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
第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L2 2GMm2
rmin
RE 3
⑥
由③式得
dr dt
2GM r
L2 m 2r
2
或
dt
dr
⑦
2GM r
L2 m2r
2
设彗星由近日点 A 运动到与地球轨道的交点 C 所需的时间为 t ,对⑦式两边积分,并利用
力大小为 F ,方向沿两圆柱切点的切线方向(向右为正)。考虑小圆柱质心的运动,由质心 运动定理得
F mg sin ma
①
式中, a 是小圆柱质心运动的加速度。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作无
滑滚动,小圆柱绕其中心轴转过的角度 1 (规定小圆柱在最低点
时 1 0 )与 之间的关系为
R r(1 )
Fr
1 2
mr
2
d 21 dt 2
⑨
对于圆筒,同理有
FR
(
MR
2
)
d 22 dt 2
⑩
1
由⑨⑩式得
F
2 m
1 M
r
d 21 dt 2
R
d 22 dt 2
⑪
设在圆柱横截面上小圆柱质心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由于小圆柱与圆筒
间做无滑滚动,有
(1)先后两次穿过地球轨道所用的时间;
(2)经过 C、D 两点时速度的大小。
已知积分公式 xdx 2 x a 3/2 2a x a 1/2 C ,式中 C 是任意常数。 xa 3
2
解:
(1)由题设,彗星的运动轨道为抛物线,故
1, E 0
最新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和答案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解答2017年9月16日一、(40分)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均质实心小圆柱被置于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薄圆筒中,圆筒和小圆柱的中心轴均水平,横截面如图所示。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试在下述两种情形下,求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的频率: (1)圆筒固定,小圆柱在圆筒内底部附近作无滑滚动; (2)圆筒可绕其固定的光滑中心细轴转动,小圆柱仍在圆筒内底部附近作无滑滚动。
解: (1)如图,θ为在某时刻小圆柱质心在其横截面上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小圆柱受三个力作用:重力,圆筒对小圆柱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
设圆筒对小圆柱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沿两圆柱切点的切线方向(向右为正)。
考虑小圆柱质心的运动,由质心运动定理得sin F mg ma θ-= ①式中,a 是小圆柱质心运动的加速度。
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作无滑滚动,小圆柱绕其中心轴转过的角度1θ(规定小圆柱在最低点时10θ=)与θ之间的关系为1()R r θθθ=+ ②由②式得,a 与θ的关系为22122()d d a r R r dt dtθθ==- ③考虑小圆柱绕其自身轴的转动,由转动定理得212d rF I dtθ-= ④式中,I 是小圆柱绕其自身轴的转动惯量212I mr = ⑤由①②③④⑤式及小角近似sin θθ≈ ⑥ 得22203()θθ+=-d gdt R r ⑦由⑦式知,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振动是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为f =⑧(2)用F 表示小圆柱与圆筒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1θ和2θ分别为小圆柱与圆筒转过的角度(规定小圆柱相对于大圆筒向右运动为正方向,开始时小圆柱处于最低点位置120θθ==)。
对于小圆柱,由转动定理得221212θ⎛⎫-= ⎪⎝⎭d Fr mr dt⑨对于圆筒,同理有2222()θ=d FR MR dt ⑩由⑨⑩式得22122221θθ⎛⎫-+=- ⎪⎝⎭d d F r R m M dt dt ⑪设在圆柱横截面上小圆柱质心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做无滑滚动,有12()θθθθ=+-R r R ⑫ 由⑫式得22212222()θθθ-=-d d d R r r R dt dt dt⑬设小圆柱质心沿运动轨迹切线方向的加速度为a ,由质心运动定理得 sin F mg ma θ-= ⑭ 由⑫式得22()θ=-d a R r dt⑮由⑪⑬⑭⑮式及小角近似sin θθ≈,得22203d M m gdt M m R rθθ++=+- ⑯由⑯式可知,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振动是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为f =⑰评分参考:第(1)问20分,①②式各3分,③式2分,④式3分,⑤⑥式各2分,⑦式3分,⑧式2分;第(2)问20分,⑨⑩⑪式各2分,⑫式3分,⑬⑭⑮式各2分,⑯式3分,⑰式2分。
2017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真题几答案解析
12π2π第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与参考解答一、(35 分)如图,质量分别为ma、m b 的小球a 、b 放置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两球之间用一原长为l0 、劲度系数为k的绝缘轻弹簧连接。
(1)t 时,弹簧处于原长,小球a 有一沿两球连线向右的初速度v,小球b 静止。
若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形变范围内,求两球在任一时刻t(t ) 的速度。
(2)若让两小球带等量同号电荷,系统平衡时弹簧长度为L,记静电力常量为K 。
求小球所带电荷量和两球与弹簧构成的系统做微振动的频率(极化电荷的影响可忽略)。
参考解答:(1)如图,t 时刻弹簧的伸长量为ul l有d 2udt2式中ku ①mamb ②mamb为两小球的约化质量。
由①②式知,弹簧的伸长量u 服从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振动频率为f2π③最后一步利用了②式。
t 时刻弹簧的伸长量u 的表达式为u A sin t B cos t ④式中A 、B 为待定常量。
t 时,弹簧处于原长,即u B将 B 代入④式得a 相对于b 的速度为u A sin t ⑤vdradrbduA cos t ⑥a dt dt dtt 时有专业知识--整理分享kL = - va (0) v 0 0 A⑦由⑥⑦式得v a v 0 cost⑧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小球 a 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m a v 0m av am b vb⑨v a v av b⑩由③⑧⑨⑩式可得, t 时刻小球a 和小球b 的速度分别为m (m m ) mvbcosa b 0t a vmm m 0 a (m m )a bmvaa⑫m 0a bab(2)若两球带等量同号电荷,电荷量为 q ,系统平衡时有q 2K 2k 0 (L 0 l 0 ) ⑬由⑬式得设t 时刻弹簧的长度为 L (见图 II ),有q L 0 ⑭d 2 L q 2dt 2k 0 (L l 0 ) K L 2⑮图 II令 xLL 0 为t 时刻弹簧相对平衡时弹簧长度 L 0的伸长量,⑮式可改写为d 2x q 2xdt 2 k 0 x k 0 (L 0 l 0 ) KL2L⑯系统做微振动时有x因而xxx 2LLOL⑰b a L 0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12π2πL3L利用上式,⑯式可写为d 2x q2q2x 2dt2k0 (L0 l0 ) K L2k2KL3x OL⑱x20 0 0略去OL,并利用⑬或⑭式,⑱式可写为d 2 x q2 3L 2lk 2K x 0 0 kx ⑲dt2 0由⑲式知,3Ll,系统的微振动服从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振动频率为f ⑳最后一步利用了②式。
高中物理难题(包含物理竞赛)
平和正兴学校高二年物理竞赛练习(电磁)
2019.3.24 一、(2016年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1题)
【一答案】D
二、(2016年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4题)
【二答案】AC
三、(2016年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8题)
【三答案】L1+L2+2M ; L1+L2-2M
四、(2016年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13题)
【四答案】
五、(2016年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13题)
【五答案】
【六答案】
八、(2016年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六题)
九、(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四题)
如俯视图,在水平面内有两个分别以O点与O1点为圆心的导电半圆弧内切于M点,半圆O的半径为2a,半圆O1的半径为a;两个半圆弧和圆O的半径ON围成的区域内充满垂直于水平面向下的匀强磁场(未画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其余区域没有磁场。
半径OP为一均匀细金属棒,以恒定的角速度绕O点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金属棒OP 与两个半圆弧均接触良好。
已知金属棒OP电阻为R,两个半圆弧的电阻可忽略。
开始时P 点与M点重合。
在t()时刻,半径OP与半圆O1交于Q点。
求(1)沿回路QPMQ 的感应电动势;
(2)金属棒OP 所受到的原磁场B的作用力的大小。
2017第34届全国重点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和参考答案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试题解答2017年9月16日由⑦式知,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振动是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为 f =(2)用F 表示小圆柱与圆筒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1θ和2θ分别为小圆柱与圆筒转过的角度(规定小圆柱相对于大圆筒向右运动为正方向,开始时小圆柱处于最低点位置120θθ==)。
对于小圆柱,由转动定理得221212θ⎛⎫-= ⎪⎝⎭d Fr mr dt⑨对于圆筒,同理有2222()θ=d FR MR dt⑩由⑨⑩式得22122221θθ⎛⎫-+=- ⎪⎝⎭d d F r R m M dt dt ?设在圆柱横截面上小圆柱质心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做无滑滚动,有12()θθθθ=+-R r R ? 由?式得22212222()θθθ-=-d d d R r r R dt dt dt?设小圆柱质心沿运动轨迹切线方向的加速度为a ,由质心运动定理得道半径的三分之一,不考虑地球和彗星之间的相互影响。
求彗星 (1)先后两次穿过地球轨道所用的时间; (2)经过C 、D 两点时速度的大小。
已知积分公式()()3/21/2223x a a x a C =+-++,式中C 是任意常数。
解:(1)由题设,彗星的运动轨道为抛物线,故 1, 0E ε==①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方程为:1cos kr θ=+②彗星绕太阳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2221022L mr V r E mr ++==&③ 式中()MmV r Gr=-④⑥式得2T t =∆=⑩将题给数据代入⑩式得66.4010s T ≈⨯?(2)彗星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2102GMm m E r-==v ? 式中v 是彗星离太阳的距离为r 时的运行速度的大小。
由?式有=v 当彗星经过C 、D 处时C D E r r R ==?由??式得,彗星经过C 、D 两点处的速度的大小为C D =v v ? 由?式和题给数据得 4C D 4.2210m/s ==⨯v v ?评分参考:第(1)问28分,①式4分,②式2分,③式4分,④式2分,⑤式4分,⑥⑦⑧⑨⑩?式各2分;第(2)问12分,?式4分,????式各2分。
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与答案
由⑧式得
设碰撞后瞬间重物B与卡车A的速度均为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⑨
由⑨式得
碰撞过程中重物B对车厢前壁的冲量为
⑩
碰撞后,卡车和重物又一起运动了一段时间
(1)先后两次穿过地球轨道所用的时间;
(2)经过C、D两点时速度的大小。
已知积分公式 ,式中 是任意常数。
解:
(1)由题设,彗星的运动轨道为抛物线,故
①
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方程为:
②
彗星绕太阳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③
式中
④
当彗星运动到近日点A时,其径向速度为零,设其到太阳的距离为 ,由③式得
⑤
由⑤式和题给条件得
(34届复赛17年)二、(40分)星体P(行星或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圆锥曲线
式中, 是P到太阳S的距离, 是矢径SP相对于极轴SA的夹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 是P相对于太阳的角动量, 为引力常量, 为太阳的质量, 为偏心率, 和 分别为P的质量和机械能。假设有一颗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为抛物线,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两轨道相交于C、D两点,如图所示。已知地球轨道半径 ,彗星轨道近日点A到太阳的距离为地球轨道半径的三分之一,不考虑地球和彗星之间的相互影响。求彗星
解:
(1)若重物和车厢前壁不发生碰撞。
卡车在水平直公路上做匀减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①
由①式得
由匀减速运动公式,卡车从制动开始到静止时所用的时间 和移动的距离 分别为
, ②
重物B在卡车A的车厢底板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B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③
由③式得
从卡车制动开始到重物对地面速度为零时所用的时间 和重物移动的距离 分别为
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真题及答案(高清pdf版)
f 1 2π
3L0 L0
2l0
k0
1
2π
3L0 L0
2l0
ma mb ma mb
k0
⑳
最后一步利用了②式。 评分参考:第(1)问 24 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式各 2 分;第(2)问 11 分,⑬⑭⑮式各 2 分,⑰式 1 分,⑲⑳式各 2 分。
二、(35 分) 参考解答: (1)两体系统的相对运动相当于质量为 Mm 的质点在固定力场中的运动,其运动方程是
人在 A 处完全下蹲,在 A A 过程中系统重力势能减少,(因受到摆底板的限制)动能仍然为零。人
在 A 处时系统的机械能为 U A' K A VA 0 mg(d l)(1 cos A )
②
mg
l
l
d
(h1
d
)
人在 B 仍处位于完全下蹲状态,在 A B 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人在 B 处的动能为
0 为平衡位置、圆频率
6BI 、周期 T 2π m
m 6BI
、振幅为0 的简谐运动。
(3)线框在做上述运动的过程中,当逆时针转至 ab 边与 X 轴正向重合时,
0 ,且0 0
6BI , m
⑨
此时 P 、 Q 形成断路,线框内没有了电流,不再受到安培力的力矩。由于没有阻力,线框将保持作角
三、(35 分)参考解答:
(1)假定在始终完全蹲下和始终完全站立过程中没 有机械能损失。将人和秋千作为一个系统。人在 A
处位于完全站立状态,此时系统的机械能为
U A K A VA 0 mg[l(1 cos A ) d ] mgh1 ① 式中,K A 0 和VA mgh1 分别是人在 A 处时系统的动 能和重力势能, A 是秋千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以 下使用类似记号)如图所示。
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真题及答案(高清pdf版)
④
⑤
a 相对于 b 的速度为
va
t 0 时有
dra drb du A cos t dt dt dt
⑥
(0) v0 0 A va
⑦
由⑥⑦式得
v0 cos t va
⑧
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
ma v0 ma va mb vb
方向与两星体连线垂直。 爆炸后,等效引力源的质量变为
1/3
2πG(M m) T0
1/3
⑤
M M m M m M
⑥
相对运动轨道从圆变成了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由爆炸刚刚完成时(取为初始时刻)两星体的位置和 运动状态可知,两星体初始距离为 r0 ,初始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v0 ,其方向与两星体连线垂直,所以初始 位置必定是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的顶点。对于椭圆轨道,它是长轴的一个端点。 设椭圆轨道长轴的另一个端点与等效引力源的距离为 r1 ,在 r1 处的速度(最小速度)为 vmin (理由 ,由角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 见⑪式)
⑥
⑦
质心系总能量为
E Ek G ( M M )m r0
⑧
对于椭圆轨道运动有
E G ( M M )m 2A
⑨
式中
A
M m M r0 M m 2M
⑩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T0 2π r03 G ( M m)
⑪
由⑩⑪式有
T1 2π
3 A0 G ( M m M )
u l l0
有
式中
d 2u k0u dt 2
ma mb ma mb
①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3/5
蜗壳教育
六、
(40 分)
1914 年,弗兰克-赫兹用电子碰撞原子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从而证明
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加速电子碰撞自由的氢原子,使某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该氢原
子仅能发出一条可见光波长范围(400nm~760nm )内的光谱线。仅考虑一维正碰。
(1)求该氢原子能发出的可见光的波长;
没有磁场。半径 OP 为一均匀细金属棒,以恒定的角速度ω绕 O 点
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金属棒 OP 与两个半圆弧均接触良好。已
知金属棒 OP 电阻为 R ,两个半圆弧的电阻可忽略。开始时 P 点
与 M 点重合。在t (0 ≤ t ≤ )时刻,半径 OP 与半圆O1 交于 Q 点。求
2/5
蜗壳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距离为地球轨道半径的三分之一,不考虑地球和彗星之间的相互影响。求彗星
(1)先后两次穿过地球轨道所用的时间;
(2)经过 C、D 两点时速度的大小。
已知积分公式∫
x dx
√x+a
2
3
1
= ( + )2 − 2( + )2 + ,式中 C 是任意常数。
3
1/5
蜗壳教育
三、
(40 分)
一质量为 M 的载重卡车 A 的水平车板
上载有一质量为 m 的重物 B,在水平直公
路上以速度 v0 做匀速直线运动,重物与车
厢前壁间的距离为 L(L > 0)
。因发生紧急
情况,卡车突然制动。已知卡车车轮与地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最大静摩擦因数均为μ1 ,重物与车厢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最大静摩擦因
数均为μ2(μ2 < μ1 )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福州赛区拟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名单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福州赛区拟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名单一等奖(40名)郭世勇(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刘长强,张鑫煌)余光煜(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赵铖(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王鼎(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同春,刘长强)檀潮(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卞凯明(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葛渊波,戴真鸣)李胤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游畅(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吕声康)张廷钧(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赵昕)史代璟(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张董立(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伟文)林昕源(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吕声康,郑渝)余越(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陈浩明(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黄瑞典,周小新)彭湛轩(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葛渊波)余子羽(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同春,张鑫煌)贺遥(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张鑫煌,刘长强)李想(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云)吴中淇(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郑毅)李可毅(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云)卢皓宇(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毅,蔡信乐)黄泽诚(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葛渊波,戴真鸣)林纪龙(福州第四中学)(指导教师:陈鲁文,朱庭荣)林彦龙(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吕声康)马松溪(福州高级中学)(指导教师:林晓琦,黄予翕)兰浩东(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肖汉坤(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王李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汤学涵(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陈建伟)曾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邱曦远(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刘长强,张鑫煌)陈泽灵(闽侯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桂香)林占纪(长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华)孙慧洁(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林汪炀(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陈建琳,石睿)曹哲骁(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颜有虹)李泽成(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邹暨捷(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陈布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吴松涛(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二等奖(60名)黄进晟(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洪博杨(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李云)卞子悦(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颜有虹)廖雨昕(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邱晓峰)王传凯(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黄超(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魏晨捷(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黄容成)戴粹远(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俞清云,张金满)朱峻岩(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许建文(闽清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陈德全,许居连)郑承舜(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伟文)倪心仪(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章舒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曾亚宁(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方秀珍)徐悦洋(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黄释加(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吕声康,郑渝)陈乙龙(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叶凌昕(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俞清云,周义勇)黄雨庭(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孙邦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伟文)王羿朴(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陈龙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李梦丹(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小新,李军)吴思泽(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毅,李军)林韡骞(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方秀珍)王頔(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吕声康,李军)郑涵(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罗铭源(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邱晓峰)王博宇(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魏祎宁(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毅,蔡信乐)张凯博(福州屏东中学)(指导教师:蒋智恒,陈小媚)刘戎森(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李浩源(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小新,李军)俞钧严(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余晓鹏(永泰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陈家存)郑浩(永泰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黄森榕)方小舟(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刘向凡(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李竣业(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渝,周小新)姚亿丞(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邱晓峰)邓逸豪(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小新,李军)王非严(福清华侨中学)(指导教师:王枝泉,魏国享)徐旭霖(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肖毅)孔令炟(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张嘉宸(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林泽旭(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陈泓伊(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渝,李军)陈龙(连江尚德中学)(指导教师:任敬国)江逸之(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赵昕)唐之晨(福州延安中学)(指导教师:郑波)庄善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熊文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宋诗娅(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林书睿(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立灿)冯明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石圻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陈梓隽(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陈斌,葛渊波)念心远(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林鑫奕(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高弘毅(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陈斌,葛渊波)三等奖(85名)张弘毅(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林凡(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戴颖,唐金颖)林钊羽(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李墨勤(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林昊(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毅,周小新)陈龙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程渺(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陈建伟)王煜辉(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张滨,刘登平)林彦龙(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林均劼(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陈忠樑(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孙志远(连江尚德中学)(指导教师:任敬国)林雨欣(福清第二中学)(指导教师:周婷)高宇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王煜辉)潘鸿诚(长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华)兰钧铭(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陈新光,郑俊汉)欧炜庭(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宏遒,俞琦)林文昊(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唐金颖,陈嘉玮)王李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陈俊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汤可嵚,余莉莉)郭君舸(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魏树博(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宏遒,何梅英)施豪鑫(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施沙丹)林嵩(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黄容成)朱宇翔(连江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邹凤华)王亮喆(罗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黄艳芳,黄建安)林轶凡(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阮伟文)林文灏(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颜有虹,陈从生)王曙辉(福州第十一中学)(指导教师:王振,林珊)欧文楠(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曹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林冬旭(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唐金颖,陈嘉玮)林润柯(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俞清云,周义勇)苏洋(福州第八中学)(指导教师:俞清云,张金满)真庄钺(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陈从生,颜有虹)高丽虹(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颜有虹,陈从生)吴航(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倪彬彬)黄书鸿(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何逢)陈新(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林宏遒)张宇豪(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蔡信乐)詹皓翔(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吕声康)张原瀚(福州屏东中学)(指导教师:郑燕,陈小媚)吴宇航(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戴真鸣,林杰)刘鑫(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陈斌,葛渊波)周溥凡(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吴培珩(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钟彦婷(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黄浩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陈家龙(永泰县第二中学)(指导教师:赵勇)卓正一(长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陈珠仙)陈昊东(长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华)李苏杭(长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华)苏楚越(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渝)江以恒(福州格致中学)(指导教师:陈从生,颜有虹)郭言哲(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陈翔(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童庆山)李兆伦(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詹训源)林东隅(连江尚德中学)(指导教师:任敬国)郑佳轩(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何洪)黄福鑫(闽侯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叶绍辉,李凯)施展(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陈斌,葛渊波)陈玥乔(福州第三中学)(指导教师:廖凌宏)李梦丹(福州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周小新)林泓逸(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明哲,江龙)潘兆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温伟伟,郑荣炜)何剑楠(福清第一中学)(指导教师:谢怡)李尔东(福州高级中学)(指导教师:林晓琦,黄予翕)林诗烨(永泰县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陈家存)李澍凡(罗源第一中学)(指导教师:郑作毅,黄照生)詹伟凡(连江黄如论中学)(指导教师:林庆河,陈立侃)王中天(福清华侨中学)(指导教师:王枝泉)肖阳(福州第四中学)(指导教师:陈鲁文)陈奇琦(福州外国语学校)(指导教师:吴寒平,林祥辉)李南竹(福州第十一中学)(指导教师:王振,严冰)陈文华(福州阳光国际学校)(指导教师:张高曦,朱玉玲)于挺烽(福州民族中学)(指导教师:卢伟)林俊辉(福清元洪高级中学)(指导教师:陈后津,韦传营)罗浩哲(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指导教师:任凡凡,陈明)何堃曜(福州第十八中学)(指导教师:陈钟鸣,王小花)陈好(长乐华侨中学)(指导教师:杨方建,郑辉)杨存标(福清第三中学)(指导教师:方清,薛勇)刘龙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指导教师:李勇顺)陈章捷(闽清县高级中学)(指导教师:刘扬春)陈财炜(永泰县城关中学)(指导教师:林先鼎)邵乾棱(永泰县第三中学)(指导教师:范功怀)。
2017年第34届安徽省物理复赛一等奖获奖名单(官方版)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祖智杰 左峰峰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宿州市宿城一中
安徽 安徽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吴鹏
芜湖市无为县无为中学
熊子豪
合肥一中
杨子玲
芜湖市第一中学
姚一航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姚宇轩
桂克 胡健豪 胡千城
毕业学校 合肥六中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安庆市第一中学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合肥八中 安庆市第一中学 合肥一中 芜湖市无为县无为中学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合肥一中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芜湖市第一中学
省市名称
奖项名称
安徽
第 3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省级赛区) 一等奖
芜湖市第一中学
叶之帆
芜湖市第一中学
高中物理竞赛试卷及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试卷及答案,学霸们你们能拿几分?
2017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高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
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参考解答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
三维物理2016-09-06 18:04
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与评分标准
高中数学贾老师2015-09-21 18:07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进行了2015年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试题与评分标准,有意明年参加物理竞赛的同学可以收藏并自己研究一下!。
第34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34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5分,共100分)1. 下列哪项不是粒子物理学的基本假设?A. 充分性原理B. 相对性原理C. 不确定性原理D. 费马原理2. 北极星光谱线的移位现象最初是哪个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A. 胡克B. 辛普森C. 赫尔曼D. 亨德里克3. 相对论中的洛伦兹变换具有以下哪一个性质?A. 反演不变性B. 时空相对性C. 相对性原理D. 矛盾性原理4. 某气体的绝热指数为1.4,再加压的条件下这个气体的温度A. 不变B. 上升C. 下降D. 不确定5. 看物体原来的颜色为白光,看物体反射的颜色为蓝色,这个现象的解释是?A. 物体的原来颜色是蓝色B. 物体反射的辐射更多地集中在较短波长的光区C. 物体反射的辐射更多地集中在较长波长的光区D. 环境光强烈时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6. 电子在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则其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情况如何?A. 动能不变,势能减小B. 动能增大,势能减小C. 动能减小,势能增大D. 动能不变,势能增大7. 像肉眼所能看见的太阳周围的白光,几乎全部来自于?A. 太阳的干扰光B. 太阳的热光C. 太阳的黑体辐射D. 太阳的光谱线8. 一个空气球放在零摄氏度的水中充气,如果它充满气体后体积为1mA. 它在水中漂浮B. 它在水中沉底C. 它在水中升起,但不漂浮D. 它不会对水位高度产生影响,但会影响它周围的水流9. 求一光束入射角为60度,折射角为45度的光线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上,光的速度在透明物体的内部为1660m/s,这个透明物体的折射率是多少?A. 2.5B. 约1.73C. 约1.25D. 约0.7510. 一个理想氧化铝晶体会使垂直于晶面上的光线进行多少次反射?A. 1次B. 2次C. 3次D. 4次11. 下列哪个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否定?A.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上变向C. 物体静止不动D. 物体改变了速度12. 下列哪个现象可以被认为是孤立系统中机械能守恒的例证?A. 弹性碰撞B. 重物下落C. 摆动D. 手摇电筒发光13. 下列哪个动量的变化是最大的?A. 两个物体同向碰撞B. 两个物体相对碰撞C. 两个物体撞击后分别继续沿直线运动D. 两个物体进行纯旋转14. 一个摩擦系数为0.2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角度为20度,有多大的力可以使物体静止?A. 约0.17NB. 约0.34NC. 约2.0ND. 约9.8N15. 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强度在球心处的方向是?A. 垂直于球面B. 与球心连线方向相同C. 与球心连线方向相反D. 没有固定方向16. 某飞行物从高空坠落,开始时垂直速度0m/s,最终速度达到400m/s,下落时间为20s,飞行物的高度是多少?A. 约4kmB. 约8kmC. 约16kmD. 约32km17. 当球被踢出一个斜向上发射,物体的速度是否因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力吗?A. 是的B. 不是的18. 均匀带电圆环电场强度在环心处的方向是?A. 沿环半径方向B. 沿环切线方向C. 沿环正对方向D. 沿环法线方向19. 在静电场中无线积分可用于计算?A. 电场强度B. 磁场强度C. 感应电流D. 电荷20. 均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它?A. 总是以恒定速度运动B. 可以运动,但速度变化C. 速度与时间无相关性D. 总是以恒定加速度运动二、问答题(共5题,每题20分,共100分)21. 两球间有一距离,它们的引力大小是多少?22. 在磁场中,如果一个电子沿着磁场方向运动,是什么力恰好与它运动方向垂直?23. 在一个喇叭中发出的是什么类型的波?24. 跳伞让人成为了空气阻力的受害者,如果比重不同的气体相互作用,哪个气体在空气中起到的作用最小,为什么?25. 解释重力势能的大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C vD 4.22 104 m/s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三、(40 分)一质量为M 的载重卡车A 的水平车板上载有一质量为m 的重物B ,在 水平直公路上以速度 v0 做匀速直线运动,重物与车厢前壁间的距离为L (L > 0)。 因发生紧急情况,卡车突然制动。已知卡车车轮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最大静摩擦 因数均为 μ1 ,重物与车厢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最大静摩擦因数均为 μ2 (μ2 < μ1 )。若 重物与车厢前壁发生碰撞,则假定碰撞时间极短,碰后重物与车厢前壁不分开。重力 加速度大小为g 。 (1) 若重物和车厢前壁不发生碰撞,求卡车从制动开始到卡车停止的过程所花的时间 和走过的路程、重物从制动开始到重物停止的过程所花的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并导出 重物B 与车厢前壁不发生碰撞的条件; (2) 若重物和车厢前壁发生碰撞,求卡车从制动开始到卡车和重物都停止的过程所经 历的时间、卡车走过的路程、以及碰撞过程中重物对车厢前壁的冲量。
满足时,在车已停稳后重物仍会向前运动并且撞上车厢前壁。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从制动到重物B 与车厢前壁碰撞前,重物B 克服摩擦力做功。设在碰撞前的瞬间重物 B 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2 ,由动能定理有
1 2 1 2 mv2 mv0 2 mg s1 L 2 2
2 v2 v0 2 2 g s1 L
当彗星运动到近日点 A 时,其 径向速度为零,设其到太阳的 距离为rmin ,由上式可得
1, E 0
L2 Mm G 2 2mrmin rmin
rmin
dr
RE L2 2 2GMm 3
dr M L2 v 2G 2 2 dt r mr
设彗星由近日点A 运动 到与地球轨道的交点C 所需的时间为Δt ,对 上式两边积分得
2 M 2 2 m v 1 2 M 1 2 1 2 0 v0t1 a2t1 s2 2 2 2g 1M 1 2 m
重物相对于车厢向前滑动的距离是
2 2 1 2 M m M v0 v0 s1 s2 s2 1M 1 2 m 2 g 1M 1 2 m 2 2 g
M
g
由匀减速运动公式,卡车从制动开始到静止时所用的时间t1 和移动的距离s1 分别为
2 2 v0 v0 M s1 2a1 1M 1 2 m 2 g
重物B 在卡车A 的车厢底板上做匀减速运动,设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2 ;
2 mg ma2
v0 v0 t2 a2 2 g
dt
M L2 2G 2 2 r mr
2
t
RE
dr M L 2G 2 2 r mr
rmin
2GM
RE
rmin
rdr R r E 3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3 1 2 2 RE R 2 R rdr 2 t 2GM 2GM RE E RE RE E rmin 3 3 3 3 RE r 3 3 由对称性可知,彗星 10 3 RE 2 两次穿越地球轨道所 t T 2t 6.40 106 s 27 GM 用的时间间隔为
g 6R r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2) 用F 表示小圆柱与圆筒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θ1 和 θ2 分别为小圆柱与圆筒转过的角度(规定小圆柱相对于大 圆筒向右运动为正方向,开始时小圆柱处于最低点位置 θ1 = θ2 = 0)。对于小圆柱和圆筒,由转动定理分别得
2 1 F m M
设从开始制动到发生碰 撞时的时间间隔为t ,此 时有几何条件
t2 t t1
(重物在卡车停下后与车 厢前壁发生碰撞) (重物在卡车停下前与车 厢前壁发生碰撞)
s2 t s1 t L
t t1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i) 当 t2 > t > t1 ,即卡车在t1 时停下,重物B 继续运动,在t 时与车厢前壁发生碰撞 卡车停下的时间和向前滑动的距离分别为t1 和s1 ,同时重物相对于地面滑动的距离是
考虑小圆柱绕其自身轴的转动,由转动定理得 联立上述方程
d 2 2g 0 2 dt 3 R r
d 21 1 2 R r d 2 rF J 2 mr dt 2 r dt 2
sin
f 1
可得小圆柱质心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微振动 是简谐振动,其振动频率为
式中,r 是P 到太阳S 的距离,θ 是矢径SP 相对于极轴SA 的夹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k = L2/(GMm2),L 是P 相对于太阳的角动量,G = 6.67 × 10 11 m3 kg 1 s 2 为引力 常量, M 1.99 × 1030 kg 为太阳的质量,m 和E 分别为P 的质量和机械能。假设有一 颗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为抛物线,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两轨道相交 于C、D 两点,如图所示。已知地球轨道半径RE 1.49 × 1011 m,彗星轨道近日点A 到 太阳的距离为地球轨道半径的三分之一,不考虑地球和彗星之间的相互影响。求彗星
(2)彗星在运动过程 中机械能守恒
1 2 Mm mv G E0 2 r
2GM r
当彗星经过C、D 处时
式中v 是彗星离太 阳的距离为r 时的 运行速度的大小。
v
联立上述方程,可得彗 星经过C、D 两点处的 速度的大小为
rC rD RE
2GM vC vD RE
1 2 M m v02 2 gL 2 1M 1 2 m
设碰撞后瞬间重物B 与卡车A 的速度均为v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mv2 M m v
m m v v2 M m M m
碰撞过程中重物B 对 车厢前壁的冲量为
v
2
才最终停止下来(对于卡车而言,这是第二次停下来)。 重物撞上车厢前壁的时间是
t2
v0 v2 2 g
所以,从卡车制动到车和重物 都停下所用的总时间为
卡车移动的总路程为
t
i
v0 v2 v2 m t t2 2 g 1 M m g g
2 2 2 1 2 M m v0 v0 v0 L s2 s1 2a2 2a1 2 1M 1 2 m 2g
(2) 由上式可知,重物和车厢前壁发生碰撞条件是
2 1 2 M m v0 L s2 s1 2 1M 1 2 m 2g
2 2 d d 2 1 r 2 R 2 dt dt
1 2 d 21 rF mr 2 2 dt 2 d 2 2 RF MR 2 dt
R r 1 R 2
设在圆柱横截面上小圆柱质心到圆筒中心轴的垂线与竖直 方向的夹角θ ,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做无滑滚动,有
1 2 M m v02 2 gL 2 1M 1 2 m 1 2 M m v02 2 gL 2 1M 1 2 m
Mm I Mv 0 M m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碰撞后,卡车和重物又一起运动了一段时间
a2
2 mg
m
2 g
从卡车从制动开始到重物对地面速度为零时所用的时间t2 和重物移动距离s2 分别为
2 2 v0 v0 s2 2a2 2 2 g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因为 (μ2 < μ1 ) ,可得 t2 > t1 ,即卡车先停,重物后停 若 s2 ≤ s1 + L ,重物B 与车厢前壁不会发生碰撞,因此不发生碰撞的条件是
R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1)如图,θ 为在某时刻小圆柱质心在其横截面上到圆筒中 心轴的垂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圆柱受三个力作用:重 力,圆筒对小圆柱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设圆筒对小圆柱 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沿两圆柱切点的切线方向(向右 为正)。考虑小圆柱质心的运动,由质心运动定理得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1) 若重物和车厢前壁不发生碰撞。 卡车在水平直公路上做匀减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1 ;
1 M m g 2 mg Ma1
v0 v0 M t1 a1 1M 1 2 m g
a1
1M 1 2 m
M
如果
s1 L s2 s1 s2
即
1 2 M m M v02 L 1 2 M m v02 2 2g 2g 2 1M 1 2 m M m 1 1 2
F mg sin ma
式中, a 是小圆柱质心运动的加速度。
R
θ θ1
由于小圆柱与圆筒间作无滑滚动,小圆柱绕其中心轴转过 的角度θ1 (规定小圆柱在最低点时θ1 = 0)与之间的关系为
R r 1
d 21 d 2 a r 2 R r 2 dt dt
v2 v m t 1 g 1 M m g g
2
再移动了 一段路程
2 1 m 1 2 M m v0 s1 2 2 gL 2 1 g 21 g M m 1M 1 2 m
(1) 先后两次穿过地球轨道所用的时间; (2) 经过C、D 两点时速度的大小。
已知积分公式
3 1 xdx 2 x a 2 2a x a 2 C xa 3
式中C 是任意常数。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考试 (1) 由题设,彗星的运动轨道为抛物线,故