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理: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导学一、课标解析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知道这里的“大气”仅指低层大气。

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能量来源: (特点: 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形式: 、 等。

影响因素: 、 等。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部分 而产生。

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绝大部分 而产生。

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结论: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概念: 。

形成:冷热不均引起空气 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异,形成大气的 运动。

举例并图示: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受力: 风向: 受力:风向:三、典题解析1、读图,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低则气压高。

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大气的受 热过程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本过程 高空风 近地面风处气压较低(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相比而言的),B处气压较高。

而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

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处温度较高,B处温度较低。

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风以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解析:飞机在高空飞行故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空气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右偏成与等压线平行,吹西风。

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逆风飞行。

风向的判断依据是气压差异状况和所在半球,若不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锐角,与等压线相交。

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4.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5.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6.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二、教学设计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

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

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形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关键性知识之一,因为它说明了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地球地面和大气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而且变化不大。

同时,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如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变化等,都是以大气的热状况为基础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课题知识覆盖面广、概念多,为了便于掌握,列出下列提纲:教学进程中,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两点很重要:1抽象知识要形象说明。

例如:讲选择吸收,先要利用课本中的图像,又如讲反射、散射,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自己解释其原理。

2把握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讲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必须与第一章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前后联系;又如讲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小相联系。

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学应当紧扣三个要点:(1)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三个物理过程一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2“地面辐射热量,大气吸收”,3“大气逆辐射”(归还地面散失的热量),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前扩展:【大气圈结构】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记住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二)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臭氧层在集中在此。

(三)高层大气:电离层在该层。

学习大气的知识核心是掌握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过程本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学习中要将这个理念贯穿。

而产生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示: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大气层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

(联系昼夜温差)(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

(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2. 地面的吸收作用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

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辐射量,还取决于下垫面状况。

大气的下垫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

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

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CO2和水汽作为大气增温的主要助力。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 1、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典型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作用于风的力重点、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形成过程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学习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 紫外线:O 3吸收①吸收:具有选择性 可见光:很少吸收红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②反射:云层厚、云量多,反射作用强③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①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获得热量――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大气以 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③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大气中CO 2和水汽的含量:CO 2和水汽含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就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1)A表示 B表示 C表示;A、B、C中属于短波辐射是,属于长波辐射的是。

(2)A1小于A的原因是,具体表现为、、(3)A2表示;与A相比所占比例很小,说明(4)C1表示,C1>A2说明了(5)B1称为,有霜的夜晚B1 (强或弱)二、热力环流1、原理:→大气的→的气压差异→→大气的(风)。

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产生风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运动形式组成;水平运动又有和两种形式;垂直运动又有和两种形式。

2、典型案例:(1)海陆间的热力环流:①白天海滨吹风,又叫风;②夜晚海滨吹风,又叫风。

白天的海陆热力环和季的相同;夜晚的和季的相同。

(2)谷坡间的热力环流:①白天吹风②夜晚吹风。

(3)热岛环流:①原因:、和②城市风的影响加重了市区大气污染。

③措施:增加、建设和搬迁近郊的化工厂。

三、风向的形成1、作用于风的力2、各种类型的风四、自我检测 练习一读辐射转换图,完成下列要求:(1)标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

5.“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6.“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 的是( )
解析:5.B 6.C [第 5 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 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 6 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 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 C 图符合题意。]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
球)
受力 风向
F1( _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 力和F2 __地___转___偏___向___力)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__平__行_
F1( 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_力)、 F2( 地__转__偏__向__力)和 F3( _摩__擦__力)共同影响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 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 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 高达 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 2~4 题。
2.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6 时
1.试推测出现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解析:1.D 2.B [第 1 题,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 的热力差异。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 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第 2 题,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 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 吹湖风。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 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能够解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理解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确认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可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的陆地和海洋等;然后提问: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概念和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

2. 学习新知(3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

同时,介绍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和大气运动的关系;同时,练习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的图解和简答题。

例如:问题1:为什么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问题2:解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见的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过程。

问题3:为什么冬季在我国东北一带常见“雾天”?4. 课堂讨论(20分钟)就课堂练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答,同时通过教师点拨,对答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5. 课堂笔记(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完成本节课的笔记,重点记录课堂中讲解的重点、易错点和与已知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就笔记进行排查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等重点内容,并能够解释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2、经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构成,并且可以用理想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构成。

【教学重点】1、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运用热力环流原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构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构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空中与空中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引发思索】为什么〝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先生讨论〕山上温度比空中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先生回答】略【解说】要解答这个效果,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经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进程【解说】剖析〝大气受热进程〞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干抵达地球外表。

太阳辐射能在传达进程中,一小局部被大气吸收或许反射,大局部可以抵达空中,并且被空中反射和吸收。

空中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递给近空中的大气。

近空中的大气吸收了空中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局部,由于与空中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剖析结果A: a、b、c进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进程,大局部太阳辐射抵达空中的使空中增温,空中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空中大气传递热量;近空中空气吸收了空中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空中长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空中是近空中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大气的地球,白昼一局部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抵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抵达空中,使空中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 A 与 B 中低压中心是 B ,B 与 C 中高压中心是 C。(4 分)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 A、B、C 中地面温度最高 的是 B 。(2 分)
(3)下图为沿 AB 作的剖面图,完成 AB 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9 分)
气压值 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PA>PB>PB′>PA′(或 PA′<PB′<PB<PA)
图1
图2
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D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 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 北极地区气温降低。
(2019·山东实验中学二诊)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 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 分解后,会释放约 4 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 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 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 1 是拍摄到 的北极地区海鸟,图 2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 题。
13.(2020·衡阳县第一中学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24 分)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 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 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 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 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 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 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6] 第二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6] 第二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练案[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北衡水模拟)霜冻是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危害大小主要与霜冻出现的时间、强度、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苹果树遭受冻害程度与树冠高度也相关,遭受冻害的苹果树坐果少。

我国北方某苹果园内果树树冠高度在1米~4米之间(如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果园内苹果树最易遭受冻害的树冠高度是(A)A.1米B.2米C.3米D.4米2.下列可预防霜冻的措施有(B)①矮化栽培②燃烧柴草③提前灌水④增施无机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大气增温直接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霜冻灾害来临时,距地面越近,降温越快,霜冻越重,随树冠部位的升高,冻害减轻,故该果园内苹果树最易遭受冻害的树冠高度是1米。

第2题,燃烧柴草可使近地面笼罩一层烟雾,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对麦田、果树进行适时合理灌溉,可增大土壤比热容,使土壤和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降缓慢,达到减轻或防御霜冻的目的;矮化栽培的植物更易遭受冻害;能否减轻植物遭受冻害的程度与增施无机肥无关。

(2022·江苏无锡模拟)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

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

图1示意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图2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2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C)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图2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B) 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B.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C.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D.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上,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起飞场海拔约410米,山麓海拔在0~50米之间,两地落差约370米;该地位于北纬30°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提醒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点拨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技法掌握热力环流(1)“一个关键”:冷热判断(根据热容量大小判断)。

(2)“四个步骤”①热上升,冷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③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相反;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提醒高压和低压“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提醒热力环流的规律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此规律。

点拨影响风向的因素(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技法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大气受热原理及应用【命题情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依据下图要求做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沙土、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将一些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一个盘中;(2)在矿泉水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图甲),另一支温度计放在另一个盘中(图乙);(3)将两个盘子放在阳光(或其他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温度。

【问题探究】探究1 甲、乙实验过程对比分析,体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若将甲、乙移至室内,温度下降较慢的是__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探究2 根据甲、乙实验现象,农业生产中常建________设施,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______条件。

[地理实践力]探究3 若将甲换成丙,分别在阳光下和室内观察,则其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提示] 1.温室效应甲2.(温室)大棚热量3.丙海陆热力性质(比热容)差异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的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丰富与否(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4.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因此夏季气温低;②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冬季气温较高。

(4)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2020·高考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C 2.A 3.C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接受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2.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降得很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a是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是大气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

“高处不胜寒”是指在高海拔的地区,气温低,天气寒冷,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c辐射,故选C。

第2题,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故选D。

答案:1.C 2.D(2021·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完全由冰晶组成的雾称为冰雾。

我国北方秋冬季节常有“十雾九晴”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多冰雾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极端低温天气多B.蒸发强,近地面水汽充足C.冬季取暖,凝结核排放多D.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4.与乙地秋冬季节“十雾九晴”成因相似的是( )A.晴朗天空多呈蔚蓝色B.晴天拉萨阳光充足C.夜晚月面温度极低D.挪威夜晚出现极光解析: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完全由冰晶组成的雾被称为冰雾,冰雾一般产生于近地面大气温度很低的环境中。

图中显示,甲地位于我国最北端,纬度高,极端低温天气多,容易形成冰雾,A正确。

甲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且近地面水汽充足,不一定形成冰雾,B错误。

凝结核排放多不一定形成冰雾,C错误。

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形成的雾容易消散,因此这不是甲地多冰雾的原因,D错误。

故选A。

第4题,秋冬季节晴朗天气时,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乙地夜晚气温迅速降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雾,这是乙地秋冬季节“十雾九晴”的成因。

晴朗天空多呈蔚蓝色,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的结果,A错误。

晴天拉萨阳光充足,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的结果,B错误。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夜晚月面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迅速降低,导致温度极低,与乙地秋冬季节“十雾九晴”成因相似,C正确。

挪威夜晚出现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答案:3.A 4.C逆温现象【命题情景】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至地面的距离下限称逆温高度,上下限的温度差称逆温强度。

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各季中均有逆温层存在。

据统计,银川市2015-2019年逐月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探究1 概括银川市2015-2019年的逆温时间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探究2 分析银川市逆温在秋冬季节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

[综合思维]探究3 说出逆温现象对银川市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提示] 1.总体上冬半年逆温强度和厚度大于夏半年;逐月逆温强度变化差异较大;8时逆温厚度始终大于20时逆温厚度。

2.秋冬季节多晴天,傍晚后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降低,上层空气温度仍然较高,因此形成逆温层;冬季银川市夜长而昼短,使得日照增温不足,辐射降温时间更长,使逆温层难以被破坏;银川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春迟秋早、夏热而无酷暑、冬长而无奇冷,因此逆温层在秋冬季节发生的频率较高且厚度大、强度高;秋冬季节,银川市植被覆盖率较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而使全区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导致地面保温能力不足,逆温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