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效应行为金融试验
我国金融板块投资者处置效应研究
我国金融板块投资者处置效应研究摘要: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金融板块的年度数据,运用前景理论对我国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中的处置效应进行分析。
用年度交易数据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投资者投资中的参考价格进行确认。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股票收益的影响之外,股票的平均持有期还与股票的流通市值有正相关,股票市值越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心就越强。
关键词:处置效应;金融板块;参考点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4-0-01一、引言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经济个体的理性假定为理论基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为人们投资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但是也时常出现背离[1]。
其中,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倍受学者关注,shefrin & statman (1985)[2] 提出了“处置效应”来解释这种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投资行为。
在处置效应提出以后,许多学者odean(1998)[3] 从理论的角度给出了三种理论解释:第一种是通过投资者对股票价格所持有的非理性均值回归的信念为切入点进行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由谭松(2007)、张伟强(2011)等人以kahneman & tverskys(1979)[4]提出的前景理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解释。
第三种是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的理论解释。
从第三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中主要从参考点的选择以及是否盈利的角度定义。
其中参照点的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效应价值的绝对盈余价值的现有状况的选择,而是根据价值的变化分析决策。
本文认为应该遵循理论上动态的参照点的选择而不是固定的某个参照点,可以更好的反应动态的决策过程。
二、以年交易信息为依据的投资者处置效应研究1.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为我国a股金融板块中公开的以年为单位的数据汇总数,所以本文需对visaltanachoti & luo(2007)[5]提出的模型进行调整,样本的选取旨在研究以年为单位的汇总信息对投资投资策略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导言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了人类在金融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处置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处理股票和其他金融资产时表现出的特定倾向。
处置效应主要涉及到人们在面对投资决策时所表现出的风险规避和得失心理,这些心理特征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者偏好短期收益,从而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处置效应的成因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处置效应的成因处置效应在投资者行为中普遍存在,它主要源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对处置效应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投资决策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1. 风险规避处置效应的形成与投资者的风险规避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投资者通常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处置效应使他们更倾向于出售赚钱的股票,而持有亏钱的股票。
这是因为投资者更加害怕亏钱,希望通过出售盈利的股票来锁定收益,而对亏损的股票则持有希望等待其回升。
这种风险规避的心理倾向导致了处置效应在投资者行为中的表现。
2. 得失心理处置效应与得失心理密切相关,得失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得失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于同等数量的收益的敏感度,这种心理特征被称为“损失厌恶”。
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陷入恐慌和焦虑之中,更倾向于迅速出售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亏损股票,而对于盈利股票则会延迟出售,以期待更多的收益。
这种得失心理的存在导致了处置效应在投资者行为中的显现。
3.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和行为表现。
处置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因为投资者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股票的买卖进行决策。
当投资者对于某只股票的信息掌握不足或者解读错误时,就会导致处置效应的出现。
他们可能会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买卖决策,而这种冲动行为正是处置效应的表现之一。
处置效应
传统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者应该如何管理投资,而行为金融理论则告诉我们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行动的。
理解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对于证券投资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大型营业部的近1万个投资者帐户,研究了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太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地卖掉赢利股票的倾向。
研究发现,这些投资者无条件地非常愿意实现赢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
传统金融经济学假定,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
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而且人们对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行为金融理论放松金融经济学的传统假设,在金融理论标准模型中结合了这些可观测的、系统的、实际的、对理性的偏差。
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偏差:处置效应。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国内尚很少见到。
本文对这两种行为金融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意义在于,国外的研究都基于发达的成熟的股票市场,这些现象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投资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和处置效应什么是“前景理论”?什么是“处置效应”?两者的关系是什么?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批评了被广泛接受的von Neumann-Mongnstern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前景理论。
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倡导者接受,用来解释风险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涌现出的“异常现象”。
同时,这一理论与其他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一起正在动摇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理性人假说、期望效用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为了理解前景理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p273)的几个问题出发。
问题11:假设你比今天更加富裕1000美元,现在面临如下选择:A、得到500美元;(84%)N=0B、以50%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以50%的概率得到零美元。
(6%)其中:N为受试者人数,括号中数为做此选择的受试者比例(下同)。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影响的学科,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指的是投资者在卖出股票时偏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
处置效应的成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认知偏差、交易成本等。
对于处置效应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
本文将对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处置效应的概念与特点处置效应最早由美国学者Shefrin和Statman于1985年提出,它是指投资者在管理投资组合时存在一种偏好,即投资者倾向于出售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处置效应是投资者在股票买卖决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偏差,它是对理性投资决策模型的一种违背。
处置效应的存在会导致投资者错失更多的利润,增加风险和损失。
处置效应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对盈利和亏损的心理认知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使得投资者在持有股票时更容易对盈利股票进行卖出;二是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即投资者往往更愿意承受亏损,而不愿意承担盈利的风险。
这两个特点是处置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研究处置效应的理论基础。
二、处置效应的成因分析1. 心理因素处置效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在股票投资决策中存在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心理。
在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都对亏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反应,他们更害怕亏损而不愿意承担风险,因此在持有亏损的股票时,投资者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会采取避免亏损的策略。
其次是投资者的贪婪心理。
当投资者持有盈利的股票时,他们更容易陷入贪婪的情绪中,期望股价能够继续上涨,而不愿意及时出售获取利润,导致错失良机。
2.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在信息获取、处理和判断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或倾向。
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20040428论文摘要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最初由Shefrin和Statman于1985年提出。
他们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而在盈利面前,投资者则趋向回避风除,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了处蹦效应的现象。
后来,Odean(1998)使用折扣经纪数据(discountbrokeragedata)同样发现,其样本中的投资者在处于股价上涨到其买入价之上时,比处于股价下降到买入价之下时更有可能卖出股票。
同时,Odean还发现在12月份,出于税收的考虑,投资者相对于获利的股票,更偏好卖出损失的股票。
但总体上看,这种效应被其他11个月中所表现出的卖出获利股票的强烈偏好所削弱。
对于这些发现,有两种行为解释。
第一,投资者可能对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存在着一个非理性的信念。
另一种则可能依赖于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和心理会计(mentalaccounting)。
出于对处置效应这种现象的兴趣,我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在此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处置效应的行为金融解释,比如期望理论,均值反转和心理会计。
借助Odean的有关研究方法,我对中国股市上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一家巾型营业部上万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的分析,得到的PGR/PLR的结果为3.423605,这表明这些投资者对实现他们的赢利的投资而不是亏损的投资有着强烈的偏好。
而且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行为与大盘走势有着一定的联系。
由于中国股市中反转策略的赢利性,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有其理性的因素。
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对市场的一种适应。
关键词:处置效应行为金融期望理论心理会计反转策略Abstract“DispositionEffect”wasraisedbyShefrinandStatmanfirst(1985).Theyfoundthattheinvestorsarereluctanttosellthestocksatthepricelowerthenatwhichtheypurchased.Andtheysellthewinnerstoosoontoavoidtherisks.Later,workingwiththediscountbrokeragedata,Odean(1998)findsthattheindividualinvestorsinhissamplearemorelikelytosellstockswhichhavegoneupinvaluerelativetotheirpurchaseprice,ratherthanstockswhichhavegodown.OdeanalsofindsthatinDecember,becauseofthetaxconditions,investorsprefertosellpastlosersratherthanpastwinners,butoverall,thiseffectisswampedbythestrongpreferenceforsellingpastwinnersintheremaining11months.Twobehavioralexplanationsoftheseanirrationalbeliefinfindingshavebeensuggested.First,investorsmayhave“mean—reversion”.Asecondpossibilityrelieson“prospecttheory”and“mentalaccounting”.Ihavedonesomeresearchfordispositionbecauseofmyinterest.Inthispaper,wetakeasystematiclookatthebehavioralexplanationsofthedispositioneffect,suchas“prospecttheory”.“mean-reversion’’and“mentalaccounting”.LearningfromOdean’Sstudyingmethod,thispaperdoessomeempidcalanalysisoftheChina’Sstockmarket.Byanalyzingthetradingrecordsofover10000accountsatamediumbrokeragehouse.TheresultofPGR/PLRis3.423605.Sowecansaythattheseinvestorsdemonstrateastrongpreferenceforrealizingwinnersandholdinglosers.Andthisbehaviorisrelatedwiththemovementsofstockprice.SincetheprofitabilityofthecontrarystrategiesinChina’Smarket,thedispositioneffectissomerational.Theinvestorsadaptthemselvestothestockmarket.financeprospecttheoryKeywords:dispositioneffectbehavioralmentalaccountingcon拓arystrategies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行为金融学实验内容
行为金融学实验内容
行为金融学实验主要研究人们在实际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机制。
以下是行为金融学实验的一些常见内容:
1. 风险偏好:通过观察人们在风险和确定性之间的选择,了解他们的风险偏好和决策倾向。
2. 代表性启发:研究人们根据事物代表性程度进行决策的倾向,例如在股票选择或市场预测中。
3. 过度自信:研究人们在评估自身能力和预测未来事件时的过度自信倾向。
4. 损失厌恶:研究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例如在资产配置或投资组合选择中。
5. 框架依赖:研究人们对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框架)的敏感性,以及框架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
6. 群体决策:研究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例如在市场泡沫或崩盘中的群体行为。
7. 心理账户:研究人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例如将收入或支出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
8. 时间不一致性:研究人们在长期和短期决策之间的不一致性,例如在储蓄和投资决策中。
这些实验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参与者的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市场价格、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等实际金融活动。
处置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处置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嘿,你知道啥是处置效应不?这可有意思啦!就好比你有一堆股票,涨了的你就老想着赶紧卖了,落袋为安,这就像你手里有个宝贝,生怕它突然不宝贝了;可那些跌了的呢,你就死活舍不得卖,总觉着它还能涨回来,就像你养了只受伤的小猫,总期待它能恢复健康活蹦乱跳一样。
这就是处置效应呀!咱就说,在投资里,这种现象可太常见了。
你想想看,当你看到自己买的股票蹭蹭往上涨,那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哎呀,涨这么多了,赶紧卖了吧,万一跌了咋办”。
这时候你就特别容易卖掉它,这就是所谓的“获利了结”心态。
可要是那股票跌了呢,你就会想,“哎呀,都跌这么多了,现在卖不就亏大了,再等等吧,说不定能涨回来呢”。
嘿,这不就陷进去了嘛!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他之前买了一只股票,涨了不少,然后他就乐呵呵地卖掉了,还跟我们炫耀呢,“看我多厉害,赚了一笔”。
可过了段时间,那只股票继续涨,他就懊悔得不行,直说自己卖早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只股票,结果一路下跌,他就一直捂着不卖,还总说,“再等等,肯定能涨回来”。
结果呢,越等亏得越多。
这就像一场游戏,我们总是在做着各种选择。
获利的时候,我们就像胆小的兔子,稍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跑;亏损的时候,我们又像倔强的驴子,怎么拉都拉不回头。
处置效应就是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一种典型行为。
难道我们就没办法克服处置效应吗?当然不是啦!我们得学会更理性地看待投资,不要被情绪左右。
涨了不一定马上卖,跌了也不一定死扛着。
要多分析市场,多了解公司的基本面。
处置效应其实就是我们人性的一种体现,我们都有贪婪和恐惧,都想赚。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投资决策时,倾向于卖出具有收益的资产,而保留已经亏损的资产的现象。
这种行为模式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相违背,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处置效应的成因主要有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同时也有一些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
心理因素是促使处置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处置效应。
人们在面对亏损时产生的心理痛苦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摆脱亏损的资产,以减轻心理负担。
人们对于亏损和盈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对于同样的数额亏损,人们的心理痛苦感远远大于同等数额的盈利带来的心理愉悦感,这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抛弃亏损的资产。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处置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来解释处置效应。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威廉姆森模型。
根据该模型,人们会结合一些信息来决定是否要卖出某一资产。
当资产的收益高于持有成本时,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并坚定的继续持有。
而当资产的收益低于持有成本时,人们会考虑卖出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处置效应的产生。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建模分析探讨了处置效应。
其中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市场交易数据来发现和验证处置效应的存在。
建模分析则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处置效应。
学者们通过建立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金融模型,深入探讨了处置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成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经济因素则是人们在面对不同收益和持有成本情况下的决策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处置效应,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包括实证研究和建模分析,以发现和解释处置效应的存在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处置效应是指个体或投资者往往容易抛售盈利的证券持有,而持有亏损的证券,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处置效应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源于人类的心理规律,例如损失厌恶、心理账户等。
同时,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的投资偏见,从而潜在地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市场效率。
处置效应的成因可能有多个因素。
首先,投资者通常会很快感受到他们的投资收益和亏损,他们将更难忍受亏损,同时更快地终止持有亏损的证券。
其次,投资者通常会将相同的证券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例如退休账户、子女教育账户等,他们通常会更加关注特定账户的收益与损失。
因此,他们会通过调整这些账户中的证券持有来控制风险。
此外,投资者可能会寻求心理慰藉,例如感到自豪或满足,他们可能会抛售盈利的证券并持有亏损的证券,以证明他们拥有优秀的投资选择。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在行为金融学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处置效应。
一种流行的理论是前景理论,它认为投资者者看待亏损的风险和收益时具有不同的偏见,因此更可能采取不同的决策。
此外,逐级加强关系理论也解释了投资者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决策。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会考虑他们的投资决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寻求稳定性,而非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
除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一些金融理论也解释了处置效应。
例如,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处置效应导致市场上有过度的买入和卖出压力,从而影响市场的有效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长期的资产价格确定方式,因此处置效应可能导致短期波动和异常价格。
综上所述,处置效应是投资者投资行为中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心理规律和投资偏见。
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解释,从而增强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理解,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应对处置效应的建议。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一、“夏皮诺实验”的启示夏皮诺是美国纽约的一位心理医生,他曾经掌管过两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这两个实验有力地揭示了行为主体面临不同环境时明显的决策偏向性。
每个实验都有两个选择,参加实验的人只能够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第一个实验是“得到”实验:选项A:有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选项B:确定得到700美元。
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的人注释,从统计概率的角度上来说,选择A能得到750美元(1000×75%+0×25%=750美元),可还是有80%右右的人选择了B。
大多数人宁肯少得到一些,也愿意要确定的“得到”。
这个实验显示出,面对盈利状态时的选择,大多数人都选择确定的“得到”,而不愿意选择那些可能更多但有风险的“得到”。
说明投资者在获利情况下风险规避意识明显对本人的决策行为有更大的影响力。
西方谚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中国的成语“落袋为安”,都体现了在获利状态下的保守思想。
第二个实验是“得到”实验:选项C:有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不会得到;选项D:确定得到700美元。
结果是75%右右的参加者选择了C,他们为了搏25%的什么都不得到的机会。
宁愿承受理论上可能更多的丧失,说明对深处顺境面对亏损选择的投资者来说,承认错误平仓止损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选择,只需投资者理论上仍有解套出局以至获利的机会,一般投资者仍会选择去冒这个险。
面对亏损选择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增大。
“夏皮诺实验”告诉我们,保守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在现实生活中遭到了质疑,大多会做出非理性选择。
因为人在面临不同处境时常常会抛弃理性人假说中的最优选择,往往这种非理性选择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常态,而理性选择却成为非常态。
由于这种奇异的现实与理论反差的具有,经济学家开始逐步关心现实金融活动中人的行为特征三、“处置效应”的对策分析“处置效应”成为制约投资者理性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试从两个方面阐述投资者在期货投资中如何有效控制“处置效应”的发生。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指的是我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倾向于卖出已经盈利的股票,而将亏损的股票继续持有。
这样的处置方式与理性的投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处置效应一直是行为金融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处置效应的成因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在人类的认知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损失厌恶”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我们对亏损的压力比盈利的乐趣更加深刻。
因此,当我们持有的股票出现亏损时,会将其看作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损失,因此不愿意承认这个损失带来的影响,于是就将其继续持有。
另一方面,我们会将已经盈利的股票视为一种可能的获得,因此在盈利稳定或者开始下跌时,往往会采取卖出的行动。
处置效应的产生也与风险规避的心理结构有关。
当我们做出投资决策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避免风险。
因此,当我们持有的股票正在下跌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要么将其持有下去,等待市场恢复,要么就赶紧将其卖出,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的亏损。
而当我们持有的股票正在盈利时,我们会觉得市场前景良好,可以继续持有。
这样的风险规避心理结构会导致处置效应的产生。
理论上,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缓或者消除处置效应的影响,例如:1. 通过缩短交易时间来减少处置效应: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往往会在市场波动时频繁买卖股票。
这样会导致投资者投资于亏损股票的时间长,投资于盈利股票的时间短。
如果我们能够减少交易的频率,就可以缩短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从而减少处置效应的影响。
2. 通过约束作用来减少处置效应: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可能会受到自己心理的影响做出决策,例如,设定一个投资策略,如果股票盈利10%,就卖出该股票,减少持有时间。
这样可以约束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减少处置效应的影响。
总之,处置效应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种效应带来了投资上的不利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从认知心理和风险规避心理层面来减少其影响,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引言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对金融决策影响的学科,它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的理性预期假设,而是更加关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投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处置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倾向于出售盈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的倾向,尽管这与理性的投资决策相悖。
本文将从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展开讨论,以期加深人们对该现象的理解。
一、处置效应的成因1.1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处置效应的成因。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人们倾向于将不同的投资分成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将股票投资划分为退休储蓄账户、子女教育账户等。
当某一账户盈利时,投资者会产生满足感,并愿意割肉赎取利润;而当亏损时,投资者会产生焦虑情绪,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了持有亏损的股票的倾向。
这种情绪驱动下的行为,正是处置效应的成因之一。
1.2 临界值效应临界值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定卖出股票时,将亏损的股票价格与盈利的股票价格作为判断的临界点。
研究表明,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的股票价格与盈利的股票价格作为参考点,当亏损的股票价格超过参考点时,投资者容易决定卖出;而当盈利的股票价格超过参考点时,投资者则倾向于继续持有。
这个临界值效应也是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
1.3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投资者对股票价格形成某个固定的心理锚定点,当股票价格低于锚定点时,他们会认为这个股票是便宜的,愿意继续持有;而当股票价格高于锚定点时,则倾向于出售。
这种锚定效应也能够解释处置效应的产生原因。
二、处置效应的理论研究2.1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处置效应作为行为金融学中的一大研究领域,已经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处置效应的普遍存在,以及与投资者决策特征、市场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决策的影响的学科,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处理股票交易时,倾向于卖出获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的倾向现象。
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投资者决策的心理、行为和市场的效率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市场效率理论等方面综合分析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心理学认为处置效应的成因主要来自于投资者的认知失调和决策偏差。
投资者在处理股票交易时,会受到多种认知失调的影响。
首先是损失厌恶:投资者对投资损失的反应要远大于同等金额的投资收益,这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而将亏损的股票持有。
其次是过度自信:投资者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导致他们对亏损的股票持有过度乐观的态度。
也存在着跨期选择偏差: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股票的卖出延迟到未来,以期望通过时间的延续而减小亏损。
这些认知失调导致投资者在处理股票交易时产生了处置效应的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三、市场效率理论的角度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处置效应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价格变动。
投资者在处理股票交易时,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首先是心理支撑线:投资者倾向于在亏损股票价格接近成本价时卖出,从而形成了心理支撑线,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而将亏损的股票持有。
其次是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处理股票交易时产生了处置效应的行为。
也存在着市场失效: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价格扭曲等问题,导致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行为得到了市场的放大和反馈。
这些非理性行为和价格变动导致投资者在处理股票交易时产生了处置效应的行为。
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课题,它涉及到了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市场效率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成因及其理论研究
从这条S形曲线函数中,可以看到当投资者面对收益时
值函数曲线是呈下凹趋势的,这时的投资者会表现出规避风险他们愿意立马出售现有的股票从而获得确定性的收益;
们面对损失的时候,价值函数呈上凹趋势,这时候投资者会表现出风险爱好,他们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忍受着暂时的亏损
愿意实现股票的亏损。
这条价值曲线函数的上凹部门比下凹的部分更加陡峭,说明了投资者往往对损失比对收益更为敏感
后悔理论
Shefrin和Statman在1985年提出了“后悔厌恶”这个观点释了投资者为什么会出售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的现象他们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反复的行为
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时,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他们也会感到后同时也会感到非常自责;而不是以长期的目光来看这些错误或者如何去避免再次犯同样的财务决策错误。
当市场处于牛市行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没能及时买入自己看好的股票而感
或者会因为过早的出售了获利的股票而感到后悔
股市处于熊市时,投资者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没能及时止损而感到或者因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不涨也不跌而别人之前推荐过自己却没买的股票涨了从而没能获利而感到后悔。
所以
做出财务决定时,为了避免这种后悔或拖延这种后悔感的产生就会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处置效应行为。
行为金融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行为金融学是研究投资者心理、行为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的学科。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投资者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然而现实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金融市场,探讨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并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环境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金融市场,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3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10组,每组3人,模拟真实市场中的投资者。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过度自信、羊群效应、损失厌恶等。
(2)实验对象根据自身对股票市场的了解和预期,进行股票投资组合的构建。
(3)模拟股票市场运行,观察实验对象的投资行为和市场波动。
(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投资组合构建实验对象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市盈率等。
(2)技术面分析:如股价走势、成交量等。
(3)市场情绪:如媒体报道、投资者情绪等。
2. 投资行为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行为:(1)过度自信:部分投资者对自身判断过于自信,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2)羊群效应:部分投资者盲目跟风,导致投资决策缺乏独立思考。
(3)损失厌恶: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倾向于保守操作,导致投资收益降低。
3. 市场波动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有显著影响:(1)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2)损失厌恶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减小。
四、实验结论本实验验证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即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市场波动有显著影响。
具体结论如下:(1)过度自信、羊群效应和损失厌恶是导致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
(2)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关注自身心理和行为,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自信。
(3)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提高市场稳定性。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报告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决策的分析中,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和影响。
二、案例一:羊群效应与股市泡沫在 2000 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期间,大量投资者盲目跟风投资互联网公司,导致股票价格飙升到远远超出其内在价值的水平。
许多投资者并没有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而是仅仅因为看到其他人在投资而跟随。
这种羊群效应使得市场失去了理性,最终当泡沫破裂时,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过度自信是导致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
投资者往往认为自己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趋势,并且相信大多数人的决策是正确的。
然而,这种盲目跟从往往会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资产价格的扭曲。
三、案例二:损失厌恶与投资决策假设投资者_____在股票市场中投资了一只股票,初始投资为 10 万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价格下跌到 8 万元,此时投资者面临着一个决策:是继续持有等待价格回升,还是卖出止损。
根据损失厌恶的心理,投资者往往更不愿意接受损失,因此可能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希望价格能够回升以避免实际的损失。
然而,这种决策可能并非基于对股票未来前景的理性分析,而是受到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
在实际的投资中,这种损失厌恶心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最佳的卖出时机,从而进一步扩大损失。
相反,如果投资者能够克服损失厌恶心理,基于理性的分析做出决策,可能会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案例三:锚定效应与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卖方往往会给出一个较高的初始报价,这个报价就成为了买方心中的一个“锚”。
即使买方知道这个报价可能过高,但在后续的谈判中,他们的出价往往会受到这个初始报价的影响。
例如,一套房子的卖方报价为 200 万元,买方可能会觉得 180 万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但如果卖方的初始报价是 150 万元,买方可能会觉得 130 万元就很划算。
处置效应
第七组:《行为金融学》课程案例分析—处置效应小组成员:康敏金韩晨光潘俊义曾永滨目录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二、《投资者不愿实现他们的损失吗?》—特伦斯.奥登 (2)1.概述 (2)2.相关知识介绍及数据来源说明 (3)A.前景理论 (3)B.另一个行为理论 (4)C 税收 (5)D 数据说明 (5)三实证研究 (6)A 方法论 (6)B 结果 (9)四.讨论 (21)五.结论 (23)六.处置效应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23)处置效应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处置效应由Shefrin and Statman ( 1985) 根据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提出的概念, 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 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
前景理论( Kahnem an and Tverskycs1979) 指投资者在收益的情况下厌恶风险, 在损失的情况下喜好风险。
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代替者,前景理论以非理性理论为基础, 第一次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决策者的行为。
心理账户(Tha lercs 1980)表示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前景理论(PT)和心理账户(MA)联合起来就构成了处置效应的内涵, 原因是投资者对一些投资风险厌恶的, 而对另一些投资风险喜好, 投资者对不同账户的风险态度导致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 而持有损失的股票。
我国学者赵学军、王永宏( 2001) 使用Odean( 1998)的方法研究了处置效应, 发现中国的处置效应比国外更加严重。
吕岚和李学(2002)通过考察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账户在1998- 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 也进一步验证了处置效应的存在。
此外,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孙培源、施东晖(2002)、李新路和张文修( 2005)、王强松( 2009)、陈磊和曾勇(2005)、高雷、何少华和宿成建( 2005)、赵彦志,王庆石( 2005)、王家( 2007)、刘端, 陈收( 2007)、池丽旭、庄新田、王健( 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Thalercs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表示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
241
万方数据
金融管理研究(第2辑)
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1985年,Shefrin、Statman在前 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置效应”的概念,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
与偏差》的面世,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5年, Debondt和Thaler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的发表正式掀开了行为金 融学迅速发展的序幕。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金融学的交叉
学科,注重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经过多年发展,现实资本市场的一些异
象被行为金融学理论较为成功地解释。 其中,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Shefrin和Statman
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且实验群体为学生,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又很 方便。 Moore和Taylor(2007)对学分制和货币激励制度进行比较,发现以学生
为主体的实验群体,对学分制和货币激励制度的态度无差别。学分激励制度 和现金激励制度的无差异特性使得以学生作为实验群体的实验成本大大降
低,实验的可行性也大大提高。Dufwenberg、Lindovist和Moore(2005)以在
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股票模拟交易实验,严格控制实验环境,以检验封闭市场中基金 经理的交易行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背景 介绍;第二部分回顾了关于基金、处置效应以及行为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第 三部分对模拟交易实验平台和实验方案进行相关介绍;第四部分为基金经理
处置效应的数据处理;第五部分为散户处置效应的数据处理;第六部分对比分 析了散户的处置效应对其收益率的影响;第七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问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前景理论(PT)、
心理账户(MA)、面子因素和自我控制联合起来就构成了处置效应的内涵,原 因是投资者对一些投资是风险厌恶的,而对另一些投资风险喜好,投资者对不
同账户的风险态度导致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而持有损失的股票。处置效
应很好地解释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市场的理论体系,近
信息。
245
万方数据
金融管理研究(第2辑)
其中后台是主试设计实验的操作系统,主试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各个初 始变量的设置,包括交易者初始资产配置,开盘价格设置,股票设置,涨跌幅限 制等。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平台会自动记录每笔交易,并形成成交记录,委托
记录和资产截面,以供数据下载和分析。
(二)实验基本设计
为偏差,得出基金经理较广大个体投资者为理陛的结论。
3.基金经理存在处置效应的研究 对于专业投资者,Lock和Mann(1999),Shapira和Venezia(2001)以及
Coval和Shumway(2005)分别对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场内期货交易商、 以色列的专业投资者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长期国债做市商的投资行为进行 实证研究,均发现专业投资者也表现出处置效应。
交易,即买入赚钱的股票,卖出赔钱的股票,不存在处置效应。Andreassen (1987,1988)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非专业交易者(一般为散户)通常会采用 逆向交易策略。和Morrin相似,Wermers(2003)通过分析美国证券投资基金
经理的投资组合的变化情况,发现表现较好的投资基金经理表现出与处置效
图一1“大学生模拟交易所”前台交易界面
该实验平台有一个独立系统,即撮合系统,该系统能够接受来自被测试者 提交的委托指令,被试者进行相互买卖,该系统会按照“价格优先,时问优先” 的原则进行撮合,以完成每次的交易过程,同时形成交易的价格。通过撮合系 统,所有交易者的报价都会显示在交易界面上,成为所有人都能见的公共
1.被试者群体的选择
实验被试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共146人。学生经过学习大 多具备一定证券投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相关的投资经验。由于本 文主要研究处置效应,选取具备一定投资专业知识但缺乏专业投资经验的在 校大学生为被试群体有利于排除其他与实验无关的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关系。
三、模拟交易实验
(一)实验平台介绍 采用行为金融实验的方法研究股票市场中基金的交易行为是否存在处置 效应,可以利用实验研究的优势,剔除掉与本文研究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从
而简化现实市场中高度复杂的外在环境。
244
万方数据
基金经理与散户的处置效应研究
本研究的实验交易平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独立开发的股票 模拟交易系统——“大学生模拟交易所”。该实验平台拥有两台服务器,大学 生模拟交易所的网页界面服务器和撮合服务器。并提供了北京科技大学东凌 经济管理学院六楼实验信息中心的全部计算机以供被试者进行股票模拟交易
),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研究领域:投资分析,行为金融。 ),女,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研究领域:行为金融,程序化交易。 ),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研究领域:行为金融,金融市场。
240
万方数据
基金经理与散户的处置效应研究
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以及1982年KT的著作《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金经理处置效应的研究
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发表论文《展望理论:风险
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
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也称为前景理
论),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KT通过实验对
动的关系。通过四次对比实验,发现由资产规模不同的基金构成的市场波动
性较大。还模拟了市场有超大规模基金存在的情况,发现它很容易给市场带 来更大的波动。建议可通过调节基金规模结构改善市场的稳定性。王立民、 刘祥东(2012)同样采用股票模拟交易实验进行研究,实施了10场内容相同的 实验以研究交易者资产结构与股价波动的关系,构建了描述市场平均投资态 度和股价的数学模型。首先利用离散动力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了模型稳定性, 然后根据金融市场稳定与否对传染效应进行界定。数值模拟发现,在理性传 染效应区问内,存在最优传染效应,并进一步探讨资产结构与股价波动的
(1985)将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描述为: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
票,而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即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
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作为市场中
具备专业投资知识,拥有较多资产的基金经理,其投资行为会对股市波动性和 投资于基金的投资者收益产生影响。所以关于基金经理处置效应的研究具有
造成影响,如行情的好坏、重要信息的发布等等。
以Weber和Cameren(1998)和Chui(2001)为代表的一类研究则采用实 验的方法。Weber、Cameren采用了一个多阶段实验检验了处置效应的不同 特征和决定因素,发现相比股价上升时,被试者在股价下跌时趋于更不愿卖出 股票。比起股价高于购买价格,股价低于购买价格时,投资者就更不愿卖出股
些年,关于处置效应的研究不断涌现。
1.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方面,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考查股价的上涨和下跌与其成交量
异常上升和下降之问的相关关系,如Lakonishok、Staid(1986)和Ferris、
Haugen(1988)及Kaustia(2004)等。这类研究的不足在于没有考虑到成交量 的异常变化不能简单地用以描述投资者的卖出倾向,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对其
行为金融实验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但是过于简单地假设并
不能完全解释现实市场中的金融现象。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 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行为金融理论。
1979年,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以下简称KT)的文章《展望理
①王立民(1962 ②翟胜男(1990 ③王烨(1968
票了。 基金经理往往具备专业投资知识,并且拥有较多的资产,他们的投资行为
会对股市波动性和投资于基金的投资者收益产生影响。因此,关于基金经理 的投资行为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的研究很有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基金经 理处置效应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2.基金经理不存在处置效应的研究
Morrin等人(2002)通过实验发现专业投资者(一般为基金)通常采取趋势
实验。
选择该实验平台有两个优点:第一,它有助于主试实现对实验变量的控 制;第二,实验室交易实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因素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实验交易系统分为交易平台和操作后台,被试者通过大学生模拟交易所 的前台界面(见图一1)可以实现交易委托、股票信息查询、本人资产状况查询等 功能。交易者通过网页界面完成交易委托后相关信息进入撮合服务器。
应行为相反的投资行为特征。Frazzini(2005)通过检验处置效应对股票收益
242
万方数据
基金经理与散户的处置效应研究
率的影响,也证实了Wermers(2003)的结论。 李凯、史金艳(2004)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以21只非指数型封闭式
基金为样本,对其经理是否存在几个主要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即过度自信、处 置效应及锚定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对国内个体投资者 进行的相关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同,基金经理没有表现出上述的几种认知与行
(二)行为金融实验的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是西方国家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其出现弥补了现 代金融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方面的不足。其投资行为理论模型及投资策略从
学科之外寻求推动金融学发展的新动力,为理解金融市场及在我国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