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主要碳酸盐沉积模式
一、两种浅海—陆表海及陆缘海(重点)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重点)
三、潮汐作用相带模式
四、综合模式
五、深水碳酸盐沉积模式
第三节生物礁与礁相
一、概述
二、礁的分类
三、礁复合体和礁相
四、礁发育的一般规律
五、地质历史中的礁和造礁生物
第十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acies model of ocean
carbonate)
学时:3学时
基本内容:
①基本概念:陆表海、陆缘海、清水沉积作用、生物礁、生态礁、地层礁、丘;
②基本原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能量带的划分及其特征,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用模式及其各相带特征,Wilson (1975)的综合模式9个相带名称,湖泊碳酸盐沉积特征,生物礁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重点:陆表海、陆缘海、生态礁的概念;代表性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如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用模式。
教学路思路:通过与碎屑岩沉积环境的对比来介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主要特征,然后介绍国内外一些典型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重点讲解几个代表性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如Irwin(1965)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Laporte (1967)和Young等(1972)的潮汐作用模式,同时亦简要介绍一引起其他沉积模式。简要介绍湖泊碳酸盐沉积环境及其特征,生物礁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在各部分中均简要介绍碳酸盐岩沉积相带与油气及其它沉积矿产的关系。
主要参考书:
①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下册第二十三、二十四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②M.M.阿斯兰尼等著,冯增昭等译,《石油地质学译文集》第四集,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科学出版社,1980.
③冯增昭编著《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④贾振远、李之琪编《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⑤冯增昭主编《中国沉积学》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⑥何幼斌编《Sedimentary Petrology》(英文辅助教材)第十一章,江汉石油学院,2003.
复习思考题:
①大规模海相或陆相湖泊碳酸盐沉积作用要求具备哪些特定条件?
②什么叫陆缘海?什么叫陆表海?如何用海进、海退解释陆表海和陆缘海在地史时期的演化?为什么我们现在见到的主要是陆缘海,而没有陆表海?
③试绘图说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及其与生油、储油条件的关系。
④试绘图说明杨的潮汐作用相带模式及其划分标志。
⑤试绘图说明威尔逊的碳酸盐岩相带模式及其划分标志,指明生油和储油有利相带。
⑥试列表和绘图对比欧文、杨的和威尔逊等三种不同划分方法的碳酸盐相带模式,进而以威尔逊的相模式为重点,联系阿姆斯特朗的相模式,指出各相带的主要岩石类型、指相化石、指相自生矿物、沉积构造以及生油储油有利相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编制岸进和岸退的垂向层序,分析碳酸盐岩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⑦试说明阿姆斯特朗的相带模式,并以此说明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的关系。为什么说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常常呈消长关系。
⑧什么叫礁?礁相是如何划分的?礁在石油地质上有何意义?
⑨试论述影响生物礁的发生、发展、消亡以及它们的最终形态和内部构造的主要因素。⑩试归纳礁和造礁生物在地质历史不同时期的特点。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绪言
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特点: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
第二节主要碳酸盐沉积模式
一、两种浅海—陆表海及陆缘海(重点)
1.陆表海
亦可称作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等。
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①低坡度:海底坡度小于1ft/mi(0.03~0.15m/km)
②范围广阔:延伸可达几百~几千英里
③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一般不超过200m。
2.陆缘海
也可称作大陆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①坡度较大:海底坡度约2~10ft/mi(0.6~3m/km)
②范围较小:宽度一般100~300mi(160~480km)
③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最深)
一般认为,陆棚的边缘在200m等深线附近,具体位置由陆棚和陆坡的坡折决定,即这个坡折把陆棚和陆坡分开了。在此坡折以下为陆坡,以上为陆棚。陆棚边缘或大陆边缘的浅海为陆缘海,陆棚内部的浅海为陆表海。
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大多是陆表海。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浅海却大都不是陆表海,而是陆缘海。
Shaw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陆表海的水能量特征,并且还在能量的基础上,对陆表海沉积物的分布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Shaw的陆表海和沉积物分布的观点,奠定了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许多观点、学说和模式,都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重点)
欧文(Irwin,1965)继承了Shaw的陆表海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清水是碳酸盐沉积作用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Irwin根据陆表海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也三具能量带,即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和靠近海洋的Z带(低能带)。
这三个带由于水能量条件不同,所以其沉积物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这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