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全文解释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句描绘出一幅秋末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都枯萎了。
“荷尽”表明夏日里荷叶的繁盛已经过去,如今只剩下残败的景象。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节,也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然菊花也已经凋零,但枝条却还在傲霜挺立。
菊花向来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即便花朵已经残败,但其枝干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里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话锋一转,提醒友人要记住这一年中的美好景色。
这里的“好景”并非仅仅指眼前的秋景,更是蕴含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和经历。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此时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果实累累,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这一景象象征着人生在经历了风雨和挫折之后,依然能够迎来成熟和收获的阶段。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苏轼以秋景为背景,却没有丝毫的悲秋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借景抒情,通过对残荷、傲菊、橙橘的描写,告诉刘景文,虽然人生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但只要保持坚韧和乐观,总会有收获和美好的时刻。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霜形成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韧;而秋末的萧瑟与橙橘的丰收又形成对比,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同时,诗人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
对于“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荷叶曾经在夏日里为荷花遮风挡雨,如今却已消逝,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变化。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生命的自然轮回,旧的事物离去,新的事物将会诞生。
赠刘景文简单的译文
《赠刘景文》简单的译文
【原文】
赠刘景文①
[宋]苏轼
荷尽②已无擎雨盖③,菊残犹④有傲霜⑤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⑥,最是⑦橙黄橘绿时⑧。
【译文】
荷花凋谢就连挺拔舒展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拓展: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②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③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④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⑤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⑥须记:一定要记住。
⑦最是:一作“正是”。
⑧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
冬初。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后世。
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全诗意思为: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原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题解: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简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古诗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古诗苏轼写的赠刘景文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古诗苏轼写的赠刘景文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古诗苏轼写的赠刘景文苏轼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赠刘景文原文,欢迎阅读。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解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共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顽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方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立的菊枝在寒风中依旧显得生气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需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季节啊!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剧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方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消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伴侣珍惜这大好时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小学古诗《赠刘景文》苏轼的《赠刘景文》,写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注释:(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赠刘景文》意思: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赠刘景文》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赠刘景文》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的诗意 解释
赠刘景文的诗意解释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
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
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出处】《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扩展资料
1、《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
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
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
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
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
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
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
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衍生注释:“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
“傲霜枝”:傲寒斗霜的花枝。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也已残败,但仍有花枝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告诫友人刘景文,虽然青春流逝,但人生成熟阶段也有其独特的美好。
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强调了这个时节果实成熟的丰收之美,寓意着人到壮年,也能有所成就。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一生经历坎坷,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秋日的公园,荷花早已凋零,荷叶也破败不堪。
然而,一旁的菊花开败后,仍有几枝挺立在寒风中。
这让我不禁想起苏轼的《赠刘景文》,就如同人生,即便青春不再,难道就不能在中年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吗?就像那橙黄橘绿的果实,成熟而又充满魅力。
原文:《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衍生注释:“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此处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二、赏析: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他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
整首诗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豪健清丽。
在一次秋游中,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处的白云缭绕处,似乎有几户人家。
这不正像杜牧《山行》中所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吗?当我看到那片火红的枫林,瞬间明白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大自然的魅力真是无穷啊!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赠刘景文的古诗以及诗意
赠刘景文的古诗以及诗意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衍生注释: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荷叶像雨伞一样。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枝”:傲寒斗霜的花枝。
“君”:您,这里指刘景文。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秋末冬初。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写了荷花凋零、荷叶枯萎,菊花也已残败,但菊枝仍在傲寒斗霜。
然后诗人话锋一转,告诉友人刘景文,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绘,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也鼓励他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三、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
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四、运用片段:
在一个秋末的午后,我和好友漫步在公园中。
看着池塘里荷尽叶枯,旁边的菊丛也是残花点点。
我不禁感叹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
有傲霜枝。
”好友笑着说:“别这么悲观,苏轼不是说了嘛,一年好景
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咱们得向前看,这秋冬时节也有它独特的
美呢!”。
赠刘景文的意思
赠刘景文的意思《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赠刘景文古诗全解
赠刘景文古诗全解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诗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三一文库()〔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欢迎阅读。
《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⑴荷尽已无擎雨盖⑵,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赏析▲赏析之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诗词意义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刘景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翻译赏析1 赠刘景⽂宋朝苏轼 荷尽已⽆擎⾬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作:正是) 《赠刘景⽂》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霜。
⼀年中最好的光景你⼀定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注释 刘景⽂:刘季孙,字景⽂,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盖:旧称⾬伞,诗中⽐喻荷叶舒展的样⼦。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的敬称,您。
须记:⼀定要记住。
最是:⼀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发黄、橘⼦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赏析 这⾸诗是诗⼈写赠给好友刘景⽂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与“犹有”形成强烈对⽐,突出菊花傲霜⽃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赠诗的⽬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这⼀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法相⽐的。
诗⼈这样写,是⽤来⽐喻⼈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成熟、⼤有作为的黄⾦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好时光,乐观向上、努⼒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字涉及刘⽒本⼈的道德⽂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
⽽橘树和松柏⼀样,是最⾜以代表⼈的⾼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写秋景,⼤多⽓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机,给⼈以昂扬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全文解释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全解: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美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