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目录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四节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四节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一节地域分异及其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二节地域分异的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三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第五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一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第三节景观(自然地理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四节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五节自然区别单位的类型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六节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六章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土地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一节土地问题和土地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二节土地分级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第三节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第四节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第五节土地分等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第六节土地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第七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与发展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二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
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因素在地球表层系统作用的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
3、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5、土地覆被:是指自然物质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人工建筑、建设的产物。
6、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系统中有许多重复发生的过程和现象,比如昼夜的更替、季节的更替、冰川的进退、海陆的升降,以及生物的生死、物种的盛衰等。
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性。
7、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耗散系统,由于不断和外环境交换能量、物质和熵而能继续维持平衡的结构,对这种结构的研究,解释了自然界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
8、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9、地理景观: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每个地域(地段)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地表这些地域(地段)概称为地理景观。
10、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评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以及它对农、林、牧等各业生物生长及其他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11、试述水分循环的意义及其对地球表层物质能量传输的作用答:⑴水分循环的意义:①水循环是岩石圈风化壳产生机械运输的作用、促使地表各种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原因;②水循环是陆地上雕塑各种地貌形态、形成各种水域的重要机制;③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水循环是维持生物生命活动、形成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联系的纽带。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3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部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自然带:是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如:风化过程,成土过程,地貌过程等。
6地带段: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7显域性:把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8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9相: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德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0地方: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11微域性:是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填空1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2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的类型:较明显界限、较模糊界限、镶嵌状界线5土地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
8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生理适应能力,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10负熵:就是对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表示对熵的抵消。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
2耗散结构: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还是地理的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 (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 (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3、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3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被逐级输送,而是按照一定的转化效率,沿着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上逐级明显下降,这个转化效率就称为生态效率。 在生态系统中,生态效率平均约为10%。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问题。
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6.能够撰写科学论文和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现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自然地理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2.大气、水文、生态等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3.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1.实地调查方法;2.统计分析方法;3.空间分析方法。
3.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1.大气污染;2.水资源问题;3.生态破坏。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实地调查;3.分组讨论;4.汇报展示。
四、教学过程1. 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1.讲授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自转、公转及地球上各层的特点和功能;2.讲授大气、水文、生态等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介绍地球上大气、水文、生态等系统联系和作用;3.讲授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提高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认识和重视,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1.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掌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真实数据;2.通过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析能力。
3.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大气污染、水资源问题、生态破坏等自然地理问题;2.让学生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课上进行汇报展示,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对学生实地调查、分组讨论、汇报展示等进行评价;2.通过期末考试、作业评分等方式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地理学》;2.资源:地图、卫星影像、气象数据、水资源数据、生态数据等。
综合自然地理
名词解释1,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变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微观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指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输入和输出以及在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交换过程,可分为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3,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指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人为干扰的场合下,自然地理环境状态并不会变化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
4,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5,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6,垂直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7、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8、自然地理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继而对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议一定的等级系统。
9、景观:省(州)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直的区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邻景观区别。
10、土地: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11、土地生态设计: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正向演替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
12、土地类型演替: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换的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不在考试范围内)第⼀章综合⾃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什么是⾃然环境?⾃然地理环境(⾃然综合体、景观)是地球表层的⼤⽓、⽔、岩⽯、⽣物以及其他派⽣的⾃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2、天然环境和⼈为环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原有⾃然⾯貌基本上未发⽣明显变化的原⽣⾃然环境,如极地、⾼⼭、⼤荒漠、⼤沼泽、热带⾬林、某些⾃然保护区以及⼈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为环境是指那些⾃然条件经受⼈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之后,⾃然⾯貌发⽣重⼤变化的次⽣⾃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鱼塘、⽔库、运河等。
联系:⼈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类⼲预的⽅式和强度。
但它⾃⾝的演变和作⽤过程,则受⾃然规律制约。
如⽔库、运河的⽔量和流速等⽔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样,仍受⽓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环境和天然环境⼀样,同属于⾃然环境。
3、试述⾃然地理学的学科分⽀和它们的研究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相应于这三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和区域⾃然地理学。
部门⾃然地理学研究组成⾃然地理环境的某⼀要素,即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候学、⽔⽂地理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壤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然地理环境作为⼀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规律。
区域⾃然地理学研究⼀定区域⾃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研究,故可分为区域部门⾃然地理和区域综合⾃然地理。
前者如区域⽓候、区域⽔⽂、区域地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等,后者对某⼀具体区域进⾏综合⾃然区划和⼟地类型的研究。
4、试述综合⾃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重点:讲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
难点:具体单位的划分。
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概述一、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
但是,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
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地理某一个组成成分为对象进行划分,如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所以说,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领域。
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自然区划课件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 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 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 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 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 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 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第7页,共45页。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不同 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
第13页,共45页。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 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 行区划:①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 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 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 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 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③在此基础上逐 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带的划分应该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 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
第18页,共45页。
• 自然地带
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 带性区划单位。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 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在 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 成从属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 的显域景观型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优势分布。
一、概述
(一)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是确定
区域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方法。 广义:区划是确定地理界线的研究
第2页,共45页。
区划的特点
• 所划分的区域在空间上统一,不可分割 • 区划的对象是地域综合体 • 区划就是“地域系统法” • 区划不仅是划分,还有合并 • 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区划的理论基础 • 区划不排除分类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二、自然环境的组成(l)对流圈。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
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4)历史性
• 区域载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范围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 区域是反映自然、人文历史变化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区域状 况。如:华北平原历史性的含义与华北地块的变迁、东部 海岸线的变迁、黄河、淮河、海河的冲刷堆积及摆动等现 象,关系密切。 • 经济区也是反映社会经济一定阶段的状况,西安镐京、汉 城、唐城等,都是不同时期京都的所在。目前的西安城墙 是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保存也最为完整的明城基础上修建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 • 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域是可变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自然区域变化慢些,社会经济政治区域变化 快些。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
• 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地域研究方法,是关 于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或合并的研究,它 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程度 对地域进行逐级的划分与合并的过程,从 而划分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 对不同级别的区划单位而言,随等级变低 相似性程度愈来愈大,差异性程度愈来愈 小。 • 划分和确定自然区域界限,是自然区划的 关键。
• 植被:森林(各种热量带的森林:赤道雨林、热带季雨林、
• 土壤: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
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
• 第一节 务 • 第二节 理论)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综合自然区划概念、主要内容与任
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理(原理、 综合自然区划的具体方法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问题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介
一、区划的概念和分类
• 1、区域的基本特征 • (1)区域的物质性
• 从哲学上讲,区域是空间的范畴,是空间的一部 分,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区域大体上可以 分成自然区(如综合自然区、地貌区、黄土高原 地区 )、社会经济区(如行政区、军事区、经济 区、宗教区、文化区 )和自然技术社会过渡型区 (如技术经济区、作物果树适宜栽培区、疾病医 疗地理区、供暖区等)三类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学时:2学时重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难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一、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注意差异: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1,系统论: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用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a,三分法:三个组织水平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b、西方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c、苏联的二分法:1950年后对中国的影响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内容附属其中)d、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地理学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狭义、社会和文化地理)2)三层次:系地理、小学综合地理和中学综合地理三)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和区域实践研究。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研究)(二)、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维的影响下处于危机之中,应对这种差异的努力并没有削弱分析思维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哈特,海特纳。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拉泽(决定论),维达尔·勃兰特,布鲁纳(可能性理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赫伯森,帕萨格,伯格,格里戈里耶夫,伊萨琴科。
2,大量综合问题的存在,促使综合思潮获得重视(1)跨学科边缘领域的研究;(2)控制论思潮对系统论的影响;(3)科学和普通科学的兴起。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综合自然区划
地区(次一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 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 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森林草原。
3. 区域共扼性原则
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 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
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 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同 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 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一个组成要素为 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地貌区划
如
以气候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气候区划
以水文为对象所进行的水文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 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 的区域等级系统。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 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 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 (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
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
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
(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 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 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 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因 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 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 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Afekdzw综合自然地理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具体而言:(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3)研究自然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5)揭示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4、(德国)洪堡——自然地理学李特尔——人文地理学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生命的存在(4)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特性(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特征)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组成结构、区域结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8、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分类(功能类型)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9、自然地理系统概念是由岩石、大气、水、生物等物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巨大的物质系统。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10、自然地理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功能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1、地球自转的重要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地球自转使自然地理系统中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成为可能(3)地球的自转使地表运动物体发生偏转(4)潮汐作用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昼夜逐渐变长(5)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海陆变化、气候变换和生物进化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1与12选一)(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2)在地球表面划分出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界线(3)地球的公转使四季不等长(4)黄赤交角存在周期性的缓慢变化(5)地球偏心率发生周期变化(6)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7)黄赤交角、偏心率和岁差三者的综合效应可引起夏季高纬地区入射太阳辐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重点:讲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
难点:具体单位的划分。
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一、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
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
但是,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
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地理某一个组成成分为对象进行划分,如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所以说,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领域。
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第二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一、区划的理论依据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主要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的,而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分异规律便成为其理论基础。
二、区划的原则
区划的原则有许多种提法,如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生物气候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陈传康教授认为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都有自己的年份、发生和发展历史,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性特征。
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元的划分。
2.相对一致性原则:是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一大补充。
在划分区域系统时,必须注意区域单位内部特征的一致性,划出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
但最大一致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果把最大一致性看作是绝对的,综合自然区划就无法进行了。
对不同等级系统来说各自的一致性是不同的。
(高级单位)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的大致相同;(次一级单位)地区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森林草原。
3.区域共扼性原则: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
盆地之所以成为一个盆地,是因为其周围被山地所包围,反之,没有周围的山地也就无法显示四川盆地的盆地特征。
如柴达木盆地的归属问题曾引起长期争论,李世英、杨纫章强调把柴达木盆地划归蒙新高原或西北区,原因是自然条件各方面都具有温带荒漠的色彩。
只能证明柴达木在类型方面与蒙新荒漠、半荒漠类似,却不能证明柴达木
应属于蒙新高原。
柴达木呈东西向展布于青藏高原北缘,处于高原向西北干旱区域的过渡区,北部的阿尔金山属青藏高原外缘山地,柴达木盆地是被青藏高原众山脉所包围的盆地。
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应划在青藏高原内部,另外从发生一致性原则出发,也不应该从青藏高原中划出去。
4.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自然区划中应用最成功的原则。
它能反映出自然地理区域的发展分化的规律性,所以应用最广泛。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区域内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这些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如果一种要素发生变化,导致与它相联系的其它要素发生变化,以致影响到自然综合体的特征或性质的变化。
综合性原则系统要分析这些组成要素的特征、性质和各自在综合体中的作用,同时更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综合体的制约程度。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会发现各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找到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导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形成和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
所以,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强调主导因素的作用,即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如我国综合自然区划分中,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
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三、区划的方法
贯彻区划的原则,必须运用相应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原则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
区域共扼原则——类型制图法
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合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网格分析法)
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
1.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因此对于要进行区划的地域和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形成和演变、分异的历史背景、自然特征成因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