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5a4a57650e52ea55189861.png)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阳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②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践行席上赋此诗。②“余既”三句出自《离 骚》:“余悸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 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 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 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 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 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 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 怀悲愤而写下的。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 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 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6《辛弃疾词两首》课件58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6《辛弃疾词两首》课件5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3674d6716fc700abb68fcc6.png)
❖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 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 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 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 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 《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 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 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 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 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
男儿何不带的吴凌钩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 收取关山五书十生州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 请君暂上凌侯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把栏杆拍遍
曾经有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 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 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 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 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 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 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 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21: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21: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9e3def805f0e7cd1842536c6.png)
学习下片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 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5.分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运 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答:晋朝张翰字季鹰,为官时,一日“因见秋风起,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 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 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
或许是心灵深处,辛弃疾还是忘不了山东济南那一 弯弯的泉水,但那时的济南是沦陷区,辛弃疾有家 不能回,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情。与其说是 江西的山水让辛弃疾留了下来,还不如说是上饶的 瓢泉,勾起了辛弃疾对家乡无限的怀念与眷顾。
2.辛派词 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 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 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 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况下,他登上北 固亭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京口名楼,远望已属金国的 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写下了 这首词。
链接资料
1.一代词圣缘何选择隐居江西? 辛弃疾的墓坐落在江西上饶铅山半山腰上,墓前有两 根水泥柱,刻着一副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 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那么,一代词圣800年前缘何选择隐居江西,并最终魂 归江西上饶?
3.“游子”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此处的“江南游 子”有怎样的内涵? 答:“江南游子”系作者自称。因作者家在北方, 早年在北方起义抗金,失败后南归,无法回到老家, 故以“游子”自称,包含着作者的无奈情绪。
4.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答:“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 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 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 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这三句既写所见,也写所闻。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 上,在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中,一个客居江南的天 涯游子正怆然伫立。南宋国势衰微,恢复遥遥无期, 孤雁悲苦,尚可南归,而自己却已有家难投了,包 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讲解与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讲解与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2f400b5f0e7cd18425365f.png)
6 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他是胸怀抗金复国大志的铁血男儿,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以其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奔放的气概独立高标。
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与苏轼并称“苏辛”。
学习这两首辛词,一要了解辛词豪放的风格,二要体会词中蕴涵的爱国激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
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
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而殁。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和不平。
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
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07349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0.png)
3.写法领悟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 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 感慨。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为了消愁解闷而 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 词。
1.精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 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 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 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 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e99e861d0029bd64793e2c09.png)
辛弃疾词两首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赏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以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赏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5f14e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3.png)
本词借古讽今,表达了对 孙、刘功业的赞扬、向往,对 南宋统治者草率用兵和不思收 复中原的讽刺、不满,表现了 作者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比较阅读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明确: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 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 他经常感到非常愁闷。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 悲伤!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 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 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 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 。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 壮之感。
3、第三层:最后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 感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 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心!他很敬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 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 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 ,便不再起用。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 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47aa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7.png)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 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作。这时,他带领人马 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 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 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 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 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大方、激昂的抒情词。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 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画较少。李清照 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缺点: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 感觉太过悲凉。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 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 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 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 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拓展延伸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画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 反应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情色彩,其文藻唯 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读音; 2.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充满感情的朗读。
探究讨论
认真研读上片,思考并讨论: 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词人形象:上片刻画了一个因满腔报国杀敌之 志却无人理解、不能施展,内心无比苦闷、激愤、 孤独的词人形象。
刻画方法: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
想当年,他指挥作战,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威猛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 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 惶恐败北狼狈逃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414d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c.png)
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突袭金营,生擒叛徒 建言献策,政绩显著,不得重用 别号稼轩,致力创作 参与北伐,壮志难酬
词中之龙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 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心、担忧,全 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1.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 词西人晋借张张翰翰来,自字比季,鹰不过,却在是洛反阳用
其做意官。,既见表明秋自风己起很,难想忘怀到时故事乡、的弃味官 还美乡的;鲈还鱼写了,有于家是难弃归官的乡回思乡,。并抒发 了对金人、南—宋—朝《廷晋的书激愤·,张确翰实传收》到
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XXX,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 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 惧。明确: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慢慢衰老,可是祖国仍处 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在此处为何落泪? 辛弃疾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 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 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 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 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 这首大方激昂的抒情词。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d70c0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e.png)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江景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山景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落日、断鸿、
江南游子。
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江景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意 境? 修辞手法?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修辞手法? 落日 深层含义?
•
•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 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 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 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不仅拍,还拍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 切、强烈。
• 《永遇乐》:“觅”。准确地表现了作 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敬慕与向往, 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 深深遗憾与苦痛。
《水龙吟》
• 正值壮年的词人,大方激愤,拍遍栏杆,忧 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 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 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 在滴血!
•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
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 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例: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b85036be23482fb4da4cc9.png)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考虑) (3)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只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动词,拜访)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积累名句 (1)在《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 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 却“赢得仓皇北顾”。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 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一、理理文章思路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楚天秋水
上片:写景 满目苍山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
落日断鸿
建康赏心亭
季鹰回乡
下片:抒情 许郎求田 何人揾英雄泪
桓温北征
上片:登古 亭抒哀情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 歌台尚存,风流不再
永遇乐·京口
寻常巷陌,寄奴曾住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 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在耿京麾下任 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 抗金,但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 任地方官的时候,积极练兵备战,却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朝廷 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而他则招之即来,挥之则去,从不放弃 伐金复国的心志。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他最终也未能如愿。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_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4_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0e5fb6abf121dd36a32d8295.png)
对于这次北伐,词人是赞成的,但是必须做好准 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 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 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 在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 的那样,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他落职南归 时就发出了“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 慨叹。
(二)访稼轩未晚 ——以词会友的故事 宋宁宗嘉泰年间,刘过在杭州。当年辛弃疾 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曾听说刘过的文 名,便派遣一名侍从去招请他。刘过刚好碰上有 事不能成行,便写了一封信给车夫带去,还仿效 辛弃疾《沁园春》的体式作词一首封好转呈,下 笔便逼似辛弃疾词。这首词写道: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 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 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 顾,只管衔杯。
•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 用典故的含义。 • 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 者用典的深刻用意。 • 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 无奈的思想感情,学习他深沉真挚的爱国热 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爱国 之心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一生 都在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大业。其 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 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 字,上片两处用典,下 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 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 “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 件。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807c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c.png)
人生经历:
抗战爱国的英雄,一生失意的英雄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1140-1162)南渡前沦陷和起义期 第二时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时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期 第四时期(1203—1207)晚年再起
创作情况:
辛弃疾诗词较多,现存词600多首。他是中国历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导和旗帜。强烈的爱国主义思 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 最为突出。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 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 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 文钞存》。
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词纵横谨严,以豪放悲壮为主,形成 了独具一格的“稼轩体”。这种风格对同时期的文 人也有所影响,于是就产生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 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 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 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大方激昂,以抗敌爱国 、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 、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
3、爱情词
辛弃疾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别有境域 。 他的爱情词是其婉约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量虽不多,但却也柔情万种。
如:《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5f138ad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1.png)
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
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 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 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 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 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 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 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 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 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 写清秋、远山、孤雁、 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 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 之情。
❖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 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 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 无奈与遗憾。
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 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bbf4ac31126edb6e1a1054.png)
弃
疾 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22
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
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
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9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一类重要
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并不
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 想大相径庭,由于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
22
➽重难点突破,赏析手法,品味诗情
1.精读本词下片,完成下列问题。 (1)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各 有什么作用? (2)独立完成:赏析下片结尾“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诗情
1.精读本词下片,完成下列问题。 (小组合作,准备汇报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尧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
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辛弃疾42岁时,因受弹劾而
弃
被免职,归居上尧。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 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
疾
闲居。
11
闲居乡野的辛弃疾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
田园风光,享受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
又不停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
2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3.鉴赏手法,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2.难点: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3
课前回顾·用典
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1 用典的常见类型 按内容分 ①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 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fcaf2a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a.png)
6.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借助“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和句子, 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敬慕与向往。寄托了自己力主抗 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 无能,屈辱求和。 7.下片中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 答案 以史为鉴,警告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 的抗金作战思想。答案Fra bibliotek 2 深度研读
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 “登临意”的? 答案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 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 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 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2.背景剖析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作 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 抗敌的机会。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 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 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辛弃疾 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 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词。
树犹如此: 动词,如同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动词,到、往 孔明真神人也,吾不如也: 动词,比得上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 连词,如果
倩何人唤取: 疑问代词,什么 开国何茫然: 副词,多么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疑问代词,与“为” 连用,表示“为什么” 今日之事何如: 疑问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
【教学课件】《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
![【教学课件】《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02fe28f360cba1aa811dabc.png)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 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 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 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 ,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第二单元 · 第三课
辛弃疾词两首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导入新课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 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作 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背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
的准备。可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离镇江。
景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 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 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寥廓的天空 悠悠的江水 连绵的山峰 哀鸣的孤雁 楼头的落日
寥廓的天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悠悠的江水
连绵的山峰
哀鸣的孤雁
楼头的落日
江天 山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 壮阔雄浑
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落日 断鸿 游子
比喻南宋国势的衰颓。 心情:愁苦悲凉。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 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知识链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
写清秋、远山、孤雁、 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 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 之情。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 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 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 无奈与遗憾。
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 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 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 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 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 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 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 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 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 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 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 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 《稼轩长短句》。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 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 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 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用 典
正 例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 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 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 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 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 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 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 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 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 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 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楚天千里、 江水无际
气势阔大、笔力遒 劲、磊落的胸襟
引起词人的忧愁 和愤恨
借 景 抒 情
远山连绵
落日
南宋国势衰颓
飘零的身世和孤寂 的心境
断鸿
报 动 国 无 作: 路、 看、 壮 拍、 志 无 难 人 酬 会 的 悲 愤
思考: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反 例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有家难回的乡思, 以及对金人、对南 宋朝廷的激愤
不学、不愿, 赞赏,志在为国 为民 忧惧国事飘 摇,时光流 逝,北伐无 期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表现手法
:
运用典故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 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 刘裕——刘义隆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对比 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 扬州路——佛狸祠 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 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廉颇——自己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 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情色彩,其 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 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 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 缺点: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 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 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 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 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 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 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 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 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 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 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 袖, 揾英雄泪!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 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 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 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 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 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 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 至涉于狂怪叫嚣。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
词 中 用 典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ຫໍສະໝຸດ 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 几次大举北伐。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 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 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廉颇自况,虽66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 祠、廉颇的典故,继 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 一片忠心,并表示自 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 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