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合集下载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逐渐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了出来,工具性不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指标,人文性也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半壁江山”。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让语文教学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成长、学会创造,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策略一.转变观念,搭建平等自由的平台观念影响行动,态度决定未来。

在语文教学中,因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成了模板化学习,学生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听说读写,阅读的答案有统一标准,做完呢就是千篇一律,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的工具罢了。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本位意识,为学生搭建平等自由的平台是基础。

以新课程理念为引导,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新课标中对语文教育特点的概括,由此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模板化的束缚,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创造性过程,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阅读就提倡个性化阅读,让我们的学生成为那“一千个读者”而去寻找到“一千个哈姆莱特”;作文就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说实话、多诉真情,不要那些矫揉造作;在语文实践中,就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去感受语文,而不是将语文学习当做是“纸上谈兵”。

二.以学为本,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的确,教育要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并不是受教师支配的对象,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

教学要做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标准化的构件”,而是要培养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个性的,具有一定社会适应力的人。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思考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语文学科实际教学中,教学工作因趋向应试而致方向偏差,失去了教学的本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原本存在多样的文体、丰富的语言,然而到了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考试时有所准备,忽视了文体的差异、篇章的结构,将文章肢解以达到模式化的目的,阻碍着学科人文性的实现。

本文即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展开讨论。

一、阻碍语文学科人文性发展的因素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期待,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针对于此展开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固化,难以突破尽管新课程改革推进多年,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及影响,无论是教师的思想、家长的观念,还是学生自身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考试的影响,特别是高考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更多的功利色彩,更多的是为考试而服务。

这也就导致教师往往会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学生去记忆、去被动地接收,而不是去理解,去真正地走进文字进行赏析。

以写作为例,跟随近年来高考作文出题方式的走向,作文往往形成了“先推理综述———再具体展开”的模式,并且每篇文章都会固定的有2、3个故事作为例子,这就是作文的基本模板,是阅卷老师喜欢的模板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逐渐消磨到只剩下对考试的追求了。

2.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人文性挖掘不足向了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说得清楚在语文学科中哪些才是属于人文的范畴,对于人文性内容挖掘不足,以至于在教学中无所准备,是当前教学的一个尴尬状态。

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中人文素材的缺乏,以及教育工作者人文素养的缺失等,在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并逐渐将这样的状态传递给学生。

二、推进语文学科人文性发展的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其间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内容,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挖掘。

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思考

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的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彰显出人文性,形成了课堂民主、生动的格局。

但是,只有同时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魅力,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存在问题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的出台,使语文老师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输灌的过程,而是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阵地。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情感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更加民主、生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由于太过追求新颖,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急需大家反思与解决。

一、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存在的问题1.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方面表演时不时被带进课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时常关顾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是课堂的常态。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退避三舍,谨慎小心,不多言语。

有些教师甚至过于依赖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充斥五光十色的画面,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课件包办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将学生包围,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眼花缭乱。

于是,学生无暇思考诸如“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是静止的,表面上课堂传递了丰富的知识,实际上学生收获的知识却是“单薄”的。

2.为了学生的“人文感悟”,忽视了工具性的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了突出这个功能,有些老师抛开语言文字本体,架空人文性。

为了实现“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有的教师过多地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多元解决,以致有的学生的思考偏离文本的实际内容甚至违背常理。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人文性的表述中包括: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当今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由于片面的认识或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或人文精神的体现。

许多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及阅读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加之教育对教师评价标准的不科学,往往看中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囿于部分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缺乏,这就造成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工具化,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他们过于灌输式的讲解阅读方法,答题技巧,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漠视或是否定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更谈不上在阅读中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这就使学生丧失了人文关怀。

我们的学生本身语文素养整体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不重视人文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熏陶,创新意识将消失殆尽,阅读品质将会恶化。

因此重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我们清楚的看到,新课改后语文教材在篇目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了人文性。

无论是教材入选篇目还是课外阅读文章内容生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悟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人文性
能动性 , 书法 、 文 、 论 、 学鉴 赏 、 如 作 辩 文
I 失去了富 有理性的思考 。要知道 . 却
抟 新 ‘ 异 ” 然 重 要 . 如 果 要 以 牺 求 固 但

等 . 正 处 于 人 生 观 、 值 观 萌 芽 时 期 对 价 的 孩 子 来 说 .就 有 很 好 的教 育 意 义 一
老 师 所 接 受 当 我 们 真 正 要 把 “ 但 人 性 ” 落 实 到 教 学 实 践 中 去 时 . 人 文 “
味 ”种 种 似 乎 体 现 人 文 关 怀 的举 动 . 。 让
我 们 仿 佛 看 到 了 一 丝 人 文 性 的 光 芒 在
在 学 习过 程 中 的 独 特 体 验 于 学 生 这 对 种既是 “ 己的” 是“ 特的” 验 . 自 又 独 体 教
做 法 也 不 值 得 肯 定 吧 的 语 文 课 堂 上 屡 见 人 现

理 也在 顺 势 滋长 着
二 、 文 课 如 何渗 透人 文性 语
鲜 . 种 “ 人 文 ” 象 主要 表 现 在 : 这 伪 现
1对 文本 人 文 内 涵 的把 握 和 处 理 失 .

教学新 思维
生 , 语 言 表达 能 力却 很 差 : 反 . 其 相 文 多 文 质 兼 美 的 佳 作 时 . 师 的 责 任 应 是 教 引 导 学 生 “ 文 以 人 情 ”让 学 生 在 一 个 披 .
豳 标确: 工人 交 “准指 文最的 语 重的 具类际 课 》出 文明重 程要 .文 是化
个 人 正 确 的人 生观 、 值 观 就 是在 阅 读 价
“ 真 ” 为 代价 . 就 是 舍本逐 末 。 求 作 那
为 . 真 永 远 是 求新 的基 础 。 求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抒发的 感情溢出 纸面,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 震


撼 情 共鸣 和 感 。
() 4 角色 体验 。中学 生很愿意模 仿课文 中 的角 色。通 过表演课 本剧 , 生不仅可 以加 深 学
H 、 _ J


对 课文的 解和 理 记忆, 能在 还 课文的 情节空
白、 浓缩处拓展想象, 在富有创造性的 表演过


新论视窗
= =j 指 出 :语 文是 语 “
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工具 性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 语文课 堂 是
关注人 本 , 也关注文 本 , 关注 生命 的伟大 , 也关 注生 命 的平凡 ; 关注 人 的现实 需求 , 也关 注人
能成为一个真正 的高素质 的人 。“ 语言不是蜜 , 却能粘住

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 学环 节, 多样化 的学习 中渗透人 文精神 。 . 在
从学生心理看 , 中生具有极强 的表现 欲和荣誉感 。科 高 学家杨福 家接受 《 钱江 晚报》 者采访 时说 :学 生 的头 记 “
答, 其他组员 随时补充 。这样 , 满足 了他们 的表现 欲望 ,
程 中培养想 象力 , 强 自信和 勇气。学生在表 增
的道 理 。
到情的感悟 、 启迪 。我在教学《 雀》 , 麻 前 布置
学生搜 集有关母爱 的文章 、 言 、 歌 、 曲 名 诗 歌 等, 激起学生对母爱 的无限崇敬之情 , 为学 习课文定下 了 情感基调。教学开始 , 伴着舒缓 的钢琴 曲 , 我深情地 向学 生讲述 了《 羚羊的跪拜》 藏 的故事 , 当藏羚羊为 了保 护肚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涉及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还要关心并引导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审美价值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三、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思考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

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语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所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师要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艺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成为有梦想、有责任心的人。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除了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其人文性和审美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首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字词句读写的训练,更是一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培养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学生可以从古文阅读中领略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和美学,从现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当代社会的心理和情感。

同时,大学语文还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促进文化多元共存。

其次,大学语文的审美性体现在其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和散文,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同时,大学语文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个人的审美见解和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还应该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得到体现。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交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上,除了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逻辑严谨性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成长。

例如,可以引入写作、演讲、创作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品味。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通过人文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类文明,培养人文关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通过审美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人文性构建论文

语文课堂人文性构建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构建摘要;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建构人文性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展多方面对话的舞台,是人文性最集中的展现场所,离开课堂教学而大谈建构人文性亦如梦人说痴也。

国人似乎爱走极端,时而反右,时而反左,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语文教学中,应不因提倡人文性而走人文性这个极端,忽视淡化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应注意平衡教学目标,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两者兼顾,或随着教学进程而有所侧重,但不能弃其一端。

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这可称之为功利性。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然而课堂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是具有不同思想、禀赋、经历的人所折射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师生双边活动,其人文性的显现、碰撞与交汇自不待言。

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就包含了三个目标:认知、情感和动作,它体现了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兼顾。

把“情感”居中,更显示了人文性的特殊纽带作用。

杨绛的《老王》是初二年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在教学中,本人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以善良体察善良的朴实真情,并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语段外,还着力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文中所蕴含的关注贫苦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力求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兼顾。

在讨论交流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本人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联想,由文革时期的老王到穷乡僻壤的父母(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一下子拉近了情感,学生顿生共鸣,发言踊跃,由文中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联想到当今世人大多看上不看下,看辉煌而不看平淡的现实,并提了自己的感想与看法。

两节课下来,我感到学生不仅基本上掌握了写人的方法,还提高了思想上的认识,我相信这种提高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2012.712新的时代倡导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虽然,我国早就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国教育始终走在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上。

素质教育的提倡,使教师面临着新的考验。

如何正确地运用教育规律,如何改变以往的老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更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情感教育正是这种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爱憎的倾向。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在愉快、满意之中积极能动地接受知识,相反,消极情感则会麻痹学生的正常心理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寓教于愉快满意之中。

但是真正做到这些,教师不仅要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渊博知识,还要重视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而诚挚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教师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感培养:(1)平易友善。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和谐统一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养成“平易友善”的品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的心情进入知识王国,激起思想的火花。

这种做法,使我在教学活动中受益匪浅。

我曾中途接过一个班,这个班的各门功课在全年级初中班都是最差的,语文尤其差。

刚接班的第一学期,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语文平均成绩与同年级一般的班都相差十几分。

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一筹莫展,但在上课时和平常跟同学接触中,我总是装得一脸轻松,告诉他们,一次考试失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追求,经常找出一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课下与他们真诚交朋友。

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班在毕业考试中,语文成绩跃进学校第一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就要从其内涵、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运用中去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健全人格。

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二、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
首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学习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

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而这正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

对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习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待完善的人,不仅仅要发展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最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

以往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新课标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之一,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除此之外,语文课程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重
新注重非实用知识的教学,如古诗文,现在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古诗文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人文性在整个语文课程系统中都有体现,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

一、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使学生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首先要在学生学习时间上体现人文性,应该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观点,适时地进行帮助与指导,尽量让他们多体验、多思考、多感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在学生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拓宽教材资源空间和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走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

二、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
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一)品味语言,鉴赏人文
文章的思想性常常蕴含在的课文语言文字之中,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到,“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语句并不复杂,更谈不上文采,可把“我”对父母的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的不满,以及对叔叔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透过这个看似重复、啰嗦的句子,我们看到了一颗纯净、善良又重感情的心灵在闪光,更引起了学生作为孩童对小主人公的理解和感应。

(二)感悟精神,理解人文
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从引导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解读开始。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此处作者写空灵的月色,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欣喜与坦然交织,豁达与洒脱一体。

通过对“月”空灵的描绘,散发作者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鼻而来。

三、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写作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其次,教师在写作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

语文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而是负载在语文工具之上。

如何协调人文性和工具性还需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0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