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离开成都的诗

合集下载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文解释】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着桅杆的小舟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明亮的星星低垂着,原野辽阔,水中的月亮随着波浪涌动,大江奔流不息。

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的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有病而罢休。

漂流不定像什么呢?就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赏析】公元七六五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在这无所依靠的处境之下,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这首诗大概是他经过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人在夜边望着江水与夜色,想起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不得不辞官,心中深感不平。

全诗借景抒情,立意深刻含蓄,曲折感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及翻译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及翻译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原文及翻译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扩展诗人死因之谜】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46]二、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

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自考考点——秋兴八首(之一)

自考考点——秋兴八首(之一)

自考考点——秋兴八首(之一)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秋多层寓意:一是自然景物之秋二是人生遭遇之秋三是国家多难之秋三、赏析课文1.理解词语2.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杜甫塞上风云接地阴。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

070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读记

070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读记

070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读记杜甫七律《将赴成都草堂…五首其五》读记(小河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二月,时杜甫53岁,在从阆中至成都途中。

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生事:指家当。

《和王护军秋夕诗》(南北朝-鲍照):“生事各多少,谁共知易难。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唐-李白):“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观稼》(唐-白居易):“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

”几:坐时用以靠身的家具。

《说文》:“几,坐所以凭也。

”乌皮几:乌色羔皮裹饰的几。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唐-王维):“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唐-杜甫):“拂拭乌皮几,喜闻樵牧音。

《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唐-贯休):“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

”大意:我在锦官城西的草堂的家当不值一提,最喜爱的乌皮几一直带在身边,可我还是想回草堂。

(好像不全是实话。

至少前一段想的就不是草堂,而是“荆南”。

当然,听说严武来了,情况变了。

)颔联: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乱兵:指徐知道之乱。

宝应元年(762)七月中旬发生徐知道兵变。

《通鉴》:“秋七月癸巳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

”杜甫因之避往梓州。

邻人非:指邻居物是人非。

《王子乔》(唐-宋之问):“遗庙今在而人非。

”《商山路有感》(唐-白居易):“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过萧尚书故居见李花感而成咏》(唐-刘长卿):“往年啼鸟至,今日主人非。

”大意:过去离开草堂是忧虑叛军入城,现在回来又担心邻人意外。

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侧身:置身。

“侧身天地”即置身于天地之间。

指人生在世。

《蜀道难》(唐-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嗟。

”《巫山高》(唐-戴叔伦):“故乡回首思绵绵,侧身天地心茫然。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文解释】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着桅杆的小舟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明亮的星星低垂着,原野辽阔,水中的月亮随着波浪涌动,大江奔流不息。

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的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有病而罢休。

漂流不定像什么呢?就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词语解释】独夜:孤独之夜。

着:见着。

何所以:所像的是什么。

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赏析】公元七六五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在这无所依靠的处境之下,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赏析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赏析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赏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赏析《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前言】《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公元764年二月由阆州还成都的途中所作的组诗,共五首。

其中第四首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注释】⑴严郑公,即严武。

公元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故称严郑公。

⑵“常苦”二句是说打算回去后修补栏槛。

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设置水槛,所谓“新添水槛供垂钓”,其目的在于防护沙岸崩塌,损坏药栏。

此时一年多没回去,恐怕药栏也要陡从江槛一道儿落进水里了。

此诗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⑶“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后还要清理一切花木。

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

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也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富有教育意义。

如果以为杜甫只是对“新松”“恶竹”而发,那是很不够的。

《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

”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⑷“生理”二句自诉穷老,希望朋友照顾,是寄诗本意。

黄阁老,指严武。

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

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

紫金丹,烧炼的丹药。

这句是说怕只有神药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⑸“三年”二句申明上文。

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阆州,至是,前后搭三年。

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

前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曰信有。

古乐府有《行路难》曲。

【赏析】第四首诗的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途孤独中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感慨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途孤独中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感慨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途孤独中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感慨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是杜甫离开四川成都草堂后,在旅途中所作。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伤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无奈与愤慨。

一、作品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2、注释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名: 名声。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

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

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松原朗先生认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

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一是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省)航行时。

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

《杜甫《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与欣赏

《杜甫《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与欣赏

《杜甫《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与欣赏《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时作的。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杜甫《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和欣赏。

欢送阅读。

夜晚,微风在长满青草的岸边荡漾,吹向我一动不动的高桅杆。

星星从开阔的空间(3)向下倾斜,月亮沿着河流(4)向上运行。

但愿我的艺术能给我带来名声,让我生病的晚年免于公职![6]。

飞来飞去,飞来飞去,我曾经是什么样子,只是广阔世界里的一只沙鹬!(1)岸:指河岸。

qing:高桅船。

独夜船:意思是你晚上一个人待在河边。

星星从空地上俯下:星空低低的,远野特别宽广。

(4)月涌:月亮反射,随水流涌动。

大江:指长江。

(5)名称:这句话是用“倒着说,看你是什么意思〞的手法写的。

杜甫的文章真的很知名,但是他说没有,说明他还有别的野心,所以这句话很骄傲。

休关明明是弃物,却说不是,什么老病,所以这句话不言自明。

[6]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官员因年老体弱而被解雇。

应该:觉得可以,可以。

(7)飘动:飞翔的样子,意思是“坠落〞和“流浪〞,因为沙鸥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流浪。

《旅夜书怀》原文微风吹着河堤上的细草,高桅船单独伫立在夜晚。

星星挂在天空,叶萍很宽;月光随波荡漾,大江东去。

难道是因为我的文章知名,才要老病退隐?闲逛是什么样子的?像一个天地间孤独的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参谋一职,回到成都草堂。

(765)4月,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他带着家人乘船从成都向东,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禹州(今重庆)到中州(今四川忠县)。

这首诗是在路上写的。

《旅夜书怀》创作背景《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后写的。

广阔无垠的夜景衬托出诗人深沉沉重的孤独感,让人觉得诗人的生命激情就像作品中汹涌的河流一样汹涌澎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感伤漂泊和无奈,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也是杜甫五律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赏析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文解释】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着桅杆的小舟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明亮的星星低垂着,原野辽阔,水中的月亮随着波浪涌动,大江奔流不息。

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的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有病而罢休。

漂流不定像什么呢?就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词语解释】独夜:孤独之夜。

着:见着。

何所以:所像的是什么。

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赏析】公元七六五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在这无所依靠的处境之下,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189唐诗解读——杜甫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二)

189唐诗解读——杜甫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二)

189唐诗解读——杜甫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二)处处青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

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

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

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

注:清江:形容江水清澈。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

故园:指成都草堂。

残春:残留的春色。

雪山:指成都西的岷山山脉。

斥候:侦察。

无兵马:谓没有吐蕃入侵。

锦里:地名。

在成都西南,此指草堂。

逢迎:迎接。

主人:指邻居父老。

休怪:不要责怪。

延:邀请。

俗客:指乡亲们。

不教:不让。

比邻:近邻。

习池:即习家池,为豪族习氏之佳园地,是襄阳的游宴胜地。

晋代征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到习池醉饮。

这里以“习池”喻指成都草堂。

风流:流风余韵。

况:何况。

荆州:指晋代征南将军山简,曾都督荆、湘、交、广四州,故可称荆州,此借指严武。

解读:杜甫与严武是非常好的朋友,严武还是杜甫在成都生活的主要依靠者之一,《全唐诗》中录存六首,其中三首都与杜甫有关。

当然他们的关系也曾出现了一些冲突。

严武曾写诗婉讽杜甫: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鹅鹣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大意是说:劝告老杜好友不要凭着多念了几本书,能写几句诗而失却礼节,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闲来无事之时,最好还是把肚腹里的酸腐之气,多晒晒太阳,消消毒。

你应该明白自己也是有肘腋之疾。

这些诗句,表达了雄镇剑南的严武,虽然性情“峻急暴猛”,可还的确是把长自己十多岁的杜甫当作可以掏肝披胆的老兄挚友对待的。

有关杜甫与严武的矛盾冲突,《新唐书.严武传》里是这样记载的:“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人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武父名)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捕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就严武来说,春风得意,官高位显,雄踞一方,尊严是不允下属冒犯的,那怕是旧交老友,也不例外,连州刺史章彝项上的头也敢取,杜甫一介酸儒竟敢耍“褊躁”性子,醉登卧帐,写几句臭诗而小瞧这位封疆大吏,竟敢戟指辱严武“严挺之乃有此儿”。

杜甫《野望》译文和赏析

杜甫《野望》译文和赏析

杜甫《野望》译文和赏析杜甫《野望》译文和赏析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杜甫的诗《野望》的译文和赏析,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

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摘要:1.引言:介绍《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的背景和作者2.主题一: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氛围3.主题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4.结论: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在离开成都草堂之前,写给严郑公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于即将离开成都草堂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成都草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他对于草堂生活的留恋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氛围。

杜甫在诗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青青园中葵”指的是成都草堂中的葵花,而“朝露待日晞”则表达了早晨的清新和生机。

接下来的“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则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气息。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成都草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杜甫对于草堂生活的留恋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杜甫在诗中写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

”这里的“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表达了杜甫对于时光流逝的恐惧和对于草堂生活的留恋。

而接下来的“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则表达了杜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这些诗句通过表达杜甫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篇。

通过描绘成都草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杜甫对于草堂生活的留恋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同时,通过表达杜甫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杜甫《去蜀》意思翻译与全诗赏析

杜甫《去蜀》意思翻译与全诗赏析

杜甫《去蜀》意思翻译与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了大量的“忧国爱民”的诗歌。

这首《去蜀》是诗人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

乘船东下,写了这首以“去蜀”为题的诗。

“去”即离开。

全诗如下:杜甫《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①古诗:“潇湘逢故人。

”②《书》:“尚酞询兹黄发。

”③鲍照诗:“翻波扬白鸥。

”④《昌氏春秋》: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注:乱者治之,危者安之。

注释:五载:760年—765年(上元元年—永泰元年)。

蜀:广义指四川,该诗专指成都。

梓州:四川三台,758年(唐乾元元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关塞阻:蜀道难,难返长安。

潇湘游:将往荆楚游历。

万事:从前之事。

残生:后半生。

大臣:指郭子仪。

译文: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

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赏析: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五载客蜀郡”,“蜀”即指四川。

“蜀郡”即四川的成都。

这一联诗是说,我(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其中,一个“客”字,暗示了诗人酸辛的心理,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

首联形成对偶,上句的“五载”与下句的“一年”相对照,不但写出了“客居”的时间之长,也表现出了诗人的无奈之感。

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潇湘”是指湖南两条重要河流,即“潇水”和“湘水”,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赏析摘要:一、前言二、成都草堂的背景与意义三、诗歌的创作背景四、诗歌的赏析1.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的标题含义2.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3.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4.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技巧五、总结正文:【前言】“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即将前往成都草堂的途中所感为背景,寄寓了作者对友人严郑公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成都草堂的背景与意义】成都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也是杜甫创作诗歌的重要地点。

草堂生活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成都草堂因此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歌的创作背景】杜甫在公元760年左右离开夔州,开始流寓成都。

在成都期间,他居住在草堂,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此诗是杜甫即将前往成都草堂途中所作,寄给他的友人严郑公。

【诗歌的赏析】1.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的标题含义诗歌的标题“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揭示了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诗人在前往成都草堂的途中,有所感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并寄给严郑公。

2.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诗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云锦天章”、“龙蛇飞动”等,这些意象既展示了诗人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又寓意着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勃勃生机。

3.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诗歌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友人严郑公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诗人在前往草堂的途中,感慨万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草堂生活的期待,希望能在那里过上宁静、安逸的生活。

4.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技巧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杜甫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画面生动、富有质感。

其次,杜甫运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使诗歌韵律优美、节奏鲜明。

最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动。

杜甫离开成都后写的诗

杜甫离开成都后写的诗

杜甫离开成都后写的诗杜甫《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德不可失兮长求之:抑亦不可得兮生平之。

静谧致远兮催人发:密云愁翳兮浩歌矣。

衣裳慵敝兮飢渴犹:精诚所至兮热忱且。

乡音无改兮归思深:苦心情懷兮轻薄寒。

方士宁知兮悲国恨:唯有深情兮最是难。

扬眉以抑兮何足以:非无可复兮复有疑。

不同彭泽兮奈若何:伤心桑梓兮满地愁。

石壕堑兮蔽烟蒙:封禅台兮暗草根。

指鹿穷途兮绝尘嚣:光芒昭穹兮归魂空。

久客凋潮兮离恨激:相思空劳兮苦无期。

昔我往矣兮今我来:秉意到宇兮谁知怀?
千里莺啼兮落花烬:谁言离别兮此心中?。

杜甫写的送别诗大全

杜甫写的送别诗大全

杜甫写的送别诗大全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写的送别诗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杜甫写的送别诗有以下1、《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2、《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3、《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4、《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5、《西门山》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行。

6、《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7、《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8、《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杜甫诗词《恨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恨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恨别》的诗意赏析《恨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全诗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恨别》【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江亭》杜甫唐诗鉴赏

《江亭》杜甫唐诗鉴赏

《江亭》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暮春,时杜甫居成都草堂。

诗中描写在江边小亭独坐时的感受。

前四句从表面上看,诗人坦腹江亭,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竞;心情闲适,与白云一样舒缓悠闲。

实则“正言若反”,此时此刻,诗人心境并非那样悠闲自在。

五六句移情入景,心头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通过滇怪春物自私表露无遗。

末二句直抒胸臆,家国之忧难排难遣。

此诗表面上悠闲恬适,实际则是一片焦灼苦闷。

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原文】江亭坦腹江亭暖⑴,长吟野望时⑵。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⑶,欣欣物自私⑷。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⑸。

【注释】⑴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⑵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⑶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⑷欣欣:繁盛貌。

⑸“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白话译文】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平静安定。

但是,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唐朝的其它国土还在进行着艰苦的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离开成都诗句如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这天际孤雁?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

这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

写得孤雁有品骨。

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

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