏 赵文进
( 1德兴 市 林 业 局 , 西 德 兴 江 3 4 0 2江 西 财 经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园林 系 , 西 南 昌 3 0 3 3 20; 江 3 02)
花 期均有 商业价值 的优 良变异 植株 。 目前 , 过太 空诱 变 通 育 种 已培 育 出了在花 期 、 性 、 型 等 方 面具 有 优 良性 状 抗 株 的百合 突变体 , 诱 变 育种 试 验证 明根 尖分 生 组 织 、 太空 胚 性 细胞甚 至原生 质体 的诱 变效 果 比种 子更 好 。因此 , 百 在 合 的航天 诱变 育种 中可以利用 这些更 为有 效 的搭载 材料 , 以提高其诱 变频 率 。
关键词 : 百合 ; 种质资源 ; 育种技术 ; 究进展 研 中图分类号 Q4. 1 .3 9 97 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2 0 5 O 07— 7 1 2 1 )9— 6一 l
百合( iu p ) L i s . 是单子 叶植物亚纲百合科百合属 lm p
家, 也是世 界百 合 属植 物 的起 源 中心 。除 观 赏外 , 百合 属

百合抗性研究进展

百合抗性研究进展

显 著提高 了亚洲 百合 的耐 热性 。
1 . 抗寒性 研 究 4
抗逆性状方面 。杨宇红等[ 20 ) 6 0 7 以麝香百合鳞片 ] ( 愈伤组织为受体 ,将 E F转录因子 J R 3 因成 R E Y基 功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表达 , T 对 0 代转基因株 系耐盐性鉴定表明,转基因百合的耐盐 性 明显 提高 , 明 J R 3基 因 的超表 达 能有 效 提 高 说 EY 转基因百合抵抗盐害的能力。华智锐等[ 2 1 ) 7 0 0对 1 ( 农 杆 菌 介导 SP H基 因 导入 麝 香 百合 的转 化 植 株 6D 和对 照进行 盐胁 迫处 理 , 研究 结果 表 明 , 随着 盐胁 迫
的变 化 ,人 们采 用可溶 性糖 含量 、可溶 性蛋 白质 含
量 、脯 氨 酸含 量 、O S D活性 、O P D活 性 、 A含量 、 MD
光合作 用和呼 吸作用等研究 植物抗寒 性 。 樊金萍等 】 (0 7在 低 温胁 迫 条件 下 , 东 方 百合 及 卷丹 百 合 20 ) 对
16 耐低 光照研 究 .
果 表 明 ,2 个东 方百 合 品种 中 ,R st’为 高 抗 品 1 ‘oao
种 。 ‘ kia 、 G u i 、 Sm ln 、 T m P u e 、 A t ’ ‘ a d’ ‘i po ’ ‘ o o c ’ v
‘ ie’ ‘ob n ’ 中抗 品种 。 ‘ o —s na 、 Tb r 、S ro n a 为 Cn t t’ a ‘t ae ’ ‘ ro P ln 、 S ei’为 中感 品种 Sa G zr 、Mac o ’ ‘i r r o b a
性逐渐降低 ,抗热性强的品系 比抗热性弱的品系保 持更 大 的膜稳 定性 。 A含量 的变化 与各 品系 问 的 MD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作物,然而百合病毒病却是制约百合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百合致病病毒的种类和特点、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百合致病病毒的种类和特点百合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包括百合花叶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黄娆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百合黄化病毒(Lily mottle virus)、百合病毒A(Lily virus A)、百合病毒B(Lily virus B)等。

这些病毒会引起百合叶片出现病斑、娇黄、畸形、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百合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百合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昆虫传播、植物器官移植、接种传播等多种途径,其中以昆虫传播为主要途径。

病毒通过昆虫叮咬、吸食汁液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导致植物感染病毒,进而表现出病毒病的症状。

二、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百合病毒病对生产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脱毒技术,以期实现对病毒的有效防控和清除。

1. 体外培养法体外培养法是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将百合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繁殖,然后分离无病毒的组织,再对其进行定植,最终得到无病毒的植株。

该方法相对简单易行,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筛选,成本较高。

2. 生理脱毒法生理脱毒法是通过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来促进植物对病毒的清除,例如温度梯度处理、激素处理、幼苗接种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的含量,但是难以完全清除病毒。

3. 经育种选育经育种选育是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对病毒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是长期而稳定的解决途径,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

除了以上几种脱毒技术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被应用于百合病毒病的脱毒研究,例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核酸测序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更精准、快速地对病毒进行检测和修复,为百合脱毒提供了新的途径。

百合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百合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间接发生途径是指 外植体 先发 生脱 分化形 成愈伤 组织后 , 从 愈 伤 组 织 的 某 些 细 胞 分 化 出 体 细 胞 胚。 再 19 年 ,r u t Al 用麝香百合 ‘n w Que ’ 9 7 Ti l o 1 ba 叫 S o en 和东方
根细胞形成了胚状体 并长成 完整 的植株 , 至今 已有 10 0 余种植物成 功地获 得了体 细胞胚 , 并在一 些珍稀树种 上 实现了体细胞 工程育 苗 的产业 化 。体细 胞胚 胎发 生 ]
人工种子研 制 、 单倍 体育 种 、 体细胞 胚 胎发 生与 发育 机 理等方面提供 了可能l 。 3 百合( iu p . 属 于百 合 科 ( ii ee 百 合 属 Ll m Sp) i Ll ca ) a ( iu 多 年生具 地 下鳞 茎 的草本 植 物 。百 合花 朵 硕 L l m) i 大、 花色艳丽 、 姿百 态 、 花 芳香 怡 人 , 栽培 及应 用 历史悠 久I 。干百年来深受我 国各族人 民和世界人 民所喜 爱 , 5 ] 研究百合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 , 于百合工 厂化快繁 和 对 转基因育种 、 突变体筛选 、 人工种子研 制 、 单倍体育种等 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
第一作 者简 介 : 石晋 芳(96)女 , 西晋城 人 , 读硕 士 , 究 方 18 , 山 在 研
向为 百合 育种 。E malmaia 9 00 @sn .OI - i: ti 5 6 1 ia CF。 ln 1 通 讯作 者 : 张启翔 (9 6) 男, 北 黄 冈人 , 15 一 , 湖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博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8. 9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 00 (00 1 —0 1 一O S622 A 10 - 092 1 )8 25 5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食用和药用植物。

然而,百合生长期间容易感染病毒,造成
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

因此,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百合感染的主要病毒包括大白菜花叶病毒、姜黄黄化病毒、百合花叶病毒等。

其中,
大白菜花叶病毒是频繁出现的病毒,对百合的影响尤为严重。

百合感染病毒后,叶片变黄、形态异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死亡。

因此,研究百合致病病毒的性质与特点
对于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百合脱毒技术是一种将已经感染病毒的百合植物通过组织培养等技术去除病毒的方法。

百合脱毒技术主要包括热水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组织培养法等。

其中,热水处理法是最
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复杂的温度处理过程、消毒过程和隔离过程,去除百合植株体内
的病毒。

白百合是我国重要的花卉之一,但是长期受到病毒的侵袭,其经济价值已经严重影响。

因此,白百合的脱毒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白百合脱毒,可以显著提高白百合脱毒成功率,同时无须使用化学药物,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优势。

近年来,由于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百合转基因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转基
因技术,可以实现百合对抗病毒的目的,这对于百合的生产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百合致病病毒对于百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百合致病
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百合产业,将会走上健康、可持续、
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之路。

百合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百合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百合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目录1 百合的化学成分 (2)1.1皂苷类 (2)1.2 生物碱类 (5)1.3 磷脂类 (7)1.4 多糖类 (8)1.5 微量元素 (8)1.6 氨基酸 (8)1.7 一般成分 (9)1.8 食用百合与药用百合的成分区别 (9)2、药理作用研究 (11)2.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1)2.2镇静催眠作用 (11)2.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2.4抗肿瘤作用 (12)2.5抗应激性损伤作用 (12)2.6降血糖作用 (13)2.7 抗氧化 (13)参考文献 (13)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 的干燥肉质鳞叶。

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1。

全世界的百合有577多个品种,我国有89种,其中57个品种可供食用,临床上药用的多为药典收载的8个品种。

江苏宜兴、湖南邵阳、甘肃兰州、浙江湖州栽培历史悠久,为全国“四大百合产区”【2】。

本文将主要对百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1 百合的化学成分百合中主要含有磷脂、甾体生物碱、甾体糖苷及多糖,另外还含有一些淀粉、氨基酸和无机元素。

以下将分别进行阐述。

1.1皂苷类Mimaki【3】从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中分离出包括百合皂苷(3)、去酰百合皂苷(4)等12个化合物。

其中包括了5个甾体皂苷(表1.1,图1.1)和2个甾族生物碱。

表1.1 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中的甾体皂苷No.名称126-O-β-D-glucopyranosylnuati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26-O-β-D-glucopyranosylnuati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 β-D-glucopyranoside3brownioside4 (25S)-spirost-5-en-3β,27-diol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或deacylbrownioside527-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isonarth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 β-D-glucopyranoside图1.1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中的甾体皂苷Mimaki等【4】人从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 Thumb)的新鲜鳞茎中分离得到6个螺旋甾烷型皂苷(1-6),3个新的呋甾皂苷(7-9)。

百合的研究现状

百合的研究现状
’ …

的抗 氧化 作用 , 果 发 现 其 可 以显 著 提 高小 鼠心 、 、 组 织 中 硒 结 肝 脑 谷 胱 甘 肽 过 氧化 物 酶 和 超 氧化 物 歧 化 酶 (0 活性 , s D) 提高 肾组 织 中 S D活 性 , 降 低 各组 织 中 L O及 脂 褐质 含 量 。 O 并 P
4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遗 1 F 里 用



芸 望 [徐lZ 沈忠 .苁和生苁化成和理 等_ 苁 6"豪/祥 连, 肉蓉盐 肉蓉学分药作 ]文:. , 等 l ,  ̄ 邱 k4 ]’r - 的 …



1 9 , 6 8 : 43 952 ()1
:4 l 6





综述 报告
百合 的研 究现 状
黄燕萍
( 西壮族 自治 区北海食 品药品检验 所 , 西 北 海 5 6 0 ) 广 广 3 0 0
2 年1第期 0 第 卷8 1 9 0
摘要: 综述 中药百合的栽培 、 采收、 炮制、 化学成分及 药理作用的研 究进展 , 为其进一步深入 开发利用及 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
B kr亦称 “ ae, 湖南百合” 为 白花百合 , , 鳞茎 白色 , 片下部肥厚 , 鳞 上 部尖弯 , 形如龙爪 , 色如象牙 , 故名“ 芽百合” 主产于湖南隆 回 、 龙 ,
邵 东 和 江 西 泰 和 、 载 等地 。 国 药典 规 定 人 药 的 3种 百 合 中 , 万 我 细 叶 百合 主要 分 布 于 东 北 , 生为 主 , 茎 较小 , 场 少 见 ; 丹 和 百 野 鳞 市 卷

[】 7 屠鹏 飞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百合病毒病严重影响了百合观赏和生产。

目前已知的百合病毒包括玉米株矮缩病毒、百合花叶病毒、姬长卫病毒、百合花薄叶病毒、百合斑枯病毒等。

百合病毒的传播主要有昆虫传播和接种传播两种方式。

昆虫传播主要有百合象、白粉蚜、毛茸茸蚜等传播,而接种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工操作,如嫁接、接穗接种等。

针对百合病毒的脱毒技术主要有热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基因工程法和协同生长技术。

其中,热处理法是最常用的脱毒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将带毒百合球茎放置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进行处理,使病毒失活,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植株死亡率和不稳定性。

化学处理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带毒百合球茎进行消毒,如乙醇、漂白粉、过氧化氢等,但该方法对植株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基因工程法则是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百合,从而使其具有抗病性,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有限,目前在应用上还存在技术难题。

协同生长技术是最新开发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信号分子加速带毒百合球茎的愈伤组织生长,促进植物再生和提高脱毒效率。

随着科技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合病毒和脱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百合病毒的分类、传播和致病机制,为控制和治理百合病毒提供更有效的手段;二是探究脱毒技术在提高百合生产效益和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开发新型的脱毒技术;三是研究百合的基因组,寻找抗病性基因,并开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四是结合植物信号分子和生物体外培养技术,开展协同生长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高脱毒效率。

综上所述,百合病毒和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创新、发展,为保障百合生产和观赏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中药百合的研究进展

中药百合的研究进展
综述。
2 化 学 成 分 研 究
百合中主要含 有酚醛 甘油 酯 、 类、 苷 生物碱 及多糖 , 另外 还 含有一些磷脂 、 白质 和无 机元 素。 蛋
2 1 酚 醛甘 油 酯 .
1 中药 百合 的品种 考证
l 1 本 草 考证
日本学者 S i ̄ r 从麝 香 百合氧 仿 可溶性 部 分分得 hn mua 化合物 I、 结掏分别为 13 一二阿魏酰基革油 、 — Ⅱ, , —0 1 0一

培和收购的百合 属植物 不是 百合而 是卷丹 , 药理 结果 看 , 从 卷丹的药散优于百 合 , 卷丹应作为百合的首选药l 。 2 1
1 2 生药学鉴定 .
二阿魏酰 蔗糖 。此外还 分得 甾体糖 苷 . (s 一1—0 如 2) 一P 香豆酰基 一2—0 —D一吡 喃葡 萄糖基 一3 一乙酰 甘 一B —0
丰富的核骨架纤维可 能为染 色质 向染色体 转 变的拓扑 变化 过程提供一个空间支架 1 。这些对药材 原植物 的细胞 、 等 染 色体 、 核型等 的研 究 , 将为 中药 材 的质量研 究 及植物 的分类 鉴定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同时也 为植 物细胞学研 究积累了资
料。
培和保健食 品开发等方面 l . _ 现在就对百合的研 究近况作 一 1
(s 一1 一P一香豆酰基 一3 —0 2 ) —0 —0 一D一毗喃葡 萄糖基甘 油 (ea s e ) (s 一1 一P一阿魏酰 基 一3 r l i A ,2 ) —0 god —0一日 一D一 பைடு நூலகம்喃葡萄糖甘油 (ea s e ) 其 中 r a s eD、 rgl i F , od e l i E是 日本 学 g od 者 S r ua 麝香百合 中新分 出的化台 物 ,ea e e Nr r 在  ̄n r l, F是 g ci d 从 卷丹 中新分出 的化合物 1 。虽近 , 阳药 科大学 的侯秀云 沈

百合快速繁殖及脱毒研究进展

百合快速繁殖及脱毒研究进展

七.生根和移栽
1.王爱勤等研究表明: 1.组培苗的根长至1~1.5cm左右,经开瓶炼苗后 可移植到蛭石加草炭土上,保持70℅相对湿度, 60℅自然光,成活率可达80℅以上,铁炮百合的 组培苗有些移植到大田的当年即可开花。 2.根长范围在1~1.5cm内的苗适应性强,生长快, 生命力旺盛,适应期短,根、叶的生长量大,有 利于幼苗入土; 3.而根系较长的幼苗,刚从瓶内出来长得很旺, 但它的生长旺盛势已过,适应力降低,抗力性差, 环境稍有不适宜,就易造成根系的损伤和腐烂, 从而影响整个幼苗的生长。
Features of plant
1.地下变态器官
为无皮鳞茎,形 状、鳞片排列的 松紧程度均与品 种有关。
2.地上茎直立,不分枝 或少数上部有分枝。植 株高度通常在50150cm之间。正常茎通 常是圆柱形,表面无毛。 但也有少数种类茎上有 毛或具棱。 3.叶片线形、披针形、 卵形,一般不太宽,极 少有宽于5cm的种类。 叶片具平行叶脉,叶无 叶柄或具短柄,全缘。
百合快速繁殖及脱毒研究 进展
百合:
• 学名:Lilium spp. • 英名:Lily • 科属:百合科, 百
合属
• 产地与分部:原产
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 是世界百合的分布中心, 现世界各地广范栽培。
Develop process



中国是百合属植物的故乡, 全世界百合属植物约90个种, 其中起源于中国的有46个种 和18个变种。 欧洲对百合记载较早的是《 旧约圣经》。1794年麝香百 合由日本传入荷兰,1819年 传入英国。20世纪以来大规 模开展了杂交育种工作。 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花型 花色多样,有极高的食用及 药用价值,被誉为“球根花 卉之王”。
2.以花柱为外植体: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百合为养阴清肺之良药,是中医临床常用之品,药用历史久远,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镇咳祛痰、镇静催眠、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应以临床疗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研究,以期加快百合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

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 )为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单子叶植物[1],为卷丹百合、细叶百合等品种干燥后的肉质鳞叶,具有养阴清肺、调理脾胃、清热止咳、益气调中等功效,百合鳞茎主要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脂肪等。

可以食用,亦可作药用,具有极高的营养学和药物学研究价值[2]。

因其丰富的活性化学物质成分带来的广泛的药理作用又能补充多种营养,也被誉为药食两用界的白娘子,既是强身健体的养生类食品,也是养阴润肺的一味中药药材。

1.化学成分然而,百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观赏性,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通过检索、查阅大量文献[3-5],深入探究了百合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发现药用部位的成分活跃度很高,这里重点选取多糖、黄酮、甾体皂苷、镇咳止痰,镇静催眠、调节免疫、抗氧化进行阐述。

1.1多糖百合中含有较多的多糖类物质,其中包括均杂两,大部分为杂混多糖。

百合多糖(Lily-polysaccharide)系从百合植物鳞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混合多糖[6],现已经分离出来有两种纯的百合多糖分别为Lpone和Lptwo。

One提炼出来的含量高达67.9%,是杂多糖中成分最多的物质,另还有较多的糖蛋白、葡萄糖,甘露糖等;two在杂多糖中混合的含量与one相比则较低,出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外还有阿拉伯半糖,其中酸性较强的的半乳糖醛酸含量高达12%。

1.2黄酮为更好地研究和开发天然百合,有业类前辈曾军英、李胜华[7]等对百合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钻研,从中得到了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槲皮素及槲皮苷、芹菜素、二氢黄酮、甲氧基黄酮等等。

百合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百合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百合不定 芽再 生系统作 为基 因转化 的受 体材 料具有再 生时 间短 、 转化再 生植 株育性 好 、 外植 体
农 杆 菌某 些 株 系感 染 , 是农 杆菌 潜 在 寄 主 之一 。
Ho h 等 利用 携带 双元 载体农 杆菌 EHAI 1 si O pG1 1 i 2 Hm 转化 百合 花 丝诱 导 的愈 伤 组 织 得 到
转 化 植 株 , 通 过 了 GUS组 织 化 学 检 测 和 反 义 并 P R 检 测 , 是 国际 上 第 一 篇 通 过 农 杆 菌 转 化 法 C 这 获 得 转 基 百 合 的 报 道 。 凶 此 利 用 转 基 凶手 段 改
来 源广等优 点 , 也 存在 嵌 合 体 和不 同基 因型 问 但
然后 再经分化 形 成不 定 芽 的过 程 ; 是胚 状 体 发 三 生途 径 , 即通 过外 植体 直 接 诱 导产 生 胚 状体 或 先
形 成 愈 伤 组 织 , 经 愈 伤 组 织 形 成 胚 状 体 的 过 再
程 。 百 合 的 再 生 能 力 强 , 生 方 式 多 样 , 百 合 ] 再 在
收 稿 日期 : 0 0 0 — 9 2 1 — 7 1 基 金项 目 : 林 学 院 高 层 次人 才 引进 项 目( 8 K 4 ) 榆 0J 0 3 。
1 百 合 遗 传 转 化 再 生 系 统 的建 立
良好 的转 化受体 系统 的建立是进 行遗传 转化 的前 提和 基础 , 而受 体 系 统 的建 立依 赖 于 组织 培 养技 术 。 自 1 5 9 7年 R b E ob 离体培养 百合鳞 茎成 功 以 来 , 合 的 组 织 培 养 技 术 已取 得 显 著 进 展 。 百 利用植 物 组织 培养 技 术进 行 百 合快 速 繁殖 时 , 繁 殖 中间体 的诱导 一 般 可通 过 三 条途 径 : 是器 官 一 发生途 径 , 即通 过外 植 体 腋芽 发 育 和不 定 芽 的产

中药百合的研究进展_杨林莎

中药百合的研究进展_杨林莎

中药百合的研究进展杨林莎,孙艳红,方晓艳(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关键词:百合;中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34(2002)01-0074-03 中药百合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茎的鳞片,性味甘寒,具有养阴清肺、清心安神之功。

用于治疗阴虚久咳、虚烦、失眠等症。

百合既可供药理作用还可作为保健食品,为药食共用之品。

近年来对百合的研究除了品种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上,还涉及到了百合的细胞学、分子学以及种植栽培和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1],现在就对百合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1 中药百合的品种考证1.1 本草考证黄胜白、李卫民等指出我国目前南方各省产的百合是卷丹而不是百合,并区分了野百合(农吉利)和大百合(洋百合);豆科野百合植物野百合与百合的野生种是同名异物,不可以作为百合入药,百合科大百合属、假百合属、豹子花属与百合属虽亲缘关系很近,但成分是否相同未经确认,同时未经药理、临床证实也不宜作百合入药,目前我国不少省区栽培和收购的百合属植物不是百合而是卷丹,从药理结果看,卷丹的药效优于百合,卷丹应作为百合的首选药[2]。

1.2 生药学鉴定李卫民等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百合的L值(完整鳞叶最长值与最短值之比)进行分类并测定其气孔指数,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基本上有两大类,即上表皮气孔指数小于下表皮气孔指数的卷丹和上表皮气孔指数大于下表皮气孔指数或与之相近的百合[3],后来又对中药百合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说明卷丹是百合属其它植物进化品种,细叶百合与川百合、百合与麝香百合的形态学与细胞学结果一致[4]。

任东涛等对萌发百合花粉中原肌球蛋白进行免疫鉴定及免疫荧光定位,揭示植物中不仅存在着原肌球蛋白,而且有着与动物中的相似的免疫学特性[5]。

朱广廉等从兰州百合花粉管中分离纯化大量生殖细胞和精细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细胞中的蛋白组分没有显著差异[6]。

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前沿

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前沿

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前沿百合花(Lilium)是一类美丽的花卉,被广泛种植和欣赏。

除了其引人注目的花朵外,百合花还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的研究对象。

功能基因组学是一门综合利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研究生物体基因组功能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揭示了其生物学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

首先,百合花的基因组已经被全面测序,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参考基因组。

通过测序和组装百合花基因组,研究人员可以准确地了解其基因数量、基因结构、基因间的关系等重要信息。

这为进一步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基于百合花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还可以挖掘出一系列与百合花特有性状相关的基因,如花色、花形、芳香物质的合成等。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植物育种和花卉产业的改良提供宝贵的遗传信息。

其次,百合花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其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

百合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功能和特性差异巨大。

通过对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的转录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百合花基因在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这为深入理解百合花的生命过程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百合花转录组数据还可以用于亚细胞定位、代谢通路预测、基因家族分析等研究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百合花基因组功能的认识。

在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如单细胞测序、多组学数据整合等手段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解读百合花基因组的功能。

特别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揭示不同细胞类型的转录组特征,进一步了解百合花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差异,以及相应基因调控的机制。

此外,多组学数据整合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通过整合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百合花的功能和调控网络。

百合花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百合花的生物学特性,还为其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病毒病在百合生产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病毒病可以严重损害百合的生长和产量。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脱毒技术,以减少病毒病在百合中的传播和危害。

以下是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

一、百合致病病毒的主要类型百合致病病毒主要分为单病毒种和混合病毒种。

单病毒种主要包括百合花叶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百合侧枝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和百合花嵴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等。

混合病毒种则是由多种单病毒种的混合感染所引起的。

二、病毒传播途径病毒在百合中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种球、昆虫和种子三种途径。

种球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种球表面的病毒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播给新生芽。

昆虫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特别是蚜虫、螨虫等有害昆虫。

种子传播是相对较少的途径,但它在混合病毒种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稭脱毒:稭脱毒是一种通过培养百合种球来鉴定病毒感染的方法。

将百合种球从感染的植株中分离出来,然后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是否出现病毒症状。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只适用于某些感染轻微的病毒种。

2. 病毒检测技术:病毒检测技术主要包括RT-PCR、ELISA和西方印迹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病毒的存在和种类,为脱毒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3. 热水处理法:热水处理是一种常用的脱毒方法,通过将种球浸泡在高温水中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杀灭种球表面的病毒。

高温处理可能对种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4. 组织培养法: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无菌条件培养植物组织来脱毒的方法。

将种球分离出单个芽,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出无病毒的植株。

这种方法脱毒成功率较高,但操作较为复杂。

5. 化学药剂处理法:化学药剂处理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病毒的方法。

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铵、过氧化氢和磺胺嘧啶等。

百合的研究概况

百合的研究概况

百合的研究概况引言百合狭义上指百合属内的各个种,广义的百合涵盖范围更广,包括大百合属、豹子花属等百合种的所有种类。

其地下变态茎为众多肥厚鳞片组成。

因其具有实用与药用,以及很强观赏价值,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是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百合的生长环境,一般都要求有调和的季节周期,不耐干旱,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地下茎部分对土质的要求高。

土壤的酸碱度是关系到百合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中离子种类的浓度。

我国约有15亿多亩各种盐渍土地,其中现代盐渍土约5.6亿亩,残余盐渍土约6.7亿亩,其它潜在盐渍土约2.6亿亩,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东北、新疆、甘肃等沿海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王宝山等,1997)。

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及工业的高速发展,可耕地急剧下降,而不合理灌溉、耕作等又造成了大量良田的次生盐渍化。

我国九五规划已将改良利用盐碱地培育抗盐作物新品种列于八六三高科技重大攻关项目。

植物对盐胁迫的反应机制和抗盐机理的探明,是指导通过生物工程或其他措施改良植物提高抗盐能力的前提(许祥明,2000)。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百合不同种在其物种形成过程中,导致物种发展形成过程的种种适应性,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也就是可以通过人工生态环境对百合进行空间筛选、诱导,以期找出具有目的形状的品种,从而达到抢救濒危百合种,恢复、扩大种群分布范围,也可以对观赏价值极高的、适应性极强的品种,进行耐受性锻炼,以增强其耐受性,提高繁殖率,以满足花卉园艺应用上的需要。

中国是百合品种自然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但在新品种的选育以及生理生态习性方面相对滞后,仅停留在种质资源收集和野生种驯化以及组织快繁。

目前对百合耐盐旱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此,本试验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采取人工生态环境,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灌溉,比较百合不同品系和品种对根部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了解百合耐盐机理,并筛选出比较耐盐的百合品种和品系。

食用百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食用百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0.05的表层土,弄碎后去除植物残根、瓦砾,添加10%草木灰、10%棉籽壳、2%过磷酸钙、0.2%尿素、3%石灰粉、1%食盐,拌匀后喷500倍液百菌清和1500倍液敌敌畏,覆盖薄膜密封2天,充分透气后使用。

5.2灌水要求可用水泵抽取地下水或其他清洁的水,从畦一端漫灌,直到畦内充分渗透,并让水在畦内保持12小时(若是出过菇的袋子,易上漂,可在水渗透下后再按平)。

经漫灌,一部分覆土可能下沉(因灌水覆土会下落,从而致表面覆土不均匀),待畦内水渗透完后,再撒一层土并扫平,然后洒泼营养水(营养水通常由2%尿素、0.2%硫酸镁、0.2%锌,及微量的恩肥、高美施,或其他生长素、复合肥组成),使新撒土湿而不陷,表皮稍干后能粘起。

5.3高产原理常规法生产平菇,制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头潮菇损耗的水分、养分较多而之后补充困难,菌丝易老化,难以出好第2、3潮菇。

采用该技术,每采一潮菇可灌一次营养水,使菌丝体相对保持养分、水分充足,可延长菌丝活力和出菇期。

覆土灌水后1周,新生菌丝把整畦菌袋联结为一体,在出菇、生长过程中,土壤不断补给菌丝体养分、水分,所以在出第2、3潮时菇体仍然肥大、鲜嫩,后劲较足。

由于棚内相对湿度适宜,遮阳良好,从小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长菇环境就像潮湿的林荫地一般,克服了常规栽培空间湿度难以控制和菌袋难以补给养分、水分的弊端,加上微肥、生长素可以随灌水渗入土壤,便于菌丝体吸收利用,所以能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

6采收番茄从开花至果实成熟,早熟品种需40~ 50天,中晚熟品种需50~60天。

平菇2月上旬接种,3月上旬出菇,4~5天采菇1次,可采3~4茬菇,4月中下旬采收结束。

1引言食用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是以食用其鳞茎为主要目的的一类百合。

百合原产于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这些地区广布野生百合。

在我国境内,从长白山区到云贵高原,在海拔200~3200m范围内,都有野生百合的踪迹,可以说是野生百合资源分布最广的国家,百合遍及从南至北的26个省区。

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织培养中普遍采 用的外植体 。另外 , 用 鳞茎盘 、 种子 、 花 瓣作外植体 的也 都有 相关研 究 。张立等[ 4 对香 水 百合 的组织培养主要 以鳞茎为外植体 诱导再生植 株 , 另外还 对叶片 、 花柄、 花托、 子房、 花 丝等 外植 体 进 行 了研 究 。 潘佑找等[ 5 以兰州百 合 的鳞 片、 叶片 、 根 的不 同部 位为 外植体进行再 生植株 的培养 , 发现不 同外植体不 同部位 分化能力存 在差 异 , 其差 异 由强 到弱 为 : 鳞片 >根 > 叶 片, 同时鳞 片不 同部 位 的 分 化 能力 由 强 到 弱 为 : 下 > 中>上 , 叶片不 同部位 的分化 能 力 由强到 弱为 : 叶 片基 部> 中部>叶尖 , 根 的不 同部位 分化 能力 由强 到弱 为 : 根基部>根尖 >根 中部 。付娜 等[ 6 以龙 牙百 合珠 芽为 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 发现不 同珠芽 处理方式对 不定芽 诱导及成活率有 影响 , 以整个珠 芽为外 植体 时 , 成 活率 最高 , 但诱导 的不定 芽数 量较少 , 单 瓣珠 芽基 部诱 导 的 不定芽数量最 多。 1 . 2 外植体的灭菌
北 方 园艺 2 0 1 3 ( 1 4 ) : 1 9 3 ~ 1 9 5
・ 专题 综述 ・
百 合 组 织 培 养 研 究 进 展
周 春 华 ,尤 超 ,陈 凝 华
( 1 _ 扬 州 大学 园 艺与 植物 保 护学 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2 . 如 皋花 木 大世 界有 限公 司 , 江苏 如皋 2 2 6 5 5 3 )
百合属花丝 、 叶片 、 鳞 片、 茎段、 根 是 目前百 合属 组
第 一作 者简 介 : 周春 华 ( 1 9 7 4 一 ) , 男,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

百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百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百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百合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广泛种植和观赏。

它属于百合科百合属,包括许多种类和变种。

百合具有独特的花朵结构和华丽的花色,因此备受喜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百合的生理生态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深入探索了其生长、开花、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百合的生理生态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百合的生长和开花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百合的生长习性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百合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力。

百合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等。

研究发现,光照是百合生长和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百合的生长和开花,而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则会抑制百合的生长和开花。

此外,温度和土壤湿度也对百合的生长和开花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百合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较低或较高温度下生长,并通过调节水分摄取来适应不同湿度的土壤环境。

其次,百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百合具有较强的自繁殖能力和生物防治作用。

研究表明,百合的花粉和花药中富含有丰富的花粉和花药所含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益物质,这些物质对激发花粉的发芽和萌发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百合还能够吸收一定量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氨气等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百合根系中的微生物群落也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够保护百合免受土壤中的病原体的侵袭。

另外,对百合的繁殖机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百合具有繁殖的多种方式,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要是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来进行的,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分株、离体培养和组织培养等方式进行的。

研究发现,百合的繁殖受到基因型、环境条件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百合的遗传多样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百合种群的遗传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同百合品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并且百合的遗传多样性与其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11级(1)班姓名:吕星星学号:1151702126百合的研究进展摘要:百合狭义上指百合属内的各个种,广义的百合涵盖范围更广,包括大百合属、豹子花属等百合种的所有种类。

其地下变态茎为众多肥厚鳞片组成。

因其具有实用与药用,以及很强观赏价值,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是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百合的生长环境,一般都要求有调和的季节周期,不耐干旱,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地下茎部分对土质的要求高。

土壤的酸碱度是关系到百合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中离子种类的浓度。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百合不同种在其物种形成过程中,导致物种发展形成过程的种种适应性,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也就是可以通过人工生态环境对百合进行空间筛选、诱导,以期找出具有目的形状的品种,从而达到抢救濒危百合种,恢复、扩大种群分布范围,也可以对观赏价值极高的、适应性极强的品种,进行耐受性锻炼,以增强其耐受性,提高繁殖率,以满足花卉园艺应用上的需要。

关键词:百合引种驯化病虫害一.百合的研究概况早在17世纪欧洲的植物学家就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本地百合资源进行植物学分类,但这些分类的结果主要建立在花被片形态的基础上的。

Bara认为这种分类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种间关系,以后科学工作者把百合原种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应用到百合系统中,从而完善对百合进行分类的系统。

Comber (1949)把百合原种分为7组,Micheel(1995)则更进一步对百合分类系统进行细化,把世界上的86种百合划分为7组和13个亚组。

中国野生百合资源丰富,但我们对百合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原产百合43种以上,种类丰富,且特有种多,如黑龙江的毛百合,产于新疆的新疆百合,生长在台湾的台湾百合[]。

赵祥云(1994,1996)对中国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到47个种,18个变种。

周尧等(2002)在长白山对当地百合品种的种类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发现分布在该地区的百合属植物共有9种以及2个变种。

此外,许多学者对我国野生新种的发现与收集整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将对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是百合品种自然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但在新品种的选育以及生理生态习性方面相对滞后,仅停留在种质资源收集和野生种驯化以及组织快繁。

目前对百合耐盐旱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此,本试验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采取人工生态环境,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灌溉,比较百合不同品系和品种对根部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了解百合耐盐机理,并筛选出比较耐盐的百合品种和品系。

使得百合这类耐旱能力较差的园艺作物能够在半干旱地区种植,以使其栽培面积扩大,达到中保存的目的。

同时,可以对野生种进行引种驯化,从而为以后百合耐盐亲本的选配、杂交进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自然环境研究我国学者对百合研究起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赵祥云等[ ]对分布在西北地区的百合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性作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可总结如下:百合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有四季分明比较调和的季节周期,用“风雨调和”形容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一点也不为过。

对光照要求适中,并随着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土质对百合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大,有机质丰富,土壤保湿性能强,土壤的盐碱度,对鳞茎乃至整个植株的生长至关重要。

这些对野生百合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性的调查得到资料数据,对野生百合引种驯化栽培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自然分布研究1、世界分布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百合属植物近百种。

[]自然分布在北纬110~680,或海拔在450~2500m左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温带地区。

在亚洲百合主要集中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南亚的印度以及东南亚泰国等国家,西亚、高加索地区。

现在亚洲是百合自然分布的集中地区。

2、我国野生百合的分布中国原产百合近50种,且特有百合种质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东北、华东、华南各地区均有百合属植物的分布。

多为我国原产特有种,如云南的大理百合,新疆的新疆百合,黑龙江的毛百合,台湾的台湾百合。

所以我国百合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由于原产百合野生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严重威胁对其生存和繁殖,因此,开展对百合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生存环境的监控,抢救濒危百合种,是目前许多学者必须致力解决的课题之一。

四. 百合的引种驯化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百合的多样性正面临巨大威胁,有些品种已灭绝或即将濒危灭绝。

因此,开展对野生百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护意义重大。

目前,对濒危百合种的抢救所采取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恢复扩大种群的分布范围[]具体通过离体培养及种子繁殖,引种驯化等方式进行研究,以增强其适应性,同时也进一步,把野生种用作杂交育种的材料,培育出在品质、适应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更优良的百合新品种,以满足花卉园艺应用上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生活。

1、生长器官播种扦插繁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原产百合种都有自己适宜生存环境,许多学者从事野生百合的引种工作,并且积累很多有价值的数据。

[]一般地,植物的再生能力很强,各个组织器官通过适宜条件诱导都可长成完整植株。

如,珠芽、鳞片、茎生子球形成鳞茎,或以不同发育形成的鳞茎产生后代,但由于组织的特异性,各器官再生能力不同。

如,种子繁殖方法比较简便,不仅可获得大量品质高的幼小植株,而且也是常规百合育种,必须常用的一种手段。

王高歌等[王高歌翟晓灵佘红潘忠强焦功强邵阳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第1期百合鳞片扦插繁殖试验,29-30 ]以荷兰进口原生产种球鳞片为试材进行了百合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带基部的百合鳞片扦插后可繁殖出小球,而且品种不同,繁殖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

繁殖系数高时,繁殖的小球直径小,繁殖系数与繁殖的小球直径成反比。

扦插时,高温、高湿可促进百合鳞片繁殖小球。

小球形成后应立即移栽于适宜的栽培基质,促进生根,以利于小球的生长。

但是由于百合的结实率低,且有些种类发芽慢、发芽率低,大大限制了其适应的范围。

目前,采用离体培养的方法对百合进行体外快繁。

2、百合离体再生培养植物离体培养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之一,在许多植物品种都有成功的应用范例。

由于百合物种及组织器官的不同,利用生长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周期长,而且携带病原菌的几率高,这对于提高繁殖系数以及把所得再生植株返回原产地种植,或寻找新的生存地相当不利,而组织培养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建立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对于指导百合引种驯化及资源保护,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手段。

但是由于百合生物多样性及组织的特异性,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必然会随不同品种导致离体培养条件有所不同。

如培养基、激素配比、温度及光照强度都是应该考虑的。

3、环境因素对百合组培的影响百合对环境的要求一般非常严格,这在对不同百合属植物进行离体培养时也应当予以重视的。

李睿等对麝香百合(麝香百合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进行的培养条件是培养温度23~26℃,光照强度2000~2200Lx,光照时间12~14h/d。

高敏等认为香水百合(香水百合的组培快繁)培养温度23~28℃,光照强度1000~2000,光照时间8~12h/d可以保证立体培养的需要。

许宝辉(百合子房组织培养研究)在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及蔗糖3%,琼脂1%,pH5.4;25℃左右培养,光照强度1000~2000Lx,每天光照12h。

谢航等(百合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3%,琼脂0.7%,pH值5.7~5.8,然后放在23~25℃培养箱中,每天照光10~11h,光强为1200Lx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五. 商用百合的栽培与管理1、生长环境的控制定植前准备栽植床,苗床准备好后开始定植。

一般采用高畦三行梅花式栽植,株距13厘米,行距20厘米。

要求土壤湿润,球根植入要有足够的深度;球根上方土层的厚度。

定植后浇透水并用稻草覆盖,其作用是保湿、降温、促使鳞茎发育。

夏季光照强度高时,为防止室内温度升高过快需要采取遮光措施,亚洲杂种系及铁炮百合杂交种宜遮荫50%,东方杂种系遮荫70%。

冬季短日照时期在达到栽培适宜温度条件下,可用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使花期提前。

在种球栽种后三周内可施用硝酸钙。

生长期氮钾肥缺乏,会使植株强韧性差,在采收花枝前三周内需喷施速叶面肥,在生长期可施用氮肥和钾肥。

为了利于植株生长和提高花品质可追施硫酸铁、硫酸锌、硼、硫酸锰、硫酸镁等微肥。

2、病虫害的防治朱晓红等[朱晓红,杨丽焕百合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吉林蔬菜,2003-2:29]认为在百合的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①花叶病毒病。

②青霉病。

③霜霉病。

④焦枯病。

常见的生理病害有:①落芽和芽干缩。

②缺铁。

吕建华等[吕建华,王旭,魏志华.百合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第11期,37]发现百合的病害主要有叶枯病和病毒病。

一般用50%多菌灵500倍或50%速克灵1000倍液喷施防治叶枯病。

防治病毒病一般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或无病鳞茎繁殖;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拔除受害严重植株;及时防治蚜虫。

危害百合的害虫主要有蚜虫、金龟子、地老虎、根结线虫。

对蚜虫防治除清除越冬虫源、铲除田块附近杂草外,用40%乐果1200倍液或灭蚜松乳剂1500倍液喷施。

防治金龟子、地老虎用50%马拉松乳剂800~1000倍液或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浇灌土壤。

防治根结线虫可用克线特、克线丹等灌根。

张卫东等[张卫东,陈前一]认为百合花卉的病虫害的病原菌可由种球携带,也可由土壤携带而感染种球〔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

如根腐病、鳞茎及鳞片腐烂病、立枯病等。

除立枯病外,其他病害均由真菌引起的发病初期立即拔除病株,并及时喷洒药液,以防立枯病发生;其次.应选用无病的健康种球及抗病品种,对土壤和种球进行消毒,实行轮作。

栽培时尽可能保持土温较低,避免植株在喷洒浇水后一直很潮湿。

六.参考文献①[朱晓红,杨丽焕百合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吉林蔬菜,2003-2-29]②[张卫东,陈前一.百合花卉的栽培技术,安徽农业,2001年第11期,12-13]③[百合切花栽培技术李德勇,江涛.2001年第2期(总第37期),广西园艺(栽培技术),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