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八年级语文: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2)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张秀军我教学案例分析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河大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柳宗元《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精选5篇)
柳宗元《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柳宗元《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宗元《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二)讲读课文1.指导诵读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
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小石潭记》全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但是,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教育新的机遇,利用情境教学、兴趣教学等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美文,其优雅的文字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处处彰显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就较难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使学生感知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景及其所蕴含的情,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那永恒的凄怆。
同时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及文章背景介绍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控力,教学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而且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帮助。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并无实职、实权)。
因此,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应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心境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合理设问及情境教学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⑴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⑵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⑶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课前准备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柳宗元的资料,特别是注重了解在永州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生活世界。
4、教学思路教学中,我分“创设情境,探究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情感;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迁移,深化理解”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课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人写作是其主观感受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而且往往融入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面对美景却产生如此凄神伤感,牵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教学手段:⑴朗读教学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中的美文,语言清新优美,朗读是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多样。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等等。
⑵研讨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作者的情感;“两乐”“一清”。
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心情的释放,加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教学用具:多媒体powerpoint 课件《小石潭记》,配乐朗读。
7、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探究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人称“柳河东”。
著作有《柳宗元河东集》45卷。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感。
(学生互动,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之处,教师作出适当点拨释疑)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体味本文作者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1:本文体现的是作者柳宗元的一种高兴的心情文中两次出现“乐”字,一次在开头“心乐之”,另一次在Secord段“似与游者想乐”,我认为感情基调应该是“乐”。
生2:我认为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清”,文章最后作者都觉得这里的环境凄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教育部参赛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王军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与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着隔膜,增加了学生理解认知的难度。
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
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文也只有几十篇,内容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也不会灵活应用。
这样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不受学生欢迎了。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新课标的要求是:“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案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
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
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石潭记案例分析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个樵夫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尽忠报国、爱国敬业的故事。
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石潭记是必修内容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渗透在其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主要从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小石潭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分析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小石潭记的文化内涵小石潭记是一篇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小石潭记强调了尽忠报国、爱国敬业的思想。
文章塑造了一个樵夫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爱国热血的形象,向读者传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价值,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拼尽全力。
小石潭记强调了道德伦理的观念。
文章中樵夫在面临诱惑时,没有被物质利益冲昏头脑,而是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这种梁上君子的精神满足了人性对道德感的追求,鼓舞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履行的道德准则。
小石潭记强调了劳动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樵夫在山林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经济源头,并通过勤劳和勇敢的努力,挑战了自然的力量。
这种自力更生的意识,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石潭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体裁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是初中语文必修内容之一。
小石潭记的阅读和研究,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小石潭记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石潭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短篇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生通过细读小石潭记,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士人的情怀和精神面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石潭记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石潭记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情节安排,彰显了作者林则徐的文学才华。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小石潭记,领略文学的魅力,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石潭记》这篇叙事散文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理解并归纳散文的中心思想;4.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1.散文体裁特点的初步了解;2.阅读《小石潭记》,分析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散文的中心思想;4.散文阅读中的读者心理与审美体验。
三、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散文的中心思想;2.了解散文体裁的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难点:1.散文的中心思想如何归纳提炼;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导入(10分钟)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自读散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三、分析中心思想(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总结散文的中心思想,并通过举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四、辨析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区别;2.学生分组进行辨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散文的独特之处。
五、读者心理与审美体验(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于散文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对散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归纳出《小石潭记》的中心思想,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分享。
本节课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散文体裁的特点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对教师的引导也能够做出独立思考,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散文的中心思想归纳提炼的环节较为简略,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总结。
文言文《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新课程文言文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执教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过程中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部分预设起到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通过多向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预设与达成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体会教师的预设只有与课堂的现场生成和谐统一,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学片段回放:片段一:笔者采用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江雪》画面(不出现任何与作者或诗歌有关的提示性文字材料),请学生根据充满诗意的画面,为它配一首古诗。
稍后有一学生念出了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经这一提示,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脸露喜色,笔者相机请学生背诵《江雪》,并简要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或情感。
学生很快从诗中提取“孤独”两字作答,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的教学。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气氛与笔者课前设计的要求相吻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诗文共有的情感氛围:孤独苦闷。
片段二:寻觅情感脉络,探访精神家园。
(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发写法)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词曲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情和景做到了完美统一,达到“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高境界。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景有什么特点?观鱼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生1:我认为作者写出了潭中鱼很多。
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可以想象到当时作者站在潭边看到了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所以我觉得是写鱼多。
师:刚才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句子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来理解,这种阅读方法很好……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我认为作者并不是要写潭中鱼的“多”,作者描写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分明是在写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和姿态,有时呆呆地一动不动,有时轻快敏捷,忽然向远处游去,又赶紧掉头游了过来。
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笔者于4月初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研讨课,执教课文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一课时)。
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教学预设中笔者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部分预设起到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通过多向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预设与达成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有的预设性内容,似乎过于关注知识性目标,学生被教师牵着走。
课后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体会到教师的预设只有与课堂的现场生成和谐统一,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学片段回放:片段一:笔者采用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江雪》画面(不出现任何与作者或诗歌有关的提示性文字材料),请学生根据充满诗意的画面,为它配一首古诗。
稍后有一学生念出了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经这一提示,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脸露喜色,笔者相机请学生背诵《江雪》,并简要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或情感。
学生很快从诗中提取“孤独”两字作答,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的教学。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气氛与笔者课前设计的要求相吻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诗文共有的情感氛围:孤独苦闷。
片段二:寻觅情感脉络,探访精神家园。
(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发写法)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词曲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情和景做到了完美统一,达到“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高境界。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景有什么特点?观鱼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生1:我认为作者写出了潭中鱼很多。
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可以想象到当时作者站在潭边看到了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所以我觉得是写鱼多。
师:刚才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句子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来理解,这种阅读方法很好……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教育部参赛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王军 (1)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与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着隔膜,增加了学生理解认知的难度。
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
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文也只有几十篇,内容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也不会灵活应用。
这样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不受学生欢迎了。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新课标的要求是:“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案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
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
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与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着隔膜,增加了学生理解认知的难度。
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
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文也只有几十篇,内容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也不会灵活应用。
这样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不受学生欢迎了。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新课标的要求是:“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案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
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
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取了一篇名为《小石潭记》的课文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案例的具体情况。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能够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2)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以下问题:-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3.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认识到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并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
(2)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认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师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课后作业的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践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依赖他人的现象,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2)课堂讨论环节时间较短,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不足。
2. 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适当延长课堂讨论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灵宝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建娟娟一、案例背景:这是一所市级八年级学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名有二十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接手不到三个月的学生。
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是苏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的《小石潭记》。
运用SMART电子白板授课的方式。
二、案例主题:交互式白板演示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而且还能适时留存师生思考的痕迹,这样正确的、失误的、错误的演示一目了然。
那么教师就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秉承着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原则,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
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模糊的知识讲清,学生不会的知识反复讲会。
教授由交互式白板形成课件的课堂,不仅是由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课堂,也是学生精彩展示自己,诠释能力的课堂。
当学生的思维痕迹明确在白板上,就能使学生很好地审视反省自身的优劣,从而去粗取精,轻装上阵。
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利用SMART白板的便利我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中做一个小导游的目标。
这样真正让学生体悟了语文就是生活,而生活中处处彰显着语文的影踪。
天然去雕饰的熏陶着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案例过程:片段一:师:“展示交流:分析写法,互动交流。
”的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默读课文,分析文段中的写法及作用并自我思考后组内交流。
”例如学生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演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第二段引文。
在一位学生踊跃地在讲台上讲解的时候,我密切关注到学生只分析了这些写法及作用:正面描写游鱼,写出了游鱼的轻快敏捷,自由自在;侧面描写了潭水,突出了潭水的清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游鱼。
“似与游者相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描写游鱼。
我就精讲点拨了这些内容:这段文字主要写潭水的清澈。
但描写的对象有鱼、日光、鱼影、石、水。
这些对象之间是相互映衬浑然一体的。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
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
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
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
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
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强语感,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教学的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景物描写特点,把握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角度和写景技巧,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
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实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本文以小学语文《小石潭记》为例,分析了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小石潭记》2.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柳宗元,掌握文章大意,积累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柳宗元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检查并解释。
(3)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4)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新课程理念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提高了学习效果。
3. 教学内容丰富,拓展性强教师不仅讲解了《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还拓展了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作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拓展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教学评价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启示与反思1. 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案例分析《》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但教学前我们还是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强语感,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教学的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景物描写特点,把握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角度和写景技巧,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
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
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
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有《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
柳宗元的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
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
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
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③心乐之④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⑤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⑥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⑦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与柳宗元同游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六、师生共同总结: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课外作业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见其形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小石潭记鱼乐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柳宗元小潭源头: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潭中气氛: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之人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
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
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
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
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
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
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
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
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
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
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
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
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
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
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
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
”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
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
”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
这时周航举起了手。
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
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
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
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课文前面写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