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就要从其内涵、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运用中去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健全人格。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二、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
首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学习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而这正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对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习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待完善的人,不仅仅要发展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最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以往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新课标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之一,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除此之外,语文课程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重
新注重非实用知识的教学,如古诗文,现在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古诗文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人文性在整个语文课程系统中都有体现,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
一、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使学生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首先要在学生学习时间上体现人文性,应该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观点,适时地进行帮助与指导,尽量让他们多体验、多思考、多感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在学生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拓宽教材资源空间和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走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
二、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
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一)品味语言,鉴赏人文
文章的思想性常常蕴含在的课文语言文字之中,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到,“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语句并不复杂,更谈不上文采,可把“我”对父母的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的不满,以及对叔叔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透过这个看似重复、啰嗦的句子,我们看到了一颗纯净、善良又重感情的心灵在闪光,更引起了学生作为孩童对小主人公的理解和感应。
(二)感悟精神,理解人文
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从引导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解读开始。“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此处作者写空灵的月色,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欣喜与坦然交织,豁达与洒脱一体。通过对“月”空灵的描绘,散发作者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鼻而来。
三、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写作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其次,教师在写作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语文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而是负载在语文工具之上。如何协调人文性和工具性还需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0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