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 ( 8!<<<;A>>;? ) 资助。 ! 本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岩浆发展规划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胡圣标,男, !<@= 年生,博士,研究员,地热学专业,^M-,C: GQ’R‘ M-,C: ,*I-G: -I: I)
((7.
%源自文库"# ’!"()$)*+&# ,+-+&#! 岩石学报 &FF$ , &( (%)
图 (! 东秦岭"桐柏"大别 ( O) 和苏鲁 ( P) 带地质背景
( 据 G) !" #$’ , &FFF ;B)2* 12C DE12*, &FFF , 012* 12C P;2*, (--. 等) 裂变径迹样品采集及年龄分布格局
Q,*’ (! L);?;*,41? :)RR,2*( S6;9 G) !" #$’ , &FFF ;B)2* 12C DE12*, &FFF , 王清晨、 从柏林, (--. )12C T19U?)C :,R): 12C S,::,;2 R6145 1*): ,2 V1:R)62 W,2?,2*"I;2*X1,"Y1X,) ( 8)12C T<?< X)?R
关键词! ! 秦岭"大别"苏鲁;磷灰石裂变径迹;抬升剥蚀;冷却史 中图法分类号! ! #$%&’ & ! ! 横亘于我国大陆中部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是三叠 纪扬子向华北俯冲后形成的造山带 ( 图 () ( )’ *’ , +, !" #$’ , (-.- ; (--/ ;012* !" #$’ , (-.- ;3145)6 !" #$’ , (--7 ;89): !" #$’ , (--7 ;+,;< !" #$’ , (--7 ;=;>?)@ !" #$’ , (--A ; 王清晨、 从柏 林, (-.- ;B)2* 12C DE12*, &FFF ;G) !" #$’ , &FFF ) 。因其大规 模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出露而开展了大量的岩石学、 年代学 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前白垩纪的深俯冲 和超高压变质过程; 而对白垩纪以来的晚期抬升剥蚀过程则 较少涉及。近几年来, 低温年代学研究, 包括磷灰石和锆石 裂变径迹分析与 ( H"IE) J 3) 定年才逐渐开展起来, 这对研究 深俯冲的后效及现今出露于地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最终 出露时间与抬升剥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比较零星, 且只报道了径迹 视年 龄 和 封 闭 径 迹 平 均 长 度 ( 陈 江 峰 等, (--$ ;012* 12C G12*, (--. ;K;245E))6) !" #$’ , &FFF ; 许长海等, &FF( ) , 最近, L6,99)6 !" #$’ ( &FF& ) 报道了东大别地区的裂变径迹数据, 并 且认为东大别地区的抬升冷却与郯庐断裂在 M %$ N (F B1 的 活动有关。=),2)6: !" #$’ ( &FF/ ) 报道了东大别地区锆石和磷 灰石 ( H"IE) J 3) 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 指出 (($B1 以 来该区除 .F M %FB1 间以及在造山带核部较两翼抬升剥蚀有 所增强外 ( 许长海等, &FF( ) , 整体经历了较为均一的缓慢抬 升过程。为了系统了解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抬 升冷却速率的空间变化, 我们分别在不同地区进行了系统的 样品采集工作, 包括大别 %% 块, 东秦岭 /7 块, 桐柏 &A 块和苏 鲁地区 &- 块, 共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数据 (FF 个, 封闭 径迹长度分布数据 .A 个, 磷灰石 ( H"IE) J 3) 年龄 (& 个。 鉴于有关数据将分区陆续发表, 本文不拟重复报道这些 数据, 而是以综述的方式, 从整体和区域的角度着重数据的 统计分析、 区域对比以及讨论白垩纪以来造山带不同区段抬 升冷却轨迹的时空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V;>@< \ #;;> \ ;#! ( ;? ) V!!@AVA=
53%/ >(%:),)-&3/ 7&#&3/" 岩石学报
秦岭 !大别 !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 — — —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
胡圣标! " 郝杰! " 付明希! " 吴维平# " 汪集
!
$% &’()*+,-.! ,$/0 1,(! ,2% 3,)*4,! ,5% 5(,6,)*# ,5/78 1,9-)*!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 #=;;;! ! ! "#$%&%’%( )* +(),)-. /#0 +()1.2.$&3$,42&#($( 53/0(6. )* 73&(#3($,8(&9&#- !;;;#< ,42&#/ # ! 5#2’& "#$%&%’%( )* +(),)-&3/, 7’:;(.,<(*(& #=;;;! ,42&#/ #;;> =;? ==; 收稿, #;;> =;@ =!A 改回!
"# $%,"&’ (,)# *+,,# ,- &./ ,&.0 (12 34452 67.’8’9: /7.#/&;9’. &./ :’’<9.0 =9>;’?@ ’A B9.<9.0!C&D97!$#<# 3H (I) : HHJK L HHKM ’?’07.>:&E&;9;7 A9>>9’. ;?&:F ;=7?G’:=?’.’<’0@ :’.>;?&9.;>2 !"#$ %&#’()(*+"$ ,+-+"$, ND>;?&:;" " / B.B-C .D !;; )(E -F-B,B( D,GG,.) BH-IJ( /2K)L-B- DH.M FH.D,C(G IH.GG,)* B’( (-GB(H) N,)C,)* ,)B. B’( 9-)*BO( PH-B.), B’( K.)*Q-, ,)B. B’( 9-)*BO( D.H(C-)L B’HRGB -)L D-RCB Q(CB, B’( S-Q,( -)L B’( &RCR %$6 M(B-M.HF’,I Q(CBG, FH.T,L( - L-B-Q-G( B. (T-CR-B( B’( C-B( 3(G.O.,I -)L P()O.,I L()RL-B,.) -)L I..C,)* ’,GB.HU .D B’( N,)C,)*VK.)*Q-,VS-Q,(V&RCR Q(CB .) - H(*,.)-C GI-C(: /2K -*(G .D QRB .CL(H B’-) B’-B .D B’( 7.HB’ N,)C,)*: K’( 7.HB’ N,)C,)* ,G I.MF-H-QC( E,B’ B’( G.RB’ N,)C,)* ,G G,M,C-H B. B’( $R-)*C,)* /)B,IC,)(, B’( K.)*Q-,VS-Q,(V&RCR -H(-: 2H.M B’( ).HB’ N,)*C,)* B. B’( S-Q,(, B’( /2K -*(G B()L B. L(IH(-G( B.E-HL B’( K-)CR 2-RCB, QRB *()BCU B’( K.)*Q-, S-Q,( &RCR Q(CB E-G ).B ,)IH(-G(L ,) &RCR: P.MF-H,)* E,B’ /2K -*( F-BB(H) .D B’( .H.*(),I Q(CBG ,) B’( E(GB(H) P’,)-, R)L(H B’( G-M( I.)B,)R.RG I.MFH(GG,.) GUGB(M .D L(D.HM-B,.): W(C-B,T( B. B’( (-HCU GB-*(XG (Y’RM-B,.) .D B’( %$6 H.IJG, -) .T(H-CC I..C,)* F-B’G D.H B’( %$6 M(B-M.HF’,I Q(CB I-) Q( .RBC,)(L, -)L ,B G’.EG B’-B B’( F.GBVM-*M-B,I( Z !#; 3- ) I..C,)* E-G MRI’ M.H( -)L B’-B B’( 9-)*BO( D.H(C-)L B’HRGB -)L D-RCB Q(CB, B’( M.L(GB -)L (T()(H B’-) B’( (F,G.L,I -)L LH-M-B,I I..C,)* ,) B’( (-HCU GB-*(G, [RGB D.CC.E(L B’( $R-)*C,)* -)B,IC,)( -)L B’( G.RB’ N,)C,)* E(H( I..C(L B. B’( -F-B,B( D,GG,.) BH-IJ IC.GRH( B(MF(H-BRH( MRI’ (-HC,(H, PH(B-I(.RG FCRB.)G B’-) B’( .B’(HG: K’( M.L(C(L B’(HM-C ’,GB.H,(G, Q-G(L .) B’( D,GG,.) BH-IJ L-B- -)L ,)I.HF.H-B(L E,B’ -T-,C-QC( /H \ /H -)L ]V/H L-B-, (Y’,Q,B D-,HCU G,M,C-H B’H((VGB-*( I..C,)*, GB-HB,)* E,B’ -) ^-HCU PH(B-I(.RG H-F,L I..C,)* (T()B, D.CC.E(L QU - F(H,.L .D H(C-B,T( B’(HM-C GB-Q,C,BU J((F,)* B’( H.IJG -B -F-B,B( F-HB,-C -))(-C,)* O.)( B(MF(H-BRH(G, -)L ()L,)* E,B’ - )(E F’-G( .D -II(C(H-B(L I..C,)* LRH,)* B’( 6C,.I()( B. H(I()B: K’( D,HGB I..C,)* F’-G( ’-G Q(() GR**(GB(L B. H(DC(IB B’( C-H*(VGI-C( BH-)GB()G,.)-C L(D.HM-B,.) E’,I’ ,G -BBH,QRB(L B. B’( ^-HCU PH(B-I(.RG (-GBE-HL B(IB.),I (GI-F( -)L 6-I,D,I Q-IJ-HI (YB()G,.): K’( Q(BE(() Z !?; Z !!; 3-, FH(G()B /2K -*( F-BB(H) ,G, B’(H(D.H(, Q-G,I-CCU I.)BH.CC(L QU B’( PH(B-I(.RG H-F,L I..C,)* (T()B QRB D,)-CCU G’-F(L B’H.R*’ -IB,T( D-RCBG: O7@ P’?/>" " N,)C,)*VS-Q,(V&RCR Q(CB;/F-B,B( D,GG,.) BH-IJ;%FC,DB -)L L()RL-B,.);P..C,)* ’,GB.HU 摘" 要" " 总计 !;; 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 秦岭至黄陵背斜、 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 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 相似, 而北秦岭则与桐柏V大别V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 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 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 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 桐柏V大别V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 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 即岩浆活动期( Z !#; 3-) 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 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 扬子前陆冲断带、 黄陵背 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 Z !!;_ ) 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 /H \ /H 和 ]V/H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 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 (!) 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 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 (#) 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 (=) 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 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 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