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在抗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杀菌机理的研究进展_曲锋
食品科学
※专题论述
纳米银杀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曲 锋,许恒毅,熊勇华,赖卫华,魏 华*
(南昌大学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7)
摘 要:纳米银因其高效、广谱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抗菌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杀菌机理尚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纳米银杀菌机理的最新进展,以期为纳米银抗菌材料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纳米银;杀菌机理;抗菌材料
原理 超低温条件下机械研磨 在溶液中用激光烧蚀溅射银片,使其破裂 利用脉冲激光将银单质烧蚀蒸发, 将形成的纳米颗粒负载在一定的载体上
优点
原理简单、 产品杂质少、
质量高
将银盐与适当的还原剂在液相中进行反应, 使银离子被还原为银原子并生长为单质颗粒
设备工艺简单、 产率高
水、乙醇等溶剂在γ射线辐照下产生具有很强还原 能力的溶剂化电子,将银离子还原成单质;
纳米银的杀菌效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纳米银颗 粒自身的粒径、形状、浓度和表面修饰物等均能影响 纳米银和菌体的接触及侵入,造成的杀伤作用强弱也不 同。不同类型的细菌在细胞壁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422 2010, Vol. 31, No. 17
食品科学
※专题论述
纳米银
因素
粒径 形状 浓度
表面修饰物
细菌
微生物细胞表面的某些含氧基团通过物理化学 作用使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原子,反应过程
不依赖于微生物的生物活性
件温和、毒副产物少、 不易团聚
缺点 仪器设备 要求高、 生产费用贵
杂质高、粒径较 大且分布宽
产率低、仪器 设备要求苛刻
粒径分布宽、 成本高、
易污染环境
纳米银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消毒工艺是生活饮用水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目标是灭活水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对于保障人类的安全和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国家均对饮用水的抗菌消毒予以高度重视。
传统的氯化消毒工艺过程中,氯会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和非挥发性的卤代有机物等消毒副产物(DBPs)。
其他的化学消毒工艺如二氧化氯、臭氧消毒等,也可能会使水中生成氯酸盐、亚氯酸盐、溴酸盐等DBPs。
DBPs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因此,在消毒过程避免DBPs的生成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消毒材料,纳米银在抗菌方面的优越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
1.纳米材料简介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一维的尺寸介于1~100 nm之间的材料。
由于尺寸处于纳米级别,纳米材料表现出一些特有的效应,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此外,纳米材料往往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较高的化学活性。
这些性质有利于其抗菌能力的发挥。
常作为抗菌剂的纳米材料主要有两类:碳系纳米材料和纳米金属材料。
碳系纳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等。
碳纳米材料对水中溶壁微球菌、变异链球菌、沙门氏菌属等均具有抗菌作用。
氧化石墨烯对于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灭活能力。
纳米金属材料包括纳米银、纳米铁、纳米氧化锌等。
纳米金属材料由于特有的界面效应,其表面原子缺少临近的配位原子导致化学活性极强,也因此提高了对于细菌的亲和力,易于杀死细菌。
纳米铁即可在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高效的灭活细菌。
纳米银作为最具前景的纳米金属材料之一,其抗菌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纳米银的抗菌研究2.1纳米银抗菌的优势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之中,纳米银(nAg)脱颖而出,被广泛研究主要得益于以下特性。
nAg的抗菌活性极高。
银的杀菌能力是锌的上千倍。
银离子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霉菌等均有广谱、强烈的杀灭作用,这是其作为抗菌材料被研究的基础。
许多学者就nAg对细菌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纳米银材料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
纳米银材料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自然界中,金属银拥有卓越的抗菌能力。
因此,随着现代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用品、日用品、环保材料等领域。
目前广泛应用的银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银、银离子等类型。
其中纳米银材料是一种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生物医用材料,其独特的抗菌机理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纳米银材料抗菌机理纳米银具有优越的抗菌活性,是因为其特殊的抗菌机理。
纳米银粒子表面带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能够与菌体的DNA、RNA等分子进行反应,使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抑制了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纳米银还能与菌体表面的蛋白质、酶等官能基团结合,破坏了其功能性结构,破坏了菌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最终达到杀灭或抑制菌体的目的。
而且,纳米银粒子本身的高表面积、多孔性等特点,也能让它们更容易与菌体产生接触、吸附和渗透作用,加速抗菌效果的产生。
纳米银材料应用研究纳米银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环保、日用等领域。
例如,在医疗领域中,纳米银材料可以应用于各种医疗用品制造,如医用敷料、人体假体、手术器械等;在日用领域中,纳米银也可以被应用于制造各种抗菌饰品、生活用品、厨具等;在环保领域中,纳米银可应用于防霉、防腐、除臭等方面,如制造高效空气净化器、饮水机等。
目前纳米银的应用领域广泛,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值得关注和攻克的难点。
例如,如何提高纳米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如何应对纳米银在潜在毒性等方面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进一步挖掘纳米银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应用潜力等问题。
总之,纳米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菌材料,其天然的抗菌性能加上人造的加工技术应用,使得它在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
未来,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进一步推动纳米银材料在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和环境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抗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纳米银材料应运而生。
一、纳米银材料的运用纳米银材料是指粒径小于100纳米的银颗粒。
它有一种独特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广泛的用途。
1.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备抗菌肛门喷剂、消毒剂、手术器械、医用敷料和纱布等。
这些产品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2. 食品加工领域在食品加工领域,使用纳米银可以制造出高效的食品包装材料,并可以抑制细菌滋生,从而增强了食品的保鲜期。
3. 环保工程领域在环保工程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和废气处理设备。
二、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微乳化法、溶胶凝胶法、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化学还原法是将银盐还原成银粒子的一种化学反应。
通过在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可以使银离子逐步被还原,生成小颗粒的银粉末。
这种方法制备的银颗粒粒径较小、分散性良好、稳定性较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三、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纳米银的抗菌性能主要与粒径大小、表面电荷、杀菌机理等因素有关。
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银具有以下几种抗菌方式:1. 破坏菌细胞膜纳米银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它的大量表面活性位点对菌细胞膜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嵌入力。
2. 杀死细菌细胞纳米银等离子体会促进产生肝氧化酶、DNA的纤维化等缺氧血管新生因子,降低炎症介质的水平,可有效地杀死细菌细胞。
3. 导致氧化损伤纳米银通过与微生物细胞膜和蛋白质等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和其他有毒物质,使微生物细胞膜受到氧化损伤而死亡。
总之,纳米银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环保工程等领域。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纳米银材料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加明亮的未来。
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抗菌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银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菌材料。
本文将介绍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一、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化学还原法、生物还原法、微波法、激光法、电化学法等。
以下是常用的两种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通过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纳米粒子。
通常使用的还原剂有:氢氢醛、硼氢化钠、柠檬酸等。
化学还原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产物稳定等优点。
但是,还原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调控会影响到成品的粒径和分布,同时产生的有毒废液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 生物还原法生物还原法是利用生物体内自身的还原剂分泌银纳米粒子。
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是常用生物体,能够制备出较为均匀、分散的银纳米粒子。
生物还原法具有无毒、无废物、反应效率高等优点。
但是,生产过程需要考虑生物体的生长条件、纯化过程等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困难。
二、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已经被广泛研究,其抗菌原理包括两个方面:1. 细菌细胞膜的破坏银纳米粒子具有一定的表面电荷,在与细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这使得细菌的细胞壁破损,导致其内部的物质和水分迅速丧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同时,银离子的释放也会促进细胞膜的损伤。
2. 细菌内部机制的破坏除了对细胞膜的破坏,银纳米粒子还能够进入细胞内部,与细胞内的一些酶、蛋白质相互作用。
这些酶和蛋白质是细菌生存所必需的,银纳米粒子的干扰会破坏细菌的代谢机制,导致细菌死亡。
三、实验研究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已经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实际应用。
例如,银纳米材料在医疗器械、水处理、食品加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实验研究的一些例子。
1. 医疗领域银纳米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银纳米材料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对于医用器械的消毒有很好的效果。
纳米银的制备及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中酶催 化法 是利用微生物体所 产生的酶 分布和获得特定 而均 匀的晶型结构。 法 川操作简单 ,粒径 、晶形易控 制,常
起催化作 用 ,作为 电子传递体将 氢气、
● l 中 国 粉 体 工 业2 0 1 7 N o . 4
1 . 2 微生物法制备
微生 物法是利用细菌 、真 菌等微生
1 . 3 化学法制备
电化学 还原法是直接用 电解 的方法
化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一定 的化学 反 将高价态 的银离子还原为零价态 ,电解
物 或天然生物材料制备纳米材料 ,包括 应 ,把 Ag 还 原为 单 质银 ,关键 技 术 液 中存在某 种稳定剂 ,保护被还原 出的
料 易得 ,反应条件温和 ,副产 物少 ,但 在光照 或辐 射的条件下 ,有机物 能产生 胶法 、电解法 、超声波化学法 、羰基法 、 目前缺乏高效菌株 ,细菌 的加入导致产 自由基 ,使 溶液 中的银离子还 原成 银原 微乳液法 、水热合成法等 。
品纯度不高 。
子。
2 . 纳 米银 的抗 菌机 理
未来的纳米银生产 技术将 向低成 本、低 射以及蒸发冷凝法等物理手段制备纳米 在一定 的载体上 ;高 能球磨法是 利用球
消耗 、低污染 的方 向发展 。在 物理、化 银 ,适用于对 粒径和形状要求不高 的产 磨机 的转动或 振动使硬球对 原料进 行强 学制备方法相对 已较 为成熟的情 况下 ,
1 . 纳米银 的制备
按照原理不 同,纳米银颗粒 的制备 的主要发展方 向。 方法 …可以分为物理方法 、化学 方法 和 金属胶体。
1 . 1 物理 法制 备
蒸发一冷凝法是利用脉冲激光将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摘要:纳米银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抗菌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中。
本文综述了纳米银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对其应用领域和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果表明,纳米银能够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有效对抗多种细菌,并具有长效的抗菌效果。
然而,应用纳米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风险和生物毒性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机制,同时关注其环境安全性,以推动其更广泛而安全的应用。
1. 引言随着抗菌耐药性的增加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寻找新型高效抗菌材料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纳米银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抗菌剂。
纳米银的应用领域众多,尤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探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2.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耐药菌株。
纳米银通过释放银离子和直接与细菌交互作用的方式表现出抗菌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干扰其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纳米银还能抑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阻断其在高分子材料表面的生长。
3.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应用广泛,包括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纺织品等领域。
在医疗器械方面,纳米银被用于制备抗菌涂层,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包装材料方面,纳米银被应用于食品包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保持其卫生安全。
在纺织品方面,纳米银能够使纤维表面具有抗菌性能,从而防止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
4. 纳米银应用中的挑战和安全性问题尽管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安全性问题。
首先,纳米银的环境风险引起了关注,其释放的银离子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其次,纳米银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长期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纳米银口罩研究报告总结
纳米银口罩研究报告总结
经过对纳米银口罩进行研究和测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纳米银口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纳米银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可以抑制和杀死许多细菌和病毒。
通过将纳米银嵌入口罩的纤维材料中,纳米银口罩能够有效地过滤出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和有害物质,并同时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2. 纳米银口罩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由于纳米银具有持久的抗菌性能,纳米银口罩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抗菌保护。
传统口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容易滋生细菌,而纳米银口罩能够持续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3. 纳米银口罩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纳米银口罩采用了高科技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舒适度。
相比之下,传统口罩使用传统的纤维材料,容易产生悶热感和不透气的问题。
综上所述,纳米银口罩是一种具有优异抗菌性能、较长使用寿命和较高舒适度的口罩。
它有望在疫情期间成为重要的防护物品,并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和舒适的呼吸环境。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来确认其在不同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的效果和可靠性。
纳米银的抗菌性研究
纳米银的抗菌性研究及其在医疗中的应用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无机抗菌材料,纳米银不仅具备超强的抗菌效果,且对人体更为安全。
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材料的抗菌原理,并介绍了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纳米银、抗菌机理、医疗应用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主要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
自古以来,银就被用于加速伤口愈合、治疗感染、净化水和保存饮料,用银器存放食物,可防止细菌生长,但银离子在溶液中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1]图1、银(左)和纳米银(右)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其理论的成熟,一系列的纳米材料先后被制备出来,并展现出不同于常规材料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
其中,金属银的纳米化使银具有了更加诱人的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图1)。
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产品,近年来的研究与发展表明,纳米银材料具有很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电学、光学和催化等众多方面具有比普通银更优异的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陶瓷材料、环保材料和涂料等许多领域。
由于纳米银粒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所以在医学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来说,天然抗菌材料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然而其普遍寿命较短、耐热性差、不易进行再加工;有机合成抗菌材料具有抗菌范围广、杀菌速度快等优点,但是一般来说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易水解、使用寿命短,与传统无机抗菌剂相比,其优点主要有广谱抗菌、强效杀菌、渗透性强、修复再生、抗菌持久、安全无毒、无耐药性等。
[2]抗菌机理银离子具有很强的抗菌特性,溶液中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细菌,且覆银表面与水接触后可源源不断地释放银离子,这就是银杀菌性能维持时间较长的原因。
纳米状态的银还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这种结构给各种反应提供了众多的接触作用位点,容易与外来原子相结合,更容易释放银离子。
例如,1g球状银表面积为10.6cm2,而1克直径为10nm的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直径达到6×105cm2,明显增加了持续释放银离子所需的表面积。
纳米银 抗菌 原理
纳米银抗菌原理
纳米银具有出色的抗菌性能,这是由于其独特的抗菌原理。
纳米银颗粒的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这使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与细菌接触的可能性。
纳米银颗粒表面的银离子可以与细菌表面的硫醚、羧基、磷酸基等物质发生反应,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阻止其正常的代谢和生长。
此外,银离子还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干扰其复制和转录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与此同时,纳米银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能量,可以与细菌的膜表面相互作用,导致细菌膜的损伤和渗漏。
这种渗漏会进一步影响细菌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其死亡。
除了直接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外,纳米银还可以通过释放银离子来实现抗菌作用。
银离子可以通过与细菌内的蛋白质和酶反应,干扰其正常的酶活性和代谢过程,从而杀死细菌。
总的来说,纳米银的抗菌原理主要涉及其与细菌表面的相互作用、干扰细菌的膜结构、代谢和DNA复制过程,以及通过释放银离子来杀灭细菌。
这使得纳米银在抗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1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银是一种亮白色金属,可杀灭细菌、真菌和霉菌。
自进入20世纪,I临床应用银化合物杀菌消毒、抗菌消炎逐渐广泛。
如磺胺嘧啶银用于治疗烧、烫伤;在日本,应用含氟化二氨银漱口水防治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美国还推出了一种羧酸银与乙醇复配液,经I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泪管炎、阴道感染、烧伤、细菌性感冒、面部粉刺等效果良好;瑞士某公司将硫酸氢银与过氧化氢复配作皮肤消毒液效果良好。
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各领域,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了纳米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纳米银的抗菌原理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且安全性高、效力持久,是一种具有长效性和耐候性抗菌剂。
有关纳米银杀菌作用的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超细状态银表面积极大,在水中呈Ag+,因此纳米银的杀菌作用主要与银离子有关,可与菌体中酶蛋白中的-SH迅速结合,供代谢关键酶失活,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其次,纳米银可与致病菌DNA碱基结合并形成交叉链接,置换嘌呤和嘧啶中相邻氮之间的氢键,使DNA变性而不能复制,导致致病菌失活。
纳米银的原子排列表面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这种活性极强的纳米银微粒具备超强抗菌能力,可杀死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杀菌剂,目前没有任何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
2 纳米银在临床中的应用2.1 在外科中的应用2.1.1 在烧烫伤、烧伤植皮中的应用。
磺胺嘧啶银(SD-Ag)作为传统治疗烧、烫伤的银制剂,在溶液中起抗菌作用的仅是Ag+ 。
Ag+ 除了与细菌的一些成分结合外,也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或与Cl-反应而沉淀,导致其抗菌能力下降,而纳米银敷料展示了一种新的银的形式Ag+ 与活性银的结合,可为创面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动态活性银。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共3篇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共3篇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1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多种生物医学材料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它们具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学性质。
但是,材料表面可能容易感染病菌和细菌,这影响了医疗器械和生体组织的使用效果和安全保障。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纳米颗粒作为生物材料的重要部分,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抗菌能力,并且不会产生细胞毒性。
而银离子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抗菌纳米颗粒。
因此,开发一种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成为了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是由银纳米颗粒和其他生物材料组成,并且其在材料表面有着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这种纳米颗粒能快速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死亡,并且其在人体内也能很好地抑制各种可病菌的增殖。
同时,这种复合纳米抗菌材料也可以有效地与细胞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预防材料表面的感染和污染。
纳米级别的银颗粒在生物材料的应用上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材料的产量和性能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先进技术,例如激光成像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来分析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性能和表面结构。
同时,生物医学材料方面也有许多先进的设备,例如生物电子微孔技术和光刻技术可以用来制备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已经有了很多应用领域,例如生物医学田域、食品包装领域、建筑材料领域等等。
其良好的抗菌性能提高了材料表面的卫生安全系数,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
总之,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人员可以结合新颖的技术和材料科学的成果,不断地提升这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是一种高效的抑制病菌增殖和杀灭病菌的材料。
纳米银颗粒抗菌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纳米银颗粒抗菌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许耘;姚光强;明章银【摘要】Infection diseases induced by bacteria continue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health problems worldwide. In this framework, nanotechnology-based solutions, and in particular silver nanoparticles ( AgNPs) , have recently emerged as promising candidates in the market as new antibacterial agents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broad-range antibacterial/antiviral properties and low cost.Here we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s on the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AgNPs, and discuss the safety issues.%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仍是世界范围内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抗菌谱广且成本较低的纳米银颗粒正成为一种新兴抗菌药。
该文总结纳米银颗粒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讨论纳米银颗粒的抗菌机制及其安全性问题。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4页(P732-735)【关键词】纳米银颗粒;抗菌性能;抗菌机制;细菌耐银性;环境影响【作者】许耘;姚光强;明章银【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北京 10004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R943纳米抗菌材料是近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发展兴起的研究热点,主要指的是特征尺寸在1~100 nm的新型抗菌物质。
细菌萃取绿色纳米银粒子合成及抗菌活性
细菌萃取绿色纳米银粒子合成及抗菌活性细菌萃取绿色纳米银粒子合成及抗菌活性引言: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进展和应用。
纳米材料在医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广泛。
其中,银纳米材料因具有卓越的抗菌性能,受到了特别关注。
本文将探讨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法,利用微生物合成银纳米材料,并研究其抗菌活性。
一、细菌萃取银纳米粒子的原理银离子是抗菌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细菌萃取银纳米粒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通过细菌的代谢过程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纳米粒子。
细菌细胞表面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多糖)能与银离子相互作用,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引发银纳米粒子的形成。
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化学合成方法中的有毒物质使用,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细菌萃取合成银纳米粒子的实验步骤1. 优选细菌菌株:筛选具有高还原能力的细菌菌株。
常用的细菌菌株包括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 培养细菌:将选定的细菌菌株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足够数量和活性的细菌。
3. 获得细菌提取物:通过离心、洗涤等多步骤,获得细菌细胞提取物。
4. 还原银离子:将银离子(如银硝酸盐)与细菌提取物混合,通过搅拌、加热等操作,将银离子还原为纳米银粒子。
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细菌提取物中的生物分子起着还原剂的作用。
5. 纳米银粒子的纯化和表征:通过离心、洗涤等操作,将合成的纳米银粒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三、纳米银粒子的抗菌活性研究1. 抗菌活性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抗菌活性评估方法包括碟扩散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时间杀菌曲线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评估纳米银粒子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效果。
2. 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纳米银粒子的抗菌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粒子大小、形状、浓度、作用时间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优化纳米银粒子的抗菌性能。
3. 抗菌机制的研究:纳米银粒子的抗菌机制主要包括破坏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破坏DNA等。
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抗菌材料是一种应用于医疗、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新型材料,具有杀菌效果强、持久性好、安全无毒等优点。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技术制备了各种纳米抗菌材料。
例如,纳米银颗粒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可以通过溶液法、电沉积法等方法制备得到。
此外,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等材料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次,研究人员探索了纳米抗菌材料的抗菌机制。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活性,可以与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和细胞膜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纳米抗菌材料还可以通过释放金属离子或产生活性氧等方式抑制菌落的生长。
然后,研究人员对纳米抗菌材料的性能进行了优化。
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表面修饰等手段,可以改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例如,纳米银颗粒的表面修饰可以增强其抗菌性能,并减少对人体细胞的毒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纳米抗菌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评价和验证。
通过实验室模拟和临床试验等手段,研究人员评估了纳米抗菌材料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生物相容性和持久性等性能。
这些研究结果为纳米抗菌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最后,纳米抗菌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
在医疗领域,纳米抗菌材料被用于制备医疗器械、敷料和药物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感染。
在环保领域,纳米抗菌材料可以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和食品保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抗菌机制的探索、性能的优化、应用的评价和验证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纳米抗菌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解决医疗、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抗菌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可用于合成纳米 银,生物合成机理具有物种特异性,细菌和真菌互相 交叉的地方是硝酸盐还原酶、醌或萘醌等电子穿梭体、 蛋白质。总之,合成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要 完全阐明微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机制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4.纳米银可控生成
在低温、酸性条件下,反应体系中形成数目少、大的纳米银内核。 在高温、碱性条件下,反应体系形成数目多、小的纳米银内核。
弱酸纳米银与含弱碱磷、硫的DNA反映阻止DNA复制 导致菌体死亡
纳米颗粒能去Tyr磷酸化(只于G-中发现)从而抑制信 号的转导导致细菌生长停止。
(1)形貌 (2)粒径 (3)制备方法 (4)银粒子浓度
2.影响纳米银粒子抑菌能力的因素
作为抗菌剂,纳米银具有广谱抗菌、强效抗 菌、抗菌持久、安全无毒、无耐药性、无交 叉药物干扰等特点,在无机抗菌剂中占主导 地位。
纳米银是指粒径为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因
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 子隧道效应,在光、电、热和磁等方面表现出特 殊优异性质。
可作催化剂 ,纳米银是乙烯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 EO的唯一有效催化剂,EO在乙烯系产品中仅次于 乙烯位于第二,全球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光 传感器 , 用于检测人体内畸形和疾病。生物显色 及抗菌剂和治疗剂。
Sintubin等提出了乳酸菌合成纳米银的合成机理 :当pH升高时,质子 和金属离子之间对带负电荷结合位点的竞争加强,高pH催化单糖如葡 萄糖的环打开,形成开环的醛类,醛类释放还原力;当金属离子存在 时,醛类物质氧化成相应的羧酸,同时金属离子将被还原。lAn等曾发 现当银离子吸附在乳酸菌Lactobacillus A09表面后,溶液pH降低 , 这可能表明质子和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竞争。
纳米银在抗菌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银在抗菌性能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体积比,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因此,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环保和军事等领域。
其中,纳米银因其独特的抗菌性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纳米银的制备、抗菌性能、毒性评价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纳米银的制备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通常是通过雾化、溅射和热蒸发等方法制备;化学法则是利用还原剂还原银盐并控制晶粒尺寸制备;而生物法常常利用微生物、植物和蛋白质等生物基质在体内或体外合成。
由于物理法制备纳米银工艺操作不易控制,而化学法使用的还原剂和溶剂有毒性、易挥发和高污染性等问题,因此近年来生物法成为了制备纳米银的主要方法。
生物法的制备过程通常较为简单、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廉。
但是,生物法制备的纳米银晶粒大小和分散性容易受生长环境、基质种类、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等因素影响。
二、纳米银的抗菌性能纳米银的抗菌性能是由其表面积、分散度和药效决定的。
纳米银的表面积十分巨大,具有高活性和较强的物理化学反应活性,并且与细菌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很强,而纳米银的分散度越好,则其抗菌性能越强。
此外,小颗粒的纳米银可以穿透细菌细胞膜杀死病菌,但同时可能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多种多样,包括溶解和释放银离子、直接与微生物亲密接触和与微生物DNA进一步作用等。
在与细菌细胞壁接触时,纳米银会进入细胞,酶进一步将其氧化为离子形式。
而银离子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和DNA反应后,直接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三、毒性评价基于其特殊的抗菌性能,纳米银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
但同时,纳米银的毒性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研究表明,纳米银的毒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粒径、形态、浓度、暴露时间、环境因素和用途等。
纳米银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其与细胞及生物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5914(2009)08-0736-04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刘焕亮1,王慧杰2,袭著革1摘要:由于纳米银独特的抗菌特性,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人们接触纳米银的机会,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纳米银的毒性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集中于形态学、线粒体功能测定、细胞增殖、酶活力等细胞毒性的检测,整体水平的毒性检测也有报道,而缺乏从分子水平进行机制方面的探讨研究。
该文就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纳米银在毒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原理;生物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94.6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Research on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Safe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LIU Huan -liang,WANG Hui -jie,XI Zhu -ge .Institution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Tianjin 300050,ChinaAbstract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has resulted in their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so the chanc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exposure for human increased greatly.Thus,there is urgent need to assess the safety of such particle.So far,most 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mainly focus on the cytotoxicity using different examination endpoint such as morphology,mitochondrial function,cell proliferation,enzyme activity,and so on.In addition,the in vitro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of silver nanopoarticles are also reported,few of the study on molecule mechanism of toxicity was reported.This review provided a summary of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afety.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oxicological stud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also prospected 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Key words:Silver nanoparticles;Antibacterial mechanism;Biological safety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32330)作者单位:1.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2.总后第一干休所(天津300161)作者简介:刘焕亮(1977-),女,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毒理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银在抗菌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技术是本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技术之一,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工及其他工业领域。
纳米颗粒是指直径在1-100nm之间的粒子,也称为超微粒子,纳米材料的优异特性取决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显示出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
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各领域,例如建筑涂料、环境净化、医疗、医药、陶瓷、塑料、纸制品、纺织品、化妆品等领域,主要是运用了纳米银独特的抗菌性能和抗菌机制[1]。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应用1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有关纳米银抗菌作用机制,Dibro等认为,纳米银的作用方式与银离子相似,但它们的有效浓度不同,纳米银是在纳摩尔水平,而银离子是在微摩尔水平。
因此,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尤其对致病的的杆菌、球菌、丝菌的杀灭作用远远大于传统的银离子杀菌剂。
纳米银微粒可杀死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通常纳米银颗粒直径(10-100nm)极其微小,独特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以轻易地进入病原体,与菌体中酶蛋白质巯基(-SH)迅速结合;一些以巯基(-SH)为必要基团的酶便失去活力,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从而达到杀菌、修复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Lok等[2]将大肠杆菌短期暴露在纳米银中,运用蛋白质组学分析纳米银的抗菌机制。
结果显示,纳米银会导致包膜蛋白前体的积累,大肠杆菌细胞膜被破坏,降低其膜电位,细胞内ATP 水平降低。
纳米银的抗菌作用是一种同时作用于细菌细胞内、外的复杂机制。
纳米银通过与外膜屏障成分的作用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构成破坏和扰动,改变膜电势和膜的渗透性,导致细胞的离子转运体系被打乱;纳米银还可以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钾和磷酸盐等流失以及细胞内ATP大量水解、水平急速降低等;还可能与致病微生物中的DNA结合,导致DNA结构变性,抑制DNA复制;纳米银还会诱导产生超氧化物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导致细胞的氧化应激、细胞膜损伤;纳米银在含水环境中可以释放银离子,易与一系列带负电荷的分子结合,从而干扰微生物正常的生理过程;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抗菌剂,细菌对银离子不产生耐药性,是一种长效的抗菌剂。
2 纳米银抗菌材料的制备纳米银为零价,固体呈粉末状,黄褐色,不易氧化,加人自来水后为棕黄色,不产生沉淀,颗粒直径多在10-30nm之间。
可呈球形、立方形、杆状等多种形状,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管状、丝状、多面体、薄膜等。
纳米银颗粒的制备按原理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2.1 物理法物理法原理简单,所得产品杂质少、质量好,但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生产费用昂贵,一般适用于对纳米银粒子的尺寸和形状要求都不高的产业化制备,主要有机械研磨法、激光烧蚀法、等离子法、辐射法等。
C.Bake等人[3]在惰性气氛下金属蒸发、冷凝成核并共聚合成纳米银颗粒,实验表明与大肠杆菌作用的银纳米粒子表面浓度在8μg/cm2时,对大肠杆菌有完全的杀抑作用。
Salome Egger等人采用工业火焰喷雾热解法制备Ag-Si复合材料,所制备的材料纳米银颗粒镶嵌在无定形SiO2表面,SiO2的平均直径在lμm,表面的银颗粒在1-10nm,纳米复合颗粒的比表面积在250m2 / g。
实验结果发现,Ag-Si复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在62.5-500μg/ml(即125-100μg纯Ag/ml)范围,且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性弱于阴性菌;推测可能与两种菌的细胞壁结构有关,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是多层的肤聚糖,肤聚糖的复杂结构和含有的磷壁酸或脂磷壁酸具有很强的负电性,能够隔离Ag+,使Ag+不能到达细胞质膜。
2.2 化学法化学法合成的纳米银粒子主要应用于对纳米粒子性能要求较高的光学、电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其关键技术是如何控制颗粒的尺寸、较窄的粒度分布和获得特定而均匀的晶型结构。
化学制备方法主要有液相化学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等。
液相还原法一般指在液相条件下,将Ag+还原为单质银,还原剂常用硼氢化钠、柠檬酸钠、乙二醇、抗坏血酸、葡萄糖等,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得到不同粒径和形貌的纳米银颗粒。
例Ivan Sondi等人在室温900rpm搅拌条件下,将l0cm3的维生素C溶液(浓度为1mol∕dm3)以3cm3/ min的速度倒到90cm3的5wt%的达哈19 (磺酸的一种铵盐)和0.3 mol∕dm3的AgNO3溶液中,制成Ag水溶胶,再经水洗、冷冻干燥获得纳米尺寸的银颗粒。
Sukdeb等人[4]采用形成种子和不同条件生长两步骤制备不同形貌的纳米银颗粒。
首先在0.5mlAgNO3(0.01M)和20ml柠檬酸钠(0.00lM)混合液中在搅拌条件下快速注人0.5ml的NaBH4 (10mM), 搅拌5min后陈放 1.5h 形成种子。
在100mlAgNO3。
(0.001M)沸腾液中加人3mlAg种子液和柠檬酸钠水溶液,使混合液中柠檬酸钠的浓度达到0.001M,加热混合液直至颜色成青黄色,再冷却到室温,通过过滤提纯、漂洗、冷冻干燥得到球状纳米尺寸银粉末。
细长(杆状)或切去顶端的三角形的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是用5 ml的AgN03 (0.0lM)、10ml的抗坏血酸(0.1M)、146ml的cetyltrimethyl嗅化按(0. 1M)、5ml 的银种子液和lml的NaOH(1M)混合搅拌,溶液颜色几分钟内从明黄到棕、到红再到绿。
溶液分别在21℃、35℃和21℃培养12h、5min和24h,培养液的颜色从绿色变为红色, 通过离心分离提纯, 沉淀物中得到高纵横比的杆状纳米颗粒, 上清液中得到切去顶端的三角形的银纳米颗粒。
国内胡荣等人[5]以AgNO3和NaBH4为主要原料,采用甲苯为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嗅化铵为表面活性剂合成纳米银颗粒,所得到的纳米银颗粒为球形粒径均一,直径约为 4.9nm 左右,单分散性良好,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自组装排列成二维有序结构。
孙磊等人以单宁酸为还原剂、聚乙烯毗咯烷酮为修饰剂制备了水溶性表面修饰纳米银颗粒[6];所制备的纳米银颗粒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平均粒径为巧15-17nm,样品在水相中能长时间稳定分散,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张莉等人[7]采用间接电还原法,控制磷钨酸的还原电位,使磷钨酸还原成杂多蓝,然后加人硝酸银制备出单分散性好、粒径小且粒径范围较窄的立方晶系银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抗菌性能。
马守栋等人[8]采用不添加稳定剂的化学合成法和以超滤法将反应体系中的杂质除去制备高纯度的纳米银,制备出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18.29nm,分布窄,表面带负电荷,对多种菌抗菌活性强。
2.3 生物法生物法是人们利用微生物体系制备纳米银颗粒,国内外有用细菌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还原制备银纳米颗粒的报导。
Hiu Wang等人[9]研究了在厌氧条件下的沙雷菌减少有毒的Ag(I) 形成Ag(0)纳米颗粒元素,用XRD测到100μmAg(I)与沙雷菌作用24小时后再对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沉淀物变为棕黑色,沉淀物由AgCI和Ag3PO4混合物变为主要是Ag(0)了。
Nicholas Law 等人[10]研究了在废水中通过地杆菌属把Ag+或银沉淀转变成银纳米颗粒。
S.S Birla等人研究了用真菌(头状茎点霉)细胞滤液与lmmol/L的AgNO3溶液生物合成银纳米颗粒[11],这种包覆的银纳米颗粒可以增强颗粒在胶体溶液中的稳定性、减少颗粒聚合,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菌作用,那些对抗生素有抵制作用的生物体对这种银纳米颗粒有很好的敏感性。
生物还原法具有原料来源广、价廉易得、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但其还原能力较弱,寻找新的具有较强还原能力的生物源是此法的主要突破口。
生物还原法主要有细菌还原法、真菌还原法、植物还原法等。
3 纳米银在抗菌方面的应用3.1 纳米银在抗菌织物开发中的应用纳米银抗菌织物的抗菌作用是主要依靠织物中游离出的银离子和纳米银本身而发挥作用。
Lee等将纳米银的抗菌作用机理概括为:纳米银通过结合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从而抑制细菌的代谢,最终导致死亡。
纳米银可通过尼纶、网布、水状胶质、甲基纤维素、聚乙烯、聚丙烯等为载体,制成医用敷料,适用于大部分的外伤治疗,特别适用于烧伤、慢性的腿脚溃烂、糖尿病溃烂创口等。
用含纳米银的敷料覆盖于伤口,不仅能对抗微生物感染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11],同时释放在敷料表面的活性银离子也对伤口炎性分泌液的分泌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口中的免疫血清、血液、组织液可被活性银离子所干扰,使伤口和敷料之间的反应变得更加复杂。
Margaret等在对6种含纳米银医用敷料的对比抗菌试验中发现,以聚乙烯为载体的纳米银医用敷料Acticoat的抗菌能力最强,它能起到快速而广谱的杀菌作用,可有效地杀灭9种常见于烧伤感染的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菌,其24h抗菌效能大于1000cfu∕ml,并且能快速杀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MRSA),这种医用敷料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11]。
3.2 纳米银抗菌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在创面敷料、避孕器械、外科器械、假肢等医疗器材中,纳米银均有应用。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纳米银与有机材料结合成复合物,能减轻银离子直接接触人体所带来的危害,且银离子被包裹在有机材料(如聚氨酯、聚乙烯等)内,释放更为缓慢,能达到长久抗菌的效果。
3.2.1 纳米银在烧烫伤科的应用在治疗烧伤和感染创口方面,纳米银材料显示了它优异的抗菌性能。
Demling等对20例烧伤患者行植皮术,结果显示纳米银使网状上皮移植皮的上皮化率提高40%,对于烧伤残余创面有较好的促进修复作用,试验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Chen等在对二度烧伤的患者分3组进行治疗,分别是纳米银敷料组、磺胺嘧啶银乳霜组和普通凡士林油砂组,发现纳米银敷料比凡士林油砂抗菌效果强且更快促进伤口愈合。
Madhumathi[12]和Ong等采用纳米银壳聚糖结合制作的敷料,用于处理烧烫伤伤口,可以抵抗金葡、大肠等多种细菌且表现出良好的止血效果[13]。
3.2.2 在骨科的应用Alt等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米银骨水泥材料,在体外实验中发现,纳米银含量为1%的骨水泥可抑制耐药性极强的MRSA和MRSE菌株,而对照的2%庆大霉素组及普通骨水泥组却没有显示任何抗菌效果,并且在细胞毒性试验中,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认为纳米银骨水泥在关节成形术中是不错的选择。
3.2.3 在皮肤科的应用Tian等研究发现:局部使用含纳米银的敷料不仅能加速伤口愈合,还能改善疤痕愈合的外观,效果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