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f52205b307e87100f69610.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2.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含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认同则是指对中国这个国家及中华历史文化的归属意识。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感情[1]。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创痛、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意识,即国民认同。
主要表现在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是指国家得到他国的认可和国际的承认,作为国家成员也获得了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2]。
2.2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在这里我们从“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民族关系”“国土认可”等几个方面设置了问题。
表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314事件”和“75事件”是对民族关系的一种伤害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和中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是各民族人们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很赞同118 80 120 126 赞同70 90 66 62 不一定8 22 10 8 不赞同 2 6 2 2 很不赞同 2 2 2 2[1]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28.[2]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土认可”和“国家认同”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我国960万平方公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很赞同134 94 126赞同54 94 62不一定8 8 10不赞同 2 2 2很不赞同 2 2 0由上可看出,在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上,有94%的同学对此表示赞同,说明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有着广泛的共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着强大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4035ba3743323968011c92cc.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指导教师×××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
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
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
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
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
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34c82dd228ea81c758f57851.png)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第一,认同的客体不同。
民族认同的客体是“民族”。
关于“民族”的内涵,马克斯·韦伯最早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10]。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11]。
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
所以班顿则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12]。
郭洪纪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
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
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
”[13]2005年我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全新的界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4]此处探讨的“民族”应为以共同血缘意识和祖先意识为核心,并具有共同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人群共同体。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状态:一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永远保持其民族特性(ethnicity);二是融合于另一个族群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三是由于对所在国家的统治不满而滋生出一种民族情绪,并发展成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建立或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后果最为复杂,极易引发国内和国际冲突,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民族冲突的根源。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a178af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8.png)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张禧瑞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9e7107acaaedd3383c4d37f.png)
的表现;3)前两种情形都存在是否与超国家共同 体认同(如欧盟、东南亚联盟,等等)和全球认同 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超国家认同成分多的,卷 入全球化的程度深些,超国家认同成分少的,则卷 入全球化的程度就浅些。 在现代社会,单一民族国家很少。按照厄内斯
①[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第86页。 ②傅华:《全球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12版。
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一方面与族群认同有
技术和经济变革带来了跨国认同、国家认同和次国 家认同的错综交织。这些认同交织在一起,颇具张
力。鉴于传播的瞬时性,它们能够促使潜在的紧张
关系转化为突然的冲突。”①譬如,如果说印刷术增 强了国家的内部统一的话,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就既
有可能增强国内人民的共同话语,也有可能因世界
时代变化了,人们的生存境遇也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 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
部落、村落)之内的角色变化。如你既是父亲的儿 子,又是儿子的父亲;你既是家庭的一员,又是村
落中的成员;如此等等。在本文中研究的认同不是 这个意义上的,我们讨论的认同是与国家公民的身 份相关的认同问题。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这 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基础性的和首要的。但 是,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其自然属性永远与社会属
国家认同的关系,并且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
【作者简介】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项目“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06BaZX023)。 ① ② 【荷兰】克里斯・洛伦兹:‘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冷战结束之后,“种族民族主义取代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 位,成为全世界社会运动和政治理想的基础和语言。”(【英】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第1页)约瑟夫・奈也指出:“散布全球、并经常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对立种族间冲突有可能成 为冲突的主导形式。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近30次较大冲突几乎都爆发在国家内部。这些冲突最有可能出现在固有帝国崩溃的地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其统一路径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及其统一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3e1b43852458fb770b56fd.png)
地 区和 国家稳 定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因此 也 成 为 研 究 者 近 年 来 特 别 重 视 的研 究 热 点 。
一
、
民 族 认 同 与 国 家 认 同 的 内涵
斯 所 说 “自我 确 认 和 定 位 在 许 多 方 面 都 是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 【 2 他 把 中 国 参 与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 不 仅作 为 中国 寻求 新 的 国 家认 同 以及 与 世 界 建立 新 关 系 的 历 史 机 遇 ,还 作 为 中 国 实 现 国 家 复 兴 的 跳 板; 美 国哈佛 大学 教授 桑 德 尔 指 出 : “ 在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越 来 越 超 出 民 族 国 家 的 范 围 , 即 使 最 强 大 的国家 政府 - t g无 法 单 独 来 解 决 他 们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和挑 战 。那 么 问题 就在 于今 天 公 民身 份是 不 是
2 0 0 4 4 4 . 。
・
7 9・
个 现 代 国 家 的 认 同 ,从 而 使 他 们 以 正 确 的 民 族 主
义 来 面 对 世 界 ,而 不 是 用 一 通 排 外 主 义 情 绪 ”; 国 家 认 同 内 含 决 定 了 一 个 国 家 用 什 么 样 的 角 度 去 看 问题 、 以 什 么 样 的 姿 态 参 与 国 际 社 会 、用 什 么
定 的 。 在 大 多 数 新 的 国 家 里 ,从 部 落 到 种 姓 、 再
到 族 裔 或 语 言 集 团 等 各 种 传 统 认 同 形 式 ,都 会 与
一
种 范 围 更 大 的 民 族 国 家 认 同 的 意 识 相 冲 突 … …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6e132f11b90d6c85ec3ac626.png)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这种构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一体多元中华文化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的问题。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并存、相容,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国家认同容纳、尊重、保护民族认同,运用国家权力调控、引导民族认同,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以及各不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其次,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
一般说来,国家认同建设的实质是强化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国家认同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的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然而,如果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同时,狭隘地站在多数居于优势地位的民族的立场上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采取不尊重甚至强制同化的态度,就会伤害一些民族群体的情感,并进而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和国家认同的弱化。
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排异性。
民族认同的强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会直接侵蚀和损害国家认同,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弱化国家认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利益和意志之上,从而动摇国家认同的至高性,这将会带来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严重后果。
同时,如果过分地强化本民族的认同感而弱化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削弱民族团结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6633f6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d.png)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https://img.taocdn.com/s3/m/86b48f6af5335a8102d220a2.png)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b0517d250e2524de5187e21.png)
关键词 : 民族 认 同 ; 家认 同 ; 国 民族 意识 ; 民族 发展 ; 体化 一
中图分类号 : 6 3 1 D 3 .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X(0 1 0 . 0 7 0 17 4 3 2 1 4 00 . l 4
冷 战 结束 以来 , 民族 问题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日益 突
导 致这 种 困惑 的原 因是人 们认 为在 民族认 同和 国家认 同之 间寻 求 不 到一 种 一 致 性 , 民族 认 同和 而
国家认同从表面上看 , 又的确有着各 自的认同标准。
二、 民族认 同与 国家认 同特征
的平等性 , 既承认 同质性的合理性 , 又强调异质性的 重要性 , 最后让民族身份从属于公民身份 , 从而达到 民族 认 同 与 国家认 同 的 同一 。三 是 只承认 异 质性 ,
从 如 上三 种思 路来 看 , 两 种 都有 “ 前 同质 化 ” 的
出, 很多国家 “ 由民族 问题而产 生和引发的 民族 冲
突、 民族 战争严 重影 响 了这 些 国家 的政 治稳 定 和经 济发 展 , 响 了 国家 间正 常 关 系 的 发 展 乃 至世 界 的 影 和平 和安 宁 。 … 所 以 ,近 年来 , ” “ 民族 问题 已成 为世 界范 围 内的热点 。 学术 界 也迅速 做 出反应 , 民 ” 对
族 问题 以及相关 的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等问题展开 了热烈探讨。但是 , 在思考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 同的 关系时, 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
一
实质还是走 向同一, 并未脱离“ 同质 化” 的趋 势, 并 且 在强 调 “ 差异 性 ” 的同 时 , 禁不 住 会 滑 向文 化 保 守 主义 、新种 族 主 义 ”4, 至 导致 地 方 民族 主 义 和 “ l 甚 j
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实质的相异性
![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实质的相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a32c69fbf90f76c660371a04.png)
[ 关键词 ] 国家认 同 ;民族 ( 群 )认 同 ;政治认 同 ;文化认 同 族 [ 中图分类 号] D 3 0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86 (0 1 9— 18— 6 09— 27 2 1)0 03 0
一
一
、
国家认 同的实质 :政治 认 同
下” “ 家” 就 是兼 有天 下 、诸 侯 、家 室 的总称 。 。 国 秦 统一 中国后 ,“ 国家 ” 遂 与 “ 下” 通 用 。在英 天
有 研究 者 指 出 ,国 家认 同 与 政 治 认 同是 不 同 语 世界里 ,国家具 有政治 意义 的 s t、领 土意 义上 te a 的 cu t onr 民族 意义上 的 n tn三种表达方法 。在 y和 ao i 的 。国家认 同所 包含 的不 仅有 政 治方 面 ,而且 有历 国 s t” a nt n” i 史 、传统 、文化 与 民族 等其 他方 面的 内容 。政 治认 英 文 中 “ 家 ” 可 译 为 “ t e 和 “ a o ,
王希恩民族研究识第l7通过表格可知以往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抓住了民族认同的某一个要素或侧重某一个要素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我们对认同的理解民族认同包括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依据等四个要素同时也可以把文化认同的要素分为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目的和依据等四个要素
2 1 年第 0 01 9期 总 第 27期 8
程文 化 、 育政 治学研 究 。 教
・
1 8・ 3
部 的政 治地 理单 元 ,如 邦 和州 。2 n t n 一词 最 [ 1“ a o ” i
个 阶级 对另 一个 阶级 的统 治 的机 器 。按 照 马克 思 初从 拉丁 文 “ a o 衍 生而 来 ,指 占有 一 定 空 问 的 主 义经典 作 家 的论 述 国家包 括 如下方 面 :( ) 国家 nt ” i 1 居 民 ,这 些居 民 因为实 际地 或 是 想象 地 具 有 同一 血 是 实行 阶级 统治 的社会 公 共 权力 组 织 ,它 的本质 在 缘等 因素 而具有 统 一意 识 。可 以说 “ tt” 强调 的 于 阶级统 治 。 ( ) 国家是 按 地 区来 划分 其 国 民 的。 s e a 2
论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论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b5630e05f18583d04964596c.png)
意义 , 但这 种将 民族 认 同和 国 家认 同绝 对 对 立 的 观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资助项 目( 1 2 x m z 0 7 2 )
作者简介 : 吕永强 ( 1 9 8 4 一) , 男, 甘肃会 宁人 ,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助教 , 管理学硕士 。
杨军炜 ( 1 9 7 0 一) , 男, 甘肃 庆阳人 ,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结合 国内关于 民族认 同和国家认 同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以及各 国处理 民族认 同和 国家认 同的具体 实践 , 提 出了
实现我 国国家治理 中民族认 同和 国家认 同良性互动 的对策 , 对于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民族 关系 以及 和谐社会 具有 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公 民身份; 民族认 同; 国家认 同; 国家 治理 中图分类号 :1 3 0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9 5 7 ( 2 0 1 5 ) 0 3 4 ) 0 9 4 - 0 5
认 同整合 。
二、 各 国处 理 民族 认 同 和
认同与国家认 同的看法各不相同, 首先, 总体上认为 两 者各 有其 非常 明显 的特征 。民族认 同的主要 特征
表 现在 其所具 有 的鲜 明 的族 群 性 、 文化性 、 地域性 、
国家认 同关 系的实践 经验
( 一) 建 立在共 同利 益基 础上 的认 同整 合 在 承认 民族认 同和 国家认 同不 同的基 础 上 , 充 分协 调 民族认 同和 国家 认 同之 间 的关 系 , 并在 两 种
两者 之 间存 在 巨大差 异 或根 本 性 的 “ 冲突” , 要 实 现 国家 认 同就要 消 除 民族认 同 , 国家认 同 的过 程 就 是
试论公民身份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试论公民身份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374c12402b160b4e767fcf24.png)
但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公 民身份作 为现代 国家中公 民与 国家关 系的制度化安排 , 其 自身具有 的政 治性 和文
化性双重特征为实现 多民族 国家民族认 同和国家认 同的整合提供 了新 的纽 带。在公 民身份建构 的基础上 , 要 通过健 全
公民权利保障机制、 扩 大公 民参与度 、 加 强公 民教 育等措施 来实现 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 同的协 同共存 。 关键 词 : 公 民身份 ; 民族认 同 ; 国家认 同; 认 同整合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h e i n t e ra g t e d mu h i e t h n i c i d e n t i t y a n d n a t i o n a l i d e n t i t y .On t h e b a s i s o f c i t i z e n s h i p i d e n t i t y c o n s t r u e —
中图分类号 : D 5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7 3 3 X( 2 0 1 3 ) 0 5—0 0 6 8— 0 4
T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Et h ni c I d e nt i t y a n d Na t i o n a l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6d36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2.png)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正方,民族认同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很难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无法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民族认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首先,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一个国家中,民族认同可以让人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例如,中国的民族认同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次,民族认同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在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因为共同的民族认同而感到彼此之间的亲近和团结。
这样的凝聚力可以让国家在外部压力面前更加坚定和团结,保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最后,民族认同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认同可以让国家的文化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因此,民族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重要基础。
反方,民族认同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国家团结的唯一因素。
在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国家的团结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民族认同。
相反,应该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包容,让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在国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可能会导致排他性。
如果一个国家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就容易排斥其他民族的人们,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就曾经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次,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包容可以让国家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人们可以更加开放地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正是因为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人们,才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最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包容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魅力。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ec5f7427284b73f24250cb.png)
、
民族认 同与 国家认 同概念
( 认 同的 内涵 一)
“ 同”(dnt) 源 自于 拉 丁 文 ie 原 意 为 认 iety , i dm, “ 同” “ 相 或 同一 ”,6世 纪 在 英 语 中出 现 。起 初 主要 l
代化过程给相对较为传统和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 的种种震荡和变化 , 产生了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 同之间
相对 应 的是 , 为具 有悠 久历史 的统 一 的多 民族 国家 , 作 中国在其 发展 的各个 时期 各个 民族 的 内部 认 同也都在 不断发 展 。特别 是 目前 中 国正 处 于社 会 变 革 时期 , 现
情况反思中国作为多民族 国家其内部 民族认 同与国家 认 同所 面 临的现 实问题 。
的矛 盾 , 的甚 至影 响 了部 分 少 数 民族 已有 的 国家认 有
用于代数和逻辑学 , 从洛克时代开始 , et i nt d i y与哲学 中的认识主体 问题发生 了关联¨ 。而现代 心理学 意 j 义上的“ 认同” 一词最早是 由弗洛伊德提出, 最后在埃
里克森 的 同一性理 论 中得到 了发展 。 心理学 研 究 表 明 , 认 同 ” 人 类 的 基 本 特 性 之 “ 是
i i a a d d v l p s me e p o ain,t e e a e fr d t e r a o a l n i a o ft i t e r . n Ch n n e eo o x lr t o h n t y h v me h e s n b e i d c t n o h s h oy h o i
to fp l i s o ilp y h l g i n o o i c ,s c a s c oo y,a t r p l g n t n l g t n h o oo a d e h oo y.Th o u ft i e e r h i e e tsa e y e fc so h sr s a c n prs n tg a e t e flo n r h ol wi g:t e r e h rc n ito o itnt h y a e wh t e o f c rc nsse ,wh s au n tt s i g e h n t e oh r’ l o ev le a d sau shih rt a h t e
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
![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98b442cf84b9d528ea7a8c.png)
收 稿 日期 :2 1— 3 0 02 0 — 8 作 者 简 介 : 罡 (93 ) 男 ,广 东省 社会 主 义 学 院教 授 。 肖承 16一 ,
3 2
广东省 社会 主义学 院学 报
2 1年 02
发 展 ;另一方 面 ,民族认 同具 有对 外 排他性 .不 接 受其 他 民族 。因此 ,在 某种 程度 上 ,个 体恰 当 的 民族 认 同会 对 个 体 自尊 的 发 展 有 着 积 极 的 影 响 ,否 则可能 会 导致 盲 目 自大 或 者过 度 自卑 这 种 消极 影响在 改 革开 放 以来 ,随着 全球 化进 程 对 中国社会 的民族认 同产生 巨大 的冲击 背景 下 . 日 益 呈现 。诚 如一 些学 者所 说 ,受历 史 变迁 和社 会 发展 的影 响 ,与 汉族 相 比 ,我 国的少数 民族 往 往 是 “ 势 民族 ” 弱 ,其 文化 也 就成 了 主流 文 化 背 景 下 的一 种 “ 弱势 文 化 ” 。在 这种 文 化 和 身份 双重 不利 的情 况下 ,许 多 少数 民族成 员 的 民族认 同产 生 了严 重 的分 化 :一部 分 少数 民族 成员 为 了摆脱 低社 会经 济地 位 和低教 育 成就 的 阴影 .产生 了强 烈 的 向上 流动 的 动机 ,积极 学 习主 流文 化背 景 中 强势 民族 的语 言 、文化 和 生活 方式 ,以便使 自己 尽 可能像 一位 强 势文化 群 体 的成员 :另 一部 分少 数 民族 成 员则 因认 定 了 自己的 弱势 与不 利 地 位 , 产生了 自 、悲观 、消极的态度 ,从而无法认同 卑 自己的 民族 ;还 有 一部 分少 数 民族成 员则 把 自己
总第 4 期 第 2期 7
21 0 2年 4 月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22c76614f01dc281e53af061.png)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矛盾冲突的关系;调适共生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文将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类归纳,罗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对此三种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
关键词:民族认同研究述评国家认同我国著名学者罗家伦说过,“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民族”,可见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及民族必然会涉及到国家,反之亦然。
不论是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界,民族与国家都被各科学者讨论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后,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更是繁多。
近年来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也纷纷在学术界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分别在此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简单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体,大到整个世界民族,小到国内各个族群,前者学界也称之为政治民族,后者即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仅指后者,例如我国56个民族。
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暴力机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它凭借公共权力对所辖区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最初身份来源的认同,及对所属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的认定,也是民族群体间互相认可的一种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由心认同后,他并会为这个民族的发展做努力,也会积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国家认同,即出身在国土内的人群对本国的认定,也即由心认可自己属于该国国民,热爱祖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对国家强烈认同的国民一般会在国家找到归属感,对国家事务拥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为祖国的胜利而自豪,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1a356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民族认同是指一个群体对自己所属的特定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归属。
它是一个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国家认同则是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包括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等。
它是一种外在的政治和文化上的表现。
其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一个民族面临外部威胁或内部矛盾时,可能会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危机,进而转向对国家的认同。
同样地,当一个国家面临内部分裂或外部压力时,也可能会强化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没有民族认同就没有真正的国家认同。
同时,国家认同也是实现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通过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因此,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陈茂荣内容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
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
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体化作者简介:陈茂荣,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师。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问题在许多地区愈加凸显,导致民族冲突也愈加激烈,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库尔德问题等等。
今天,“由民族问题而产生和引发的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了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安宁”。
①所以,“近年来,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②学术界也迅速作出反应,并掀起了对民族问题的热烈探讨。
但是,在思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时,却深感困难重重。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一)“民族认同”及其特征民族,英文nation,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种类、种族、人群”。
③从词源学来看,它包括血统、地域、语言和道德等要素,隐有“家庭”的含义,“民族向家庭借其隐喻”。
④那么,民族是什么呢?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⑤认同(identity),指社会成员的一种趋同、相近的心理感受,即“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
⑥“民族认同”,指构成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民族认同”往往通过民族主义(包括积极民族主义和消极民族主义)表现在民族意识中,“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构成”,⑦与“民族主义联系密切”。
⑧一般而言,“民族认同”,可分为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两类。
“民族认同”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族群性(ethnicity)。
族群性,也泛称民族性(nationality),是民族的属性或独特特征,通过诸如相同的语言、血缘、习俗和宗教体现出来。
民族性具有动态性,随着民族发展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而变化。
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到“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历史性飞跃就是动态性的体现。
⑨民族性的变化促使某些因素可能得到强化,而某些方面又走向式微。
比如,宗教思想对回族影响十分强烈;而儒家文化浸润着汉族的性灵。
第二,文化性。
文化是塑造民族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的相应产生往往离不开民族的独特语言以及文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cultural artefacts)”。
⑩从民族的起源看,很多民族原来可能仅仅是社团或共同体,但为了民族化就借助文化的力量人为打造。
希腊民族的形成就是通过“通俗的”语言与“纯粹的”语言的整合的结果。
(11)“落叶归根”、“寻根认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就是个体寻求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异国长期生活而取得他国国籍的人也往往怀有这种愿望。
第三,宗教性。
在民族意识中往往掺杂一些宗教因素,并通过宗教仪式强化民族特性。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2)宗教性在某些民族认同中尤其明显。
如穆斯林人民因信仰伊斯兰教,且对于宗教要求相对严格。
虽然原本属于不同族群共同体,但因信仰的相同而都视为“穆斯林民族”。
第四,地域性。
民族是基于“共同地域”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
(13)民族成员在同一地域共同生产生活,长期相互帮助、彼此依存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深厚友谊和感情,这种情谊不会因为外部的力量在短期内弱化、更不可能消除一个地区的民族认同感。
由于民族认同的地域特性,如果引领方法不适当可能滋生地方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极端的民族分裂主义。
第五,排他性。
民族认同具有排他性,因为,就某种意义而言,民族是一种“排他的文化共同体”。
(14)随着族群共同体(族体)的形成、逐渐稳定,以及不同民族交往的深入,个体(少数精英)油然产生的一种渐趋强烈的对本民族的依附、归属情感,并不断扩展到整个民族,形成整体民族意识。
伴随着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同时,也逐渐开始产生对其他民族(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潜在地或直接地排他的情绪或意识。
第六,延续性。
民族认同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起源、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
民族成员往往通过记忆、联想、仪式等来传承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英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和风俗习惯等。
思想借助语言的功能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15)如此,代代相传、祖祖辈辈、一如既往。
(二)“国家认同”及其特征何谓国家?西塞罗定义为,“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16)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显然,国家的创建是基于人民对国家的阶级矛盾调和的权力认可这一前提,确立后的国家则通过公民赋予的权力来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
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诚。
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政策保证公民的权利,公民则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国家领土、主权等受到外来侵略的危险时,公民必须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
和平时期,公民主要承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相应义务。
“国家认同”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主权性。
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主权国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主体,能够独立地(不受他国干涉)处理国家对内的一切事务和平等地发展与他国的外交关系。
各个民族成为国家共同体的基本成员,个体以公民身份享有国家的起码政治权利,享受国家提供的合法权利保障。
如我国对于境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外交为民”的特色就体现了国家认同的主权性特征。
第二,政治性。
所谓国家认同的政治性,指公民对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性的承认和赞同。
并且,当民族个体的公民身份确定后(尽管一个民族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像朝鲜族分布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一样),他理应拥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公民身份),只受到该国的合法保护,只向自己的国家承担必要的义务。
权利和责任十分清楚,政治性也很明确。
第三,领土性。
由各个民族的地域所构成一个主权国家的总体领土(疆域)。
就单个民族来说,国家领土意味着民族地域的恰当延伸。
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基质。
对于那种由于殖民者的利益争夺(通过战争)而遭受割地并人为变动民族国籍,导致一个民族在一段时间属于这个国家,另一段时间又划分在别的国家。
此时,民族在国家认同上就特别凸显领土意识问题。
如,“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民族就存在该情况,在1870年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1918年一战后又回归法国。
第四,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公民的“国家认同”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阶级意识、阶级利益。
同一个民族,因分属不同性质的国家,对国家的认同就带有不同的阶级情感和阶级认知。
如像冷战时期,东德与西德的德意志民族、朝鲜与韩国的朝鲜民族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国家的认同上分别具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阶级性情感。
第五,合法性。
人民将所拥有的权利(right)部分让渡出来,委托给一个组织管理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经济事务、文化事业等,这种行使权力(power)的组织就是“国家”。
显然,国家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力量,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17)由此,国家的产生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因其合法性,人民才奠定一种“最为适当的信念”,(18)承认国家“使用政治权威”,(19)并认同国家;反之,人民就有理由要求推翻它并重新组建新的国家。
国家认同的合法性表明,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繁荣的密切关系。
第六,波动性。
由于历史、战争、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的频繁迁移而导致国籍身份的不稳定,或者统治者强制更改民族归属而引起民族的不满和抵制情绪,从而产生对国家认同的模糊、摇摆、徘徊、不安情绪。
对国家认同的波动性的严重后果可能是该民族与国家的决裂。
譬如,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君主强制将“摩里斯科”人由穆斯林变成天主教徒,其真实目的是同化“穆斯林民族”,最后促使该地区人民对国家的不认同,并导致“摩里斯科”人的反叛。
(20)(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性和斗争性。
“民族认同”强调个体对有着共同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甚至共同种族血统、神话起源的历史记忆和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具有族群性等特征;而“国家认同”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臣服,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相应的基本义务,实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等特征。
显然,“民族认同”不等同“国家认同”。
两者有矛盾的一面,主要体现:强化“民族认同”,则弱化“国家认同”;(21)反之,弱化“民族认同”,则强化“国家认同”。
第二,同一性和统一性。
承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并不否认两者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能够整合起来。
因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确实是不同层次或级序的认同。
个体同时可以有多种认同,只是孰重孰轻。
虽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但作为既定国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确的,而基于此强化“民族认同”感并不妨碍国家的统一,除非借“民族认同”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民族认同”的“向心力”可以增强“国家认同”的“凝聚力”。
可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体。
矛盾双方既斗争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矛盾体内的各方因力量的彼此消长,将发生一些变动和转化。
因而,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考察矛盾双方的力量因素,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化,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一)“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所在在近年来,多民族国家都面临“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
因为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反之亦然。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没有谁愿意看到一个民族因要求自治而走向与祖国分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