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岩浆弧:侵入岩--满子营花岗侵入岩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四、扬子古陆南缘:被动陆缘盆地
丹凤群
刘岭群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古地理轮廓
刘岭群:构造属性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2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火山岩系--二郎坪群
空间展布:二郎坪群夹于朱阳关断裂和瓦穴子断裂之间, 呈北
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两类火山岩组合:一是包括枕状熔岩、块状熔岩在内的火山岩 系(大庙组)(SSZ超级俯冲带);一是由基性熔岩、辉长辉绿
岩、辉长岩构成的铁镁质岩石组合(富集型洋中脊EMORB)。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地质时代
西秦岭的隆升剥蚀历史对金矿保存和勘探的意义
西秦岭的隆升剥蚀历史对金矿保存和勘探的意义罗金涛1,张宝月1,李睿1,马亚军1,邱亮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西秦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矿床类型多样,品位普遍较高,迄今为止已发现金矿床(点)两百多个,已探明黄金储量高达千余吨。
故西秦岭地区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找矿经济效益丰厚。
本文以西秦岭的隆升历史和剥蚀深度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其对金矿保存和探究意义的角度为切入点,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低温年代学方法定量地限定西秦岭的隆升剥蚀。
为金矿成因、区域成矿规律总结和远景成矿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导金矿的勘探和开采。
关键词:西秦岭;隆升剥蚀;金矿;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图分类号:P 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040-07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07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繁复的地质构造作用,如超大陆裂解、洋壳俯冲、洋陆演化、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共同挤压、陆内造山等。
秦岭构造带是复合型的造山带,它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带复合而成,具有复杂时空组合关系,成为一个强烈且复杂的独具特征的大陆造山带(米宝昕等,2020)。
这些构造演化过程接力形成了如今的秦岭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冯益民等,2003),在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张国伟等,2000)。
西秦岭地区位于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祁连山造山带三大构造带的接壤部位。
其主要包括:秦岭微板块、商丹缝合带(图1)、勉略缝合带、华北板块南缘、扬子板块北缘(张国伟等,2001)。
目前前人对西秦岭的金矿成矿类型研究稍有分歧,但可大致分为:少数中低温热液型、矽卡岩型,总体上以微细浸染型(卡林型)、类卡林型、蚀变岩型、造山型为主。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许志琴;李源;梁凤华;裴先治【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5(089)004【摘要】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条位于两者之间的220~204 Ma的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的存在,提供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新的视角,为此,我们提出南秦岭的勉略蛇绿岩带向东通过宁陕湘河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和大陆俯冲与深俯冲造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缘连接,构成“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缝合带新模式.沿着这条边界,南秦岭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南部的南秦岭被动陆缘单元和北部的南秦岭主动陆缘单元,后者向东的延伸由于南、北板块之间三叠纪的剪切碰撞而尖灭.【总页数】10页(P671-680)【作者】许志琴;李源;梁凤华;裴先治【作者单位】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秦岭-大别-苏鲁印支造山带连接枢纽的形成时代——来自宁陕断裂带同构造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的限定 [J], 李源;许志琴;裴先治;张健;赵佳楠;张岚;武勇2.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应力场、构造运动特征以及超高压变质带折返机制的研究 [J], 徐纪人;赵志新3.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变形分析 [J], 林伟;王清晨;石永红4.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J], 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赖绍聪;李宗会5.大别——苏鲁造山带石榴石橄揽岩——地幔过渡带的信使 [J], 杨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秦岭-大别造山带
宽坪群
2. 震旦纪—早奥陶世阶段
商丹缝合带中除了有中新元古代蛇绿 岩外,还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块 ( 447 - 3 5 7 Ma) 和 俯 冲 型 的 花 岗 岩 (444Ma),说明这一阶段沿商丹带又 拉开形成洋盆。
469.7±7Ma
6
点数
5 4 3 2 1 0
QL01T01 (N=35) ICP-MS SHRIMP
4. 三叠纪阶段
高压、超高压兰片岩、榴辉岩以及古地磁 证据表明,秦岭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晚 三叠世,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依次沿勉略带 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造山带。秦 岭—大别洋的闭合由东(中晚三叠世)向西 (中侏罗世)呈剪刀差式进行。 随着古生代陆块的漂移、重组,东欧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扬子 地台联成一体,于是古亚洲大陆形成。
439.5±9.5Ma 427.7±7.5Ma
(据陆松年)
干岔口群火山岩
3.中奥陶世—二叠纪阶段
该时期勉略洋盆开始打开,在勉略洋与商 丹洋之间分离出秦岭微板块。此时秦岭微板块 向北俯冲形成一系列俯冲型花岗岩,形成活动 大陆边缘,勉略带由于拉开成洋盆形成被动大 陆边缘。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时期,商丹带在太白 山、宁陕一带首先发生初始点碰撞,形成俯冲 碰撞型花岗岩。由于俯冲速度较慢,此时没有 发生造山。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1.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 中元古代时期以古老陆块的扩张裂解作用为 主,形成了复杂的秦岭—大别裂谷系,即以豫、 陕边界为中心,出现了三叉裂谷系。中元古代晚 期—新元古代早期裂谷拉张形成小洋盆。在晋宁 运动的影响下,中新元古代的裂谷和小洋盆发生 拼合。
年龄 (亿 年)
7
点数
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苏文;刘景波;陈能松;郭顺;巴金;张璐;刘新;施雨新【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5【摘要】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工作切入点,在现有和新增各种数据分析、解释、研究基础上,描述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Based on the geological,petrological,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of the East Qinling-Dabie Mountains,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event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Mountains,their geochronology and tectonic background.The geochronologic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for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events since Proterozoic,and a geological map with age data of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event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Mountains is compiled.【总页数】23页(P1573-1593,1849-1850)【作者】苏文;刘景波;陈能松;郭顺;巴金;张璐;刘新;施雨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二录井分公司,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5;P597.3【相关文献】1.西秦岭与赛什塘铜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岩浆源区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 [J], 付长垒;闫臻;郭现轻;牛漫兰;陈雷;夏文静2.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J],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3.东秦岭-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北部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系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 王艺芬;徐贵忠4.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三叠纪两次岩浆活动:年代学记录、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J], 杨俊泉;刘永顺;张素荣;杨永恒;张锋;戎合5.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陈廷愚;牛宝贵;刘志刚;富云莲;任纪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刘 健,段宗奇,梅 西,刘青松,张训华,郭兴伟,吴志强,王 红,王飞飞,陈 彬,张 欣,安郁辉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late Neogene to Quaternary sequence on the Central Uplif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LIU Jian, DUAN Zongqi, MEI Xi, LIU Qingsong, ZHANG Xunhua, GUO Xingwei, WU Zhiqiang, WANG Hong, WANG Feifei, CHEN Bin, ZHANG Xin, and AN Yuhui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1017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北康盆地基底卷入断层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Features of th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in the Beikang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4): 116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DOI: 10.16562/ki.0256-1492.2021101701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刘健1,2,段宗奇3,4,梅西1,刘青松5,张训华1,郭兴伟1,吴志强1,王红1,王飞飞1,陈彬1,张欣1,安郁辉6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237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4.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 1001015.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磁学中心,深圳 5180556.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摘要:CSDP-2孔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其孔深超过2 800 m 。
【地理知识】秦岭简史一起来了解6亿年前的古秦岭!
【地理知识】秦岭简史一起来了解6亿年前的古秦岭!6亿年前,今天我们称之为大秦岭的地方,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即古秦岭洋。
在古秦岭洋两岸,一南一北,有两个地理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遥相呼应!4亿年前,地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构造运动。
在以苏格兰加里东山命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开始隆起,并逐步上升为陆地。
这时,大秦岭南部的大巴山,依然沉浸在海水之中。
3.75亿年前,地球开始了新一轮造山运动。
在以德国海西山命名的“海西运动”中,大秦岭南部的大巴山隆起,并上逐步升为陆地。
至此,大秦岭全部浮出海面,呈现出完整的陆地样貌。
这时,如今称之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尚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相通,横贯欧亚大陆南部,气候温暖,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被称之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随后,广泛发生了(1)印支运动,(2)燕山运动和(3)喜马拉雅运动,合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于是,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相继褶皱升起,沿“古地中海”形成了欧亚东西向巨大褶皱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古地中海大大缩小,世界大陆和海洋大致形成了现今格局。
上述三大造山运动主要影响大秦岭西部,对大秦岭地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印支运动”,改变了以前“南海北陆”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地理环境发展进程。
2.4亿年前,印度板块以较快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的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大秦岭与青藏高原结合部(四川西部、甘肃和青海南部)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
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了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运动学
与动力学
杨文采;余长青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1(044)003
【摘要】中国中央造山带东部的大别-苏鲁是全球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本文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和综合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一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复杂性.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碰撞后大别-苏鲁地体的俯冲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由于两个克拉通之间的倾斜碰撞,产生旋转与局部的拉张为岩石折返造成了良好条件.扬子的旋转也形成一对剪切力使俯冲海洋岩石圈断开和陆块反弹.然而由于南北压挤力的继续作用与大别-苏鲁地体的折返,扬子克拉通继续向大别苏鲁地体下方俯冲.这种陆-陆俯冲携带了大量大陆物质进入上地幔,诱发部分熔融和后期的地幔上隆.本文给出了大别-苏鲁演化动力学的修正模型.
【总页数】14页(P346-359)
【作者】杨文采;余长青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
2.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碰撞后韧性伸展构造框架 [J],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张泽明
3.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J], 范桃园;石耀霖
4.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 [J],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游振东
5.关于含柯石英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年龄的讨论 [J], 张希道;宋明春;王仁民;张华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4(19)5【摘要】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
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
【总页数】7页(P736-742)【关键词】加积楔;大陆板块;浅变质岩;高压变质岩;大别-苏鲁造山带【作者】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元保;郑永飞;龚冰2.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元保;郑永飞;龚冰3.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J], 邱检生;胡建;李真;刘亮4.俯冲大陆熔融: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J], 赵子福;郑永飞;黄洁5.大别造山带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信息——来自大理岩铅同位素的证据 [J], 刘富;周汉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的证据:新元古代多成因花岗质片麻岩
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的证据:新元古代多成因花岗质片麻岩宋明春;韩景敏;宫述林【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年(卷),期】2007(27)2【摘要】花岗质片麻岩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石单元,其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段——山东胶—莒南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主要由以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代表的荣成片麻岩套、以粗粒含角闪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代表的月季山片麻岩套和以含霓石碱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代表的岚山头片麻岩套等组成。
花岗片麻岩主体属于高K钙碱性系列。
相比而言,荣成片麻岩套碱质较低、贫钠,月季山片麻岩套相对富碱质、富钠、富铁镁、低硅,岚山头片麻岩套则富硅钾、贫铝铁镁。
荣成岩套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点,月季山岩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点,岚山头岩套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构成了较完整的碰撞造山型花岗岩系列:陆陆碰撞主造山期,形成同碰撞双花岗岩,其中荣成岩套形成时间略早,深俯冲到地幔中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而月季山岩套是在超高压岩片快速折返过程中形成的;碰撞造山后期地壳伸展,形成岚山头片麻岩套。
【总页数】11页(P22-32)【关键词】花岗质片麻岩;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荣成片麻岩套;月季山片麻岩套;岚山头片;麻岩套【作者】宋明春;韩景敏;宫述林【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45;P588.121【相关文献】1.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约束--来自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代学证据 [J], 李滨2.苏鲁造山带胶东区段花岗片麻岩类的常量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证据 [J], 薛怀民;刘福来;孟繁聪3.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泰山岩套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证据 [J], 王世进;万渝生;宋志勇;杨恩秀;王伟;董春艳4.大别山鲁家寨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扬子克拉通北东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证据 [J], 孙洋;马昌前;张超5.苏鲁造山带五莲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的Sr-Nd同位素证据 [J], 薛怀民;刘福来;孟繁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
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高长林【摘要】秦岭-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北纬30°与34.5°之间,其南北分别为扬子与华北地块。
通常以青海共和盆地以东至河南南阳盆地以西区间统称秦岭,并往往又以甘肃微成盆地为界,东西分别称东秦岭和西秦岭,又以南阳盆地以东到郯庐断裂以西称为大别造山带。
近年来工作表明,东秦岭/西秦岭/大别造山带三者的构造演化之间既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所不同。
三个造山带的相似处是:它们都位于古中国洋的东段,即古中国洋的形成演化是相似的,就是说,在晚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具相似的演化特征。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1页(P498)【关键词】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阳盆地;构造演化;西秦岭;中国大陆;青海共和盆地;演化特征;华北地块【作者】高长林【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秦岭—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北纬30°与34.5°之间,其南北分别为扬子与华北地块。
通常以青海共和盆地以东至河南南阳盆地以西区间统称秦岭,并往往又以甘肃微成盆地为界,东西分别称东秦岭和西秦岭,又以南阳盆地以东到郯庐断裂以西称为大别造山带。
近年来工作表明,东秦岭/西秦岭/大别造山带三者的构造演化之间既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所不同。
三个造山带的相似处是:它们都位于古中国洋的东段,即古中国洋的形成演化是相似的,就是说,在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具相似的演化特征。
三个造山带的差异是:之一是西秦岭勉略有限洋盆(D—C—T2),而它的东延(东秦岭—大别)是一个拗拉槽,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差异;之二是大别的热窿伸展(J3—K1)。
秦岭—大别古生代的板块构造特征:东秦岭为一洋二陆(华北古板块、古秦岭—大别洋、扬子古板块);西秦岭为二洋三陆(华北古板块、古秦岭洋、古秦岭微板块、勉略洋和扬子古板块);大别为一洋二陆(华北古板块、古秦岭—大别洋、扬子古板块)。
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
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构造结合地带。
该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岩出露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是研究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等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场所。
该地区自西向东分别出露浅、中、深不同层次的构造特征,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形成演化等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地球科学家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认识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与此同时,针对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震学研究尤其是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研究,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
基于此,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布设在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的352个地震台站从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记录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使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反演得到了研究区高精度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8秒~83秒的相速度结构。
通过反演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频散曲线,本文构建了造山带及周边区域岩石圈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旨在为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等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发展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
本文提出了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即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中考虑了有限频效应,该方法可根据背景噪声数据获取大陆尺度高精度的宽频带(10~150秒)面波相速度结构。
本文以美国西部为例,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利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获得的相速度结构与该区域已有的基于背景噪声数据获取的相速度结构(20秒和3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60秒和70秒),证明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在获取高精度宽频带相速度结构方面的可靠性。
此外,本文发展了基于有限频的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
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得到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30秒和4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证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可以获取高精度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
华北地台和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生代花岗岩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华北地台和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生代花岗岩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洪大卫;王涛;童英;王晓霞【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3(010)003【摘要】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华北地台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生代花岗岩与同时代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类似的Sr、Nd同位素特点,许多花岗岩和火山岩还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已积累的大量Sr、Nd同位素资料,从整个华北地台岩石圈的角度论证了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富集的性质、富集地幔发生的时代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指出本区岩石圈富集地幔的形成是在Pangea超大陆裂解时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减薄,被拆沉的太古宙古老地壳重循环进入地幔改变了地幔成分所致,说明超大陆裂解、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减薄和富集地幔形成之间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超大陆裂解伴随着大陆地壳生长和消亡(重循环)的大体平衡.结合全球地震层析资料,进一步探讨了由俯冲大洋残片转化的下地壳同古老克拉通地壳物质在花岗岩源区中的重要意义.【总页数】26页(P231-256)【作者】洪大卫;王涛;童英;王晓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长安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相关文献】1.八达岭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华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对比 [J], 钱青;钟孙霖;李通艺;温大任2.大别-苏鲁造山带、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应力场对比 [J], 丁汝鑫;周祖翼3.桐柏山-大别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J], 颜代蓉;汪国虎;谭超;万能;叶琴4.俯冲大陆熔融: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J], 赵子福;郑永飞;黄洁5.西大别西北部浒湾变质带榴辉岩的年龄和性质及其对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多期演化的制约 [J], 吴元保;高山;刘小驰;杨赛红;邱华宁;杨启军;刘勇胜;袁洪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的构造运动特征
济阳坳陷的构造运动特征陈玉灵【摘要】初步探讨了中、新生代期间的印支、燕山、济阳、东营四次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是区域性伸展作用、大量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挤压以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等共同作用。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dosinian,Yanshan,Jiyang and Dongying tectonic movement and suggests tha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Jiyang depress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extension setting,metormorphic core complex developing,compression between north China plate and south China plate,and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32【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运动【作者】陈玉灵【作者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0 引言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该坳陷东以郯庐断裂与鲁东隆起相隔,西、北以埕宁隆起、渤南凸起与黄骅坳陷、渤中坳陷相邻,南以齐广断裂与鲁西隆起分界,西南与临清坳陷相连。
坳陷东部处于渤海海域,陆上部分面积约2.65×104km2,是胜利油田的主要勘探区域。
济阳坳陷自1961年华8井在东营组获得工业油流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期间,以下第三系河湖相地层为主体的油气勘探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产区。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徐政语;卢文忠;林舸;刘池阳;王岳军;郭锋【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05(40)2【摘要】江汉叠合盆地地处扬子地区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是中生代中期以来在扬子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海陆交互相陆相叠合盆地,其中充填了厚逾10 000m的中三叠世新近纪陆源碎屑岩系。
据印支期以来的造山活动历程与成盆演化特点,将盆山耦合过程划分为造山前期、主造山期、造山后期与非造山期4个阶段,将盆地充填层序划分为陆架边缘、前陆、断陷和坳陷4个(盆地世代)超层序。
依据盆内沉积物碎屑组份分析,发现中三叠世江南造山带进入强造山活动期,白垩纪末进入造山带坍塌后的活动平静期;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主造山活动阶段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古近纪末处于非造山活动相对平静阶段。
盆区整体呈现东部造山活动早,山带隆升早,持续时间长,剥露地层较快较早进入变质岩层段;西部造山活动时间晚,隆升时间相对较晚,剥露地层在早侏罗世初期才依次切入变质岩层段;盆地南、北缘山带总体呈现多幕式差异隆升过程。
【总页数】19页(P179-197)【关键词】江汉叠合盆地;秦岭-大别造山带;江南造山带;差异隆升;充填样式;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环境【作者】徐政语;卢文忠;林舸;刘池阳;王岳军;郭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相关文献】1.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J], 李曰俊;陈从喜;买光荣;曾强;罗俊成2.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J], 李双应;魏星;谢伟;程成;李敏;胡博;柴广路3.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研究:西秦岭中带泥盆纪小型克拉通盆地的沉积特征及盆地格局 [J], 杜远生4.秦岭造山带东段中新生代的隆升:洛南、山阳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 徐世钊;余尚江;李玮;宁奥杰;郑成鹏5.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J], 王国灿;杨巍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张泽明;游振东【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1995(069)004【摘要】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
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
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
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
(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
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
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
(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总页数】20页(P306-325)【作者】张泽明;游振东【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相关文献】1.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氯含量和流体盐度关系的研究 [J], 张灵敏;刘景波;程南飞;叶凯;郭顺;陈意;毛骞2.大别-苏鲁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多样性及其成因 [J], 刘晓春;胡克;李学燮;康维国3.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4.新疆西南天山哈布腾苏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和蓝片岩的岩石学及变质演化 [J], 施建荣;刘福来;刘平华;孟恩;刘超辉;杨红;王舫;蔡佳5.青龙山榴辉岩的退变质显微结构及相关的物质迁移--南苏鲁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流体活动的证据 [J], 杨天南;徐文华;陈方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秦岭造山带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杨志华;王北颖
【期刊名称】《河南地质》
【年(卷),期】1994(012)004
【摘要】详细讨论了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它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对其形成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是中生代以来,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
对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表层构造特征以及它和深层构造的关系、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断层与界面的区分及成矿作用等都提出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
【总页数】14页(P241-254)
【作者】杨志华;王北颖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对大型调水工程几个重大问题的再认识 [J], 汪易森;
2.对世界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J], 郑彩荣
3.对世界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J], 郑彩荣
4.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识与体会 [J], 邓银银
5.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识与体会 [J], 邓银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磁性和密度界面分布特征分析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磁性和密度界面分布特征分析程喆;徐旭辉;吴其反;辛藜莉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4
【摘要】将磁性界面与密度界面分布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盆地的分布以及定量或半定量地了解沉积厚度.根据相关资料,结合重磁系列图件和解释图件,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洛阳-伊川地区、周口坳陷、合肥坳陷、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进行了分析,其中重力和磁场的界面深度仅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程喆;徐旭辉;吴其反;辛藜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100084;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14;P631.24
【相关文献】
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油气意义 [J], 黄泽光;方成名;杨潇;高长林
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J], 范小林;陈浙春
3.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综合地层分区 [J], 陈磷;左文超;徐春燕;李浩;黄波
4.《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一书出版 [J], 高长林
5.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圆满结束 [J], 程喆;武明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别—郯庐—苏鲁造山带复合旋转拼贴作用
大别—郯庐—苏鲁造山带复合旋转拼贴作用肖文交;周烑秀;杨振宇;赵西西【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0(15)2【摘要】郯庐断裂带的成生演化与含超高压变质带 ( UHP)的大别及苏鲁造山带存在较密切的时空关系。
郯庐断裂带所在的构造位置应是晚二叠世华北与扬子地块碰撞时的根带。
UHP岩石的折返过程可能发生于华北、扬子地块的大角度旋转、拼合过程中。
在华北与扬子地块的造山后期或者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中所记录的构造形迹经晚中生代以来的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叠加而逐渐呈现复杂的构造组合 ,所谓“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平移即是其中的一种运动方式。
华北与扬子地块碰撞造山作用与陆内变形最终造就了大别—郯庐—苏鲁复合造山带。
【总页数】7页(P147-153)【关键词】大别-郯庐-苏鲁复合造山带;旋转拼合;郯庐断裂带;碰撞造山作用【作者】肖文交;周烑秀;杨振宇;赵西西【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地质矿产部航测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相关文献】1.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的限定[J], 余顶杰;王勇生;杨秉飞;王海峰2.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壳、幔结构和陆内"俯冲"的耦合效应 [J], 滕吉文;闫雅芬;王光杰;熊熊3.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 [J], 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刘鹏举;孙加鹏4.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关系探讨 [J], 李洪奎;陈莉;韩廷宝;耿科;禚传源;梁太涛;;;;;;5.郯庐断裂带南段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构造复合(叠加)的显微构造证据 [J], 杨晓勇;杨学明;刘德良;王奎仁;戴金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张培强;万志博;马宇【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5(12)2【摘要】苏鲁-大别合计延伸上百km的含柯石英、金刚石、蓝闪石矿物及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目前被认为是华北与华南地块拼合过程中发育的同一造山带的产物,其在早、中三叠世还是一体的,晚三叠世开始平移或走滑而错开为东西两段。
至今,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被平移或走滑至目前所在的位置(王小凤等,2000;徐嘉祎,1981)。
随着对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榴辉岩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构造年代学的应用,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
【总页数】2页(P197-198)【作者】张培强;万志博;马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氯含量和流体盐度关系的研究 [J], 张灵敏;刘景波;程南飞;叶凯;郭顺;陈意;毛骞2.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 [J], 刘晓春;江博明;李三忠;崔建军;刘鑫;娄玉行;曲玮3.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原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J], 迟振卿;戚学祥;姚培毅;许志琴;王永;齐金忠;刘训;陈方远;宋圣荣;李德贵;王玮龙;王大宁;闵隆瑞4.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研究 [J], 吕古贤;胡宝群;罗毅甜;刘瑞珣;王方正;刘智方5.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 ( 8!<<<;A>>;? ) 资助。 ! 本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岩浆发展规划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胡圣标,男, !<@= 年生,博士,研究员,地热学专业,^M-,C: GQ’R‘ M-,C: ,*I-G: -I: I)
((7.
%&"# ’!"()$)*+&# ,+-+&#! 岩石学报 &FF$ , &( (%)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 #=;;;! ! ! "#$%&%’%( )* +(),)-. /#0 +()1.2.$&3$,42&#($( 53/0(6. )* 73&(#3($,8(&9&#- !;;;#< ,42&#/ # ! 5#2’&3/, 7’:;(.,<(*(& #=;;;! ,42&#/ #;;> =;? ==; 收稿, #;;> =;@ =!A 改回!
图 (! 东秦岭"桐柏"大别 ( O) 和苏鲁 ( P) 带地质背景
( 据 G) !" #$’ , &FFF ;B)2* 12C DE12*, &FFF , 012* 12C P;2*, (--. 等) 裂变径迹样品采集及年龄分布格局
Q,*’ (! L);?;*,41? :)RR,2*( S6;9 G) !" #$’ , &FFF ;B)2* 12C DE12*, &FFF , 王清晨、 从柏林, (--. )12C T19U?)C :,R): 12C S,::,;2 R6145 1*): ,2 V1:R)62 W,2?,2*"I;2*X1,"Y1X,) ( 8)12C T<?< X)?R
关键词! ! 秦岭"大别"苏鲁;磷灰石裂变径迹;抬升剥蚀;冷却史 中图法分类号! ! #$%&’ & ! ! 横亘于我国大陆中部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是三叠 纪扬子向华北俯冲后形成的造山带 ( 图 () ( )’ *’ , +, !" #$’ , (-.- ; (--/ ;012* !" #$’ , (-.- ;3145)6 !" #$’ , (--7 ;89): !" #$’ , (--7 ;+,;< !" #$’ , (--7 ;=;>?)@ !" #$’ , (--A ; 王清晨、 从柏 林, (-.- ;B)2* 12C DE12*, &FFF ;G) !" #$’ , &FFF ) 。因其大规 模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出露而开展了大量的岩石学、 年代学 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前白垩纪的深俯冲 和超高压变质过程; 而对白垩纪以来的晚期抬升剥蚀过程则 较少涉及。近几年来, 低温年代学研究, 包括磷灰石和锆石 裂变径迹分析与 ( H"IE) J 3) 定年才逐渐开展起来, 这对研究 深俯冲的后效及现今出露于地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最终 出露时间与抬升剥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比较零星, 且只报道了径迹 视年 龄 和 封 闭 径 迹 平 均 长 度 ( 陈 江 峰 等, (--$ ;012* 12C G12*, (--. ;K;245E))6) !" #$’ , &FFF ; 许长海等, &FF( ) , 最近, L6,99)6 !" #$’ ( &FF& ) 报道了东大别地区的裂变径迹数据, 并 且认为东大别地区的抬升冷却与郯庐断裂在 M %$ N (F B1 的 活动有关。=),2)6: !" #$’ ( &FF/ ) 报道了东大别地区锆石和磷 灰石 ( H"IE) J 3) 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 指出 (($B1 以 来该区除 .F M %FB1 间以及在造山带核部较两翼抬升剥蚀有 所增强外 ( 许长海等, &FF( ) , 整体经历了较为均一的缓慢抬 升过程。为了系统了解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抬 升冷却速率的空间变化, 我们分别在不同地区进行了系统的 样品采集工作, 包括大别 %% 块, 东秦岭 /7 块, 桐柏 &A 块和苏 鲁地区 &- 块, 共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数据 (FF 个, 封闭 径迹长度分布数据 .A 个, 磷灰石 ( H"IE) J 3) 年龄 (& 个。 鉴于有关数据将分区陆续发表, 本文不拟重复报道这些 数据, 而是以综述的方式, 从整体和区域的角度着重数据的 统计分析、 区域对比以及讨论白垩纪以来造山带不同区段抬 升冷却轨迹的时空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V;>@< \ #;;> \ ;#! ( ;? ) V!!@AVA=
53%/ >(%:),)-&3/ 7&#&3/" 岩石学报
秦岭 !大别 !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 — — —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
胡圣标! " 郝杰! " 付明希! " 吴维平# " 汪集
!
$% &’()*+,-.! ,$/0 1,(! ,2% 3,)*4,! ,5% 5(,6,)*# ,5/78 1,9-)*!
"# $%,"&’ (,)# *+,,# ,- &./ ,&.0 (12 34452 67.’8’9: /7.#/&;9’. &./ :’’<9.0 =9>;’?@ ’A B9.<9.0!C&D97!$#<# 3H (I) : HHJK L HHKM ’?’07.>:&E&;9;7 A9>>9’. ;?&:F ;=7?G’:=?’.’<’0@ :’.>;?&9.;>2 !"#$ %&#’()(*+"$ ,+-+"$, ND>;?&:;" " / B.B-C .D !;; )(E -F-B,B( D,GG,.) BH-IJ( /2K)L-B- DH.M FH.D,C(G IH.GG,)* B’( (-GB(H) N,)C,)* ,)B. B’( 9-)*BO( PH-B.), B’( K.)*Q-, ,)B. B’( 9-)*BO( D.H(C-)L B’HRGB -)L D-RCB Q(CB, B’( S-Q,( -)L B’( &RCR %$6 M(B-M.HF’,I Q(CBG, FH.T,L( - L-B-Q-G( B. (T-CR-B( B’( C-B( 3(G.O.,I -)L P()O.,I L()RL-B,.) -)L I..C,)* ’,GB.HU .D B’( N,)C,)*VK.)*Q-,VS-Q,(V&RCR Q(CB .) - H(*,.)-C GI-C(: /2K -*(G .D QRB .CL(H B’-) B’-B .D B’( 7.HB’ N,)C,)*: K’( 7.HB’ N,)C,)* ,G I.MF-H-QC( E,B’ B’( G.RB’ N,)C,)* ,G G,M,C-H B. B’( $R-)*C,)* /)B,IC,)(, B’( K.)*Q-,VS-Q,(V&RCR -H(-: 2H.M B’( ).HB’ N,)*C,)* B. B’( S-Q,(, B’( /2K -*(G B()L B. L(IH(-G( B.E-HL B’( K-)CR 2-RCB, QRB *()BCU B’( K.)*Q-, S-Q,( &RCR Q(CB E-G ).B ,)IH(-G(L ,) &RCR: P.MF-H,)* E,B’ /2K -*( F-BB(H) .D B’( .H.*(),I Q(CBG ,) B’( E(GB(H) P’,)-, R)L(H B’( G-M( I.)B,)R.RG I.MFH(GG,.) GUGB(M .D L(D.HM-B,.): W(C-B,T( B. B’( (-HCU GB-*(XG (Y’RM-B,.) .D B’( %$6 H.IJG, -) .T(H-CC I..C,)* F-B’G D.H B’( %$6 M(B-M.HF’,I Q(CB I-) Q( .RBC,)(L, -)L ,B G’.EG B’-B B’( F.GBVM-*M-B,I( Z !#; 3- ) I..C,)* E-G MRI’ M.H( -)L B’-B B’( 9-)*BO( D.H(C-)L B’HRGB -)L D-RCB Q(CB, B’( M.L(GB -)L (T()(H B’-) B’( (F,G.L,I -)L LH-M-B,I I..C,)* ,) B’( (-HCU GB-*(G, [RGB .E(L B’( $R-)*C,)* -)B,IC,)( -)L B’( G.RB’ N,)C,)* E(H( I..C(L B. B’( -F-B,B( D,GG,.) BH-IJ IC.GRH( B(MF(H-BRH( MRI’ (-HC,(H, PH(B-I(.RG FCRB.)G B’-) B’( .B’(HG: K’( M.L(C(L B’(HM-C ’,GB.H,(G, Q-G(L .) B’( D,GG,.) BH-IJ L-B- -)L ,)I.HF.H-B(L E,B’ -T-,C-QC( /H \ /H -)L ]V/H L-B-, (Y’,Q,B D-,HCU G,M,C-H B’H((VGB-*( I..C,)*, GB-HB,)* E,B’ -) ^-HCU PH(B-I(.RG H-F,L I..C,)* (T()B, .E(L QU - F(H,.L .D H(C-B,T( B’(HM-C GB-Q,C,BU J((F,)* B’( H.IJG -B -F-B,B( F-HB,-C -))(-C,)* O.)( B(MF(H-BRH(G, -)L ()L,)* E,B’ - )(E F’-G( .D -II(C(H-B(L I..C,)* LRH,)* B’( 6C,.I()( B. H(I()B: K’( D,HGB I..C,)* F’-G( ’-G Q(() GR**(GB(L B. H(DC(IB B’( C-H*(VGI-C( BH-)GB()G,.)-C L(D.HM-B,.) E’,I’ ,G -BBH,QRB(L B. B’( ^-HCU PH(B-I(.RG (-GBE-HL B(IB.),I (GI-F( -)L 6-I,D,I Q-IJ-HI (YB()G,.): K’( Q(BE(() Z !?; Z !!; 3-, FH(G()B /2K -*( F-BB(H) ,G, B’(H(D.H(, Q-G,I-CCU I.)(L QU B’( PH(B-I(.RG H-F,L I..C,)* (T()B QRB D,)-CCU G’-F(L B’H.R*’ -IB,T( D-RCBG: O7@ P’?/>" " N,)C,)*VS-Q,(V&RCR Q(CB;/F-B,B( D,GG,.) BH-IJ;%FC,DB -)L L()RL-B,.);P..C,)* ’,GB.HU 摘" 要" " 总计 !;; 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 秦岭至黄陵背斜、 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 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 相似, 而北秦岭则与桐柏V大别V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 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 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 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 桐柏V大别V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 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 即岩浆活动期( Z !#; 3-) 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 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 扬子前陆冲断带、 黄陵背 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 Z !!;_ ) 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 /H \ /H 和 ]V/H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 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 (!) 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 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 (#) 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 (=) 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 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 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